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豆瓣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作者: 珍‧雅各(Jane Jacobs) 译者: 吳鄭重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
本書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了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出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不時相互支持。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出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才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註定失敗的。
2006年4月2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北美各大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一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老太太過世,這就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的作者,珍.雅各。這是她的第一本書,也是成名之作,一本徹底顛覆當時歐美規劃理論的經典之作。1961年剛出版時,便以淺白易懂的庶民觀點,深入人心。歷經半個世紀,它的影響力至今持續不墜。
本書從社區鄰里的街道生活和商業及文化的多樣性等「生活城市」的概念出發,強調唯有多元混合的「人性尺度」,始能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因而對於大規模開發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發展策略,大加抨擊。1996年紐約市立圖書館精選出版的「世紀好書」將它與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魏伯倫的《有閒階級論》等書,並列為20世紀「經濟與技術類」中,十一本最重要的經典巨著之一。
本書特色
◎全書以淺白的話語和實際的生活案例,闡述美國大城的興衰之道。
◎立論基礎均奠基在真實的城市生活,並用這些具體的生活經驗,對20世紀的主流規劃與建築理論加以反省和批判。
◎將城市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用生理學觀點理解城市運作機制,有助於反思都市計畫如何與市民生活完美結合。
◎本書探討的「混合使用」多樣性策略,提醒讀者如何善用現有的珍貴城市資產,創造一個神奇非凡的生活城市。
2018年4月4日 想读
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 豆瓣
作者: 丁学良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和釐清近年來被海內外眾多學術界、政策界、工商界、傳媒界、乃至外交界人士普遍關注的一組相互交織的問題—--是不是存在著一個所謂的“中國模式"?如果要改變中國的發展模式,哪一些過去被忽視乃至被壓抑的目標必須提升到優先的層次?
本書不是純學術的討論,而是公共政策層次的探討和相關思路之理順。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只需要大專院校本科畢業生的教育水準即可,不論他們是在中國內地的政策研究和宏觀規劃部門、政府管理部門裡工作的幹部,還是海內外華人世界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院所、工商企業、法律財務仲介機構、嚴肅媒體、主要NGO裡的專業人員和學生。
2018年4月3日 想读
艱難的轉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陳健民 / 鐘華 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6 - 1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這段話最好用來形容今天的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在減貧、基建和教育普及等方面有卓越 的成就,但卻仍深陷在貪污腐化、法治不彰、環境破壞等的泥澤當中。這種消費未來和危機四伏的發展形態令人質疑「中國模式」的可持續性,甚至重新議論「中國 崩潰」的來臨。但中國這個威權體制卻一直顯示驚人的調適力,通過領導人的意志、宏觀調控、行政改革等將問題剎停在臨界點前,卻又未能以制度化的方式徹底化 解危機。
中國已經走上現代化的道路,社會亦呈現多元分化的氣象,但是否最終走向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仍未清晰,讀懂中國這本書是一大挑戰。本書嘗試透過一群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社會學家,以縱橫交錯的角度分析中國的不同面向,與讀者共同思考中國的前途。
三十餘年來,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經歷著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對中國這個社會轉型或「轉型社會」的理解是對社會科學學者的一項智性的挑戰。香港中文大學 社會學系的陳健民與鍾華合編,並由中、港二地十四位中國研究學者著文的《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可能是目前理解中國社會一本有學術性、綜合性與時 效性最值得參考的中文讀本。——金耀基
這是一本現時最新、具備社會學視角的讀本。本書深入地討論全球關於現代化的意義,並且超越西歐與北美的文獻,強調中國獨特的社會轉型軌跡。十四位作者都同樣注重中國社會的結構與文化變遷,他們對當代中國深厚的了解和分析,也為未來 的探究與討論提供了廣泛的基礎。——Deborah Davis
「中國社會」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的旗艦科目,教 授多年,一直深受學生歡迎。憑著歷年多位老師認真構思課程內容,其結構完整,既可以是引領學生認識中國社會的通識課程,也可以是社會學主修的重要單元。由 陳健民、鍾華兩位中大教授來當主編,多位專家撰寫不同專題,編輯而成的這一本綜合性的、深入淺出的《艱難的轉型》,我期待已久:好讀,也好用。——呂大樂
這是一本結構完整、資料豐富的入門好書。 ——關信基
2018年4月3日 想读
興盛與危機 豆瓣
作者: 金觀濤 / 劉青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2
