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园圃之乐 豆瓣
Freude am Garten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韩耀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 - 6
赫尔曼•黑塞在46岁那年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移籍瑞士,退隐山间,在晴耕雨读中品味自然赋予的生命趣味,写下了这本诗歌散文经典。从“童年的花园”里的欣欣向荣,到博登湖畔渔村中的园圃之乐,从最为理想的伯尔尼乡野别墅,到卢加诺湖畔的小公寓,黑塞那不倦劳作的身影总是与独具特色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各自陶然。
如果了解黑塞一生的坎坷遭逢——自幼疾病缠身,早年自杀未遂,两度离婚,遭遇两次世界大战,因帮助难民而被纳粹列入不受欢迎作家名单,晚年穷困潦倒,罹患眼疾头痛——便会从这本有如淡水彩画般隽永宁静的文集中,读出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黑塞这本文集,在清丽中有厚度,平和中有力度,令人在轻阅读中获得思考的深度。
2022年3月2日 想读
伤心咖啡店之歌 豆瓣
8.4 (23 个评分) 作者: 朱少麟 作家出版社 2005 - 3
马蒂在绝境下,不得不踏入伤心咖啡店,在那儿,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追求的事物,吉儿为社会奉献,素园为生活压力所恼,藤条追求财富,小叶默默地为海安看守着伤心咖啡店,而完美的海安是大家所追求的,但他却是无可自拔的自恋狂。在一次夜游一行人到了海边,每个人大声地辩论『自由』的定义。最后马蒂终究不甘于固定的生活,决定放弃升迁的机会,动身前往马达加斯加岛,寻找海安口中的耶稣──自由。在一个有别于台北喧闹的落后岛上,马蒂追寻着耶稣,她领悟到人来自虚无,终于虚无。马蒂为保护耶稣而牺牲自己,海安为了耶稣毁了自己容颜后不知去向,小叶也悄悄地离开了。伤心咖啡店关闭,一间新的店开幕,不变的是,招牌上深蓝的灯光仍不停地闪烁。
伤心咖啡店深蓝色的灯光存在于城市最晦暗的角落,一闪一闪,向每一个伤心苦闷的人招着手……
失去工作,失去爱情,在最伤心的绝境中,马蒂走进了伤心咖啡店,以一杯咖啡的代价,经历了人生中最混乱丰富的旅程;她看见了人间最浪漫壮丽的感情,也看见了世上最孤独无情的人,挣扎着找寻生命意义的漫游者,还有无可救药的暗恋狂,他们都敢于用生命作赌注,来换取一个出口,而马蒂找到的出口名叫自由……
2022年3月2日 想读
高濑川 豆瓣
高瀬川
作者: [日]平野启一郎 译者: 周砚舒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2
★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日本现代心理主义小说集
★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人气作家蒋方舟赞誉推荐的日本作家
★另类运用阿波利奈尔“图画诗”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技法的日本式先锋实验之作
★突破传统固态写作模式,颠覆惯性物理阅读体验
★亚马逊Kindle芥川奖作家作品电子书下载榜 BEST300
内容简介:
《高濑川》是日本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的现代心理主义短篇小说集。作为作者早期的先锋实验探索作品,表现出当代日本心理主义小说反常规的写作风格。小说集共收入其4篇作品,分别为《清水》《高濑川》《追忆》《冰块》。其中,《清水》为具有意识流风格的心理小说,阅读门槛较高。标题作《高濑川》讲述了一对中年作家男女在京都旅馆里的一夜,具有私小说和心理小说融合的痕迹。《追忆》参考了法国先锋诗人阿波利奈尔“图画诗”的技巧,表现回忆思绪的断裂感。《冰块》则另类运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技法,以物理性质的双线叙事来表现少年飘忽不定的心理。
2022年3月2日 想读
史诗大陆 豆瓣
Epic Continent: Adventure in the Great Stories of Europe
作者: [英] 尼古拉斯·朱伯 译者: 马泽民 / 谭年琼 2022 - 2
《奥德赛》《罗兰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贝奥武甫》《尼亚尔萨迦》
探寻五部经典史诗,跨越十几个国家,跟着史诗英雄去冒险!
