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The Emotional Eater's Repair Manual: A Practical Mind-Body-Spirit Guide for Putting an End to Overeating and Dieting Goodreads
New World Library 2012 - 11
Despite our best intentions, many of us find ourselves routinely overeating at meals, snacking mindlessly, or bingeing regularly. As emotional eaters, we turn to food for comfort, soothing, distraction, and excitement. There’s a disconnection fueling our eating, robbing years from our lives, and we know it. We’re tired of restrictive diets that lead back to overeating, and we’re ready to try something different.<br /><br />Therapist and life coach Julie Simon offers a new approach that addresses the true causes of overeating and weight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hunger and body imbalance. The Emotional Eater’s Repair Manual presents five self-care skills, five body-balancing principles, and five soul-care practices that can end overeating and dieting forever. You’ll learn to nurture yourself without turning to food, to correct body and brain imbalances that trigger overeating, and to address your soul’s hunger. Weight loss, more energy, improved health, and self-esteem will naturally follow.
2023年9月11日 已读
看信息量低的书真的又累又慢,因为根本集中不了注意力😖还是颇提供了一些实用的coping methods(主要是第一部分emotions),可以立刻用起来。很遗憾没有好好讲为什么在所有成瘾性行为中那么多人会选择情绪性进食,为什么是食物(First Bite整本书就讲这个)。另外我也不买账它背后的理论框架,说是发现真实自我,实际上是构建真实自我,对不起我没有。
像我们一样疯狂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6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2023年8月26日 已读
论点还是比较精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生物医学式的心理学权威提供了语言,因为生物医学当然适用于所有人,所有人就只能用这种语言去描述以及合法化自己的痛苦。这个过程会改写整个社会的心理文化,心理疾病仿佛能自我实现,人们需要得病,人们说自己得病,人们真的得病。但对学生去重述这个观点是很需要小心的,需要想想如何避免剥夺他们痛苦的合法性,真的好难!
Morality and Health 豆瓣
作者: Allan M. Brandt / Paul Rozin Routledge 1997 - 6
From the castigation and stigmatization of victims of AIDS to our celebration of diet, exercise and fitness, the moral categorization of health and disease reflects contemporary notions that disease results from moral failure and that health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oral triumph. Ranging across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historical time periods, the essays in Morality and Health offer a compelling assessment of the powerful role of moral systems for judging the complex questions of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for disease, the experience of illnes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responses to those who are sick. Contributors include Keith Thomas, Charles Rosenberg, Richard Shweder, Arthur Kleinman, David Mechanic, Nancy Tomes and Linda Gordon.
2023年8月21日 已读
群星荟萃啊。看上去是一本入门书,实际上也是一本入门书,但比想象中难读。囿于时代和美国,很多作者聚焦在禁烟这个热点上(而今天的我们根本懒得关心),但过气议题背后隐藏的伦理脉络,到今天也还是适用的。其他章节讲的内容也挺有趣。
烙印戰士 2 豆瓣
8.7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三浦建太郎 天下出版
