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莫迪洛漫画(9) 豆瓣
作者: [阿根廷] 莫迪洛 2004 - 2
《莫迪洛漫画》图画线条流畅,颜色鲜丽大方,尤其是他的主角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着圆圆的滑稽又可爱的外型,加上夸张的大鼻子,难怪深受大家喜爱。哑剧表演大师马歇马叟也曾形容欣赏莫迪洛的画,就好像在看一部剧情紧凑的电影,出人意料的惊喜接二连三,许多无法预见的惊奇与荒谬的逻辑紧紧结合在一起。
莫迪洛说:“人类相信自己的未来,尽管困难重重,总要设法克服。对我来说,这正是人性的优点,人类因此练就强悍的意志力,才能有创意地生活下去。”莫迪洛正是这样一位永远在寻找、永远在尝试、不断挑战自己的创造者。
他不但用眼看,也用心去体会生活。就像他笔下可怜、荒唐、可笑的小人物。尽管在我们面前作了人类残酷和愚蠢的见证,但是另一方面呢?在残酷和愚蠢的背后,莫迪洛又何尝不是在重塑人类对生命崇高的理想与期望?
感谢黑色幽默大师莫迪洛,他用幽默温暖我们的心,用黑色清洗我们的脑。
20世纪人类全纪录 精 豆瓣
作者: (美)洛兰·格伦农 等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 8
《20世纪人类全纪录1900-1999》主要内容包括:1900-1909,1900年的世界,潜意识的秘密——弗洛伊德主义的诞生;1910-1919,1910年的世界,不停运转的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来临;1920-1929,1920年的世界,融合的文化——大众文化的诞生;1930-1939,1930年的世界正步走的国家——极权主义时代等等。
杂花生树 豆瓣
作者: 叶兆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文化散文集,收录作品二十一篇。上至康有为、梁启超,下至江南女人,基本以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人物、现象为内容,也涉及高尔基等对中国一个时期的文学产生影响的人物。从中可以窥出作者的阅读轨迹及阅读心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私语词典 豆瓣
作者: 柳美里 译者: 于荣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9
《私语词典》主要内容:柳美里,1968年6月22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在日韩国人,剧作家、小说家。横滨共立学园高中肄业。1986年以剧作《致水中之友》闻名而开始受到关注,199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水边的摇篮》、《家庭标本》、《私语词典》、《鱼之祭》、《家庭电影》、《淘金热》、《命》等。
《私语词典》是柳美里的一部随笔集,她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四十四个词语,以各种各样的情景和自己的回忆为主料,佐以辛辣独特的诠释,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越来越迷离而冷漠的世界。一方面,书中所描写的内容满足着现代社会人们日益猖獗、深深隐藏的偷窥欲望;另一方面,作者一贯以大胆揭露隐私而著名,甚至把隐私视作“难得的财产”,《私语词典》也恰如其名。这部随笔集堪称颠覆我们常识的一部“新辞典”。
黄色潜水艇 豆瓣
作者: 沈宏非 文汇 2006 - 1
黄色潜水艇,1966年收录在披头士唱片里的一首歌曲。三年后,它又变成了一部卡通片的名字。据保罗·麦卡尼回忆:“当时我突然想到不如写一首儿歌,继而想到各种画面,黄颜色和一艘潜艇随之浮现,我想,这个主意不错,一艘充满了童趣的黄色潜水艇。”
安伯托·艾柯在1989年曾提出过一个辨别影片是否色情的标准,因为那类片中充斥着角色上车和开车好几里的路程,“若角色从A点到B点的耗时超出你愿意接受的程度,那么你看的那部电影就是一部色情片。”
雅舍谈吃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 8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
酒店 豆瓣
作者: 陈晋略 / 贝思出版有限公司汇编 2002
本书收录了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酒店设计,有“戴高乐机场喜来登酒店”、“米拉玛度假酒店”、“日光市雾降度假酒店”等。
午后四点 豆瓣
7.6 (23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 阿梅丽·诺冬 译者: 胡小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7
埃米尔与妻子搬到乡下打算安度晚年。刚住下来,惟一的邻居贝尔纳丹就来拜访,并从此每天午后四点准时到来,沉默干坐两小时后又准时离去。
埃米尔尝试逃离和装病,但邻居照来不误。埃米尔终于忍无可忍,把贝尔纳丹轰出了家门。但两天后的一个深夜,他发现贝尔纳丹竟躺在汽车的驾驶室里,开着汽车的发动机想中毒自杀……
闲情偶拾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韦尔乔 / 绘者 韦尔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闲情偶拾》讲述了医生画家韦尔乔与甘肃诗人人邻合作的一本感人的图文小书。选取百张图画,分为“幽梦”“流逝”“谣曲”“咀嚼”“钟声”“羁旅”六部分。文字于画是非常到位的,却又若即若离,非一页图一页文的解说。字里行间散发着淡淡馨香,唯美而不失厚重,“哀而不伤、美而不艳”。并可见出周作人、丰子恺、阿成、阿城、汪曾祺等散文大家的影响。
波動 豆瓣
作者: 趙振開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本書所選小說是中國大陸年青作家趙振開的優秀作品。趙振開生於一九四九年,在中國國內及海外以筆名「北島」寫詩而知名,獲許為中國二十世紀傑出作家之一。
傅雷家书 豆瓣
