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人間冥煙 豆瓣
作者: 高峰(Chris Gaul)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2 - 10
紙紮世界是香港的縮影,反映了這座城市的嚮往、執迷和信念。
134件紙紮品.中英雙語攝影文集
看見極樂世界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
捕捉薪火燒不盡的香港人情
在紙紮的花花世界裏,祭品的形態和種類五花八門:日常用品從一把傘、一籠點心到一張八達通 ;抑或是億元紙鈔、豪華別墅與配備司機的轎車等奢侈品......祭祀者總能從林林總總的設計和款式中找到最切合逝者的祭品——每件紙紮品都代表著跨越陰陽的親密牽絆。紙紮世界也是香港的縮影,反映了這個城市的嚮往、執迷和信念。紙紮一件燒、一件現,化作煙縷穿越人間與冥界,在另一個國度建構一個更豐富多彩的香港。
Discover the fascinating and moving world of Hong Kong’s paper offerings for the afterlife. These care packages for lost loved ones and ancestors in the next life include everything from creature comforts and simple everyday needs, to extravagant luxuries and curious fancies. Individually, each offering is a touching manifestation of love and devotion. Together, they form a microcosm of Hong Kong’s aspirations, obsessions, and desires.
2023年2月27日 已读
喜欢。开头简单介绍了一下香港纸扎行业,然后后面大半本都是各种神奇纸扎的证件照。有照片很好(“九泉之下的必需品”是否应该包括电子回乡证和无比滴?)光是读文字很难直面那种混杂了悲伤、怀念、亲切和滑稽的味道。就是小时候看我妈一边把三张纸钱折好、正面向上、一边学她说“姥爷你收到钱好好花”的时候闻到的味道。老实说我无法想象自己如何在没有这种味道的情况下缅怀逝者
九龍城寨簡史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魯金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8 - 5
九龍城寨,曾經是引起政治爭論的敏感地區,亦一度是神秘莫測的三不管地帶。1987年香港政府宣佈將分三期清拆九龍城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成為當年度香港十大新聞之一。
本書作者對香港地方史素有研究,為使讀者能具體深入地認識九龍城寨的發展真貌,特透過大量古籍文獻、歷史檔案所記載的第一手資料,並親作實地考察,追尋城寨變遷的歷史軌跡。書中不僅圖文並茂地縷述了九龍地得名原因,其戰略地位,建城池經過,有關歷史事件和人物典故,以及城寨在黑暗時期的實況,各街道命名的緣起,亦詼亦莊,趣味盎然;而且在考證史實、糾正訛誤方面,有獨到見解。
書末還附有城寨古跡介紹和清拆城寨的資料兩輯,誠為研究香港地方史和關心九龍城寨問題人士的重要歷史資料。
2023年2月25日 已读
大概受史料所限,记述偏重于清朝至二战前;另外鲁金看着是传统左派。这两点需要调整预期。此外是一个好书。捋出了两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其一是租借九龙前港英和驻扎城寨的清廷官员的实际关系,其二是战后港英为何对城寨治安多有放纵(除了腐败外没太讲清楚)。本书原作于清拆之际(1988),对城寨生活的描写也是取祛魅的角度,但对五六十年代的黄赌毒生意倒也写得十分精彩哈哈
杂食者的两难 豆瓣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8.4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邓子衿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2023年2月21日 已读
激动人心的一本书。三餐故事已经精彩纷呈,其中点缀的著名篇章也足以成为探索饮食理论的出发点。最喜欢玉米和打猎。
人间椅子 豆瓣
人間椅子
8.0 (100 个评分) 作者: [日] 江户川乱步 译者: 王华懋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人间椅子》为《江户川乱步作品集》第三卷。一共收录江户川乱步所撰写的变格推理短篇十五篇。《人间椅子》是乱步的第二十一则短篇。写一位有名的女性作家,收到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打开看到一封很厚的书信。内容是一名椅子工匠的告白,他说曾经躲进亲自制作的豪华椅子里,最初被送到饭店,观察并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几个月后椅子易主,变为一位富裕的外交官座椅,其夫人是有名的作家,工匠爱上了作家……是一篇异想天开的猎奇小说杰作。
2023年1月12日 已读
旖丽迷乱,喜欢
Democracy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Bernard Cri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1
No political concept is more used, and misused, than that of democracy. Nearly every regime today claims to be democratic, but not all 'democracies' allow free politics, and free politics existed long before democratic franchises. This book is a short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doctrine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 from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rough the American, French, and Russian revolutions, and of the usages and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it in the modern world. It argues that democracy is a necessary but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good government, and that idea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of human rights, should in some situations limit democratic claims. ABOUT THE SERIES: The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 fr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tains hundreds of titles in almost every subject area. These pocket-sized books are the perfect way to get ahead in a new subject quickly. Our expert authors combine facts, analysis, perspective, new ideas, and enthusiasm to make interesting and challenging topics highly readable.
