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勃兰登堡协奏曲 豆瓣
9.7 (58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Münchener Bach-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9月8日 出版发行: Archiv Produktion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 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
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巴赫被称为 “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 《赋格的艺术》一书。
这张录音是非常著名的,卡尔·李希特与他指挥的慕尼黑巴赫乐团堪称巴赫作品的最佳诠释组合之一,也被誉为最富有德国气质的巴赫作品演奏专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这个经典录音中,正处自己艺术生涯巅峰时期的李希特为我们展现出正是这样一种风格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李希特的演绎舒缓平稳,而且非完全仿古,但是在精神层面他却具有与巴赫最为贴近的气质,而且具有令人屏息的戏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这套唱片虽然是60年代的录音,但是效果却非常出色,音响效果颇佳,被评选为《音乐圣经》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首选版本,在《日本唱片艺术》“名曲300首”它则占据了第一名的宝座。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豆瓣
9.9 (41 个评分) Vladimir Horowit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8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986年4月20日的下午,4点,天下着雨。几百名莫斯科人打着伞在雨中,旁边,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礼堂里,正举行着一场音乐会。雨中的人们一个音符也听不见,他们站在这里只是为了以后能对别人说:“那天,我在那里。”
演出的时间已到,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一个瘦小的老人出现在台 上。他身穿着蓝状,打着蝴蝶形领结,掌声夹杂着欢呼声,老人不太灵便的走到舞台中央,对着狂热的观众耸耸肩,挥挥手,笑了笑。然后,他轻轻抚了一下钢琴,似把乐器和自己都安置稳当,等待观众沉静下来。
手放在了键盘上,按下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第一个音。历史,欢悦、激动的音乐从他手上流淌出来,仿佛宣示着:弗拉吉米尔 霍洛维茨,这位82岁的老人,在阔别祖国六十年之后回来了。
60年前的那天,当22岁的霍洛维兹在边境准备出关时,一位闻知这位年轻钢琴家大名的士兵,将手放在了他的肩上:“你走了,别忘了你的祖国。”霍洛维兹紧张的心放了下来,他知道,这位士兵不会再检查他了,而他的鞋里藏着几千美元,这是他出国后的全部费用。他的签证只有6个月,而他一去便是60年。1942年,他放弃了苏联国籍。他常说,他不想回苏联。
然而,时至暮年,他却开始生出了一个愿望:在死之前,再看一看莫斯科。1985年,随着美国与苏联间文化交流的恢复,他的回国之行安排好了。这年,他82岁。
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他的侄女艾莱娜马上激动的来信确证。他出国时,她才9岁。在莫斯科机场的休息处,叔侄俩不顾记者的闪光灯和提问就坐在椅子上叙开了旧。
在莫斯科,霍洛维兹拜访了斯克里亚宾的故居。霍洛维兹9岁时,斯柯里亚宾就听过他的演奏。在作曲家生前用过的钢琴上,霍洛维兹为作曲家的女儿叶莱娜弹奏他父亲的练习曲。。。。。。
莫斯科音乐学院贴出了告示,霍洛维兹将举行演奏会,惊喜传遍了莫斯科。。。。。。
正式音乐会即将开始时,200多名没有票的音乐学院学生,避开警察的防线,钻进礼堂挤满了边道。。。。。。
