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豆瓣 Goodreads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the Germans 1933-45
7.3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顿·迈耶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2022年3月13日 想读
论人权 豆瓣
On Human Rights
作者: [英]詹姆斯·格里芬 译者: 徐向东 / 刘明 译林出版社 2015 - 4
【编辑推荐】
世界的人权处境如今纷繁错杂,而詹姆斯?格里芬深谙这纷争背后的症结所在,对人权提出了全新的论述,《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讨论了诸多关涉人权的敏感问题,正是这样切近现实的哲学著作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内容简介】
什么样的权利是人权?我们如何鉴定一项声称是人权的权利是否真的是人权?我们该如何确定特定人权的内容?我们又该如何解决人权之间的冲突?《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对人权的理论基石进行了探索,考察了人权概念的中世纪起源,点明当今人权探讨的困境源自于其定义的不确定性,并对具有争议的福利权、隐私权、自由权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本书是了解当代人权问题的必读之作。
2022年3月13日 想读
班雅明:多重面向 豆瓣
The Benjamin Files
作者: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译者: 莊仲黎 商周 2022 - 3
大師註解大師之作
從駝背侏儒、遊蕩者、文學評論家到說故事的人
在每一字句轉折處,窺見班雅明的靈光哲思
班雅明無疑是20世紀最獨特、最豐富,也最難懂的思想哲人。他的創作力極為豐沛,一生留下大量評論、書信、未完成的研究計畫、遊記,以及許多難以歸類的文字。1950年代,阿多諾、鄂蘭將其中部分手稿編纂為文集,使班雅明聲名大噪。然而,仍有謎團遺留在他充滿隱喻、矛盾與實驗性的文字之中,他的身影則游移在文學、哲學與神學的邊界。人們著迷於他的著作,卻也往往迷失其中。
在這部巨作中,後現代大師詹明信以其畢生功力,嘗試引領我們更深入班雅明宏偉的思想迷宮。除了全面審讀班雅明的著作、書評、信件與雜文,也對班雅明同時代作家、思潮進行龐大的梳理考察,重建班雅明各種書寫、各種身分的歷史語境,最終凝聚為九個展現班雅明關鍵/多重概念的章節。書中搭配的示意圖,更清楚扼要地展示了詹明信對班雅明複雜思想的理解。喜好班雅明的讀者,必定不能錯過這本絕佳的指南。
2022年3月12日 想读
宇宙尽头的餐馆 豆瓣 Goodreads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8.7 (158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宇宙尽头的餐馆是餐饮史上最了不起的风险投资,整个餐馆被一个巨大的时间泡包裹,并沿时间轴向前投射至宇宙终结的那个时刻。
餐馆里,客人各自挑选座位坐下,吃着美食,观看整个宇宙在周围爆炸。
你可以随意就座,无需预约,因为你可以返回原先时间后再补订;你愿意来多少次就可以来多少次,但要确定千万别遇见自己;同时,你需要做的不过是在自己所在的时代开个储蓄账户,存下一分钱,等抵达时间尽头的时候,所得的复利足以保证你付得起账单。
为此,混球星系的广告公司的口号是:如果今天早晨你已经做了六件不可能的事情,那就干脆来宇宙尽头的“豪河”餐馆吃顿早饭吧!
“黄金之心”号的乘员们正有此意。比起逃脱沃贡人的追击,避免被带到银河系最邪恶的星球,以及教飞船学会如何冲一杯好茶,这实在是件不足挂齿的小事。
说真的,有谁预约过吗?
