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平行世界·爱情故事 豆瓣
パラレルワールド·ラブストーリー
7.7 (7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王维幸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1
★不论对爱情憧憬还是绝望,都能在平行世界找到答案
他们是坐在两列列车上的乘客,无论如何接近,都处在两个平行世界
★东野圭吾长篇杰作,日文版销量超150万册
★如果有两个不同的身体,就能进入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那该有多好啊!★我在《平行世界爱情故事》中实现了我的想法。书中 还写到了 背叛、嫉妒和人心的复杂,意外地写得很好。这是我的自信之作。——东野圭吾
★《平行世界爱情故事》细腻真实地叙写了爱情中的悸动、占有欲、患得......
★《平行世界爱情故事》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杰作,日文版销量超150万册。东野圭吾说:“如果有两个不同的身体,就能进入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那该有多好啊!我在《平行世界爱情故事》中实现了我的想法。书中还写到了背叛、嫉妒和人心的复杂,意外地写得很好。这是我的自信之作。”
内容简介:
我每周固定时刻乘坐同一趟列车。在两列列车平行行驶的时候,我总能看到对面车厢中的一个长发女孩。我喜欢上了她,但当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对面的车上寻找时,她却消失了。一年后,挚友智彦向我介绍他的女友麻由子,我惊讶地发现,她就是列车上的女孩。
一觉醒来,心爱的女友麻由子和我生活在一起,挚友智彦已经消失了几个月,其他人只说他去了美国,但一封据说是智彦发来的邮件让我发现破绽,写信的并非他本人。
我开始寻找,越来越......
编舟记 豆瓣
舟を編む
8.3 (42 个评分) 作者: [日]三浦紫苑 译者: 蒋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怀才不遇的人、不得人缘的人、想换工作的人……
究竟要燃烧什么,才能激发出真正的热情?
传说中的玄武书房编辑部的“编舟计划”,正式启航!
玄武书房拟定出版一部面向当代人的中型辞典《大渡海》,这项工作由阅历颇丰且行事一丝不苟的学者松本老师主持,谁知他最为器重的编辑荒木公平却到了退休的年龄,选择回家照顾病中的妻子。此时编辑部中仅有做事浮躁的西冈正志和临时工佐佐木。荒木和西冈多方物色,终于相中了营业部内不善于和人交往却对词语有着敏锐认知度,并且做事极为认真投入的青年马缔光也。浩瀚的词语海洋,马缔与同事们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编制一艘驶向彼岸的小船。他们甘于寂寞,却也收获着弥足珍贵的幸福……
2020年5月28日 已读
没有想到读这本书竟然读至热泪盈眶。作者一定是对日本文字和文化有近乎宗教感般虔诚的热爱吧,能把一个编写字典的故事写得这么感动人。读者身为一个敬畏文字的人,也为能遇到这样的作品而深感幸运。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绝对不在场证明 豆瓣 谷歌图书
アリバイ崩し承ります
7.1 (79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山诚一郎 译者: 曹逸冰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破解一切不在场证明诡计,本质是看穿时间的漏洞!
★2019年本格推理BEST10 NO.1
★入选三大推理小说年度榜单:本格推理BEST10、“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周刊文春》推理小说BEST10!
★本格推理大奖得主大山诚一郎继《密室收藏家》之后, 聚焦不在场证明的本格推理杰作!
★《产经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各大权威媒体鼎力推荐!
★不炫学,不啰唆,不落俗套,七个短篇教你一眼看穿不在场证明诡计!
-
【内容简介】
《绝对不在场证明》是本格推理大奖得主大山诚一郎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七个短篇,几乎涵盖了所有不在场证明诡计类型。
有一间古怪的钟表店,不仅售卖钟表,还兼营着一项“代客推翻不在场证明”的业务,一次收费五千日元。
死而复生的被害人、睡梦中的凶杀案、雪地上的三行脚印……凶手利用时间的漏洞,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几乎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束手无策的警察找到了钟表店店主美谷时乃,她的登场能否给扑朔迷离的案情带来一线专机?