现在,欢悦、激动的斯卡拉蒂奏鸣曲结束了。可是这首四五分钟的小区还不足以宣誓老人登上舞台为乡亲演奏的欣喜之情,第二手接着是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清新、欢畅、纯净的莫扎特音乐,让劳热更透彻的艺术情怀。斯卡拉蒂、莫扎特的的这两首曲子,是霍洛维兹深为喜爱的,他谈了多少次,可他今天弹得甚至比年轻人还有活力,还要有灵性。82岁的高龄竟然没有在这里印下痕迹,而且,今天圆润、自然、优美达到了他一生从未达到的境界,美得让人难以按耐住心中的喜悦。
接下来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和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进入角色之后的霍洛维兹,要触及自己与听众共有的心魂了--俄罗斯的音乐。
第三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g大调前奏曲》。以往多少次的演奏中,霍洛维兹曾在这个美丽的曲子中倾注了无限的优美与幻想的。但今天,味道不同以往,这首小曲的优美与幻想中,精神头出了从未有过的宽阔深情与苍劲感慨。
台下观众的心肯定在为之颤栗,他们肯定从中听到了俄罗斯大地上的歌声,感受到了一个在海外漂泊了60年的老人对这个伟大而饱受磨难的祖国的无限的感怀。许多观众落泪而泣,在这个悲得让人充实、美得让人落泪的曲中哭泣,激动而又幸福。
演奏在莫斯科人的欢呼与泪水中继续前行:肖邦、李斯特、舒曼。。。。。。
大厅以外,世界并不安宁。四时,北非的利比亚遭到了美国空军的轰炸,美国此举也是向敌人苏联的挑衅。但在莫斯科这边,从美国回来的老钢琴家正在为俄国乡亲演奏舒曼的《梦幻曲》。西欧、美国都在转播这场演出,从银幕上关注战争情况的人们,此刻也正从银幕上观看这场音乐会。
远在万里之外的纽约,专栏记者安德鲁 卢莱写道:“看着演出,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悲伤,而是喜悦。当电视镜头从钢琴家的收益到一位苏联听众的脸上时,我发现,他的头正在微颤,笔者的眼中流下了泪水。他不像是敌人。而同时,我的泪水也流了下来。”
----------李清《音乐大师和唱片》
1988年格莱美奖最佳古典专辑,1987年法国唱片大奖
这场「霍洛维兹在莫斯科音乐会」在俄国唯一有的宣传是只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墙外一张小小的公告纸,上面写着「霍洛维兹将于此演出一场音乐会」。一张小小的告示,却在整个莫斯科引发有如被电电到般的喜悦和兴奋。所有看到、没看到那张告示,或只是听到这件事的人,口耳相传,光是霍洛维兹要来开音乐会的消息对他们来说就是永生难忘。1986年4月20日,星期天下午4点,霍洛维兹一样步上舞台,一个他久违了的舞台,对着台下音乐会还没开始,就已经如痴如醉的观众挥手致意,献上一个飞吻,再加上他著名的笑容,开始了这场传奇的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从一开始,许多人眼中就是含着眼泪在听霍洛维兹的演奏,对在场聆听的人来说,永远不会忘记霍洛维兹走上台时心中的快乐,这是他们人生中一段永远特殊的珍藏记忆。对于这场音乐会的成功,第二天纽约时报的以头版头条报导的标题是「霍洛维兹在莫斯科,喝采与泪水」,他也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更不提唱片及录影带的狂卖,霍洛维兹的旋风,从1928年开始吹袭全世界,到这时到达了最高顶点。
里赫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9.5 (66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柴科夫斯基一共有三首钢琴协奏曲,当然就是属第一号最有名了。在这首钢琴中,作者深深情地、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习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与协调,从而使产生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

1963年由卡拉杨指挥维也维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演奏钢琴的"大禾花"版被众多乐评称为无出其右。李希特+卡拉扬+维也纳爱乐,这样的组合,精彩绝对可期。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算是20世纪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里赫特的这一版本充满梦幻色彩,可以说是最接近拉氏原意的演绎,当然成为“拉二”的首选版本!
