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等等 - 标记
步履不停 豆瓣
歩いても、歩いても
8.6 (154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郑有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5
★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亲自撰写,经典代表作原著小说
★拿遍各大国际影展重要奖项,全球影迷热泪推荐!
★绝无冷场的故事,比电影更幽微的人性暗涌;一茶一饭的淡香,触动每个家庭深潜的秘密
★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淡淡地忽略。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已经是夏末的季节了,院子里的紫薇花开得璀璨,黄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飞舞着。横山良多与妻儿一同返回位于湘南海边的老家。久违的横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在沁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绝手的好料理炸玉米天妇罗,加上外卖的顶级寿司和鳗鱼饭之间,闲散地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然而他们细细分享品尝着的,却是欢笑背后隐隐的哀伤,小心翼翼的对话又忍不住的争执中,不经意触动的回忆以及深藏在彼此心中不曾说出口的秘密……
===================
★活着,是多么的麻烦,多么的有趣,多么的悲伤啊。同时,又是多么美丽的一件事啊。——作家 川上弘美
★明明是如此平常的家庭故事,我却一直笑个不停。所有细微的事物都逃不过是枝裕和的眼睛,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作家 黑柳彻子
★日本社会中的妈妈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操烦,又多么的全方面的主导,有时甚至必须像个和蔼可亲的暴君。但又是多么的令人怀念。是枝裕和,真该为他喝彩。他用了如此精简的人物与场景,表达出如此真实又温暖的一片小小日本。——作家 舒国治
★《步履不停》这个故事就像是一道永远难忘的家常料理,你以为它很平凡,但却是我们最真挚的一种食物的滋味。——作家 韩良露
★《步履不停》简直是人类关系模块的大总汇。在这绝无冷场的故事中,你绝对可以找到跟你很类似的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关系。这些精彩无比的对话听起来似曾相识,但现在身为观众旁听起来,你就了悟每个与你对立关系的苦处——这是一部好看、有趣、笑中带泪的好故事,宛如以优美散文小品的方式,呈现了人类最简单但澎湃的史诗规格!——作家 李欣频
★透过一个小小的家庭一天的聚会,是枝裕和精准却不煽情地捕捉到家人们彼此间最可贵的情感,缓缓道出对于亲人说不出口的话,或是来不及说的话。每一句、每一句,都透露着遗憾,却也同时找到了出口。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情感,这就是我心中的最佳故事。——导演、编剧 林书宇
2019年8月24日 已读
平凡的一天,一大家人因长子的忌日而相聚在父母家里。回忆往昔时的感慨,无意义的争论,没话找话时微妙的尴尬,都贯穿着意味深长的关爱和在意。这就是家人吧。和他们在一起常常不如在朋友面前放松,甚至谈不上真正的彼此了解。可真当失去时,又对一切追悔莫及。人的悲欢所谓各不相同,而在别人的故事里还是常常看到自己的故事。穿插“那一天“与“后来”效果很好,隐忍克制间想表达的,读者都感受到了。
边境 近境 豆瓣
辺境・近境
7.6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8
《边境·近境》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90-1995年,游历地区有墨西哥、美国、中国以及日本,其中1991年的中国东北之行是他唯一一次的中国旅行,激发了他后来创作其最大规模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的灵感,《边境·近境》对他的创作生涯意义犹为重大。
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村上的游记很接地气,并不掩饰旅途中的狼狈:在无人岛上钓不到鱼还被虫子袭击,在香川为了时尚杂志连吃几天乌冬,在墨西哥和中国体验脏乱差...诺门罕的记录看得非常揪心,想来也是对作者影响最大的旅行之一。看似遥远的战争只过去几十年而已,暴力与恶只是暂时封存,下一次又会从什么出口以什么契机喷涌?大草原上母狼被追得穷途,那最后时刻的绝望和迷茫,和多少为战争无意义丧失生命的人类一样。而诺门罕,残忍至此,也不过是人类战争史上微不足道的一笔。我想这是一篇我会长久记住常常想起的游记...最后的结尾篇是作者重走成长的路,回到故乡,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停停走走,再看一场棒球。独自感受时间与空间,旅行的意义也未必只在他乡,论收获,近境亦可是远方。
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8.1 (477 个评分)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3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用青年人和哲人的对话来讲述理论,这种形式比较讨巧。青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苦恼都很能引起读者共鸣,如果没有他的视角而纯讲课式陈述,书中的陈词滥调将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全书旁征博引无非是说,活在当下,不要弗洛伊德式归因过去,也不要功利地追求未来;不和他人比较,不插手别人生活,转换思维用奉献体现个人价值;正视情绪,明确它们可能是借口而非目的本身...这些说教谁又不懂呢,只是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罢了。😕
