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日熄 豆瓣
作者: 閻連科 麥田出版公司 2015
這是一本獨特的小說。夢遊者不知道自己是夢遊者,不是夢遊者卻拚命偽裝成夢遊者;混沌與曖昧的晦暗人性,漫漶在夜與夢的交界裡,道德與尊嚴的生存問題,潛藏在小說字字句句中。
我,是那個命定感受黑暗的人。於是,我看到了當代的中國,它蓬勃而又扭曲,發展而又變異、腐敗、荒謬,混亂、無序,每天、每天所發生的事情,都超出人類的常情與常理。
人類用數千年建立起來的情感秩序、道德秩序和人的尊嚴尺度,正在那闊大、古老的土地上,解體、崩潰和消散,一如法律的準繩,正淪為孩童遊戲中的跳繩和皮筋。今天,以一個作家的目光,去討論一個國家的現實,都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然而對於那個作家而言,因為這些本無好轉,卻又不斷惡化、加劇的無數無數——人們最具體的飲、食、住、行和醫、育、生、老的新的生存困境,使得那裡芸芸眾生者的人心、情感、靈魂,在那個作家眼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焦慮和不安,恐懼而興奮。他們等待著什麼,又懼怕著什麼。
──閻連科卡夫卡獎受獎演說〈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
夢遊讓人又額外活了一次、活了一輩子。就像在另外一個世界能夠看清這個世界上的事。如死後還知道自己是活著一樣。
我看見別人的夢的顏色了。是一種混的黑白像墨水倒在白漆裡邊攪著轉動著。一圈黑一圈白如一桶黑白相間的漩流樣。呼吸聲又都如人至將死前被惡魔壓住的喘息樣……
酷熱的八月天,伏牛山脈山區的皋田小鎮,鎮民們在麥田收成後,溽暑讓夜裡熱火不退,人們開始出現夢遊症。
夢遊症迅速散播,每個夢遊的鎮民,在現實裡不願意吐露內心潛藏的欲望,卻一一將心事和人性的好惡在夢遊時和盤托出,表露無遺。
在夢遊的世界裡,整個國家機器都失靈了,人們也開始偷搶打殺;甚至夢遊中的人們以為回到明朝,追隨李自成後裔,扮起農民軍闖王起事兵變的戲碼……
原本以為天一亮一切夢魘劫殺終將結束,但事與願違,這一夜的災難好像才剛剛開始。天空密布濃雲,白天將如同日蝕般的黑暗存在,人們將繼續夢遊,噩夢也將繼續存在……
2022年2月17日 想读
春天终将来临 豆瓣
SPRING CANNOT BE CANCELLED:DAVID HOCKNEY IN NORMANDY
9.0 (5 个评分) 作者: 大卫·霍克尼 / 马丁·盖福德 译者: 万木春 审订 / 胡雅婷 杨素瑶 译 2022 - 1
“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这是相当愚蠢的,因为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其外。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食物和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的,就跟我们的小狗鲁比一样……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
——大卫•霍克尼
年届80之际,大卫•霍克尼第一次寻求宁静的村居生活,寻求一处可以观看日出和季节变换之地,一处可以抵挡世界的疯狂之地。因此当新冠病毒和封锁袭来时,在“大花园”的生活变化甚微,一年以前,霍克尼在诺曼底历史悠久的农舍中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描绘春至之景。事实上,他从强制性的隔离中获得了乐趣,将其当作让自己加倍投身于艺术的良机。
《春天终将来临》是一篇令人振奋的宣言,它证实了艺术转移注意与鼓舞人心的能力。本书基于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大量的全新对谈与通信,盖福德是霍克尼长期的友伴及合作者。与他们的交流相配的,是一系列霍克尼在诺曼底所画下的iPad素描和油画,均为未发表过的全新之作,以及凡•高、莫奈、勃鲁盖尔等人的巨作。
我们可以看到霍克尼是如何被他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和惊奇感一直驱动前行。他背道而驰的一生,受公众瞩目60年之久,同时却在批评家的视野和历史之中缺席。他完全被法国北部的四英亩土地吸引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数十年来让他着迷的那些主题:光线、色彩、空间、感知、水流、树木。他有很多可以教给我们的事情,不光是关于如何观看……亦是关于如何生活。