2022年3月12日 想读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0 (45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2年3月11日 想读
消失的地平线 豆瓣
作者: [英] 詹姆斯·希尔顿 译者: 陶曚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5
英国领事康韦一行四人乘坐小型飞机撤离英属某国的暴乱,途中飞机在高原上坠毁,飞行员死亡,但四名游客安然无恙,他们在当地长老的带领下来到了神秘美丽的香格里拉,遭遇了种种离奇事件,开始了他们不可思议的命运之旅。
香格里拉是一片世外净土,那里没有纷争,没有扰乱,人们用心劳作,享受最前沿的现代文明,沉醉在肖邦失传已久的旋律中,时间也越流越慢。它美妙的风景和静谧深深医治了旅人们在世界中的苦痛。随着故事展开,香格里拉令人震惊的秘密呼之欲出……
2022年3月8日 想读
生活曾经这样 谷歌图书 豆瓣
A Sort of Life
作者: [英]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陆谷孙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0 - 7
★21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真正的诺奖“无冕之王”
★英国二十世纪整个西方世界广受专家推崇、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家之一
★作家自传领域的传世杰作
★英美文学研究泰斗、《英汉大词典》编纂者陆谷孙倾力翻译
--------------------------------------------------------------------------------------------------------------
格林的文学创作和成就与他的思想矛盾甚至精神疾患息息相关、互为表里,他的人生就像他的小说,而他本人活脱脱就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在他人生和创作的晚期,他特意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思想经历细说从头,从而成就了两本作家自传领域中的传世名著:《生活曾经这样》(1971)和《逃避之路》(1980)。《卫报》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老实不客气地将其称誉为“自传作品中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在《生活曾经这样》中,格林追忆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和牛津岁月,如何在青春期就邂逅了精神分析和俄罗斯轮盘赌,他的婚姻及皈依天主教的始末,以及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后如何匆忙从《泰晤士报》辞职成为专业作家的经过。
“写作《生活曾经这样》……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精神分析。我走过了漫漫的时间长途,而我本人就是我笔下的一个人物。”
——格雷厄姆•格林
2022年3月8日 想读
她们的传奇 豆瓣
Culottées
9.3 (26 个评分) 作者: [法] 佩内洛普·芭桔 译者: 王晨雪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7
一部传奇女子图鉴大全:
姆明之母、自闭症学者、
发明wifi的女演员、变性人、女皇帝......
30位自由的女性,30段率性而为的人生
命运因她们的奋斗而被扭转,时代因不一样的她而熠熠生辉
2019年艾斯纳奖外语书大奖作品
全球第19种语言版本
带你领略改变世界的女性们的风采
●编辑推荐
“她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阶层、什么历史背景,都勇于打破壁垒,不仅改变自己的人生,还以一己之力开拓了边界。”——佩内洛普·芭桔
👩🏻以“女性”为主题,为改变世界的她们所绘制的个人传记
本书聚焦古今中外的伟大女性,围绕她们的传奇人生展开,其中包括女皇帝武则天、《姆明一族》创作者扬松、环游世界的记者娜丽·布莱、坚持留大胡子的克莱门汀·德莱特、好莱坞最吓人的女演员玛格丽特·汉密尔顿,以及知名变性人士克里斯蒂娜·乔根森……佩内洛普·芭桔在书中延续了自己一贯的清新俏皮的叙事风格,以轻松有趣的形式向这些伟大女性致敬。
🏹精心取材的真实事件,对女性生活的多视角探究与思考
书中人物故事均有真实依据,佩内洛普·芭桔在仔细查阅资料后加以自己的理解,耗时两年,最终将30个短篇故事以合集形式出版。
