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9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19年4月24日 想读
话/镜 Eggplant.place 豆瓣
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8.2 (13 个评分) 作者: [以] 盖伊·多伊彻 译者: 王童鹤 / 杨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4
为什么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因为你说的不一样。
《荷马史诗》中,把天空形容为黑色,蜂蜜形容为绿色,大海形容为紫罗兰色。《圣经》把鸽子的羽毛形容成绿色。直到20世纪,澳洲一些土著还没有表示蓝色的词。
两个世纪前的学者们排除了这是诗歌修辞的可能,提出了更惊人的论点:古人的 眼睛没有进化到我们现在的程度,也就是说,古人普遍是色盲。
事实是这样吗?从奇怪的颜色词汇出发,语言学家盖伊·多伊彻(Guy Deutscher)沿着大众和学者对语言的认知演变,一路做着刨根问底的调查,并从颜色延伸到了不同语言的语法和性标记,语言里的方位体系,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了核心问题:我们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还是被文化塑造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吗?讲不同语言的人,看到的世界,观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不同吗?
曾经大家以为,语言是平面镜,直观地反映着你和你所处的社会。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知道,语言是透镜,可以修饰、改变、塑造你的世界观。曾经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只是因为,你生活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文化中。 讲着不同语言的你我,因此可以享受各自丰盛的世界,拥有不同的回忆,成为不同的人。
2019年4月17日 想读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豆瓣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R.沃尔夫 译者: 贾士蘅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8
文化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后殖民和全球化论述诸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埃里克·沃尔夫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不同于同等领域的一般学者,他擅长将人类学的微观分析与宏观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体现出了一名人类学家并不多见的历史视野,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印证人类学 的理论。再加上他在求学期间深刻地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对此这本书也多有体现。
这本书运用马克思理论,以欧洲的扩张和征服为主线,通过三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的演变,展示了期间多个族群的遭遇,强调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并且努力发展一种全球文化史,即人类是在相互联系中发展的。本书对欧洲与非欧洲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全球性历史分析,以及他对后者在参与和塑造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处地位的肯定,为我们客观全面地理解世界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值得我们一读。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选取公元1400年作为历史的参照点,详细阐明了那个时段的欧洲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的面貌;之后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切入,提出亲属关系、附属纳贡和资本主义这三种生产方式,始终以生产方式的分合、冲突与重组为核心贯穿全球人类的历史;结合丰富的史料,对于15至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殖民帝国时代,以及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发生以后至今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性扩张及其主宰关系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证,并叙述了世界上不同人群在遭遇这一系列巨变时所经历的不同变化。
◎ 媒体推荐
一本既富于智慧又具有生动的社会现实感的理论杰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沃尔夫的意图在于指出,欧洲的扩张不仅改变了非欧洲社会的历史轨迹,还重组了它们在欧洲介入之前的社会历史叙述……他具备的历史理论的广度令人震惊,而且他对历史上的“胜利者”与“失败者”给予同等重视。
——《美国社会学期刊》
在这本宏大而重要的书中,埃里克·沃尔夫在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人类学必须要更加关注历史……想必,大家读到这样的评论分析会感到惬意的,它否定伪历史的异议,同时又重视挖掘原住民和农民的历史进程,而正是这些历史进程,才根本性地改变了原住民、农民和无产阶级的现状。
——《辩证人类学期刊》
沃尔夫提出历史是相互联系的,不是隔离开来的……这本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的书……我敢说,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又新颖的观点……通过强调一个共同的过去,沃尔夫远离了令人厌倦的“白人”中心论和“非白人”边缘论,相反提议欧洲和世界的其他部分之间存在一种更为复杂、更有见识的关系。
——《欧洲动态》
沃尔夫的经验性知识非常丰富……他依靠对时间和空间现象进行技巧性的选择,挑选出来的现象能够适当地代表全体……这本书写得很不错,具有人文关怀。
——《民族报》
2019年4月5日 想读
American Bonds 豆瓣
作者: Sarah Quin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 7
How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has long used financial credit programs to create economic opportunities
Federal housing finance policy and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have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but issues of government credit have been part of American life since the nation’s founding. From the 1780s, when a watershed national land credit policy was established, to the postwar foundations of our current housing finance system, American Bonds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securitization and federal credit programs. Sarah Quinn shows that since the Westward expansion, the U.S. government has used financial markets to manage America’s complex social divides, and politicians and officials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have turned to land sales, home ownership, and credit to provide economic opportunity without the appearance of market intervention or direct wealth redistribution.