2022年2月16日 想读
中国新农村性别结构变迁研究:流动的父权 豆瓣
作者: 金一虹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金一虹著的《中国新农村性别结构变迁研究--流动的父权(精)》旨在从社会性别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记录、描述、分析巨大的农村社会变迁,并以父权制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从私人(家庭、家族)、公共(基于血地缘关系交织的共同体:曾经的家族集体制以及村集体)两大领域研究分析农村的性别、代际关系和权威结构,分析父权制在国家、市场的作用下如何被现代化浪潮所解构,又如何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被重建,以呈现一个脉络清晰的、流动变化中的结构关系图景
2022年2月16日 想读
新闻的发明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ews: How the World Came to Know About Itself
作者: [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译者: 董俊祺 / 童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2022年2月15日 想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9.2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 李钧鹏 闻翔 主编 译者: 李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2022年2月14日 想读
編輯這一行 豆瓣
職業としての編集者
作者: 片山一行 译者: 李漢庭 臉譜 2021 - 5
編輯必須具備工匠的自覺,
能與社會深入交流,認知自己是在做一件「作品」。
A編工事中│編輯
B編│「編笑編哭」經營者
出版魯蛇碎碎念│編輯
李映慧│大牌出版總編輯
林聖修│啟明出版總編輯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傅月庵│資深編輯人,作家
──推薦
什麼是編輯?
怎麼樣的個性適合當編輯?
編輯的品味與技藝該如何磨練?
暢銷書就是好書?
文藝書編輯與實用書編輯的差異是?
企畫的點子從哪裡來?
模仿暢銷主題可行嗎?
書名、設計、標題與圖表該如何規畫?
文章要如何改寫?
編輯,是製作一本書的匠人、無所不能的專案執行者、擁有敏銳市場嗅覺的行銷企畫,同時也是超越藝術工作者的專業人士……說起來五花八門,編輯這一行,到底是在做什麼?
本書由創造日本商業書這個類型,並締造百萬暢銷紀錄的傳奇編輯片山一行,從他四十年的從業經歷中,回到做書的原點,分享「編輯」這門職業的內涵,含括編輯在當今社會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特質,以及與作者、相關從業者要如何維持關係,也從心法到技法,包含企畫、書名、書封、標題、文案到圖表,深入探討做為一門技藝的編輯力。
怎麼樣的人格特質適合當編輯──
「編輯是什麼都能做的藏鏡人:編輯要賭上自己的人格,與作者溝通互動,把做出來的書交到讀者手中。」
暢銷書是如何誕生的──
「如果你有辦法附身在讀者身上,就會想到新企畫了。」「即使是類似的書,也要盡量加入其他書沒有的切入點,從讀者的觀點下工夫。」「你編的書最好懂!」就是讀者最大的讚美!
暢銷書就是好書嗎──
「我一直有種『賣不好就不行』的業務思維,但本質上依然是個編輯。編輯有骨氣,不炒冷飯,不想當個跟風撿便宜的人。有這樣的編輯魂,出版業才能常保清新。我們當然可以『模仿』暢銷主題,但模仿與『抄襲』基本上完全不同。」
本書特色:
百萬暢銷書編輯從業四十年的經驗法則
從實用書立場出發的編輯學
講一名編輯該如何培養感性,也理性探討製作一本書應該具備的技術與知識
不論你是出版人、愛書人、書店從業人員,本書不只告訴你編輯工作的眉眉角角,更在這個數位崛起、紙本看似沒落的年代,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出版的必要性,以及這個時代中編輯的責任,傳授混沌時代裡,既要跟上時代又不隨波逐流的「編輯學」!
