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豆瓣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译者:
    
    
      
        
        阿风
      
    
      
        /
        许文继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Nothing Gold Can Stay 豆瓣
    
    
  
    
      作者:
    
    
      
        
        Ron Rash
      
    
  
    
    Ecco
    
      
        2013
        - 2
      
    
    
  
  
    From Ron Rash, PEN / Faulkner Award finalist and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Serena, comes a new collection of unforgettable stories set in Appalachia that focuses on the lives of those haunted by violence and tenderness, hope and fear—spanning the Civil War to the present day.
The darkness of Ron Rash’s work contrasts with its unexpected sensitivity and stark beauty in a manner that could only be accomplished by this master of the short story form.
Nothing Gold Can Stay includes 14 stories, including Rash’s “The Trusty,” which first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er.
  The darkness of Ron Rash’s work contrasts with its unexpected sensitivity and stark beauty in a manner that could only be accomplished by this master of the short story form.
Nothing Gold Can Stay includes 14 stories, including Rash’s “The Trusty,” which first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er.
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 豆瓣
    
    
  
    
      作者:
    
    
      
        
        曲木伍各
      
    
  
    
    民族出版社
    
      
        2015
        - 6
      
    
    
  
  禅宗与道家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本书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酉阳杂俎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段成式
      
    
      
        /
        曹中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8
      
    
    
  
  
    《酉阳杂俎》唐代小说,作者是段成式。
作为笔记小说集,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这本书的性质,据作者自序,“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其所记述,或采缉旧闻,或出自己撰,“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后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
  作为笔记小说集,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这本书的性质,据作者自序,“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其所记述,或采缉旧闻,或出自己撰,“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后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
天鵝之翼 豆瓣
    
    
  
    
      作者:
    
    
      
        
        古博格‧博格森(Guðbergur Bergsson)
      
    
  
    
  
    
      译者:
    
    
      
        
        張琰
      
    
  
    貓頭鷹
    
      
        2011
        
      
    
    
  
  
    ◆ 1991年「冰島文學獎」得獎作品
◆1992年「北歐協會文學獎」提名
◆國際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最喜歡的冰島小說
「在這部小說中,你會發現一位偉大的歐洲小說家用無比微妙和獨特的方式捕捉住一個青春期少女的存在困境。」——米蘭‧昆德拉
九歲的小女孩因為偷竊而被送到鄉下農場工作,農村中的一切對於從海邊來的女孩來說是如此陌生且神秘,在這片壯闊、永遠不變的風景中,她發現一羣人游移在古老傳統和新的態度之間,左右為難。農村生活並不是田園詩歌,她必須面對許多嶄新、孤獨以及恐懼的感覺,也得正視她內心和周遭陌生環境中的未知,並運用自己的荒誕的「奇想」來解讀她所不理解的事物。而傳說農村當地山上有一頭怪獸會化身為天鵝的形體,並對看見牠的人唱出他的性格和命運。漸漸地,在承受許多鄉村生活的限制和苦難後,小女孩決心動身前往山上尋找那傳說中的天鵝……
猶如電影《羊男的迷宮》成功結合幻想、現實與寓言,描述童年孤獨與異想的奇妙之作
博格森為一位偉大的歐洲小說家,其藝術靈感泉源源自於一種對「存在」的探索,這也讓他的小說立於現代小說的中心。本書不僅具有現代主義的風格,同時也帶有魔幻寫實的手法,書中怪誕、美麗和滑稽的情節呈現出強烈對比,讀來卻又莫名地和諧。米蘭‧昆德拉讚博格森在本書中使用無比微妙和獨特的方式捕捉住一個青春期少女的存在困境,那在童年與青少年間遊走的界線,是一個時時走在幻想迷霧中的年齡,而透過此本小說我們得以重新體現。
  ◆1992年「北歐協會文學獎」提名
◆國際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最喜歡的冰島小說
「在這部小說中,你會發現一位偉大的歐洲小說家用無比微妙和獨特的方式捕捉住一個青春期少女的存在困境。」——米蘭‧昆德拉
九歲的小女孩因為偷竊而被送到鄉下農場工作,農村中的一切對於從海邊來的女孩來說是如此陌生且神秘,在這片壯闊、永遠不變的風景中,她發現一羣人游移在古老傳統和新的態度之間,左右為難。農村生活並不是田園詩歌,她必須面對許多嶄新、孤獨以及恐懼的感覺,也得正視她內心和周遭陌生環境中的未知,並運用自己的荒誕的「奇想」來解讀她所不理解的事物。而傳說農村當地山上有一頭怪獸會化身為天鵝的形體,並對看見牠的人唱出他的性格和命運。漸漸地,在承受許多鄉村生活的限制和苦難後,小女孩決心動身前往山上尋找那傳說中的天鵝……
猶如電影《羊男的迷宮》成功結合幻想、現實與寓言,描述童年孤獨與異想的奇妙之作
博格森為一位偉大的歐洲小說家,其藝術靈感泉源源自於一種對「存在」的探索,這也讓他的小說立於現代小說的中心。本書不僅具有現代主義的風格,同時也帶有魔幻寫實的手法,書中怪誕、美麗和滑稽的情節呈現出強烈對比,讀來卻又莫名地和諧。米蘭‧昆德拉讚博格森在本書中使用無比微妙和獨特的方式捕捉住一個青春期少女的存在困境,那在童年與青少年間遊走的界線,是一個時時走在幻想迷霧中的年齡,而透過此本小說我們得以重新體現。
小于一 豆瓣
Less Than One
    
