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Smart Choices 豆瓣
作者: John S. Hammond / Ralph L. Keeney Crown Business 2002 - 3
Where should I live?
Is it time to switch careers?
What is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for me?
Decisions shape our experiences, from choosing which job offer to accept, to buying the right car, to selecting a good accountant. How do we know which choice is the smart one? How can we be consistent and confident in our decisions? In this book from the three leading authorities on decision-making, readers learn how to approach all types of decisions with a simple set of skills developed by professors from Harvard, MIT, and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ombining solid research with common sens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user-friendly guide shows readers how to assess deep-seated objectives, create a comprehensive set of alternatives, determine likely consequences, make tradeoffs, and grapple with uncertainty. Not only will readers learn how to make decisions, they will learn how to make the smartest decisions. For anyone caught at a confusing crossroad–whether you’re choosing between mutual funds or deciding where to retire–the Smart Choices program will improve your decision-making abilities immediately, and make your life more rewarding and fulfilling.
2019年2月15日 想读
亲密关系的购买 豆瓣
作者: 薇薇安娜·A.泽利泽 译者: 姚伟 / 刘永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0
《亲密关系的购买》是新经济社会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批判了经济领域与情感领域是相互分离的二元理论以及种种还原论,提出经济交易与亲密关系之间存在双重的交叉混合关系,即亲密关系中存在经济交易,而经济交易也存在亲密性。因此相对于马克·格兰诺维持的社会嵌入理论,哈里森·本特、罗纳德·本特的社会网络分析,泽利泽关于亲密关系与经济交易之间的分析,为新经济社会学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2019年2月14日 想读
The Purchase of Intimacy 豆瓣
作者: Viviana A. Zeliz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4
In their personal lives, people consider it essential to separate economics and intimacy. We have, for example, a long-standing taboo against workplace romance, while we see marital love as different from prostitution because it is not a fundamentally financial exchange. In "The Purchase of Intimacy", Viviana Zelizer mounts a provocative challenge to this view.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one of life's greatest taboos, she shows how we all use economic activity to create, maintain, and renegotiate important ties - especially intimate ties - to other people. In everyday life, we invest intense effort and worry to strike the right balance. For example, when a wife's income equals or surpasses her husband's, how much more time should the man devote to household chores or child care? Sometimes legal disputes arise. Should the surviving partner in a same-sex relationship have received compensation for a partner's death as a result of 9/11? Through a host of compelling examples, Zelizer shows us why price is central to three key areas of intimacy: sexually tinged relations; health care by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professionals; and household economics. She draws both on research and materials ranging from reports on compensation to survivors of 9/11 victims to financial management Web sites and advice books for same-sex couples. From the bedroom to the courtroom, "The Purchase of Intimacy" opens a fascinating new window on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economic processes that pervade our private lives.
2019年2月14日 想读
Mapping Markets for Paintings in Europe, 1450-1750 豆瓣
作者: N. De Marchi / H. Van Miegroet Brepols Publishers 2006 - 3
Over the course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easel paintings edged out tapestries, frescoes and wood inlay pictures on the walls of private dwellings. Millions of such paintings were produced in the period 1450-1800, in all shapes and sizes, and across the whole range of prices. Who bought them? How were they distributed? What place did they occupy among other "luxury" possessions? Such questions seem to require that visual culture be treate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family spending and commercial pursuits. This volume is the outcome of a four-year collaboration between art historians, economists, social historians and museum professionals from the US, Australia and Europe; its aim was to map the new ground identified by these and related questions, in local contexts, but with comparative and longitudinal concerns constantly in mind. The result is an entirely new matrix of the business and artistic interactions through which visual cultur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were formed. The editors, Neil De Marchi and Hans J. Van Miegroet, an economist and an art historian, have collaborated across their disciplines for ten years. Here they have interspersed participants' essays with brief connecting observations, to produce a text that respects disciplinary expertise while making connections across locations and across time.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European paintings; but how markets in paintings emerged, who they served, what roles and institutions were developed that enabled them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and how exchange affected visual preferences,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such a deliberately wide-angled, comparative way. Mapping Markets is not only a book about paintings, but a compendium of cross-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insights. It charts the state of research in this trans-disciplinary field, identifies gaps, and poses questions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wishing to pursue further the issues raised here.