2022年2月14日 想读
日瓦戈医生 豆瓣 谷歌图书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8.0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鲍·列·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 白春仁 / 顾亚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2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长篇代表巨作
继《战争与和平》后,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日瓦戈医生》一样,
概括那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
-
厚厚两卷本《日瓦戈医生》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俄罗斯土地般深厚广袤的时代画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年轻的外科医生日瓦戈,一次大战期间在沙皇军队供职,眼见沙皇的虚弱无能和旧军队的腐败,聪颖的心灵预感到革命力量的日趋成熟,期待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新生,并以积极的行动拥护新的政权。然而国内战争的严酷现实,以及新政权随后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使这位诚实、正直的旧知识分子,对于暴力和集权产生了深切的怀疑和忧惧,在被迫而有系统的双重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小说的另一条重要脉络是日瓦戈与拉拉之间曲折的爱情,尤为世人称道的是他们在避难的瓦雷基诺短暂而闪光的共同生活和诗歌创作,日瓦戈称赞质朴宁静的俄罗斯品质,并向往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做有意义的工作;而这样的人生理想,以及他与拉拉艰难优美的爱情,最终不为严酷的现实所容。
译者在译序中写道:“这不是一部等闲的小说,它的浓重的传奇色彩,说起来实属罕见,且不带一丝一毫的虚夸和做作,层层都是沉甸甸的历史真实。”意大利《现代》杂志称:“继《战争与和平》后,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概括一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
2022年2月13日 想读
裸城 豆瓣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莎伦•佐金 译者: 丘兆达 / 刘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纽约的原真性在哪里?或许在全球客眼中那些迷人的食坊酒肆、艺术画廊、旧建筑,本身就是纽约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在于一切从未改变,而是在时代的进化中,如何让这种原真性得以保存。
本书作者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2022年2月13日 想读
情境中的知识 豆瓣
Knowledge in Context: Representations, Community and Culture
作者: [英] 桑德拉·约夫切洛维奇(Sandra Jovchelovitch) 译者: 赵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 1
【内容简介】
《情境中的知识:表征、社群与文化》提出了一种知识的社会心理路径,将知识生产置于个体、人际和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分析。作者提出,表征是所有知识的基础,是自我、他者和客体世界的相互关系。表征的发生、发展和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是理解知识与个体、人际和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联系的关键。表征为知识的多元性提供了解释,并且将认识的理性向超越认识论的符号与社会逻辑领域敞开。
本书对社会心理领域有重要贡献,可作为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抑或文化研究领域专业人员,以及对知识表征研究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论著。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吸引人的、有学养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著作。作者为理解日常文化中的知识动力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书中尤其强调社会表征这一概念,对知识动力这一社会心理学的关键议题进行了引人入胜的分析。本书也对影响我们生活的经历提供了深入的解读和洞识。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Serge Moscovici)