2022年12月4日 已读
祝每个缓则书架上都有这本书。积极的公民如果需要训练,可以从这里开始
民主 豆瓣
Democrac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6.9 (8 个评分) 作者: [英]伯纳德·克里克 译者: 史献芝 译林出版社 2018 - 8
【内容简介】
没有哪个政治概念像“民主”那样用得如此频繁,同时又被如此误用。细究民主,既充满挑战又极为必要。本书从政制原则、制度安排和行为类型三个方面对民主展开论述,对民主历史的追溯,涵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的革命,以及民主在当代世界的变体和条件。作者认为,民主是善治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民主的多数方的意愿必须受到法治、人权等观念,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主张和自由的制约。
【名人评价及推荐】
毫无疑问,在所有关于民主的通俗读物中,此书是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俞可平
【编辑推荐】
如今,作为民主的发源地,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的政治和社会领域问题重重,扰攘不休。在世界的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民主的退步。面对此情此景,人们对民主制度的信心似乎正在动摇。英国政治学家伯纳德•克里克已于十年前离世,却为民主留下一份珍贵的礼物:在这部篇幅不长的遗著中,他为民主进行了先知般的辩护。书中既有纯粹的学术知识,也有现实的政治劝诫,并且贯穿始终突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民主不是善治的充分条件,却是善治的必要条件。揆诸当今时局,或许可以认为,并非民主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民主的其他约束条件有了漏洞。民主不该被疏远,而是要改进和强化。
2022年11月28日 已读
书一看就是好书,但这个jb翻译对不起我需要原文
辦館街印記
作者: (主編)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 / (主編)香港洋酒食品超級市場職員協會 潑墨工房 2022 - 5
大隱隱於市,辦館曾經遍佈港九,伴隨在香港市民身邊,透過籌辦伙食守護大眾的日用所需,從前中環的域多利皇后街辦館雲集,有"辦館街"之稱。隨著時代變遷,經營模式改變,一個曾經鼎盛一時的行業,現今卻漸為人所遺忘。

«辦館街印記 香港故事--罐頭、洋酒、雜貨今昔»透過業界勞資雙方集結力量,召集罐頭、洋酒、雜貨店的行業精英,親述半生工作的耳聞目睹,既留下寶貴經驗,亦是很多香港人珍貴的回憶。

書中配以大量廣告剪影,具體呈現上世紀各年代香港民生面貌,追源溯流,印記猶深。
2022年11月27日 已读
挺好,直接跳过各种序言从第一章看,从开埠到千禧年的介绍都算得上翔实,不吝从业内角度解剖洋酒罐头茶啡的分销和办馆的变迁,平时爱买菜的朋友可以在书里找到不少熟悉的商号。不过当下的经销行业就一笔略过了,图片资料也集中在60年代以后,这两点比较可惜
社会学的意识 豆瓣
7.2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史蒂夫·布鲁斯 译者: 蒋虹 译林出版社 2010 - 11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向读者提供一个社会学概述,而在于呈现一种社会学的意识。通过引入对社会阶级、犯罪与反常、官僚制中的工作方式、宗教和政治组织的变迁等主题的研究,作者深入探究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之间的张力关系,并且展现了社会学作为一种视角在理解现代世界方面的独特价值。
与竞选中的政客一样,不同学派的支持者竭力在自身与对手之间划出清楚的界线。然而,又跟掌权的政客一样,当这些支持者转过身来搞社会学研究(而不是仅仅宣传主张)时,他们往往会退回到某个共同的中间立场上来。
——摘自本书
2022年11月26日 已读
看完咂摸一下也不是政治学那本那种剥夺智力的差,结构相当混乱,甚至某些位置论述也比较薄弱,只能说入门书不是谁都会写,年轻人第一本社会学还是得看吉登斯学习机。最后一章就纯垃圾了,好的社会学研究=消毒环境做手术这种jb比喻看一眼整个脑子都在发抖,想充分了解reflexivity还是得去作者最不削一顾的性别研究种族研究
阁楼上的疯女人 豆瓣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8.8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译者: 杨莉馨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2年11月21日 已读
读了第一部分,意料之外得好读。固然如导言所坦承,英美女性重新在英语写作中发现自我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研究问题,疯女人所代表的符号结构仍然非常有生命力。以后有机会肯定会读完
Race in America Goodreads
作者: Matthew Desmond / Mustafa Emirbayer W. W. Norton & Company 2015 - 10
A groundbreaking approach to thinking about race and racism today.