-
“主张自己有不在场证明的人都会说‘我几点几分在哪个地方’。也就是说,钟表成了主张的依据……既然如此,那么钟表匠不就应该是最擅长解决不在场证明问题的人吗?” ——本书侦探美谷时乃的信条
周末 豆瓣
Das Wochenende
7.4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印芝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不经历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后,约尔克被总统赦免释放。为庆祝他重获自由,姐姐克里斯蒂安娜在柏林郊区的房子组织了一个周末聚会,邀请约尔克的朋友参加。克里斯蒂安娜希望这是帮弟弟开始新生活的好机会,不过,对于参加聚会的人来说,心情复杂,往昔不堪回首。约尔克曾经是德国红军派成员,这个深受极左思潮影响、发端于西德六八年学潮的团体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成暴力恐怖组织,在七八十年代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绑架、谋杀事件,约尔克正是这些恐怖事件的参与者。与约尔克的相聚,把似乎已远去的种种选择、评判又摆在了大家面前。
约尔克该怎样面对周围的人,怎样认识今天的世界?三天的聚会中,约尔克,他的律师,他的“革命同志”,以前的情人,多年失去联系的儿子,每个人的表现,说话、神态、心情……事过境迁,不仅是约尔克,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位置,每个人都再一次面对梦想、责任、罪恶、宽恕、情谊、道德审判的困惑,而今天面临新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世界让这些不仅仅只是回顾。
2020年5月17日 已读
通过三天的周末聚会来反思德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红色恐怖主义,施林克真的是一以贯之始终在反思大的历史政治问题的作家。故事是好看的,但不知是否由于着墨的人物太多,在叙事和情绪上都不够流畅,作品虽然提着一口气,但那气是散的。语言也无甚出彩之处,尽管阅读量有限,我仍在期待读到一本译成中文后不会显得文字干巴巴的当代德语小说。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豆瓣
怒り
8.1 (86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修一 译者: 岳远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因为自信,你才会信任他人;因为缺乏自信,你才会对他人心生愤怒。
★《周刊文春》推理TOP10!书店大奖入围作!
★日本跨界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天才、实力派作家吉田修一,狂销200万册的《恶人》之后最新代表作。
★推理小说的阅读快感;社会小说的思考深度;纯情小说的情感容量 ,爆炸性结尾,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到底!
★同名电影阵容华丽,渡边谦、妻夫木聪主演;《恶人》导演李相日执导。
2011的夏天,东京郊外一对普通夫妇惨遭杀害。
凶手山神一也作案后逗留屋内长达六个小时,并用被害人的血在墙上留了一个“怒”字,方才离去。
案件的凶残性让人发指,其动机则让警方困惑。
一年后,经过微整容的山神依旧在逃。而此时,三地分别有三个来路不明的男子,日渐融入当地的生活。
房总渔港的田代、东京市区的直人、冲绳附近离岛的田中,三个人各与通缉犯山神有着某种程度的暗合。
那些接纳陌生人并付出情感的人们迟迟注意到第二次公布的通缉信息,信任与爱被放到了天平上。
谁是凶手?
你又如何能相信身边的他不是凶手?
2020年5月13日 已读
一口气读完,真好看。文字浅白,叙事也一点都不花哨,但是一开始觉得啰嗦的地方后来都被证明不是闲笔。四线并进而能令读者注意力不分散且保持阅读兴趣,作家其实非常厉害。悬疑只是用来推动故事发展的小伎俩,挖掘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悲凉与温暖才是本书的野心所在。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黑色方尖碑 豆瓣
Der schwarze Obelisk
8.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李清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3
☆20世纪顶尖小说家,拥有读者最多的德语作家之一。
☆茨威格、君特•格拉斯推崇的大师,林语堂、巴金鼎力推荐,影响鲍勃迪伦、王朔的经典名家。
☆雷马克经典代表作,以黑色幽默笔调刺穿战后荒诞现实。
☆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笼罩着德国。被战争耽搁的年轻人深陷于和平年代的混乱与荒诞之中,所见的依旧是形形色色的死亡与绝望。这是关于德国一战后一代人的故事。
--------------