当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群氓的狂欢》作者
本书在诸多意义上都堪称一部佳作,写作思路极其清晰。
——杰拉尔德•杜维恩(Gerard Duveen)
剑桥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部前主任
本书视野广阔、旁征博引、写作精彩,是一部深刻的心理学作品。该书涵盖了诸多发展和社会理论,论述富有见地与智识,并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切入莫斯科维奇的思想,将之与更广泛的理智传统相联系。我认为本书可与那些必读的经典作品相媲美,让我们有可能管窥心理学可以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但又经常不是怎样的。
——约瑟夫•格利克(Joseph Glick)
纽约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
2022年2月12日 想读
單車失竊記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吳明益 麥田 2015 - 6
◆繼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複眼人》、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浮光》之後,五度獲開卷年度好書獎,作品已在多國出版,受到國際評論稱譽小說家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
◆小說藉由「物」的歷史,走進島嶼的歷史。可與獲得《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視為連作。
◆書中小說主人公撰寫的〈鐵馬誌〉筆記,娓娓道來腳踏車歷史,並附有精緻手繪鐵馬插圖;既是小說,也是庶民史的展現。
◆附有作者親繪摺頁海報——「歷史事件及小說事件對照圖」。
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
那些被棄於街頭、回收廠、廢墟裡的腳踏車,每一個零件的縫隙都還留著故事……
一封讀者的來信、一張照片、老眷村廢棄房舍的地下室、二戰期間一支神祕的銀輪部隊、緬北森林的大象運輸隊、圓山動物園,以及一場樹的戰役⋯⋯一切從一部小說裡被遺忘的腳踏車開始。
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
「我」的父親失蹤於一九九三年中華商場被拆的隔天。一天我在翻閱家族相簿時,一張陌生人和一輛熟悉腳踏車的照片觸動了我想追尋父親及失蹤多年的幸福牌腳踏車的決心,而一個讀者的來信則讓那輛腳踏車從虛構小說進入現實⋯⋯
「我」藉由收集各種幸福牌腳踏車的機會,認識了喜愛收藏舊貨的阿布、酷愛古董腳踏車的小夏,以及放有那輛酷似父親幸福牌腳踏車的咖啡店店主、熱愛攝影的鄒族青年阿巴斯。
透過阿巴斯父親的錄音帶,一場人們與動物、森林同遭傷害的戰爭重現眼前⋯⋯
全書以我們最熟悉的腳踏車為主軸,藉由尋找失蹤父親及腳踏車,透過島嶼的地景,交錯拉出一個個現實與回憶的故事——閱讀這部小說彷彿經歷了一趟關於生存與死亡、命運與運命,時代不仁的感傷旅程。
人類有一天會知道,象和他們一樣理解黑夜、雨季、星象與傷心。當長老母象倒地時,其他的象完全停步,圍繞著牠。牠們用長鼻摩挲著彼此的背,發出不可思議的輕柔低哼聲。夜晚氣溫逆轉,較接近地面處形成較佳的傳音層,那低哼聲因此得以傳到遠方的山谷,而後又嗡嗡迴響回營地。那被放大的、多層次的音響讓一旁的士兵感到悽愴而溫暖,他們體會到了象的傷心,因此也為自己傷心起來。他們想起了遠方的情人與親族、死去的同僚、曾經握著陽具與槍的斷臂,以及不可能再長出來的眼珠。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說:「寫這部小說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那個我未曾經歷時代的尊崇,以及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諧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
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2022年2月12日 想读
天桥上的魔术师 豆瓣 Goodreads
8.2 (54 个评分) 作者: 吴明益 新星出版社 2013 - 12
聚散之际,献予伤感成人礼。
★“中国时报”2012开卷好书奖!
★以《城南旧事》的童稚抒写《台北人》的感怀。
★黄春明、张大春、柯裕棻,感动推荐!
