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耶稣撒冷 豆瓣
Jesusalém
6.8 (12 个评分) 作者: [莫桑比克]米亚·科托 译者: 樊星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五个男人,一头母骡。一段等待上帝道歉的时间。
“他躲开了世界与他人,却无法逃离自己。”
当今非洲葡萄牙语文学 响亮的声音
狂揽多项文学大奖 直指诺贝尔
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非洲文学。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这部精妙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每一页,我们都感受到阅读科托的快感,它出现在每一处语言从“规则”令人窒息的控制下偷跑的瞬间。
——《纽约时报》
一些评论家称科托为“走私作者”,他像词语的罗宾汉,从其中偷出意义,再用到每一种语言里,让两个明显分隔的世界能够交流。在他的小说里,每一行都是诗。
——纽斯塔特文学奖颁奖词
莫桑比克内战结束后,希尔维斯特勒的妻子意外去世,他在极度悲痛中举家迁往野兽群居的偏远地方,取名“耶稣撒冷”,在那里等待上帝的道歉。和他一起的有小儿子姆万尼托、大儿子恩东济、饱受战争创伤的老战士扎卡里亚、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阿普罗希玛多,以及希尔维斯特勒的性伴侣——一头名叫泽斯贝拉的母骡。
为了彻底抹去丧妻之痛,希尔维斯特勒造了另一个地狱。耶稣撒冷是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否认时间、否认记忆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学着不再哭泣和祷告,远离时光之河,将女人和外来者视作家族的仇敌。哥哥恩东济一生想要逃离父亲的牢狱,他偷偷教导姆万尼托用识字和写作的方法重获记忆。直到白人女性玛尔达闯入耶稣撒冷,揭开母亲的真正死因之后,耶稣撒冷终于开始分崩离析。
2022年4月5日 想读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1 (187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2022年4月5日 想读
悠游小说林 豆瓣
SEI PASSEGGIATE NEI BOSCHI NARRATIVI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安贝托·艾柯 译者: 黄寤兰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7
作品看点:
★ 如果你是一个小说爱好者,你该庆幸看到这本书;如果你以为虚构的世界与你无关,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想法——六堂哈佛文学课,跟艾柯读懂小说。
★ 怎样做一个理想读者?如何正确地打开一本书?——影响几代学人,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经典指南。艾柯将文学理论变成一种知识的愉悦:阅读理解并非只是实用技能,更成为一种心智的练习。
★ 探究虚构世界与现实人生的隐秘关系,关于阅读小说的深层原因和终极意义——“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
内容简介:
《悠游小说林》由安贝托·艾柯在哈佛大学所作诺顿讲座的六篇讲稿结集而成,既是六堂小说理论课,也是一本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南。
文本怎样发出寻找理想读者的信号?读者如何正确地阅读一部小说?怎样才能识别模范作者,破解其文本策略?艾柯在这本书中充分显示了他将枯燥的符号学和叙事学理论 变成一种知识愉悦与心智启迪的能力。他以临床的精密态度,通过模范读者与模范作者、小说故事与情节、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等等概念,将文本从技术层面抽丝剥茧,调查隐藏在小说形式与手法中的玄机,进而探索小说与人生、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为小说着迷的深层原因。
不论是奈瓦尔、普鲁斯特、乔伊斯、但丁,还是大仲马、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弗莱明,艾柯循循善诱,在揭开这些作家作品神秘面纱的同时,也指引读者在他的智识水平上领略其艺术魅力,甚至让读者成为他的学徒,一步一步迷失在小说幽深茂密的森林。
2022年4月5日 想读
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END OF ECONOMIC MAN: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9.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 译者: 洪世民 / 赵志恒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8
《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2022年4月4日 想读
我的两个祖国 豆瓣
MY LIFE BETWEEN JAPAN AND AMERICA
作者: [美] 埃德温•O.赖肖尔 译者: 刘克申 2022 - 4
“最好的历史学家,是最有偏见的历史学家”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奠基人,赖肖尔眼中的美国与日本
赖肖尔一生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把日本视为他的第二个祖国。在这部自传里,赖肖尔用他的生花之笔描绘了孩提时代在日本的生活和后来在欧洲、中国、日本的游学经历以及哈佛的求学生活。
