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痛快的日子 豆瓣
7.8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佐野洋子 2022 - 7
“无论到了几岁都要积极进取”像是一种强迫症不断对我们洗脑,慵懒、归于平淡的心反而轻松。
《活了100万次的猫》作者佐野洋子最后的人生自白,好评不断,重版归来。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佐野洋子健忘的症状愈来愈严重,接着她又发现自己罹患癌症,甚至癌细胞转移被告知只剩下两年生命。在这段看似人生末了的黑暗日子,她写下了她的日常生活,有她对食物的记忆,对各种人、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老年、独居、死亡的种种看法。
但在这本书中,你看不到佐野有一丝消极。有的只是她面对生活与生命的直视和淡然。在面对生存的辛苦和不幸的同时,她以直白而诙谐的口吻展现了对生命的豁达,用淡然与豪爽的笔触,为这最后一步写下精彩痛快的一笔,让人在阅读过程里看见她的豁达,并偶尔会心一笑。
人生很麻烦,但只要吃饱喝足,就可以继续过日子,并且可以过得很痛快。
-----
她的文字有种粗粝的力量感,不在笔触而在意态,一路前行,见啥风景就潇洒开谈,话题插枝就活,但不过分流连和经营。谈笑间,在时间的指缝中,已漏下金沙,留给我们循迹寻美。——黎戈(《平淡之喜》《时间的果》作者)
2024年9月4日 已读
写于佐野洋子生命的最后几年,关于失去和生病,衰老和死亡,读了说不感伤是假的。写对韩剧的爱我挺认同,“要说故事情节,全都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编造出来的,处处是逻辑硬伤。可就是觉得幸福,特别特别地幸福。不少人曾经对这些进行过各种分析,而我不想这么做。喜欢一件事物哪里需要什么理由,喜欢就是喜欢啊。”
VancouverLib 人生 图书馆 日本 漂在加拿大
迷人怪物 豆瓣
Fabulous Monsters: Dracula, Alice, Superman, and Other Literary Friends
7.5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译者: 徐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小红帽与朝圣者但丁带领我们穿越人生路上的黑暗森林;我们听见浮士德在追问,在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的时代,灵魂价值几何;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引发了一场讨论——用理性面对疯狂,同时在疯狂中寻找理性……
▼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如独角兽,他们是来自永恒的虚构之境的原型形象,带领我们驰骋在奇想幻象的国度,体验多样人生,成为无数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我们随着时间之流长大,经历生老病死,而书中人物始终是我们第一次阅读故事时的样子,但也会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而变化,给予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新启示,教会我们爱、失去与世界本身的复杂之处。
▼本书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2024年8月31日 已读
各式文学中的怪物,蔚为大观。说到有些怪物最终的目标是冰冷荒凉的加拿大,我一乐,跟我想到一起了。
中国怪物入选——Sandy。沙僧有这么个洋气的名字,在外企工作想来定是游刃有余啊。
文学 漂在加拿大 阿根廷 随笔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豆瓣
Everything in Its Place: First Loves and Last Tale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肖晓 / 周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 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科普写作的莎士比亚,奥利弗·萨克斯医生最后的遗作与漫长的告别:
广袤浪漫如宇宙或大脑,美丽幽深如记忆与神经,一部写给“好奇症患者”的万物奇谈,致敬人类大脑与科学之美的最后情书;
数十家欧美一线媒体重磅推荐,著名导演韦拉斯哈古的挚爱之书 。
♣ 介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萨克斯医生展现出他身兼科学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作品一直难以归类,本书则尤其丰富而复杂,闪耀着万花筒般的好奇之思。
它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它,我们既可观望到他遥远的童年与原点,也可透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凝视无限宇宙与有限肉身。
♣ 从乌贼到蕨类植物,从躁郁症到脑中之旅,从地外生命到神经学漫游,从“最初的爱”到“最后的故事”:
“最初的爱”是献给乌贼与其他头足纲动物的诗篇,饱含着少年趣味与科学浪漫,将读者带回“成为科学家”这一漫长旅程最初的起点;“最后的故事”则是对科学与人世的爱之告白,在饱含尊严的动人讲述中,向世界缓缓道别。
♣ 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集结作者临床生涯的精彩故事: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我们的大脑原来是不会痛的?将一个人从僵死状态唤醒,竟会要了他的性命?车祸中的幸存者,为何反而深受自杀冲动的困扰?