“如果换作是我,在当时可能会有怎样的举动?”——这也许是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书中女性大多经历过不被舆论认可、不被社会接受,甚至遭受人身攻击等困扰与苦难。这些不平凡经历恰恰反映出特殊时代背景下女性所要面对的坎坷生活。她们以勇气对抗世界的不公,以坚韧隐忍历史的黑暗,以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温柔铸就她们的传奇。在这里,与大环境背道而驰的她们,每一次奋力抵抗都化为绘卷,直击人心。
✨清新俏皮的笔触,精美大气的跨页插图
佩内洛普·芭桔非常精妙地还原了传主的样貌特点,寥寥数笔却十分传神。古灵精怪的画风、清新的色彩搭配、30幅精美的人物事件跨页图,让读者感受绝妙艺术的同时,轻松解读世界伟大女性的传奇人生。
🌏畅销全球,同名动画于2020年上映
本书原作起初发布于佩内洛普·芭桔的个人博客,后集结成纸质书出版并大受欢迎,已出版18种语言版本,累计销量上百万册。因原作收获好评无数,以小短篇形式制作而成的同名动画,共30集,已于2020年在法国电视台播出,并在2021年国际妇女节当天免费在全世界播放。有声动画的出现,也让原作中传奇女性的人生出现在小孩子的视野里。她们的故事,终将感动又一代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述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女性们的传记故事合集。
从印第安女战士到好莱坞女明星,从灯塔守护者到妖精缔造者,从妇科医生到女皇陛下,这些女中豪杰们将人们对女性的偏见碾压得粉碎。作者以风趣和略微夸张的笔调生动地刻画出30位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和地域都影响具甚的女性的肖像,描绘她们的独立、坚强、聪慧与可爱之处,向读者讲述她们是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潇洒地活出自己的一生。
●媒体推荐
这些女性肖像让偏见灰飞烟灭。
——《巴黎人报》
在法国漫画界,佩内洛普·芭桔是一种现象,甚至是一座丰碑。
——《回声报》
一部女性主义的图文小百科,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述了30位女性不可思议又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
——《解放报》
诗人阿拉贡说过:“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深表赞同。
——PlaneteBD
《她们的传奇》提醒我们审视自身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并始终以尊重他人为前提。
——Actualitte
《她们的传奇》做到了历史课无法做到的事:通过流畅的叙述方式,它不仅刻画出了多样性,更强调了多样性,用微小的细节让我们记住了这些女性的成长道路。
——9e art
这本引人入胜的漫画书介绍了拥有不寻常命运的女性们的一生,她们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标记着历史、文化、科学、政治世界……作者在作品中延续了一直以来的幽默风格,以尊重与温柔笔触下蕴含的敬仰之情为女性传递了一曲美好颂歌。
——阿纳斯塔西娅好书推荐
●获奖记录
2019年获得艾斯纳奖外语书大奖
2022年3月7日 想读
这一切 豆瓣
All That Is
作者: [美] 詹姆斯·索特 译者: 刘伟 海南出版社丨理想国 2022 - 1
故事始于“二战”尾声一艘驶往冲绳的舰艇,主人公菲利普·鲍曼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之后的几十年,他回到纽约成为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在图书交易、文学事业和一场又一场晚宴聚会中安身立命。他结婚又离婚,新恋情接踵而来,肉体激情周而复始,也经历了残酷的背叛。老友们渐行渐远,房子买下又卖掉,父母离世,爱的纽带褪色凋零。当我们最后一次见到鲍曼,他已到了认真思考死亡的年纪:他想要再回太平洋,那里“有他生命中唯一勇敢的部分”。
《这一切》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轨迹,也是一部丰富的社会编年史,叙事视角自如切换于主人公与数十位人物之间。大量洞察敏锐的细节赋予了它史诗般的品质,场景、插曲与人物造像如钻石切面般精准利落,故事及其容纳的情感在其中不断扩张蔓延,映照出所有出场人物在时光中流逝的生命轮廓。
詹姆斯·索特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作家中周知的隐秘大师”,他确切地知道什么能让哪怕最微小的事件值得被讲述,并通过魔法般的文字魅力,使其在黯淡的日常中显露光辉。他在87岁完成的这部臻于完美的作品,犹如最后一刻密集涌现的往事,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仿佛历尽了所有的生活:这些生活共同完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作者将记忆作为抵御遗忘的堡垒,深刻地唤起了一整个难以估量的世界,“那曾经向他敞开,并且被他拥有的生活”。
.