作为学者,赖肖尔一生致力于日本和东亚研究,是哈佛日本研究的草创者,也是哈佛东亚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筚路蓝缕,如今哈佛大学已成为东亚研究的重镇。
作为外交家,赖肖尔经历过二次大战,战后他出使日本。当时正值冷战时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波诡云谲,作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赖肖尔的这部自传为历史留下了他的证言。
2022年4月1日 想读
没有个性的人 Goodreads 豆瓣
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9.0 (5 个评分) 作者: [奥] 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 张荣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二十世纪长篇小说巅峰之作
与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齐名的现代文学拓荒者
……
◆ 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
……
内容介绍: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和一部富于随笔式思考的文学作品,作家通过小说里的微型世界,勾画了从启蒙理性塑造的上层市民社会到现代大众社会的过渡,展示了其时代人物的蜡像馆,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一四年前的奥匈帝国。在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一九一八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七十周年的活动,而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三十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一九一八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
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塑造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等等。
……
编辑推荐:
穆齐尔是一位主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奥地利大家,也是西方日耳曼学中的一大热门。他经历过被遗忘和被追捧,但始终没有经历过超越小圈子的阅读和接受。长篇巨著《没有个性的人》是穆齐尔最重要的作品,蕴含厚重的基本主题、人物形象和反讽手法,成为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穆齐尔于一九二一年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制,计划出三卷本,直到一九四二年去世也未能最终完成,而是留下一万两千页、十万个注释和出处指南的遗稿,日后的出版者据此想象出小说的后续情况。整个创作过程经历了其最为艰难困厄的生存时期,主人公乌尔里希试图以旨在了解社会一切领域的实践活动来构建自己的一生。小说围绕“平行行动”塑造了“没有个性的人”和他活动圈里的一系列人物,绘制了一幅奥地利贵族、上层资产者和知识阶层的风俗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的典型特质。
一九九九年,应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的要求,由作家、评论家和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各三十三名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单,位居榜首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
名人评论:
在当代德语作品中,我从未如此有把握确信后世的判断。《没有个性的人》毫无疑义是最伟大的……这本书的生命将会超过这几十年,并会在未来获得更崇高的荣誉。
——托马斯•曼
这部奇特、细腻而深合时代的作品,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奥地利国界,正如赫胥黎的小说超出了英国一样。在精神层面上,不仅仅精微细致地体现了奥地利,而且大大超出了奥地利本身。这部作品的创作是越过奥地利、通达欧洲的一个伟大尝试。
——赫尔曼•黑塞
如同尼采将哲学靠近了小说那样,穆齐尔将小说靠近了哲学……从此以后,任何可以被思考的东西都不能从小说艺术中被驱逐出去了。
——米兰•昆德拉
2022年4月1日 想读
伊西斯的面纱 豆瓣
Le voile d'Isis: Essai sur l'histoire de l'idée de Nature
8.8 (15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阿多 译者: 张卜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箴言“自然爱隐藏”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2022年4月1日 想读
大脑传 豆瓣
The Idea of the Brain: A History
作者: [英] 马修·科布(Matthew Cobb) 译者: 张今 2022 - 3
漫漫几千年
人类对脑的认识走过了哪些里程碑?
积淀数十载
有关脑的关键思想正在等待何种变革?