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1992年增訂本)
The Cycle of Growth and Decline: On the Ultrastable Structure of Chinese Society
金觀濤、劉青峰
By Jin Guantao and Liu Qingfeng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專刊(十二)
1992 21×15厘米 平裝本 379頁
國際統一書號:962-201-541-7
定價:HK$95/US$14.50
《興盛與危機》的作者大膽地將系統整體研究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千餘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係入手分析,提出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系統的假說,並用這一套模式去解釋中國社會、文化兩千年來的宏觀結構變遷及其基本特點。由於本書觀點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海內外學術界也普遍受到關注,一般認為是中國十年改革時期重新詮釋中國歷史的最重要理論著作之一。
2018年4月3日 想读
開放中的變遷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金觀濤 / 劉青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3
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1840-1956): The Fate of Its Ultrastable Structure in Modern Times
金觀濤、劉青峰著
By Jin Guantao and Liu Qingfeng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專刊(一)
1993 21×15厘米 平裝本 534頁
國際統一書號:962-201-619-7
定價:HK$120/US$18
本書是作者探討1840至1956百多年間中國社會宏觀結構變遷的最新著作,觀點新穎並富挑戰性。作者不同意海內外的流行見解,即把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視為傳統社會的斷裂,而認為共產黨建立的政權不過是傳統的某種變構。作者企圖超越國共兩黨和西方學術界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解釋,用大量史料證明,傳統深層結構如何左右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其實是超穩定結構在對外開放條件下的行為模式。
中國近現代史風雲變幻、撲朔迷離,本書則簡明清晰地勾畫出社會變遷的主線,以新的視角來考察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本書行文流暢、通俗易讀,並附有百餘統計圖表,不謹適合於歷史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學者閱讀,而且也是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和學生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2018年4月3日 想读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豆瓣 Goodreads
9.0 (7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10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 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2018年4月3日 想读
消失的國民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1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向國家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他者」。
2018年4月3日 想读
公平中国 豆瓣
作者: 王福重 2013 - 1
《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内容简介: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时期内,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经济衰退,不是环境恶化,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社会公平!《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论述了公平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高考、大学、养老、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预算、央企、外汇储备、计划生育。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以公平为准绳,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否则,我们将离和谐社会越来越远。
2018年4月3日 想读
烈焰焚春 豆瓣
A Rage for Order: The Arab World in Turmoil, from Tahrir Square to ISIS
作者: 羅伯.沃斯(Robert Worth) 译者: 王怡芬 八旗文化 2017 - 11
曾經點燃民主聖火的阿拉伯之春,
為何淪為烽火連天的人間煉獄?
在追尋自由與尊嚴的道路上,
脆弱的人性要承受多少磨難?
《紐約時報》:「關於中東,你期盼已久的書終於來了。」
★2016年《出版人週刊》最佳非虛構圖書
★2016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最佳圖書
★2016年《紐約時報》百大圖書
★2016年《洛杉磯時報》時事類最佳圖書決選
如果救治被政府軍打傷的示威群眾可能會讓你丟掉醫生工作,你會冒險嗎?
面對虐待、殺害你兄弟的獄卒,你能堅持給予他公平的審判嗎?如果這位獄卒是你的兒子,會改變你的想法嗎?
在南葉門有一群目不識丁、仍然活在封建統治與部落仇殺中的農民,早已進行了長達四十年的堅決反抗。是什麼信念支持著他們?
在敘利亞沿海,多年來相處甚歡的遜尼派與阿拉維派在革命爆發後一夕反目。什麼樣的宿怨畫分、撕裂了他們?
在埃及,青年人對自由與尊嚴的純真渴望為何落空?為何獨裁者的下台只帶來了更嚴厲的獨裁與極端主義的混戰?