飞行家 豆瓣
7.8 (229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 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国内原创小说——这里有村上春树的奇巧构思、王小波的幽默腔调、双雪涛的北方故事。用锋刃般的语言勾勒丰富的画面,给每个故事设计奇异精巧的结构,拿戏谑幽默的腔调直面沉重与苦痛,双雪涛的作品之中有村上春树、王小波,以及许多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子。除此之外,《飞行家》将写实与传奇、童话、寓言交织起来,生存的困顿、人性的困境、命运的困厄,尽现其中;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张力,被编织进故事的纹理里。
2. 为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为人性中珍贵的瞬间,留下虚构的记录——酷寒里有温情,黑暗里有光明,绝望里有希冀,卑微里有崇高。《飞行家》里依旧有双雪涛擅长的主题:血腥的暴力、衰落的北方、渺小的边缘人,这里有失败的小说家,枉死的工厂主,沉溺幻想的小职工,落魄潦倒的写手,被遗弃的孩子、女人或丈夫……但它更承载着爱、梦想、道德、尊严,以及人性中的光明,它们在北方铁幕般的大雪中,迸发出微小而珍贵的火光。“为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故乡人留下虚构的记录”,这是一切的起点,作者充满浪漫与魔幻色彩的笔调中,蕴藏着丰饶的隐喻、象征,和对现实的关照。
3. 当代中国最具大师潜质的青年小说家,创造“新的美学原则”——为故事而生的人,最纯粹的小说家。作为“在西方小说和先锋小说的光辉底下长大”的青年作家,双雪涛开辟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美学原则。在故事的王国里,他不做文学舶来品的传声筒,走出对宏大历史主题的沉溺,打破对空洞生活场景的呈现。他赋予平凡生命以意义,让爱、梦想、尊严和自由在卑微和绝境里重生。作者极具现代感的表达格调、所关注主题的深度和硬度,决定了他在现今中国小说界的独特地位,彰显出他绝对的大师潜质。
《飞行家》共收录了双雪涛的九篇短篇小说。
缘起——为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故乡人留下虚构的记录;
沉淀——将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张力编织进故事的纹理里;
扎根——让爱、梦想、尊严和自由在卑微和绝境里重生。
故事发生的地点大多是没落的北方城市。艳粉街、影子湖、光明堂、红旗广场、春风歌舞厅、红星台球社……这里布满破败的街道、废弃的工厂,流窜着形形色色的人。
故事里的角色大多是被遗忘的边缘群体。久藏、小橘子、疯子廖澄湖、“少年犯”柳丁、姑鸟儿、驯养师阮灵、“疯马”马峰、“飞行家”李明奇……他们是被历史的大潮拍在岸边的鱼。
在《飞行家》里,就是由这样一群人,在这样一些地方,让凡人的热血、尊严和自由绽放出火光。
2019年8月13日 已读
短篇集丰富得令人惊讶。数种文风笔触应用自如,刺杀小说家甚至用的是日本翻译腔,让我会心一笑。讲故事的技巧很好,多线故事交织命运分叉,这样的设计常见,难的是层层叠叠却又读起来毫不费劲。艳粉街的光明堂,在故事里杀人的赤发鬼,出轨却又一心为公的车间主任...一篇篇都是令人欲罢不能的好故事。最喜欢的一篇是飞行家,二姑父是一个命运中浮沉的小人物,并没有科学家那般才智过人,只是在破烂的日子里保持了天马行空的心气—这让他成了骨头轻的“不一般人”。对他的描写活灵活现,一举一动都看戏一样真实。最后他在红旗广场,带着牵挂的亲人们坐气球飞行器升空,跟无足轻重的现实告别,太浪漫了。度过一生并非漫步穿过田野,细想这句无厘头的话,说的也许就是飞行家吧。
如父如子 豆瓣
8.5 (79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 [日] 佐野晶 译者: 丹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4
当意识到孩 子也在注视着自 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
至今为止都过着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野野宮良多,是大型建筑公司里的精英社员。他和妻子绿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共同养育着聪明乖巧的儿子庆多。本以为平静生活将一直持续的三人没有想到的是,一通来自庆多出生医院的 电话将这个小家庭卷到了风口浪尖。面对命中注定的血缘与日夜相伴的亲情,良多骄傲又脆弱的内心摇摆不定。两个家庭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分分秒秒,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父子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羁绊。
2019年8月9日 已读
穷爸爸家很像小偷家族,卑微而温暖,嬉笑怒骂间充满轻松快乐。富爸爸家看上去压抑紧张,父亲威严,母亲软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环境与父母都各有明显的优缺,孩子的性格也截然不同,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同样的。看到后来疏晴在新家一边对着流星许愿回旧家一边哭着道歉,庆多为父亲拍的照片,很感动。收尾很自然地捧出一碗鸡汤:你不必像你的父亲,做你自己就好。放下怨恨,善待对你好的人。父母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是个好的作品,但难免觉得有些地方太脸谱化或刻意了一些。