2019年2月14日 想读
Art and Commerc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豆瓣
作者: Michael Nor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9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Netherlands--a small country with just two million inhabitants and virtually no natural resources--enjoyed a "Golden Age" of economic success, world power, and tremendous artistic output. In this book North examines the Dutch Golden Age, when Dutch society boasted Europe`s greatest number of cities and highest literacy rate, unusually large numbers of publicly and privately owned art works,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a highly structured and wide-ranging social network.
2019年2月14日 想读
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 豆瓣
Gouden Eeuw.Het raadsel van de Republiek
作者: 马尔滕·波拉 译者: 金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 4
《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作者马尔滕·波拉为我们提供了荷兰黄金时代的生动新颖的历史。通过描述郁金香的引进、荷兰社会中移民与犹太人的经历、弗米尔和伦勃朗的画作以及斯宾诺莎的思想等,展现了荷兰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他把黄金时代既作为历史的产物,也作为一个更近代的、更工业化的和更开明的社会的预兆来加以研究。
2019年2月13日 想读
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与商业 豆瓣
作者: [德]迈克尔•诺斯 译者: 朱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本书作者迈克尔•诺斯(Michael North)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本书共分七大部分——荷兰绘画的历史阐释、荷兰的经济状况分析、荷兰的社会状况分析、艺术家出身及社会地位、赞助制度与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收藏与收藏家、结论。书中通过检视艺术家的社会出身勾勒出荷兰的画家培训体制,以及它如何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而对市民财产目录清单的研究,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荷兰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生动纽带。作者还详细分析了荷兰各主要城市的艺术家阶层及其社会流动性,并围绕相关论题描述了发生在画家、手工艺者、商人、消费者和收藏家身上的精彩故事。本书的译介出版,可以更好地促进将中国路径和全球视野结合起来,深度介入西方艺术史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学术话语权以及影响力,并且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编辑推荐:
本书从艺术社会学即审美经济学的视角,综合运用宏观社会学、微观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来考察“现代性的完成”的重要产物——黄金时代的荷兰绘画及其接受史。推重全球化商业贸易的荷兰共和国,在黄金时代的国际经济体系中树立了足够的威信,也促进了其艺术创作的繁荣。同时,荷兰近代化城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众审美品位的变化。荷兰画家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竞相创新艺术生产与传播方式来契合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各产业部门的效益增长,使得艺术品需求不断上升。当时处于中低阶层的人如果缺乏足够的金钱通过联姻来达成社会进阶,也可以选择加入远洋舰队或者从事艺术行当来白手起家。经济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发达,为艺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阅读本书,可以在亲密接触荷兰黄金时代社会万象的同时,了悟惬意的世俗生活即是幸福的审美生活。
德国《历史杂志》(Historische Zeitschrift):
虽然西蒙 ·沙玛(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学者、英国历史学家、BBC纪录片《文明的轨迹2》主讲人、《纽约客》文艺评论员、《金融时报》特约编辑)的畅销书《财富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明的一种解释》(1987),以及斯维特兰娜 ·阿尔珀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系教授、欧美新艺术史学者)那部雄心勃勃之作《描述的艺术——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1983),已经成功地激起了我们对于荷兰文化史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今天有志于从事艺术实践或者钻研艺术史的师生来说,迈克尔 ·诺斯的这部《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与商业》仍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我敢肯定它将吸引无数的读者一睹为快。
2019年2月13日 想读
前朝梦忆 豆瓣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2019年2月13日 想读
茶的真实历史 豆瓣
The True History of Tea
作者: 梅维恒( Victor Mair ) / 郝也麟(Erling Hoh ) 译者: 高文海 / 徐文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茶的真实历史》,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既有中国茶饮的历史,中国茶叶向外传布的不同途径,亦涉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东方各国的茶饮历史,以及茶叶在西方世界的轨迹。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以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多种视角,串联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遍及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与茶相关的大小事件,解读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真实面貌,讲述一个关于茶的真实的故事。即使你未必全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仍可从中扩展视野,汲取或许你未曾留意过的信息和见解。
2019年2月13日 想读
虚伪的真心话 豆瓣
超思考
8.7 (6 个评分) 作者: [日]北野武 译者: 李汉庭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6 - 9
◎日本社会:规矩规矩规矩,什么事都规定好了,然后就不用去想了,照着做就好了,好方便!然后就……停止思考了!