Highly technical systems, securitization, and credit programs have been fundamental to how Americans determined what they could and should owe one another. Over time, government officials embraced credit as a political tool that allowed them to navigate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fractured political system, affirming the government’s role as a consequential and creative market participant. Neither intermittent nor marginal, credit programs supported the growth of powerful industries, from railroads and farms to housing and finance; have been used for disaster relief,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efforts; and were promoters of amortized mortgages, lending abroad,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mortgage securitization.
Illuminating America’s market-heavy social policies, American Bonds illustrates ho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ecame involved in the nation’s lending practices.
2019年4月4日 想读
港農.講農 豆瓣
葉子林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8 - 5
據統計香港的整體農地面積有4,523公頃,但常耕地面積只有729公頃,自上世紀70年代以後,本地農業飽歷變遷。近年,香港社會發生了微妙變化,愈來愈多青年人產生對農業的浪漫想像,甚至有人嘗試投身農業,體驗農耕,以及感受鄉村生活。
本書作者是一位願意回農且技術基礎紥實的農二代,不單對不少農業項目(如菜、果、茶、蜂等)有豐富認識,更對天文、地理、水土、品種、農資等等多方面有廣泛涉獵,在書中有系統地將這些知識,糅合故事,生動有趣地表達出來,也將香港農業發展歷史扼要闡述。對有意入農的新一代,或對本地農業有興趣的香港人,都有不少啟發。
2019年4月2日 想读
写作的禅机 豆瓣
Zen in the Art of Writing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 巨超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2
文学大师创作心法首度披露
不可不读的经典写作指南
◎ 编辑推荐
☆《写作的禅机》被《作家》杂志(The Writer)选入“十大最佳写作指导书”,出版二十余年,长踞美国亚马逊图书分类榜前列。
☆ 集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诗人、编剧于一身,二十世纪科幻文学巨匠,《华氏 451》作者雷·布雷德伯里数十年写作经验淬炼而成,为你解锁不可言说的灵感密码!
☆ 在记忆和夜梦中不懈搜寻,于潜意识中探察自我,抓住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在创造力的火焰中将其永远凝固转化,释放你内在的灵感与天赋!