米尔斯坦:告别演出 豆瓣
9.4 (14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Ludwig van Beethove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3日 出版发行: Teldec \ Warner Classics
二十世纪的俄国﹐出现无数伟大的音乐家﹐而米尔斯坦正是风格独特的一位﹐一九零三年出生于敖德萨﹐从奥尔那里传承了伟大的传统﹐更难能可贵的是﹐米尔斯坦的演奏永远保持着高贵的气息。
各位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演奏家要演奏技巧非常困难﹐困难到会让手指打结的帕格尼尼「奇想曲」。但是按小提琴琴弦的左手﹐有一根受伤﹐只剩下四根手指头﹐那么要怎样才能够克服技巧﹐而且演奏的很完美呢?而我们知道,通常五支手指头都很完整的演奏家,都不见得能够表现的很好,那么这位演奏家要如何克服困难呢?而这位小提琴大师却为我们带来传奇的演奏。
只用左手四根手指头演奏出技巧繁复的「奇想曲」﹐这位大师是谁呢?他就是米尔斯坦。米尔斯坦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时间是在一九八六年六月﹐当时米尔斯坦已经八十二岁﹐这么老的年纪﹐再加上手指头受伤﹐但是这位老大师却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为我们呈现了一场难得的音乐会。而且排出来的曲目﹐都是技巧相当困难﹐意境深远的曲目﹐像贝多芬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就是每位杰出的小提琴家都想挑战的曲目﹐贝多芬曾形容过这首曲子﹐是以协奏曲风的形式谱写而成的﹐米尔斯坦在第二乐章「变化多端的行板」中,将繁琐的技巧化作简朴却意境悠远﹐大师晚年的丰采,在这样的音乐当中,展露无遗。
米尔斯坦是1903年出生于敖德萨﹐当时﹐正是俄国动荡不安的年代﹐曾经在伟大的小提琴教师奥尔底下学习﹐奥尔对他的影响很大﹐米尔斯坦在回忆录里曾提过﹐他问过奥尔应该怎么学习演奏小提琴﹐奥尔对他说:「要用头脑﹐而不是用手来演奏。」当时﹐米尔斯坦自己说他并不太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随着年岁增长﹐米尔斯坦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刻。在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当中最后一个乐章「急板」﹐可以很清楚听到﹐米尔斯坦如何充分表现出奥尔的这句名言。
最后一场音乐会总带着一点悲伤的味道,但是俄国伟大的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的音乐会,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的演出,事前没有人知道,这会是米尔斯坦的最后一次演出,说不定,连他自己本人都没这么想,因为,谁都想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划下最完美的句点。但是前面我们提过﹐米尔斯坦在演奏这场音乐会之前﹐左手手指头受伤僵硬﹐原本他打算就此取消音乐会﹐但是还好在旁人的沟通协调下﹐音乐会照常举行﹐而且还透过电视转播﹐制作成录像带。这是米尔斯坦七十三年的演奏生涯﹐唯一一次有做过录像的记录﹐但是米尔斯坦却觉得这次的演出并不太好......因为﹐那是他对完美的要求!但是,比较以往他演奏的同一曲目,确实没像年轻时的凌厉,但是深刻的音乐性,仍旧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更何况﹐米尔斯坦这次演出的水平﹐仍然是许多演奏家望尘莫及的。
或许是因为手指受伤的关系﹐音乐会结束后没多久﹐米尔斯坦便宣布不再演出。不过﹐还好这场音乐会记录了米尔斯坦演奏生涯的精华﹐其中﹐包括米尔斯坦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巴哈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米尔斯坦的演奏﹐让我们见识到巴哈音乐的伟大﹐其中更以「夏康」舞曲为代表。
巴哈无伴奏小提琴一直以来就是小提琴演奏家永远的挑战!而米尔斯坦的出,却为我们带来了典范的演出,他的几次录音,一直有着非常高的评价。虽然八十二岁的米尔斯坦所演出的版本﹐比起他黄金时期灌录的无伴奏﹐这份录音显得有些吃力﹐尤其在演奏双弦或三弦时﹐音响有些模糊﹐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他的左手手指头正受伤﹐但是话说回来﹐有些演奏家﹐即使给他多一倍的手指头﹐也不见得拉得出米尔斯坦八十二岁时的这个版本!而这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琴匠和艺术家之间的差别!