评论推荐:
★ 在某些时刻,生活被不可逆转地切分为过去和未来。只用一个句子,索特就能揭示出一个人的全部历史,渴望与恐惧、希望与需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人何以陷入如今的境地。
——《纽约时报》
★ 就像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在垂死作家的脑际接连涌现的紧凑故事一样,《这一切》中的故事具有明亮而动人的生命力,它们深刻地唤起了一个人的生活,以及一整个消逝的世界……这部小说包含的生活与情感的范围不断扩张,并且,通过神秘的魔法般的移情,我们越来越深地介入到鲍曼的生活之中,虽然他本身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人物。
——《卫报》
★ “詹姆斯•索特写出的句子胜过当今任何一个美国写作者,这在小说读者中是一个信仰。”
——理查德•福特(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 “对于那些会从阅读中获得强烈乐趣甚至上瘾的人来说,他是一个特别令人满足的作家。我将詹姆斯•索特列为少数我渴望阅读其全部作品的北美作家之一,并且迫不及待想看他还未出版的书。”
——苏珊•桑塔格
2022年3月7日 想读
媒介仪式 豆瓣
作者: [英]尼克·库尔德里 译者: 崔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2022年3月7日 想读
论文学作品 豆瓣
作者: [波兰] 罗曼·英加登 译者: 张振辉 2008
《论文学作品》主要内容:要对埃德蒙德·胡塞尔以如此不一般的精确程度,并且考虑到了许多非常重要和难以把握的情况而构建起来的这种理论表示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说明的是意向性客体存在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明确,实在客体的结构和存在的方式和意向性客体在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找到了一种毫无疑问是纯意向性的客体,有了它便可不受考察实在客体后所得出的看法的影响,来对这个纯意向性的客体的本质结构和存在的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文学作品是特别适合于这种研究。
2022年3月7日 想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Goodreads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9 (191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本书系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2022年3月6日 想读
苏珊·桑塔格全集(全布面精装)(全16卷) 豆瓣
The Complete Works of Susan Sontag
作者: [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4
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2022年3月6日 想读
反对阐释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译文随笔: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2022年3月6日 想读
哲学讲稿 豆瓣
Cours de philosophie : fait au lycee de Sens en 1883-1884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敬东 / 杜月 商务印书馆 2012 - 4
《哲学讲稿》是早年涂尔干在桑斯中学任教时,由其学生安德鲁•拉朗德所作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从内容上来说,由于该讲稿所面对的是些中学生,所以,无论是讲述方式,还是讲述内容,都不会晦涩难懂。也正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课程中所要求的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构成哲学经典的各个哲学家的学说,这份讲稿就显得很通俗易懂,有些地方甚至还很口语化。
像其他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想进一步竞争大学教职的毕业生一样,这位与哲学家柏格森同时代后来成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涂尔干,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之后,开始在法国的桑斯中学(后到圣·昆丁中学)教授哲学。所以,该书至少适合两类读者。
首先,这份讲稿可以让没有受过哲学训练的普通读者,也能够很容易的跟着涂尔干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从“入门”和“普及”的意义上,只要是对哲学有兴趣,都可以从中发现其妙处。文字不难,内容简短易懂,并且讲稿还很体系化,读此书相当于经过了一次法国哲学基础教育训练。众所周知,哲学家辈出的法国,中学哲学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相信有兴趣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慢慢体会到。
其次,对于想了解和研究涂尔干思想的读者来说,这份讲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犹如涂尔干早年在桑斯中学所作的演讲所言,当时的法国以及作为哲学教师的涂尔干,都力图通过中学哲学教育来实现对未来公民的培养,以克服和摆脱法国当时所遇到的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这是理解涂尔干思想的重要起点。从涂尔干思想发展角度看,在中学任教的这段时间是其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理解他为何转向社会学研究,提出他的一整套社会学理论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所以,这本书在引介法国中学哲学课程讲稿,介绍涂尔干思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22年3月6日 想读
四十自述 豆瓣
作者: 胡适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 8
自序

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一、九年的家乡教育

二、从拜神到无神

三、在上海(一)

四、在上海(二)

五、我怎样到外国去

附录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2022年3月6日 想读
奥德萨 豆瓣
作者: [西班牙]曼努埃尔·比拉斯 译者: 张雅惠 作家出版社 2022 - 1
《奥德萨》是西班牙当代自传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详实地记载了数十年以来西班牙国家、社会和家庭流变的历史。故事出自一名年逾半百的作家之口,他同时也是作者曼努埃尔·比拉斯的化身。在经历丧母之痛后,小说主人公试图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开始反思自己疏离的家庭关系,进而探求婚姻、教育、历史、社会制度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书的叙事口吻多元:时而义正言辞,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又让人热泪盈眶。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作者最终揭示此一真理:每个脆弱的生命皆是由爱而生。
这是一本能量之书,真诚且赤裸地谈论丧亲之痛,无法言表的苦,爱人和被爱的需要。
——西班牙诗人、散文家 费尔南多·阿兰布鲁
一位独特的、才华横溢且公正的作家,他自由自在且无畏冒险。
——西班牙作家 萨拉·梅萨
我今年最喜爱的读物。
——法国作家 安妮·埃尔诺
2022年3月5日 想读
非道德的政治 豆瓣
Amoral Politics: The Persistent Truth of Machiavellism
作者: [以]本-艾米·沙尔夫斯坦 译者: 韵竹 2022 - 3
◆为何政治总是不道德的?