◎ 内容简介
灵感从何而来?故事怎样开始?记忆中出现过的瞬间是否为素材埋下了伏笔?创意构思时有无路径和经验可循?这是每一个创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它们看上去如此神秘又不可言说——“体验,创作,它们就像铜板的两面。铜板旋转时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一种天启的瞬间。”——而现在,这本书将带我们接近这些“天启的瞬间”。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华氏451》作者雷·布雷德伯里创作心法首度披露。引领你回到过去,探勘科幻大师如何把爱意或愤怒化为写作动力;如何丰富身体的各种感知以喂养缪斯;如何抓住人生中某个吉光片羽,并将之永久凝固……全书共十二篇,行文幽默风趣,如诗般轻盈巧妙,犹如穿越时空与大师促膝长谈,帮助有意写作的你厘清创作迷思,一路前行。
◎ 媒体推荐
布雷德伯里,写作时全身通电,痛饮生命,欣喜若狂的家伙,将这几篇关于写作与创造的散文呈现给我们,它们释放了他身上每一盎司的兴味与热情。
——《柯克斯书评》
《写作的禅机》这本书,可以说纯粹是布雷德伯里为他个人的写作技法所唱的爱的赞歌。
——《洛杉矶时报》
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像布雷德伯里那样,把语言的创造性与禅意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星期日电讯报》
2019年3月17日 想读
我可以触摸的事物 豆瓣
作者: [美] 华莱士·史蒂文斯 译者: 马永波 商务印书馆 2018 - 8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史蒂文斯最全面的诗文集,
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马永波十年精心译作。
本书是国内迄今关于华莱士•史蒂文斯的最为全面的诗文集。本书由诗歌、文论、随笔、笔记、日记与书信五部分,以及作者年表组成。第一辑“诗歌”富于形而上的思考,力求以审美代替信仰缺失留下的巨大空白。第二辑“文论”犀利深刻,且充满诗人天然的敏感性,往往于不经意处透出智慧的洞见。第三辑“随笔”包括作者答媒体问和受奖词等来自第一历史现场的资料,阐释了关于“现代性”等重要诗学问题的观点。第四辑“笔记”是艺术性极强的一个部分,作者绮丽宏大的想象世界在这一辑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五辑“书信”则主要收录了作者写给妻子艾尔西和卡洛斯•威廉斯等诗人的重要信件,给读者提供了另一条了解史蒂文斯的途径。
编辑推荐: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有“诗人中的诗人”“批评家的诗人”之誉。史蒂文斯的诗歌多以探讨想象与诗歌的关系为主题,具有深沉的哲思;而史蒂文斯对诗论更有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录史蒂文斯80余首诗歌、7篇诗论、40篇随笔、10余篇日记与书信。让我们在史蒂文斯畅论诗歌与绘画、哲学的关系中,在史蒂文斯写给同时代诗人的日记和书信中,领略这位大诗人的连珠妙语,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媒体评论:
史蒂文斯是美国现代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哈罗德•布鲁姆 美国著名文学教授,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
史蒂文斯在保罗•克利和塞尚的作品中,看到了他如何成为现代主义诗人。
——海伦•文德勒 哈佛大学金斯利•伯特讲座教授,美国政府人文领域最高奖国家人文基金奖得主
追寻史蒂文斯诗里的蜕变,可以发现史蒂文斯是显著的“没有信仰的诗人”,他大部分的诗,都是一种有关信仰的冥想和新的存在的理由的寻索,仿佛是一首庞大的“论诗艺”的诗,寻索和肯定地面上的世界,肯定物之为物自身具足这个事实。
——叶维廉 中西比较诗学泰斗级学者
2019年3月11日 想读
夏日的世界 豆瓣
作者: 贝恩德·海因里希 著 译者: 朱方 / 刘舒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6 - 7
林蛙为什么在交配前会组建合唱团?毛虫为什么要变色,有时还会模仿成蛇的样子?蝉为什么在天气酷热的时段较为活跃?蜂鸟在开始跨越墨西哥湾的远征之前,是否知晓它们在途中将会遇到什么情况?百岁兰是如何应对沙漠的极端环境条件?为什么一些树木明明还可以享受3个月的温暖时光,便早早停止了长高?……博物学家海因里希怀着对充满活力的自然界生命的敬畏,凭借非凡的专业知识,以生动的笔触和精美绝伦的插图,对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生命之谜进行了探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了无尽奇迹的夏日世界的美妙画卷。
2019年3月10日 想读
The New Jim Crow 豆瓣
作者: Michelle Alexander New Press, The 2012 - 1
The New Jim Crow was initially published with a modest first printing and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for a hard-hitting book on a tough topic. Now, ten-plus printings later, the long-awaited paperback version of the book Lani Guinier calls "brave and bold," and Pulitzer Prize–winner David Levering Lewis calls "stunning," will at last be available.
