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活着为了讲述 豆瓣 Goodreads
Vivir para contarla
9.3 (6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李静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4
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本书,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
★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加西亚•马尔克斯
诺奖得主、纯文学畅销奇迹创造者马尔克斯的成长故事:充满魔幻色彩的真实人生。
★ 正是回忆中的这些细节、生命中的这些人将马尔克斯带到了《百年孤独》的门口; 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只有《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
★ 首版首次赠限量别册(含地图、人名索引、加博书单、作品年表)+ 雕刻时光咖啡券
=======================
“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
同时,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
他说,他努力写出精彩的故事,只是为了让朋友们更爱他。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2016年12月22日 想读
农民自杀研究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刘燕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2016年12月22日 想读
Woman, Man, Bangkok 豆瓣
作者: Scot Barmé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2 - 5
During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iland's capital, Bangkok, took on an increasingly cosmopolitan character-a development fueled both by global economic forces and a local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s. The 1920s were a particularly dynamic perio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a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ai modernity. This book examines the growth of a polyphonous and often vociferous Thai public, a public that used a range of new media outle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clamor for a more just and equitable social order. Scot BarmZ mines a rich lode of previously ignored cultural ephemera found in popular newspapers, magazines, novels, short stories, film booklets, and cartoons to create a vibrant cultur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Thailand that moves beyond conventional, elite-based historical studies of the period. By focusing on such controversies and conflicts as the status of women,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xes, class antagonisms, and the growth of a commercial mass culture, this book offer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key decade of the 1920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Thailand.
2016年12月5日 想读
The Undoing Project 豆瓣
作者: Michael Lewis W. W. Norton & Company 2016
Best-selling author Michael Lewis examines how a Nobel Prize–winning theory of the mind altered our perception of reality.
Forty years ago, Israeli psychologists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wrote a series of breathtakingly original studies undoing our assumptions about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ir papers showed the ways in which the human mind erred, systematically, when forced to make judgments about uncertain situations. Their work created the field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revolutionized Big Data studies, advance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led to a new approach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made much of Michael Lewis’s own work possible. Kahneman and Tversky are more responsible than anybody for the powerful trend to mistrust human intuition and defer to algorithms.