◆如果不能认真思考这一问题,理论的现实关怀性不仅会备受质疑,生而为人的完整性也将遭到贬损。
◆以色列奖得主沙尔夫斯坦,审视不同时空下的不道德政治实践,叩问棘手而残酷的人性与社会现实。
···
【内容简介】
沙尔夫斯坦认为,如果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具体的政治生活相分离,政治学和伦理学理论不仅会失去对于人类事务的适用性,其理论本身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度也会遭人质疑;同时,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政治目的而摒弃道德顾虑的非道德性,则必然会赋予政治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以正当性。
本书探讨的是,政治为何且如何是非道德的。作者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欧洲,以及部落文明中非道德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揭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非道德政治在世界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着重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违背“真实”“公正”诸原则的政治行为?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是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持一贯的批判态度?在政治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政客们追求最大利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盛行,是否意味着未来更加美好的政治生活是不可能的?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沙尔夫斯坦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跨地域、跨历史时期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从不同知识史的视角切入,尤其具有创新意义。这本书特别令我赞赏的是,它大胆而富有创见的学术洞见,以及沙尔夫斯坦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驾轻就熟。——弗雷德·E.卡茨(Fred E. Katz,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教授)
沙尔夫斯坦声称,政治领导者在履行政治责任时,倾向于使用暴力和欺诈。尽管这不是一个原创论点,但理论家们往往未能从比较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沙尔夫斯坦这样做了,这恰恰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迈克尔·E.马尔(Michael E. Meagher,密苏里科技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论述充分、资料详实的比较文化研究著作,本-艾米·沙尔夫斯坦在书中不仅检视非道德政治的相关理论,还细致考察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非道德政治实践。本书对现实政治状况与政治未来的探讨,并试图阐明马基雅维利主义盛行对其的影响,极具启发性。
◆作者本-艾米·沙尔夫斯坦先后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亦是该系在20世纪50年代的创系学者之一。沙尔夫斯坦是2005年以色列奖( Israel Prize laureate in philosophy)的获得者,他研究兴趣极为广泛,横跨比较哲学、艺术、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本书即展现了他广阔的知识史视角,以及游走于不同学科间的游刃有余。
◆知名学者徐贲撰写导读,细述“专制”概念的形成与政体演进,解读权谋之士与专制统治者的互动关系,并邀请读者把目光投向后极权时代的新马基雅维利主义。
◆中文版封面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底图选取马基雅维利画像作版画风处理,上印巨型字母M,红黑配色现代稳重,尽显凌厉之风。
2022年3月5日 想读
作为群众运动的法西斯主义 豆瓣
作者: [匈牙利]米哈伊·瓦伊达 译者: 孙建茵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本书将法西斯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群众运动的一种统治形式,并重点论述了作为群众运动的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对其在意大利、德国的历史功能进行了比较,并对法西斯主义侵略性的、总体性的国家主义形式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剖析,最后指出,法西斯意识形态否定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
2022年3月4日 想读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豆瓣 谷歌图书
7.9 (28 个评分) 作者: 廖伟棠 一頁folio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2 - 2
本书从策兰,米沃什,奥登,到北岛,张枣,西西等,以诗人的第一视角,探索现代诗的群星闪耀,围绕着对新诗的十种误会,以二十种现代诗意为注脚,挑选七十余首杰出诗作,与你一起重新发现独属于我们时代的诗心.
2022年3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