每一个怪奇病例背后,都有着独特个体与艰难的灵魂。集诗人与医生于一身的萨克斯就如同《神曲》中的维吉尔,带领着读者在人类的认知与记忆,在大脑的沟回与起伏间浪漫游走。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博士生导师 × 神经科学主治医生,两位优秀科学青年联袂翻译,精准把握从理论到临床的专业知识背景;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
但不同于过往作品,本书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他写到了自己从小对博物馆、图书馆的喜爱,对乌贼、蕨类植物的痴迷;同时以一贯细腻、精确和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躁郁症等疾病的动人病例;并在大限将至之际,对纸书阅读、电子产品迷恋症、摄影技术乃至外星生命都做了精彩的思考。
他在博物、艺术、脑科学、神经医学、生物与化学、心智与认知等众多议题之间自如游弋,如同一个孩童在溪水间轻盈跳跃,将我们带回萨克斯医生“最初的爱”,回到科学的童心与原点。同时,它也召唤出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重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广袤的宇宙与生命的迷人之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生命附言。
————————
【媒体推荐】
♠对我来说,这本书与电影紧密相关。它写到了大脑、认知和记忆。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著名导演)
♠生命从奥利弗·萨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喷涌而出。他曾经是、也将一直是一位杰出的奇人。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无聊的段落、一个沉闷的句子。
——《纽约时报书评》
♠在这部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动人文集中,已故神经学家、知名作家奥利弗·萨克斯就他的医学生涯、青春岁月、心理健康领域等话题进行了思考……在探索艰深的主题时,萨克斯温柔、沉思的口吻是一剂良药,但书里也有不少轻松的时刻……对“慢性好奇症患者”来说,阅读这本最后的集子是种莫大的享受。
——《出版人周刊》
♠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这部遗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作家圣殿中的地位……他灵动的文字如显微镜一般——放大的镜头下是他个人生命中的细微场景,镜头后退又能将生活与科学囊括为一体。
——《科学家》杂志
♠充满魔法……这本书展现了神经学家萨克斯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人物》杂志
♠极其感人——书中不乏萨克斯一贯的能量和好奇,但也有他脆弱、敏感的一面……如萨克斯所言,他曾是个“满怀真与美”的普通男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萨克斯仍是那个始终如一的男孩,以永无止境的惊奇和急切,不仅与科学,还与科学史、塑造科学史的先辈进行互动……
我们不禁感到,面对未来,我们最好的机遇,就是人群中还有其他如萨克斯这般出类拔萃、充满激情、思想开明之人。
——《纽约书评》
♠如果你还不熟悉奥利弗·萨克斯,阅读这本书就是与他结识的绝佳方式……他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者,拥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也能让读者睁眼见证地球上最微小、最被人遗忘的生命之美。
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高超的写作技艺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潜入神经科学之中。他满怀永不停歇的质疑和困惑书写着人类复杂的存在现状。他的写作文辞优美,发人深省。
——《纽约图书杂志》
♠萨克斯以这部最后的集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文字遗产……“科学写作的莎士比亚”这个称号也许名副其实,但萨克斯拒绝与过去时代或者当代的写作者相比较。值得读者欣慰的是,或许癌症能夺去他的肉身,他的声音将永远回响。“
——《科学家》杂志
2024年7月18日 已读
没想到老爷子已经去世快十年了。知道读的是遗作,总不免是带着伤感的。作者所有的观察,设想,思考……都会在这本书里画上句号。躁郁症的一篇读得我心有戚戚,“我们所处的正常状态是一个多么狭小的山脊,而躁狂和抑郁的深渊在两侧张着血盆大口等我们坠落。”
说句题外话,读这类书常常让我觉得人真的是个spectrum。有的人要靠吃药,治疗药物或是毒品,来找到“自我”,而另一边,有的人,觉得摄入咖啡或是酒精都是对自我的损害和扭曲。这个对于自我的认知差别,多有意思。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神经科学 科普
如花在野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昭光 译者: 张南揽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6
