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我的信念 豆瓣
What I believe
作者: [英]伯特兰·罗素 译者: 莫晓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8
20世纪所有的哲学家中,罗素的散文可谓首屈一指。在《我的信念》中,他阐述了自己如何理解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在追求美好人生方面有着怎样的可能性,不仅道出了他的恐惧,也吐露了他的希望。他认为,人类目前还无法在天文学之外的领域预测未来,在人间世事中既有能带来幸福的力量,也有能带来痛苦的力量,我们虽然无从知晓何者将会取胜,但要明智行事,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
(中英双语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哲学大师罗素,谈人生中的性、爱、迷信……
罗素的智慧,还有毒舌似的警言金句,贯穿着各种历史、传说、风俗,读来爱不释手。
2022年4月27日 想读
苏联的心灵 豆瓣
The Soviet Mind: Russian Culture Under Communism
8.4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潘永强 / 刘北成 译林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2022年4月27日 想读
阳台 豆瓣
8.4 (3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热内 译者: 程小牧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8
在一所名叫“大阳台俱乐部”的高级妓院里,顾客扮成自己最渴望成为的人物:主教、法官、将军等;穿上自选的戏服、念着自编自演的台词,对为自己配戏的扮成罪女、女贼、母马的妓女们大施淫威……妓院之外正在发生革命暴动,法院、教会、王宫被攻陷摧毁,在一片混乱中,妓院里的假法官、假将军、假主教被拥立为真的,而妓院老鸨伊尔玛夫人则摇身一变为女王。
2022年4月27日 想读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 豆瓣
African Short Stories
作者: [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 / [澳大利亚]C.L. 英尼斯 编 译者: 查明建 等 2022 - 2
【内容简介】
它是非洲现当代文学的谱系图,甄选列编的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由此呈现非洲历史的凝聚与离散。
它的作者们,从钦努阿·阿契贝、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纳丁·戈迪默、本·奥克瑞,到恩古吉·瓦·提安哥、米亚·科托,一再让我们相信,文学不只是历史的镜像或视窗;它更是媒介,诠释与重塑了我们眼中的非洲,触发我们审视移民、身份、边界等议题。
从文学看到的非洲历史,不只是政治动荡、世代更替而已。它包含了日常生活的细微刻画,文化记忆的书写,口述传统的遗产,民间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的交替影响,图腾与禁忌的反复搬演,以及传说、神话、寓言与现实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它让我们看到,非洲的人们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又如何看待自身的存在与未来。
【编辑推荐】
※国内首度译介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作品
16个国家 + 38位作家,非洲现当代文学的谱系图: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2021年诺奖得主)、纳丁·戈迪默(非洲首位女性诺奖得主)、本·奥克瑞(最年轻的布克奖得主)、恩古吉·瓦·提安哥(“阿契贝的继承者”)、米亚·科托(卡蒙斯文学奖得主)……
※他们以文学为方法,述说流动中的非洲
千年以来,在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殖民、移民、独立的势力你来我往,以各种名目表述想当然的历史。民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力量碰撞交融。
当来自16个国家的38位作家的思维对撞,我们对于非洲不止一种想象:非洲是黑暗之心,还是希望之地?他们重塑了我们眼中的非洲,让我们看到非洲的人们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又如何看待自身的存在与未来。
全球化与地方性,离散精神与身份认同,复调叙述与多元主义。文学如何回应并讲述非洲的现实?他们让我们相信,文学不只是历史的镜像或视窗;它更是媒介,触发我们审视移民、身份、边界等议题。
※ “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与知名非洲文学学者C. L. 英尼斯联袂编选,绝版归来
甄选最具代表性的非洲现当代文学作品,由此呈现非洲历史的凝聚与离散。
非洲大陆的现实性,以特有的社会情境,文化记忆作为思考,以地域与版块为原点精选作品,兼顾国别与类型。
※精致的装帧设计,呈现传统与现代交替影响下的今日非洲
甄选玛格南(Magnum Photos)摄影师齐德·本·隆德哈内(ZiedBenRomdhane)照片,以枯玫棕和活力橙为设计配色,典雅而不失活力,呈现传统与现代交替影响下的今日非洲。
【名人评价及推荐】
这是一部绝妙的选集,经精挑细选、用心编排而成,全书充盈着阅读之乐。——《今日世界文学》