台湾小说家吴明益获奖短篇小说集,内含十个形式独立且相互交涉的短篇作品,以台北中华商场为背景、以商场孩子的成长故事为素材,“天桥上的魔术师”贯穿其中。作者借由魔幻写实的笔法,重现了中华商场的昔日风貌,以童稚的视点怀念一个时代,以伤感的笔触审视童年生活中的温情与痛楚。
那些天桥是我童年最重要的一根神经。当它们刷地跨架在时间上,就温热我脑中某些已然胶硬的半透明记忆,重新流动。
——吴明益
吴明益的《天桥上的魔术师》令人惊艳。难得看到小说呈现得这么立体,这么有现场感。如果作者单是在制式下的教育成长,而欠缺广泛的生活教育的话,人性在各种场域的面貌是呈现不出来的。从扁平的小说界钻出头来的好小说。 ——黄春明
谢谢吴明益,他不只让我读到了结构精严的故事,也让我重温一回创作的执著与希望。对于一个多年没有因小说而落泪的读者来说,这是莫大的鼓励与幸福。 ——张大春
他有如此天赋能够让那时光再现,并且重新赋予质量和温度,让我们得以从他善良宽容的眼睛,回顾那时代,那生活,这座城,然后学着饶恕他人和我们自己。 ——柯裕棻
2022年2月12日 想读
單車失竊記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吳明益 麥田 2016 - 5
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
◎繼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複眼人》、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天橋上的魔術師》、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浮光》之後,五度獲開卷年度好書獎,作品已在多國出版,受到國際評論稱譽小說家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
◎小說藉由「物」的歷史,走進島嶼的歷史。可與獲得《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視為連作。
◎書中小說主人公撰寫的〈鐵馬誌〉筆記,娓娓道來腳踏車歷史,並附有精緻手繪鐵馬插圖;既是小說,也是庶民史的展現。
◎附有作者親繪摺頁海報──「歷史事件及小說事件對照圖」。
◎榮獲2015台灣文學館長篇小說金典獎、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最期待台灣在地作家)、博客來年度選書、中時開卷年度好書(中文創作類)、文化部2001-2015台灣長篇小說30部
◎收錄知名評論家、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精采序論(線上下載:https://goo.gl/1jg81h)

那些被棄於街頭、回收廠、廢墟裡的腳踏車,每一個零件的縫隙都還留著故事……
一封讀者的來信、一張照片、老眷村廢棄房舍的地下室、二戰期間一支神祕的銀輪部隊、緬北森林的大象運輸隊、圓山動物園,以及一場樹的戰役⋯⋯一切從一部小說裡被遺忘的腳踏車開始。
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
「我」的父親失蹤於一九九三年中華商場被拆的隔天。一天我在翻閱家族相簿時,一張陌生人和一輛熟悉腳踏車的照片觸動了我想追尋父親及失蹤多年的幸福牌腳踏車的決心,而一個讀者的來信則讓那輛腳踏車從虛構小說進入現實⋯⋯
「我」藉由收集各種幸福牌腳踏車的機會,認識了喜愛收藏舊貨的阿布、酷愛古董腳踏車的小夏,以及放有那輛酷似父親幸福牌腳踏車的咖啡店店主、熱愛攝影的鄒族青年阿巴斯。
透過阿巴斯父親的錄音帶,一場人們與動物、森林同遭傷害的戰爭重現眼前⋯⋯
全書以我們最熟悉的腳踏車為主軸,藉由尋找失蹤父親及腳踏車,透過島嶼的地景,交錯拉出一個個現實與回憶的故事──閱讀這部小說彷彿經歷了一趟關於生存與死亡、命運與運命,時代不仁的感傷旅程。
人類有一天會知道,象和他們一樣理解黑夜、雨季、星象與傷心。當長老母象倒地時,其他的象完全停步,圍繞著牠。牠們用長鼻摩挲著彼此的背,發出不可思議的輕柔低哼聲。夜晚氣溫逆轉,較接近地面處形成較佳的傳音層,那低哼聲因此得以傳到遠方的山谷,而後又嗡嗡迴響回營地。那被放大的、多層次的音響讓一旁的士兵感到悽愴而溫暖,他們體會到了象的傷心,因此也為自己傷心起來。他們想起了遠方的情人與親族、死去的同僚、曾經握著陽具與槍的斷臂,以及不可能再長出來的眼珠。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說:「寫這部小說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那個我未曾經歷時代的尊崇,以及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協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2022年2月12日 想读
迷路员 豆瓣
7.8 (60 个评分) 作者: 沈大成 台海出版社 2021 - 7
“你看着友邻,大家都一样,清洁、独立并光明。你们的历史已成碎片,此时散落在新的历史中,陈列在新的历史中,供新历史中的小个子人类去谈论。你如此被展出。你看不见旧朋友,两次喝问你的人,不在这个房间……你们不能随意拨开同时代的人向对方走过去,再交谈一次。假如再一次被问,一切都是徒劳吗?你要如何回答?”