-----------------------------
【内容简介】
我们的感觉和身体活动的指令来自何方,情绪、意识、学习与记忆等认知活动的居所又在哪里?自有文字记载起,人 类对这些问题就从未停止过好奇。漫漫几千年来,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从朴素、粗浅的心灵中心观,走到了精细、深入的脑中心观。脑,这个“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吸引了人类历史上无数最聪颖的头脑去破解它的秘密。
在认识脑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隐喻,这些隐喻无一不受技术、时代以及人类当时对脑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会被新的隐喻所取代。在《大脑传》中,作者马修·科布以脑的隐喻为切入点,介绍了人类脑的认识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以及那些做出伟大发现的科学家。从心智源自心脏的观点到把脑视作机器的机械观,从电与神经活动的关系到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学说,从神经信号如何表征信息到脑功能的局域化定位与分散式分布之争,从把脑看作一成不变的电路到把脑视作一个具有可塑性的网络,作者历数了人类对脑认识的曲折演进历程,讲述了脑科学研究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诞生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勾勒出了一部群星闪耀、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
-----------------------------
【编辑推荐】
★ 根据能够查到的资料(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做过检索确认),本书是首部简体中文通俗脑科学全史
★ 这是我一生中出版界出版的所有关于脑的图书里最好的那一本(没有之一)。——理查德·C. 阿特金森,美国五院院士(会士)、加州大学系统荣休校长、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前主席
★ 如果你对神经科学一无所知,并且希望快速了解这门科学,不妨试试这本精彩的书。——《科学美国人》
★ 入选六家英美著名媒体年度图书书单:《泰晤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每日电讯报》《科学新闻》《大众科学》《新政治家》
★ 唯一入围英国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图书奖贝利•吉福德奖2020年决选名单的科普图书
★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陈嘉映、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仇子龙联袂作序
★ 全院士英美专家推荐阵容;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鲁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联合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这是我一生中出版界出版的所有关于脑的图书里最好的那一本(没有之一)。——理查德·C. 阿特金森,美国五院院士(会士)、加州大学系统荣休校长、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前主席
对人类探索脑如何发挥作用的浩瀚历史做了精湛的考察,其范围之广、程度之细、见识之深令人叹服。——迈克尔·加扎尼加,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思想深邃、发人深省,真希望我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会一直思考这本书中的内容,其中一些将是未来脑研究的起点。——玛丽娜·皮乔托,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神经科学杂志》总编、耶鲁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学术性和奇妙性兼具的有趣指南,介绍了推动人类对脑认识的科学进展,以及取得这些进展的非凡人物。——克里斯·弗里斯,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一部智识的力作,出色地展示了历史方法往往是解释科学难题的最佳方式。——亨利·马什,神经外科医师、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一部雄心勃勃的思想史。——《自然》杂志
科布的博学和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带我们踏上了一段迷人的旅程。——《科学》杂志
如果你对神经科学一无所知,并且希望快速了解这门科学,不妨试试这本精彩的书。——《科学美国人》
如果你想只读一本书来了解脑科学的过去与现状,这本书大概是不二之选。——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
这是一部有趣而又引人思考的科普著作。它用有创意的手法描述了人类对大脑认识的历史,不仅展示了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理解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还启发了我们未来该如何做脑研究。作者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对大脑的工作机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常常迸发出一些闪光的思想。——鲁白,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
一本精彩绝伦的科普书,描绘了西方科学界认识大脑的历程。作为一个演化了五亿多年的器官,脑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就像一个内在的小宇宙。对脑的探索与对宇宙的探索一样震撼人心。人类素有用已知“隐喻”未知的习惯,“脑是机器”就是一个例子。在历经液压动力、发条装置、电报网络、电话交换机和当前的计算机后,这个“机器”隐喻已近强弩之末,下一步该向何处去?这本书教诲我们,科学中最重要的五个字是“我们不知道”。由未知生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证能力,在我看来,正是人类大脑的卓绝之处。——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评人
2022年3月31日 想读
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 豆瓣
作者: 南香红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 - 8
“汶川”特大地震对南方都市报以及全国媒体来说,是一场前所未遇的重大考验,巨灾面前,经历了新新闻观念洗礼的大众媒体,如何迅速反应,全面应对?南方都市报以自身的宝贵经验提供了一个富有价值的参照!灾难发生一年后,直接参与灾难现场一线采访的南都首席记者南香红,以亲身的经历和采访相关当事人,以第一手鲜活资料和新闻案例,撰写出《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一书,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南都“汶川”报道的经验,高屋建瓴地归纳总结了灾难采访的诸多守则,其内容涉及采编工作的各个层面,并广泛吸收国内其他媒体以及国外优秀媒体的灾难报道经验,对于新闻媒体的巨灾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3月30日 想读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豆瓣
Gra na wielu bębenkach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茅银辉 / 方晨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9
▷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中短篇小说集大成之作
▷获尼刻奖的波兰国民之作,余华、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一致推荐!
▷19部小说,拓展“孤岛”中的心灵边界:当代版“鲁滨孙漂流记”|“世界上最丑女人”的传奇一生|“疯子”眼中的肃杀世界……
▷从波兰语直译 | 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中短篇小说集,波兰语原版书名为《众鼓奏鸣》,于2002年获得波兰最高文学奖项尼刻奖·读者选择奖。
小说集收录19部作品:百无聊赖的女人进入她在读的侦探小说之中;男子对“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迷恋”不已,并追随她一生;英国心理学教授在异域受困一周,险遇重重;女舞者一遍遍给断联已久的父亲写着不会寄出的信;外国人进入陌生城市,受街上鼓声启发,“变换”了身份……托卡尔丘克以19个精灵般的故事,书写形形色色不同意义上的孤独者,铺展独属于他们的、心灵与现实世界交错重叠的奇遇。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托卡尔丘克始终秉承着波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提出着可以引起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广泛共鸣的普遍问题。”
——波兰驻美国大使 彼得·维尔泽克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是)一部美妙绝伦的复调故事,让人手不释卷。”
——《莱斯公众新季刊》
“小说集《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所收录的一篇篇简短的文字中,作者提出了一些真正的‘大问题’:我是什么?死亡的边界是什么?人类行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世界的秩序又是什么?”