The Undoing Project is about the fascinat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two men who have the dimensions of great literary figures. They became heroes in the university and on the battlefield―both had important careers in the Israeli military―and their research was deeply linked to their extraordinary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they may well have changed, for good, mankind’s view of its own mind.
2016年11月28日 想读
洛阳伽蓝记校释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宋) 杨衒之 译者: 周祖谟 注释 中华书局 2010 - 10
《洛阳伽蓝记校释》主要讲了: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昭仪尼寺、胡统寺、修梵寺、景林寺、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明悬尼寺、龙华寺、璎珞寺、宗圣寺、崇真寺、魏昌尼寺、景兴尼寺、庄严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宁寺等内容。
2016年11月27日 想读
希腊人左巴 豆瓣
Βίος και πολιτεία του Αλέξη Ζορμπά
7.8 (9 个评分) 作者: [希腊] 尼科斯·卡赞扎基斯 译者: 王振基 / 范仲亮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新希腊文学缔造者之一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在《希腊人左巴》序言里写道:“如果非要问谁在我心灵中留下的烙印最深,大概可以举出三四位:荷马、柏格森、尼采和左巴。荷马是只高超明亮的眼睛,太阳似的光辉四射,普照万物;柏格森把我从青春时期为之困扰而感到迷惘的哲学问题中解救出来;尼采使我增添了新的苦闷;而左巴教给了我热爱生活和不怕死。”
在这部伟大作品中,主人公“我”厌恶了书斋的萎靡岁月,想要寻找真实的生命体验,恰好偶遇了左巴——一个四处游荡、历尽人间苦乐却始终充满火热欲望的老头。两人结伴踏上克里特岛,开采褐煤矿。左巴对女店主霍顿斯太太展开热烈追求,使这个年老色衰的孤独女人重新燃起青春活力。“我”暗自倾慕村里丰满的寡妇,却瞻前顾后、天人交战,怯于服从肉体欲望的指引。
每当白天的劳作结束,“我”便与左巴在海边点燃篝火,面对夕阳与大海,喝酒,弹琴,听左巴讲述往昔——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日子。左巴曾流浪四方,上山当过克莱夫特民兵,切过土耳其人的脑袋;曾在海上讨生活,不杀人但越货,是个活生生的辛巴达。只读过一本书的左巴爱女人、爱自然、爱美酒,做过无数工作,用手、用脚、用头脑,用一切身体可用之处,绝不浪费片刻生命。“我”一直寻求的人生意义,左巴似乎轻易就悟到了。
然而,为风俗所不容的寡妇,终于惨死在村民刀下;霍顿斯太太患病,在和左巴举行婚礼后不久便凄凉地死去;“我”和左巴按着胸中的蓝图架起一座前无古人的高架索桥,就在建成那天,桥塌了,所有资本灰飞烟灭。一无所有的“我们”却热烈相拥,在分别前最后一夜的海边狂舞。终于,阿波罗也跳起舞来,世界便属于永恒的狄俄尼索斯。
分别后,左巴依然四处流浪,做爱,跳舞,傲然迎接世间每一次的清晨与夕阳。最后,左巴要死了。“他紧紧抓住窗框,朝远山望去,睁大眼睛,大笑起来,然后像一匹马似的嘶叫。就这样,他站在那里,手指甲抠进窗框,死去了。”
这就是希腊人左巴传奇的一生。
2016年10月20日 想读
Development, Poverty of Culture, and Social Policy 豆瓣
作者: Brij Mohan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 1
The "cycle of poverty," a myth manufactured and sustained by the Parsonian pundits of social theory and welfare, has blamed the victims of oppression with impunity. Brij Mohan deconstructs Oscar Lewis' Culture of Pover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and development. Poverty, a global scourge, is defined as a political rather than an economic issue.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mulation paradigmatically shift the focus of discourse in the social sciences. Development, Poverty of Culture, and Social Policy offers 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complex issues, constructs, and interventions that deal with human-social problems with global implications. "Poverty of Culture" posit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 critically important context challenging the scientific orthodoxy of our times.
2016年10月19日 想读
异禀 豆瓣
作者: 不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3
不有对语言的敏感和谨慎,让他常以貌似“笨拙”的方式反复调适以达到句子间精微的平衡。他以冷静细致而滴水不露的描写手法著称。他在写作中对世俗的功利有着天生的戒备心,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切中当代人内心中最敏感的部分,又拥有中国古代山水画那样高远的意境。
2016年10月12日 想读
豆瓣
怒り
8.1 (86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修一 译者: 岳远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因为自信,你才会信任他人;因为缺乏自信,你才会对他人心生愤怒。
★《周刊文春》推理TOP10!书店大奖入围作!
★日本跨界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天才、实力派作家吉田修一,狂销200万册的《恶人》之后最新代表作。
★推理小说的阅读快感;社会小说的思考深度;纯情小说的情感容量 ,爆炸性结尾,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到底!
★同名电影阵容华丽,渡边谦、妻夫木聪主演;《恶人》导演李相日执导。
2011的夏天,东京郊外一对普通夫妇惨遭杀害。
凶手山神一也作案后逗留屋内长达六个小时,并用被害人的血在墙上留了一个“怒”字,方才离去。
案件的凶残性让人发指,其动机则让警方困惑。
一年后,经过微整容的山神依旧在逃。而此时,三地分别有三个来路不明的男子,日渐融入当地的生活。
房总渔港的田代、东京市区的直人、冲绳附近离岛的田中,三个人各与通缉犯山神有着某种程度的暗合。
那些接纳陌生人并付出情感的人们迟迟注意到第二次公布的通缉信息,信任与爱被放到了天平上。
谁是凶手?
你又如何能相信身边的他不是凶手?
