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老妇还乡 豆瓣
9.8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迪伦马特 译者: 韩瑞祥 / 叶挺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老妇还乡(插图本)》是以情节的双线节的双线对比发展为其基本结构的:一条是居伦人在贫穷中经不起金钱势力的引诱而良心被收买的过程,一条是男主人公伊尔在恐怖气氛的包围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过而终于以生命来赎罪的过程;前一条线索展示的是道德的不断下降,后一条线索展示的是道德的逐渐上升;前者导致的是喜剧的结局,后者导致的是悲剧的收场。这是一出典型的悲喜剧。剧中真实的细节描写杂以漫画式的夸张,滑稽的场面透露着庄严的气氛,轻松的言笑包含着尖刻的讽刺。
上学记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口述 / 文靖 执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个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何兆武
本书曾获:
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8年)
华语图书传媒大奖(2006年度历史传记书)
2015年4月7日 已读
相当有智慧的老人。这本书里有不少真知灼见,而且真实,敢说真话,绵里藏针,有亲历者的反思,亦有旁观者的清醒。读这本书能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感叹何兆武老先生的世故(褒义)与智慧。如果人生是写一篇文章的话,何老先生的这本口述是一篇非常精彩、平实的文章。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沉默也会歌唱 豆瓣
6.7 (23 个评分) 作者: 绿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点击观看绿妖新书《沉默也会歌唱》宣传片:http://site.douban.com/bbt/widget/videos/291789/video/562799/
★ 一个人的大城漂泊记,一代异乡人的青春出走书
2000年初,正值互联网论坛黄金时代,绿妖身边有许多和她一样的外省文艺青年,他们一起高谈阔论,挤站在现实的舞台候场区等待上场,仿佛一个全新的时刻就要到来。
在本书中,作者为这一整代人的青春发声——那些来自“县城的”、“乡下 的”、“小地方的”、“外地的”年轻人,怀揣故乡和过往融入了北京这座大城,经历了这刚过去的、中国变革最剧烈的十年,他们滋养了这座城,这座城也以它的火热蒸腾,淬炼和成就了他们。
★ 十年沉淀,厚积薄发
本书是绿妖十年随笔精选,从“失恋的感觉”和“死亡的震动”开始写作,以一个写作爱好者的简陋的技巧,到如今的成熟写作者,书中记叙的家庭关系,社会变迁,成为一个完整的标本,呈现出在蒙昧中长大的青春,是如何借助阅读自我启蒙,借助写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己”。她曾是沉默的大多数,如今,她唱出了自己的歌。
在作者笔下,她和小城、大城之间的关系,对于命运的对抗、接纳、厌倦、吸引,显得格外复杂而迷人,堪称她生命中最纵情的挥霍。
2015年3月28日 已读
有些尴尬的一本书,回忆散文、书评、序跋等等文体的杂糅。在这里清楚地看到外省的县城生活是作者写作的养料,也如何成为了拓展更大格局的一种障碍。一部分文字挺感人的,但掩盖不住被固着在个人生活某一阶段所产生的戾气、圈子习气和某种特定的文人气——不太好形容。适合二十五岁以下刚刚来到一线城市独立生活的年轻人读,可以激发一些同感和勇气。
中国文学 文学 随笔/散文
Resurrection 豆瓣
作者: Leo Tolstoy 译者: Maude, Louise Shanks OUP Oxford 2009 - 6
Resurrection (1899) is the last of Tolstoy's major novels.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nobleman's attempt to redeem the suffering his youthful philandering inflicted on a peasant girl who ends up a prisoner in Siberia. Tolstoy's vision of redemption achieved through loving forgiveness, and his condemnation of violence, dominate the novel. An intimate, psychological tale of guilt, 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urrection is at the same time a panoramic description of social life in Russia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eflecting its author's outrage at the social injustices of the world in which he lived. This edition, which updates a classic translation, has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most recent scholarship in the field. ABOUT THE SERIES: For over 100 years Oxford World's Classics has made available the widest range of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globe. Each affordable volume reflects Oxford's commitment to scholarship, providing the most accurate text plus a wealth of other valuable features, including expert introductions by leading authorities, helpful notes to clarify the text, up-to-date bibliographi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much more.