◎提出日本社会问题,加以批判。许多日本社会规范内习以为常的事情,就装作没问题,或是视而不见,其实大有问题。
◎除了思考社会议题之外,也是认识日本这个民族,奇妙的社会与心理的一本书。
将剖析现代的新观点,献给所有停止思考的国民?
美好的梦想只是空谈,我们必须锻鍊出足以存活在社会上的基本力量?
日本演艺界最强、最矛盾的混合体,
暴力美学代言人北野武
2019年2月11日 想读
别拿孩子开玩笑 豆瓣
Kid Me Not: an anthology by child-free women of the '60s now in their 60s
作者: 艾瑞琳·休斯 译者: 薛乐萌 / 朱语迟 Fiberead·浙版数媒 2016 - 10
上世纪六十年代,避孕药的出现造就了第一批丁克。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的女性,往往无法理那些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女人。《别拿孩子天玩笑》是十几位普通女性撰写的自述随笔。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所有的女性,不管她们倾向于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并遵循它的指引,无论它指向何处。幸运的是,我们的故事将播撒相互之间尊重和理解的种子,无论她们是选择了把后代排除在外的路,还是勇于承担伟大艰巨的做母亲的责任。《别拿孩子开玩笑》并没有打算影响任何女性的决策,她们只是分享她们的经历,无论她们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养育子女。
《别拿孩子开玩笑》赢得了德克萨斯州2015年作者图书奖。本书的前言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撰写,她是《美食、祈祷和恋爱》小说的原作者,这本书已经拍成了同名电影。
2019年2月11日 想读
鸟的感官 豆瓣 谷歌图书
Bird Sense: What It's Like to Be a Bird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蒂姆·伯克黑德 译者: 沈成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其它标题: 鸟的感官
2012年《卫报》“最佳自然图书”
2012年《独立报》“最佳自然图书”
2012年度英国鸟类基金会“最佳鸟类图书”
做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在本书中,伯克黑德带领你探索鸟类的各种感官。猫头鹰如何在夜间飞行?火烈鸟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遥的暴雨?鸻鹬连续迁徙上万千米、雨燕在飞行时休息、几维鸟嗅到泥土中的蚯蚓——援引几十年来鸟类行为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带领我们深入鸟类的感官世界,探寻这些飞翔的(或者不会飞翔的)精灵的奥秘。
2019年2月5日 想读
冬日的世界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贝恩德·海因里希 译者: 赵欣蓓 / 岑少宇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6 - 7
寒冬严重影响着构成所有生命的最基本的要素——水,所以动物在生理和行为上必须彻底改变才能应对环境的巨变。有些动物通过产生抗冻剂来生存,有些动物则必须保持持续的运动才能维持高体温。即使动物可以避免被冻死,它们仍然要在一切都很匮乏的冬日时节设法找到食物,或者从资源充裕的时期就开始贮藏食物。
从温血飞鼠和小型戴菊到沉睡的黑熊,从休眠的龟到冰冻的昆虫和蛙,动物王国依赖着让人难以置信的进化创新才能在冬天生存。与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条件限制的人类不同,大多数动物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之强,令人惊叹。在本书中,生物学家、插画家和获奖作家海因里希探索了冬日的树林,对似乎永无穷尽的动物们的创造力充满兴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大自然的无尽痴迷。
2019年2月5日 想读
艺术哲学 豆瓣
作者: [法] 伊波利特·丹纳 译者: 傅雷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对于我们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哲学起源之一希腊雕塑非常具有指导性。 全书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傅雷的译文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傅雷曾几次在“家书”中为傅聪推荐丹纳著的《艺术哲学》,并且,曾忍着腰酸背痛、眼花流泪,每天抄录一部分译文,寄给傅聪。
2019年1月25日 想读
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 豆瓣
Utopia for Realists: How We Can Build the Ideal World