战火纷飞的中世纪,雇佣兵团“鹰之团"的首领格里菲斯以实力将自由战士津招至麾下。三年之后,成为格里菲斯不可或缺存在的津,对自身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决定离开“鹰之团"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并将前来阻止的格里菲斯击败。深受打击的格里菲斯犯下愚蠢的过错,并为之失去了一切。变成魔物的格里菲斯将包括津在内的所有“鹰之团"成员当成祭品献给魔物。幸存的津背负着祭品的格印走上了寻找格里菲斯的复仇之路……
此人脖上印有一道烙印,人称斩龙格斯,背插斩龙剑,破虎轨狼,所向披靡,甚至击败不可一世的白凤将军,一跃而成为鹰之团的冲锋队长,协助格里弗斯以霸王之卵唤出元元世界,使后者凭因果律而封为神之手五魔王之一……
格斯的身份仍是一个谜,却赢得了百变女魔卡思嘉的芳心,卡思嘉年逾四十,偏偏喜爱年轻的人勇士,经过日食之后,失去记忆,反丧身于亲子之手……日食恶劫,上苍震怒,群邪众妖毕至,飞镖第一高手捷度也本能幸免于难,惨遭邪妖毒手,好色之徒哥尔卡思反死于艳鬼石榴裙下,唯有格斯浴血奋战,靠斩龙剑之灵性,似神意降魔,逃得一生……
此后,格斯大发神威,斩龙剑龙吟虎啸震破九天,斩尽一切邪妖,杀散一切幽冥惨雾,至令条雄巨魔无处身遁行,露出其狰狞的真身面目……
2023年7月27日 已读
宫崎英高,别抄了!宫崎英高,你怎么连亚诺尔隆德都抄啊!(指)
烙印戰士 1 豆瓣
9.4 (57 个评分) 作者: 三浦建太郎 天下 1994
战火纷飞的中世纪,雇佣兵团“鹰之团"的首领格里菲斯以实力将自由战士津招至麾下。三年之后,成为格里菲斯不可或缺存在的津,对自身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决定离开“鹰之团"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并将前来阻止的格里菲斯击败。深受打击的格里菲斯犯下愚蠢的过错,并为之失去了一切。变成魔物的格里菲斯将包括津在内的所有“鹰之团"成员当成祭品献给魔物。幸存的津背负着祭品的格印走上了寻找格里菲斯的复仇之路……
2023年7月25日 已读
对转瞬即逝的光影和动作的捕捉与固定,是不是所有伟大漫画的特质?这种格未必关键,但真的看得人寒毛直竖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1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3年7月24日 已读
好喜欢!对谈很好,包容了很多理论界限之外的经验和情感。整本书用加粗字体强调女权主义的复数性,反对右翼女权的唯强者论,最为宝贵的是,很诚实地面对了对谈者对生活中“不那么女权的”女性的失望和痛苦,同时邀请读者练习把这些人编织回当时当地的权力结构中,系统性地提出问题。这本书在大陆很红,希望更多人读,女性侮辱更弱的女性的情况能因此越来越少
簪中录 豆瓣
6.9 (41 个评分) 作者: 侧侧轻寒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1
唐朝懿宗年间, 名闻天下的女探黄梓瑕,一夜之间从破案才女变为毒杀全家的凶手,成为海捕文书上各地捉拿的通缉犯。李舒白贵为皇子,却身遭“鳏残孤独废疾”的诅咒,难以脱身。皇帝指婚之时,准王妃却形迹可疑,“鳏”的诅咒应验在即。
黄梓瑕只身出逃到京城伸冤,途中阴错阳差巧遇夔王李舒白。识破黄梓瑕身份的李舒白,答应帮黄梓瑕重新彻查家中血案,作为交换,则要她以王府小宦官的身份,去调查自己身边的团团迷雾。
风起春灯暗,雨过流年伤。李舒白与黄梓瑕沿着断断续续的线索,走遍九州四海。江南塞北,宫廷荒村,在各种匪夷所思的悬案尽头,真相足以倾覆整个大唐王朝……
2023年6月30日 已读
大唐波洛,诡计离奇有点日式,内核又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同态复仇。谈恋爱写得未至于倒胃口但也相当多余
The Invention of the Restaurant 豆瓣
作者: Rebecca L. Spa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1
Why are there restaurants? Why would anybody consider eating alongside perfect strangers in a loud and crowded room to be an enjoyable pastime? To find the answer, Rebecca Spang takes us back to Franc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hen a restaurant was not a place to eat but a quasi-medicinal bouillon that formed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prerevolutionary France’s nouvelle cuisine.
This is a book about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taste—about how Parisians invented the modern culture of food, changing in the process their social life and that of the worl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revolution, restaurants that had begun as purveyors of health food became symbols of aristocratic greed.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the new genre of gastronomic literature worked within the strictures of the Napoleonic state to transform restaurants yet again and to confer star status upon oysters and champagne.
