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料理實驗室 豆瓣
The Food Lab: Better Home Cooking Through Science
作者: 傑·健治·羅培茲-奧特 / J. Kenji López-Alt 译者: 吳宣儀 / 羅婉瑄 悅知文化 2017 - 7
美國餐飲界最高榮譽James Beard Foundation最佳食譜書
至今蟬聯amazon食譜類及食物科學類銷售冠軍
amazon逾千人五顆星滿分評價
國際烹飪專業協會IACP年度最佳食譜書
《紐約時報》評選最佳暢銷食譜書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10大最佳食譜書
《Library Journal》、網路美食雜誌《Epicurious.com》年度最佳食譜書
《連線》雜誌譽為「給會做菜的科學宅男的終極食譜」
◎內容包含各種食材、料理原則以及烹飪技巧
為什麼要舒肥?什麼食材拿來舒肥最好?冰桶也可以舒肥?
高溫油炸的美味原理又是什麼?
油醋醬的完美比例是什麼,乳化又是什麼?
肉汁醬要色香味俱全該怎麼做,而鍋底醬又該怎麼做?
為什麼魚類的保存時間比肉類還要短?
烤肉時的碳火設置也是有秘訣的,如何能完美控制火候?
如何用平價的牛肉部位做出驚人美味的牛排?
兩分鐘就能製作出完美荷蘭醬?
自製瑞可塔起司原來只要做到兩件事?
◎由MIT研究生解讀美味料理背後的驚人秘密
超過300道食譜──包括高湯、牛排、絞肉、烤雞、各種醬汁、沙拉與沙拉醬、炸物等等。
超過10種刀法切工──包括分解全雞、細切香草、分切帶骨肋排、滾刀法等等。
超過10項科學實驗──包括發粉的作用、肉類需要靜置、味道來自於油脂、牛排該用鹽醃多久、如何在家熟成牛排等等。
超過10種科學原理──重量和體積的差別、麵粉與麩質、萊頓弗羅斯特現象、真空低溫烹調的原理,為什麼該讓肉休息等等。
超過10項的廚藝觀念──包括握刀、濕醃與乾醃、沸水對料理的影響、攪拌機為何要從低速到高速、鮮味與味精的原理等等。
超過10項的料理技巧──包括起司分類、乾燥香草與新鮮香草的選擇、整粒香料與香料粉的差別、延長炸油使用壽命的秘訣等等。
以及,公開最實用的8種鍋具、6.5把刀具,與你最需要的多功能廚房工具,並解說冰箱及食物櫃的收納方式。
◎破除各種傳統烹飪法的迷思
為什麼煮義大利麵要用大鍋水,小鍋水不行嗎?
別管肉一定要煮到幾度才能殺菌了,該是破除溫度迷思的時候?
用大火熱鍋後煎牛排,無法鎖住肉汁?
為什麼要把生菜與沙拉醬汁分開放?混合在一起不是很好嗎?
油炸過一次後別急著倒掉?但這不就成了回鍋油了嗎?
漢堡只是速食店裡的低價產品?
為什麼法式洋蔥湯要如此耗時,是否有加快的烹調法?
◎沒有花俏、複雜的餐廳擺盤或分子料理
本書沒有任何主廚所需要用到異國食材、困難的技術、化學變化、或特殊配備才能製作出來的食譜。相對的,只使用最簡單的食材──容易取得的牛排部位、漢堡、馬鈴薯、烤雞等等,也可以做出主廚級美味料理。
◎掌握食譜背後的重要原則,才能不失敗
曾經使用同一份食譜、同樣的烹調手法,今天煮出來的卻跟昨天的味道不一樣嗎?小小的不同都可能產生出天差地別的風味,是橄欖油用完了只好用菜籽油,也可能是今天的氣溫突然下降了好幾度。有許多因素讓你無法完全用相同的環境與手法來做同一道食譜,因此,死記食譜是行不通的,唯有掌握到食譜背後最重要的烹飪原則,才能讓你從盲目相傳的傳統作法中獲得自由。
◎精裝裝幀設計,收藏、實用兼具
首版限量精裝。繁體中文版完整呈現原文書內容。
內頁使用嵩厚雪銅紙,閱讀文字不反光。
2018年3月11日 想读
料理的科學 豆瓣
The Science of Good Cooking: master 50 simple concepts to enjoy a lifetime of success in the kitchen
作者: The Editors of America's Test Kitchen / Guy Crosby 译者: 陳維真 / 張簡守展 大寫出版 2015 - 8
◎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紮實內容資訊,在家就能做!
