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威廉·布莱克评传 豆瓣
William Blake
作者: (英)凯瑟琳·雷恩 译者: 张兴文 刘纹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预言家,诗人,画家,雕版师——布莱克独特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每一个单独的成就,而在于他所是之全部,这要多于他所做的一切的总和。”(凯瑟琳·雷恩语)
威廉·布莱克的神秘世界在其一生中很大程度上被误解了,但在后来的几代人当中,它一直具有一种催眠术般的魅力。布莱克的艺术带有强烈的基督教哲学的特征,贯穿着含蓄的救赎理想;著名诗人和布莱克学者凯瑟琳·雷恩认为,布莱克的天赋近似于他极力赞赏的旧约先知,而他针对阿尔比恩的居民说的话,多于先知们对犹太人说的。在这本研究布莱克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的经典著作中,她解释说,在布莱克看来,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不如说,艺术表达了他的英国民族神话之精神戏剧的异象,正如他所看到的在当时的历史中所上演的那样。布莱克作为预言家的独特性,往往掩盖了他的视觉艺术、诗歌和哲学思想的源头。事实上,他和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也受到同样的影响(例如,十八世纪晚期的希腊和哥特文化复兴),当时重要思潮他都参与了。
雷恩女士的文本辅以大量的彩色插图,其范围从布莱克为他的诗歌和预言书手工绘色的版画,到他基于圣经、文学和高度个人化主题的伟大的绘画系列。这些充分地揭示了他对精神自由的热爱,以及他在何种范围内表达了这种理想。
一本独特而珍贵的入门书……附有一系列精美的插图……这本书会令一般读者和初级研究者着迷。
——《泰晤士报》
文字优雅,插图丰富。
——《泰晤士文学增刊》
一本令人愉悦的书。温馨推荐。
——《卫报》
目前所有研究布莱克的书中,这本是读者最多,也是最经常被读到的作品。
——劳伦斯·高英,《观察家报》
2022年2月9日 想读
從鄉到城 豆瓣
From Village to C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Chinese County Seat
作者: 任柯安(Andrew B. Kipnis) 译者: 陳亮 / 張樂 臺大出版中心 2021 - 11
鄒平是中國山東省的一個縣,1930年代思想家梁漱溟等人在此開啟其鄉村建設實驗,半世紀之後,人類學者任柯安(Andrew B. Kipnis)以此地作為田野調查的場域,展開長達25年的社會轉型研究。
自1988至2013年,任柯安定期造訪鄒平,從人類學的視角、理論、方法與實踐出發,見證了鄒平從一個3萬人口的農業縣城,蛻變成30多萬人口的繁榮城市。他提出了「重組」的概念,來闡釋鄒平這些年來的變化與轉型,並與既有的各種現代化理論相互參照,進而對話。在任柯安的觀察和論述中,重組意味著在社會變化的過程中,舊元素的循環和新元素的吸收同時發生,變是帶著過去的延續,而非邀進的斷裂。
本書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變遷,城鄉差距、移民機制、以及城鎮發展過程所面臨的挑戰,提供了啟發性的觀點;同時也對現代化理論的檢視與修正,做出了貢獻。
2022年2月9日 想读
非必要阅读 豆瓣
Nonrequired Reading: Prose Pieces
7.4 (5 个评分) 作者: [波兰]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者: 黄灿然 2022 - 3
【内容简介】
波兰诗人辛波斯卡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著称,同时她也是睿智深隽的散文家、风趣幽默的评论家,以及友善温和的阅读导师。她做了几十年的专栏作家,以谦逊的标题“非必要阅读”来评论各种各样的书籍,结集成这本真诚的阅读札记。这里收集的散文绝不平凡,与她最好的诗歌不相上下。在九十六篇短文中,辛波斯卡谈及时装、烹饪、家居、歌剧、文学、历史、音乐等,以小见大,充满了生活趣味和真知灼见。它教会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善待阅读,如何将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结。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专栏文章初次结集
辛波斯卡做了几十年的专栏作家,以谦逊的标题“非必要阅读”来评论各种各样的书籍,结集成这本真诚的阅读札记。
她是睿智深隽的散文家、风趣幽默的评论家,以及友善温和的阅读导师。
🔺辛波斯卡私藏书单+阅读指南:从阅读中捡拾智慧,以阅读回答生活
辛波斯卡曾说过:“我是个落伍者,觉得阅读是人类迄今发明的最光荣的消遣。”
在九十六篇短文中,辛波斯卡谈及时装、烹饪、家居、歌剧、文学、历史、音乐等,以小见大,充满了生活趣味和真知灼见。
她教会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善待阅读,如何将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结。