2016年10月11日 想读
阿兰的战争 豆瓣
La Guerre d'Alan
8.7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译者: 孟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8
一名普通士兵的“二战心灵史”
一部最纪实最诗意的水墨图卷
《出版人周刊》“明星推荐”作品
荣获七项欧美漫画、图像小说大奖
【编辑推荐】
《阿兰的战争》是法国著名漫画家倾14年心血“用水作的漫画”。不同于我们见惯的“二战”题材的故事,也不同于我们 既定印象中的普通“漫画”:没有浪漫,也没有英雄;高度写实,却诗意盎然。
【内容简介】
年轻的法国漫画家与美国退伍老兵阿兰在街头偶遇,二人一见如故。漫画家耗时十四年,用水和中国墨画出了这位老人的“二战”回忆三部曲。
第一册:美国青年阿兰·科普在十八岁那年应征入伍,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他在美国接受训练,先后做过坦克通信兵、无线电教员、巡逻步兵和侦察车炮手,两年后被派往欧洲战场……
第二册:在“二战”的最后两年里,阿兰先后随军到达法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他仍然没有成为英雄,在整个战争期间只发射过一次大炮,炸掉了一间空屋;但他一如既往地怀有好奇心、善于观察,带我们去见识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第三册:阿兰退役了。不再适应美国生活的他重返欧洲。机缘巧合下,他与战时认识的友人或重逢,或重建联系,于是前两部中的人物故事都有了结局,他自己的生活也趋近尾声。阿兰对生命、艺术、友谊的思考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媒体推荐】
“怎样画出一个人的记忆?吉贝尔给出了巧妙而又适度的回答。读者就在阿兰的身边,认识他、懂得他、欣赏他……像当年的作者一样,听到了他。”
——法国漫画批评家Alexis Laballery
“《阿兰的战争》中的人物生动传神……对风景的表现有种东方味道,尤其能使人联想到中国五代时期的水墨画。”
——比利时漫画研究家、漫画史教师Erwin Dejasse
“引人入胜……一部独一无二的、趣味盎然的‘二战’文学作品。”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令人心碎的、诚恳的图像回忆:一个年轻人应征去服务祖国,他的一生永远地被改写了。”
——《出版人周刊》(明星推荐)
“故事讲的是战争改变了一个人……他往好的方向改变了:宽容、世界主义者、善于观察、仁慈……超凡脱俗。”
——BoingBoing网站
2016年9月23日 想读
火花 豆瓣 谷歌图书
火花
8.4 (21 个评分) 作者: 又吉直樹 译者: 劉子倩 三采文化 2016 - 6 其它标题: 火花【日本藝術家創作書衣款】
「這是一本極少數會讓人想再看第二遍的書!」
★一本挽救日本閱讀風氣的小說!
★不買絕對會後悔!260萬驚人銷量的劃時代創作!
★日本人手一本的奇蹟!
一本小說,讓漸漸不愛看書的日本人,也願意開始閱讀!
它帶來的不僅是100億日幣的經濟效益,更挽救了日本日漸式微的讀書風氣!
2015 年攻佔日本所有書籍排行榜榜首、芥川賞史上最賣小說!
震撼日本文壇、娛樂界的藝能作家,又吉直樹!