——德国广播电台
“托卡尔丘克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前行,从不受困于种种边界和类型的藩篱。她笔下的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书页之间,他们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巴黎评论》
“托卡尔丘克童年时便通过她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建构了她对万事万物——人、动物、植物、风景等——之间联系的理解,成为作家后的她试图通过想象力证明,童年时的好奇心并没有被成人社会粗暴地切断,依然在她的作品中延续。”
——《卫报》
“作者显然深信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万事万物都有时间,并且,无论生灵还是事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在她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波兰文学先贤的影子,但就整体风格而言,她又谁也不像,她就是她自己。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和神秘气息、童话和神话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
2022年3月29日 想读
牛虻 豆瓣
The Gadfly
8.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埃塞尔·莉莲·伏尼契 译者: 蔡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20世纪50年代引进中国后风靡一时,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最爱之一。 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飘泊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牛虻》还讲述了牛虻与姑娘琴玛白雪般纯洁无暇的爱情,以及对父亲的爱恨交织,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2022年3月29日 想读
非洲文学批评史稿 豆瓣
Afric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Criticism and Theory
作者: [尼日利亚]泰居莫拉·奥拉尼央 / [加纳]阿托·奎森 主编 译者: 姚峰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陆建德作序,蒋晖长篇导读。
《非洲文学与批评史稿》由非裔学者编纂而成,是非洲文学研究历年成果的第一次遴选和集结,收录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论和批评文章,囊括了法农、桑戈尔、索因卡、恩古吉、阿契贝、马哈福兹、戈迪默等人关于非洲文学的重要论述。本书的目的与其说是系统地呈现过去几十年非洲文学研究取得的业绩,不如说是呈现这个研究系统内无处不在的、围绕根的问题所产生的深刻分裂。
上卷选录的文章关注“批评”,探讨非洲文学本体论的一系列问题:口语性、作者和读者关系、形式、美学、体裁、语言的批评史等;下卷则关注“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和生态批评等。
在这里,你既可以读到非洲本土知识分子为民族独立运动所激发的深入思考——何为非洲文学?非洲文学应该由什么语言写作?“非洲作家”应该具有怎样的身份意识与责任感?反独裁小说与社会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怎样的批判效果?也能于笼罩在非洲文学之上的后殖民、后现代理论的迷雾森林里穿行,从非洲学者对日益破碎的西方理论话语的批判中,辨识出重建整体视野的可能。
2022年3月29日 想读
众声 豆瓣
7.0 (12 个评分) 作者: 郭玉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年后,首度将人生沉淀积累成书。
十八篇文字里,记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于文学、历史、城市、命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十位名人,与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2022年3月28日 想读
後遺民寫作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麥田 2007 - 11
:::內容簡介:::
「後遺民寫作的「後」,原有自遺民論述的窠臼解放之義。但事實不然。「後」不僅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了,也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而不了。而「遺」是遺「失」──失去或棄絕;遺也是「殘」遺──缺憾和匱乏;遺同時又是遺「傳」」──傳衍留駐。
如果遺民意識總已暗示時空的消逝錯置,正統的替換遞嬗,後遺民則變本加厲,寧願更錯置那已錯置的時空,更追思那從來未必端正的正統。兩者都成為對任何新興的「想像的本邦」(imagined community)最激烈的嘲弄。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欲望,妥協和抗爭,成為當代文學國族論述的焦點。
本書分為三個相互印證的主題:「驚夢與入夢」、「除魅與招魂」、「原鄉與異鄉」。驚夢與入夢涉及主體出入後遺民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機制;除魅與招魂凸現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面對歷史債務的儀式性工程;原鄉與他鄉則討論家國、離散想像所鑄造的時空情境。後遺民寫作的形式不同,但所觸及的命題無他,就是有關時間、有關記憶的政治學。
===========================================
:::目錄:::
〈序〉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
◎驚夢與入夢:
.後遺民寫作
.北京夢華錄──北京人到臺灣
.畫夢紀──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小説的兩度「還魂」