2023年5月17日 已读
属实food studies必读。笔锋幽默,门槛有但不高,外行人看来对史料如臂指使独辟蹊径。当年一出版就在餐饮界引起了轰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必然是大革命前、作为炖汤专门店的餐厅的出现,钩上了不少感官史和医学史我感兴趣的话题。但个人最喜欢的是对餐厅公共性和私人性的讨论,交织着大革命、第一帝国、复辟和奥尔良王朝有形和无形的脉络,令人激动。这本值得每年拿出来读读。(goodreads评分千万别信)
半生不熟:關於廚藝與人生的真實告白 Goodreads
時報出版 2018 - 6
<p>
<strong>☆美國AMAZON書店、《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好書☆</strong>
</p> <br /><p>
<strong>繼《廚房機密檔案》後火力全開的精彩續集</strong>
</p> <br /><p>
<strong>《波登不設限》《波登闖異地》 賤嘴主廚安東尼.波登</strong>
</p> <br /><p>
<strong>最「辛辣,但真誠」的人生告白</strong>
</p> <br /><p><strong>毫無保留,火力全開! </strong>  </p> <br /><p>「毫不在乎」對我來說一直是很成功的商業模式。──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p> <br /><p>☆從主廚、作家到專業美食玩家,波登如何看待人生的不同面貌?   </p> <br /><p>☆對於當今廚藝界的生態與爭議人物,又有什麼見解?   </p> <br /><p>☆波登如何以猛烈的自白與批判,深入探索廚藝、食物與人生的核心?</p> <br /><p>安東尼.波登暢銷經典著作《廚房機密檔案》問世近20年,提醒我們外出用餐的注意事項和潛在危機(從週一不新鮮的魚到回收再利用的麵包),讓波登一舉成為全球知名作家。這些年,廚藝界的文化、生態,以及波登的人生也都經歷不少改變。</p> <br /><p>波登在《半生不熟》這本半自傳探索成名後的人生轉變,在過往歲月與當今廚界生態間來回穿梭,回憶從廚師變成行遍天下美食玩家的奇特經歷;在這段期間,他甚至升格成為人父。    </p> <br /><p>波登剖析他的所見所聞,不時穿插自白、批判與調查,並以其犀利的筆觸,點評或質問</p>
2023年4月29日 已读
读之前预想一定有一些不喜欢的部分,但读完竟然是喜欢的更多。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也不赖。知道这样的人和我同住在这个地球上也不赖。但他已经死了
The Restaurants Book 豆瓣
作者: Beriss, David/ Sutton, David Bloomsbury Academic 2007
Is the restaurant an ideal total social phenomenon for the contemporary world? Restaurants are framed by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ut promise experiences not of the market. Restaurants are key sites for practices of social distinction, where chefs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as stars and patrons insist on seeing and being seen. Restaurants define urban landscapes, reflecting and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neighborhoods, or standing for the ethos of an entire city or nation. Whether they spread authoritarian French organizational models or the bland standardization of American fast food, restaurants have been accused of contributing to the homogenization of cultures. Yet restaurants have also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reassertion of the local, as powerful cultural brokers and symbols for protests against a globalized food system. The Restaurants Book brings together anthrop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se thoroughly postmodern places.