Dinner with Lenny 豆瓣
作者: Jonathan Cot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
Leonard Bernstein was arguably the most highly esteemed, influential, and charismatic American classical music personalit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ductor, composer, pianist, writer, educator, and human rights activist, Bernstein truly led a life of Byronic intensity-passionate, risk-taking, and convention-breaking. In November 1989, just a year before his death, Bernstein invited writer Jonathan Cott to his country home in Fairfield, Connecticut for what turned out to be his last major interview-an unprecedented and astonishingly frank twelve-hour conversation. Now, in Dinner with Lenny, Cott provides a complete account of this remarkable dialogue in which Bernstein discourses with disarming frankness, humor, and intensity on matters musical, pedagogical,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and the unabashedly personal. Bernstein comes alive again, with vodka glass in hand, singing, humming, and making pointed comments on a wide array of topics, from popular music ("the Beatles were the best songwriters since Gershwin"), to great composers ("Wagner was always in a psychotic frenzy. He was a madman, a megalomaniac"), and politics (lamenting "the brainlessness, the mindlessness, the carelessness, and the heedlessness of the Reagans of the world"). And of course, Bernstein talks of conducting, advising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score and make it come alive as if they were the composer. If you can do that, you're a conductorand if you can't, you're not. If I don't become Brahms or Tchaikovsky or Stravinsky when I'm conducting their works, then it won't be a great performance." After Rolling Stone magazine published an abridged version of the conversation in 1990, the Chicago Tribune praised it as "an extraordinary interview" filled with "passion, wit, and acute analysis." Studs Terkel called the interview "astonishing and revelatory." Now, this full-length version provides the reader with a unique, you-are-there perspective on what it was like to converse with this gregarious, witty, candid, and inspiring American dynamo.
2019年8月6日 已读
对话录里的lenny思维敏捷跳跃,同时口无遮掩,完全感觉不到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提到音乐,教育,政治,都让人感到跃出纸面的活力。大师也许不讨同行喜欢,受各种争议,但他的一生真的太精彩了。感触最深的段落是写到采访之后,他在90年的圣诞节于刚倒塌的柏林墙两侧各献礼一场贝9。想到壮阔的欢乐颂大合唱,贝式悲天悯人加之暮年lenny的激情,感动不已。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读完书看了几段young people concert,台上的他仪表堂堂风趣幽默,像好莱坞巨星一般迷人,也难怪他提到马勒的太太都要勾引他🙃 。如何形容他的一生呢,如尼采所说,in every real man a boy is hidden,那lenny一辈子都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男孩。俗气的说,就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喜鹊谋杀案 豆瓣 Goodreads