2022年11月1日 已读
(Desmond就是Evicted的作者)种族教科书,读了和政治参与有关的3/9/11章。是无惧亮剑的那种书,挺好。2015年时对身份政治导致的社会分裂还比较乐观。需要补一下实用主义的课
文学理论入门 豆瓣
8.6 (41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卡勒 译者: 李平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有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文学与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叙述,述行语言,身份,认同和主题等内容。
2022年10月20日 已读
非常实在,想建议我系将其列为必读书,可以有效降低教授和助教的血压。书名就非常坑人了,原本就叫文学理论,不适合0基础,适合1-2基础的读者,可以厘清平时对文本和理论的一些疑惑
你這個娘炮 豆瓣
Dude, You’re a Fag: Masculinity and Sexuality in High School
7.6 (5 个评分) 作者: C.J.帕斯科 译者: 李屹 野人 2020 - 5
要辱罵一位男性,最髒的字眼就是「娘」。
這個現象不只反映出陽剛至上的父權制度,
更是幫助我們省思性別不平等的起跑點。
—— 本書拆解陽剛氣質的形塑與認同,從另一個角度重新理解性別平權,
讓每一個玫瑰少年,都能擁有自由自在的未來。 ——
★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度書籍獎
★美國社會學協會(ASA)性別研究書籍榮譽獎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王宏仁專文推薦
「娘炮」是不陽剛的,是陰柔的,
就像一塊燙手山芋,每個男孩都不想要落在自己手上。
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將它烙印在別人身上,藉此證明自己是陽剛的,
於是無數的悲劇發生了,男孩也終於學會了如何壓迫他者。
► 為什麼我們動不動就愛講哪個男生很「娘」?為什麼性霸凌事件層出不窮?
► 我們的教育過程裡,不斷被教導「男生要陽剛,女生要陰柔」,這是怎麼發生的?
► 為什麼男性總愛開一些自以為幽默的「異男玩笑」,騷擾女性而樂此不疲?
► 男孩天天在「想色色的事」,這件事如何變成培養陽剛氣質的一大重點?
► 為什麼在學校裡,陽剛女孩大多比陰柔男孩讓人容易接受,甚至會廣受愛戴?
*****
「小學的時候,大家就開始叫我娘炮。」高三生瑞奇(化名)這麼說著。
他身材纖細,笑容靦腆,喜歡打扮也熱愛跳舞,本該有一段快樂的高中生活,卻只因為氣質陰柔,每天在學校必須不斷忍受同學的欺侮與羞辱……
這則故事絕非虛構,而且你我都不陌生,但我們從未真正理解,一個又一個的瑞奇為什麼被他人冠上「娘炮」之名,以及這個詞如何變成負面標籤,讓人傷痕累累,彷彿帶刺的玫瑰……
在青少年養成性別認同的過程中,學校是最關鍵的社會化機構。
長年研究性別認同的作者C.J.帕斯科教授,以陽剛氣質為核心概念,在本書描繪出一幅動態的性別認同過程,不但具有學識的原創性,也有助於我們省思以下重要議題:
◆如何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助長陽剛霸權,導致性別不平等的延續。
◆如何在家庭、校園等組織中建立一套性別友善的制度與文化,擴展性別的多元認識。
*****
在這部得獎著作中,作者以一所美國中學為研究田野,耗時十八個月,深入參與學生生活,用生動又嚴謹的文字記錄了青少年是如何崇尚陽剛氣質,又是如何將之化為每日一再上演的羞辱戲碼。
帕斯科指出,陽剛氣質是由一整套的制度章程、文化規範,與人際互動所構成的動態過程。陽剛氣質的形成即是一場一場「拒斥」與「確認」的日常儀式:男孩拒斥陰柔的一切,例如羞辱陰柔的男同學,避免娘炮標籤落到自己身上;以及確認陽剛的自我,像是以「把妹」衡量男性的陽剛程度,並將女性貶為男性的附屬品。
藉著拒絕陰柔、擁抱陽剛,男孩確保自己能長成「合乎社會期望的男性」,但在這過程裡,他們不僅造成了傷害,更將性別不平等的現狀,不斷再製、流傳。
本書特色
★出版即獲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度書籍獎、美國社會學協會(ASA)性別研究書籍榮譽獎。
★一本嚴謹、專業,又充滿生動細節的田野研究,帶領讀者剖析陽剛文化的運作與互動。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王宏仁專文推薦。