2023年4月26日 已读
不错,选题都很有趣,人类学家又很会讲故事,还收集了好多reference,寓教于乐了属于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NEW ENCYCLOPEDIN OF MODERN BODYBUILDING
9.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诺德·施瓦辛格 译者: 万义兵 / 费海汀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
所有寻求力量和肌肉的男人都必须拥有这本书——这本只有阿诺德·施瓦辛格才能写出来的书。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健身者,阿诺德将自己累计三十多年、全部的健身经验都写进了这本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中。关于力量、肌肉和健康,这里有你需要的一切答案。无数的美国人称其为“健身圣经”,而它当之无愧:
1.这里的健身知识是最系统、科学并且最有效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强化、塑造你身上的每一块肌肉。
2.无论你有着怎样的身体,想达到怎样的目标,都能在这儿找到适合自己的技巧和建议。
3.书中关于健康、营养和饮食的知识非常全面,可以帮助你塑造肌肉、减去脂肪、保持最佳的活力。
4. 如何预防、处理运动中的受伤?这里有最权威的建议。
5. 书中有多达600多张图片,给你完全清晰、直观的知识。
6. 打算参加健美比赛?你也能从这儿找到策略和技巧。
7. 当然,在书中各处,阿诺德都会给你独有的灵感和动力。
无论你的健身经验如何,这本书都会帮助你达到你的顶峰状态。作为7次“奥林匹亚先生”头衔的得主和一个国际巨星,阿诺德与你分享他的专注、训练和投入的秘密,并向你展示怎样掌控你的身体,发掘你自己的全部潜力,以至完美。做最好的自己——绝不仅仅在身体上!
2023年4月22日 已读
用了两周左右练了一下所有有条件练的动作,教学朴实、准确、易于参考和自纠,我是把书下到手机里带去健身房做,效果很好,四舍五入等于请施瓦辛格做私教了。又重新学习了补剂和碳水怎么吃。几处该更新了,比如运动前拉伸和咖啡因,无伤大雅。这本书同时也针对专业健美运动员,有章节讲健美史、健美运动的评判标准和专业训练计划,对普通读者也很有进益。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是健美运动员的自恋、对同性身材的研究/欣赏/赞美以及此基础上的男性情谊,十分古典
解構滋味 豆瓣
蕭欣浩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 - 6
本書題材從故代的甲骨文、蘇軾的詩文,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茶餐廳文化,以至香港作家也斯的創作、內地作家蘇童的小說與台灣作家劉克襄的散文,探討飲食於不同時空的文化意義。蕭欣浩博以學者兼廚師的身分,呈現一道道美食背後,文學、電影與文化構成的人間滋味。
2023年4月15日 已读
也斯的香港 豆瓣
作者: 也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8 - 1
《也斯的香港》是也斯眼中的香港。本书由也斯34篇文字和165帧照片组成,将也斯眼中和心中的香港呈现给读者。有别于一些介绍香港的书籍,也斯的文字和照片都比较「现代」。他着重描写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多元」和不同凡响。在书中,他捕捉了香港一些典型或不典型的人物和地方,用独特的角度把他们表现出来,书中收有葛拉轼、刘以鬯、舒巷城、李小龙、李国威、李欧梵、李家昇、梅卓燕、梁文韬、邓达智、叶辉、陈炳良、李泽楷等人的特写。
此外,也斯的摄影也富现代感,他的「都市系列」、「橱窗系列」、「食物系列」、「人物系列」、「新界系列」等都表达了文字之外的另一些看法。这本既有幽默感又富信息量的图文并茂文学小书,相信带给读者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姿彩的。
2023年4月10日 已读
敏锐而轻柔。从也斯的立场出发,也不会太过苛责“过去”阴魂不散(这种追索是没有尽头的),何况已经是相当克制的了。而站在岔路口而不回望的时刻就写得特别好
香港談食錄——中餐百味 豆瓣
作者: 徐成 2022 - 4
《香港談食錄——中餐百味》一冊涵蓋粵、潮、浙、蘇、川、魯等菜系。以香港各類中餐廳為框架,系統性討論了中餐的方方面面。從菜單設定,至飲饌食制;到食材的四季輪轉,以及歷代廚師精湛的演繹……作者細緻觀察,經年累月沉澱心得,在敏銳的味覺指引下,寫就了這一篇篇的食味分享。當中的文字並非蜻蜓點水般的粗評,而是作者對比不同地域、菜系、時代,博古通今抒發出的卓見。箇中的宏博度,待讀者細讀文字後慢慢品味。
2023年3月20日 已读
我没关注走走吃吃好几年了,作为公众号文章的质量还是可以,偶见错误但问题不大,特别拿来按图索骥还是挺好的。但集结成书就凸显了写作的短板。而且实在是有一股暮气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2023年3月18日 已读
2017年读的时候最喜欢Saywell一篇,重读竟然还是。“城寨是香港的孪生弟弟”。这次着重关注了潮州移民-新义安-城寨团体与政府共治。黑暗之城肯定是一个香港研究的must-have,每年兴致来了都可以读一下
中国食辣史 豆瓣
7.4 (39 个评分) 作者: 曹雨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
学术顾问: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
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
红点奖设计师顾瀚允亲自操刀,诠释大气装帧。
……………………
◎ 编辑推荐
★ 本书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是学术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
★ 装帧设计精美,并采用了封面压凹、烫金工艺。封面由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字,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