Magpie Murders
7.3 (133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东尼·霍洛维茨 译者: 梁清新 新星出版社 2019 - 6
当编辑苏珊•赖兰拿到艾伦•康威最新作品的初稿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本小说不同于他的其他任何作品。在和这位犯罪小说畅销书作家共事多年之后,她对他笔下的侦探阿提库斯•庞德了如指掌。庞德侦破了许多英国村庄中的谜案。意在向经典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多萝西•赛耶斯致敬,康威的传统写作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而苏珊为了保住工作,必须继续忍受他恼人的行为举止。
在康威的新作中,阿提库斯•庞德来到派伊府邸——一座乡村内的庄园——调查一桩谋杀案。是的,其中有死尸和许多各怀鬼胎的嫌疑人。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苏珊越来越确信,在这本稿件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故事:一个充斥着嫉妒、贪婪、冷酷的野心和谋杀的真实故事……
2019年7月28日 已读
设计得很巧妙,书中有书,虚构和真实遥相呼应。侦探小说普遍喜欢埋下各种线,随着谜题揭开,点破线索让读者恍然大悟。但这本书诸多“线索”都只是迷惑,却又不让人觉得多余,好看。尤其庞德的案子,作为辅线还非常完整,模仿阿加莎等用心之处很多惊喜。最喜欢的是侦探小说自己吐槽,同类型小说和现实脱节,对社会没有贡献,没有营养的cheap chill。作者真是有意思,为了这个吐槽给五星。最近也读了被吹上天的<谋杀官员>,感觉论格局和写法还是太陈旧,相比之下很难满足现在读者胃口了。
奇鸟行状录 豆瓣
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
8.8 (59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是作者篇幅最大的小说三部曲。 失业者冈田亨的妻子久美子在其兄长、众议员,黑暗势力代表人物绵谷升的胁迫下失踪了。冈田身边来了许多怪人:女巫师、“意识娼妇”、失手使男友车祸死亡的少女、旧军人等。同时也发生了许多怪事。冈田到一口深井里冥思苦想后,出来在奇怪的母子“肉豆蔻”、“肉桂”的帮助下向绵谷升挑战,在虚幻中将其击伤,久美子又在现实中将其杀死。本书色彩诡异,规模宏大,虚实交叉,被称为当代的“一千零一夜”。
2019年7月14日 已读
多条故事线都很有意思。中尉在蒙古做间谍,目睹战友被苏联军官虐杀,自己侥幸生还。后来在西伯利亚见证军官利用人性加之暴力,成为独裁暴君。这一段故事最为震撼而生动。日军溃败之际在满洲国屠杀动物园野兽和军校中国学生,比后来刺杀骑士团长中的日军暴行更直射人心。被暴力伤害,同时以暴力伤害,这种历史摧毁了战后的社会精神。能相信什么,又值得去做什么呢?绵谷升之辈的政客巧舌如簧,无非是在煽动人性中的私与恶,期待从中再次获得暴力的能量。叙事间贯穿以强大的宿命感,命运摆好的路,人别无选择。这路上有人如少女May彷徨,有人如加纳姐妹逃避,有人如肉桂母子沉默,也有人如主角执拗地保持本心选择探索和抗争。作者构筑了天马行空的意识现实交互,又有丰富深刻的故事。即使最终没有任何挑明的答案或解释,依然让人觉得读完心满意足。
Absolutely on Music 豆瓣
作者: Haruki Murakami / Seiji Ozawa 译者: Jay Rubin Knopf 2016 - 11
A deeply personal, intimate conversation about music and writing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best-selling author and his close friend, the former conductor of th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Haruki Murakami’s passion for music runs deep. Before turning his hand to writing, he ran a jazz club in Tokyo, and from The Beatles’ “Norwegian Wood” to Franz Liszt’s “Years of Pilgrimage,” the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power of music permeates every one of his much-loved books. Now, in Absolutely on Music, Murakami fulfills a personal dream, sitting down with his friend, acclaimed conductor Seiji Ozawa, to talk, over a period of two years, about their shared interest. Transcribed from lengthy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music and writing, here they discuss everything from Brahms to Beethoven, from Leonard Bernstein to Glenn Gould, from record collecting to pop-up orchestras, and much more. Ultimately this book gives readers an unprecedented glimpse into the minds of the two maestros.
It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book and music lovers everywhere.