1923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25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17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一战”,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最有历史也最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通过路德维希的视角,书中展现了通货膨胀下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和荒谬现实,规规矩矩做生意,生意做得越多越蚀本,而投机商人却能轻而易举牟获暴利。辛勤工作的普通人却都走投无路,甚至不得不选择自杀。在这种环境中,路德维希和他的好朋友墓碑公司的老板格奥尔格也不得不使用一些小诡计才能维持公司经营并减轻生活的压力。路德维希还在空闲时间兼任家庭教师,并在一家精神病院里为病人弹奏管风琴。在那里他结识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富家小姐伊莎贝尔,曾经因为经济的拮据路德维希的两任女友都离他而去,直到遇到伊莎贝尔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在被战争蹂躏的人生和世界中找到了意义。但随着病情的好转,伊莎贝尔已忘记了患病期间的种种,他们最终也只能是隔着阶级鸿沟的陌生人。此时国家政策的调整使通货膨胀骤然停止,纳粹势力也在德国国内逐步上升。路德维希决定离开小城韦尔登布吕克,去柏林做了一名报社记者。小说最后一章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当路德维希再回去时已是二战之后,韦尔登布吕克已经在纳粹和又一次的战火中面目全非,人们的命运也被动荡的时代裹挟着,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2020年4月14日 已读
在已读过的雷马克作品中,我觉得《西线无战事》和这一本是一种写实和批判风格,而《凯旋门》与《里斯本之夜》是另一种极其抒情但又克制的风格,我显然更喜欢后一种风格,虽然这本书也非常好看。也不知道是不是不同译者的原因。不过我有英译本,将来可以再体会一下。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秋之蝇 库里洛夫事件 豆瓣
作者: (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黄荭 / 张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1
《法兰西组曲》作者惟一描写俄国革命的传世名作,深刻刻画人性与革命之间的挣扎,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沉浮与悲哀。
作为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亲历者和流亡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见证了这场革命所带给普通人的巨大影响。《秋之蝇:库里洛夫事件》就是这样一部将笔触对准革命中的普通人生活的伟大作品。《秋之蝇》描写一位纯朴、忠诚的老女佣在俄国革命来临之际,为老东家看守空房、并不远万里追随他们来到巴黎,最终投河自尽的悲惨故事,令人心碎。而《库里洛夫事件》则表现一位革命者为了刺杀革命的刽子手、教育大臣库里洛夫,而改名易姓打入敌人内部,接近库里洛夫,但在了解了库里洛夫其人之后,刺客在革命与人性之间摇摆不定……
《库里洛夫事件》:莱昂·M接到了肃清克雷洛夫的命令,命他处决库里洛夫――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国民教育大臣。但是要完成这一卑劣的任务,这个二十二岁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必须耐心等待九个月:他的上司希望暗杀行动能够引发前所未有的反响,所以需要等到普鲁士大帝前来访问时采取行动。于是,莱昂·M施巧计变身为瑞士医生马塞尔·勒格朗,并成了教育大臣的医生。库里洛夫患有肝癌,受尽折磨。他未来的刽子手前来为他治疗,听他倾诉衷肠,却发现过去别人描述的、“残忍贪婪的抹香鲸”般的大臣并不存在。很快,仇恨让位给了同情。这个恐怖主义者会有足够的力量将行动进行到底吗?在良心的谴责下,他会有胆量投出炸弹吗?数十年过去了,莱昂·M在尼斯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在日记中,他开始回忆起来。
《秋之蝇》:和《樱桃园》中的老仆人福斯特一样忠心耿耿、从不懈怠,塔季扬娜·伊万诺夫娜同样也把自己整个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主人,她看着他们出生、长大的卡林纳一家。当十月革命把一家人从卡里诺夫卡的庄园赶走后,是她挽救了银器和值钱的餐具免遭洗劫。同样也是她埋葬了被一个日后成了人民警察的童年伙伴杀害了的尤里。之后,她穿越了俄罗斯,给避难在敖德萨的卡林纳一家送去了她缝在自己裙子卷边里的主人家传的钻石。她还跟随卡林纳一家去了巴黎,继续服侍他们,在泰尔纳街区逼仄的公寓里,在那里,流亡者就像秋天的苍蝇一样团团打转……