米尔斯坦的琴声十分独特,其贵族化的质感使听众充满敬畏,这种音质被描述如银铃一般,但由于50年代的录音技术所限,这种声音被表现得过于尖锐刺耳,对于听众来说太具穿透力。
基于这个原因,听众对米尔斯坦的演奏颇有微词,并有些人排斥他,其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被称为海菲兹后第二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牺牲了一点点声音的表现来抒发其情感。他对于琴弓的驾驭也对此有帮助,被称为「弓之王子」也不足为奇。
米尔斯坦对于揉弦表演不属于20世纪,只有上个世纪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那一代才有这种技法。通常米尔斯坦演奏时不使用过多的揉弦,他的方式是在高潮时用极高的频率扩展弦的震动,而平时的演奏则多使用滑奏。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到。
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Nathan Milstein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7年3月1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
Nathan Milstein (viol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Claudio Abbado
·
Recorded: 1972-09-13(T) 1973-03-13(M)
Recording Venue: Grosser Saal, Musikverein, Wien
201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New Year's Concert 2012 豆瓣
10.0 (6 个评分) 马里斯·杨松斯 Mariss Jansons / 维也纳爱乐乐团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201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由马里斯·扬颂斯担任,本届音乐会,是杨颂斯继2006年以23首打破演出曲目总数记录后再度“发力”——2012年的曲目总数将再上新高,达到24首之多。
在曲目单中,最大亮点当属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首次登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值得玩味的是,2012年并非老柴生卒纪念逢十的年份,演出其作品似乎并无特别背景;而杨松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演绎却一直为人所称道,可能是促成这一合作的主因。从近几年的选曲看来,乐团方面也显然希望通过拓宽曲目范围来增加新年音乐会的吸引力。
指挥和乐团也在积极拓展施特劳斯家族的生僻曲目,从节目单上看,开场的三首作品均为新年音乐会首演,令人耳目一新;加上之后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的《哥本哈根的蒸汽机车加洛普》以及柴可夫斯基《睡美人》中的两个选段,首演曲目共计六首。此外,继1998年之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将时隔14年后再度登上新年音乐会的舞台,演唱《闲聊波尔卡》和《打铁法兰西波尔卡》。
201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计有24首演出曲目,除了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之外,还有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伦拜、齐雷尔的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两首经典之作将首次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此外,阔别新年音乐会13年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也将再度亮相这次音乐会,用《闲聊波尔卡》作为献给全世界的新年礼物。
巴赫-二部、三部创意曲 弦乐三重奏版 / 第二帕蒂塔组曲 小提琴独奏 豆瓣
Janine Jansen / Maxim Rysanov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Fresh from a triumphant concerto recording featuring Mendelssohn and Bruch, the pillars of the Romantic violin repertoire, Janine Jansen reverts to the roots of violin playing, and the music of Bach. On her latest recording, Janine performs Bach's beloved two and three part inventions specially transcribed for violin, viola and cello. She brings a characteristically fresh approach to the popular repertoire, with a unique survey of the musical voices of Bach. Janine herself takes center stage for a luminous performance of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for solo violin. Violist Maxim Rysanov joins her for Two-Part Inventions BWV 772a-788 and cellist Torleif Thedeen adds a third voice for Three-Part Inventions BWV 787-801.
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豆瓣
Leonidas Kavakos / Yuja Wan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4年4月15日 出版发行: Decca