望月 豆瓣
作者: 张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望月》是一本关于选择,关于困惑,关于挣扎的书。书里的男男女女,如孙望月,如宋世昌,如刘晰,如南星子,在选择了要走的路之后,并非义无反顾,而是犹犹豫豫地揣摩着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如同流出了源头的水再也回不到源头,故乡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午夜梦回的情怀,而他乡才是日日相对的现实。可他们却又始终与那个现实若即若离,不能完全溶入其间。于是,就成了他乡和故乡中间的边缘人。
2015年3月3日 已读
张翎的早期作品,但却是我读的第七本张翎小说。一如既往地好读,但想抓住的线索太多,反而没有突出重点。每个女性角色都经历了不止一个男人,写得细细碎碎地真叫人留不下太多印象,反倒是会觉得人物们面貌模糊。无非是国内知识分子,出国后如何如何,人和人之间并无鲜明的不同。跟她后来的小说——尤其是《金山》——难以媲美。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尘世 豆瓣
作者: 张翎 2004 - 11
张翎写长篇小说的确有许多特色,然而她的中短篇小说也旗鼓相当,毫不逊色。爱情是张翎小说的经,也是纬。《尘世》写的是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际遇鬼使神差,所有应该发生的事情都没有按照善良的愿望发生,所有不该发生的事情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女人可以像花,女人也可以像树。男人最初被花吸引,最终却不可避免地选择了树。《恋曲三重奏》却是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王晓楠在青春岁月里遇到了挚爱张敏,爱情之花虽然灿烂却不免夭折。成了“太空人”的许韶峰使她对生活渐失幻想。然而,她在多伦多遇到的房客章亚龙却带给她一个峰回路转的意外。她的生命在这三个男人组成的恋曲中得到了诠释。在《陪读爹娘》里,爱情却是关于另一个群体的。人生的舞台和聚光灯似乎都是为儿女而设,爹娘从来都是陪衬的,更何况是那些远涉重洋来照顾儿孙的陪读老人。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两位陪读老人在看着儿女演出人生戏剧的同肘,自己竟也上演了一出好戏。他们的感情故事在别人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惊讶的反倒是他们自己。《羊》的基调,却是良善的爱。路得、羊阳是善良的,约翰、保罗祖孙牧师和因心脏病而新婚摔死的黎湘平也是善良的。羊阳和路得都渴望得到阳光,但她们的软弱却驱使她们像“羊”那样任命运宰割,人世的苦难与天堂的瑰丽格格不入却偶尔相通。
不能不提的是张翎的短篇小说《女人四十》。这篇获得“十月文学奖”的小说,六千多字的篇幅中蕴涵了丰富的油画似的色彩。从天上“白花花”的太阳,到颊上“血红”的胭脂,到窗台上的“灰鸽子”,到路口的“红灯”,到办公室的“桃红皮鞋”,到咖啡店“黑的”和“金黄的”蛋糕,以及上面覆盖着“鲜红的草莓、翠绿的香瓜片、紫红的樱桃”,随意而夸张的色彩一路铺垫出一个四十岁女人感慨万千的一天。
张翎身居异地,情发一心,执意要走的似乎是一条纯文学的路。在人心浮躁、“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这条路也许不太容易。但是,一个人在精神家园中默默耕种、瓜熟蒂落的日子,大约也其乐融融。
2015年3月2日 已读
《尘世》一篇就是《邮购新娘》的母本,所以读起来没有新鲜感。《羊》就是《羊阳》。书中的篇目大都似曾相识,只有《陪读爹娘》有些新意,挺好看的。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Side Effects 豆瓣
作者: Woody Allen Ballantine Books 1986 - 9
A humor classic by one of the funniest writers today, SIDE EFFECTS is a treat for all those who know his work and those just discovering how gifted he is. Included here are such classics as REMEMBERING NEEDLEMAN, THE KUGELMASS EPISODE, a new sory called CONFESSIONS OF A BUGLAR, and more.
