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兴起 豆瓣
Vienna 1900 Complete
作者: 【奥】克里斯· 布兰兹塔特 / 【奥】达尼埃拉·格雷戈里 译者: 张璞 2021 - 6
20世纪初的维也纳群星璀璨,是欧洲活跃的文化中心。这是弗洛伊德和维特根斯坦的时代,也是马勒和勋伯格的时代,更是维也纳分离派活跃的时代。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约瑟夫·霍夫曼和科洛·莫瑟、奥托·瓦格纳等人领导了这场属于维也纳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旨在将不同门类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20世纪初维也纳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尽管这场运动如流星划过夜空般地转瞬即逝,但是它对欧洲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书由3位欧洲美术史家撰写,附以1250张插图,囊括绘画、装饰与实用艺术(陶瓷、玻璃、家具、珠宝、平面艺术)、建筑、摄影与时尚等门类,全面且立体化地呈现了这场世纪之交的艺术运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年代。
2022年5月3日 想读
丧钟为谁而鸣 豆瓣
作者: (英)约翰·多恩 译者: 林和生 新星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文艺复兴时代杰出玄学派诗人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西方哲学和诗歌著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强烈的理性,而且用了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等,具有“玄学派”独特的诗歌特色。本书还包含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1623年,多恩因罹染瘟疫而陷于生死未卜、凶多吉少的绝境。他没有将被巨大的恐惧压倒,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即本书),这一组历史性的辉煌文献。
2022年5月3日 想读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 豆瓣
作者: 杨祖陶 / 邓晓芒 编译 译者: 邓晓芒 / 杨祖陶 人民出版社 2001
康德的“三大批判”原著深奥难懂。《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编选者力求通过认真比较、借鉴和独立取舍的选文,以不太大的篇幅反映出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的精神原则、论证方法及至其全部体系的精髓。与过去印行的许多康德著作汉泽本从英文转译不同,此书的全部选文均据德文直接译出,以求更好地传达康德哲学原貌。书前附有编译者为帮助读者阅读而撰写的导论,各部分前还有简单的编译者导语。通过编译者认真细致的导语。通过编译者认真细致的取译工作,读者当更能体会这位彪炳史册的哥尼斯堡哲人是怎样实现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的。
康德一生在东普鲁士城市哥尼斯堡度过。他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对休谟哲学引生的经验主义问题作了全面、综合的回答,为迄今200余年哲学著作的经典。《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著作集中展示了他的伦理学观点,其中将遵从“绝对命令”作为伦理学的最高原则作了详尽阐述。他的第三部即最后一部批判哲学著作《判断力批判》精妙地论证了审美判断力的普遍性及美的合目的性问题。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重要代表,其批判哲学对后世哲学影响巨大。
2022年5月2日 想读
纯粹理性批判 豆瓣 Goodreads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作者: [德] 康德 译者: 邓晓芒 译 / 杨祖陶 校 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全书约有45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2022年5月2日 想读
移民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Ausge-wanderten
8.5 (3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内容简介
所谓移民,即失去礼拜天的灵魂
在大地上寻找更好的人的定义
最后只能以死还乡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之作,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在晚年一贫如洗;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媒体推荐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
——《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的作品,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小说的类型,现在预测可能为时尚早。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自博尔赫斯以来,从根本上抹除和重画小说界限的第一人。
——《纽约客》
塞巴尔德的作品,首先要谈到的是,它们总有一种在作者死后才出版的气质。正如评论家经常说的,他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写作。他是二十世纪晚期最有创造性的作家。
——英国著名作家 杰夫•戴尔
2022年5月2日 想读
犬儒與玩笑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徐賁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 7
極權和專制統治下的假面社會裡,民間笑話經常是聰明人和明白人經過自我審查的意見表達——旁敲側擊、婉轉迂迴、閃爍其詞、欲言又止、顧左右而言他。玩笑起源於人們有想法,但表達卻因言論控制而不得自由。被控制的表達也就是被控制的思想。玩笑表達的怯懦、曖昧和模棱兩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多半會蠶食人們思想的獨立和勇氣,使之變得油滑、投機和隨波逐流。
玩笑和笑話為觀察普通人對日常生活世界的善惡和是非認知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視角。考察和研究一個社會裡普通人說些什麼笑話、怎麼說笑話、在怎樣的政治和社會氣氛下說笑話,是從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角度來瞭解他們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察覺到了什麼、知曉了什麼、明白了什麼,並作了怎樣的表示或表達。在人們普遍戴著假面的犬儒社會裡,這樣的資訊總是被遮掩在層層扮相、偽裝、謊言和神話的帷幕後面。越是這樣,玩笑和笑話包含的真實資訊也就越加彌足珍貴。
2022年5月1日 想读
統治與教育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徐賁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 11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述的那个国家是不需要有国民教育的,因为那里的国民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培育好了。那些是一种基因教育。美国作家Lois Lowry的《记忆传授人》描绘了另一种离线更多国民教育,每一个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每个家庭都是按国家计划的模式组成的。于是 ,每个人都在适合他的位置上成为安分守己的国民。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教育是人类 的一种像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加智慧,更有自我治理能力。然而,当它是专制通知的臣民教育时,它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我们关注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第一种,警惕第二种。
2022年5月1日 想读
在其他世界 豆瓣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作者: 蓋雅翠.史碧瓦克(Gayatri C. Spivak) 译者: 李根芳 譯注 聯經 2021
「史碧瓦克是學術界的名人……無論走到哪都會引起轟動。」──《紐約時報》
底層階級能發言嗎?