英国获奖旅游作家深入史诗故事发源地,与英雄人物对话,看史诗如何塑造欧洲!
气势恢宏的史诗、秀美迷人的自然风光,以及欧洲大陆上的人间百态历史从未 远去,史诗故事依然在我们身边上演……
————————————————
本书主要讲述作者追随史诗英雄的脚步,在欧洲大陆旅行探险的故事。在欧洲历史中,英雄史诗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历史与现实的联结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作者探寻了五部伟大的史诗,分别是:《奥德赛》《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贝奥武甫》和《尼亚尔萨迦》。这些史诗是关于人性的经典故事,也是我们透视欧洲历史文化的窗口。作者从温暖的希腊海岛出发,一路行至寒冷的冰岛,足迹遍布整个欧洲大陆。他深入史诗故事的发生地,深刻感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时代如何塑造史诗,史诗又如何影响时代的。
————————————————
编辑推荐:
1.作者以五部著名的欧洲英雄史诗为线索,一路走过跟这五个故事相关的城市和山谷、海岛,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这些史诗是关于人性的经典故事,也是我们透视欧洲大陆历史文化的窗口。书中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及对历史与现实、史诗与时代的关系所做的讨论,亦是引人深思。对裹挟在时代洪流中渺小个人的命运也进行了深刻揭露,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情怀。
2.这是一部非常优美的旅行文学作品。作者的内心世界非常有趣,书稿语言细腻优美,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读起来仿佛亲历,极具有感染力。
2022年3月1日 想读
演讲的逻辑 豆瓣
作者: 陶峻 / 五顿 2022 - 3
《演讲的逻辑:关键时刻真实、清晰、高效表达》是一本实战演讲指南,针对实际需求,以手册形式展示了演讲的6种学习方法、12个技巧锦囊、18种训练方法、30个沟通场景,对演讲给予全面指引。
跟随本书,萃取演讲逻辑,以演讲拓宽沟通的边界,决胜关键时刻。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收获:演讲不再焦虑;开口就能打动他人;以表达驱动阅读、驱动思考、驱动成长;在职场协作、家庭关系、个人发展等方面表现卓越等,更重要的是,直接提升沟通效能,即学即用,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慌不惧;得体应对,在关键时刻真实、清晰、高效表达,轻松做好当下每一次表达。
此书同样适用于演讲初学者,大家既可以针对要提升的能力进行专门的学习,也可以经由系统训练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演讲者。
即学即用,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慌不惧;得体应对,在关键时刻真实、清晰、高效表达,轻松做好当下每一次表达,自此敢说话,会说话,爱上好好说话。
萃取演讲逻辑,以演讲拓宽沟通的边界,决胜关键时刻!敢说话,会说话,爱上好好说话。
价值观很正,不打鸡血,不学套话,不讲成功学,就是要让你理解演讲的目的和意义,从心底里学会平等对话的淡定心态。这套课程在线下已经跑了好几年,大家能看到很多人经过这套课程的训练变得敢说话、会说话、爱上好好说话。当你的语言模式有了逻辑,也许整个生活都有了新的节奏。——樊登
陶峻研究说话的艺术和技术,由来已久。在曾经共事的那几年,我曾经叫他“陶有才”,主要是钦佩他的口才。从2018年开始,他把研究沟通、演讲变成了自己的主业,一步一步坚韧地走过来,今天,他的著述问世。这是他的论文、讲义,更是他几年来艰苦历程的心血结晶。其中的价值和分量,当可使读者大为受益。开口前,该如何建立思路,调整心态?且听陶峻说。——王雪纯
演讲,是一项职场必备的硬本领。推荐学习本书的12个锦囊和18种训练方法,增强自我竞争力。———张 萌
就像学会开车可以拓展你的生活边界一样,学会演讲也可以拓展你的沟通边界。这本书里充满了案例、场景、经验、规律,最难得的是,作者把它们归类成一个个即插即用的工具包,让我们在演讲中避免尴尬,或者说,变得光彩照人。 ——路一鸣
《演讲的逻辑》不是一本普通泛泛谈表达的书,它是一本非常真诚的实操手册。陶峻老师和五顿教练博采众长,再结合多年实践写成本书,它为我们清晰定义了口才训练的重点,并规划出高效成长之路。———李海峰
很多人都想学演讲,因为会演讲的人,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职场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市面上的演讲书,很多都是牛人的演讲经验分享,对小白其实不够友好。陶峻、五顿老师的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接地气,超实战。新人学演讲,这本书值得看。———秋 叶