2015年2月28日 已读
3.5星。虽然是轻松的读物,却不适合连续地读,因为伍迪艾伦实在是太wordy,尤其头晕不舒服的时候,越看越头大。初看会有新鲜感,多读几篇后就觉得有故作幽默之嫌了。当然这老头思维一向很发散,跟他的电影作品倒是挺一致的。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美国
金絲猿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李渝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8
密林裡的暗算、島嶼上的背叛,大歷史疊合著小歷史,交織暈染成畫。
王德威.新序
李 渝.後記
畫卷緩緩展開,
典型的李渝溫州街故事,彷彿台北的清明上河圖:
(王留)公圳、人力車、蜿蜒長巷、黑簷木造日式房舍……
坐落其間唯一一棟西式洋樓中,
在南方的壓抑鬱結裡,《雷雨》式的驚世情節,
猶然如一朵梔子花,舒緩地娓娓展開。
江水悠悠盪開,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故事的源頭來到中國西南密林,奇花異草繁長,夜有猿嘯聲,
彷彿受到吹笛人誘引,數千人入山洞失去蹤影。
戰爭,埋伏,出賣,沼澤,黑夜,月光……
密林裡的暗算、島嶼上的背叛,大歷史疊合著小歷史,交織暈染成畫。
大師們這樣說李渝:
她在招魂『渡引』人物進入故事隧道時,常不止是沈從文黃昏河面上的悲傷與抒情;且奇異地進入一個無比孤獨,他們內心的瘋魔旅程、疾病的長廊。
-駱以軍
她對金絲猿傳奇的敘述,直指她對一種獨特的書寫美學與倫理的省思。金絲猿因此成為一個隱喻,既暗示歷史盡頭那靈光一現的遭遇,也點出書寫本身所帶來的神秘而又華麗的冒險。
-王德威
藉由一則中國西南森林中有關金絲猿的傳奇
回顧上個世紀中期以來的家國動亂
據說在很多年前,西南的偏遠地方,曾經發生過一件真相到今天還不明白的案子,為數近千的居民進入山裡,失去了蹤影,再也不見他們出來。有人說,他們像古時候的武陵人之於桃花源一樣,不想回來俗世,也有人說,眾是真遇見聖靈,被接去了天國,才從地面消失的。也有人說,其實他們無非重複了和祖先一樣的命運,被殲滅了。
2015年2月20日 已读
比其夫郭松棻的文字丰盈,更富于流动性和幻想性,但却一样地描述幽灵般的人物,来自现代史中纠结难解的政局,又仿佛完全来自作家的想象。五色缤纷的关于园艺和食物的词语,更衬托出被历史剥去骨血的人物的苍白和虚无。在保钓那一代台湾作家中,我不清楚这是一种共性抑或只是李与郭二人的特点。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契诃夫的一生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陈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
“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
是看到这里,要合上书页之时,才能真的明白,什么是“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什么是“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的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的光辉——这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也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自己。
——袁筱一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人,并没有因其不幸的身世而遭到贬低。穷困潦倒,拖家带口,体弱多病,安东·契诃夫的一生历尽坎坷。其中艰辛,被朴实的语言一一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他生于苦难,长于苦难。过去,我们只因他的作品而爱戴他,崇拜他。如今,我们对他的爱戴和崇拜将更进一步。这应归功于这本传记。它在世界文学史上铭刻下了动人的篇章。经由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将令我们感到更加亲切,也更容易接近。
——让-雅克·贝尔纳(法国剧作家)
--------------------------------------------------------------------------------
内容简介:
俄国文学大师安东·契诃夫一生历尽坎坷,他拖家带口,体弱多病,穷困潦倒。然而,他又是勇敢、顽强和勤奋的。他二十六岁业已成名,家喻户晓。但是他最初写小说只是“玩玩”,但他缺乏自信,甚至不敢署自己的名字。是一位年过六十五岁的老作家在偶然读到他的一篇小说并被他打动后,富有远见地与他通信,鼓励他,指导他……
作为俄裔作家,内米洛夫斯基从小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契诃夫的文学精神。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传记作品中,内米洛夫斯基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契诃夫,并且超越了对其人生的呈现,令我们的阅读之旅愈加荡气回肠。
2015年2月17日 已读
文学性很强的作家传记,充满散文化的抒情气息。虽然对场景的具体描述很少,但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生活的泥沼中以悲悯的情怀实现自我拯救并救赎了文学精神的作家形象。只是内米洛夫斯基将契诃夫的人生描述得实在是过于阴郁,不知是否有失偏颇了。
人物传记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俄罗斯 外国文学 文学
豆瓣
手紙
7.7 (103 个评分) 作者: 东野圭吾 译者: 赵江 译林出版社 2009 - 7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父母早逝的兄弟。弟弟直贵,这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在他的眼眸中存在着回避众人目光的理由——他的哥哥刚志为了替他筹学费而闯入民宅偷窃,失手杀人。刚志为此入狱服刑,兄弟俩只能用书信互相联络。哥哥在狱中为自己的罪赎罪,身为弟弟的直贵尽管无辜,却从此背上了“杀人犯的弟弟“身分,在这个社会上,一次又一次的被歧视,被驱逐……他失去了原先安静的校园生活,失去了原本可以在歌唱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机会,失去了初恋女友,他还能为自己哥哥所犯的罪失去多少?