In the era of colorblindness, it is no longer socially permissible to use race, explicitly, as a justification for discrimination, exclusion, and social contempt. Yet, as legal star Michelle Alexander reveals, today it is perfectly legal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onvicted criminals in nearly all the ways that it was once legal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African Americans. Once you're labeled a felon, the old forms of discrimination—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housing discrimination, denial of the right to vote, denial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denial of food stamps and other public benefits, and exclusion from jury service—are suddenly legal.
Featured on The Tavis Smiley Show, Bill Moyers Journal, Democracy Now, and C-Span's Washington Journal, The New Jim Crow has become an overnight phenomenon, sparking a much-needed conversation—including a recent mention by Cornel West on Real Time with Bill Maher&mdas;about ways in which our system of mass incarceration has come to resemble systems of racial control from a different era.
2019年3月9日 想读
Educated 豆瓣
8.7 (88 个评分) 作者: Tara Westover Random House 2018 - 2
Educated is an account of the struggle for self-invention. It is a tale of fierce family loyalty, and of the grief that comes from severing one’s closest ties. With the acute insight that distinguishes all great writers, Westover has crafted a universal coming-of-age story that gets to the heart of what an education is and what it offers: the perspective to see one’s life through new eyes, and the will to change it.
2019年3月9日 想读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豆瓣
作者: Craig Cluna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 3
What is Chinese painting? When did it begin?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t associations of this term in China and the West? In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A. 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 given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leading art historian Craig Clunas draws from a wealth of artistic masterpieces and lesser-known pictures, some of them discussed here in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o show how Chinese painting has been understood by a range of audiences over five centuries,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oday. Richly illustrated,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demonstrates that viewers in China and beyond have irrevocably shaped this great artistic tradition.
Arguing that audiences within China were crucially important to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Clunas considers how Chinese artists have imagined the reception of their own work. By examining paintings that depict people looking at paintings, he introduces readers to ideal types of viewers: the scholar, the gentleman, the merchant,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In discussing the changing audiences for Chinese art, Clunas emphasizes that the diversity and quantity of images in Chinese culture make it impossible to generalize definitively about what constitutes Chinese painting.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s of art and those who look at them,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sheds new light on how the concept of Chinese painting has been formed and reformed over hundreds of years.
2019年2月22日 想读
图解日本园林 豆瓣
作者: [日]堀内正树 译者: 张敏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主要向大家介绍日本园林的基础知识,除了介绍日本园林的样式及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识外,还穿插介绍造园的具体内容,也涵盖了建造及管理园林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日本园林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简洁但详尽地介绍了庭园造景的施工方法,适合景观设计师、园艺师以及园艺爱好者品读和借鉴学习。日本园林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截然不同。相比于西方园林设计附加的人工装饰性,日本园林一般不采用华美的布局,反而更加重视亲近自然,更加倾向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管理。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日本园林以自然为主题创作和发展了多样的园林风格和造园手法,在学会如何观赏日本园林的同时,对学习如何建造园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9年2月21日 想读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李南央 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 4
这本书收录了李南央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以及针对此文引发的评论文章十数篇。众评论者从正反两方面就 “李南央骂娘”一事从时代、人性、道德、政治多角度进行阐述。