「美國實驗廚房」以科學實證方式探索各項烹飪細節,是美國當地公共電視家喻戶曉,最受歡迎的料理節目。該節目花費20年來調查每項環節,對於料理結果所造成的影響;並通過數以萬計一般家庭的居家料理取樣,確認書中收錄的家常菜式是可行的。絕對有別於坊間在「象牙塔」專業廚房環境中,所寫就的烹飪書籍。
◎美食家專屬百科全書:真正科學認證,提綱挈領一本就夠!
本書作者之一蓋 ?克羅斯比是美國實驗廚房的首席科學顧問,也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的教授。他為了本書翻查了300篇以上的論文,用以確定本書內容精準無虞,也同時能符合書本所載理論,以及廚房中的實證經驗。由於以普世通用的50項烹調原則為切入角度來論述,因此能讓人深刻快速地牢記該種食材,甚至該項觀念中最精華的部分!
◎收錄指標性400道無國界食譜,詳細圖解好記易學!
除了50項料理實用觀念,本書更提供由「不同類型菜式」進行檢索的方式:依照不同種類的食材,收錄超過400道食譜。在規格上以超越原書尺寸的大開本,搭配典藏硬殼與燙金書衣,並以精美銅版紙印刷內頁,帶來最好的閱讀效果,同時在內文關鍵的實用觀念上面,附上簡明易懂的原創圖解。力求讓讀者真正深入理解Know-How,不論初學者或專業廚師都能快速上手!
廚藝界聖經,美食家人手一本的寶典!
長踞Amazon食譜書、食品科學類 Top 10
近千名讀者,五星滿分破天荒評鑑!
全球公認──比分子料理更實用全面的科學烹調法!
◎整合上萬次實驗成果:每位料理人,此生都該明白的50項實用觀念。
◎世上最具求證精神的專家作者群,集結其20年烹調Know-How於一書。
◎再三爭取,唯一授權中文版!連續36個月榮登紐約時報和亞馬遜暢銷榜!
你很快就會發現,只要是有關料理的疑問都能在此找到解答。
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為什麼?』
很多人認為,傑出的廚師們是靠直覺進行操作,他們似乎有某種內在第六感,並在做菜時由內而外展現出來。不可諱言的,世上的確很多偉大主廚心裡只是知道如何做飯,並深知廚房中一舉一動幕後的潛規則基本原理。但,這些原理後面究竟有什麼依據呢?答案是「科學」。
如果──
你總是遵照食譜書指示做菜,怎麼也煎不出一塊外酥內嫩的牛排?
反覆練習同一道料理,卻總是做不出餐廳一半的美味?
那麼,實務派的你,放下坊間食譜書的時候到了,
此刻起,翻開這本深入淺出的「料理白皮書」,
用最科學的方法,揭露「全世界都在用」的烹調法則!
忘了那些華而不實的分子美食、液態氮,以及花俏的烹飪器材吧!每個人都能上手的家常菜才是王道!本書收錄超過400道經典食譜,詳細調查每道好料理的背後運作環節,讓你一出手就是大師級水準!