2022年3月1日 想读
整合与颠覆 豆瓣
作者: 赵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大众文化理论,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却存在着种种怀疑、误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个案分析,并通过对生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历史语境的深入考察,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存在着两种模式和两套话语: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构想了一种“整合”模式,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建立了一套“颠覆”模式。前者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补充论证、甚至通过本雅明的反证(他对传统艺术消亡时的怀恋)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流;后者同样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书写润色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宝贵资源。与此相对应,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也就形成了否定性与肯定性两套话语。两套话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都有其理论盲点,因此,二者扬弃其片面性进而沟通对话很有必要。中国的大众文化方兴未艾,大众文化理论却乏善可陈,本书对于思考、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3月1日 想读
游戏 豆瓣
8.8 (32 个评分) 作者: 我是白 中信出版社 2019
《游戏》是由一些碎片般的“时刻”或“事件”构成的。
它可能易被忽略、转瞬即逝:
一次出神,一片正在消失的雪花,重叠的梦境,黑夜白昼交替,月起月落盈缺;
也可能让人内心充盈,或怅然若失:
一本书,来去自如的云,独自一人的房间,雨雪天偶遇的冰激凌,一次意想不到的展开……
小白人和帽子男在各自的世界里孤独而平静,既有微妙的对照,又有浪漫瑰丽的呼应。
————————————
读《游戏》就等于闯入我是白的梦境。在那个想象力统治的奇妙世界里,尺度瞬息万变:于是微小的事物也可以成为整个宇宙,而宇宙也可以被拿在手里或装进书页。当你离开这个孤独而浪漫、简洁却丰富的黑白之梦时,现实世界或许也会变得有趣一些。——btr
我是白的故事是一颗颗的胶囊,轻盈但不安分,服用后再平常的生活都感觉能发现未知的可能性。——岑骏
我在偶遇我是白的第一个作品时,和友人大呼“神来之笔”……在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影像创作者挠破头皮的时候,我是白只是用那些简单的黑白灰,就实现了天马行空的叙事,在读者的视网膜背后挑起了五彩斑斓的颅内高潮。——flypig
简洁而大力,荒诞又可笑,可是却笑完又想哭的,像镜子一样的漫画。——Lisk Feng
我是白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亲切而熟悉的片刻瞬间,捕捉了下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赤诚,当你欣赏完我是白的作品,也就会像他的笔名一样,仿佛刚刚从一次出神中清醒过来,内心还是了一片纯白,于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充满它。——刘大可
直到几年前,我是白才开始尝试画漫画,但他那梦幻般的作品,以一种简单而又即时可读的艺术风格为动力,吸引了全球观众的注意。我是白几乎只用速写般的黑白风格来作画,他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规模、维度或现实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他的漫画将场景、动作和结论压缩成一个紧密的包,非常适合网络传播或连环画大小的书。 ——马睿奇
由此进入一个安静而微妙的世界,你会发现一些几乎没有被人描述过的东西,比如黑夜中没有尽头的桥;收集流星的夜晚;和老虎一起看的烟花;花或者石头的声音;棉被铺成的道路;召之即来的云…… ——田克