◎ 内容简介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是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语境下。
2023年3月16日 已读
挺好。特别解释了改开后食辣的普及和移民数量而非食辣移民数量正相关,以及食辣传统已经在城市中重新发明而非旧有的地域辣味副食扩散。就是来看这个的,说得很概括,但也足以作为一个出发点
中国:糖与社会 豆瓣
作者: [美] 穆素洁 译者: 叶篱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 - 9
在这本内容广泛的著作中,穆素洁就为何在18世纪中叶尚被认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中国,到了19世纪停滞不前这个基本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答案。《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集中探讨了蔗糖产业、国内及国际贸易、生产技术以及千年间的消费历史,以此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她指出,中华帝国晚期的经济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也没有抑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到了世界市场里面。但显然,发展的轨道没有改变社会生产组织,也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穆素洁将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置于全球的视野下进行,探讨了广东与台湾之间的资产与生产的联系,以及国家在这当中发挥的作用。她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晚期中华帝国的历史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下,提出地方史与全球史的结合,以重塑我们对清朝史的认识。
2023年3月14日 已读
清朝小农经济特别是地权结构中士绅和自耕农的共栖以及其自有韧性。西敏司在糖与权力中文序推荐的。外行人无法评价水平,只能评价好看炸了。第四章至第七章一气呵成。700页两天看完,还是第一天看到凌晨五点怕猝死了才歇了
甜与权力 豆瓣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8.2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敏司 译者: 朱健刚 / 王超 商务印书馆 2010 - 5
《甜与权力》一书便是一个绝佳范例。作为一部人类学经典作品,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把糖的命运讲述得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人类学家如何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发潜阐幽?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
2023年3月7日 已读
肝完二周目,整体来说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制糖业之于资本主义、与糖的价格波动、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是坚实、重要且易于理解的。如今也经常在各种书里看到Mintz的结论。读完个人更感兴趣的是资本主义对时间的重塑和对饮食的影响,Mintz没有聚焦在这上面,但强调了它的关键性
Hong Kong Foodways 谷歌图书
作者: Sidney C. H. Cheu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2 - 10
This book examines Hong Kong foodway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opes to advance anthropological inquiries by addressing issues concerning identity, migration, consumerism,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vention of local cuisines in the context of Hong Kong as a fast-changing society in East Asia. 
‘This book relates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o ecology, migr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the study of food heritage. It is an essential reference on the study of foodways in Hong Kong.’—Tan Chee-Be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anks to Sidney Cheung, the local anthropologist of food, this new book of rich literatures and intimate ethnographies tells amazing political stories of gourmet eating and ethnic and foreign cuisines in Hong Kong.’—David Y. H. Wu, East-West Center
2023年3月1日 已读
作者集结回顾自己过往研究的小册子,体量很小也偏普及向,另有一些编辑的瑕疵。此外还是很有得着,特别是了解了一些重要食物(围村盆菜/客家菜/港式西餐)的源流。最喜欢第一章生蚝与淡水鱼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