其實,沒有人可以用任何語言說「我是底層」。
蓋雅翠.史碧瓦克是當代知名的馬克思女性主義者、後殖民論述的重要理論家,其作品艱深,因而少有譯介。發表於1987年的《在其他世界》是她的第一本個人論文集,也是影響後世深遠之作。
1980年代,新保守主義的勢力壯大,先前女性主義運動、同志運動與尊重少數族裔的抗爭持續發酵、深化,學術文化圈也產生了激烈的論戰。《在其他世界》以文本分析的方式,精彩地為該時代的美國做了重要說明與注腳,全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文學]
以解構主義策略分析英國文學經典,例如渥茲華斯、葉慈、吳爾芙等人,最後藉由解析當代英國作家瑪格莉特.德萊波的小說,強調除了性別,階級、種族、族群等議題,亦是理解當代社會的關鍵核心。
[第二部:走入世界]
從文學文化研究的基礎出發,史碧瓦克評介了八○年代的文學研究、詮釋的政治性,以及國際架構下的女性主義等。其解讀、分析從文本拓展到現實世界,而這正是她參與社會實踐及積極改變世界的策略。
[第三部:走入第三世界]
透過印度女作家瑪哈綏塔.戴薇的短篇小說、談「底層階級」的論文,從比較文學的脈絡指出人們認知的「世界文學」中的「世界」受限於美國視野,必須透過更多第三世界作品的再現與傳播,人們才能真正認識到「其他世界」的存在及其差異的價值觀,而要避免文化霸權、對底層階級造成的「再現/代表」壓迫,細緻的分析討論是必須的。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洗澡 豆瓣
8.4 (43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洗澡》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它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描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确需要改造,然而,改造的效果又如何呢?小说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儒林外史。
2022年4月29日 想读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豆瓣
作者: 李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李辉:1956年10月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1977年底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到《北京晚报》工作,1987年间《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至今;以文字研究和传记写作为主,已出版《巴金论稿》、《萧乾传》、《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等专著和记,出版《人地书》、《人生扫描》、《人在天地间――瑞典印象》等随笔集;翻译出版《看风景的房间》(小说)、《枯季思絮》(散文),1994年以来,在《收获》,杂志开办专栏《沧桑看云》。
2022年4月29日 想读
科幻精神 豆瓣
El espíritu de la ciencia-ficción
7.8 (13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侯健 2022 - 3
★科幻迷波拉尼奥文学宇宙的地基,媲美《荒野侦探》的青春诗篇
☆对波拉尼奥而言,科幻不仅意味着宇宙航行、外星生物,或对未来科技的预言,更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一抹对抗暗淡生命的明亮激情
————————————————
波拉尼奥的早期作品,既充满幽默感又有溃败潦倒的青春悲情,日后出现在他作品中的诸多元素以及叙事结构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
小说虽以科幻为题但并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故事围绕21岁的雷莫和17岁的扬·史瑞拉展开,他们在皮诺切特政府掌权后移居墨西哥城,一起租住在一间小阁楼里。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间里,给他崇拜的科幻作家们写抒情又谵妄的信,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困扰、梦境。雷莫则同形形色色的诗人朋友一起在墨西哥城中游逛、调查、聚会……
————————————————
虽然并非科幻文学,但科幻文学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仍是波拉尼奥招牌的以诗人为主角的故事,在巧妙编织起的三重叙事时空里,讲述他们如幽灵般漂泊的生活,充满了独属青春岁月的荒唐潦倒、激情与执着、反思与反叛。——陈楸帆
《科幻精神》是一把打开波拉尼奥小说珠宝盒的钥匙,是一份关于他所沉迷的图景的索引。波拉尼奥的忠实粉丝无疑会喜欢这杯熟悉的、混合着悲伤与狂喜的鸡尾酒。——《巴黎评论》
《科幻精神》以非常规的结构吸引读者去解开它的奥秘。……(这本书)是波拉尼奥宇宙的地基。一部有趣的、情感充沛的、完成度极高的小说。——《华尔街日报》
波拉尼奥绘制了一幅迷人的蓝图,从他的诗延展到了威廉·巴勒斯和杰克·凯鲁亚克所代表的垮掉派文学。——《纽约客》
充沛的情感、冷幽默、对文学与生活交错的激情,可以看到波拉尼奥卓越才华的草图。——《科克斯书评》
《科幻精神》是一封31岁的波拉尼奥写给17岁的自己的长信。——NPR
一枚小小的宝石……波拉尼奥对艺术、文学、女性以及墨西哥城的旺盛激情在这本小说里有了具体的形态。——《华盛顿邮报》
两位年轻作家耐人寻味的梦幻画像,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追寻共同热爱的文学,也以不同的方式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出版人周刊》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永恒的骰子:巴列霍诗选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塞萨尔·巴列霍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6
★拉美诗歌的伟大先驱
★莱昂纳多·科恩、聂鲁达深爱的诗人
★苦难根茎上的奇异果实 孤独先知一生经验之诗
巴勃罗•聂鲁达:我爱巴列霍,我们是兄弟。
莱昂纳德·科恩:诗人(巴列霍)让我找回我祈祷时消失的生命力。他是从西班牙内战迸出的伟大人物。
杰罗姆·罗森伯格:巴列霍是南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整个20世纪世界诗歌的关键人物。
【编辑推荐】
“我将在豪雨中的巴黎死去”,巴列霍在一首诗中如此“预言”,1938年4月15日,他果真在巴黎死去。他的诗与命运为世人留下永恒的谜。巴列霍的诗充满对各种前卫技巧的实验,譬如排版之效果及语汇的创建,意象扭曲,往往造句断裂不全,这显示他与外在世界的疏离。对同胞爱的渴望,对虚无和荒谬的感知,是其诗作的两大主题,而他用一种崭新的革命方式表达出来。
【内容简介】
本诗集选秘鲁诗人巴列霍代表作品100首,共涵盖其诗集四部《黑色的使者》《Trilce》《人类的诗》《西班牙,求你叫这杯离开我》,中译诗选工程前后跨越40多年。诗人的前卫技巧突破了传统语言,在扭曲的意象、断裂的造句后面隐含着热烈而真挚的情感,作品生动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及无理性之社会生活时的荒谬处境。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快乐的死 豆瓣