文学之于我们而言并非奢侈品。它是生死攸关之事,因为我们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类。——钦努阿·阿契贝
2022年4月27日 想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2年4月26日 想读
礼拜五 豆瓣
Vendredi ou les Limbes du Pacifique
9.4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图尼埃 译者: 余中先 2022 - 3
☀☀☀
一部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精神反思史,
一则当代人建立内心秩序的寓言。
一场意外的海难,将鲁滨孙困于孤岛。当他在孤独与挫败中重新振作时,一个土著“礼拜五”突然闯入了他的世界。
礼拜五的到来,彻底打破了鲁滨孙辛苦建设的文明秩序,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动荡和幸福。他纯真开朗、不受拘束,给仙人掌变装,使大公羊飞翔,让竖琴随风歌唱……
在礼拜五的影响下,鲁滨孙身上“文明”的印记渐渐消退。而礼拜五也成为了鲁滨孙的引路人,引领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
【为什么《礼拜五》值得反复阅读】
每个人都在治理自己的人生孤岛。《礼拜五》中鲁滨孙寻找自我、重建内心的经历,为每一个身感孤独、失去归属感的现代人,提供了一条精神出路。

◆ 我们都在自己的人生孤岛上,建立完整自足的精神世界。
◆ 1976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作品
◆ 法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图尼埃的成名代表作
◆ 《礼拜五》入选法国中学语文课本,发行超过700万册
◆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几代人的世界观
◆ 王小波推崇的文学大师,备受一代中国文坛作家推崇:王小波、莫言、毕飞宇等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茫然的鲁滨孙,一直在和外界的荒芜混乱斗争,以期在无边无际的破坏与坍塌之中,建造起自己的秩序和防御系统。也正因为此,我才会为这个包含血泪的故事感到激动无比,乃至于心醉神迷。——作家 文珍
◇作家的天然职责就是用他的作品点燃那把火,让人们会去反思、争辩、质疑已确立的秩序。——本书作者 米歇尔•图尼埃
2022年4月26日 想读
浪漫主义的根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9.2 (26 个评分) 作者: [英]以赛亚·伯林 著 / [英]亨利·哈代 编 译者: 吕梁 / 张箭飞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浪漫主义之后,世界不再一样,
伯林之后,浪漫主义不再一样。
本书根据1965年伯林所做的“浪漫主义”梅隆讲座录音整理而成。自浪漫主义的定义始,历陈其滥觞、生长和壮大,抉发其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伯林借前人所未发的观念史视角,展现出浪漫主义革命作为认知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无比力 量。伯林的演讲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典故如排山倒海,排比如山洪倾泻,是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天神眷顾的天才时刻。
“伯林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学术天分:思维敏捷、博学机智、深刻且令人振奋。阅读本书,犹如目睹鲜活的思想从天才头脑的熔炉中锻造而出。”
——约翰·班维尔
“无论是对首相、总统来说,还是对文化批评家而言,本书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伯林的写作为我们展现出,当我们面对人类需求和渴望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理想之间互不兼容的态势时,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宽容和理解力。”
——彼得·马德福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你能听到语言的洪流不断膨胀,互相撞击,一次次地汹涌澎湃……发人深省,激荡人心,充满自然的原始张力。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所在。”
——《关键报道者》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波波尔乌 豆瓣
Popol Vuh: A Retelling
作者: [墨西哥] 依兰·斯塔文斯 / [萨尔瓦多] 加芙列拉·拉里奥斯 绘 译者: 陈阳 湖南文艺出版社
An inspired and urgent prose retelling of the Maya myth of creation by acclaimed Latin American author and scholar Ilan Stavans, gorgeously illustrated by Salvadoran folk artist Gabriela Larios and introduced by renowned author, diplomat, and environmental activist Homero Aridjis.