我是白的漫画里,是一个干净得一粒灰尘都没有的世界……在这本书里,你会体会到各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趣味。尤其当他用这样的画风描绘起柔软的东西,例如冰激凌、云朵,和那些奇奇怪怪的自创小生物的时候,你会感到一种非常别具一格的治愈和可爱! ——王xx
在我是白的作品中,空间像鼓点一样富有生命张力,一个场景的完结其实是下一个场景的开端。这种毫无关系的奇妙连贯性让作品本身更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感。看似轻松写意的画风也造就了不同寻常迷人的吸引力。这就是我是白独特的魅力所在。他不迷恋炫技和丰富焯目的色彩,更加专注在“讲故事”这件事本身,却在无形中为我们带来另一种纯粹而本能的美感和奇妙精神体验。 ——Ground Ooh Art
我是白的漫画能够轻松地构建令人印象深刻的叙事。重复出现的元素和人物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视觉参照点,使他们能够与每幅画联系起来。就好像,当我们跟随他们的冒险之旅时,我们开始了解这些无名的人物。不断地从一幅画跳到另一幅画,目睹他们经受的考验和磨难,它们的不幸和沉思,虽然短暂,却变得越来越有趣。用很少的笔墨说很多东西,这无疑是我是白魅力的一部分。 ——It's Nice That
当看到“我是白”的漫画作品时,入眼的空旷简洁反而能引起强烈的阅读兴趣——不露声色下是什么在等待着我们探索。白的单幅画与漫画作品大部分都不会添加对话框或提示文字,提供给观众丰富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大家都可以在这里展开自由的解读。没有明确的背景设定,没有严谨的逻辑限制,每一个画面在白的奇妙创造力下就像梦境一样诗意而可爱,大概梦从来就是个人又飘渺的东西,不少人都会在他的作品里看出些许孤独的意味。很难形容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许多时候也只能发出“好喜欢啊”这样的感叹。 ——KINFOLK中文版
我是白的漫画用朴素的线条将谜语不受干扰地置入画中。 ——Yorokobu
2022年3月1日 想读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1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2年2月27日 想读
沉沦 豆瓣
7.7 (66 个评分) 作者: 郁达夫 作家出版社 2000 - 7
《沉沦》于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是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在《沉沦》里作者完全无视社会道德观念,大胆地写出被情欲折磨的青年的心灵,短篇小说《沉沦》是这部小集中最可注意的一篇。写的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爱上了一位日本的少女,却因为积弱的民族造成的自卑而不敢表白,最后只有自杀。集中作品还大胆地描写了偷窥、手淫等个人隐秘行为,在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里,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这部小集出版之后,立刻遭到上海文艺界最猛烈的攻击,同时也显示了人本的意义。
2022年2月27日 想读
纵身一跳 豆瓣
作者: [德]达尼艾拉·克里恩 译者: 李士勋 2022 - 2
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
是朋友,是姐妹,是情敌
生活突然被摧毁的那一天,她们又重新学会紧紧拥抱自己。
★荣登德国《明镜》周刊图书畅销榜榜首
★德语区累计销售近二十万册
★已出版二十多个语种,好评如潮
★在万丈深渊的幽僻一角,
亲爱的,我们躺过的床还在那里:
虽然我爱你, 你还得纵身一跳;
我们的安全幻梦不得不消失。
——W.H.奥登
生活像一个深渊,你把理解、容忍和爱都投入其中,却听不见回声。德语长篇小说《纵身一跳》用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没有从生活与自我中堕落的女人特有的清澈目光讲述故事。除了男人,女人们还想要爱情、自由、朋友、无所事事,以及片刻沉沦与毁灭的快乐。本书将五个女人的生活遭遇巧妙编织起来,全景式展现了当代德国女人的生活和情感状况。
【宝拉】“她的痛苦没有人分担。痛苦像一块不断生长的蛋糕,她吃啊吃啊,可它就是不变小。”
【尤蒂特】“这个人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除了是她的一个个决定之外,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布里达】“长期哺乳使她的乳房变成空皮囊,熬夜在她脸上留下了阴影,眼泪已经流干。她比当时知道的东西更多了,可是这有用吗?”