      9.2 (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9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
——英国《独立报》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
——英国《独立报》
犍陀罗 豆瓣
    
    
  
    
      作者:
    
    
      
        
        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
      
    
  
    
  
    
      译者:
    
    
      
        
        陆水林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9
        
      
    
    
  
  
    “印度河流域的土地是伟大的印度河的产物,许多世纪以来, 印度河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繁衍、交流、方向和联合, 它既构成了亚欧地理上的分割线, 同时也成为了它们的链接。
大约三千年以前,地中海和西亚的部落及军队移居巴基斯坦的西北部, 他们的希腊式政治体制和文明传统与佛教信仰体系的亚洲根源相结合。这一融合形成了辉煌的犍陀罗文明,随后影响了远至东部中国的佛教艺术。”
——巴基斯坦大使马苏德.汗
“犍陀罗艺术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佛像。佛像的出现与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有关,大乘佛教把佛陀神化、人格化的观念,恰恰符合犍陀罗地区流行的希腊、罗马文化的“拟人说”即“神人同形”的造像传统。于是犍陀罗艺术家开始打破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惯例,仿照希腊、罗马神像直接雕刻出佛陀本身人形的形象,创造了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佛像。犍陀罗佛像的造型,来源于印度佛教的观念,采用了希腊化艺术的形式,可以说犍陀罗佛像等于希腊化艺术的写实人体加印度佛教的象征标志。”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
  大约三千年以前,地中海和西亚的部落及军队移居巴基斯坦的西北部, 他们的希腊式政治体制和文明传统与佛教信仰体系的亚洲根源相结合。这一融合形成了辉煌的犍陀罗文明,随后影响了远至东部中国的佛教艺术。”
——巴基斯坦大使马苏德.汗
“犍陀罗艺术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佛像。佛像的出现与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有关,大乘佛教把佛陀神化、人格化的观念,恰恰符合犍陀罗地区流行的希腊、罗马文化的“拟人说”即“神人同形”的造像传统。于是犍陀罗艺术家开始打破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惯例,仿照希腊、罗马神像直接雕刻出佛陀本身人形的形象,创造了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佛像。犍陀罗佛像的造型,来源于印度佛教的观念,采用了希腊化艺术的形式,可以说犍陀罗佛像等于希腊化艺术的写实人体加印度佛教的象征标志。”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
另一种古史 豆瓣
Reflections of early China : decor, pictographs, and pictorial inscriptions
    
    
  
    
      作者:
    
    
      
        
        [美] 杨晓能
      
    
  
    
  
    
      译者:
    
    
      
        
        唐际根
      
    
      