二〇一一年,革命席捲中東。長年的極權統治、貪腐與經濟蕭條逼得廣大的群眾前仆後繼地挺身而出。從埃及到葉門,新的公民精神在年輕世代的阿拉伯人身上呼之欲出。他們的勇氣與理想主義讓全世界的觀察家為之振奮,也讓伊斯蘭聖戰組織相形失色,他們擔心他們的暴力路線被和平起義給取代。
五年後,二〇一一年的革命熱情卻歸於死寂。在各個國家,恐怖主義與獨裁者的暴力手段幫助他們贏得大位,同時舊有的分裂不但重新浮現,還更加深了。埃及的警察國家體制變本加厲。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爆發內戰。殘無人道的伊斯蘭國用以鮮血與暴亂肆虐整個中東世界。
《烈焰焚春》以事後之明看待一度被眾人寄予厚望的「阿拉伯之春」如何從希望走向絕望。《紐約時報》記者羅伯‧沃斯以精湛的文學技巧帶領各位走入幾位精彩的人物的故事當中。讀者會看到一位利比亞叛軍掙扎著是否該手刃殺害他兄弟的劊子手;整村的葉門農夫被一個大權在握卻愛附庸風雅的酋長給長期奴役,過著彷彿中世紀農奴的生活;兩個敘利亞女孩因為她們所屬教派的衝突而從多年閨密變成互相仇視;一位埃及醫師不知如何在對穆斯林兄弟會的忠誠與對新民主的渴望之間作抉擇。在尾聲裡,沃斯描述突尼西亞兩個八十多歲的政治家偕同一群意想不到同伴,讓這個國家沒有像其他鄰國一樣被戰火蹂躪。
《烈焰焚春》結合了戲劇性十足的真實故事與第一手的分析報導,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捕捉了橫掃中東各地的內戰的精神與實質面貌,並解釋了為何本來可能是阿拉伯復興的契機,最終卻又是一場無止盡的動盪。
2018年4月3日 想读
當帝國回到家 豆瓣
When Empire Comes Home: Repatriation and Reintegration in Postwar Japan
作者: Lori Watt 華樂瑞 译者: 黃煜文 遠足文化 2018 - 1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在海外漸次取得殖民地,其中多半是對外戰爭的戰利品。取得這些領土之後,數百萬日本人參與了帝國計畫,對殖民地進行鎮壓、管理與墾殖。他們以服役士兵、殖民地管理者與企業家的身分零星前往海外。到了戰爭末期,海外日本人的數量已十分可觀。
二次大戰結束後,同盟國從亞洲各殖民地與戰場遣返六百多萬日本國民回到日本,並且從日本遣送一百多萬殖民地人民回到他們的祖國。當新亞洲地圖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突然生效時,海外日本人與日本本土的殖民地居民因此一下子成了外國人,並且立即面臨遣返與重新確定國籍的問題。隨著朝鮮半島、台灣、中國東北與其他殖民地轉變成新國家,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每個人回到自己所屬的國家空間。
當時,這場人口轉移被視為戰後讓戰敗日軍復員而採取的措施,但它也是對日本帝國進行人口拆解的核心要素,而且呼應了二十世紀其他後殖民與後帝國時期的人口遷徙。
返國的艱辛開始於日本投降後殖民地變為非日本領土的那一刻,散布在各個殖民地的日本人便因此暴露在外,如同退潮後擱淺在沙灘上的魚兒。盟國限制遣返者可以帶回日本的金額,剝奪了他們的財產和以前生活的榮景。而當蘇聯同年八月八日向日本宣戰,在滿洲的日本便開拓移民開始逃離,最後幾日的故事更是由一連串惡夢拼貼而成,結合了逃亡、饑餓、恐怖、疾病與死亡。
當他們好不容易回到日本國內,本土日本人卻用「引揚者」(遣返者)這個新詞來稱呼他們,認為他們不同於「日本同胞」,而且某種程度上質疑他們是否真能算是「純正的」日本國民。因為這些遣返者不帶有地方口音,與日本故鄉的連結較弱或根本不存在,再加上明顯的行為差異,這些都使殖民地居民不符合純正日本民族性的標準。被懷疑攜帶疾病和參與黑市並從事其他犯罪活動的遣返者,更被排除在「純正日本人」的範疇之外。
引き揚げる(hikiageru)是「遣返」的動詞,字面上的意思是抬起來放到地上,就像把貨物搬到碼頭上一樣,這是個普遍的慣用語。但hikiagesha(引揚者)是遣返的名詞,在動詞語尾加上sha或mono(「人」)之後就只能用在戰敗後從前殖民地遣返的日本人身上。「引揚者」與其他語言的「殖民地返國者」與「遣返者」意思不完全相同。如「黑腳」這個用來稱呼法裔阿爾及利亞人的輕蔑語,在殖民地普遍使用,但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直到一九六二年回到法國之後才聽到這種稱呼。而英文的遣返「repatriate」含有字根「patria」(指祖國),蘊含返國者與故國之間的關係。與此相對,日文的遣返特別強調返國這個行為,忽略返國者的殖民者身分或返國者與國家之間的紐帶關係。