🔺中文世界初次引进,诗人黄灿然潜心移译,特邀pay2play装帧设计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只是一个读者并且希望做一个读者,一个业余爱好者,一个拥戴者,不受无休止的评估的重压。——辛波斯卡
2022年2月9日 想读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豆瓣 谷歌图书
Homage to Catalonia
8.9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6
西班牙内战是奥威尔第一次亲临体验战争的残酷和萧条,为他以后作品的反战基调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从未涉足政治的文人奥威尔面临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的党同伐异时内心的彷徨、无助和绝望。在目睹了许多曾经在前线共同作战的友人没有战死在前线,却死于自己人的迫害之后,奥威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怀疑,从此走上了反对极权体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西班牙内战这个熔炉促使奥威尔的创作热情和才华从控诉外在的世界表象的不公转向了对内在的体制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而共产国际、西班牙政府与英国媒体对西班牙内战的歪曲描写和为达目的操纵宣传工具的做法促使奥威尔开始思考历史的真实性,并在《一九八四》中升华为对极权主义操纵历史手法的反思。1946年,奥威尔写道:“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2022年2月8日 想读
Hao 豆瓣
作者: Ye Chun Catapult 2021 - 9
An extraordinary debu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by a three-time Pushcart Prize winner following Chinese women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o turn to signs and languages as they cross the alien landscapes of migration and motherhood.
2022年2月7日 想读
Return 豆瓣
作者: Xiang Biao / Brenda S.A. Yeoh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3 - 10
Since the late 1990s, Asian nations have increasingly encouraged, facilitated, or demanded the return of emigrants.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collection, distinguished scholars from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explore the changing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states and transnational mobility. Taking into account illegally trafficked migrants, deportees, temporary laborers on short-term contracts, and highly skilled émigrés, the contributors argue that the figure of the returnee energizes and redefines nationalism in an era of increasingly fluid and indeterminate national sovereignty. They acknowledge the diversity, complexity, and instability of reverse migration, while emphasizing its discursive, policy,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t a moment when the tensions between state power and transnational subjects are particularly visible. Taken together, the essays foreground Asia as a useful site for rethinking the intersections of migration,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ism.