奈良古美术店主田中昭光(号“无法庵”)采撷原野之花,搭配古董或旧藏花器,集结成《如花在野》四季插花图鉴。七十七岁的田中昭光历时一年,探访花叶逾百种,以“如花在野”为训,琢磨花与器的平衡,呈现花的自然之姿,营造“如同在野外绽放”般的插花效果。寒红梅、辛夷、菖蒲、 随意草、 昼颜 、半夏生、木槿、桔梗、芙蓉、秋牡丹、芒草、侘助山茶、寒樱、笔柿……搭配高足杯、德利酒壶、备前花器、信乐烧、弥生土器、油壶、竹篓、香炉……总有一些花对一个器皿是恰到好处,毫无造作。书中穿插“无法庵往昔物语”,回顾与家人、文人、茶友、刀剑客、僧人等旧友的往来交集,忆旧时插花、品茶、赏春、观月、题词之乐。呈现古稀花道家的人生花趣、茶趣、书趣和禅趣。
2024年7月6日 已读
读的时候一直在感慨日本人对雅的追求到了极致啊。比起插花,我觉得更稀罕的明明是花器啊,越是古朴的器具真的越能衬出花的美……
虽然我看作者时常强调自然之美,随性和偶然什么的。但是也不能细想,因为其实这么多花,器具的积累,挑选和搭配,哪个不是靠无数“刻意”才能造就的嘛😅
摄影 日本 漂在加拿大 自然 随笔
随园食单 豆瓣
袁枚
7.7 (11 个评分) 作者: 陈伟明 / 袁枚 中华书局 2010 - 9
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作者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14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我国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自问世以来,这部书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
2024年5月2日 已读
三百年前的人啊,感觉比咱们大部分人吃得精细多了!很多菜式听着很熟悉哎。
话说比起书里的食不厌精,感觉袁枚无意间提到在X大官X将领X文人吃的私厨XXX,暗搓搓秀出来的交游广阔更让人印象深刻= =
居然没有讲水果哎,可能过去保鲜长途运输能力不太行吧哈哈。
RichmondLib 中国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美食
吃货辞典 豆瓣
作者: 崔岱远 商务印书馆 2014 - 7
饮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最牢固,也最顽强。当你回味着那些酸甜苦辣,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和心绪。萦绕于心头的滋味,隐匿着属于自己的甘香或苦涩,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于是有了这本活色生香的“辞典”,为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吃货”。
《吃货辞典》以八十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无论是在家吃个舒坦,街边吃着随意,还是上饭店吃个名气,都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
全书配有近百幅手绘插画,着眼于美食的各种细节,连筷子都各不相同,深藏着关于美味的幽默表达,与读者一起去寻味。
2024年3月3日 已读
内容有点太范,不算打动人。另外我不太喜欢勾芡的食物,尤其讨厌味道特别重,甚至还带腥味的食物勾芡。
皇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食物吧,感觉随便一个都能考究出一车来源。可细看这食物究竟是什么,我读了却完全没有想吃的欲望……且不提现代物流发达,很难想象,特别爱食物的人,要如何忍受生活在北京啊= =
RichmondLib 中国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美食
无用之美 豆瓣
作者: 丰子恺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一代文艺大师丰子恺,对中西绘画深有研究,并一直在绘画教育上贡献颇丰。
本书将其“漫谈绘画”的文章集结一册,以飨读者。深入浅出,既可作为绘画普及之作,又可常读常新。
丰子恺先生站在中西方文化之间,以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不失偏颇又满富情怀地讲述中西美术的发端、演变、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并佐以实例分析。行文洗练,见解独到,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美丽的艺术世界。
※《活着本来单纯》之后丰子恺又一散文精品集。
※女儿丰一吟权威授权版本。
※朱自清、郁达夫、巴金、朱光潜、林清玄等人对丰子恺散文和艺术成就的一致推崇。
2024年1月8日 已读
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是最有用的“无用”了罢。
丰子恺对米勒的评价很高啊,有机会希望能在艺术馆看到他的画。
读的时候回忆起来,当年梵高的画在本地的博物馆展出,我和圈走在路上谈论,去看展前要了解多少背景知识,能更好地欣赏艺术。还是说纯凭内心的激荡去感受一幅作品。