【玛丽卡】“那又怎样?她问。你们要把我这样的没有孩子的女人怎么样呢?送进修道院,还是强迫结婚?”
【乔琳德】“她丈夫是一个几乎一米九、尽管有各种错误仍然希望被无条件爱着的大男孩。可她不是他的母亲。”
她们用各自的遭遇告诉我们,人生就是在钢丝线上艰难行走,要随时提防从高处跌落的危险。忍受过噩梦一次次的撕咬后,她们能否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呢?
💧克里恩用简约的文字演绎出自身独有的诗性品格,引导着读者穿梭在这些女性充满转折的故事中。
——《法兰克福汇报》
💧克里恩的故事情节精致,层次丰满,全景式展现了当今女性生存的面貌,个中的艰辛复杂又令人唏嘘不已。
——《威斯特伐利亚新闻报》
💧尽管主题严肃,这部小说还是会让你心跳加速。 ——《德语书单》
💧在这个精心构建的关于女性生活道路多样性的故事中,克里恩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
——《新苏黎世报》
💧复调以及每一个声部都处于主人公和叙述者之间的方式构成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南德意志报》
…………
2022年2月27日 想读
雪下了一夜 豆瓣
作者: 胡竹峰 2021 - 3
《雪下了一夜》是鲁迅文学奖入围作者胡竹峰的散文作品新作,收录了作者创作的《逍遥游》《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枯树赋》等仿写文学史上名篇的作品。胡竹峰的散文含着浓厚的古风,既工笔又写意,既入世又出世,淡泊沉静,精致典雅,清新朴拙,格调隐逸。不论是山川风物,还是日常生活,在他的笔下都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从而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写作标识。胡竹峰在向古人名篇致敬的同时,接续起古今散文之间的文化血脉,以独具个性的语言,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创造性转化的路径。
2022年2月26日 想读
有思想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王立新 2020 - 7
本书系王立新教授治学20多年来撰写的随笔、评论与轻学术文章的汇集,大部分为发表作品,余则为会议发言稿、讲座记录、媒体访谈及回忆文章。文章所涉,既不乏对历史学家的责任和史学研究特点的思考,又有对作者专业领域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杂感心得,使全书不仅具有宏阔的视野,还体现出一位历史学者应有的史识。
2022年2月26日 想读
報人報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李金铨 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3 - 4 其它标题: 報人報國
面對「媒介黨國化」和「媒介商業化」排山倒海之勢,中國報刊的「文人論政」有何時代意義?
本書以「結繩記事」的方法,選取中國新聞史上的關鍵人物、關鍵事件、關鍵節點,串起一部曲折而複雜的中國新聞史。以這樣的方式進入歷史,既觸碰了交錯生動的人與事,深入探究其間的文化肌理,又提供了新聞史脈絡的整體圖景。本書兼收史學、傳播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試圖打破學科壁壘;同時涵括學界新銳及中堅,博採各家所長,為中國新聞史,乃至近現代史提供另一種讀法。
「新聞史的研究不能抱殘守缺,必須從人文和社會科學吸取理論和方法的資源,同時從新聞史迴向給人文與社會科學,保持一個開放互動的態度。
歷史真相是曲折、複雜、具體而矛盾的,更不可能「一語定乾坤」,唯有多視角多維度探索,切磋琢磨,才能慢慢地還原歷史場景,逼近歷史「真相」,配合時代的呼喚以獲致更真切而有意義的瞭解。我們願意在這個平台上對話下去,有志者盍興乎來!」
——李金銓
2022年2月25日 想读
战争来的那一天 豆瓣
The Day War Came
作者: [英] 尼古拉·戴维斯 文 / [英] 丽贝卡·科布 图 译者: 徐德荣 / 李冉冉 2019 - 4
《战争来的那一天》是启发精选世界优秀畅销绘本系列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个本来生活幸福的小女孩儿,有爱她的爸爸、妈妈,还有可爱的小弟弟,但是突发的战争让她的家成了废墟,她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小小的她成为了难民。小女孩儿一路逃难,历尽艰辛,差点儿失去生命。小女孩儿终于 到了一个收容她的难民营,她躲在一个棚屋的角落,裹着一条脏脏的毯子。当她走出去,看到和平地区冷漠的人们,面对紧闭的大门,她明白战争依然跟随着她……她走到一个学校,看到那里的孩子们在读书、唱歌儿、画画儿,她想进去,可是,老师说:这里没有椅子给你坐……最终,小女孩儿会怎样呢?