2022年2月6日 想读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8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2022年2月6日 想读
法律人的救赎 豆瓣
作者: 谌洪果 2011 - 4
“独角札丛”丛书作者以国内法学界卓有名望的法学家和崭露头角并颇具人望的青年法律学者组成,集中体现了法律人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或庄重,或深刻,或诙谐,或睿敏,淋漓尽致地揭橥了法学者对于置身其中的法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解与省思,各有千秋,别具情致,字里行间彰显着严谨而活跃的风度与气象,堪为当代法律人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之精神图绘。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充满人文气息的法学随笔评论集,内容包括“影像中的自由与制度”、“书香中的法意与人生”、“备忘录:法制的话语和实践”、“诗性正义:法律人的情感与关怀”、“自由交流:荒漠甘泉与丰盛生命”五个部分,收入的许多篇章曾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它们忠实记录了作者对当下法治状况的个人体验和反思,以及对中国法学教育和知识使命的实践和思考。   本书的视角既是制度的,也是个人的,作者相信制度对于人心的好坏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也相信如果没有健全、自由而理性的公民精神作为支撑,法治的理想终究无法落实。作者因此指出,对于法律人而言,“认识和改变自我,或者说自我的觉醒,才是人生的最大目标,也是奉献社会的真正起点。因此,以自我救赎为标志的独立,不仅是一种姿态,简直就是严峻的生存法则,它是拓展生命空间的最为紧迫的行动。”   作者把这些文字看成是自我救赎的片段,它们反映了作者在法律事业的各个不同方向上的奋斗,也反映了作者从低处向高处的挣扎。无论是影评、书评和时评,还是法边余墨式的文字和与学生读书交流的心得,它们都表达了作者一致的心境和关怀。这些法律人自我救赎的努力,并非盲目于自我的力量,而仅仅是在坚守自我的位置。   本书因此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一种完全的、纯粹个体化的公民姿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公共进路,值得广大关心中国制度建设和人心建设的读者共同关注,掩卷长思。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1]谌洪果,四川西昌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著有《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一种思想关系的视角》,译著《司法审查与宪法》、《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觉醒的自我:解放的实用主义》。作者长期从事法律与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领域的思考与研究,对当代法律和社会问题有深刻敏锐的理解和独到精当的阐释。
第一辑
影像中的自由与制度
第二辑
书香中的法意与人生
第三辑
备忘录:法制的话语与实践
第四辑
诗性正义:法律人的情感与关怀
第五辑
自由交流:荒漠甘泉与丰盛生命
博雅法律人兼通文史,智慧独角兽专触不直。   ——贺卫方
解读法理,抒发情怀,传播智慧,陶冶心灵,这里有的是佳作。   ——於兴中   “独角札丛”是一片生机勃发的法学园地。以青年法学家为主力军,在这片园地上所展现的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象征着中国法学的未来。   ——张千帆
2022年2月6日 想读
合法化危机 豆瓣
作者: [德国]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刘北成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哈贝马斯在本书中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中存在着四种形式的危机倾向。由于现代技术的高速增长,管理和控制的过度强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危机,除各种形式的经济危机外,文化危机(包括人性的自由发展、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信任和参与动机等问题),以及行政系统的合理决策和有效协调等问题,是更严重的危机。
2022年2月5日 想读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公与私·公私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郑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其它标题: 中国的公与私·公私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公与私·公私》([日]沟口雄三)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和来自全球的书友一起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折.随时售后保证.作者:沟口雄三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装订方式:精装版次:第1版开本:32开出版时间:2019-05-01用纸:胶版纸页数:302语种:丛书名:类目: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2022年2月5日 想读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Prawiek i inne czasy
8.9 (194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 12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国际布克奖得主、
波兰文学女王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成名作
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碎片化小说,
八十四块时间的裂片,
拼贴出历史的斑斓大梦。
◎ 编辑推荐
☆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为 201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9 年 10 月颁发),本书是她的成名作。
☆ 20 年间被翻译为 22 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 108 次,是入选波兰中学课本的国民小说,也是打动评论界的口碑之作。
☆ 故事的中心是一座位于宇宙中心的虚构小镇和一个蕴藏造物之谜的游戏棋盒。小说通过不断转换视角,以八十四块时间的裂片,拼贴出历史的斑斓大梦。
☆ 太古是一个地方,它的四个边界由四位天使守护。这里有玩物丧志的地主、痴心不改的孤独集邮者、触摸时空边界的少女、与月亮结仇的老妇,也有天使、水鬼、哈巴狗,乃至咖啡磨……这是一部以魔幻现实主义书写东欧百年历史的巨作,也是一首观照人性、慰藉灵魂的童谣。
☆ 关于特殊时期平凡人的尊严,关于爱、欲望和徒然的失去,关于早已谱写的命运和冲破束缚的灵魂。