VancouverLib 中国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美学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 豆瓣
作者: 叶灵凤 商务印书馆 2017 - 9
 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版,全彩精装,首次加入大量珍贵实拍图及手绘图
 "香港学"的开山之作,唯一一部全面介绍香港方物的博物志
 自然科学、历史民俗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经典读物
 最新繁体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出版并同步上市
释读方物,在散文中遇见科学;图解香港,让历史立体鲜活。
香港是个可爱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郊的朴实宁静。不过,除了繁华的一面外,很少有人会留意这座城市素淡的一面,去考察了解其中的风土物种。许多人或许会奇怪,这个繁华市声所在之地居然也会有这么些鸟兽虫鱼么?《香港方物志》便是这样一本描写香港的山川风土和草木虫鱼的小书,它是作者把香港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以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全新视角记录下来,知识、情趣、文笔都在不大的篇章里传达自如,因此读起来亲切宜人。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现在,在“博物热”兴起的今日,时空隔阂的作品以照片加手绘的方式再度呈现,便增添了满满的新意。
有关香港史地知识的出版物十分缺乏,尤其是关于方物的记载近乎一片空白,不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今日。因此叶先生的这本小书,无可避免地填补了这空虚。这本香港方物志(珍藏版)不是新书,又是新书。早在1958年繁体版首先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1973年由上海书局重版;2010年再次由香港中华书局进行重版。简体中文版则首次于198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重版。多次的出版印证了这本书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这本2017年最新的简体中文版加入大量珍贵的实拍图与手绘图,并补充了相关物种信息,由商务印书馆倾心推出;繁体插图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同步推出。
2023年12月26日 已读
在香港生活过的人一定会觉得很亲切,至少勾起了我很多当年行山的回忆,只恨自己没有早一点发掘其中乐趣,多走一些路看风景。
花鸟虫鱼都讲一讲,蛇鼠蚁也没落下。香港的香原来和土沉香的香同宗,而鲎兜兜转转和“发姣”搭上了线,多有意思。 这个新版本里编辑添的照片和勘误都很好。
遗憾是很多物种都提到了吃法或是用法,书里所叙述无非当时的家常风俗,而今编辑的注告诉我们,它们多半濒危甚至灭绝了。那些独一无二的美,因为人的口舌之欲,占有之心,一一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河流中。
RichmondLib 博物 图书馆 图鉴 漂在加拿大
被拒绝的勇气 豆瓣
5.9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岸见一郎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20 - 4
因为“不敢”幸福。幸福意味着要拒绝他人的期待,独自确认自己的价值。正如阿德勒所说,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与阿德勒心理学相遇,自1989年至今逾30年。在《被讨厌的勇气》 中,作者以哲人与年轻人的思想辩论展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能量。在《被拒绝的勇气》中,作者运用阿德勒心理学为众人解答困惑:成功和幸福到底有什么不同,摆脱社会期待的方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够打破社交恐惧症、在非理性的情感关系里如何自处。
如果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岸见一郎用《被拒绝的勇气》给出了解决烦恼的答案:想要真正的幸福,唯有用艰难的拒绝代替简单的从众。
2023年12月15日 已读
早几年读这本书,我可能就觉得这是个炖的不咋地的鸡汤了。
只是这里面有的问询,有些几乎是一模一样地发生了在我的家人和朋友身上。回头来看,他说的其实没错的。曾经的不屑一顾,现在怕是心有戚戚。
还是这句话,知易行难,而行这一方面,我觉得勇气确实比智慧重要的多。
RichmondLib 图书馆 日本 漂在加拿大 生活
你家也会有的厨房家私 谷歌图书
買えない味2 はっとする味
作者: 平松洋子 译者: 陳令嫻 本事出版 2016 - 4
無論是盛裝一點點心意的小缽、魚板底下的迷你砧板,
還是可讓人盡情偷懶的滷包袋、製造提味驚喜的金屬扳手,
或是重量代表一切的中式菜刀、決定菜色成敗的爐火……
它們都在你家、我家,而且個個都是日常生活裡的狠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把所有小事累積起來,不就是生活的基礎嗎?