8.3 (28 个评分) 作者: 傅雷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 - 7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 染启迪。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该版《傅雷家书》经重新编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原三联版《傅雷家书》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与原三联版《傅雷家书》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
饮食男女 豆瓣
作者: 沈宏非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 8
继《时髦是毛 时间是皮》、《写食主义》、《食相报告》等专著之后,著名专栏作家沈宏非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饮食男女》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集结出版。
沈宏非为目前活跃在中国报刊的新锐专栏作家之一,他的最有影响力的专栏包括《南方周末》的“饮食男女”、“写食主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思想工作”,《上海一周》的“吃弗消”,《经济观察报》的“废话点心”,以及正在《新民晚报》开设的“准风
尚谈”等等。《饮食男女》正是其在南方周末开设的专栏“饮食男女”的集结。
由沈宏非所倡导的美食美文已成为时下报刊界的风景,评论认为“沈宏非本人和他的深明挑逗意味的专栏文字还有他对吃喝与时尚的融汇,对流行话语的随手拈来,都成了一种新的路数。” 沈宏非写过诗、小说,当过记者、编辑,连续居住超过10年以上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和香港,对南北饮食文化的热爱、对报刊口味的熟埝以及对中西时尚文化的敏感造就了他在他在专栏写作的领跑地位,从而改写了谈吃谈喝一向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历史。
与《食相报告》、《写食主义》等书不同的是,《饮食男女》并不仅仅着眼于“饮食”,而是把笔触伸向了“男女”,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书中,沈宏非坚持一贯的游戏文风,写饮食男女和男女饮食,既不动声色,娴雅从容,又冷隽幽默,入木三分,如《安能辨我食雌雄》,《鸳鸯茶》,《霸王别鸡》,《男左女右》、《惹火尤物》等篇章,将饮食的活色生香与男女的欲说还休表达得津津有味,令人捧腹之余,又满口余香。
张看(上下)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 9
全书共分为“日常生活”、“亲友素描”、“未名小草”、“艺文天地”和“著译自述”五辑。每辑作品均按最初发表或首次结集的时间先后编排,以便让读者对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进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
《张看》本是张爱玲第二部散文集的书名,是张爱玲自己选定的,她对此有过一个解释:“‘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
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豆瓣
作者: 张盛寅 / 温青 2003
《张爱玲:美丽与哀愁》内容简介:爱玲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她将艺术生活化,又将生活艺术化,同时却又对于人生充满悲剧感;她出身名门,同时却又幻想着去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同时却又远离众人,冷漠而又寡情;她通于人情,达于世故,同时却又在衣着打扮、待人接物方面,我行我毒,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可以同读者套近乎、拉家常,同时却又在现实里与人保持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曾经大红在紫,出尽风头,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同时却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陈丹青音乐笔记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 3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
陈丹青 艾未未:非艺术访谈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王宝菊 / 未知 艾未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
陈丹青、艾未未,两个当代文艺领域小有名气的人物。现在,主持人王宝菊对他们进行了一番采访。访问的内容涉及他们对社会、文化、人生、两性和城市的看法和观点。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五味 豆瓣 Goodread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4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例如《吃食与文学》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花间一壶酒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同心出版社 2005 - 6
《花间一壶酒》收入了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