許多殖民地日本人寧可回憶殖民地的生活,有時還帶有鄉愁的情感,但他們戰後被貼上的標籤,卻是根據他們戰後返回祖國那一刻所做的分類。他們就像琥珀裡的蒼蠅,永遠凍結在戰後時刻。他們被標記成帝國與戰時日本終結的一部分,讓其他人得以在戰敗後重獲新生。就像日本對於殘存的帝國有各種委婉說法,「引揚者」一詞同樣不會讓人產生帝國的聯想。大島渚一九七一年的電影《儀式》中滿洲男的這句話,極其簡要地表達出遣返者的整體感受:「我們平安逃離俄國人、滿洲人與韓國人的掌握。最終,我們卻落入日本人的手裡。」
在本書中,華樂瑞分析這些帝國的殘餘者如何成為拋棄殖民計畫與在日本建立新民族認同這段過程的轉折點。透過探討政治、社會與文化領域中遣返者形象的創造與運用,本書試圖處理帝國回到家的多樣問題。她運用日文和英文資料,包括官方資料和歷史文獻、回憶錄、訪談、報紙、歌曲、海報、漫畫、電視紀錄片、電影、歌曲和小說,並仔細解釋日本政府和盟國的法律規定,而這些規定創造了遣返的範疇。本書前三章以拆解帝國的向度,增加我們對於同盟國當時佔領日本情況的了解。在後兩章中,華樂瑞則追溯了1958年遣返過程正式結束之後的流行文化和歷史回歸的形象。她將第四章引用流行歌曲和小說,包括五味川純平山、崎豐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於當時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英文版為哈佛大學亞洲專題(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系列選書。
■封面圖片選自1945年藝術家山名文夫為資生堂公司繪製的遣返者救濟經典海報。
■第一部以英文書寫並深度探索關於日本遣返者主題的專書,並且以文學的手法廣泛而生動地鋪陳戰後日本遣返與社會重整過程的多種問題的各個面向。
■不同於以往研究者著重於被困在海外的日本軍人,本書特別探討女性遣返者的形象,尤其是從滿州國被遣返的日本婦女。
■本書大量運用日文與英文資料,包括官方資料和歷史文獻、回憶錄、訪談、報紙、歌曲、海報、漫畫、電視紀錄片、電影、流行歌曲和小說,如五味川純平山、崎豐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於當時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名人推薦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天江喜久(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教授)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鳳氣至純平(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
喬治.索爾特(George Solt,日本同志社大學全球教育中心副教授,《拉麵:一麵入魂的國民料理發展史》作者)
「在《當帝國回到家》裡,華樂瑞述說近七百萬在二次大戰日本戰後從前殖民地返回日本的日本人的故事。日本國家的主流論述包括作為十九世紀力量和財富建設活動的一部分而獲得的殖民地,並在二十世紀中期喪失這些殖民地,而一般人卻省略了日本人在戰爭結束時遠離本國島嶼而生活的艱辛。日本的國家經驗是由原子能和傳統的轟炸所定義的。這些轟炸破壞了日本的城市,卻是前殖民者不在場的事件,而這個故事則將那些被遣返的人改說成是對食物供應和有限住房存量的額外消耗。華樂瑞提醒我們,有些遣返者曾經是戰前的風光人物,不可避免地提醒著日本曾經為皇權的歷史和失敗國家的地位。」──普渡大學歷史系副教授Sally A. Hastings,《Monumenta Nipponica》第66冊
「在這本書中,華樂瑞首次對於日本戰敗後隨即而來的大規模遣返者做了全面性的研究。這是一本徹底和廣泛的著作:她參考了很多資料,以探討這個多種問題的各個面向。華樂瑞關注遣送經驗的多樣性,並將其置於長期歷史的長河之中。對現代日本史學科的學生及一般對殖民議題有興趣的讀者而言,她的書寫很有價值。」──范德堡大學歷史系教授五十嵐惠邦,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8年4月3日 想读
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豆瓣
ニューレフト運動と市民社会―「六〇年代」の思想のゆくえ
作者: 安藤丈將 译者: 林彥瑜 左岸 2018 - 2
這是一段關於日本「狂飆年代」的故事:
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的青年起而行動,結果卻失敗了。
但他們真的失敗了嗎?他們給日本公民社會留下了什麼遺產呢?