《信》是东野首部将笔触深入到罪犯家属心灵的作品,其实,《信》已经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是部集大成的作品。
2015年2月13日 已读
探讨罪犯给家属生活带来的伤害,蛮有社会意义。但是不知是翻译造成的还是本就如此,每当东野圭吾作品没有了精心设置的悬念,就会暴露出语言粗糙、人物性格塑造潦草的问题,令我大大降低阅读兴趣。
东野圭吾 外国文学 推理小说 文学 日本
The Schopenhauer Cure 豆瓣
作者: Irvin Yalom HarperCollins 2005 - 1
From novelist and master psychotherapist Irvin Yalom, author of Lying on the Couch and When Nietzsche Wept, comes the world's first accurate group-therapy novel, a mesmerizing story of two men's search for meaning.
At one time or another, all of us have wondered what we'd do in the face of death. Suddenly confronted with his own mortality after a routine checkup, distinguished psychotherapist Julius Hertzfeld is forced to reexamine his life and work. Has he really made an enduring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his patients? And what about the patients he's failed?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m? Now that he is wiser and riper, can he rescue them yet?
Reaching beyond the safety of his thriving San Francisco practice, Julius feels compelled to seek out Philip Slate, whom he treated for sex addiction some twenty-three years earlier. At that time, Philip's only means of connecting to humans was through brief sexual interludes with countless women, and Julius's therapy did not change that. He meets with Philip, who claims to have cured himself -- by reading the pessimistic and misanthropic philosopher Arthur Schopenhauer.
Much to Julius's surprise, Philip has become a philosophical counselor and requests that Julius provide him with the supervisory hours he needs to obtain a license to practice. In return, Philip offers to tutor Julius in the work of Schopenhauer. Julius hesitates. How can Philip possibly become a therapist? He is still the same arrogant, uncaring, self-absorbed person he had always been. In fact, in every way he resembles his mentor, Schopenhauer. But eventually they strike a Faustian bargain: Julius agrees to supervise Philip, provided that Philip first joins his therapy group. Julius is hoping that six months with the group will address Philip's misanthropy and that by being part of a circle of fellow patients, he will develop the relationship skills necessary to become a therapist.
Philip enters the group, but he is more interested in educating the members in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 which he claims is all the therapy anyone should need -- than he is in their individual problems. Soon Julius and Philip, using very different therapeutic approaches, are competing for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group members.
Is this going to be Julius's swan song -- a splintered group and years of good work down the drain? Or will all the members, including Philip, find a way to rise to the occasion that brings with it the potential for extraordinary change? In The Schopenhauer Cure, Irvin Yalom elegantly weaves the true story of Schopenhauer's psychological life throughout the narrative, knitting together fact and fiction to form a compellingly readable tale.
2015年2月12日 已读
并非侦探小说,描写团体治疗的场景却有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的力量。书名具有双重含义,主人公Philip既以叔本华哲学疗愈了自己的性瘾行为,也在Julius的治疗小组中被矫正了离群索居、厌恶人类的叔本华式的思维/生活方式。书中穿插了对叔本华生平和哲学思想的介绍,以及作者Irvin Yalom透过Julius这一人物对团体治疗所发表的真知灼见;再加上所探讨的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在已知生活的无意义时应如何继续生活、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两性关系等诸多问题,都使这本书成为一部极具可读性和思想性并且还兼具心理治疗教学意义的严肃小说。
Irvin_Yalom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学 文学
丈夫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山中人的纯情痴爱,一旦面临着金钱和权力冲刷时,发生着令人震颤的剥落和倾圮,直到化为一滩烂泥。《丈夫》一类文字,寄托了作者深沉而伟大的悲哀。《都市一妇人》诸篇,可见及的是城市人之间一份苦味的甚至是有毒的爱。
2015年2月10日 已读
《丈夫》和《山鬼》太棒了!湘西土语的运用既生动,又造成舒适的审美距离感,跟清淡的叙事一道,创造出举重若轻的氛围,不愧是大家手笔。没打五星是因为不太喜欢《篁君日记》这一篇,现代文学中的这种“猥琐男”形象不管出现在哪派作家笔下,都觉得略为夸张了。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沈从文 短篇小说
Goethe's Faus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译者: Walter Kaufmann Anchor 1963
The best translation of Faust available, this volume provides the original German text and its English counterpart on facing pages. Walter Kaufmann's translation conveys the poetic beauty and rhythm as well as the complex depth of Goethe's language. Includes Part One and selections from Part Two.