  而這些生活中的飲食日常,對於平松洋子來說,可都是微小的奢侈,
  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我這麼奢侈好嗎?」
  奢侈,是可以自行掌握和膨脹,換句話說,奢侈可以自己創造。
  如果可以時時對自己說:「這麼奢侈好嗎?」
  也就能夠擺脫所有煩惱,一直活下去吧。
  「我是認真的!」

  本書收錄平松洋子對日常食材及廚餐具的細微觀察與感受,
  平易樸實卻又細膩動人的文字描述,透過飲食帶出人生哲學的醍醐味,
  是一種舒心暢懷的絕妙體驗。

  它們都是近在身邊卻又很容易忽略的滋味!
  只要用心體會過一次,便再也無法放手。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豆瓣
7.5 (6 个评分) 作者: 赵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本书记录了赵扬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及求学生涯,可以看到一位青年建筑的成长历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又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师不应该固守理念,要放下对作品的执念,让建筑不断地向现实敞开心扉,自然生长出它该有的样子。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
这本书是建筑师赵扬自我解剖、反省的成长笔记,真实记录建筑师琐碎、幸福的日常以及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平常而真实的日子中去感知尺度和分寸,明辨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彻底荒谬的。
2023年11月2日 已读
凭良心讲建筑的照片很好看啦。说是不抗拒生活,翻完全篇我觉得更准确是不抗拒(有钱又有时间文艺)的生活。瑕不掩瑜,我挺喜欢看他讲建筑设计怎么跟当地的工匠和石材结合的。另外日本的共有之家项目也有意思,当地的渔民和群众真正可以在那里有一个美的,和谐的,但是又平易近人的公共空间。毕竟其他那些花那么多心血贵的要死的精品客栈再匠心独运又有多少人能欣赏到这个美呢。
不过(这么说因为我是个比较mean的读者)作者老喜欢提哈佛……说到听过的课也就算了,居然有一处说一个建筑“虽然跟哈佛没有关系”……🫠
我觉得管你是哈佛的还是清华的(后记提了好多遍),如果摘掉根本不影响你表达你的意思,在我看来就都是赘述。又不是在写哈佛男孩。
中国 建筑 随笔
妈!这是我的人生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王食欲 / 永爱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 3 其它标题: ?!?是我的人生 令人又哭又笑的母女成???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个很难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 但肯定不是“狂热”地激励孩子,本书以母女二人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双视角的创作方式,探讨教育的本质。
永爱——一位曾积极致力于激励女儿的妈妈,王食欲——一位被激励了十几年的女儿,组合搭档经历了“坎坷又有趣”的教育之旅。学才艺,搞学习,“偷偷摸摸”发展爱好,考上北京四中道元班,备战北京电影学院艺考、高考,创业,留学等等,让王食欲踏上了比同龄人更丰富、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
兜兜转转十几年,王食欲最终回归创作行业,实现了儿时的职业理想。
不过当女儿长大成人,她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
她们将以一种严肃、审慎的态度来回顾既往的成长历程: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与孩子一同找到人生的支点,发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本书将为新手父母、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关注者,提供真实、诚恳和多维的生涯教育借鉴。
2023年10月7日 已读
这书在豆瓣评价很高。可取之处是母女都算真诚,而且能从两个角度叙述。
可是反省了这么多说不要鸡娃,你觉得读者读完了是跟你一道感慨让小孩健康幸福用童年治愈一生呢,还是会羡慕北京资源丰富,被你鸡的女儿好厉害一路上好学校短时间高考分数迅速提高北电专业入校第一名没毕业就做厉害的项目呢。
这样看来,我就没有办法继续觉得真诚了。
说实话读完让我觉得在北京养小孩成了恐怖故事。
中国 教育 漂在加拿大 随笔
开颅 豆瓣 Eggplant.place
5. All That Moves Us: A Pediatric Neurosurgeon, His Young Patients, and Their Stories of Grace and Resilience