王羽佳,1987年2月生于北京,6岁起学习钢琴;后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凌远教授和周广仁教授;多次在重要赛事中获奖――包括“星海杯”钢琴大赛第一名、西班牙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德国第二届“塞勒国际钢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德国媒体赞许她“诗意诠释了李斯特的作品”。2008年毕业于柯蒂斯音乐学院;2009年1月,王羽佳与德国DG唱片公司签下专属艺人合约。
王羽佳:我有两个突破的方向:一个是德奥系的作品,像贝多芬、舒伯特,还有,其实我特别喜欢弹勃拉姆斯。另一个就是现代作品,20世纪的音乐,甚至21世纪的。
萨蒂作品精选 豆瓣
9.5 (28 个评分) Erik Satie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France
演奏家:
钢琴:Aldo Ciccolini (1-3, 5-11, 13, 17-29)
女高音:Mady Mesplé (22, 26)
男高音:Nicolai Gedda (17)
男中音:Gabriel Bacquier (13)
吉他:Pierre Laniau (14-16)
小提琴:Yan-Pascal Tortelier (23-25)
指挥:Michel Plasson (4, 12), Aldo Ciccolini (30), Louis Auriacombe (31)
乐队:Orchestre du Capitole de Toulouse (4, 12), Orchestre de l’Association des Concerts Lamoureux (30), 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31)
Serenity - Erik Satie Piano Works 豆瓣
9.7 (21 个评分) Anne Quefféle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EMI/Virgin Classics
Erik Satie (1866-1925)法国作曲家,他的旋律简单,有时令人感到有点古朴;总谱也很简洁,很少用全奏的段落。
福雷: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组曲 豆瓣
Seiji Ozawa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2. Pelléas et Mélisande, Op.80 - 2. Fileuse. Andantino quasi Allegretto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35
3. Pelléas et Mélisande, Op.80 - Chanson de Mélisande Lorraine Hunt 3:03
4. Pelléas et Mélisande, Op.80 - 4. Sicilienn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4:04
5. Pelléas et Mélisande, Op.80 - 6. Molto adagio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4:37
6. Après un Rêve op.7, no.1 Jules Eskin 3:22
7. Pavane, Op.50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6:50
8. Elégie, Op.24 - Molto adagio Jules Eskin 6:56
9. Dolly, Op.56 - 1. Berceus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39
10. Dolly, Op.56 - 2. Mi-A-Ou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17
11. Dolly, Op.56 - 3. Le Jardin de Dolly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56
12. Dolly, Op.56 - 4. Kitty-Vals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3:11
13. Dolly, Op.56 - 5. Tendress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4:23
14. Dolly, Op.56 - 6. Le pas Espagnol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44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四手联弹版) 豆瓣
Petr Jiříkovský / Daniel Wiesner
发布日期 1999年3月30日 出版发行: Studio Matous
斯美塔那 ( Bedrich Smetana 1824 ——1884 )
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奠基者贝德瑞赫•斯美塔那,在1824 年3 月2 日生于捷克东南部的里托迈希这一古老城市;父亲是酒坊主,会拉小提琴。由于生活关系家庭多次迁徙,斯美塔那得以从小熟悉许多城市附近的农民生活及其歌曲舞曲,对捷克普通人民的热爱终生不衰。斯美塔那的音乐才能自小就已显露:四岁开始学小提琴,翌年便能参加四重奏演奏海顿的作品,六岁当众演奏钢琴并开始尝试作曲。中学毕业后,他自修音乐,到1843 年,已在一则日记写下这样的话语:“但愿上帝恩佑,使我在技巧上成为李斯特,在作曲上成为莫扎特”——这时他已决定献身于音乐事业了。1844——1847 年,又到布拉格拜师学习,进展很快,这期间,用封•彪罗的话说,他已经是当时肖邦作品的最优秀的演奏者之一。此外,他还写出-不少圆舞曲、方阵舞曲、加洛普舞曲和波尔卡舞曲等作品,1851 年通过李斯特的介绍出版的钢琴曲《 六首特性乐曲》(列作品第1 号),就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为此,他曾说过,“是李斯特把我带入艺术的世界”,但是斯美塔那真正得到艺术世界的承认,却在若乾年之后,而其中的转折点则是1848 年的革命事件。
当1848年革命爆发时,斯美塔那在这如火如荼的革命现实直接影响乏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系列反映这一伟天事变的作品, 包括《两首革命进行曲》、《民族近卫军进行曲》和《自由之歌》等;革命赋予斯美塔娜以力量,帮助他意识到推动现实前进的思想与艺术的功用。他的这些作品第一次出现了热情奔放的旋律,其中还隐约现出胡斯运动时期捷克颂歌的影响,但是,他的创作所拥有的民族气质,只是在成熟时期才得到完美的体现。在革命失败后的反动时期,斯美塔那主要以教课养家糊口,四个孩子接连有三个去世,又使他的生活蒙上一层更加阴暗的色彩,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在布拉格实在无法容身,基后终于接受李斯特的建议到国外小住。
