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豆瓣
作者: 闫欢 2009 - 5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从传播心理视角出发,结合大众传播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电视接触特点及使用模式:在现实收视情境中,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考察中国电视节目与未成年人心理的应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传者素养提高与未成年人媒介教育两方面的改善策略。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未成年人家长。
2022年3月23日 想读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2022年3月23日 想读
瓦尔特·本雅明 豆瓣
作者: [美]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 译者: 吴勇立 / 张亮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2
作为本雅明研究专著,本书简要介绍了德国文学批评家与哲学家、犹太学者瓦尔特•本雅明的生平,评述了本雅明的主要思想及作品,而重点介绍和研究了他的思想体系、理论观点的形成。作者旨在将本雅明著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解读,“对本雅明迂回盘旋、秘不示人的思想轨迹的主要轮廓进行批判的重构”。
2022年3月23日 想读
党员、党权与党争 豆瓣
9.3 (23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华文出版社 2010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2022年3月22日 想读
讣告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斯·科尔克霍恩 / [英] 安·罗 译者: 徐龙华 2022 - 1
◆ 201个生命故事 ◆
2008年出版的“经济学人”《讣告》,精心选择其中201篇广受欢迎的讣告,从戴安娜王妃到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从导演黑泽明到作家索尔·贝娄,从非洲大独裁者到花园里的跳蚤专家。有名人,也有被遗忘的人,有大师、圣徒,也有骗子和追名逐利者,甚至还有一只非洲灰鹦鹉,因为作者相信,“每个生命里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 当代散文写作范本 ◆
《经济学人》讣告栏设立之初,是为给报纸增加“历史感和人文性”,除约一千个单词的长度外无任何限制。对戴安娜王妃这样所有讣告栏都会出现的名人,它的写作如何脱颖而出?对其他讣告栏无视的小人物,它的写作又如何能打动人?
用一千个单词抓住人物生命的核心,饱含温情,富有深度,风格隽永。《经济学人》讣告一直是同类写作中的翘楚,也堪称当代散文写作范本,每一篇都值得反复诵读与模仿。
◆ 五光十色的二十世纪缩影 ◆
《讣告》遴选人物时看重他们是否“活过有趣的一生”。这些人物多逝于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多活跃于令人眩目的二十世纪的大部分。
他们的身份、行业、人生经历异乎寻常的丰富、各异,每一个人物,都是通向特定地域、领域、事件或行业的任意门。
通过一个从未听说的政客的一生,洞悉加勒比海小岛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微妙角色;通过一个极端微生物学家,管窥死寂岩石上的生命科研世界。二百块拼图,拼出五光十色的另类二十世纪史。
◆ 小说般的娱乐性和文学性◆
讣告栏的读者们会乐此不疲地提到阅读讣告给他们带来的乐趣。除了名人不为人知的生活,烹饪老师和间谍、音乐通灵者、黑帮头子、爱国骗子、小报新闻大亨,这些奇特的人生故事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这是给传记、历史、猎奇和流行文化爱好者的绝佳礼物。“我从未杀过一个人,但我却很愉快地读了很多讣告。”(语出美国著名刑法律师克拉伦斯·达罗)
为何我们会喜爱读讣告?如同小说一样,讣告照亮细节,并报以深刻的同情。两位作者用他们独特的写作才华,为每一个生命故事赋予独特的风格,一声叹息之外,更多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人性的庆贺。
◆ 媒体评论 ◆
★(经济学人)讣告机智又毒舌,毒舌这个含义模糊的词在他们这里体现出最好的一面。但他们绝不残忍,而且总是一语中的。读者饱受这炼狱的折磨,却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观察家》杂志
★没有哪一辆灵车比“经济学人”讣告更能优雅地送走人生的最后一程。每一篇都是一个小小的文学奇迹,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选中的人物很幸运(除了死亡这部分),他们是带着无与伦比的风格走向另一世界的。
——玛丽琳·约翰逊《死亡节奏:讣告的独特乐趣》作者
2022年3月22日 想读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8.7 (3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作者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入手,追索其中的极权主义因素,然后审视欧洲的殖民帝国主义。在研究极权主义运动和政府的机构、组织和运作时,她集中分析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两种形式——纳粹时期的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结论一章中,她出色地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