2019年12月28日 已读
时间有限,这次只读了《库里洛夫事件》这个小长篇。笔力雄浑,笔触却又细腻柔和,整篇故事像一声叹息,来自被革命所裹挟的沙俄时代末期的某个角落。读完会觉得幸好有内米洛夫斯基这样的作家记录下了历史洪流中这常常不被听到的一叹。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法国
你的奥尔加 豆瓣
Olga
7.2 (8 个评分) 作者: [德]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沈锡良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1
★本哈德·施林克继《朗读者》之后的重磅新作
★被誉为近年来德语文学的高峰
★在德国出版一年来被翻译为22种语言
★已居《明镜周刊》畅销榜38周,持续在榜中
★重拾《朗读者》的母题,从一场爱情的侧面切入,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侧影,让混乱的时代变得柔和起来
★知名译者倾力打造译本,多视角叙事,语言真挚感人,通俗易读
★这本书是《朗读者》的回声,它描绘了一位年轻男人和一位直率、正直的女性的爱情,以及他们和德国的命运。——《德国之声》
------------------------------------------------------------------------------
十九世纪末,奥尔加出生在波兰属地。 青涩时代,她爱上了工厂主儿子赫伯特,但清楚阶层不同,对方家庭不会答应这门婚事。
和赫伯特度过幸福的几年后,两人不得不分离。奥尔加去一家乡村学校教书。赫伯特则选择从军,他喜欢周游列国,有一颗驿动的心。
纳粹攫取政权后,奥尔加因病失去听力,在世间辗转流离,这时无人知道,她怀揣着一个怎样的秘密……
2019年12月24日 已读
纸张难以承受的缱绻深情和德国过去百年间的苍茫历史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极具审美愉悦感和历史纵深感的好故事。赫伯特和奥尔加分别代表了德意志精神的两个侧面,前者是崇尚冒险、追逐虚无的死本能,后者则象征了绵长、坚韧的生的力量。当年迈的奥尔加纵火而亡,两股力量形成了最终的交汇。三种叙事角度也在书尾交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人的声音其实在告诉读者:这是历史对它本身所进行的一次回望。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阿道尔夫 豆瓣
ADOLPHE
作者: [法] 贡斯当 译者: 黄天源 漓江出版社 2019 - 5
人生漫旅,好书伴你。
宝物压舱,好货沉底。书虽曰旧,读之弥新。
《阿道尔夫》最新修订本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
心里分析小说的发端
普希金为其倾倒 冰心亲笔题签
本书被誉为妇女界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出身上流社会的阿道尔夫受虚荣心驱使,热烈追求P伯爵的情妇爱蕾诺尔,终使她堕入情网并抛家弃子与之厮守。讵料阿道尔夫逐渐厌倦情感深笃的羁绊,试图谋求解脱,致使爱蕾诺尔抑郁而终。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感情世界的态度与遭遇,揭示了社会与人心的病态,赞颂真挚爱情和真诚人性的同时,深刻鞭挞虚伪与阴谋。
因其引人入胜、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200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2019年12月22日 已读
阅读中时时对人物有一种熟悉感: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描摹“原型”的,不知有多少后来的文学家都曾从这本书当中汲取过营养。在精神分析尚未出现的年代,贡斯当精准地叙写了一个典型的schizoid型人格者内心的挣扎。渴望亲密却又害怕被占有,亦是西方文学当中的一个经典主题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法国 经典
地下室手记 豆瓣
9.8 (9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 曾思艺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6
《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集,精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五部中篇小说代表作:《穷人》《白夜》《斯捷潘齐科沃村的居民》《地下室手记》《鳄鱼》。
2019年12月20日 已读
之前论及一个个案时,Dr. M提到了《地下室手记》这篇小说。阅读过程中我时时想起电影《小丑》的主人公,精神上的“寒热病”,好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并没有什么变化,自我的牢笼,走了这么久也仍然没有走出来。这是每个人的困境。陀氏之所以伟大,其中一点在于每个人读到他的文字,都能够映照出自己。