以日本戰後的民主化運動、六○年代安保鬥爭、學生運動、反戰運動等「新左運動」(New Left Movement)為中心,總覽五○到七○年代的日本社會運動,從中思考對日本公民社會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作者認為新左論述的核心思想是所謂「日常性的自我變革」,先是從思想形成之前的戰後民主運動、安保鬥爭、歸鄉運動當中,逐漸建立「自我反省」的思想基礎。等到日本進入高度成長時期,富裕的物質條件使得運動者開始注意到日常生活「被規訓化」的問題,為了有效實踐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運動者積極地參與非暴力的直接行動。然而直接行動遭到警察強力的壓制,使得運動的動員能力大減,運動內部發生的暴力事件更是讓大眾失去對運動的支持。在「社會變革」的理想越來越困難之際,運動開始傾向「自我變革」這一方。到了1970年代前期,當許多人絕望地離開運動之後,留在運動的人只得思考要如何才不至於放棄一切,而他們找到的方法是發展學習運動、到公害現場向當地的「生活民」學習、甚至是去到菲律賓與種植香蕉的農場工人合作改善農業環境。
那麼,新左運動究竟為日本公民社會留下什麼遺產呢?第一,是「重新探尋生活方式」的思想,成了「公民力量」的泉源。而這個思想,在一九七〇年代新左運動動員能力衰退之後,強化了運動「自我反省」的性質,雖然人們參與運動的門檻變高了,但這樣的性質也同時傳播到各式各樣草根公民運動的場域,成為支持運動的基底。第二,運動的體制化相當受限。和「政治變革」切割的「自我變革」論述,使運動者對參與體制內政治一事相當猶豫。而且,在與警察的紛爭中所產生的「過激派」新左運動形象,也成為都市和農村的運動之間建立連帶的障礙。因此,新左運動並沒有辦法把「新政治」帶入國家內政之中。第三,是對「直接行動」的厭惡感越來越普遍。新左運動的論述之中,雖然把直接行動視為「重新探尋生活方式」的評估指標,但是「直接行動等同於暴力」這個形象被主流媒體形塑出來之後,社會中普遍對直接行動感到厭惡,從而使得直接行動作為人民的一種政治表達手段,就這樣遭到剝奪了。
那麼,曾經狂飆的新左運動,對現今的日本公民社會難道一點影響也沒有嗎?作者認為,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日本公民社會出現了快速的變化,社會運動的性質也與過往大不相同。作者注意到「反貧困運動」中,運動者致力於把自己從痛苦中解放出來,以及在「志工文化」中強調做志工這件事情很快樂,一方面說明了越來越多人支持「自我解放」的論述之外,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自我反省」的思想,已經不像過往那樣能夠獲得人們的共鳴了。
在這個意義下,新左運動說不定可以說是已經成為歷史了。然而三一一福島核災的發生,讓作者重新反思新左運動所標舉的核心價值:「在大都市過著富裕的、像人一樣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是坐在員工椅上面對激烈競爭的生活方式。工作占去了絕大部分的時間,然後把賺來的錢花在超出必要以外的消費之上的生活方式。像核廢料處理那樣,讓那些地方或外國的弱勢者去支付我們浪費的代價的生活方式。我們真的必須守護這樣的生活方式嗎?日本國內那些想要從貧困中解放出來的人所期待的生活,難道就是這樣的生活嗎?
在不得不試圖創造人類與自然之間更溫柔的生活方式的今日,新左運動中所謂的「日常性的自我變革」一詞,所點出的「改變生活方式」這個問題,就會慢慢浮現出來。
2018年4月3日 想读
東京審判 豆瓣
東京裁判
作者: 日暮吉延 译者: 黃耀進 / 熊紹惟 八旗文化 2017 - 3
打破中國狹隘視角,首次引進日本內部視點
東京審判――史上首次戰爭罪犯審判的全景和真相
.東京審判究竟是「文明的制裁」還是「勝者的報復」?