2019年6月24日 已读
书不长,我读得很慢。反复听书中提到的乐章,一边对照小泽的评论,很特别。静下心来听不同版本的勃一、贝三、马勒,弦乐四重奏,仿佛开启了不同的时空。对话中对指挥风格及音乐理解都讲得很玄,门外汉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每当提及指挥种种辛勤,我都想起少年时弦乐团的指挥罗仲兴老师。那时他已是老人,却为我们这帮熊孩子投注了极大的热情,从无到有拉扯起一个少儿乐团。想起碧波中学教室,罗湖少年宫排练厅,记忆蒙了尘但仍在。那只乐队是我学琴生涯最珍贵的体验。依然记得他耐心教我们如何去听其他声部,如何正确地弱奏... 带我们一帮资质平平的孩子学习莫扎特、海顿等等美妙的乐章。这些都沉淀为我一生的财富。那时不懂,长大后才感慨他对音乐和教育的热忱。年少时一切总是太匆忙,马不停蹄地长大,多后悔没能妥当的感谢与道别。缅怀您,罗老师
英国病人 豆瓣
The English Patient
8.4 (3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丁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0
迈克尔•翁达杰代表作 奥斯卡9项大奖电影原著
暌违中国读者15年的布克奖经典作品 全新译本
————————————————————————
迈克尔•翁达杰用优美而抒情的笔触,描绘了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个伤心人的因缘际会。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中,却无法享受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孩子,身心俱疲的安娜,固执地照顾着自己最后一个病人。卡拉瓦乔,因偷窃技能成为战争英雄,也因此失去了双手的拇指,他只能通过吗啡来重新想象自己是谁。印度士兵基普,聪明、机警,在这个除了他自己任何东西都不安全的地方拆除地雷和炸弹。全身被烧焦的英国病人,终日躺在病床上,陷于回忆和幻觉之中。为了拯救爱人,他担当卖国之名,深入大沙漠,但他整整迟到了三年……
————————————————————————
我一直很喜欢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读到《英国病人》这部小说时,我觉得它非常美,像一首诗,所以我就想把它改编成剧本。
——安东尼•明格拉
应该给《英国病人》戴上三重冠。这本书深邃,优美,触动心灵。
——托妮•莫里森
杰作……一部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小说。
——唐•德里罗
一部激情之作,神奇,标新立异,可以让人一直读下去。
——理查德•福特
梦的交织,罕见,诱人。
——《时代》
2019年6月3日 已读
阅读过程犹如拼图,在交错的叙事和回忆中将每个人的过去拼成完整的故事。相比英国病人与间谍夫人的虐恋,更喜欢对扫雷锡克兵的塑造,完整,生动。这位天才工程师本是一腔赤诚为高尚的事业奉献自己。女护士和小偷叔叔以及无数的人都因战争失去了自我,陷入迷茫。相比之下,扫雷兵一度坚持为创伤后仍战斗于一线的战士。是盟军投向日本的核弹让他信仰崩塌,认为这是种族间的战争,而自己是为只在乎自己种族的白人无谓付出。这点其实我并不理解,如果是同一种族的战争,就肯定不会投下毁灭性武器吗?读到德军撤退时留下无数地雷很感慨,战后修复面对的也是不亚于战时的混乱和危险。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2019年5月29日 已读
他没有讲大道理,更没有煽情励志。不与别人争抢,没有好胜心,只是踏踏实实地训练和思考。成绩也好,名次也好,外观也好,别人如何评价也好,都不过是次要的问题。对于他这样的跑者,最重要的是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让自己无怨无悔。应当尽的力我都尽了,应当忍耐的我都忍耐了。读完这样的文字会主动反观自己,那些放不下的虚荣,那些迟迟不去追求的向往,多么惭愧。读这本书期间曾在他慢跑过的查尔斯河边走了一遍岸的两侧。一路无言,任长日来疲倦的大脑放空,无意识地想了无数没有联系的事。直到结束回到起点才发现一个半小时过去,甚至还有些酸胀,心情却是难得的轻盈。想来这就是村上所谓的沉浸在简单机械的身体摆动中排毒吧。
海边的卡夫卡 豆瓣
海辺のカフカ
7.6 (33 个评分) 作者: [日]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是村上春树仅次于《挪威的森林》的重要长篇小说,以其独特风格的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平行线是少年“田村卡夫卡”,为了挣脱“你要亲手杀死父亲,与母亲乱伦”的诅咒,离开家乡投入成人世界。此后父亲在家被杀,他却疑心自己是在睡梦中杀父。他在一座旧图书馆遇到一位50岁的优雅女性,梦中却与这位女性的少女形象交合,而这位女性又可能是他的生母。一条平行线是一名失忆老人中田,因为一桩离奇的杀人事件走上逃亡之路,在汽车司机星野的帮助下恢复了遥远的战争记忆。
