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花间一壶酒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同心出版社 2005 - 6
《花间一壶酒》收入了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Goodreads 豆瓣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8.4 (5 个评分) 作者: Agatha Christie Black Dog & Leventhal Publishers 2006 - 9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Agatha Christie's most controversial mysteries,
breaks the rules of traditional mystery.
The peaceful English village of King’s Abbot is stunned. The widow Ferrars dies from an overdose of veronal. Not twenty-four hours later, Roger Ackroyd—the man she had planned to marry—is murdered. It is a baffling case involving blackmail and death, that taxes Hercule Poirot’s “grey cells” before he reaches one of the most startling conclusions of his career.
红楼梦 Goodreads 豆瓣
紅樓夢 [Hónglóu Mèng]
9.7 (642 个评分) 作者: [清] 曹雪芹 著 / 高鹗 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10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 典。
由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庚辰(1760)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底本,以甲戌(1754)本、已卯(1759)本、蒙古王府本、戚蓼生序本、舒元炜序本、郑振铎藏本、红楼梦稿本、列宁格勒藏本(俄藏本)、程甲本、程乙本等众多版本为参校本,是一个博采众长、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本子;同时,对底本的重要修改,皆出校记,读者可因以了解《红楼梦》的不同版本状况。
红学所的校注本已印行二十五年,其间1994年曾做过一次修订,又十几年过去,2008年推出修订第三版,体现了新的校注成果和科研成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原本就有多种说法及推想,“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高鹗续”的说法只是其中之一,这次修订中校注者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应当是一种更科学的表述,体现了校注者对这一问题的新的认识。
现在这个修订后的《红楼梦》是更加完善。
穆斯林的葬礼 Goodreads 豆瓣
6.9 (272 个评分) 作者: 霍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 12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人面桃花 豆瓣
7.8 (38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 - 9
2004年,沉寂了十年的格非推出长篇小说《人面桃花》,重新点燃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希望。《人面桃花》选择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情窦初开的少女秀米一天遇上了革命党人张季元,然后一场关于革命、乌托邦、的故事就慢慢舒展开。这本书的文字优美, 情节起伏跌宕,细枝末节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其精致与05年06年推出的《兄弟》的粗糙恰好成为鲜明对比。格非也因这本书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辞写到“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人面桃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对诸如乌托邦、革命以及暴力,作者并没有去作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判断,而是留下了一个含糊的臆想空间;他也没有拘泥在历史的细节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另辟一条通往人的心灵空间的通途。这就是本书最高明之处--小说它不同于论文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构明确的价值判断,也不是随笔散文类文章,是一种主要个人思想的表达。小说艺术最主要的就是要在虚构的故事上再给读者留下臆想的空间。哈姆雷特风靡几千年,其窍门全然一句“TO BO,OR NOT TO BE”之间。
老井 豆瓣
作者: 郑义 1992 - 10
黄土高原的老井村祖祖辈辈打不出一眼甜水井,老年人把打井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容貌俊秀的农村姑娘巧英,高考落第后只好回乡务农。她热恋著同村小伙子孙旺泉。两人有著向往山外世界的共同志向,他们在一起常常会憧憬著美好的未来。但事非人愿,万水爷为了给旺泉的弟弟旺才换娶亲的钱,硬要他做年轻寡妇喜凤的“倒插门”女婿。眼看著理想就要在眼前消失,两个倔强的年轻人巧英、旺泉决定离家出走,背叛这包办的婚姻。万水爷得知后大怒,砸锅摔罐,硬是将二人拦住了。
纸婚 豆瓣
作者: 陈若曦 华夏出版社 1996 - 1
出版于1987年的《纸婚》,是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写的是上海姑娘尤怡平自费留学美国,因违反规定到餐馆打工而被美国勒令离境。一位美国青年用“假婚”之计,使她逢凶化吉。然而待她获得“绿卡”时,那位美国青年身患艾滋病,不少亲友鄙弃他,尤怡平却留其身旁,陪伴他度过一生最后时光。逢场作戏的“夫妻”之间,却滋生出凝重的比任何恋爱都牢固的感情。
我的菩提树 豆瓣
作者: 张贤亮 作家出版社
注释灵魂
——读《我的菩提树》