.同盟國在如何起訴、又如何處置均有歧見,內部有哪些政治盤算?
.為什麼不起訴天皇?二十八名甲級戰犯如何定罪、又為何釋放?
.東京審判和紐倫堡審判有何不同之處?為什麼不實施第二次東京審判?
.靖國神社合祀為何風波不斷?東京審判究竟給日本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華文世界首次引進日本內部論點的東京審判
全面、翔實、冷靜、實證。從東京審判的結構如何確立、同盟國如何起訴、為何不起訴天皇、日本如何因應,到如何撰寫判決、為何未實施第二次東京審判、如何釋放戰犯――尤其是甲級戰犯,以及審判對日本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一一呈現日本這個戰敗國家被審判的全景。
◎這是一場「文明的審判」,還是「勝者的審判」?
在戰後的日本,較之於被審判的當時,屈辱感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加強,對於審判的意見也激烈分化。而伴隨著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感情和道義等糾纏的議題,這兩者已經化為難以和解的「價值對立」。本書的作者又是如何看待審判呢?
◎打破中文世界對東京審判的刻板印象
在中文世界裡,對東京審判似已蓋棺論定,幾乎聽不到異議的聲音或討論的空間,也缺少對東京審判基於「事實」的冷靜且實證的研究,從而一般讀者形成一種刻板和偏見印象,自居正義,把審判、甲級戰犯、懲罰軍國主義者符號化和簡化。也很少深入思考審判究竟為日本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民主化和安全保障。
特別推薦
★★本書榮獲三得利學藝獎(思想.歷史部門)★★
★★東京審判研究第一人――「日暮吉延」權威之作★★
★★知名歷史學家保坂正康盛讚:「東京審判過後六十年,『歷史』所殷殷期盼的書終於出現。」★★
2018年4月3日 想读
擁抱戰敗 豆瓣 博客來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作者: 約翰‧道爾 译者: 胡博 遠足文化 2017 - 6
全方位完整解析 戰後日本如何擁抱美國帶來「現代化」革命
2000年普立茲非小說類作品獎經典
釐清東亞近代歷程 提供承先啟後的瞭望台
本書以極其簡潔優雅卻力道沉重的敘事筆調,為讀者梳理美軍佔領期間日本的政治制度、經濟、大眾文化、社會風俗各個方面。既批判麥克阿瑟主導的美國意志邏輯野蠻加強迫在戰後日本推行「美國化」、「民主化」以及「現代化」;同時也細膩剖析日本作為戰敗者的複雜心態,有悲慘、迷茫、悲觀和怨恨,也兼具希望、韌性、遠見與夢想,還原社會各階層民眾的聲音。顯露出戰勝與戰敗,並非單方面的佔領統治而是雙方互相的「擁抱」。
作者約翰.道爾一方面致力於批評美國的佔領政策,包括麥克阿瑟本人的作為。將麥克阿瑟在這場政治盛典中扮演的角色形容為「新的君主,藍眼睛的幕府將軍」。批判美軍以專制的方式強加非軍事化、民主化構想於日本。保留天皇制度為昭和天皇免除戰爭責任、東京審判做秀式的調查助長了大眾對於戰爭罪行的輕視傾向,追求非軍事化卻駐紮美軍基地等作為。諸多歷史問題,源於美日間複雜作用共同產生遺留至今。
書寫戰敗者日本。本書也詳盡記錄下曾「一億一心」、打算「全員玉碎」效忠天皇的日本百姓怎樣轉身擁抱民主、擁抱現代化。另一方面,戰後日本自帝國主義體制下解放的個體自由,展現出貪婪、自私、頹廢卻旺盛的生命力也編織出一種奇異、天真、淺薄的戰敗文化。自荒蕪廢墟重建不僅是加蓋地面的實體建築,也意味著精神層面日本反思什麼是好的生活、好的社會。這一切顯得混亂不堪;這一切也充滿活力。
除了政治制度的變革,日本形象上的變化,在書中也有著豐富而生動的記錄:從戰時美國媒體將日本人描述為野蠻殘酷暴虐、狂熱的「猿人」(Monkey-man)。到了佔領期,由於「潘潘」、「夜之女」等專門服務於佔領軍的性工作者普及,戰敗日本被美國「女體化」「色情化」,也從此造成美日關係中男女角色的假想。日本形象弱化為易於操縱、百依百順和以備享用的女性胴體。
例如「潘潘」以個人貞操保衛日本血統、黑市反映現實經濟與追求感官刺激盛行情色雜誌的粕取文化,更是透過大眾文化現象作為具體例證,翔實地描寫日本戰敗後的社會風貌景況。
在今天美日同盟逐漸強化的年代,對於戰敗、美軍佔領經驗是日本部分新民族主義者眼中恥辱的時期;對另一部份日本人而言,「和平與民主」也是在戰後獲得的新觀念以及理想社會的追尋。美日安保條約所牽動到不單單戰後的日本,直至今日整個太平洋地區,都仍是影響範圍中。戰勝國與戰敗國交互糾葛的關係,更是台灣於二戰後複雜處境一個鮮明的對照。
得獎記錄
2000年普立茲非小說類作品獎
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圖書獎
2000年班克羅夫特獎
1999年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
2000年美國圖書館學會著名圖書獎,並列入「美國讀者書目」中「2000年著名圖書目錄」
1999年《洛杉磯時報》歷史圖書獎。
2018年4月3日 想读
Asian Godfathers 豆瓣
作者: Joe Studwell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7 - 10