        /
        孙亚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0
      
    
    
  
  
    作者跨越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美术史四大学科,在探索青铜纹饰、图形文字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介于文字和装饰图案之间的“图像铭文”,继而讨论了三者的演化与古代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礼仪发展的密切关系。
本书并非一部以年代、地域或文化编排的通史,也不是一本仅仅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铭文和纹饰的专著。作者不厌其烦地全面梳理考古发现、视觉艺术实例、铭刻资料和文献信息,并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其苦心所在,凝缩于对中国古代社会关键问题所产生的感悟之中。从某种角度讲,这些感悟实际上是对早期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概括性总结,试图勾勒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始创和形成进程中来自多方的贡献、错综复杂的形态与别具一格的特性。
  本书并非一部以年代、地域或文化编排的通史,也不是一本仅仅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铭文和纹饰的专著。作者不厌其烦地全面梳理考古发现、视觉艺术实例、铭刻资料和文献信息,并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其苦心所在,凝缩于对中国古代社会关键问题所产生的感悟之中。从某种角度讲,这些感悟实际上是对早期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概括性总结,试图勾勒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始创和形成进程中来自多方的贡献、错综复杂的形态与别具一格的特性。
Debt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8.5 (6 个评分)
    
    
  
    
      作者:
    
    
      
        
        David Graeber
      
    
  
    
    Melville House
    
      
        2011
        - 7
      
    
    
  
    
      其它标题: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Before there was money, there was debt
Every economics textbook says the same thing: Money was invented to replace onerous and complicated barter systems—to relieve ancient people from having to haul their goods to market. The problem with this version of history? There’s not a shred of evidence to support it.
Here anthropologist David Graeber presents a stunning reversal of conventional wisdom. He shows that for more than 5,000 years, since the beginnings of the first agrarian empires, humans have used elaborate credit systems to buy and sell goods—that is, long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coins or cash. It is in this era, Graeber argues, that we also first encounter a society divided into debtors and creditors.
Graeber shows that arguments about debt and debt forgiveness have been at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debates from Italy to China, as well as sparking innumerable insurrections. He also brilliant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ancient works of law and religion (words like “guilt,” “sin,” and “redemption”) derive in large part from ancient debates about debt, and shape even our most basic ideas of right and wrong. We are still fighting these battles today without knowing it.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is a fascinating chronicle of this little known history—as well as how it has defined human history,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redit crisis of the present day and the future of our economy.
  Every economics textbook says the same thing: Money was invented to replace onerous and complicated barter systems—to relieve ancient people from having to haul their goods to market. The problem with this version of history? There’s not a shred of evidence to support it.
Here anthropologist David Graeber presents a stunning reversal of conventional wisdom. He shows that for more than 5,000 years, since the beginnings of the first agrarian empires, humans have used elaborate credit systems to buy and sell goods—that is, long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coins or cash. It is in this era, Graeber argues, that we also first encounter a society divided into debtors and creditors.
Graeber shows that arguments about debt and debt forgiveness have been at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debates from Italy to China, as well as sparking innumerable insurrections. He also brilliant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ancient works of law and religion (words like “guilt,” “sin,” and “redemption”) derive in large part from ancient debates about debt, and shape even our most basic ideas of right and wrong. We are still fighting these battles today without knowing it.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is a fascinating chronicle of this little known history—as well as how it has defined human history,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redit crisis of the present day and the future of our economy.
神女 豆瓣
The Divine Woman: Dragon Ladies and Rain Maidens in T'ang Literature
    
      7.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著
      
    
  
    
  
    
      译者:
    
    
      
        
        程章灿 译
      
    
      