作者: [美]杰伊·韦伦斯 译者: 高天羽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8
小儿脑部手术的生死场内,充满生命“禁区”的惊骇与光彩
神经科、儿科医生一致推荐,《纽约客》年度佳作
* 内容简介
神经外科的世界,是颅骨、沟回、灰白质、额颞叶脊髓;是中风、脑疝、积水、枪伤、胶质瘤、动静脉畸形;是显微刀剪、双极、剥离子、吸引器、手锯、电钻、骨水泥;是“打开硬脑膜的那一刻,浓液喷涌而出”……是各种脑手术的困难和风险:脑区和病灶间没有明显边界,要想各种办法保证切除正好;是显微尺度下连续数小时稳健无颤抖的雕琢;心可以换,脑子却不可以;为追求更好的预后,还要给胎儿做剖宫的脊髓手术;是争分夺秒地避免患者瘫痪甚至死亡,有时还要用黑鹰直升机运送转院;饶是如此,成功率也并不总是很高。
哪个孩子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弦:活泼的小姑娘,可能上一分钟正和全家一起看电影吃爆米花,下一分钟就突发脑内病变晕厥,令父母魂飞魄散;为儿子的摩托赛观战的父亲,绝想不到自己会碰到什么……儿科手术尤其困难:孩子器官微小、发育未完;但儿童的恢复力也更强,还往往会从早年的生死关头学到了泽被人生的东西。
本书即是一位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的自传式写作。他继承了战斗飞行员父亲的进取和沉着,执业20余年,从菜鸟成长为顶尖骨干;也被各种生死悲欢打动,在收到15年前患者的婚礼喜帖时,他觉得一切都很值得;却不免自己也生了腿部神经瘤,甚至传奇的父亲也因渐冻症早早撒手人寰。透过本书,作者分享了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手术案例,吐露了医生的感悟和心绪,用细腻的笔触和洞察,在展现外科医生的坚毅果敢之余,更有这个群体身上难得一见的柔情。
----------------------------
*编辑推荐
** 颅骨钻与显微剪,合力开辟生命的抢险隧道
神外手术既会用电钻、电锯打开坚硬的颅骨,往往耗时数十分钟,而对脑的操作又处在显微尺度,成败对错皆在毫厘之间,既要连续数小时保持稳健,又要争分夺秒对抗不可逆的损伤;手术在当下,效果在未来,缝合时并不确知一个月后的神经系统是否会恢复如预期……
** 近观生死,洞悉世情
这个剧痛与麻木交织、生死只在一瞬间的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世界,同样不缺医生的困境与决心、儿童的坚韧、父母的刚毅、杀人无形的隐性霸凌、“救人”的自救意义……
** 医学文学双优作者,展现丰富生活经历与细腻情感
在踏入医学院前,作者先取得了文学专业学位,这让他写作父亲绝症辞世、亲人在心中埋葬神圣童年等情节时,笔触细腻而隽永。作者的家族世居美国南方,朋友和同事中也多有南方人,通过本书,读者也可领略美国南方人淡定爽朗的性格,和在佛罗里达海滨架船、开飞机越过古巴的快意。
2023年9月16日 已读
时而惊心动魄,时而荡气回肠。感激这些读医学院之前本科读文学系的医生哈哈,文笔和医术一般高超。翻译的水平很高,我一看,原来是打开一颗心和刀锋人生的译者,果然。
翻开这本书的缘由,是我约莫十年前(多亏豆瓣记录)看过另一本神外医生的书,他讲因为车祸,伤者的脑浆都流了出来。他看着脑浆,说这里面可能是这个女孩儿三年级时候的记忆。印象太深了,每每看到大脑受伤或者是车祸新闻,我总不自觉想起他说的这个联系。所以看到这本新书,自然非常不愿意错过。
好多地方读的我眼含热泪,尤其是写他作为空军飞行员的父亲和父亲得了渐冻症之后的日子。我想和我之前读过的医生著书最不一样的是,这位医生是儿科神经外科。所以他手下救回来的孩子们,因为医生的妙手而有了展开未来几十年的人生的机会,而医生每每提到,都让遥远的读者我都感受到在凶险的手术之后无比的欣慰感。
能好好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莫大的幸运。
医学 漂在加拿大 科普 美国 随笔
设计中的设计 豆瓣 Goodreads
DESIGNING DESIGN
8.4 (1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2023年8月22日 已读
用上手越自然,背后设计师的心思越细致入微。日本人在微小处的用心让人印象深刻。
让厉害的建筑师设计补蟑螂的盒子可真有趣,最后成品像给蟑螂建造的玩乐天地(如果你可以忽视粘着疑似蟑螂物体的内侧的话)。
我之前吐槽美国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中心真是僭越了,日本人用弹子球理论解释自己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终点集合所在哈哈,天下大同啊天下大同。
日本 漂在加拿大 艺术 设计 随笔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豆瓣
8.6 (12 个评分) 作者: 丰子恺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 2017
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重庆国立艺专、浙江大 学,从图画教师逐步成为美术教授、知名画家,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艺术漫谈》(上海人间书屋/1936年)、《艺术修养的基础》(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