.香港情與愛──香港「回歸」後的小說敘事與欲望
◎除魅與招魂:
.從除魅到招魂
.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美學
.蒼苔黃葉地,日暮多旋風──姜貴與《旋風》
.最後的馬克思──論陳映真
.附錄/命運的經濟,末世的清算
.臺灣末世本紀──論朱天心
.廢都裡的秦腔──論賈平凹
◎原鄉與異鄉:
.原鄉想像,浪子文學──李永平的小說
.原鄉人裡的異鄉人──舞鶴的小說
.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小說
.信仰與愛的回歸──阮慶岳與《林秀子一家》
.附錄/「蒼人當蒼狗,奔路當歡欣」──阮慶岳的《蒼人奔鹿》
.父親的病──駱以軍與《遠方》
.強悍的悲愴──蘇偉貞與《時光隊伍》
.歷史的憂鬱,小説的內爆──李銳與《銀城故事》
.「狼來了!」──賈平凹與《懷念狼》
.老去空餘渡海心──《最後的黃埔》
.同是浮萍傍海濱,此疆彼界辨何真?──《原鄉人》
2022年3月28日 想读
俄罗斯文学讲稿 豆瓣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
8.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丁骏 / 王建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怀着乡愁的文学课
★ 重返俄罗斯文学黄金年代
★ 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
★ 以烛火驱散迷雾,探究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
“自由的人写下真正的书,给自由的人读,这何其珍贵。”
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离开故国之后,曾于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国高校开设俄罗斯文学课。《俄罗斯文学讲稿》是在该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纳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六位重要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尔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现俄罗斯文学的黄金年代。
这些带着乡愁的讲稿绝非枯燥的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以同为作家的灵感和天才之光,带领读者穿梭于那片未经砍伐的俄罗斯文学森林,那是纳博科夫失落的家园,是他从幼年时代即纳入血液的精神养分。他从细节着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极具个人风格的褒贬,尤其突出的是对纯粹的艺术性的赞美,对“庸俗”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虚伪乏味文学的嘲讽。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罗斯文学及纳博科夫研究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纳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魔力:“艺术是一场神圣的游戏。”科学家对事实的尊重,作家对充满想象力的伟大作品背后复杂微妙的激情轨迹的理解,这两者的结合正是纳博科夫的精髓,也是《俄罗斯文学讲稿》的独特魅力之一。走进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堂,让阅读回归阅读,品尝细节的魔力,与鲜活的文字初遇的欣喜。
“纳博科夫精通托尔斯泰、果戈理和契诃夫,认为他们是19世纪俄罗斯最棒的小说家。当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后者生于1899年。阅读纳博科夫对其他作家的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洛丽塔》《爱达或爱欲》《微暗的火》,等等。”——《时代》杂志
“纳博科夫的想象力和风格令其讲稿不囿于教学之樊篱而达致怡人的境地。”
——《新共和》杂志
2022年3月27日 想读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豆瓣
作者: 克尔凯郭尔 译者: 王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克尔凯郭尔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它不仅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直接由丹麦文原文进行翻译的克尔凯郭尔重要著作选集,而且还致力于成为引导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之作。翻译所依蓝本是最新丹麦文学术版《克尔凯郭尔全集》,它集中了丹麦语言学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文选集的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在克尔凯郭尔写作生涯中,除了大量以假名或真名发表的正式出版物外,他还留下了大量的文稿和日记。实际上,这些日记与他著作是浑然一体的。日记所展现的是活生生的作者本人。克尔凯郭尔把不能向别人直接诉说的,以更为直接且以极其深思熟虑的方式在日记中倾诉了出来。因此,这些日记是理解克尔凯郭尔思想的重要途径。
2022年3月26日 想读
论崇高 豆瓣
On the Sublime
作者: 朗吉努斯 译者: 王洁 导读 注释 2020 - 7
《论崇高》是一篇重要的文艺理论论文,亦是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齐名。该书开篇就阐释了“崇高”的概念,认为“一个崇高的思想,在恰到好处时体现,便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进而讨论了“崇高”的“掌控伟人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修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生动的布局”五种来源。在作者看来,天赋是产生“崇高”的基础,技巧是实现天赋的条件。只有伟大的思想和强烈的激情,辅之以完美的技巧,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为古典主义播下美学种子,首次将“崇高”引入美学殿堂,不仅为古典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开一代社会风气,也为后世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读本。