2022年3月20日 想读
论剽窃 豆瓣
The Little Book of Plagiarism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理查德·波斯纳 译者: 沈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文学、学术、音乐、艺术和电影创作中的剽窃是一个魅惑着西方文化景观的争端问题,在本书中,美国最富影响力和争议的法律学者之一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对剽窃问题做出了简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察。畅销小说作家J.K.罗琳和丹·布朗、知名历史学家多丽丝·凯尔斯·古德温和斯蒂芬·安布罗斯、哈佛法学教授劳伦斯·揣伯、查尔斯·奥格里崔、初出茅庐的小说家卡薇娅·维斯瓦纳坦:这些人都曾被指控过剽窃——对于智识财产的盗窃 ——由此激发出的种种专家意见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但是,到底什么是剽窃?这个内涵出名地含混的语词的含义,作为跨越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后果,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剽窃行为到底是愈演愈烈了,还是仅仅由于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容易发现了?现如今的表达性作品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自己对剽窃的理解?真的存在“隐藏的记忆”吗——一种对他人作品的无意识的、非故意的盗用?剽窃者的神秘动机和古怪借口是什么?剽窃这种“罪过”触发了哪些形式的惩罚和赦免?某些特定类型的剽窃可能有什么益处?本书对这些纠缠的问题多有讨论。
《论剽窃》激人思辨、富于洞见,论说异常清晰、直率,是一本短小精悍的分析性杰作,是“美国最伟大的二十位法律思想家之一”(《法律事务》)、一位以智识探险和勇于破除偶像著称的杰出法官的作品。
http://www.ideobook.com/669/posner-little-book-of-plagiarism/
2022年3月20日 想读
阿伦特:政治的本原 豆瓣
8.2 (6 个评分) 作者: 张念 2022 - 3
为什么“真理的邻人都羡慕暴君”?
为什么“有爱欲的人才可能思维”?
为什么“选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是一个政治问题”?
为什么忙这忙那的现代人却制造着“世界荒漠”?
如何借助阿伦特重获勇气?
如何避免让思维逃避这个世界?
如何在爱欲生活和友爱生活里领悟“政治感”?
重思困难重重的生活世界,还原一个无法归类的阿伦特
阿伦特的声音虽然“刺耳”,但有着普遍焦灼感的现代人仍需要她的陪伴。
阿伦特拥有广泛的读者,却又以晦涩难懂著称。她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她是古典主义者吗?她属于现代性批判这个训练有素的庞大阵营吗?她认同雅典与耶路撒冷之争吗?
这位奇异的思想家不仅扩展了作为概念的政治,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陪伴着生命感受力的真切与确凿。本书正是以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现象为出发点,试图在错综复杂的思想基座上,描画出阿伦特所强调的“政治感”的轮廓线。无论个人意愿如何,生命总是诞生于世界—政治之中。在这个诞生情境里,身体—行动—记忆成了故事的作者,而生命的荣耀与耻辱也总是来自政治……
2022年3月20日 想读
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 豆瓣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作者: 昆廷·斯金纳 译者: 李宏图 上海三联书店 2003 - 10
本书为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昆廷·斯金纳在荣升为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时所作的演讲,经整理修改后出版的。本书是世界顶尖级有历史学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作者捍卫和发展了思想史研究的内在特性、目的和目标。在书中,作者通过研究17世纪英国思想家们对“自由”的论述,阐释了“自由”的含义,这种理解完全不同于伯林所提出的自由的概念,因而成为当前学术界最新和最具影响的观点,并被学术界广为引用。同时,也在这一思想史的个案研究中,作者再次阐发了其对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解,进一步捍卫和深化了剑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
2022年3月19日 想读
比利时的哀愁 豆瓣
Het verdriet van België
作者: [比利时] 雨果·克劳斯 译者: 李双志 译林出版社 2020 - 6
“我,路易斯•塞涅夫,在梦里,在重重时代迷雾之后,
看见一个伟大的民族正从这气势磅礴、狂澜汹涌的战斗中昂扬崛起。”
----------------
◎ 比利时的灵魂传记,一部进入比利时心灵的绝佳之作
☆ “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库切)。
☆ 《铁皮鼓》在比利时的变奏,《百年孤独》再添一色哀愁。
