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心术 豆瓣
6.8 (21 个评分) 作者: 六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在继家庭伦理三部曲《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之后,六六再次触碰社会热点,将矛头直指医患关系这一全民关注的敏感领域。据称,六六卧底上海数家知名医院半年,亲历各种案例,最终推出这部被业界视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小说。
用六六的话说,“《蜗居》之后,自己、老妈接连生病,天天泡在医院,于是就有了想写本讲医患关系的小说的想法。”去年开始,六六卧底上海数家知名医院,亲身体验医院中的千姿百态、医生患者的酸甜苦辣。住房、医疗和教育,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三件事。而其中看病难、药价贵、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医疗事故频发……这都是危及每个人生命安全的问题。在《心术》中,六六将用其特有的犀利、幽默,睿智还原一个中国式医患关系。
《心术》的书名取意“仁心仁术”。六六说,人在世上不外乎两点,心与术。也就是德与才。要么德才兼备,要么心术不正,正也可,邪也可。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
小说以上海某知名医院的脑外科医生郑艾平的第一人称视角切入,“我”是一个想实现医生理想和抱负的人,但是他的工作又让这一愿望遇到层层阻碍。“这是我当主治的第四年,还没有机会看门诊,依旧在手术室和急诊间里混迹,甘当无名英雄。”“我”的同事大师兄刘曦、二师兄霍思邈三位年轻医生,性格各异,却都还想做个好医生。但在这个社会舆论中,人们心里已经习惯性地有个强势弱势的自然倾向性。就像警察与被捉的百姓之间一样,医生与病患之间,医生是强势,病患是弱势。而事实上病人的不信任、医闹的胡搅蛮缠、医疗纠纷的败诉,现实一次次地打击着这群医生。在这种压力巨大的气氛中,年轻的医生为他们的理想挣扎着:“我”的女朋友小蕾因为患者闹事而被打伤了,小蕾愤然辞职,同时也与不能保护自己的“我”分手;大师兄刘曦是个很讨患者喜欢的副教授,但自己孩子却因为肾衰竭每天在死亡边线徘徊;二师兄霍思邈是名医之后,爱慕漂亮演员小芹,对病人却有自己的一套同情心。他好心救治的重症病患赖月金成功从手术台推下,却最终未度过危险期。
小说聚焦在一群年轻人努力成为好医生,而又不得不面临社会现实的考验。揭示出在当代中国医患间痛苦的关系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能简单地用白纸黑字来定义。政府的投入和医疗体制的改善、医患之间相互的信任、医生的仁心加仁术,才可能改变对立紧张的中国式医患关系现状。
六六曾经说过:“有一次自己带儿子看病,大夫给开了药性很强的抗生素,吃出抗药性后,再吃什么药都不管用了。但是大夫之所以开,是因为那个药有提成。当时很生气。”但是现在写《心术》的视角却恰恰与那时候不同。作为职业作家,六六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然后又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件事,使之人性化。“我现在觉得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好的——绝大多数。不好的医生所占比例,就像整个社会里不好的人所占的比例一样,他们与其他群体没任何区别。”六六如是说。当记者问及,是否害怕这本小说被人说成是站在医生的角度写医患关系,六六坦诚地说:“我并不是写医生的不易。而是理解,对所有人的理解。”
天香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晚明,上海县申家造“天香园”,申柯海娶妻小绸,又阴差阳错纳闵氏为妾,自此恩怨纠缠。闵氏系苏州织工之女,有绣艺,带入申家,与小绸共创“天香园绣”;柯海侄媳希昭更以书画入绣,成天下一绝。后申府家道中落,侄女蕙兰寡居,希昭、蕙兰等以“天香园绣”支撑家用;蕙兰更设幔授艺,使其光大天下。《天香》以江南“顾绣”的源流为线索虚构演绎,编织出晚明时上海乃至中国民间生活、社会文化的面貌,折射世事盛衰、朝代更迭的因由。主题深涵、微言大义,是一部好看耐读的上佳之作。
2012年4月25日 已读
若删掉至少5-8万字,这本书就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最棒的那种小说。可惜王安忆还是老毛病,铺陈太多有时甚至显得絮叨,情节和人物的枝蔓也过于庞杂,有的人物——比如阿昉和柯海的三姨太落苏——甚至到后来就写丢了。但自《启蒙时代》之后,王已是当代最好的小说家,除却文字精美,这本书于虚构中讲历史讲人文,仍值推荐。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王安忆
Jane Eyre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Charlotte Brontë Bantam Classics 1983 - 10
Jane Eyre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Jane Eyre: An Autobiography) is a novel by English writer Charlotte Brontë, published under the pen name "Currer Bell", on 16 October 1847, by Smith, Elder & Co. of London, England. The first American edition was published the following year by Harper & Brothers of New York.[citation needed]
Primarily a bildungsroman, Jane Eyre follows the experiences of its eponymous heroine, including her growth to adulthood and her love for Mr. Rochester, the Byronic master of Thornfield Hall. The focus is on the gradual unfolding of Jane's moral and spiritual sensibility, and Jane Eyre revolutionised the art of fiction in the way that all the events are coloured by a heightened intensity that was previously the domain of poetry. Charlotte Brontë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historian of the privat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terary ancestor of writers like Proust and Joyce. The novel contains elements of social criticism, with a strong sense of Christian morality at its core, and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ahead of its time because of Jane's individualistic character and how the novel approaches the topics of class, sexuality, religion, and feminism.