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
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
为什么现代建筑越建越高,却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
在丰子恺先生看来,伟大的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使人心暂时远离颠倒梦想的苦恼,而回顾生命的本源。
这一次,丰子恺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积淀,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关系细细分析,娓娓道来。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古今建筑艺术的魅力,更能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所以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
本书在《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的基础上编辑而成,新版增添图片百余幅,更好地展现了丰子恺眼中的“建筑世界”。
2023年8月11日 已读
外行友好,只是感觉要想欣赏早期的建筑,历史不好可不行啊。视觉纠正那里读着好有趣,希望将来某天能亲眼看看去感受。在丰子恺写书那个时代,纽约才是第二大城市呢,不过电影金刚又已经上映了,柯布西耶正受欢迎,我有一种“张学良听周杰伦歌”的感觉。
中国 建筑 漂在加拿大 科普 艺术
做件玩具送给你 豆瓣
作者: 吴工 中信出版社 2023 - 4
吴工不是作者的本名,因做了近二十年的工程师,总被人称作“吴工”而得名。他跟你我一样,有很多烦恼。烦恼全球变暖和中东局势;烦恼儿子的学区房遥遥无期;烦恼如何照料远在外地的父母;烦恼客户什么时候能变得理智一些……
好在一地鸡毛中,总有光照进来。
手工创作让吴工暂时忘记烦恼重获快乐。建一座童话里的城堡送给儿子,造一段微缩版的长城搬到幼儿园,做一把独一无二的梳子送给母亲,打一把划破星空的小刀送给自己……这些手工看似徒劳了吴工,却都有一个个小故事深藏其后,串起幸福与回忆,尽显无用之用。书中收录200多幅吴工手绘插画,详解制作过程。如果你愿意,也可依样画葫芦。
生活总是免不了狼狈和无奈,但有趣的灵魂让人振作,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
2023年8月10日 已读
手艺厉害,想来在生活中也是有意思的人。但是实在是太韶了,太多读者可能并不感兴趣的context……
我读到后来就在想,其实不用多解释动手做东西究竟是怀念童年,还是亲子时间,或是为了给小孩留下这啊那啊的回忆甚至是去impress老师同学,你做这个,完全可以是你自己非常喜欢享受,不是么。
中国 漂在加拿大 玩具 随笔
克拉克森的农场 豆瓣 Goodreads
Diddly Squat
7.4 (38 个评分) 作者: [英]杰里米·克拉克森 译者: 吴超 台海出版社 2023 - 2
*开着兰博基尼拖拉机去种地,一个植物杀手的另类自然随笔
*亚马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真人秀之一
主角克拉克森分享一年农场生活的鸡飞狗跳
*摘掉小清新滤镜的硬核田园诗,
克拉克森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和他一起工作挺难的,因为他啥都听不进去。——卡莱布·库珀(农民、拖拉机司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一个当红汽车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一个屡屡登上英国媒体黑榜的暴躁老头,一个分不清大麦小麦的人,一个植物杀手,突发奇想去经营农场。
在播种期赶上几十年一遇雨季,生长期赶上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春季,收割期赶上百年一遇疫情。忙碌一整年,净赚144英镑。
但他从未想过,从他的兰博基尼拖拉机、田野中的鹿和野兔、自己种的小麦做的三明治、自己种的苹果榨的果汁中,居然可以得到如此纯粹的快乐。
本书便是这一年一地鸡毛却也妙趣横生的“田园生活”最真实、生动的记录。
---------------------------------
在农场里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办公室里挺好的一天。——杰里米·克拉克森
2023年6月17日 已读
和看纪录片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纪录片有很多直观好笑的片段,而读书会稍多一些讨论。不过这书好短……
农业 漂在加拿大 科普 英国 随笔
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豆瓣