2022年2月25日 想读
安妮·弗兰克:密室里的女孩 豆瓣
Anne Frank
作者: [英] 约瑟芬·普利 / [英] 安吉拉·巴雷特 译者: 刘清彦 启发童书馆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20 - 5
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安妮日记》)记述了二战期间安妮躲避纳粹的经历,她的日记影响了无数人。然而,她从小和家人在一起时是什么样?在学校和同学一起玩耍时是什么样?从在德国长大到与全家人一起逃往荷兰、在密室中躲避纳粹多年,再到被纳粹从密室带走,这个平凡的小女孩是如何度过如此悲惨的短暂一生?
★“尽管如此,我仍然相信人心本善。”“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这是安妮·弗兰克在日记中所写的话,她对生命的渴望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聆听坚毅而真实的吶喊,感受文字背后的不朽灵魂。
★客观的文字搭配细致入微的图画,这本绘本呈现出了 一幅安妮.弗兰克真实的生活样貌,令读者在合上书后仍会沉思良久。
★书中图画以接近现实世界的用色营造出真实的氛围,令人震撼,与此同时,柔和的色彩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份女性的柔美。
适读人群 :7-10岁
2022年2月25日 想读
六个人 豆瓣
Six Men
作者: [英] 大卫•麦基 译者: 芝麻团长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2
故事是由六个人而起的,他们一直都在寻找一片乐土能让他们安心住下,过上和平的生活。最开始他们成功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可是不久之后,他们就开始担心未知的敌人会来夺走他们的财富。出于这种担心,他们便开始建造高塔,雇佣士兵。安心的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又开始担心,担心士兵变得好吃懒做后会忘了如何战斗,于是就让士兵们去掠夺别的村庄来挣得生计……事情越演越烈,而正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导致了他们真正的敌人的出现,那么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
2022年2月25日 想读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2 (42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朱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九岁的保罗·博伊默尔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跟同学们一起志愿参军,但战争与军队生活的残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训练营里,他们被迫抛弃从前对知识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彻底的改造。短暂的训练后,新兵们被派往前线作战,所见所闻尽是残酷: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着每个士兵的生命;战友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
保罗休假回家,发现德国国内仍沉浸在对于战争的英雄主义幻想中,普通人无法想象士兵们在前线所受的灾难,他和从前的生活已完全脱节,他的感受无人能懂。保罗重回前线,此时战争愈发惨烈,未来一片迷茫……
2022年2月25日 想读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豆瓣
WAR'S UNWOMANLY FACE
9.2 (6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2022年2月25日 想读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豆瓣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6 (36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手术刀般切开了那些渐被遗忘却极其致命的人类道德病痛
◆最具思辨性、对大屠杀提出的道德问题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
【内容简介】
1984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第一次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绝承认,而莱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记忆和见证这段历史,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莱维极其冷静地分析了集中营和集中营之后的一些关键问题:人类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纳粹摧毁囚犯意志的诸种手段、集中营中的特殊语言,以及暴力的本质。同时,他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的绝然区分始终抱持怀疑,对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思,努力呈现了那个极端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真相与事实。
···
【名人及媒体推荐】
以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纪事报》
·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社会主义评论》
2022年2月2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