「活著,本身就是件累人的事,希望這本書也能成為對生活感到疲倦時的救贖。」──又吉直樹
給身處這世代感到無力與疏離感的我們……
即使生活在悲劇裡,
也要卯盡全力,帶給世人歡笑……
但實際上我們的聲音小得可憐,
只有認真想聽的人才聽得見。
面向世界嘶聲吶喊的傻勁,
信仰著夢想,沿途撞見的卻盡是荒蕪與孤獨,
在純然黑暗的破滅中,如何抓住那微弱的光亮……
年輕搞笑藝人德永在花火大會上遇見了天才前輩神谷,
想紅、卻在現實與理想夾縫間苦苦掙扎的兩人,
在不被理解的夢想途中相互鼓勵,並將彼此視為唯一理解者,
沒想到,平凡且隨波逐流的德永比神谷先走紅,
讓神谷始終堅信的價值瞬間崩毀,
對理想有著無比純粹熱情的神谷,為了堅持走下去,
最終做了跌破眾人想像的一個決定……
德永與神谷象徵著我們追逐理想的兩面拉扯,
一面極度純粹與熱情,一面則為現實跌撞與妥協,
我們如何在這撕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1. 得獎紀錄
•第153屆芥川賞得獎作品
•入圍2016年本屋大賞
•入圍三島由紀夫賞
•Amazon年度總榜第2名;文學榜年度第1名
•ORICON書籍年度榜第1名
•樂天書籍年度綜合榜第1名
•TSUTAYA BOOKS年度綜合榜第1名
•第28屆小學館DIME年度趨勢獎(娛樂部門)
•第2屆沖繩書店大賞
2. 暢銷紀錄
•暢銷突破260萬本
•電子書下載量高達13萬次
•創造《文學界》史上第1次的大量再版
•2015年日本Yahoo!作家搜尋榜Top1,熱搜度超過東野圭吾、湊佳苗等知名作家
•Amazon讀者評論1186則(2016.5.11為止),遠超過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
•書名入圍2015年流行語大賞
3. 影視化同步熱映中
•2016年6月Netflix(網飛)全球190國電視劇同時上線
•2016年電影上映
2016年9月3日 想读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豆瓣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7.6 (5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邹海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获奖作品。无论生活还是时代,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足以构筑出一部洋洋洒洒的宏大叙事,而库切却似乎更偏爱寓言的精巧结构和开放式思考。他井不捕捉整个历史奔跑的身影,而是炫技般地伸出手去,扼住了历史的某个部位,然后冷玲地向所有人发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2016年8月23日 想读
古拉格气象学家 豆瓣
Le météorologue
7.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奥利维埃·罗兰 译者: 林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7
在古拉格的劳改营里,气象学家范根海姆坚持给年幼的女儿艾莱奥诺拉寄去小画、标本、谜语,直到被处死的前夜。范根格安姆不是这么刚烈的人。他爱家庭,尤其怜爱他的女儿,他的“小星星”。他热爱他的工作,大概也热爱他生活的时代,这个人,也许不够有怀疑精神,和所有人一样,有他的正直和忠 诚,也有他的盲从和轻信。气象学家的故事,以及其他所有在壕沟深处被枪决的无辜者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和他们一起被屠杀的,是我们(我们的父母,我们之前的一代人)曾经共享的希望,是我们曾经至少在某一刻相信即将变为现实的乌托邦。
2016年8月23日 想读
Exhaustion: A History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Anna K. Schaffn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 6 其它标题: Exhaustion
Today our fatigue feels chronic; our anxieties, amplified. Proliferating technologies command our attention. Many people complain of burnout, and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the threat of ecological catastrophe fill us with dread. We look to the past, imagining life to have once been simpler and slower, but extreme mental and physical stress is not a modern syndrome. Beginning in classical antiquity, this book demonstrates how exhaustion has always been with us and helps us evaluate more critically the narratives we tell ourselves about the phenomenon.

Medical, cultural, literary, and biographical sources have cast exhaustion as a biochemical imbalance, a somatic ailment, a viral disease, and a spiritual failing. It has been linked to loss, the alignment of the planets, a perverse desire for death,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isruption. Pathologized, demonized, sexualized, and even weaponized, exhaustion unites the mind with the body and society in such a way that we attach larger questions of agency, willpower, and well-being to its symptoms. Mapping these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creative currents across centu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 Exhaustion finds in our struggle to overcome weariness a more significant effort to master ourselves.
2016年8月22日 想读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日] 石川拓治 译者: 王蕴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4
一个切成两半的苹果,放了两年都不腐烂,只如枯萎般越缩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干果,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就是木村阿公的奇迹苹果,不施农药、不用肥料,却比任何高级品种都香甜可口!