◎ 内容简介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波兰当代著名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成名作。小说共84个章节,每一个章节以“xxx的时间”命名,通过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太古之中各种人物,甚至动物、植物和东西的故事:触摸世界边界的少女、沉迷解谜游戏的地主、寂寞的家庭主妇、咒骂月亮的老太婆,乃至天使、水鬼、哈巴狗、菌丝、小咖啡磨……以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折射了波兰二十世纪动荡起伏的历史命运。
太古是一个地方,位于宇宙的中心。它的四个边界由四位天使守护。太古之外的世界并不存在,自以为走出太古的人,其实站在边界上做梦,梦见自己走到了外面的世界。等他们苏醒过来,便回家去,把自己的梦当成了回忆。边界也会生出现成的人,如同他们从外面的世界而来……
◎ 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
本书深深扣动了读者的心弦,特别是对20世纪波兰的崭新呈现手法令读者眼前一亮。
——《经济学人》
在这本史诗小说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创造出了一个既弥漫着古老神话,又坚实扎根于当下的世界。
——《法兰克福汇报》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的散文风格具有强大的抚慰效果。安静而有力量,这是一个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故事。
——《今日世界文学》
本书交织民间传说、史诗、神话与波兰生活景致,形成一个充满符号、隐喻的世界,令人从容反视生命、爱情和意义的种种。
──《中国时报开卷周报》翻译类十大好书推荐词
◎ 获奖记录
★ 作者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授予)
★ 获1997年获波兰权威文学奖“尼刻奖”
★ 获1996年波兰Paszport Polityki奖(由波兰ZUI大的周刊纸媒Polityka评选的年度奖项)
★ 获1997年波兰Kościelski奖(创始于1962年的独立文学奖项)
★ 获2003年《中国时报开卷周报》翻译类十大好书
2022年2月4日 想读
蝇王 豆瓣 Goodreads
Lord of the Flies
8.3 (131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戈尔丁 译者: 龚志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蝇王》描述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本土飞到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
2022年2月1日 想读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豆瓣
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译林出版社 2005 - 2
现在才来翻译出版此书,无疑是有点晚了,因为哈贝马斯的原著是1985年出版的,如今20年过去了,当时看起来激烈的言辞,现在已经多少失去锋芒,尤其是考虑到哈贝马斯晚年已经与他的批判对象之一德里达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当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德国知识界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理性批判所作的最有影响的回应。而哈贝马斯的地位也决定了,当我们寻找与法国后结构主义相异的声音时,自然就会想到这本书。《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方面梳理了德国自己的哲学遗产———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巴塔耶、福科、德里达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所代表的法国思潮。但我们的疑问或许是:哈贝马斯真的看懂了他的法国同行们在干什么吗?他将“巴塔耶精神子嗣”的头衔硬派给福科,难道是恰当的吗?
2022年2月1日 想读
梅洛-庞蒂文集 第2卷:知觉现象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杨大春 / 张尧均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其它标题: 知觉现象学
加微信(soweinc) 分享最新前沿的知识好书,好友低至3-9折.书名:梅洛-庞蒂文集 第2卷 知觉现象学 外国哲学 ()梅洛-庞蒂作者: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10装帧:精装开本:16开页数:684页字数:100千字所属分类:哲学心理学
2022年1月31日 想读
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 豆瓣
Was ist Kunst?: Werkstattgesprach mit Beuys
8.0 (8 个评分) 作者: 福尔克尔·哈兰 译者: 韩子仲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7 - 6
本书主要阐述了形成博伊斯关于“社会雕塑”“扩展的艺术”和“总体艺术”思想的基础性内容。通过谈话揭示了博伊斯艺术观念的思想渊源和脉络,包括具有实践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本书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通过对物质和艺术作品的基础性分析,阐述了那些与物质,以及物质的渗透和强化紧密相关的过程。并且作者尝试对什么是水,什么是油脂,什么是色彩,以及什么是灰色材质的深入研究,在最大程度上去接近那些“本质”,“内在实质”或是“精神性的实在”。全书的内容涵盖了博伊斯艺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自然科学、物理学、人智学、现象学等等,并且是完全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讨论,毫无疑问是研究博伊斯艺术的重要文献。
2022年1月31日 想读
批判理论 豆瓣
作者: 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 译者: 李小兵 重庆出版社 1989
是霍克海默的论文集,集中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批判理论的内涵。
2022年1月30日 想读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豆瓣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9.5 (21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由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著,张卜天译,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它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通过深入探讨奥卡姆、彼特拉克、路德、笛卡儿、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及其内部争论,《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表明,要想化解现代性危机,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是如何起源的,现代性并非如传统看法所说是用理性战胜了宗教迷信,而是源于提出一种新的融贯的形而上学或神学的一系列尝试。《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能够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文化处境。
