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卡利古拉 豆瓣 Goodreads
Caligula
9.1 (61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李玉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2年4月11日 想读
昨日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9.3 (119 个评分)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徐友敬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2022年4月11日 想读
自由及其背叛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Freedom and Its Betrayal: Six Enemies of Human Liberty
10.0 (7 个评分) 作者: [英]以赛亚·伯林 译者: 赵国新 译林出版社 2019 - 12
伯林教会我们,如何看穿以自由之名伤害自由的人。
本书根据1952年伯林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囊括了伯林关于自由与观念史的原创洞见。伯林向我们表明,正是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等哲人对自由观念的滥用和误读,妨碍了自由观念的发展,也阻碍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要真正理解自由,就必须从这些自由卫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赋予自由过多的王冠和权柄。
2022年4月11日 想读
政治的概念 豆瓣
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卡尔·施米特 / 刘小枫编 译者: 刘宗坤 / 朱雁冰等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刘小枫教授全新编订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什么才是最基本的“政治”常识?
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冲突?就是划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
本书收入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
《政治的概念》(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Das Zeitalter der Neutralisierungen und Entpolitisierungen)
《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Theorie des Partisanen. Zwischenbemerkung zum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政治的概念》乃施米特最标志性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作品,至20世纪末已有15个语种的译本,因为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极具争议性的观点——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冲突,就是对敌友关系的划分。《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是《政治的概念》初版时的附录,在1933年的修订版中被取消。1963年重印时,施米特增补了大量注释,撰写新序,附加了三篇“增补附论”,成为《政治的概念》一书的定本。
同年,施米特发表《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从19世纪源于西班牙的游击战讲到列宁尤其是毛泽东对游击战理论和实践的天才发展,尖锐地提出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该书副题表明其对《政治的概念》提供了历史证明。《游击队理论》在“9•11事件”之后更显意义,现已成为诸多学科的经典文献。
本书新增一篇德国汉学家什克尔与施米特关于“游击队理论”的对谈,展现1960年代末,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施米特对“游击队理论”的再思考。
2022年4月11日 想读
2081 豆瓣
Complete Stories
8.8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唐建清/王宇光/小二/黄协安/陈东飚/姚向辉/俞冰夏/王青松/虞建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本书首次集结冯内古特发表过的所有短篇小说,以及未面世的部分作品,共分上下两册。全书按照主题分为“战争”“女性”“科技”“爱情”“对抗名声与财富的新教伦理”“行为”“乐团指挥”“未来幻想”八个部分,收录作家从1941年至2007年间创作的98篇短篇小说,将作家超凡的智慧、幽默、人性关怀与艺术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2年4月11日 想读
没有内容的人 豆瓣
The Man Without Content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杜可柯 仅供内部参考学习 2015 - 5
吉奥乔·阿甘本最著名的论著均属于政治哲学领域,国内也不乏出版,但其处女作讨论的却是诗学和美学。《没有内容的人》是他系统性地探讨美学和艺术的重要著作,最早出版于1970年,如今重读却并不让人感觉过时。相反,倒好像经过后现代主义洗礼以后,我们对书里提出的若干核心问题更能感同身受。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判断四大原则:无利害关心的愉悦、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规范的规范性。然而,随着从观者感性经验出发的审美概念在艺术体验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某种分裂也越来越明显:批评与创作、趣味与天才、审美判断与创作原理……本书中,阿甘本将目光对准上述让现代作者和观者困扰不已的两难关系,从根源上对审美概念本身提出了质疑。值得一提的是,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的《反美学》(Anti-aesthetics)1983年出版;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审美意识形态》(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完成于1990年。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同一个问题上,阿甘本的见解非常早熟。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这本书仍未丧失其最初的力量。
2022年4月11日 想读
神圣人 豆瓣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8.4 (22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吴冠军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7
◆阿甘本成名作首度中文译介
◆“神圣人”生命政治系列的开篇之作
◆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
【内容简介】
在《神圣人》中,阿甘本旨在把关于纯粹可能性、潜在性与权力的问题,同政治与社会伦理的问题在以下语境中连接起来:后者已丧失其早前的宗教、形而上学与文化的立基。阿甘本从福柯关于生命权力的碎片性分析中获得启示,进而以巨大的广度、强度与敏锐度,在传统政治理论史中探查关于一种生命权力理念的隐秘在场。他指出,从政治理论的最早论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论述)开始,并且在整个关于主权(无论是国王还是国家)的西方思想史中,主权作为一种针对“生命”的权力的理念,始终隐秘存在。
阿甘本认为,这一理念始终保持纯然隐在的原因,在于神圣之域(或者说神圣性的理念)同主权的理念紧密关联的方式。阿甘本的研究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卡尔·施米特认为,主权者的状态乃是其所守卫的诸种规范的例外;人类学的研究已揭示神圣之域同禁忌之间的紧密交链。在此两者之上,阿甘本将神圣之人定义为那种能被杀死但不能被祭祀的人;在他看来,这个悖论性的人物恰恰仍活跃在现代个体的状态中——现代个体生活在一个对所有个体的集体性“赤裸生命”施加严密控制的系统中。