◎好科學造就美味食物
《廚藝畫刊》的實驗廚房團隊已投入20年探索料理的基本原理,並且首開風氣,讓隱藏在食物烹調背後的科學原理,廣泛為世人所重視。現在,他們將超過三百本內容翔實的雜誌內容、上千個小時的電視節目精髓,全部濃縮整合在《料理的科學》一書裡面。也就是說:這本劃時代的書把成千上萬次的實驗成果,有條理地整理成每位廚師都該知道的五十項實用觀念。
正如你所想像這些觀念涵蓋居家料理的所有範疇,以及細節──
簡單如炒出一盤完美的炒蛋,困難到做出正統舒芙蕾甜點。至於料理技巧更是包羅萬象,其中包含了熱炒、烘烤等技法,同時也有烘焙與手作麵包。橫跨世上已知料理的基本共通法則,讓你在家也能煮出真正美味的無國界料理!
◎好廚藝的確有秘訣,而且每個人都學得會
本書回答了許多用「理性科學語言」清楚說明的食材料理法則;也回答了無數用「感性經驗法則」判斷菜式烹飪火候的料理人,在心中百思不得其解、反覆再三提出的問題,例如:
● 即使只是放在料理檯上,食物還是可能會過熟
將食物煮到理想的最終溫度並非最佳的解決辦法。你必須知道,經高溫烹煮後,食物會繼續加熱,即使只是放在料理檯也一樣!
● 小蘇打讓烘烤料理更美味
小蘇打不只協助烘烤食品膨脹,還能改變食材酸鹼值、促進褐變反應、製造更美味的口感!
● 醃汁不加酸
拋棄酸溜溜的醃汁食材,改用「加鹽」的醃汁,這才是讓醃過的肉又嫩又多汁的要素!
● 肉要先「擦乾」再「香煎」
表面水分蒸發後,褐變反應才會開始。除了將肉擦乾贏回香脆口感,將肉放進冷凍庫或烤箱的極端手段,有時也很值得!
● 蛋不是一種食材,是「兩種」
雖然蛋白和蛋黃都裝在蛋殼裡,但並不代表它們必須永遠在一起。多加幾顆蛋黃是炒蛋的美味秘訣,少加點蛋白可讓糕點味道更濃郁!
● 可可讓巧克力味更濃郁
可可粉的脂肪較少、氣味香濃,從奶油霜到慕斯,它可是秘密配方。想發揮極致的巧克力味,就從熱水或咖啡沖開的可可粉開始!
● 在家也能做出品質穩定的派皮
完美的派皮必須在「綿密度」和「緊密結構」間取得平衡,如果沒把握揉出最佳狀態的麵團,那就讓酒精濃度40%以上的伏特加幫忙,就能輕鬆製作出軟硬適中的派皮。
● 不需浸泡,也能讓米飯變蓬鬆
米中的澱粉質決定飯粒的口感,關鍵不在浸泡,而是米與水的「比例」以及選用入菜的稻米品種。
◎史上最完整權威、深入精要、易上手、好操作的料理寶典!
我們敢說:這本革命性的料理全經典,是短時間精通烹調藝術與科學的最根本方式。在看完本書之後,不論入門新手或廚房老鳥,隨時翻閱本書,都可以按圖索驥,煮出既紮實又美味的食物。讓人完全不憑運氣,就能煮得一手好料理!那些你以為必須在廚房工作多年才能擁有的信心與知識,憑著深入閱讀本書,很快就能擁有。而且你會在這個過程中,親眼見證自己廚藝如何獲得大躍進!