作者: [荷] 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译者: 曾小楚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布雷格曼在TED讲座中讨论了普遍基本工资、每周十五小时工作制、反抗机器统治、消除贫穷(而非追求物质极大丰富)等社会/经济问题,受到了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这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不切实际。空想和理想之间,或许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本书中,作者辨析了“乌托邦”(Utopia)的含义,追述了乌托邦思想在历史上的产生过程,及其社会必然性与积极意义。贫穷,不公,这些都激发了人们对于“丰饶之地”(the Land of Plenty)的期盼,并为之付出努力。在现代社会政治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乌托邦色彩的尝试,比如尼克松的基本收入法案(Basic Income Bill)。观念指导行动,恰当的举措若持之以恒就会改变现实,这就是乌托邦的意义所在。
布雷格曼是年轻有为的新生代思想家,他的理论突破了过去40年沉闷的思想界和社会生活,而他生动活泼的文笔,广征博引的论述,以及其作为媒体人的犀利和简洁,使这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年轻的新生代思想家、欧洲新闻奖获奖记者鲁特格尔·布雷格曼,立足乌托邦精神传统,着眼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对普遍基本工资、十五小时工作制、反抗机器统治、消除贫穷等重大话题的浪漫主义求思和现实主义建构,在学界和理论界引起重大反响。
(2)才华横溢的激情之作,忧世伤时的良知之语。布雷格曼以生动活泼的文笔,广征博引的论述,犀利明快的思想风格,对关乎社会发展、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朴实而真切的观察和剖析,读者不难领会作者一片忧患之心,一席肺腑之言。
(3)这部著作受到学术界、知识界、出版和媒体界的众多好评。其新颖的观点,新鲜的素材,新锐的立场,新奇的文风,及其饱含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批判现实主义态度,得到前辈学者、作家的一致肯定和热情推荐。
(4)在庸倦的日常中怀着小小的才而不遇、抱着大大的愤嫉而无所适从的人们,在理想的激情未熄、浪漫的诗意未死之前,在被“丧、颓、佛系”这样的“三观”侵袭、扼杀之前,请读这本书!让布雷格曼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与现实和理想相处,如何在乌托邦相遇!
----------------------------
【名家评论】
如果你厌倦了老生常谈,多年以来关于左翼右翼的陈词滥调,你可以读读这本思考大胆、观点新颖、论证有力、有根有据的书。
——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出色,全面,使人茅塞顿开,而且非常好读。每一个对当今社会弊端感到焦虑,并希望为之出一分力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当代知名社会学家
这本书非常出色,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布雷格曼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直都是反着的。转为正确的方式之后,我们立刻从根本上看到了新的出路。如果能让足够多的人读到这本书,这个世界将会开始变得更加美好。
——理查德·威尔金森(Richard Wilkinson)
《水准仪:为什么更平等的社会总是做得更好》作者
如果你想看到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但是却不知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时,你应该读读这本书。布雷格曼出色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些通常被视为乌托邦的想法其实完全有可能实现,而且事实上差一点就实现了。
——本·罗伦斯(Ben Rawlence)
《荆棘之城:世界最大难民营中的九个生命》作者
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基础上,鲁特格尔·布雷格曼用大量的数据,令人信服地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必须实行普遍的基本收入制度。他使我们认识到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有许多种方式可以把乌托邦变成“优托邦”(Eutopia)——只要策略正确,这个乐观的未来指日可待。
——阿尔伯特·温格(Albert Wenger)
企业家和联合广场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
学习历史和现代的社会科学可以粉碎那些有害的幻想。可以把所谓乌托邦式的建议变成普通的常识。可以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面对未来。想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请阅读这本写得很棒,既积极乐观,又富有洞察力的书吧。
——菲利普·范·帕里斯(Philippe van Parijs),哈佛大学教授
“基本收入全球网”(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创始人之一
这本书大胆地呼唤乌托邦和一个“毋需工作”的世界——在这个失败主义蔓延和激情缺乏的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它。极力推荐!