□ 黄集伟

张贤亮说,他的《我的菩提树》一书,是“对一般性文学手法的挑战”
——此言谬矣。

从理念上说,《我的菩提树》没有比《绿化树》时代的张贤亮有更多的建树。
《绿化树》时代的张贤亮起码尚有“马樱花”的颜色,风韵。却而今,在张贤亮
的笔下,只剩下了理念——一种深刻的“大墙情结”。过去,不讲“包装”的时
候,张贤亮尚懂得用小说去包装他的政治; 而现在,他只剩下了政治。张贤亮痛
恨遗忘——对于今天我们这个已经变得更加善于遗忘的时代来说,这用心弥足珍
贵。

短短的“日记”原文加上长长的“注释”,构成了这部20余万字的《我的菩
提树》。就记录历史、记录存在而言,张贤亮为时代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可就文学而言,它也容易引起某种理念上的混乱。中国人不善于作回忆录,也便
罢了,麻烦的是还要把作回忆录看成是天大的事情。很多作者的很多话,不敢、
不能或不屑放在回忆录里说,就放进小说里、诗歌里、电视剧本里颠三倒四地说
出来,为读者制作了更多的迷障和麻烦。就既是文人又是商人的张贤亮来说,完
全有资格“回忆”或者“自传”。挑战不挑战对于读者来说其实无关紧要。紧要
的是你的祈祷或者忏悔、你的注释或者解说究竟有几分真诚的含金。

这样看,有意无意之间,张贤亮是在试图为那颗灵魂作注释。那颗被考证、
推理、解说、破译、训估和被揉进了或多或少的夸张和想象的灵魂,与其说是张
贤亮的,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灵魂的一部分。这样,这考证、注释、就成为一件有
意义而又十分艰难的事情了。可以放心的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张贤亮都拥有
足够的勇敢。一个作者,勇敢是一种必要的素质。害怕裸露自己的作者充其量也
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作者。裸露不是一个可以含混的概念——既是裸的,又是不裸
的,那将不可思议。裸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呈现——包括一切健康和病态,一切
如花似玉和暗疮故疾。当然,“裸露效应”与“裸露环境”关系密切:在宽袍大
袖的环境中和在超短迷你的环境中,既或是相同的裸露,也会有不同的反响。今
天,张贤亮为了注释灵魂而再一次裸露灵魂,其效应无论他怎样事先设定,都不
会比“什么的一半是什么”那个年代有更多的喝采——众所周知,已经有更多的
人裸露得比他更为彻底了。

《我的菩提树》更多地写到了饥饿。碰巧的是,就那个时代而言,它的灵魂的
全部几乎就可以用这样两个字概括干净。劳改之初, 饥饿的张贤亮日思夜想的是
人可以不穿衣服,那就可以把裤衩也拿去换吃的;劳改之中,张贤亮真就用一条棉
裤,换了一餐西瓜宴……这些残酷的细节揭示一种残酷的真实: 无论是何种类型
的“饥饿”, 都是人类无法彻底摆脱的一个窘境:那饥饿也许是肌体的,也许是
精神的,也许是哲学的,也许是文化的…… 又正是这种种的为了摆脱这些窘境的
努力,促成了人类的成长——从这个角度上说, 《我的菩提树》在几乎最不象是
一部小说的同时,或取了一种预言的性质。毫无疑问, 人类仍将面临千奇百怪的
“饥饿”。 为了战胜它,人类必须不断努力并由此或取希望——这对于作者张贤
亮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骆驼祥子 豆瓣
8.6 (359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3
《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呼兰河传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萧红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1
《呼兰河传》作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作者是天才而短命的女作家萧红。
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小说的语言洗炼,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很短的句子,而且还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更是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了小说的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开篇这几句“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几乎都是口语。再看这一句: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独特的比喻和意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小说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大概是按照作者对呼兰河的各个层面的描写来结构全文的。但我认为,如果按照现在的大散文标准来衡量,《呼兰河传》也可以称作散文,是一篇标准的大散文。如,作者分别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景物、人物、不同风俗习惯、发生的故事等等进行了描写和叙述,读完小说,使人对呼兰河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我记忆中的街坊邻居,我成长的经历、当地的风俗习惯、老百姓的精神状态等等,仿佛都历历在目。
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老百姓吃瘟猪肉之间的微妙关系;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粉房里挂粉条的人的生活情况;小团圆媳妇在当地人愚昧和迷信的折磨下的悲惨遭遇、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在后花园里拔草等等情节都写得非常生动,栩栩如生,简直呼之欲出,这些生动的情节和故事时而引人发笑,时而发人深思、时而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伊斯坦布尔 豆瓣
Istanbul
8.4 (74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何佩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豆瓣 Goodreads
7.7 (5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3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这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所写的第一部小说。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作者通过旅途中的驾驶事件,论及了速度、时间以及记忆、历史、遗忘等主題;以城堡为场景,穿插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并交织着当代与18世纪两个时空……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59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小王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e Petit Prince
9.1 (118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8
小王子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虚荣心伤害了小王子对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别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只有在其中一个点灯人的星球上,小王子才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朋友的人。但点灯人的天地又十分狭小,除了点灯人他自己,不能容下第二个人。在地理学家的指点下,孤单的小王子来到人类居住的地球。
小王子发现人类缺乏想象力,只知像鹦鹉那样重复别人讲过的话。小王子这时越来越思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枝小玫瑰。后来,小王子遇到一只小狐狸,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小狐狸,与它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事务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用这个秘密,小王子在撒哈拉大沙漠与遇险的飞行员一起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离开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童话描写小王子没有被成人那骗人的世界所征服,而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就是连结宇宙万物的爱,而这种爱又是世间所缺少的。因此,小王子常常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在献辞中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
《小王子》不仅赢得了儿童读者,也为成年人所喜爱,作品凝练的语言渗透了作者对人类及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使之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部童话小说。
古都 豆瓣
作者: 朱天心 麥田出版公司 1997
《博客來導讀》「古都」說的是日本的京都,或者是台北──我無法肯定。應該就是台北吧!雖然走在裏面的人們,經常感到懷疑、惶恐,即使手上拿著一張殖民地時代的地圖,終於也因為歲久年荒、時序錯亂,再也認不出記憶的影子,於是迷失方向、獨自在城市的角落放聲痛哭。