【媒体推荐】
阿甘本的感觉、叙述和思考都特别迷人。
——《政治评论》
《神圣人》绝对值得一读,因为它独具启示性和挑战性。
——《现代派》
正是这部著作,使阿甘本正式跃升为世界性的顶级学者之一。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
2022年4月11日 想读
安提戈涅 豆瓣
Antigone
9.3 (1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阿努伊 译者: 郭宏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0
《安提戈涅》是法国剧作家让·阿努伊的代表作,根据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同名戏剧重写,一九四四年二月四日在巴黎首次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场场爆满,观众中甚至有许多德国占领军军官和士兵。大半个世纪以来,这部现代肃剧长盛不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出,剧本也长年占据法国图书网站榜首。
故事发生在希腊城邦忒拜,俄狄浦斯王去世之后,两个儿子争夺王位,一个先登上王位,另一个流亡他乡后找到援助,率领外邦军队回来攻城,兄弟两人双双战死。他们的舅父克瑞翁当王执政,传令厚葬守城的外甥,而攻城的外甥是城邦的敌人和罪人,死后应曝尸荒野,不准埋葬,违者将被判处死刑。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决意悖逆国法,不顾一切埋葬兄长,与舅父克瑞翁发生冲突,最终酿成一场悲剧。
----------------------------------------------------------------------------------------------------------
“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我读了又读,一直烂熟于心,战争期间,就在纳粹张贴红色布告镇压抵抗者的那天,这部戏突然给了我一记猛击。我用自己的方式重写了这部作品,脑海中回荡着我们正在亲历的悲剧。”
——让·阿努伊
2022年4月10日 想读
惶然录 豆瓣
8.7 (66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 5
这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
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有时是个个人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社会化的人;有时是个贵族化的人,有时则成了平民化的人;有时是个科学化的人,有时则成了信仰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如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拾译家遗漏,精选出原作的五分之四,译成中文,文笔优美,读来赏心悦目。
2022年4月10日 想读
不安之书【葡萄牙国宝级作家、欧洲现代主义大师费尔南多·佩索阿代表作!以遗稿《不安之书》震惊欧洲文坛!用生命书写的孤独,献给每一个孤独者的枕边书!豆瓣8.6!】 豆瓣 Goodreads
Livro do desassossego
8.3 (7 个评分) 作者: [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刘勇军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11 其它标题: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也曾译作《惶然录》,是葡萄牙著名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也是一部未完成之作。里面的许多篇章也不像已经完成的篇章,甚至还有留着空白等待填补之处,但是全部加起来,却能完整地描绘出一个人的灵魂。此次是《不安之书》完整版中文译本首次面世。对于喜欢佩索阿的读者来说,这本《不安之书》就是他在华语市场上失落已久的经典之作,又将打开一扇我们窥见佩索阿浩淼哲学宇宙的大门。
2022年4月10日 想读
写作与生活 豆瓣
7.6 (19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陈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2
对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来说,写作与生活是她眼中的奇迹——日常生活——的一体两面。
《写作与生活》是李斯佩克朵的随笔选集,反思并探讨了写作的行为与体验。读者既可能从中理解李斯佩克朵作品背后的深沉动机,也能找到她对写作——并对经由写作来强化自身生命——的鼓励。毕竟,写作与生活不仅点亮了李斯佩克朵的文学创造和生存状态,更能够同时点亮读者自己的生命。
这本书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展开的,每一节的篇幅不长,内容和思想变化多端,语句简洁又神秘,字里行间透出作者依靠直觉写作的特点。对于初次阅读李斯佩克朵的人来说,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李斯佩克朵的文学世界,让我们了解她的真实、探索她写作的奥秘。
2022年4月9日 想读
物质生活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物质生活》收有杜拉斯的48篇随笔、小说,长短不一,短文不过三、五百字,长的有一万字,大多与写作的事相关,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方面,有关与扬·安德烈结识之事,作者本人饮酒致疾等,也是书中记述的材料。
具体篇目包括《作家的身体》、《八二年10月》、《幻影纷至沓来》、《披巾的那种蓝色》、《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化学气味》、《话语的高速公路》等文章。
这本书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也没有中间部分。杜拉斯说,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存在的理由,如果这样,《物质生活》就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关于《物质生活》的笔法,杜拉斯用了一个词形容:“流动”。
2022年4月8日 想读
野蛮大陆 豆瓣 Goodreads
Savage Continent: Europe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0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罗威 译者: 黎英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7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
荣获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野蛮大陆》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刻骨痛心。动人心弦、落笔审慎、荡气回肠。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描绘了一片在物质上、道德上因为残忍屠戮而变得残酷无情的欧洲大陆。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形象生动而笔调冷峻。这部杰出著作,为这片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大陆,描绘了一幅鲜为人知、令人胆寒的画面。
——伊恩•克肖
精彩绝伦。才华横溢的构思,一丝不苟的研究……呈现出天才般的历史叙事。
——BBC历史频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彻底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
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2022年4月7日 想读
恐惧与自由 豆瓣
The Fear and the Freedom: How the Second World War Changed U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罗威 译者: 朱邦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 “过去十年关于二战zui好、zui有用的书之一”