俄罗斯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经典
光芒渐逝的年代 豆瓣
In Zeiten des abnehmenden Lichts
作者: [德] 欧根·鲁格 译者: 钟慧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6
《光芒渐逝的年代》这部长达426页的家庭小说讲述了东德一家四代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直至本世纪初近半个世纪的经历。祖父威廉和祖母夏洛特属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一代,希特勒上台之后全家逃至苏联,后在苏联共产党指示下移居墨西哥,1952年返回年轻的民主德国,并积极投身共和国建设。父亲库特幸运地逃出斯大林时期的沃尔库塔劳改营,和苏联人的妻子伊蕾娜返回小市民的民主德国,作为一名声望颇高的知识分子,他虽偶有不满,但还是坚信民主德国的可改造性。而对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作家本人的化身)及其孙子一代来说,民主德国已过于狭隘——亚历山大恰恰选择了1989年祖父90岁生日之际逃向了西柏林。从祖父、父亲、儿子到孙子,民主德国逐渐衰退,四代人对民主德国的感情和信仰一代淡比一代,这也正是小说名字“光芒渐逝”的隐喻所在。
2019年11月30日 已读
多线程、多角度叙事带来一种复调感和立体感,也使读者能深入这一家族小说当中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首章和终章却在提醒读者,亚历山大这个人物其实是作家在作品中的化身,也是多线索叙事声音的最终落脚点。这部作品写出了既宏大、复杂又私人化的历史感,比同名电影更加宽阔且深刻。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修道院纪事 豆瓣 Goodreads
Memorial do Convento
8.2 (29 个评分) 作者: [葡]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6 其它标题: 修道院纪事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代表作
★ 获葡语文学桂冠奖项“卡蒙斯文学奖”,被译成四十余种语言
★ 时隔20年,简体中文修订版全新上市!
-
★ 一部虚构而极富原创性的历史小说,足以比肩加西亚·马尔克斯巅峰时期的任何作品。——《费城问询报》
★ 阅读《修道院纪事》,就会明白:“世界对思考者而言是喜剧,对感 受者而言是悲剧。”——《图书馆期刊》
★ 一部强力的小说,有下流也有高尚,有愤怒也有温柔,在书中你会发现历史、喜剧、超现实、科幻、魔法以及无数个精彩故事。——《独立报》
-
★《修道院纪事》是一部丰富、多面、多层次的小说,同时运用了历史、社会及个人三种视角。萨拉马戈用这部作品展示了他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精彩程度。——瑞典文学院
★ 和博尔赫斯一样,萨拉马戈是一个自由的人,他的作品也完全展示了这样的自由。读者会为《修道院纪事》而着迷。——哈罗德·布鲁姆
===
墙壁会渐渐倒塌,而天堂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堂,在这里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只不过是沙滩上的一粒小沙子;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要在地上建造教堂和修道院呢;因为我们不明白大地就是一座教堂,一座修道院,是信仰和责任的所在,是隐居和自由的所在。
---
这是宗教裁判所阴影下的压抑和愚昧的时代,在战场上丢了左手的士兵巴尔塔萨,有特异视力的姑娘布里蒙达,被疯狂的天才、科学怪人洛伦索神父邀请一起建造飞行器。飞行器确实起飞了,但接下来呢……欢笑紧挨着眼泪,平静和焦急只有一步之遥,轻松与惊恐是近邻,每个人的生活莫不如此,每段历史莫不如此。
2019年10月11日 已读
文字非常具有诗歌感,以如此轻盈、抒情的文字来表达宗教批判的宏大主题,彰显了作家的自信和野心。故事本身也构思精巧,某些段落简直像是带着读者飞升。遗憾的是过于冗长了,冗长中却没有填充进更为丰富的叙事,令人感觉飞升不再、原地打转,很影响阅读体验。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葡萄牙
莫里哀先生传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孔延庚 / 臧传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2
伟大的喜剧往往包孕着悲剧的精神内核,而这内核就是一个喜剧作家最
正直的良心。一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有什么能妨碍我含笑谈真
理呢?”