2018年3月11日 想读
解剖列車:針對徒手及動作治療師的肌筋膜筋線(附光碟) 豆瓣
Anatomy Trains, 2nd Edition
作者: Thomas W. Myers 译者: 周玟玲、黃麗婷、游曉微、游玉菁、黃佳琦 愛思唯爾 2012 - 6
不管是運動傷害的痼疾,辦公久坐的勞損
乃不良姿勢造成的肌筋膜疼痛
全球專業徒手與運動治療師風靡的肌筋膜/運動解剖書
對於所有與人體相關的職業者而言,了解筋膜在健康運動及姿勢調整中的角色十分重要。解剖列車:針對徒手與動作治療師提供之肌筋膜經線以「整體系統」觀點呈現肌筋膜∕運動解剖學,特別是全身筋膜網絡中肌肉間的連結部分。這本書十分易於理解,其中詳細探討了扭力如何透過肌筋膜「網」來傳遞,以同時達到動作穩定與姿勢代償的過程。
本書特點:
.圖解12條肌筋膜經線與建構其他經線之原則
.多樣化的彩色表格與圖示,詳細描述與經線相關之肌肉與筋膜結構
.呈現結構與運動型態之評估資訊,並提供與徒手治療及動作教育等相關之應用
.由結構整合叢書中提供技術選集
.囊括對筋膜系統的整體介紹,並以全新觀點及近期對筋膜系統反應之研究結果加以佐證
.書中提供包括網站、影音程式,以及延伸閱讀等相關豐富參考資訊
解剖列車適合所有程度的讀者-從學生、運動員或顧客,到最具經驗之治療師。
包括所有徒手與運動治療師在內,以下的專業族群都將發現本書的有用及與其實務相關之處:
.按摩治療師
.結構整合執業者
.顱薦治療師
.瑜珈教師與治療師
.整骨師
.物理治療師
.運動教練
.舞蹈與動作教師
.脊椎指壓治療師
.針灸師
2018年3月9日 想读
川菜烹饪技巧 香醇篇 上下 豆瓣
作者: 刘自华 2003 - 1
《川菜烹饪技巧(香醇篇上下)》选取川菜中58种具有代表性的菜肴,从菜名起源、原料准备、刀功成形、汤汁勾兑、火工烹饪到菜肴的色、香、味、口感风格、味道特点,一一阐述。
2018年3月5日 想读
川菜百味秘笈 豆瓣
作者: 刘自华 2012 - 2
刘自华所著的《川菜百味秘笈》是笔者集三十余年烹调川菜的经验总结,以独到的见解,选取川菜中具有代表性的菜肴,从菜名起源、原料准备、刀工成形到菜肴的色、香、味一一阐述,使读者从中感悟出菜肴制作中的精湛技艺和细微之处。《川菜百味秘笈》在笔者托起的高台上再进一步,创出自己独具特色的佳肴,引领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2018年3月5日 想读
川菜烹饪事典 豆瓣
作者: 李新 1999 - 3
《川菜烹饪事典》以其在丰富的烹饪史料、实用的烹调知识而深受广大烹饪工作者和烹饪爱好者的喜爱。《川菜烹饪事典》增加了新知识、新内容;内容调整扩充为烹饪文化、名店名师、烹饪原料、技术用语、行业用语、炊具用具、名菜名点、营养卫生、法律条规等九个方面内容。
2018年3月5日 想读
正宗川菜160种 豆瓣
作者: 陈松如 金盾出版社 1991
内容提要
本书由我国著名川菜烹饪大师陈松如编著。书中介绍了川菜的历
史发展和特色,具体介绍了160种正宗川菜、小吃的制作方法。全书内
容丰富,文字简洁,通俗易懂,每一例都附有精美彩照,是烹制正宗川菜
的权威性读物。本书对广大家庭、烹饪爱好者、专业烹饪工作者和有关
教学单位,均具较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2018年3月5日 想读
大众川菜 豆瓣
作者: 刘建成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 1
川菜美味可口,历史悠久,独具特色,驰名中外。
《大众川菜》自1979年初版至今,已再版35次,印数达一百多万册,但仍是供不应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川菜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不少的创新和海味川菜。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形势,应广大读者要求,特请胡廉泉先生再次增订《大众川菜》。作者在保持原版书的特色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百多个创新川菜和海味菜肴。他还充分利用菜谱末的附注,以变换原料的形式,给读者再介绍一至三个新菜的做法。如此,则新增菜肴近达二百款。如鸡翅海参、家常鱿鱼、清炖足鱼、干烧大虾、银杏小白菜等,均是这次选入的菜品。