The archetypal creation story of Latin America, the Popol Vuh began as a Maya oral tradition millennia ago. In the mid-sixteenth century, as indigenous cultures across the continent were being threatened with destruction by European conquest and Christianity, it was written down in verse by members of the K’iche’ nobility in what is today Guatemala. In 1701, that text was translated into Spanish by a Dominican friar and ethnographer before vanishing mysteriously.
Cosmic in scope and yet intimately human, the Popol Vuh offers in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Maya way of life before being decimated by colonization―their code of ethics, their views on death and the afterlife, and their devotion to passion, courage, and the natural world. It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e world was created in a series of rehearsals that included wooden dummies, demi-gods, and eventually humans. It describes the underworld, Xibalba―a place as harrowing as Dante’s hell―and relates the legend of the ultimate king, who, in the face of tragedy, became a spirit that accompanies his people in their struggle for survival.
Popol Vuh: A Retelling is a one-of-a-kind prose rendition of this sacred text that is as seminal as the Bible and the Qur'an, the Ramayana and the Odyssey. Award-winning scholar of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Ilan Stavans brings a fresh creative energy to the Popol Vuh, giving a new generation of readers th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this timeless story and with the plight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he Americas.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中式英语之鉴 豆瓣 Goodreads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8.5 (31 个评分) 作者: Joan Pinkham / 姜桂华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5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窥视者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郑永慧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 8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巨人 豆瓣
Les Géants
作者: [法] 勒克莱齐奥 译者: 赵英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5
《巨人》是勒克莱齐奥出版于一九七三年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述了位于南部海边的“百宝利”大超市,里面的人流在光怪陆离的商品和灯光中像鬼影般游荡着。一个叫“安宁”的年轻姑娘走进大超市去找她的朋友,如此多的门和通道接连不断地打开,还有许许多多的词,让她迷失方向。一个在超市里工作的年轻男子,外套的胸口部位绣着“机器”,他推着一长串购物车,不停地在望不到边的大厅里来回穿行,他想烧了“百宝利”。一个叫“波果”的哑巴男孩,坐在超市停车场的汽车保险杠上,他每天来到海边就为了看这座庞大的超市。这是一部反抗消费社会的鸿篇巨制,以诗意的叙述和思想的力量,竭力去唤醒这个自我麻醉的世界。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过于喧嚣的孤独 豆瓣
Příliš hlučna samota
9.1 (4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译者: 杨乐云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集工人、酒鬼、书迷三位一体的诗人汉嘉,后来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捷克人说,米兰·昆德拉的文章过于深邃,读起来有沉重感;而赫拉巴尔则像是啤酒馆里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将无数奇特的故事娓娓道来,幽默而富有哲理,这才是纯正的捷克味道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带一本书远离人群 豆瓣
作者: 思郁 2018 - 6
《带一本书远离人群》与其说是一本书评集,不如说是关于作家和书籍的古怪记录:哲学家阿尔都塞为何杀妻,是谁在赞助里尔克,随笔作家罗兰•巴特缘何进入法兰西学院……但《带一本书远离人群》不仅关于文字,还关于影像,它谈及文学与电影、影评的力量,电影奖项的平衡术,等等。《带一本书远 离人群》是一本驳杂的小书,它也许能带你远离人群、走进安宁,也许会给你带来不安和骚动。
广告语:
关于作家和书籍古怪记录
编辑推荐:
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磷光
那些书虫必须知道的若干事
我们不想被裹挟成时代的人质,而是梦想成为它的见证者,写下几行文字,几本书,以记录和描摹一个匆忙而未定型的大时代。
*木棉图书工作室出品*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 豆瓣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哲学论稿》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的运思之作,代表了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被誉为与《存在与时间》比肩的鸿篇巨制。本书编在《海德格尔全集》第六十五卷,因此通常也称为“六十五卷”。这本书的全称是《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海德格尔认为,本书的公开标题是《哲学论稿》,而其本质性的标题是“从本有而来”。哲学界认为,本书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哲学史上的划时代著作。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豆瓣
8.5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米莉·玛洛塔 译者: 孙依静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2
芳踪难觅的栗腹鹭,钟爱旅行的勺嘴鹬
感情专一的虎尾海马,雌雄难辨的曲纹唇鱼
从海洋到森林,由沙漠至淡水