2019年2月20日 想读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豆瓣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福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0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从此,“胜利”愈发成为一种奢望:奥斯曼帝国在军事、制度、科技上都被欧洲赶超了。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新与旧的交锋异常残酷,一些大臣甚至苏丹为了改革事业献出了生命。
帝国的改革亦步亦趋,而世界近代的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独立运动却来得无比迅猛。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1. 奥斯曼帝国史,即土耳其的古代、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世界近现代变迁必不可少、又常常忽略的一块拼图。奥斯曼帝国的国运兴衰,强时称霸欧洲,弱时被欧洲赶超、欺凌,加上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使得土耳其成为理解近代全球力量变迁绝好窗口。从这里,你在了解土耳其自身的同时,也将从另一个视角理解现代欧洲和现代中东的形成。
2. 历史读者的感官盛宴!本书作者曾受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称赞,说作者兼为“形象刻画的大师”和“叙事写作的大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作为作者的生涯收官之作,完美诠释作者的大师文笔。傲视欧亚群雄的伟大苏丹,被守旧势力烧死在塔楼中的维新大臣……洋洋洒洒的奥斯曼历史,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
3. 土耳其时政局势动荡,牵动欧亚两洲乃至全世界的神经。这个地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交,背负数百年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国家,为何如此重要?这部奥斯曼帝国通史将给你答案。
4. 土耳其旅游访古、感受风情的必备读物。土耳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本书让你不再对土耳其一无所知,你将对伊斯坦布尔的街巷、伊兹密尔的古城、地中海岸的秀丽风光都有不一样的亲切。
5. 你是否是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粉丝?那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也将让你一见如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白色城堡》等书背后的历史布景。
6. 土耳其与中国同为亚洲文明古国,到了近代又一同沦为欧洲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落后被欺者。近代的土耳其史称“西亚病夫”。是什么导致了中土两国的相似命运?了解土耳其的历史命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近现代世界。
2019年2月20日 想读
尼安德特人 豆瓣 谷歌图书
Neanderthal Man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 译者: 夏志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以现代分子手段,重探人类演化路径
在“走出非洲”与“多地起源”的学说争论之间,持续追问“人之为人”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 编辑推荐
从提取古埃及木乃伊的DNA到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
从冷战时期的单枪匹马到全球大协作背景下的往来轶事
古DNA领域奠基人的一手回忆,一线 科研工作者的立体人生
◎ 内容简介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第一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民主德国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帕博在古DNA领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 媒体推荐
帕博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古遗传学研究发展,以及使该领域成为可能的技术革新。
——《科学》
《尼安德特人》展现了一个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历史。
—— 卡尔·齐默,《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与古DNA绑定在一起的,那非斯万特·帕博莫属……《尼安德特人》的出版及时,且行文流畅。必读推荐。
——《自然》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由传奇科学家写就的经典之作。我每次与斯万特·帕博博士见面都能感受到他的激情,相信本书一定会带给你一次不同寻常的寻踪问祖的穿越之旅。
——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帕博用引人入胜的笔调,讲述了欧洲“尼人”基因如何流入世界各地现代人学业的精彩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情理之中。有趣的是,我国近年发现的许昌人化石居然还发育出“尼人”特有的器官构造,令人深思。遗传学与古生物学联姻将精准描绘近代祖先的行走轨迹:是“走出非洲”,还是“多地起源”,抑或“边走边融”?
—— 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
想了解人类的演化历史,想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解密这一过程的,《尼安德特人》绝对是上佳的选择之一。
——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透过尼安德特人这个独特的小窗口,我们得以窥视人类演化的过往历程。想知道是什么铸就我们现今的样子,或许,你可以翻翻此书。
——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才能知晓我们将往哪走。认真回顾人类过往的历史,将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
我们的先祖是什么模样?我们人类为何成为如今这般?其间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经验教训?读读《尼安德特人》吧!了解逝去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DNA的蛛丝马迹来寻踪“断案”的呢?这部重建人类演化史的“科学历险记”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 李昌钰,刑事鉴识专家
什么使人类独一无二?科学家坚持不懈寻踪尼安德特人DNA,用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人类演化史的大门。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人类?看了此书你或许就会明白。
—— 黄晓明,演员
◎ 获奖信息
★入选《环球科学》2018年“最美科学阅读”榜单
2019年2月20日 想读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6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2019年2月20日 想读
蕴秀之域 豆瓣
作者: [英]柯律格 译者: 孔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 - 1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柯律格基于对中国明朝(1369-1644)园林艺术的理解与掌握,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谁拥有园林?谁拜访园林?他们如何通过绘画或视觉形式传递园林的意义?这些陈述对中国不同社会层次的人而言有何不同?经过对广义文化理论的研究,柯律格针对中国园林文化,通过一张张具有说服力的图片,第一次从历史和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2019年2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