十七世纪法国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是布尔加科夫最喜欢的喜剧作家之
一,布尔加科夫不仅改编过莫里哀的多部戏剧作品,还为他创作了传记
体小说,用生动而富幽默的笔触记录他如戏一样“含笑谈真理”的一
生。两位深谙喜剧之最高精神的大师之间,虽然生活的年代相隔三百余
年,相互之间却存在着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契合。他们操着讽刺、
幽默、荒诞的喜剧语言,撕下了各自时代社会和体制最丑陋的外衣。
里斯本之夜 豆瓣
Die Nacht von Lissabon
8.6 (18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朱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1942年,葡萄牙里斯本聚集了许多等待前往美国的流亡者。一天深夜,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码头相遇。一人因没有船票而徘徊,另一人愿意送出自己的两张船票,条件是对方要听他倾诉至天明,故事就此展开。
送出船票的是德国人约瑟夫·施瓦茨,他因反对纳粹政权,被他做盖世太保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后逃出德国,却冒险回国探望妻子海伦。海伦决定和约瑟夫一同离开德国。他们辗转瑞士、法国、西班牙,经过数次分离与重聚,逃过种种追捕与监禁,终于到达了里斯本,却在最后关头不能登船去往“应许之地”了……约瑟夫和海伦的逃亡之路是一首“由恐怖、喜剧、逃跑、官僚政治、绝望和爱情组成的史诗”。
2019年7月30日 已读
太喜欢了,一部笼罩着夜色的作品,不论是咖啡馆和小酒店里在时间分秒流逝中的徐徐讲述,还是西欧大陆上迎着暮色和霞光的不断逃亡、男女主人公在劳动营里的月下相聚,都跟深夜紧紧联系在一起。纳粹阴影笼罩下的欧洲,流亡和逃亡中的爱情,雷马克写来,既充满绝望的抒情,却也在故事落幕时灌注了希望的力量。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痴人之爱 豆瓣
痴人の愛
7.0 (23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林水福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5
“我对她爱憎的情绪就像猫的眼睛那样,一个晚上能变化好几次。”
二十八岁的河合让治收养了十五岁的少女娜奥密,意图将其调教为“伟大的”“了不起的”女性。然而,娜奥密虚荣自负、风流成性,于天真外表下暗藏机心,河合被其迷人外表蛊惑,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的需求,最后,发誓成为她的奴隶,任其摆布……
因为爱,你会忍受很多先前想象不到的屈辱。
《痴人之爱》是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长篇代表作,由其自身经历改写而成,堪称日式恋爱美学经典之作。关于一段失控的培育之爱,一个调教者反被调教的故事,其对人性欲念的极致书写,让人难以言喻,唯有叹息。
2019年7月16日 已读
相当流畅、细腻,还是很好读的,只不过我对主人公身上的受虐倾向不甚认同罢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Of Human Bondage 豆瓣
作者: W. Somerset Maugham Bantam Classics 1991 - 6
One of the great novel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f Human Bondage tells a fascinating tale of sexual obsession. The story--taking its title from Spinoza’s Ethics: "Of human bondage, or the strength of the emotions"--follows Philip Carey in his search for freedom from the strict, oppressive Christian upbringing he suffered as an orphan in an English vicarage. Philip sets out on a journey of discovery that leads him to Heidelberg and to Paris. But it is back in London that Philip’s enthrallment with Mildred--the slatternly, pale waitress who makes him a slave to desire--awakens him to the world of obsessive love, deep passion, and true self-discovery, The unforgettable love story is as timeless as it is involving; an intimate tale of human relationships that Theodore Dreiser called "a work of ,genius."