——尼克·什里塞克(Nick Srnicek),
《创造未来:后资本主义和一个毋需工作的世界》作者
《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是一本很重要的书,读完它,我仿佛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未来的窗户。当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正在寻找提高生产力、保证充分就业和精简吏治的方法时,布雷格曼问: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怎样做才能到达那里?答案是,其实我们已经在那了。布雷格曼以智慧而深刻的研究,激发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希望怎么生活以及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必读书目。
——菲利普·布洛姆(Philipp Blom),历史学家,
《晕眩年代:1900—1914年西方的变化与文化》
和《邪恶的公司:欧洲启蒙运动中被遗忘的激进主义》作者
----------------------------
【媒体评论】
如果能力、热情和格言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话,那么鲁特格尔·布雷格曼的书做到了。……行文流畅,论证有力……是一本特别好的书。
——《独立报》(Independent)
布雷格曼生动地阐释了基本收入计划,既有趣又有益。这个概念很有吸引力,作者用活泼的、TED讲座风格的语言很好地呈现了它。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2019年1月23日 想读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本雅明的目光转向了以《恶之花》闻名的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本书并非本雅明生前特意写作而成的书,而是他著名的写作计划“拱廊街”中“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只是由于作者的突然离世,这个工程也戛然而止。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2019年1月18日 想读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豆瓣
Naomi Klein
作者: Naomi Klein Simon & Schuster 2014 - 9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yet from the author of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he Shock Doctrine, a brilliant explanation of why the climate crisis challenges us to abandon the core “free market” ideology of our time, restructure the global economy, and remake our political systems.
In short, either we embrace radical change ourselves or radical changes will be visited upon our physical world. The status quo is no longer an option.
In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Naomi Klein argues that climate change isn’t just another issue to be neatly filed between taxes and health care. It’s an alarm that calls us to fix an economic system that is already failing us in many ways. Klein meticulously builds the case for how massively reducing our greenhouse emissions is our best chance to simultaneously reduce gaping inequalities, re-imagine our broken democracies, and rebuild our gutted local economies. She exposes the ideological desperation of the climate-change deniers, the messianic delusions of the would-be geoengineers, and the tragic defeatism of too many mainstream green initiatives. And she demonstrates precisely why the market has not—and cannot—fix the climate crisis but will instead make things worse, with ever more extreme and ecologically damaging extraction methods, accompanied by rampant disaster capitalism.
Klein argues that the changes to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one another that are required to respond to the climate crisis humanely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grim penance, but rather as a kind of gift—a catalyst to transform broken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iorities and to heal long-festering historical wounds. And she documents the inspiring movements that have already begun this process: communities that are not just refusing to be sites of further fossil fuel extraction but are building the next, regeneration-based economies right now.
Can we pull off these changes in time? Nothing is certain. Nothing except that climate change changes everything. And for a very brief time, the nature of that change is still up to us.
2019年1月16日 想读
彩虹 豆瓣
作者: 吴幼坚 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 2019 - 2
退休编辑吴幼坚2005年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她做公益13年,通过讲座、热线、博客、微博、邮箱为LGBT群体服务。71岁完成26万字(含16个彩页66幅照片)的纪实文集,记录与LGBT个体生命最难以忘怀的相遇,以及与独生子郑 远涛(文学译者、本书责编)的故事。本书人物众多:男同、女同、同妻、感染者、同志父母、跨性别者……《彩虹》写到同志群体内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个人梦想与家庭期望、社会现实的碰撞,写到沦为牺牲品的同志少年、同妻,内容厚重,促人思考。李银河、张北川、方刚、彭晓辉、Damien Lu(星星)等专家学者撰写推荐语或作序。
2019年1月12日 想读
四个春天 豆瓣
8.2 (80 个评分) 作者: 陆庆屹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
《四个春天》是陆庆屹首部文字作品,文字质朴动人,摄影温暖治愈。24篇优美散文,展现了一对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多才多艺、幽默达观的老夫妇;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活泼生动的故乡旧人,并记述了他们诙谐且充满生活哲学的小故事;在书页间搭建起西南小城充满烟火气、人情味,同时也饱含诗意的生活景象。
2019年1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