2022年3月25日 想读
社会学的问题 豆瓣
Questions de sociologie
作者: [法]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曹金羽 拜德雅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2
- 编辑推荐 -
★ 一份自我分析的行动纲领
“人们需要得到科学的凝视,这种凝视既是对象化的,又是理解性的,当它转向某人自己时,这个人就可能会接受自己,甚至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获得做自己的权利。”
★一座面向非专业人士的社会学智识“武器库”
在本书收录的文章中,布迪厄直言“拒绝‘向已信教者传教’”,毅然将目光转向非专业读者、被支配群体,殚精竭虑地向他们传授社会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必须将问题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们可以获得理解这些事情的智识资源,不要让你们的义愤、盲目剥夺了自己使用理解工具的可能,做一个知识分子不是一种病。”
★概览布迪厄研究方法和主题的实用读本
布迪厄用一种简明扼要而不失严谨的语言阐明了其典型研究主题、理论方法和分析路径,坦诚地剖析了他与社会学家自身根深蒂固的预设的种种斗争。
★在这本书中,皮埃尔·布迪厄试图满足两个通常被视为矛盾的要求:说一种科学、自制的语言(这是与日常语言所携带的自发的社会哲学决裂的条件之一),同时将这种语言传递给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被剥夺了智识武器的人们……在这里,布迪厄的工作绝非反智主义的,而是基于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敏锐(也许是虚幻的)认识。“所有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上的进步,都是潜在的自由的进步”:位于知识生产位置上的知识分子可以用可能使他们对统治效果的抵抗更加自觉、对社会世界的理解更加顺畅的分析工具来武装被剥夺者。——罗杰·夏蒂埃
★布迪厄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他那些对普遍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和著作……与他的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书直击社会科学理论领域的核心要素。它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一种险象环生,但富于人文关怀的、乐观的社会学。——《人类学季刊》
- 内容简介 -
“……在认识社会世界的规律这件事情上的所有进步,都会提高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程度……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就此而言,作为读者,更普遍地说,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了解社会学,了解社会学家如何认识和分析我们自身,便是一项自我解放的事业。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一本文集,收录了21篇访谈、讲座文稿和会议论文。在本书中,布迪厄不仅用自己的社会学方法和基本概念(场域、惯习、资本、投资等)分析了流行文化的各个领域(体育、文学、时尚、音乐等),还在这些趣味盎然的分析中穿插了他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反思。
布迪厄力图将自身所学公之于众,展示社会学家的思考和分析历程,带领读者走进社会科学的“后厨”,并且告诫我们:不要认同一种思想,而要成为一种思想方法的主人。
2022年3月25日 想读
拉扯大的孩子 豆瓣
作者: 安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7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不同于卢 梭学派对乡村生活及自然主义教育之乌托邦式的精英怀旧,也不同于布迪厄学派对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纯粹目光和实用目光的二分化理解,作者揭开了她所亲历的民间养育学的多副面孔和深层结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教育与生计相结合的家庭劳动教育;“说谅”与“圆成”——游戏、世俗交谈与社会欢腾所构造的公共闲暇教育;“举头三尺有神明”——对文字、读书、教师、爱情、善业等所承载的“天道”持道德敬畏的神圣性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基于生计考量的实用目光始终存在,但每一代人都保持了“学以为己”与“成而为人”的纯粹精神与功德意识,而后者才是支持平民子弟完成阶层流动、文化超越的关键力量。可以说,民间养育学既是苦难教育学,也是希望教育学,而在最终意义上,是“大器晚成”的教育学。
2022年3月25日 想读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豆瓣
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谭立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5
《杜拉斯百年诞辰作品系列: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讲述了母亲、二十岁的约瑟夫和十六岁的苏珊,正在位于租借地中央那所破败不堪的吊脚楼里艰难地生活着,而且不断地受到被地籍管理局收回这块租借地的威胁。约瑟夫的愤怒和爱情,苏珊的逆来顺受,某位若先生为勾引年轻姑娘而设的计谋……怎么办?母亲从未丧失毅力和希望,她精打细算,怀着一种谨慎、狡黠而清醒的热情策划着,她多么害怕与她的孩子们的最终分离--尽管她知道这是不可抗拒的。
2022年3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