Few groups are more secretive than the Asian “godfathers,” the tiny group of obscenely wealthy businessmen who control the economic fates of Singapore, Malaysia, Thailand, Indonesia, Hong Kong, and the Philippines. Mysterious, shrewd, and ruthless, these tycoons represented eight of the twenty-five wealthiest people on the planet in the 1990s and they continue to command multibillion-dollar personal fortunes, controlling everything from banking and real estate to shipping and gambling—yet their names would not be familiar to regular reader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o are they and how do they do it? That is the question Joe Studwell, author of the acclaimed book The China Dream, answers in this incisive behind-the-scenes exploration of the outsize figures behind the veil. Studwell has spent fifteen years as a reporter in the region and uses his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paint intimate and revealing portraits of the godfathers—who they really are and how they make, build, and maintain their fortunes. Asian Godfathers is an explosive book that lifts the curtain on a world of staggering secrecy and hypocrisy and reveals—for the first time—who the leaders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and tumultuous markets really are.
2018年4月3日 想读
红色资本 豆瓣 谷歌图书
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
8.9 (15 个评分) 作者: 卡尔•沃尔特 CARL E. WALTER / 弗雷泽•豪伊 FRASER J. HOWIE 译者: 祝捷 / 劉駿 东方出版中心 2013 - 8
揭示中国非凡崛起与金融改革的真相!
阅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金融改革2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作者通过对中国的银行及货币政策,股票及债券市场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历史总结,包括对中国金融高层决策的一些重要背景及金融交易内幕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很多独特而深刻的洞见。
2018年4月3日 想读
築地通的壽司全知識 豆瓣
作者: [日] 福地享子 译者: 周雨枏 麥浩斯 2015 - 8
「去築地市場吃壽司」是東京旅遊的必定行程,但是如何點壽司?茫茫魚海中如何 知道哪種魚最對自己的口味?如何知道哪種魚是最當季美味?鮪魚要吃大腹肉、中腹肉還是赤身?醃漬還是炙烤?… 卻是每個觀光客總會遭遇的問題。
《築地魚市打工的幸福日子》作者,「築地魚市場銀鱗會」的福地享子,這回提供的是超級實用的壽司魚類知識大補帖,深入淺出介紹只使用世界第一的築地魚市場的當季漁獲,將她深入築地市場七年來近距離與水產批發商、壽司師傅相濡以沫所得到的專業知識,以幽默趣味、充滿個人風格的筆觸呈現出來,讓讀者閱讀起來亦是津津有味。
針對饕客造訪築地市場時常遭遇的問題與需求,作者將壽司食材的特徵、味道及口感,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並且提供分類、全長、築地產季、主要產地、照片等資料,口袋開本設計,是一本隨身攜帶的壽司知識,提供最方便的即時查找與資訊。每種壽司食材並標註發音,還有行話、圖解手勢,讓外國人也能與壽司師傅溝通。
書中以傳統分法將壽司分為7類 (紅肉魚、青銀色魚、白肉魚、貝類、蝦子蝦蛄、烏賊章魚、煮物魚卵及其他),介紹61種壽司食材、88貫的壽司,讓讀者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築地純粹的職人精神,從品嚐中感受江戶前壽司的氣魄。作者並以魚河岸的視點切入,介紹在築地有關江戶前壽司的所見所聞。 書後附有日本漁產分布地圖、魚河岸小歷史、築地壽司店簡介、築地重要活動、築地關鍵數字報告等小知識,提供讀者基本知識需求。
2018年4月3日 想读
十解日本料理:給美食家的和食入門書 豆瓣
10品でわかる日本料理
作者: [日] 高橋拓兒 译者: 蘇暐婷 麥浩斯 2014 - 6
御椀的高湯是「萃取」而來,煮物的高湯則是「熬煮」而來,
天婦羅是「炸物」同時也是「蒸食」……
透過十道基本料理,認識和食的大千世界
深度了解和食文化智慧,更能吃出日本料理的美妙關鍵!