★ 公认的二战史权威基思·罗威最新力作
★ 《野蛮大陆》姊妹篇
★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TOP10
【内容简介】
《恐惧与自由》是继《野蛮大陆》之后,基思·罗威的又一力作。作品深刻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它既是毁灭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作者对各大洲、各个阶层饱受战争之苦的幸存者进行了深入探访,把那些看似孤立的个人故事整合起来,对战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进行创新性解读——广至家国天下的宏大篇章,深至世道人心的幽微复杂。他对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清醒认识,无疑是我们思考今日世界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引导我们对一切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保持警醒。
【本书获誉】
一部可以打破神话的杰作。
——《苏格兰人报》
《恐惧与自由》一书文笔优美、洞察深刻,证明了罗威是我们最好的历史学家之一。
——安东尼·比弗,《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
精彩……《恐惧与自由》完全可以说是过去十年里出现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zui好、zui有用的书之一,它应该收藏于每个人的书架。
——保罗·肯尼迪,《华尔街日报》
2022年4月7日 想读
社会风景的寓言 豆瓣
作者: 张旭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6
★从陈凯歌到贾樟柯,中国电影如何走上世界舞台?
★回顾当代中国影史,梳理银幕上的民族寓言。
★他们自命为民族新电影的立法者,他们总是做好了颠覆既存秩序的准备,他们的成功,至今仍然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范例。
收录张旭东自1988年以来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全书主要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崛起的“中国新电影”,自这一时代,中国电影开始审视自身历史,盘点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源,探索审美突破的策略,努力学习崭新的“现代世界电影语言”,以此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走向世界”。
张旭东在书中主要以“第五代”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对《红高粱》《孩子王》《秋菊打官司》《芙蓉镇》等名家名作,以及以贾樟柯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叙事解析和批评阐释,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历史如何在银幕上再度呈现,第五、第六代导演在海外与在国内民族文化图景中的位置,以及电影现代主义在社会与意识变革舞台上的位置,等等。
2022年4月7日 想读
谷登堡星汉璀璨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 译者: 杨晨光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 3
1962年出版的《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最早提出电子时代“地球村”的概念,这本书也是麦克卢汉经典巨著《认识媒体》的前奏。《认识媒体》谈论的是电子时代的人类,而《谷登堡 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则分析围绕在印刷术出现时的人类哲学问题,两本书完整串联起了人类传统线性的以及当代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在《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中,麦克卢汉以其博学的艺术和历史知识,分析了西方文明从口语、手抄书到印刷术出现时期,人类如何从听觉文化过渡至视觉文化,以及印刷术最后如何促成人类意识的同质性、民族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诞生。
《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以麦克卢汉特有的“马赛克风格”写作,是麦克卢汉最难阅读的经典。全书由多则看似独立又环环相扣的短文组成,篇篇都闪耀着麦克卢汉先知般的智慧火花和洞见,即使在原版书出版半个世纪的今天来看,这本经典依然散发着预言的魅力。
2022年4月6日 想读
做新闻 豆瓣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作者: 盖伊·塔克曼 (Gaye Tuchman) 译者: 李红涛 2022 - 1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及吉特林的《整个世界都在看》(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处在整个共引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这一视角在与框架分析逐渐融合之后仍然深刻影响着今日的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4月6日 想读
媒介现象学 豆瓣
作者: 范龙 2012 - 4
针对“麦克卢汉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非学理化倾向,《媒介现象学: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研究》提出可将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纳入现象学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媒介现象学: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研究》认为,这些论点的提出,表明麦克卢汉在有关媒介的认识领域内实现了对于现象学的独特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而其媒介理论也可被我们理解为一个“媒介现象学”的思想场域。在这个思想场域中,我们既可以实现对传播研究的传统方法的超越,又可以从生存论的层面上对媒介的本质与意义作出揭示,从而通过最大限度地敞开传播研究的思维视域而在传统的科学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媒介观之外,开辟出一条“人学”的媒介认识道路。
2022年4月6日 想读
文化社会学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周怡 / 郭巍蓉 2022 - 3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前沿、文化现象和社会议题,共由11篇文章组成。既收入了文化社会学领域部分领军人物的标志性研究作品,又不乏新近前沿学者基于经验考察的真知灼见。将经典与前沿相结合、运用文化理论工具去解剖各类社会现象,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与此同时,关于如何理解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事项,它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讨论。 本书适合社会学或文化研究领域的师生及研究者作为参考,也可供对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2022年4月6日 想读
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选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杨子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1
本诗集收入了佩索阿的重要诗作如《牧羊人》、《烟草店》等。内容多是对爱情、神灵和信仰的思考。
2022年4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