作者: 曹銘宗 貓頭鷹出版社 2016 - 11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就可看到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內容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讀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等。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觀察,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文化。黑金始祖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也列入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今日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切仔麵、牛肉麵節等麵食文化又是從何發展起?台灣廣大的素食人群,或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那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
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民的口味與生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也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星,值得拭目以待。
2021年4月11日 已读
看吃的挺好玩,早年旅游吃了不少里面提到的有趣食物。只是考证是不是稍随意了些。另外别的我就正常心态看了,直到看到说源自四川的麻辣火锅在台湾发扬光大……我???
DataAnalyst 台湾 美食 随笔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7.3 (6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从学院到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
作者与你分享专业厨房背后的秘密
在厨房发现广袤的田野,以食艺色香写照众生面相。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厨艺学校和餐饮生活的书,更是一本蕴涵着人类学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作家梁文道、蔡珠儿、韩良忆、叶怡兰等人满足推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放弃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转战厨房!
为读者讲述专业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乐趣
听,台湾料理人说厨房的故事!
2018年2月14日 已读
跟人类学什么关系啊……“如果宰鸡中途看到血,那血绝对不是鸡的”这一句好好笑哦。“因为有你在身旁,我什么都不怕。”这一句话好幸福。期望某天读到厨房里的经济学家,(然而所有的师姐们都不做菜……
GIS 台湾 美食 随笔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冯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
本书接续((创世记:传说与译注》,也分上下编。上编研究《圣经》与文学翻译,包括西方解经学传统、中文旧译的舛误类型或"病理机制",并以下编《出埃及记》为例详细说明。《圣经》之外,还讨论一组古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文学经典,如荷马史诗、柏拉图《理想国》、西塞罗《论老年》、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但丁《神曲》和乔叟《鸟儿议会》。这些伟大作品昭示的古典伦理同自由人格的理想,跟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些突出病症-一大学教育和学术的深度腐败、行业道德的全面崩溃-一冶成鲜明对比。作者认为,由此入手提问分析,或可为改革与反思拓开一条新路。 全书插图五十四幅,卷末列有简明的"圣经年表"和"参考书目",都是专为配合读者鉴赏思考书中论及的人物故事、社会现象和经文哲理等问题而精心选编的。
2016年6月17日 已读
虽然嘴巴不客气的时候也有吐槽摸大腿根行割礼什么的恶趣味,但细细翻来还是有有意思的地方,如果冯象一直译下去估计我也都会找来读读。前半部借译经讲翻译理论,后小半部是出埃及记。隐约觉得耶和华折腾那么多无非是恩威并施让以色列人民全心全意相信他,想想这法老和埃及大小民众,也不过是活生生的教具啊!
PhD 中国 宗教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