★ 受广大上班族喜爱的沈大成继《小行星掉在下午》后最新作品集。以奇崛的构思、秀异的想象讲述十五个失去导航的“宇宙人”故事。
本书是作家沈大成最新作品集。过去几年来她的作品持续引发广大上班族“打工人”的共鸣,发现这些看似荒诞的奇人奇事均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收录于前作《小行星掉在下午》中的故事《盒人小姐》甚至意外地“预言”了一个社交隔离、打疫苗成为常态的世界。
新作《迷路员》聚焦十五个失去导航的“宇宙人”故事,再次呈现我们时代的异样日常:在星空剧场打瞌睡醒来却洞悉了宇宙奥义的人,早已废弃却始终与居民共生的小镇百货公司,世界上最后一个移动部落缩小巨人,在办公楼花园中躲藏数年的离职员工,不满足被固定在一个地方的人行天桥,负责看管星球大战战备物资的仓库值班员……这些非科幻非外星非奇幻非魔幻的故事,关注的均是宇宙中的各种存在。
“我们走来走去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当然也有点知道在干什么,说我们不占有任何身份也不对,我们起码是迷路员。迷路员就像一个工种,得认认真真地干好它。”小职员作家沈大成有条不紊地想、仔仔细细地编织,又一次完成了非比寻常的想象之旅。
★ 两次入围青年文学奖短名单。作家苏童、唐诺推荐,“我是沈大成的读者”。
沈大成以出版的两部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小行星掉在下午》两次入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短名单,获得两届多位评委专家的肯定。她的作品在同代作家中风格鲜明、独树一帜,以专属的奇思妙想描写当代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困境,关怀这个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世界里那些“人”、那些物。
作家苏童认为《迷路员》“想象力放松、开阔,摸不到边”。作家、评论家唐诺为《迷路员》手写数百字推荐语:“……沈大成的想象文字不惊不乍,总是如博尔赫斯所说用平静的话语讲一个一个神奇的故事。神奇发生了,但人是真的、实的。仍保有几乎全部人的生命基本细节。因此,她的文字时时处处自成隐喻,给我们一种屡屡回首的感觉。这个真实世界也许并不值得人如此眷顾,但终究,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有的。”“我是沈大成的读者。”
【名家推荐】
这一回,沈大成秀异的想象似乎又多朝前走了几步;或者说,她好像更自在了。她安静地、有条不紊地想,仔仔细细地编织,比之前更不怕进入那些难有答案的徒劳想象。把想象一个一个如此编织起来,便是一次又一次非比寻常的旅程了——是的,想象应该是路,突围之路,而不仅仅只是一阵烟花而已。
……她的文字不惊不乍,总是如博尔赫斯所说用平静的话语讲一个一个神奇的故事。神奇发生了,但人是真的、实的,仍保有几乎全部人的生命基本细节,因此,时时处处自成隐喻,给我们一种屡屡回首的感觉。这个真实世界也许并不值得人如此眷顾,但终究,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有的。
——唐诺
沈大成的写作有一种训练有素的戏剧感、角色感、舞台感,小说中编织的所有冲突、文学矛盾都仿佛舞台矛盾、戏剧矛盾。有些看起来是荒诞的叙述,在现实当中却非常对称,她的风格在同代作家中非常鲜明,独树一帜,对现实和超越现实故事的处理时常让人惊讶。想象力放松、开阔,摸不到边。
——苏童
2022年2月12日 想读
浮木 豆瓣 Goodreads
7.9 (108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7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2022年2月12日 想读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22年2月12日 想读
追寻消失的真实 豆瓣
À la recherche du réel perdu
6.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宋德超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5
- 编辑推荐 -
★什么是真实?我们每天都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真实远不是构建当前的生活,它是遥远的秘密。为了发现这个秘密,我们应从寻常的生活中走出来。
★莫里哀之死、数学本体论、帕索里尼的诗——事件哲学家巴迪欧的“真实”三重奏。
★跟随巴迪欧的步伐,经由一则轶事、一个定义和一首诗,剖开经验的世界,抵达“真实”的核心。
★在今天,我们必须相信,纵然思想使我们不得不哀悼,在真实中寻找真实会是并且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激情。
- 内容简介 -
2012年11月9日,里尔市美术宫礼堂,“事件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阿兰·巴迪欧为现场的听众作了题为“追寻消失的真实”的讲座。三年之后,巴迪欧在讲座的基础上对手稿进行了部分修改,于是就有了这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主要围绕真实问题展开,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莫里哀的死亡为例对真实与外表进行区分;第二部分以数学本体论为基础给真实下定义;第三部分则试图在帕索里尼的诗歌中追寻真实。
关于“真实”,巴迪欧在《存在与事件》等著作中展开过深入的探讨。本书则是他对这些探讨的一次回顾性和总结性思考。剖开由纷繁复杂的事件所构组的经验世界,不断叩问“真实”这个观念本身,巴迪欧所展开的研究与我们的现实处境息息相关。
2022年2月11日 想读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1
★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新近思考力作。陈老师精研现象学、语言哲学,善于从小词的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问题,并终通达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那个古老的苏格拉底之问:“人应该如何生活?”本书正是陈老师结合当今时代,从感知、理知等概念辨析角度入手通达这一哲学之问的力作。