2018年10月7日 已读
(2013春) 十九世纪作品般的耐心和冷静(说来毛姆和哈代都是跨世纪的人),文字铺陈但极有节制。谁能够花七百多页文字的篇幅来深刻地讲述并同时创造自己?寒假回国时翻出了这本上大学时买下的纸张已黄的书。有些书没有在更年轻时读到,未必是遗憾。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毛姆 经典
直布罗陀水手 豆瓣
Le Marin de Gibraltar
7.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金志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0
《直布罗陀水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不幸的男人,在意大利一个小渔村罗卡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决定抛弃女友和工作,跟这女人走。女人有一艘游艇,她的全部生活就是走遍世界寻找她爱过的直布罗陀水手。他上了船,他要邦她找到她的心上人。然而,爱情在这个想改变生活的男人和这个追寻旧爱的女人之间产生了。从欧洲到非洲,从地中海到大西洋,他们的海上旅行在他们微妙的感情交流中度过。如果他们找到直布罗陀水手,那将是他们爱情的结束。
2018年6月13日 已读
很久没有读到这怎么好的文字了,它的感染力和画面感能够穿透翻译的磨损,完完整整地抵达半个多世纪后的异国读者。那些冗长的对话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是特别吸引人的。杜拉斯没有费力营造气氛,却准确地写出了人生的寂寥、广阔与虚无,如同主人公所行至的地中海、大西洋和加勒比。这亦是一部关于行走和寻找的作品,只不过所凭借的工具是游轮。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杜拉斯 法国
批评家之死 豆瓣
Tod eines kritikers
作者: [德] 马丁·瓦尔泽 译者: 黄燎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
德国《焦点周刊》评价说:“马丁•瓦尔泽这部针砭文坛内幕的讽刺作品写得妙语连珠,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瓦尔泽从未写过如此优秀、如此泼辣的篇章。”
*****
瓦尔泽的文字,机智而富有哲理,我深深佩服。
——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马斯•曼之后,最伟大的德语作家是谁?当然是马丁•瓦尔泽。他是当代的歌德。
——李洱(著名作家)
马丁•瓦尔泽是除德国大主教之外,对德国人影响最大的人。他的《迸涌的流泉》和《恋爱中的男人》等作品就体现出他为什么是德国人心灵世界的精确的刻画大师。
——邱华栋 (著名作家)
******
◇ 著名作家 莫言 李洱 邱华栋 倾情推荐
◇ 与君特•格拉斯齐名的德国文学大师,德国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得主
◇ 引发德国文艺界大震荡的争议之作,以文学的力量审视德国当代文坛
◇ “让一个被视为罪该万死的人死去,这才是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马丁•瓦尔泽
———————————————————————————————————
广受追捧的文学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离奇死亡。因嫌疑重大而遭逮捕的作家汉斯·拉赫,不久前因其小说新作被埃尔-柯尼希大加贬损而向批评家当面发出了威胁。汉斯・拉赫的朋友,学者米夏埃尔·兰多尔夫坚信其无罪,就此展开单方面的调查,过程中先后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警察、作家、 学者、出版家等等。他与他们逐一进行交锋和对话。随着调查深入,事件的样貌被不断修改和重塑,人心陷入言语的迷宫,悬念迭生,真相却依旧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
2018年6月6日 已读
3.5吧。对文坛怪现象的讽刺相当辛辣、有趣,值得一读。写法让我想起昆德拉的《不朽》,但不如后者那么收放自如和吸引人,主要是文字显得干巴巴的。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7.0 (25 个评分) 作者: Celeste Ng Penguin Press HC, The 2014 - 6
Lydia is dead. But they don’t know this yet . . . So begins the story of this exquisite debut novel, about a Chinese American family living in 1970s small-town Ohio. Lydia is the favorite child of Marilyn and James Lee; their middle daughter, a girl who inherited her mother’s bright blue eyes and her father’s jet-black hair. Her parents are determined that Lydia will fulfill the dreams they were unable to pursue—in Marilyn’s case that her daughter become a doctor rather than a homemaker, in James’s case that Lydia be popular at school, a girl with a busy social life and the center of every party.
When Lydia’s body is found in the local lake, the delicate balancing act that has been keeping the Lee family together tumbles into chaos, forcing them to confront the long-kept secrets that have been slowly pulling them apart. James, consumed by guilt, sets out on a reckless path that may destroy his marriage. Marilyn, devastated and vengeful, is determined to find a responsible party, no matter what the cost. Lydia’s older brother, Nathan, is certain that the neighborhood bad boy Jack is somehow involved. But it’s the youngest of the family—Hannah—who observes far more than anyone realizes and who may b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the truth about what happened.
A profoundly moving story of family, history, and the meaning of home,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is both a gripping page-turner and a sensitive family portrait, exploring the divisions between cultures and the rifts within a family, and uncovering the ways in which mothers and daughters, fathers and sons, and husbands and wives struggle, all their lives, to understand one another.
2018年3月23日 已读
三年多前亚马逊猛烈推荐的时候就买了,读完觉得名不副实。写得并不差,有些地方文笔出色,但终究难掩匠气。作者本人的情绪压过了人物的情绪,大约是不少新作者会有的问题,也是普通写作者与大家之间的差距。叙事声音也较为混乱,角度转换时缺乏必要的过渡。考究这些也许对作者要求太高了,我甚至不觉得这本书能算作严肃的文学。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英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