七年 豆瓣
Sieben Jahre
作者: [瑞士] 彼得·施塔姆 译者: 陈巍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10
彼得·施塔姆,一位如北欧家具般简洁冷峻而又流畅舒适的瑞士作家。《纽约客》这样描述他:如果加缪生活在一个遥远的挪威小渔村也有e—mail的时代,那么他很可能会写出像彼得·施塔姆这样的小说。我们也可以把加缪换成雷蒙德·卡佛。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他的代表作《经七年》:如果雷蒙德·卡佛写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很可能就会像这部《经七年》。美好脆弱的爱情,激流暗涌的婚姻,人生的两难与抉择。一幅幅清晰锋利的场景,不动声色的句子散发出寒意,正如小说的题词:光与阴影,使事物成形,《七年》告诉我们:爱与恨,使生命成形。
2015年2月5日 已读
好像是我读的第一本德语文学当代作品。施塔姆冰冷、锐利地剖析爱情与婚姻、欲望与现实之间纠结而错综的关系,并展示了两个前者如何不得不在两个后者之中无奈地沉沦。再加上对当代历史和政治、经济大环境的指涉(主角涉及德国和波兰,时间段从1989跨到2007年),这实在是一部有野心的小说。冰冷是表象,如何在生活的漩涡中追寻(情感的和人性的)自由才是这本书要探讨的主题。
外国文学 小说 德语文学 文学 瑞士
湘行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湘行散记》,一组晶莹透亮的素朴文字,一种自然天成的散文典型。
沈从文当年远别新婚妻子,返乡途中写出大量家信,画了许多速写,靠这些素材创作出散记。幸存至今的部分信和画,编成《湘行书简》,首次与《湘行散记》合集献给读者。
当年湖南远非太平盛世,长沙刚打过仗。在常德等地,作者见到悬赏捉拿毛泽东、朱德的告示;他回到凤凰的几天,百里外铜仁正在打仗,湘西王陈渠珍调来三千援兵集结凤凰,随即投入这场厮杀。作者在书简中故意用轻松笔调写情写景,安慰远方亲人。而在散记里,细心的读者当可看出更多的东西。
2015年2月2日 已读
好看。《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的对照非常有意思。私人书信展现了写作者对一个人的深深爱恋和想与其分享一切人世风景的急迫心情,散文中却又透出他对世事之洞察、交游之广阔、人情之练达。天真与世故(褒义),这两种情怀在沈从文的文字里高度地和谐、统一,令人不仅慕其文,也尤会羡其人生。
中国文学 文学 沈从文 随笔/散文
Darkness Visible 豆瓣
作者: William Styron Modern Library 2007 - 1
A work of great personal courage and a literary tour de force, this bestseller is Styron's true account of his descent into a crippling and almost suicidal depression. Styron is perhaps the first writer to convey the full terror of depression's psychic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illuminating path to recovery.
From the Trade Paperback edition.
2015年1月30日 已读
美国著名作家William Styron从老年男性和艺术家的切身角度解读单相抑郁症,相当写实。从书中可见仅仅在三十年前,美国人——书中表现的是知识阶层——也羞于谈论心理疾患,更不愿意将自杀与忧郁症联系在一起。Depression到底是illness还是weakness,在今天的美国社会已不是一个问题。有感于很多国人对精神卫生的漠视,所以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相关的中文书籍。
外国文学 心理学 文学 美国 英语文学
山月记 豆瓣
8.9 (108 个评分) 作者: [日]中岛敦 译者: 韩冰 / 孙志勇 中华书局 2013 - 5
这是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的第一本中文简体版精选集,收录中岛敦《山月记》《弟子》《李陵》《光•风•梦》等九篇代表作。中岛敦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
【本书特色】
1,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面世,重塑中国古典,让你认识自我,读懂人性的挣扎!