1856 ——1861年间,斯美塔那住在国外——大部分时间住在瑞典的歌德堡,在那里组织乐队和指挥交响音乐会,还到德国、丹麦和荷兰等地成功地进行钢琴演奏。如果说,1848 年的革命使斯美塔那的世界观发生决定性转折的话,那么,在国外生活的五个年头,由于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又有助于巩周他的民族理想,使他意识到自己负有成为捷克民族艺木家的神圣便命。这五年间,斯美塔那的创作分两条路线发展:一方面,他继续早年创作钢琴曲的经脸,又以充满诗意的捷克波尔卡舞曲形式写出了《 回忆捷克》的钢琴套曲;另一方面,他创造性地运用李斯特所奠立的交响诗体裁,写出了《理查三》(莎士比亚)、《华伦斯坦的阵营》 (席勒)和《 雅尔•哈康》(艾伦什奈格尔)。 这三首交响诗中的崇高激情和戏剧性,预示了斯美塔那一些歌剧的风格,它那乐天和欢乐迸发的场面,成为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序曲的蓝本,所有这些也为他后来写出的范作《我的祖国》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1861年春,斯美塔那回到布拉格,就此几乎不曾再离开过捷克的首都。
这时候,斯美塔那三十七岁,满怀创作的激情和力量,全身心地投入领导独立发展捷克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活动:他同进步知识分子组织起一个团结爱国作家、画家和音乐家的“艺术俱乐部”,自己领导这个俱乐部的音乐组;他为1862年建立的“临时剧院”接连不断地写作歌剧,包括记述十三世纪捷克人民抗击德国封建主这一史实的《勃兰登堡人在捷克》(1863年),反映捷克人民乐观精神的《被出卖的新娘》、借十五世纪末的传奇以强调解放斗争思想的《达里波尔》(1867 年)和描写古捷克明智的女执政官的史诗以歌颂人民鹅不朽功业的《里布斯》(18722 年)等,他领导着名的男声合唱团“布拉格赫拉霍尔”( Hlahol Prazsky),以“心向祖国”为号召,在捍卫民族文化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唤醒捷克人民建立自己的音乐文化的民族感情,他积极撰写文章,大力宣传捷克本国作曲家的作品。在这段时间,斯美塔那经常是同时进行两三种作品的写作,一部作品尚未完成,另一部作品又已开始;在创作歌剧的同时,还为合唱团写合唱曲,构思钢琴曲和大型交响音乐作品,但是,斯美塔那在各方面进行的斗争却相当艰巨,他受到论敌的攻讦和凌辱也持续不断:他的第一部歌剧《勃兰登堡人在捷克》写出后过了三年才得以分开演出;第三部歌剧《达里波尔》只上演六场便被迫停演;1847年,他新写的歌剧《二寡妇》受到的恶意攻击,使他的神经严重震荡,甚至酿成耳聋的惨剧一一对一个音乐家说来乃是最像惨重的灾难。为此,他不得不辞去剧院指挥的职务,幽居乡间专心写作,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继续写出的划时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四部歌剧——《吻》(1876年)、《秘密》(1878 年)、《鬼墙》(1882年)和《微奥拉》(1884年,只写出第一幕)、以及一系列钢琴、室内乐和合唱作品。斯美塔那的晚年生活艰难,实际上只靠出卖作品获得的一点近似布施的收入生活;他的精力显着消退,还常感到出现各种幻象,有时甚至推动理智。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娜终走完他一生的道路,死于布拉格精神病院,葬在维谢格拉德公墓的捷克名人祠中。
斯美塔那在哈布斯反动政体压迫的困难社会条件下,热情地维护崇高的民族艺术理想,他的一切活动都只围绕着这样一个主要目的、即用音乐帮助捷克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培植他们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因此,他的作品象一面面战斗的旗帜,时时激发着捷克人民的民族骄傲感情,长时期以来一直成为反抗异族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象征。斯美塔那在奠立捷克古典音乐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可以同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相比,人们常把斯美塔那称为“捷克的格林卡”,这确是十分恰如其分的评价。
2014年6月27日 听过
四手联弹版也很棒><~~原来是作者亲自改编的……
Classical Smetana piano
Horowitz The Poet 豆瓣
9.7 (15 个评分) Franz Schubert / Robert Schuman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9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aphon
在二十世纪钢琴演奏的辉煌舞台上,最受公众瞩目的也许要数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了。他那丰富的演奏技巧、铿锵有力的声音与个性化的音乐特点,使听众与评论家们将他奉为最为出色的钢琴艺术大师。此CD收录了霍洛维茨精彩演绎的舒曼的《童年情景》舒伯特《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斯柯里亚宾练习曲等。
Brahms: The Violin Sonatas 豆瓣
9.0 (6 个评分) Johannes Brahms / Josef Su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2月6日 出版发行: Decca
若无伟大的独奏家,就不会有伟大的室内乐!这张布拉姆斯小提琴夭鸣曲正好印证的这样的论点。苏克与卡录两位独奏家因绿际会以创造出如此深具表现力的演。两人的琴音温暖,诠释极富诗意,录音更如锦上添花,为两人之演出增添极致声光,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录音地点英国Kingsway厅音响效果绝佳。
留声机杂志—
当今的小提琴家无人能够展现如此多样的音色、更自然的分句,以及音乐结构中所隐含的更深层情感。令人惊讶的是卡钦…他的音调柔嫩温暖,与苏克配合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