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Julia Fischer Bach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8.0 (7 个评分) Julia Fischer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27日
Voted "Best Newcomer" by BBC Music Magazine in 2006 and acclaimed as "Artist of the Year" in the prestigious Classic FM Gramophone Awards only a year later, 25-year-old Julia Fischer is already being hailed as one of the truly great violinists of the 21st century. Julia burst upon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scene at the 1995 International Yehudi Menuhin Competition by taking first prize as well as a special prize for "Best Bach Solo Work." It is only natural then that her Decca debut disc should feature Bach--this time the solo and double concertos. Julia is joined by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in these strikingly sophisticated and technically brilliant performances.
德國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今年才只有25歲,卻已經馳名全歐,這幾年來所灌錄的唱片更讓古典樂迷印象深刻。她在2004年灌錄的首張唱片,發行不到幾天就 一舉登上德國古典榜暢銷唱片前5名,隨後更獲得當年英國留聲機雜誌編輯首選推薦。之後她更接連灌錄了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莫札特協奏曲、孟德爾頌三重奏、柴可夫斯基和布拉姆斯等人的協奏曲等,全都贏得佳評。
這位4歲開始學琴的小神童,其實還同時是位出色的鋼琴家,9歲進慕尼黑音樂院,12歲就拿下曼紐因小提琴大賽首獎和巴哈獨奏作品表演獎,隔年參加第8屆歐洲青少年器樂家大賽奪金的演出,更因在歐洲22個國家現場轉播,而讓她聲名大噪。才25歲就已經累積40首古今協奏曲和60首室內樂曲,費雪被譽為21世紀的小提琴家巨匠。
今年她更首次以鋼琴家姿態彈奏葛利格鋼琴協奏曲,讓人對她出色的音樂才華益加印象深刻。手持1750年製瓜達尼尼名琴,同時也擁有1716年製史特拉底瓦里名琴Booth,費雪在本片中使用的是瓜達尼尼琴,特別與多年來合作甚歡的聖馬丁學院室內樂團合作,灌錄這套雙方都相當熟悉的曲目。早在青少年時期即憑著巴哈無伴奏作品獲獎連連,費雪對巴哈風格的掌握格外具有說服力,也因此儘管拿手的協奏曲曲目甚多,她還是選擇以巴哈協奏曲作為與全球樂迷初見面的錄音內容,並採用非常豐富且具生命力的揉音來詮釋巴哈旋律。
費雪雖面對過去二十年的巴哈古樂演出風格,卻毫不猶豫地採用浪漫派以降的小提琴語法,為此她還特別邀請到小提琴家西寇維茲基在雙小提琴協奏曲中與她合作,以維持統一的演奏風格。
14 Walzer · Waltzes 豆瓣
齐默尔曼 Krystian Zimer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7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Ausgabe/Edition:
Chopin — Complete Works IX: I.J. Paderewski
Nr. 9 op. 69,1/Nr.10 op. 69,2/Nr. 12 Op. 70,2: Fontana-Version
Nr. 10 op. 69,2 die vier letzten Takte · the four last bars · les quatre dernières mesur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ition
Bride -Wedding Scores For Rip Van Winkle- 豆瓣
9.2 (5 个评分) 桑原まこ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6年3月26日
本日3月26日に東京・新宿バルト9にて映画「リップヴァンウィンクルの花嫁」の公開初日舞台挨拶が行われ、岩井俊二監督と、Cocco、黒木華、綾野剛が登壇した。
「リップヴァンウィンクルの花嫁」は黒木華の主演映画。主人公である派遣教員の皆川七海が、なんでも屋の安室行舛に奇妙なアルバイトを次々と斡旋される過程で起こるドラマを描く。劇中でなんでも屋の安室役を演じた綾野が役柄にちなんで舞台挨拶の進行役を務め、公開初日を迎えたことについて登壇者に感想を求めると、Coccoは「自分へのご褒美のようでした」と話した。