茶花女 豆瓣
La Dame aux camélias
8.0 (19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小仲马 译者: 王振孙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7 - 3
《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_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j 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基督山伯爵 豆瓣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9.1 (233 个评分) 作者: 大仲马 译者: 周克希 / 韩沪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小说以法国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两大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的临终嘱托,为拿破仑送了一封信,受到两个对他嫉妒的小人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还在临终前把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他设法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他化名为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他的恩人,惩罚了三个一心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
安娜·卡列尼娜 豆瓣
Anna karenina
9.2 (64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8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初恋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者: 苍松 / 张友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 11
本卷收入五个各具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爱情题材的中篇小说。名篇《初恋》是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的小说。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当时只有十六岁的男主人公,爱上了新邻居家的美丽而又活泼的姑娘齐娜依达。但是姑娘反复无常,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冷若冰霜,以致主人公非常不安。后来他发现他的父亲也在跟姑娘秘密约会,他们俩秘而不宣地在追求同一位姑娘。最后闹得母亲也知道了,自然,结果是不欢而散。
白痴(上下)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南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7
一个忠厚、善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年轻人梅什金公爵(即小说中的“白痴”)从国外归来,由于命运的安排被卷进生活的漩涡。他被两个同样十分美丽、非常聪明、蔑视世俗成见的将军女儿阿格拉娅和从小父母双亡被人面兽心的地主收为外室的纳斯塔西娅所爱。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冲突、斗争乃至凶杀。
撒旦起舞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严永兴 1998 - 3
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用三条线索讲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撒旦和随从大闹莫斯科;大师和马格丽特的爱情;大师的小说:耶稣之死。
在轮下 豆瓣
Unterm Rad
8.4 (5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佑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血海飘香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2012年3月15日 已读
昨晚熬到两点半看完此书。久违的古龙,没有让人失望。凡有浪漫精神的人,一定会喜欢他飘逸的文字。一个个女子都是"极美",男子则"目似寒星",纵使重复,那有如何?
中国文学 古龙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豆瓣
7.1 (79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海南出版社 2001 - 4
作者生于70年代后期,有人说这个年代出身的是充满物质感的一代,显然这是个武断的结论,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人积极回应智力的承传,特别是生命力与想像力充沛的青年。《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这个名叫许知远的青年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边,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许知远已试图搭建属于自己的某种具有自我信仰意味的文字领地,这信仰与精神的自由和智力锻炼有关。
生死场 豆瓣
8.3 (106 个评分) 作者: 萧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呼兰河传 豆瓣
8.7 (26 个评分) 作者: 萧红 凤凰出版社 2013 - 3
《生死场》描写一个挣扎着生活的东北村庄,通过生产、生殖、人伦关系,写生命的卑贱:贫困、疾病和死亡;写人性的柔弱和蒙昧,直至无法生存不得不起而反抗。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2012年3月6日 已读
绝对是现代文学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把“荒凉”两个字诠释得最好的小说。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萧红
The Thorn Birds 豆瓣
作者: Colleen McCullough Virago Press Ltd 2007 - 8
Sometimes when he didn't know he was being watched Meggie would look at him and try desperately to imprint his face upon her brain's core ...And he would turn to find her watching him, a look in his eyes of haunted grief, a doomed look. She understood the implicit message, or thought she did; he must go, back to the Church and his duties. Never again with the same spirit, perhaps, but more able to serve. For only those who have slipped and fallen know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way ...'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荆棘鸟(十周年典藏纪念版)
2012年3月4日 已读
这本书和我的童年、少年记忆都紧紧地联系。小时候在广播中听过中文的小说连载,后来又读了英文原著。写得热情似火、又悲伤如歌。
文学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Thomas Hardy Wordsworth Editions 1992 - 5
在线阅读本书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苔丝)》讲述了:Set in Hardy’s Wessex,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a moving novel of hypocrisy and double standards。 Its challenging sub-title,A Pure Woman,infuriated critics when the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891,and it was condemned as immoral and pessimistic。
It tells of Tess Durbeyfield,the daughter of a poor and dissipated villager,who learns that she may be descended from the ancient family of d'Urberville。 In her search for respectability her fortunes fluctuate wildly,and the story assumes the proportions of a Greek tragedy。 It explores Tess’s relationships with two very different men,her struggles against the social mores of the rural Victorian world which she inhabits and the hypocrisy of the age。
In addressing the double standards of the time,Hardy’s masterly evocation of a world which we have lost,provides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stories in the canon of English literature,whose appeal today defies the judgement of Hardy’s contemporary critics。
2012年3月4日 已读
Hardy is definitely the greatest novelist in the canon of British literature.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