从草原到山脉,由湿地至苔原
43 种来自全球各地的野生濒危动物
讲述它们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这些正在消失的自然生灵
非凡又神秘,纤弱又坚韧
身陷种种威胁与困境
却极少 进入公众视野
成了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
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 玛洛塔
以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彩手绘插画
重现珍稀动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
没有什么比动物世界更加真实
每一种动物都值得在这大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玛洛塔的最新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编辑推荐
🌟这是《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玛洛塔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新力作。继与《秘密花园》齐名的《动物王国》等5本大获赞誉的涂色书之后,这是她第一本图文并茂、有主题与故事、并具有环境及社会价值的科普绘本。
她调研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地理》杂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以及大量图书馆资源,最后精选出全球8大栖息地的43种珍稀濒危动物,意在启发下一代青少年、自然主义者、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志愿者和热爱大自然的人,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及环境。
🌟本书中的动物都是不常进入公众视野的濒危品种,不仅讲述了它们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还特别分析了它们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不管对希望了解动物世界的青少年,还是对此主题感兴趣的成年人来说,都具有收藏价值。
🌟本书为8开大画幅开本,细腻地展现了濒危动物世界的灵动之美。它独一无二的图案设计、繁复精致的插画、“不似之似”的趣味细节,很值得设计人员及艺术家借鉴和学习。
2022年4月25日 想读
海德格尔论媒介 豆瓣
Heidegger and the Media
作者: [美] 戴维·J.贡克尔 / [英] 保罗·A.泰勒 译者: 吴江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海德格尔是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在传播研究中却被忽略了。这本书明确了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对我们理解当代媒介的深刻影响。《海德格尔论媒介》这本书分析了海德格尔的语言理论及其与传播学的相关性,解读了海德格尔的主要理论对大众传媒和数字文化的批判,讨论了关于存在及其客观化倾向,以及海德格尔的理论对未来媒介理论发展的影响。 在一个充斥着数字网络和新社交媒体的世界里,很少有批判性的见解,这本书从海德格尔独特的思维角度阐述了他对媒介的真正理解。
2022年4月24日 想读
Xu Xiake 豆瓣
作者: Julian Ward Routledge 2000
In this, the first full-length study in English of China's best-known travel writer, new light is sh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aries of Xu Xiake (1587-1687) a compulsive traveller who spent a lifetime visiting and writing about China's 'beauty spots'. The general view of his work, that he brought a sober, analytical approach to a genre previously the domain of the dillentante and that his writing was 'utilitarian' and lacking in literary merit is cast aside, revealing Xu to be a figure of his age, his concerns perfectly in tune with the exuberant tastes of other late Ming literati. Essential background is provided with a surve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vel writing in general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given to the late-Ming period and a resume of Xu Xiake's life. The core of the work examines the wealth of new information to be found in a longer version of Xu's account of his great journey to southwest China, rediscovered in the 1970s. Detailed study of Xu's use of language serves to underline the breadth of achievement of a man who utilised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ic language in order to express an emotional response to the landscape through which he passed. This is reinforced by a complete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a deeply personal essay, written towards the end of Xu's life. The book covers a broad spectrum of voguish sinological subjects relating to late Ming China ranging from the huge growth in all forms of geographical writing to the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non-Han peoples of southwest China. This book will interest both seasoned sinologists and anyone who has spent time travelling in China or is interested in the art of travel writing.
2022年4月24日 想读
双重时间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柏琳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4
与奥兹先生喝咖啡,进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让“扮演”作家的彼得·汉德克卸下伪装,寻找托卡尔丘克“小我”里的精神神话。
一场场锐利的对话,在柏琳的手上开刃,涵盖五大洲,二十二场对话,在地域与人物的交织下,柏琳用语言形成一个主题的闭环:从欧洲精神、宗教信仰在新时代 的嬗变,到新一代旅行文学、全球化的争议、巴以冲突,等等。它们各自成因又彼此相关。为认识当下世界的“所以然”提供了一次“窥探”的契机。
2022年4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