木村阿公的“傻瓜哲学”
大家都说,木村很努力,其实不是我努力 ,是苹果树很努力。
一旦为一件事疯狂,总有一天,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我用牙齿换来苹果树的叶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孤军奋战,其实如果没有周围人的支持,我根本不可能有今天。
没有比当傻瓜更简单的事了。
既然想死,那就在死之前当一次傻瓜吧。
2016年7月26日 想读
故乡,心里的风景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日]原田泰治 译者: 金晖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6
【内容提要】
《故乡,心里的风景》共收录原田泰治222幅绘画作品。原田泰治访遍日本47个州道府县,用画笔描绘了自己心中的“故乡”。驶过花丛的轨道车、运河边的石造仓库群、乡村里的烧炭人、海边的曲屋、农民庆祝丰收的场景……无论是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还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建筑,在原田泰治的画中都可以找到。在他那朴素自然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情与热爱。
【媒体评论】
原田泰治先生的画中,不只是描绘了日本的风景,还有现在日本人已经迷失的心。
—— 佐田雅志(原田泰治美术馆名誉馆长、作家、歌手)
原田泰治走遍日本全国各地,在他那充满温情的画笔里,关注着那些在我们似乎已经遗忘的地区生活着的人们。
——日本《长野日报》
我非常喜欢原田泰治先生的绘画。他的画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画中那些令人怀念的日本原风景,让人感觉十分温暖。
——日本《伊豆新闻》
原田泰治用自己独特的画笔反映出具有浓厚日本特征的风俗人情。他的画中有乡间的祭礼节日、已经在都市消失的交通工具、乡村的邻里温馨等等。这些已远离都市的美丽的大自然,触动了无数日本人的心灵。
——上海《新闻晨报》
2016年7月21日 想读
Hunger Pains: Life Inside Foodbank Britain 豆瓣
Kayleigh Garthwaite
作者: Kayleigh Garthwaite
Welcome to Foodbank Britain, where emergency food provision is an increasingly visible and controversial feature of ongoing austerity. We know the statistics, but what does it feel like to be forced to turn to foodbanks for help? What does it take to get emergency food, and what's in the food parcel? Kayleigh Garthwaite conducted hundreds of hours of interviews while working in a Trussell Trust foodbank. She spoke to people like Anna and her 11 year old daughter Daisy who were eating out of date food since Anna left her job due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Glen explained the shame he felt using the foodbank having taken on a zero hours contract. Pregnant Jessica walked two miles to the foodbank because she couldn't afford public transport. This provocative book provides a much needed voice for foodbank users and volunteers in the UK, and a powerful insight into the realities of foodbank use from the inside.
2016年7月10日 想读
夏山学校毕业生 豆瓣
作者: Hussein Lucas 译者: 王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一所提倡“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的另类学校,到底教出了什么样的孩子?