7.4 (31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梁若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2
《快乐的死》为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完成于他二十四岁那年,但直至他去世后才出版。
在一桩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之后,梅尔索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财富,过着财富与时间都有充分余裕的生活。然而,梅尔索仍然不幸福。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为什么有了金钱,孤独却并不离开?
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玫瑰的名字 豆瓣 谷歌图书
Il Nome Della Rosa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翁贝托•埃科代表作,密码型推理小说的始祖
日本“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20年总评榜第一名
日剧《轮到你了》,《唐人街探案》剧集助攻
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和电视剧,全明星阵容
作者修订版,提升阅读体验
内容升级,收入《玫瑰的名字注》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的代表作,被誉为“密码型推理小说”的始祖,在推理文学大国日本甚至被选为“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创设20年以来总评榜第一名。在出版三十年后,作者针对读者关于拉丁语引文、知识背景过于广博等反馈意见,做了些许修订和删改。为了丰富阅读体验,全新修订版亦将收入《玫瑰的名字注》一文。
《玫瑰的名字》发生在中世纪的一座修道院,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来到修道院,为皇帝与教皇的调解做准备。二人刚一到达,修道院就发生了命案。精于推理的威廉受院长委托着手调查,但命案并没有停止,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非命。修道院里那座迷宫一样的藏书馆蕴含着诸多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之际,命案也真相大白。最后,修道院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明亮的对话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5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2022年4月27日 想读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0
回顾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北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的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 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架构,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本书是在北大开设的“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讲堂上的即兴发挥和精彩议论,使本书在严谨缜密的学院派研究风格之外,更增添了几分潇洒而感性的亲和力。对我们熟悉或热爱的小说与小说家,听听吴晓东老师如何评说,或许是一种有趣的“旧梦重温”。
2022年4月27日 想读
技术大全 豆瓣
Summa Technologiae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云将鸿蒙 / 云将鸿蒙二号机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技术大全》出版于1964年,涉及了进化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热力学、控制论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各种突破带来的深远影响,如香农对信息论的发展,图灵在计算机领域的成果,冯·诺伊曼对博弈论的探索等等,讨论了进化、宇宙、社会、现实、人工智能、创造世界等深刻的问题。出版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如今,莱姆过于超前的预言中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事物和现象已成为现实,阅读莱姆的最佳时机已然到来。正如莱姆所说:“《技术大全》是我所有这些论述性作品中唯一满意的一本。这本书已经活了下来,而且依然很有生命力。”
2022年4月27日 想读
与屠刀为邻 豆瓣
Auprès des Machettes:La Trilogie du Genocide Rwandais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让·哈茨菲尔德 译者: 龙云 / 孙旋 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2
★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和读者赞誉
★持续十四年实地调查,关注屠杀惨剧的第一现场和劫后余波
★集合数十位当事人的口述文字,同时记录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声音
★ 还原不含杂音的事实真相,直面人性的幽微之处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一天,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一天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这样屠杀图西人?屠杀过后,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带着这些问题,哈茨菲尔德来到卢旺达,住在当地人身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走访调查,采访了众多幸存者和屠杀者,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理解这场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浩劫。
2022年4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