2022年1月29日 想读
Bibliophobia 豆瓣
作者: Brian Cumm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 3
Bibliophobia is a book about material books, how they are cared for, and how they are damaged, throughout the 5000-year history of writing from Sumeria to the smartphone. Its starting point is the contemporary idea of 'the death of the book' implied by the replacement of physical books by digital media, with accompanying twenty-first-century experiences of paranoia and literary apocalypse. It traces a twin fear of omniscience and oblivion back to the origins of writing in ancient Babylon and Egypt, then forwards to the age of Google. It uncovers bibliophobia from the first Chinese emperor to Nazi Germany, alongside parallel stories of bibliomania and bibliolatry in world religions and literatures. Books imply cognitive content embodied in physical form, in which the body cooperates with the brain. At its heart this relationship of body and mind, or letter and spirit, always retains a mystery. Religions are founded on holy books, which are also sites of transgression, so that writing is simultaneously sacred and profane. In secular societies these complex feelings are transferred to concepts of ideology and toleration. In the ambiguous future of the internet, digital immateriality threatens human equilibrium once again.
Bibliophobia is a global history, covering six continents and seven religions, describing written examples from each of the last thirty centuries (and several earlier). It discusses topics such as the origins of different kinds of human script; the development of textual media such as scrolls, codices, printed book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colle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libraries; the use of books as holy relics, talismans, or shrines; and the place of literacy in the history of slavery, heresy, blasphemy, censorship, and persecution. It proposes a theory of writing, how it relates to speech, images, and information, or to concepts of mimesis, personhood, and politics. Originating as the Clarendon Lectures in the Faculty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methods of Bibliophobia range across book history; comparative religion; philosophy from Plato to Hegel and Freud; and a range of global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to contemporary. Richly illustrated with textual forms, material objects, and art works, its inspiration is the power that books always (and continue to) have in the emotional, spiritual, bodily, and imaginative lives of readers.
2022年1月25日 想读
潮汐图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6 (80 个评分) 作者: 林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1
这真是一部让人期待已久的南方叙事,一座早该由广东人吐露成型的海市蜃楼。我需要再三重读,好看清林棹如何放荡她那肆无忌惮的想象力,从珠江江底泥层疍艇的尸身,打捞出十九世纪海洋帝国那水彩般的残影。
——梁文道
幻象中蕴含着自然饱满的躯体,方言里埋藏着民族丰盈的神识,以缜密的虚构技艺,林棹描画出一个特殊时空的异样风姿。
——黄德海
一八二〇年代,身世成谜的苏格兰博物学者H游历世界,登陆广州,在当地芦竹林中遭遇一只雌性巨蛙,成功将其诱捕,豢养在澳门好景花园。由此,奇异的笼禽困兽、寰宇新知并四海众生相,悲喜相侵地进入蛙的生命。鸦片战争前夕,H破产自杀,好景花园如大梦般消失,而蛙也将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这个根植于岭南风土的魔幻故事,从珠江水上人家,到广州十三行,在澳门奇珍园略作停留,又探向万物有灵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大大小小的乌托邦相互碰撞,是一次穿越近代世界的迷人宴游。
2022年1月24日 想读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2022年1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