2,《山月记》是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高踞日本“五大杰出小说”榜首,排名超越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和夏目漱石《哥儿》!
【评论推荐】
中岛敦作为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穿越性,这种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媲美。
——日本作家 伊藤整
中岛敦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显示了一种成熟和练达,表现了纯文学所具有的高雅与纯正的艺术品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向远
中岛敦学贯中西,不仅深谙中国古典,还精通西方文学和哲学。他的作品不仅有简洁、高迈的汉文格调,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他对人的存在及命运的深刻洞见。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郭勇
2015年1月28日 已读
译文的语言雅致优美,有时甚至有古典的韵致,让人更加向往中岛敦的原文该是怎样美好的风味。《山月记》、《李陵》和《光风梦》三篇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名篇。借古人浇胸中块垒并不是新鲜的做法,但如何能写得真挚、坦诚却不流于直白、浅薄,则考验作家的功力。故事中灌注了作家对人生和文学的深刻思考,读来意味深长。一位早逝的天才,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短篇小说
迷宫中的将军 豆瓣 Goodreads
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
8.8 (73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王永年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11
《迷宫中的将军》成书于八十年代末。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委内瑞拉的历史学家们一起进行了两年的调查。本作品描写了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生命中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幻影般的最后一趟旅程。这趟旅程在信件与各种各样的回忆录中几乎没被提到,这恰好给了作者在历史真实的范围内创作自己的故事的自由。
作品中,玻利瓦尔在疾病困扰、心灰意冷和种种超出了他的控制的不利条件下,重访了河岸边的城市,重走了见证他起伏辉煌的战绩、满载着他曾经的抱负以及他所遭遇的同路人和遭受的背叛的道路,一直向远方的大西洋奔赴。
与此同时,读者从中可以真正感觉到玻利瓦尔这一历史人物在他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乃至作为个人达到最高点时的风貌。将军为了从西班牙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接续了他统一拉美大陆的未完成的梦想,然而最终他带着最大的失望和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2015年1月25日 已读
读至最后一页,几乎热泪盈眶,仿佛自己也沿马格达莱纳河做了一场以死亡为终点的旅行。马尔克斯用他冷静、克制的生花妙笔成功地将历史的幽灵还原为玻利瓦尔的精神和肉身。十九世纪南美洲独立运动的广阔、玻利瓦尔本人钢铁般的意志、文学映照进历史和现实时的深邃,这三种伟大在这本书里完美地相遇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 外国文学 小说 拉美文学 文学
1984 豆瓣
作者: George Orwell Random House Inc 1992 - 11
Nineteen Eighty-Four revealed George Orwell as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greatest mythmakers. While the totalitarian system that provoked him into writing it has since passed into oblivion, his harrowing cautionary tale of a man trapped in a political nightmare has had the opposite fate: its relevance and power to disturb our complacency seem to grow decade by decade. In Winston Smith’s desperate struggle to free himself from an all-encompassing, malevolent state, Orwell zeroed in on tendencies apparent in every modern society, and made vivid the universal predicament of the individual.
(Book Jacket Status: Jacketed)
一个女人的自传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杨步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杨步伟前半生的回忆录,记录了一位新时代的新女性在激荡变革的年代,勇于追求自由、知识、事业的经历。杨步伟出身南京望族,自幼性格果敢,勇于任事。她敢于反抗俗世成见,顶住压力辞退婚约,追求婚姻自由;二十岁左右担任女子学校的校长,有原则,有担当,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医,留学归来后,她在北京开设医院,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遇到年轻有为的学者赵元任,也由此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2015年1月19日 已读
3.5星。跟以前读《杂记赵家》的感受一样,需要适应作者极其口语化的文字风格。但不如后者一书中记录的经历那么丰富有趣,虽然同样是回忆录性质。可见人向外看还是向内看,表现出来的眼光和气息毕竟有别,尽管是同一个泼辣开放的人物所写。这个版本影响文意的错别字层出不穷,尤其是他她不分之处很多,颇为恼人。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