吃法會隨著時代轉變,作法也會隨著變遷。想了解日本料理,就得從歷史的角度來檢視、分析日本料理。從事日本料理22年,京都達官貴人推薦名店「木乃婦」的第三代店主,身為京都日本料理的傳人作者高橋拓兒認為,能夠了解日本料理的基本結構,然後愉快地享受美食,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因此這本書便是以「享受日本料理」的立場,深入淺出地說明十種被視為日本料理根基的菜餚,針對如何享用該菜色的特點做介紹。這「十品」日本料理,包含「八寸」(下酒菜)、「造身」(生魚片)、「御椀」(煲湯)、「燒物」(燒烤)、「揚物」(油炸)、「焚合」(燉菜)、「醋物」(涼拌)、「蒸物」(蒸食)、「御飯?汁?香物(醃菜)」,以及「便當」,作者從名稱來源、歷史、時節、美學介紹飲食文化,章節後的專欄,則根據不同主題的飲食文化,例如「西餐與日本料理」、「日本料理與食器的選用」、「季節與味道的變化」,深入淺出地介紹日本傳統飲食文化。
不可不知的和食祕密,讓日本料理嚐起來加倍美味!
京料理界新生代第一人,獻給讀者的和食品嚐全知識!
.食材應該「蒸」還是「燙」才能保有美味?
.用科學方法就可以製作出美味烤魚
.如何熬煮出料亭一般的美味高湯?
.生魚片原來源自中國?
.醬油與醋原來出自國家官僚之手!
.京都為何盛行外送文化?
.與日本料理相關的節慶、曆法之基本知識
「我撰寫這本書的契機,源自於身為料亭第三代的我從事日本料理工作時,發覺一般人對於日本料理的基礎知識其實並不那麼了解,想不到日本料理對於現今的日本人而言,竟是這樣遙遠的存在。」即使市面上已經出版了許多日本料理方法的書籍,但高橋拓兒發現,適合大眾閱讀、簡單易懂的料理概論竟寥寥可數。
「方法論會隨著時代的潮流改變,但概論卻是從日本超越千年的歷史中積累而來,有著無可撼動、堅若磐石的思想,我認為這便是日本料理的『傳統』。」日本料理驚人地集超越時代的各種智慧於一身,其獨特性在世界上無人能出其右。高橋拓兒藉由這份思想,希望不只廚師,連品嚐日本料理的人也能懂得日本料理的精妙之處,然後更加享受日本料理所帶來的味蕾饗宴。
吃法會隨著時代轉變,作法也會隨著變遷。想了解日本料理,就得從歷史的角度來檢視、分析日本料理。但高橋拓兒認為,真正了解日本料理的結構,愉快地享受美食,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依循這概念,作者挑選了十種被視為日本料理根基的菜餚,並且附上說明,針對該如何享用該菜色的特點做介紹,此外也特別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日本料理。
這本全新的和食入門書,對於日本料理專業職人來說,可以提供日本料理背景與內涵的進階認識,提供職人與美食家更深度的飲食文化知識;而對於喜愛日本美食、對於文化歷史美學有興趣的讀者,更是充滿知識性、絕對不能錯過的深度好書。
2018年4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