またCoccoは舞台挨拶中、13歳の頃のエピソードを回想。沖縄の自宅でとあるテレビドラマを観ていた際、「このドラマを作った人に会う」と心に決めたという。これまで岩井と出会う機会がなかったため、今回の映画出演によってそれが実現できた喜びを口にした。しかし岩井が「13歳の頃ですよね? 僕はまだその頃、何も作ってないんじゃ」と述べるも、Coccoは「(そのドラマの)エンドロールに名前があった!」と返す。すると岩井は「僕が28歳ぐらいか……。ギリギリなんか作ってたかも」と計算しつつ、「まだ存在しないドラマだったらミステリー。それこそ運命的ですね」と笑顔を見せた。
なおCoccoは劇中で七海のバイト仲間・里中真白を演じている。「リップヴァンウィンクルの花嫁」は本日より全国の劇場で上映されている。
2016年7月8日 听过 除了一首女声之外全是古典乐233正想说选曲真的很心水啊~结果看到楼下有评论说这些都是霓虹人民结婚用古典乐+_+?红豆泥?(虽然觉得拉赫玛尼诺夫的某首那么哀伤拿来结婚真的好么……)不过单纯当classical系来听也很好听,不知为何总觉得演绎得非常温柔。PS.由于另外两张碟更受欢迎所以签售时买的是这张,也算缘分吧~PPS.没能看成《温克尔的新娘》是今年电影节的残念之一,但只排了唯一一场片想问主办方你真有诚意让人看么= =……
Classical OST 岩井俊二 日本 桑原まこ
DVORAK: String Quintet Op. 77 / Miniatures 豆瓣
Vlach Quartet / Waldmann
出版发行: Naxos
2016年7月2日 听过
昨天在上交听到了一首优美得犹如“雨天里繁花次第盛开”(综合了我和胡桃的脑洞)的乐曲,正是这里的第三乐章。整张专辑都很好听,这样的遇见让人幸福感满满。而且果然弦乐组有了低音提琴才算完整。
Classical Dvořák 画画用
MAHLER: SYMPHONY NO.1 "TITAN" 豆瓣
SIR GEORG SOLTI/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D大调,标题为《泰坦》,据德国浪漫派诗人保罗的同名诗而命名。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称为《巨人》。这首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原创作时有标题,“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这一部分又分为3段,马勒自己的说明为:""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2.采花,柔板;3.满帆,谐谑曲。”“第二部分:人间喜剧”,分为两段,标题分别为“1.搁浅,卡洛风格的葬札进行曲,启发作曲者创作的外因是一幅讽刺画《猎人的送葬行列》,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中的插图,奥地利的孩子们全都知道它。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蛛、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作曲者的意图是使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紧跟在它后面的是: 2.来自地狱,表现一个受严重创伤的心灵的一声突然的绝望呼喊。”马勒后来抛弃了这个说明,他声称这标题和说明材料是“在作品写好后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们弃而不用,不仅因为我发现它们完全不恰当,甚至不十分正确,而且还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它们曾如何把听众引人歧途。”“在第三乐章中,我的确是直接受著名儿童画《猎人的送葬行列》的启发。但在这里,表现的内容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应该表现的那种气氛。第四乐章便是从这种气氛突然一跃而出,仿佛是乌云背后出来一道闪电。这只是受严重创伤的心灵在经历了送葬行列的阴风惨惨和愁云密布的压抑情绪之后发出的一声呼喊。”
这首作品后来的定稿中,变为4个乐章:
1.D大调,奏鸣曲式,指示以“缓慢而沉重”的序奏开始,在长大的A音持续音上,双簧管与低音管奏下行四度为特征的动机,它极似杜鹃的啼吐啭,其旋律来自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这个动机串联着全曲,成为全曲的灵魂,呼应它的是远方的信号曲,充满宁静。主部先由大提琴奏主导动机发展而成的第一主题,其它乐器发展对位,发展到A大调时,出现对位性的第二主题。发展部先是在高音弦背景上,木管表现田园性的安详,大提琴乘着持续音,奏出像呼唤一样的旋律。双簧管与单簧管对话后,木管的杜鹃的啼啭再次强调宁静。然后长笛表现小鸟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发展至降D大调,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活泼地运动。对位法再现第一主题后,进入大致如呈示部进行的再现部。最后,一面强调主导动机,一面以强烈的音响而结束。