☆ 书写了一个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长与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整体命运。
◎ 欧洲现代文学巅峰之作
☆ 复旦大学青年学者、翻译家李双志倾力七年之重量译作。
☆ “期待译成中文的十部小说之一”(《中国图书评论》)。
◎ 弗拉芒文学巨擘、“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雨果•克劳斯一生之作
☆ 青春与战火交织的画卷,恢弘跌宕的家族史诗,时代命运下的衰败千面与苍茫众生。
☆ 雨果•克劳斯以路易斯这个少年的眼光,跨越了二战前后并透视欧洲腹地“痛点”,再度检验这段伤痕履历。与战争暴力碾压下人性的异化与扭曲相伴随的,是那不能被毁灭的精神的幸存与成长。
◎ 哀愁,战后全世界的共同宿命
☆ 它为我们预示了今天的欧洲,预示了今日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破碎的欧洲并未愈合,其碎片遍布我们生活的世界。
☆ 战争会终结,哀愁却是无视时空的亘古存在。哀愁何止是比利时,哀愁是战后全世界的宿命。
◎ 两位文学大师的相遇
☆特别附赠:《克劳斯之国:雨果•克劳斯与塞斯•诺特博姆谈〈比利时的哀愁〉》
(含:对谈,珍贵照片,亲绘插图)
◎ 顶级的装帧设计
☆ 著名设计师王志弘装帧设计,全套进口日本竹尾纸。
----------------
【内容简介】
《比利时的哀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借十一岁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雨果•克劳斯以率直与激情混融的强韧,借助讽谑的微妙,创造出光怪陆离的塞涅夫与伯塞茨两大家族及时代群像,笼罩在战时和战后的氛围下,家族及身边人因私利与欲望深陷修罗场,上演兴衰起落。堕落发酵,谎言滋生,背叛横行,哀伤的氛围漫入世态人情。倔强的路易斯,目睹这一幕幕惊奇的情节发展,观察周遭变迁,出入不同阵营的同时也经历自己青春期的躁动与身体的变化。种种情欲与死亡的试炼面前,他能否获得最终的救赎?
只有分崩离析的时代,才懂得如何抚慰精神,而又预示一切曙光来临前的疯狂。战争会终结,哀愁却是无视时空的亘古存在。哀愁何止是比利时,哀愁是战后全世界的宿命。
----------------
【媒体与专家推荐】
《比利时的哀愁》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格拉斯的《铁皮鼓》等量齐观。
——文学批评网
《比利时的哀愁》是一部道德和诗意方面极具深度、内容极为充实丰富的长篇小说……他对人物的刻画就像普鲁斯特一样出色。
——《纽约时报书评》
《比利时的哀愁》在篇幅和野心上都让人印象深刻:“成长小说”和史诗,它就像一部《尤利西斯》规模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独立报》
雨果•克劳斯像施了魔法一样,以尖锐才智、绚烂语言、生动意象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时代……这部极佳的自传体小说毫无疑问是杰作。
——《洛杉矶时报》
雨果•克劳斯的长篇小说《比利时的哀愁》书写了一个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长,与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整体命运,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这部作品在规模上的气势宏大和细部的优美精微。一部进入比利时心灵的绝佳之作。
——邱华栋
我把《比利时的哀愁》放在离书桌最近的书架上,以便随时伸手就能拿到。与它比肩而立的是《堂.吉诃德》《静静的顿河》《铁皮鼓》和《爱与黑暗的故事》。
——徐则臣
《比利时的哀愁》是一部长河式的少年成长小说,延续了现代派小说的传统,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开启一个近乎无限的世界。
——赵松
这部描绘特定时代和风土的巴洛克风味的“成长小说”,让人想起二战后涌现的一些创作,也都采用家族编年史的框架,如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等。
——许志强
雨果•克劳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触将他的同胞——弗兰德小市民的愚昧、自私、庸碌、冷漠、麻木和缺少安全感与归属感描摹得淋漓尽致。克劳斯自己虽然永远是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但写出来的东西却往往触目惊心,这一点令人想起马尔克斯。
——陆大鹏
2022年3月19日 想读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豆瓣
作者: 张旭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8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另一门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开设的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为题的系列讲座,对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中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就是在这两种语言和课程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
2022年3月16日 想读
俄罗斯文学讲稿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丁骏 / 王建开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3