★ AI时代,我们如何思考人的位置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今天科学一往无前的时代,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存在的意义,作为长期关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哲学家,陈老师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视角:从感觉开始,连着理解自己来理解世界,连着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
★如何认识自我,“我该怎样生活”,本书是送给今天有道路没方向一代的一味清醒剂。今天的社会,所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今天的一代,从小无不处于竞争的环境中,我们的人生道路变多了,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在今天这个有道路没方向的时代,本书可谓一味清醒剂,让我们更清楚地认知我们自己,去明确我们应该走的人生路。
★ 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在谈的问题也是我们人人都在面对的问题。不管是研究现象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还是伦理学,“人应该如何生活”始终是陈老师思考的核心。人与动物有何区别?人的可贵之处在哪里?面对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或许提供了你在寻找的回答。
★ 既面向专业读者,也面向一般大众,一位不断深入前沿研究的哲学家将他的思考聊给我们听。本书基于陈老师今年春季的系列课程“感知与理知”整理而成,不仅涉及陈老师一直在思考的主题,而且涉及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同时保留讲座的语言风格以及问答环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问题聊出来。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2022年2月11日 想读
何为真正生活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7.6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8 其它标题: 何为真正生活
哲学家如何理解青年?
又如何理解“真正的生活”?
如果可以,79岁时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本书包含《何为真正生活》和《我如此了解你们……》两部分。
《何为真正生活》收录了阿兰·巴迪欧面向年轻人的三个讲座,探讨了当代青年与真正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如此了解你们……》很大程度上是《何为真正生活》的延续,巴迪欧在其中探讨了年轻人如何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2022年2月11日 想读
福柯的最后一课 豆瓣 谷歌图书
La dernière leçon de Michel Foucault. Sur le néolibéralisme, la théorie et la politique
6.6 (11 个评分) 作者: [法]乔弗鲁瓦·德·拉加斯纳里 译者: 潘培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编辑推荐
·米歇尔·福柯在“生物政治的诞生”一课中对新自由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法国左派阵营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是否福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正在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这一课不是表明他自1980年代初即开始进入一条危险的道路?这位在1968年5月之后代表激进左派的主要人物,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在“向右转”?
·本书作者试图为这一系列质疑提供一个全新的且原创性的分析。在作者看来,当福柯决定就新自由主义的传统讲一课时,他其实逾越了知识界中的一条深深的界线;而福柯的巨大勇气就在于把由知识界左派设立的象征性栅栏击得粉碎,尤其是那个反对新自由主义传统而表现为激进的左派。
·如何去突破左派一系列陈词滥调般的“分析模式”,如何去设想一种新的观察话语并创造一种新的批判理论,如何恢复皮埃尔·布迪厄所谓“左派的极端自由主义传统”计划?作者正是希望通过重读福柯论述新自由主义的文章来回应他所谓“再创左派的任务”。
内容简介
福柯在其晚年关于新自由主义讲课,给左派人士留下了诸多疑问和不解,以至于有人不愿多讲,甚至回避。事情过了几十年,年轻的法国学者拉加斯纳里公开站出来为福柯打抱不平,试图恢复福柯本来的激进左派真面目,这是本书的由来。
但本书不止步于此,其深层的意旨则是要对新自由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剖解。通过重读福柯这一课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福柯的用意在于提供方法,在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换一种思路,质疑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质疑权力、法律、国家、解放等传统概念。
如何由此出发去建构一种并非反动的政治,去重新发明一种左派的激进自由主义传统,去重新表述批判理论的话语,去设计一种解放实践?我们需要倾听的正是“福柯的最后一课”。
2022年2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