“他们平和稳重、体贴周到,最重要的是,诚实。
他们知道,无论自己赞同与否,其他人的观点是重要的。
他们对世界无所畏惧,进退有度。不怕失败,不怕尝试。”
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之乡一样,夏山学校是一个以小寓大的所在。不同之处在于,夏山学校真实存在,而且已经存在了近一个世纪。
在全国统一课程和官方成绩排名等措施之下,当今的教育已经失却理想,退化成消费主义的又一代表。在这个失落了教育理想的年代,夏山学校成了一盏希望之灯。
夏山学校九十年的独特经验中,最关键、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如果让我回答,我会说,是真正的无所畏惧:不畏惧失败,不畏惧权威,不畏惧排挤,不畏惧生活。哪怕会有挫折,也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2016年6月22日 想读
到芬兰车站 豆瓣
To the Finland Station: A Study in the Writing and Acting of History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德蒙·威尔逊 译者: 刘森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意大利边城那不勒斯,穷学者维柯,正伏案撰写一部引发史学新思维的巨著;革命之都巴黎,密谋颠覆拿破仑皇朝的革命家巴贝夫,慷慨陈词临刑前的自白;伦敦,流亡者的新故乡,革命传单与当票陪伴着马克思,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圣彼得堡红旗挥舞,列宁与托洛茨基口号高亢,宣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亡……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场景,在威尔逊的笔下一幕幕铺陈,巨细靡遗。
不论是哲学家的桌案、死囚的斗室,西伯利亚大草原、巷战方酣的街道,庄园深院里的忧郁、贫民窟恶臭中的喘息,透过埃德蒙•威尔逊如临现场的描绘,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重现。
而书中轮番上场的演员们,有人燕尾风流,有人热血沸腾,有人苦苦挣扎,有人风采华丽,有人恶毒如鬼,有人气概英雄,细细数来:马克思、恩格斯、巴贝夫、米什莱、蒲鲁东、巴枯宁、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拉萨尔、列宁、托洛茨基……个个叱咤风云。乍看之下,他们仿佛神人,可崇拜而不可理解;但在本书丰富材料的显像下,我们终能见到这些历史演员的真面目。
这一切的风云际会、动荡起伏,都来自浪漫主义的革命大梦——一个以自己的手掌握自己人生的梦,一个志同道合共铸命运的梦,梦想着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共同体。在其中,不论男女,都可以自由展现自我、彼此相爱,达到人类未曾有过的境界……
《到芬兰车站》,一部极具创意的历史著作,让我们得以亲见人类曾有过的梦想与愿景。阅读本书,或许可以教导我们如何继续怀抱这些梦想,甚至让这些愿景成真。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学着创造自己的未来。
——马歇尔•伯曼,《纽约时报书评》
他(威尔逊)是约翰逊、圣勃夫、别林斯基、马修•阿诺德传统的最后一位重要评论家。他的目标和实践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框架中考察文学作品——这个框架包含着对作者人格、目标、社会和个人根源,周围道德、知识和政治环境,以及作者眼界的性质等方面的专注、犀利、直截了当、发人深思的观点——也是为了将作者、作品及其复杂的背景呈现为一个错综的整体。……对他来说,艺术散发着光芒,但不仅是通过它自身的光线。
——以赛亚•伯林,《埃德蒙•威尔逊在牛津》
他谙熟学界所有的新进理论,也老练地使用这些理论,但绝不囿于某一理论,一根筋地拿它包打天下。我们见惯了那些冬烘的批评家,将术语搬来搬去,问题却岿然不动。威尔逊不然,他总是直奔问题的核心,从上下四方发动围剿,拷逼出作品与个人心灵史及时代精神的血脉相连,果断地予以定位与颁奖。在任何时候,他都脱略蹊径,直见性情,精辟,尖锐,甚至大胆到粗暴。
威尔逊拿手的批评性叙事,变化多端的演奏方式,在书中发挥无遗。他复述人物的文章和思想,加以概念辨析和批判,又不时征引逸闻与趣事,随处穿插细节和场景,节奏感控制得恰到好处:高潮来了,又掐断了,织入另一波起伏中。
《到芬兰车站》的魔力在于,威尔逊并不为他的历史命题所裹挟而滥情,他与笔下的人物在神光离合之间,时而投合其中,时而间离其外,对人物既同情又了解,从不藏起他批判的锋芒。雄浑,是的,但是冷峻。
——中文版导读者 江弱水
2016年6月18日 想读
采葑小集 豆瓣
作者: 群山 海豚出版社 2016 - 5
《采葑小集》是一本关于图书装帧设计的随笔集。作者群山在文中洋洋洒洒近十万字,内容从说书、说人,到说装帧设计,凡是与书有关的内容,无论是人还是事,都是作者描述、捕捉的对象,文笔细腻灵动,感情真挚。书中共收录文章四十余篇,每一篇文章都涉及一本或几本相关图书的封面,而且附有所谈论封面的彩图,图文相辅相成,相映成趣,颇值得一读。
2016年6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