齊聲推薦
王宏仁【專文推薦】/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
吳曉樂(作家)
張亦絢(作家)
畢恆達(臺大城鄉所教授)
盛浩偉(作家)
陳思宏(作家)
陳嘉行(知性藝人)
番紅花(親職╱飲食作家)
藍佩嘉(臺大社會系教授、《拚教養》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大家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部異國民族誌來閱讀,作者文筆非常流暢,許多場景描述就好像活生生的電影在眼前播映。透過美國文化的他者,對照我們自身對於身體、性與男子氣概的理解,我們將可以更知道台灣性別文化的特色在哪裡。──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作者透過生動而吸引人的美國高中校園田野故事,揭露了陽剛特質、強迫異性戀機制、性別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日常互動、嘲弄、體育、遊戲等建構起來。男學生、女學生、老師都共同參與其中。這是一本精采的社會科普之作,讀者沉浸在故事情節之中的同時,理論名詞也在腦中吸收消化。然後呢,就會反思自己的校園生活又是怎麼回事呢?──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兼具故事的動人魅力與研究的犀利眼光,讓人能夠很具體而微地瞭解性別氣質的各個面向,並深刻體會到:性別並非只是理論,在那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盛浩偉,作家
高中時,有同學對我說:「你有七個姊姊?難怪這麼娘。」
「娘」是指責,但我一直不懂,像姊姊不好嗎?
我活下來了,接受了自己的身體,為自己的踰矩鼓掌。
但,其他受壓迫的同學呢?
本書作者的田野精采,拆解校園的性別養成,質問父權社會的掐人陽剛。
拋出問號,回到成長現場,把掐住我們的手,一指,一指,慢慢,堅定,撥開。──陳思宏,作家
本書訴說了發人深省的高中生活故事,奠基於民族誌觀察與學生訪談,以此延展了性別與性相理論的深度。──麥可.梅斯納(Michael Messner),社會學家、《Taking the Field: Women, Men, and Sports》作者
突破盲點的原創研究,重新處理了校園的階級、性別、族群,以及「娘炮」的標籤。本書將恐同心態置於研究要點,是一本容易讀的必讀之作。──肯.普倫莫爾(Ken Plummer),著名期刊《Sexualities》編者。
要不是帕斯科這本細心且充滿熱情的民族誌,我們永遠不會了解「性別一致」(gender comformity)是如何從羞辱、恐懼與焦慮的一灘爛泥中淬鍊而成的。男孩必須透過(實體的與隱性的)暴力,才能成為「男孩」。真是一本引發思考、處處洞見的書。──麥可.基莫(Michael Kimmel),社會學家、《Manhood in America: A Cultural History》作者
帕斯科為陽剛氣質、恐同心態、性相,與身體的交互作用帶來了全新觀點,促使我們重新思索性別認同的形構、集體的性別實作,以及性別不平等的再製。──艾米.貝斯特(Amy Best),社會學家、《Prom Night: Youth, Schools, and Popular Culture》作者
2022年10月18日 已读
理论方面还是有种拼凑感,没有说得很透,但拒斥和确认为中心的故事讲得还是很精彩的。(明面上没有怎么用masculinities理论,好也不好,大概是不喜欢分类的男性气质,但这也是connell深恶痛绝的)最后一章真的,跟男子高中生打交道各种被骚扰,进退两难,肉眼可见作者和女生在一起更开心
性/別校園 豆瓣
作者: 何春蕤 元尊文化 1998
作者在多元、開放、民主的性別教育論述底下,探討校園中師生面對性議題應該抱持的態度和方法。不製造更多罪惡感和焦慮,不否定青少年情慾,尊重學生的主體和身體,正視學生的意願和需要,皆為本書提倡性教育應該包含的基本價值。
──摘自婦女資源網
2022年10月12日 已读
二十一世纪初也许是宝贵的教师性别教育读物。对“多元”的鼓吹,今天看来是有点泥沙俱下有点荒唐了。作者们倒是很直接地坦白,性/别自由的诉求正是解严的诉求;但这么一来任何战场都可以成为民主化的战场,性别权力关系本身就会虚焦
おかえりアリス 4 [Okaeri Alice 4] Goodreads
おかえりアリス 4
作者: Shuzo Oshimi Kodansha 2022 - 4
『惡の華』『ハピネス』に続く、押見修造 待望の最新作!!