这是一本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家常菜谱。它将让你和你的家人饱享口福,品尝到荤而不油,浓而不腻,色鲜质嫩,麻、辣、烫、酥、香、脆……各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2018年3月5日 想读
贵州烹饪百科全书 豆瓣
译者: 委会 1970 - 1
《贵州烹饪百科全书(精)》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共9篇,1284个条目,约53万字,是迄今为止比较全面、系统记述贵州烹饪文化发展过程及相关知识的专业书。书中不仅用历史的方法确定了黔菜菜肴体系,澄清了对一些菜肴的模糊认识,明确黔菜并非川菜或湘菜衍生出的系列,而是各成一派。此外,书中还对贵州发展的18个民族的食俗和独特的生活习惯做了较全面的记述,充分展示了各民族多彩的生活,增添了黔菜的内涵。
2018年3月5日 想读
家饌4 豆瓣
作者: 江獻珠 萬里機構出版有限公司 2011 - 4
有詩云:「少小之餐未易忘,每思家饌幾回腸」!這是繼「珠璣小館家常菜譜」之後,江獻珠執筆的新系列──《烹飪技法實錄》,經典體現輕鬆食風。本系列較以往的食譜有所不同,不再拘泥於編輯的主導,而是作者漫筆寫來。或者是選擇隨意可以上餐桌的食材,酌以趣聞軼事;亦或者是製作的菜式比家常還要家常,娓娓道出在家舞刀弄鏟的情趣,充滿家的無限溫情。食譜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有如黑暗中的明燈。
2018年3月5日 想读
烹飪、菜餚與階級 豆瓣
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
作者: 傑克.古迪 译者: 王榮欣 / 沈南山 廣場出版 2012 - 3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傑克.古迪又一力作!
從西非加納北方的大草原區出發,考察兩種不同部族─洛達基人與貢賈人,關於食物的生產、分配與消費過程的聯繫,並考察歷史上從古埃及、羅馬帝國,中古的中國及早期的現代歐洲的烹飪、食物消費行為與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關係,並爬梳當前食品工業的發展歷程,及因著交通、戰爭、生產與貿易等等因素對全球各地所帶來的變化所形成的另類文化統治。
最後回到工業食物的崛起,對第三世界社會的影響作為結論,表明在這些社會在抵禦食物與其他方面的文化統治能力,均與他們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有關。
2018年3月5日 想读
食经 豆瓣
作者: 陈梦因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 1
本书首先在于讲菜式,更讲做菜的道理。作者曾言,不是讲放几匙油几匙盐,而是讲为什么放油放盐。他熟悉广州的四大名厨,更了解食界的行规与掌故,著名的家厨秘方,以至民间食谱,都有本事探来。今再次推出《食经》,许久已失传的东西,读者可以重寻。
2018年3月5日 想读
食物與廚藝 豆瓣
On Food And Cooking
作者: McGee, Harold 译者: 林慧珍 / 邱文寶 大家出版社 2009 - 9
內容簡介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要打出綿密的奶泡,該選用低脂乳還是高脂乳?
濃稠的蛋清和稀薄的蛋清,哪顆蛋比較新鮮?
又香又濃郁的油魚,是低脂魚種或高脂魚種?
微波加熱究竟會不會有輻射殘留在食品上?
如同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暨分子美食學創建者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在1969年所言:「這是人類文明可悲之處,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真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甜點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但哈洛德‧馬基連結廚藝與科學,從此改變了我們對食物的理解與想像!
全球大廚,沒人手上敢不拿著本書!
全球銷售量超過五百萬本!
全世界大廚 沒人手上敢不拿著本書!