        /
        叶蕾蕾 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薛爱华是)以往四十年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同义词。——柯睿(Paul W. Kroll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及神话记录者所描述的各种变化有关。它讲述一个溺水而亡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是怎样变成溺死的女子。它讲述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仙女们如何被降格,改造成了平凡的女人身,以及与此同时,那些隐喻如何被创造、如何被再次赋予新的含义。龙变形为虹,或者虹化身为神女,对这类转化,古代中国是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
所以,这本书旨在讨论文学作品中所开掘过的一个主题,它不是理论批评的论文,而是试图探讨一个神话主题的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它不但体现于迷信崇拜之中,而且体现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体现于叙事小说以及抒情诗歌之中——叙事小说靠的是人物角色,而抒情诗歌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便是戴上面具的诗人自身。——薛爱华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及神话记录者所描述的各种变化有关。它讲述一个溺水而亡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是怎样变成溺死的女子。它讲述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仙女们如何被降格,改造成了平凡的女人身,以及与此同时,那些隐喻如何被创造、如何被再次赋予新的含义。龙变形为虹,或者虹化身为神女,对这类转化,古代中国是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
所以,这本书旨在讨论文学作品中所开掘过的一个主题,它不是理论批评的论文,而是试图探讨一个神话主题的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它不但体现于迷信崇拜之中,而且体现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体现于叙事小说以及抒情诗歌之中——叙事小说靠的是人物角色,而抒情诗歌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便是戴上面具的诗人自身。——薛爱华
朱雀 豆瓣
The Vermilion Bird: Tang Images of the South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叶蕾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薛爱华是)以往四十年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同义词。
——柯睿(Paul W. Kroll),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本书是关于中古中国的热带地区,它以朱雀为其象征。……我要考察其对于中古中国人的知识构成有何贡献,同时考察其对于中国人的感觉、情感以及想象力的影响——或者反过来说,考察中国精神这个大熔炉如何改变了这一片土地。
本书的目的不是让过去“观念化”,而是以一种生动活泼而且感性的方式,去了解过去,而且不必牺牲其精确性。这意味着要尝试将唐代人的中世纪世界,既看作是一个实有的境界,又看作是一种想象的诠释。
——薛爱华
内容简介: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柯睿(Paul W. Kroll),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本书是关于中古中国的热带地区,它以朱雀为其象征。……我要考察其对于中古中国人的知识构成有何贡献,同时考察其对于中国人的感觉、情感以及想象力的影响——或者反过来说,考察中国精神这个大熔炉如何改变了这一片土地。
本书的目的不是让过去“观念化”,而是以一种生动活泼而且感性的方式,去了解过去,而且不必牺牲其精确性。这意味着要尝试将唐代人的中世纪世界,既看作是一个实有的境界,又看作是一种想象的诠释。
——薛爱华
内容简介: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The War of Art 豆瓣 Goodreads
The War of Art: Break Through the Blocks and Win Your Inner Creative Battles
    
    
  
    
      作者:
    
    
      
        
        Steven Pressfield
      
    
  
    
    Warner Books
    
      
        2003
        - 4
      
    
    
  
  
    A succinct, engaging, and practical guide for succeeding in any creative sphere, The War of Art is nothing less than Sun-Tzu for the soul.
What keeps so many of us from doing what we long to do?
Why is there a naysayer within? How can we avoid the roadblocks of any creative endeavor—be it starting up a dream business venture, writing a novel, or painting a masterpiece?
Bestselling novelist Steven Pressfield identifies the enemy that every one of us must face, outlines a battle plan to conquer this internal foe, then pinpoints just how to achieve the greatest success.
The War of Art emphasizes the resolve needed to recognize and overcome the obstacles of ambition and then effectively shows how to reach the highest level of creative discipline.
Think of it as tough love . . . for yourself.
Whether an artist, writer or business person, this simple, personal, and no-nonsense book will inspire you to seize the potential of your life.
  What keeps so many of us from doing what we long to do?
Why is there a naysayer within? How can we avoid the roadblocks of any creative endeavor—be it starting up a dream business venture, writing a novel, or painting a masterpiece?
Bestselling novelist Steven Pressfield identifies the enemy that every one of us must face, outlines a battle plan to conquer this internal foe, then pinpoints just how to achieve the greatest success.
The War of Art emphasizes the resolve needed to recognize and overcome the obstacles of ambition and then effectively shows how to reach the highest level of creative discipline.
Think of it as tough love . . . for yourself.
Whether an artist, writer or business person, this simple, personal, and no-nonsense book will inspire you to seize the potential of your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