男でも女でもなく、ただ求めあう二人。そこに性の翳りはなく。
キミに魅せられ呑まれていくアオイセイシュン。
2022年10月11日 已读
最感叹的还是,几位主角的境遇是私人的也是典型的,早就被命名为了各自的范畴,但知识和安慰、团结和勇气都没有令年轻人受益,他们还是得痛苦地重新发现一次。老师还专门为重新发现设置了清醒的旁观者(小慧)。很真实也很恶趣味
おかえりアリス 1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押見 修造 講談社 2020 - 10
『惡の華』『ハピネス』に続く、押見修造 待望の最新作!!
オレ、ボク、ワタシ、アタシ。
キミにゆさぶられる
アオイセイシュン。
亀川洋平、室田 慧、三谷結衣──幼馴染だった3人の関係は、高1の春、突然の再会に揺らぎ始める。“君”でなくなった君が翻弄する、僕たちの性を、セイシュンを。
2022年10月11日 已读
把各种符号当橡皮泥捏来玩弄读者的押见老师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Goodreads
9.6 (5 个评分) 作者: Chizuko Ueno / Chizuko Ueno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2022年10月11日 已读
纯纯硬核socialist feminism入门书。80年代末的上野还无暇顾及情欲问题,在最近面向大众的几本新书里反而就谈得很多了
三幕悲剧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Three Act Tragedy
7.9 (28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范祥镇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猩红的帷幕已经拉开,荒诞虚像渐次登场,演出一旦开始,便无法停下。
“克里斯蒂夫人的巅峰之作。”
——多萝西•L.赛耶斯 《星期日泰晤士报》
“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
——《纽约时报》
一向镇定自若的赫尔克里•波洛正面临侦探生涯中最难解的案件——犯罪动机?不存在。毒物?不知所终。萨特思韦特先生——那位人生舞台上的旁观者再次出现,抢走了伟大侦探的不少风头。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天真少女,两位温文尔雅的年长绅士,三名毫无关联的无辜死者。相似的戏码交替上演,悲剧从一场注定变成诅咒的十三人晚宴开始,徐徐拉开序幕……
2022年9月23日 已读
清洁女工之死 豆瓣
Mrs McGinty's Dead
6.8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黄夏青 新星出版社 2018 - 4
离奇的命案,庞杂的线索,各怀鬼胎的人们……是谁残忍杀害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妇人?又是谁试图置波洛于死地?
社交恐惧症?讨厌不入流的剧作家?都是你们爱的阿婆。
自战前经典之作《底牌》后最棒的波洛系列作品。
—《纽约时报》
清洁女工麦金蒂太太毫无征兆地离奇被害。凶手残忍地敲碎了她的后脑勺。性格古怪的房客詹姆斯•本特利立即成为了疑点最大的嫌疑犯。他的衣服上粘有被害人的血迹和头发。然而,经验丰富的斯彭斯警监并不认为他是杀人凶手。
真相能否从命案发生两天前的一张剪报中找到?绝命杀手依然逍遥法外。伟大的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必须提防种种不测,拼出这幅凌乱的拼图,以找出真凶……
2022年9月21日 已读
幽巷谋杀案 豆瓣
Murder In The Mews
6.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林媛 新星出版社 2018 - 9
《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系列作品
四个故事带给读者绝jia的娱乐享受--阿加莎的解答总是出人意料又有理有据。--《每日邮报》
人性无非那么几种,与之相比,大海都要更加富于变化。
四个简单明快的探案故事。
即将再婚的艾伦夫人一早被室友发现死于家中,看起来像是自杀但又疑点重重;一份重要的军事文件失窃,现场的两位绅士所言竟相互矛盾,更可疑的是案发时还有人声称看到了鬼;波洛受到邀请,傍晚时分来到一位贵族老爷的宅邸,可这位老爷却开枪自杀了,案发现场破碎的镜子让大侦探心生怀疑;希腊的著名度假小岛上发生了常见的三角恋,女人们议论纷纷,波洛却忧心忡忡。
2022年9月20日 已读
第三个女郎 豆瓣
Third Girl
6.5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王璐 新星出版社 2018 - 4
生动再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伦敦的妖冶与浮华。
大侦探波洛与老友奥利弗夫人相爱相杀的逗趣日常。
三个妙龄女郎合租伦敦的一套公寓。第一个是一位冷静干练的秘书;第二个是一位艺术家;第三个女郎打扰了赫尔克里•波洛的早餐,供认自己是个谋杀犯,之后迅速消失。
波洛渐渐了解了围绕在这位 神秘的第三个女郎身边的各种传言,她的家庭,还有她的离奇失踪。然而无论伟大的侦探判定她有罪、无罪或是精神失常,都需要确凿的证据……
2022年9月20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