25年前(1984),本書於美國出版,在廚藝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5年前(2004),增修了將近600頁內容,獲得世界級大廚一致推薦。
去年(2008),作者榮登《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
改寫了全球廚房,催生開創性的「分子料理」與「化學廚房」,
獲得讚譽:「凡張口吃東西的人,都用得上本書!」
歷經1/4世紀,無書能出其右,連《時代》雜誌亦譽為「小鉅著」。
改變全球廚房的傳奇之書
25年前,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首創以科學探討烹飪,將廚藝由藝術和文化提昇至科學領域,讓《食物與廚藝》甫一推出立刻掀起風潮,席捲並影響了美、加、英、法各地。《食物與廚藝》重新賦予食物更深刻的科學意義和文化風貌,發動革命建立了民眾對烹飪的新態度、新觀念,連電視節目也開始製作廚房科學的節目,不僅帶動「廚房科學」風潮,也催生了現今當紅的「分子美食」!
四分之一世紀,歷久不衰
如今歷經四分之一世紀,《食物與廚藝》仍是國際三星級大廚奉為圭臬的重要寶典,於2004年新增近600頁內容後,再掀高潮。再沒有哪一本書,將食材描述得如此詳盡精確、將變化講解得這麼深入淺出,並將專業的飲食科學成功轉化為大眾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廚房科學知識。人類食物的起源、構成,以及各種食材如何透過廚藝變身為誘人美食的過程,盡收於此。
導覽飲食的文明與奧秘
《食物與廚藝》是全世界美食愛好者和職業廚師的「聖經」,連結了烹飪與科學,從各色食材的化學組成,探究滋味、香氣、質地、顏色和營養,如同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暨食物愛好者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所言:「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真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食物與廚藝》從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科學之窗窺探廚房實驗室的神奇變化,透視人類歷來飲食的文明,宛如廚房中的羅塞塔石碑,完美呈現了生命延續的無窮奧秘與無邊魅力。
原書厚達近900頁,從人類生命起源的乳汁,到文明發展後的飲料、甜點,各種食材皆有鉅細靡遺的介紹。《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的內容包括乳與乳製品、蛋類、肉類、海鮮等葷食,以及烹調方法與相關器具、四種基本的食物分子(水、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和化學入門等。
本書目錄第一部
第1章 乳和乳製品
哺乳動物和乳
乳品與健康
乳的生物學與化學
未經發酵的乳製品
新鮮發酵牛乳與鮮奶油
乳酪
第2章 蛋 Eggs
雞與蛋
蛋的生物學與化學
蛋的品質、處理與安全
雞蛋烹調的化學變化:凝結的蛋與濃稠的卡士達
蛋的基本料理
雞蛋遇到液體:卡士達與鮮奶油
蛋白泡沫與手勁
蛋的醃製與防腐
第3章 肉 Meat
食用動物
肉食和健康
當代肉業的爭議
肉的結構和品質
供肉動物及其特點
動物肌肉轉變為食用肉品
肉類的腐敗和保存
肉類烹調的幾項原則
鮮肉烹調方法
雜碎或內臟
混雜內臟和肉
肉類的保存與防腐
第4章 魚貝蝦蟹 Fish and Shellfish
漁場與水產養殖
水產與健康
水中生物與魚類特性
魚的解剖構造與品質
我們食用的魚
從水裡到廚房
生食海鮮
烹調海鮮
蝦蟹貝類及其特性
加工海鮮
魚卵
第二部
第1章 烹調方法與器具材質
褐變反應及其風味
加熱的形式
加熱食物的基本方法
烹調器皿的材質
第2章 四種基本的食物分子

脂肪、油及類似的分子:脂質
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
第3章 化學入門:原子、分子和能量
原子、分子與化學鍵
能量
物質的相態變化
2018年3月5日 想读