2.行板,A大调,三段体。这个慢乐章选用了马勒自己早期为冯·歇弗尔的诗《萨金根的号手》而谱写的歌曲旋律作为基本主题。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称这个旋律为“沃纳尔小号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飘越月光映照的莱茵河,飞向玛格丽特所住的城堡。”斯坦厄塞说,马勒认为这首小夜曲表达的是感伤。这个乐章的第一段,月光映照的环境下,这首小夜曲的旋律出现后,圆号与小提琴狂热地强化热情,优雅的中间段在小夜曲旋律基础上脱颖而出,小提琴的独奏精妙绝伦。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最后消失在黄昏的天空之中。这个慢乐章后曾被马勒删除(4个乐章版),直到1967年,才又有恢复5个乐章的演奏。
3.指示为“强有力的运动”,A大调,布鲁克纳式的谐谑曲风格。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先强有力地奏出一个由全曲主导动机组成的固定音型,它与小提琴不断反复的八度跳跃音型共同组成背景,在这背景上呈现兰德勒舞曲节奏的主题中段为F大调,有田园风味的圆舞曲风格,以主导动机作为低音伴奏。在长笛、单簧管与弦乐进行中,新的旋律以对位形态显示,圆号以八度的呼唤,引向作为再现的第三段。第三段比第一段更为单纯。
4.指示“不要缓慢,庄重而威严地”,D小调,三段体。主导动机由定音鼓敲出,然后低音乐器以卡农方式表现古老的波希米亚民歌旋律,这个漫画式的葬礼进行曲旋律,与低音提琴奏出的古老的大学生歌曲《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作对比,似乎是嘲笑画中死去的猎人。用布鲁诺·瓦尔特的说法,马勒在创作这个乐章时,“保罗的《巨人》中那个魔鬼般的形象在作祟。在巨人身上,马勒发现了那内含的可怕不协和音,那蔑视和绝望,那种在天国和地狱的冲动之间的游移摆动,这些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侵袭着他有创伤的心灵。”在这个乐章中,葬礼进行曲被两次打断: 先是一个故意要表现得陈腐的曲调,然后是长时间引用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最后的绝望之歌。乐章结束时,一次次强调那个主导动机。
5.标示为“如暴风雨般的运动”,奏鸣曲式,由3大部分构成,表现从地狱到天国的过程。第一段由F小调支配,先表现“闪电式的呼喊”。在弦乐粗犷的呼唤中,小号与长号的加强,在很长的铺垫下,才出现律动性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由F小调转为降A大调,表现出非凡的兴奋,然后又转向“很粗暴”的部分。这第一段似是表现地狱、人与命运的搏斗。中间部分主要表现动人的第二主题,它引出种种温馨的回忆,似乎是表现地狱向天堂,也是灵魂的升华。然后第三段以圆号呈示主导动机开始转向辉煌地表现人的灵魂的胜利,人类的喜剧。在越来越强烈的鼓荡下,最终是指示“以最高度的力”,像是对战胜绝望的人类的赞颂,形式辉煌的尾声。
可惜这首交响曲目前的录音多是4个乐章(即马勒自己删除了第二乐章的版本)。
2016年4月15日 听过 被《聆听音乐》倒数第三课安利的马勒第一交响曲= =……第三乐章好洗脑,“忧郁版两只老虎”23333不过看到评论说这是森林里小动物为猎人举行的葬礼进行曲w
Classical Mahler Symphony
小泽征尔精选101 / 小泽征尔ベスト101 豆瓣
小泽征尔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日本为纪念小泽征尔 75 岁生日的第三弹作品。为纪念在 2010 年 9 月 1 日迎来小泽征尔 75 岁生日,而发行的小泽征尔的“Best 101”系列。几乎收录没有应用有淡入淡出效果的 101 曲人气古典乐曲。总收录时间超过 7 小时 49 分!
2016年4月15日 听过
选曲大好(还有好几首第一次听到的奇妙作品)~~音乐不用说了,对爷爷转粉>u<
Classical Symphony 小泽征尔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豆瓣 Spotify
9.0 (47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着,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 "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2016年4月15日 听过 被上周的音乐会成功地安利到了+_+……真是庆幸听了那一场。非常棒的作品,已列入有生之年(喂)不过这个版本的木星曲某段速度快得有点微妙,更喜欢虾米上另一个小泽征尔的版本。
Classical Holst Karajan Symph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