文学评论经典。《俄罗斯文学讲稿(读者期待已久的书)》是在俄裔美籍大作家纳博科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授俄罗斯文学课程时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分别对俄罗斯的七位重要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及其重要作品作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学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价值。
2022年3月16日 想读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豆瓣
作者: 朱云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本书稿对台湾民主转型过程的经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客观总结与分析,第一编涉及台湾的民主转型与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政商关系重组、政治民主化与“公民社会”的发展、民主转型与宪政选择以及民主转型与政党竞争和国民党与台湾民主转型等议题。第二编主要是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对话的内容,包括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应孰先孰后、台湾民主化的路径依赖、民主化中网络的作用、宪政转型与民主法治的关系、台湾的选举以及政党在宪政转轨中的作用等。
作者在肯定台湾民主经验的同时,对其不足也提出了批评,对于美国式民主的局限与“假民主”的弊病也进行了批判、分析与探讨。这些都具有启发意义。另外,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多对社会主义民主持肯定与同情态度,认同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台湾的自由民主或者宪政民主具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同时,各位学者在研讨的过程中也有交锋,对于深入认识民主的本质也具有启发作用。
由于各位学者观察的角度与不同程度具有自己的政治甚至党派立场,所持论点因此也各异,我们虽然不同完全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是作为学术研究,这应该是允许了。
2022年3月15日 想读
民主反对专家 豆瓣
La démocratie contre les experts : Les esclaves publics en Grèce ancienne
作者: (法) 伊斯马尔 译者: 张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西方民主制号称是古希腊民主政体的继承者,但古希腊民主政体对权力与知识的思考却和我们迥然相异。我们认为专家因拥有专门的知识而具有了治理他人的资格,但古希腊人却认为专业能力本身并不会使统治具有合法性。世界上首批公职人员的身份是公共奴隶,他们具备普通希腊人所欠缺的各种知识,他们的身影充斥于各个管理部门,可古希腊人很清楚知识会垄断权力。本书从各个层面剖析古希腊公共奴隶的来龙去脉,重新对权力和知识进行了一番梳理。
2022年3月15日 想读
宣传(第二版)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0 - 1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20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和建立、宣传与革命、知识分子与宣传、从宣传1.0到宣传3.0的升级、宣传与粉丝民族主义等问题。
2022年3月15日 想读
永远的费曼 豆瓣
作者: 【美】理查德·费曼 2020 - 5
《永远的费曼》是《走近费曼丛书》合集,共8本。包括费曼自传《别逗了,费曼先生》;费曼著名的物理学讲义《费曼讲物理入门》《费曼讲物理:相对论》;费曼的演讲《费曼讲演录:一个平民科学家的思想》《物理定律的本性》;费曼的诺奖贡献《QED:光与物质的奇妙理论》;费曼感人至深的书信集《费曼手札》;费曼女儿整理的费曼“金句集”——《费曼语录》。听费曼讲物理、讲科学、讲思想,看费曼的生平故事,全方位了解这位极具智慧、特立独行、不惧权威、惊世骇俗的科学顽童的一生。致敬我们“永远的费曼”。
费曼是谁?比尔·盖茨称他为:此生未遇之良师,物理学讲义风靡全球;谢耳朵的“原型”;《全知》(杂志曾推崇他是当代“全世界最聪明的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制造原子弹;保险柜杀手;用情至深,爱情故事被拍成电影;邦戈鼓手、画家、玛雅文字专家……桀骜不驯、挑战权威、风趣幽默……当你走近一所大学,哪位科学家是他们最热衷的榜样。答案是:费曼,爱因斯坦也许紧随其后。
费曼作品罕见合集,包含自传、物理学讲义、书信集、演讲录等,8本书让你了解费曼的物理、智慧、爱恨。全景式读懂费曼。
诺奖得主汉斯·贝特说:“有两种天才。一般的天才干大事,但他们为你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你相信你也能干同样的事,只要你足够卖力。然后有魔法师,他们怎么把事儿办成,你茫然不知。费曼是魔法师。”
这是适合全家人共读的书,也是送给费曼迷最好的礼物。让孩子迷上费曼吧,这是给他最好的人生礼物。
2022年3月14日 想读
世界在书店中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英]亨利•希金斯 编 译者: 彭伦 2022 - 3
☆十三位作家写给书店的“温暖情书”!