专业烹饪 豆瓣
作者: 韦恩·吉斯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 6
《专业烹饪》(第4版)还提供了一千多个食谱和七百多幅图片和插图。另外《专业烹饪》(第4版)还将告诉你如何选择厨房设备与工具、如何设计菜单,如何对食物进行装盘与装饰等多方面的内容,把你培养成一个烹饪高手。
2018年3月5日 想读
豆瓣
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
作者: Michael Pollan 麥可.波倫 译者: 韓良憶 大家 2014 - 11
當烹飪技術演進錯誤,自然與文明都將受害。
「你騙得過味蕾,卻騙不了胃。」
《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再度踏上溯源之旅,
在人類烹飪史中尋找現代問題的解答。
烹飪,是造就人類這一物種的獨門演化術與求生本能。自學會用火的那一刻起,熟食使我們的消化器官變小、腦袋變大,成為今日的模樣。烹飪曾經帶領人類探索大自然與文明的邊界,為人類溝通往來,將自然物質轉化為滋養,為人類文明提供根基。
然而,在現代經濟體系下,工廠取代了廚房,烹飪技術看似日益精進,卻是人工添加物堆出的砂上城堡。人類遠離生存所繫的自然,食安及健康問題開始層出不窮。
美國飲食界良心暨《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為了解人類如何發展出滋養文明的烹飪技術,又如何將這技術推往錯誤方向,以及在這股洪流中該如何自保,遂踏遍世界各地,走入各種形式的廚房,學習貼近自然的烹飪技術,尋找改變人類飲食未來的可能。
這趟飲食溯源之旅從人類最古老的烹飪形式—— 烤肉出發,一路穿越家常燉鍋、麵包坊與製粉工廠,再回到與自然共生的乳酪坊及醃菜缸中。旅程中有各種烹飪專業人士及食品市調專家的訪談,揭露烹飪技術如何在工業文明中沉淪,如製粉工廠為延長麵粉保存期限,篩去含多種營養成分的小麥胚芽及麩皮,使麵粉除熱量外別無其他營養價值。此外也為居家烹飪者提供專業意見與教學,如培養天然酵母及利用全麥麵粉製作麵包的方法,還有烹煮燉菜時如何利用較老的肉品,減少消費工業化飼養的年輕畜產品等等。
本書邀請讀者改變生活中生產和消費的比例,那怕只改變一點點也好。經常練習這些簡單的技術,生產若干生活必需品,讓我們更能夠自力更生,更加自由,同時減少對遠方企業的依賴。每當我們無法自行供給日常需求、滿足想望時,不單是我們的錢財,還有我們的力量,就都流到企業那一端去。一旦我們決定為餵飽自己負起一些責任,力量又會流回到我們和我們的社會這裡。這正是重建地方食物經濟運動最早學到的一課,這項方興未艾的社會運動最終能否成功,全看我們是否願意在餵飽自己這件事上,多花點腦筋,多盡點力。不是每天每頓飯都必須自炊自煮,但是應該更常烹飪,只要有時間,就盡量下廚。
重修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也重修與自己的關係。讓我們重新發現烹飪,這個看似最平凡的技藝,竟是人類現代社會許多困境的解答。
媒體推薦
「當『飲食研究』有日成為大學學門,這本跨類別鉅作必列為典範教材。」——《衛報》書評
「或許只有麥可.波倫能夠調合如此多種飲食運動、哲學與研究文獻,轉化成這般意義明晰且發人深省的訊息,旁徵博引又綱舉目張。」——《華盛頓郵報》書評
「改變一生的好書並不常見,尤其是封面上還寫著大大的「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那種。但麥可.波倫的《烹》肯定名列其一。你不可能讀完這本書卻沒有付諸實行。《烹》為今日的飢餓人類帶來啟示。接受改變吧。」——《電訊報》
「讀到麥可.波倫的《烹》以前,我從未想過任何附帶食譜的書能夠寫得如此機智,又能衝擊你的道德理解與政治聯想。投入一點熱誠,你就能享受那自由遊走於各種疆界的罕見文體,然後變得更加投入……在波倫的妙筆下,科學、歷史、靈感,還有食譜鎔於一爐,莫不兼備,正巧還有些無傷大雅的風趣。」——《波士頓環球報》
「《烹》帶給我們經典的波倫——思路明晰、意象鮮活,富於生動聯想與深刻洞見,而且讀來妙趣橫生。就如《雜食者的兩難》一般令你全神貫注、無由分神。」——《西雅圖日報》
2018年3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