走在「古都」裏的人們,有些蒼老、又有點天真。他們在現實世界與你熱情道別,轉身走進小巷卻停下了腳步、茫然怔忡。他們在咖啡館聽鄰桌交談、在嶄新的街道上看到荒涼的光影、在辦公室中辨認二十年前香水的氣味;甚至為了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死亡,他們夙夜匪懈地整飭儀容、注意自己每天穿著的內衣褲。這是一群年輕而古老的人,他們帶著揮之不去的歷史與莫名所以的淡淡感傷、在此城之中如幽靈一般遊盪。

這時我終於確定,「古都」是虛幻的台北城、是你看不見的台北城。千萬不要以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台北──漢人的台北、殖民地的台北、小資產階級的台北、繁華的台北與荒蕪的台北、陳水扁或馬英九的台北...。你看過人體彩繪吧?高興的話,你可以盡情把炫麗的顏料通通敷上溫熱的肌膚,直到目眩神疑,然後任她獨坐鏡下、細細辨認自己的容顏。
晃晃悠悠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石康 华夏出版社 2004 - 1
《晃晃悠悠》“意义广泛的无事可做可概托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从东到西,从学校内到学校外,从朋友到情人,从食堂到商场的……一种晃晃悠悠的状态。”
身份 豆瓣 Goodreads
L'identité
8.5 (48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董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2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Madame Bovary 豆瓣
作者: Gustav Flaubert W. W. Norton & Company 2004
The text of thi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is based on Eleanor Marx Aveling's celebrated translation, revised by Paul de Man. Margaret Cohen's careful editorial revision modernizes and renews Flaubert's stylistic masterpiece. In addition, Cohen has added to the Second Edition a new introduction, substantially new annotations, and twenty-one striking images, including photographs and engravings, that inform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middle-class life in nineteenth-century provincial France. In Madame Bovary , Flaubert created a cogent counterdiscourse that exposed and resisted the dominant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ideologies of his age. The novel's subversion of conventional moral norms inevitably created controversy and eventually led to Flaubert's prosecution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 on charges of offending "public and religious morality." This Norton edition is the only one available that includes the complete manuscript from Flaubert's 1857 trial. "Criticism" includes sixteen studies regarding the novel's central themes, twelve of them new to the Second Edition, including essays by Charles Baudelaire, Henry James, Roland Barthes, Jonathan Culler, and Naomi Schor. A Chronology and Selected Bibliography are also included. About the Series : No other series of classic texts equals the caliber of the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 . Each volume combine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text available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edagogical apparatus necessary to appreciate the work fully. Careful editing, first-rate translation, and thorough explanatory annotations allow each text to meet the highest literary standards while remaining accessible to students. Each edition is printed on acid-free paper and every text in the series remains in print.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 are the choice for excellence in scholarship for students at more than 2,000 universities world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