☆从这里开始,让你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爱书人!
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
而是十三位作家对书店这种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
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座秘密花园,
是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 台,
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
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
◆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这种渴望会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突然破土发芽。这就是它们的魔力:灵感在我们心中激荡,偶遇唤醒陌生的热望,梦想越来越大,顿悟照亮了心灵。——亨利•希金斯
◆四十年中一直跟我彬彬有礼地点头示意、但仅限于说“你好”“谢谢”“再见”之类客套话的利基先生,从他的书店,从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书店,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书店,给我回了这封邮件。“几十年的时间在我们周围堆叠起来,”他写道,“这本品相很好。它得归到那种如果你有幸碰到、你会读一遍、但不会再读的书里去,这类书令人沮丧,数量众多。”祝愿我们在书店里都有这样的幸运。
——阿莉•史密斯
◆我爱二手书店。我爱旧书,爱它们的霉味,爱卖旧书的人们。我爱寻找我从没打算找到的东西。
——安德烈•克考夫
◆“这里就是一切开始的地方。”我们经过福伊尔书店旧址时,我说,尽管我也不确定究竟什么是在那里开始的——也许根本不是开始。也许它就是终点。
——伊恩•桑瑟姆
◆一家好书店是这样一个地方: 你为了找一本书进去, 出来时却买了你原本不知道存在的书。 文学的对话就这样得以拓宽, 我们体验的疆界就这样在反抗局限中向外推进。
——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在这个多变的城市里, 我能找回这样一个空间, 让我感觉它是不变的“家”。
——伊冯娜• 阿迪亚博• 奥沃尔
◆绿棕榈书店已不复存在,但它的书,它的言辞,它的经验, 仍在这个世间, 在我的心中。
——斯特凡诺• 本尼
◆“爱书人驻足”书店是一个变化世界中固定不变的点, 哪怕它内部几经变动。
——伊恩• 辛克莱
◆伊斯坦布尔的书店和它们的杂乱与多元,一直与我同在。我到哪里都带着它们,就在我的头脑中,在我的灵魂里……
——艾丽芙•沙法克
2022年3月14日 想读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豆瓣
作者: Penelope Fitzgerald Fourth Estate Ltd 1989 - 4
Penelope Fitzgerald's Booker Prize-shortlisted novel about a troubled printworks in Moscow. Frank Reid had been born and brought up in Moscow. His father had emigrated there in the 1870s and started a print-works which, by 1913, had shrunk from what it was when Frank inherited it. In that same year, to add to his troubles, Frank's wife Nellie caught the train back home to England, without explanation. How is a reasonable man like Frank to cope? How should he keep his house running? Should he consult the Anglican chaplain's wife? Should he listen to the Tolstoyan advice of his chief book-keeper? How do people live together, and what happens when, sometimes, they don't?
2022年3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