2019年5月12日 已读
书中充满了村上喜欢的隐喻。雷雨交加的夜里开启隐喻,梦境世界里的交合,整洁而应有尽有的安全屋,翻山过河艰难完成意识里的穿梭,森林里的深处秘境...夏目漱石,不完美而有趣的舒伯特,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走,完成对自我的救赎,和过去和解。不甚理解身体为空的中田老头的旅途和使命。喜欢图书管理员大岛,只有美好能形容她。
1Q84(全三册) 豆瓣 Goodreads
7.3 (39 个评分) 作者: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1
《1Q84(套装全3册)》包含《1Q84》Book1(4月-6月)、《1Q84》Book2(7月-9月)、《1Q84》Book3(10月-12月)今年夏天,属于1Q84年。
在1984年,他们连相遇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一面思念着对方,一面孤独地远去。
在1Q84年,他们却决定拯救彼此……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我已经置身于这‘1Q84年’。我熟悉的那个1984年已经无影无踪,今年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1Q84(套装全3册)》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 ——村上春树
2019年4月28日 已读
故事在青豆见到领袖时达到巅峰,而后是冗长的下坡路。但读起来并不费力。两个月亮的世界里,各种子体登场,完成自己的使命。也许年长女友是母亲的,阿翼是深绘子的,女护士是女警察的。命运零散交错,像雅纳切克小交响曲开篇骤雨般的定音锤。故事里的人,终其一生,无论在哪个世界,过怎样的生活、都是在找真正聆听自己、接受自己的人。
豆瓣
ねむり
7.3 (115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特·曼施克 图 /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4
★村上春树觉醒之作
★17天,我不曾合眼。17个白天,17个黑夜,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
★卡夫卡的荒诞+爱伦·坡的惊悚
★村上春树最美的书,由德国著名画家精心绘制插图
写作《眠》前,村上春树四十岁,遭遇写作与人生低潮,心逐渐变硬变冷。他到希腊与土耳其旅行一个月,来年春天,心中的冻结渐渐变得柔软,几乎一气呵成写下这个故事。
《眠》写出人极端状态下的“极端发现”,有卡夫卡的荒诞,又有爱伦·坡的惊悚,读后给人强烈震撼。
2019年4月1日 已读
正当这段时间一直为睡眠质量困扰,翻出这个短篇,别有滋味。阅读真的是缓解精神状况的最佳方式。每翻开一本书都是离开自己的生活,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这世界按你的节奏走,情节为你展开,你合上书那个世界就为你暂停。多么踏实的安全感!像村上写过的一句,时间在你的那边。眠的女主从日复一日与社会脱节的机械家庭生活中解放自己,大量的阅读,吃甜食,喝白兰地,游泳,深夜驾车兜风。就像操纵了自己生命的机械摇杆,时间完全在她的那边。
刺杀骑士团长 豆瓣
騎士団長殺し
7.2 (184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我”,36岁,美术科班出身,原本爱好抽象画,多年来为了养家糊口成为专业肖像画画家。结婚六周年纪念日前,妻子毫无征兆地提出已有外遇,要求离婚,于是“我”独自离家开车在外游荡了一个半月,最终应好友雨田政彦之邀,住进小田原郊外山间其父雨田具彦的旧居兼画室,期待通过环境的改变调整心情。
奇妙的事件就发生在搬家后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雨田政彦帮“我”介绍了山下绘画班任教的工作,“我”和班里的两位人妻先后成了情人,经神秘邻居免色的精心策划,和班上的少女真理惠也建立了密切联系。房子主人雨田具彦是著名日本画画家,“我”搬进那栋房子后不久,意外在阁楼发现了一幅雨田具彦不为世人所知的大师级作品,名为“刺杀骑士团长”。
由此,“我”被卷入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
夜半铃声与古庙洞口、神秘邻居免色涉与绘画班女学生秋川真理惠、“骑士团长”与“长面人”、现实世界与隐喻世界……
村上春树用他擅长的层层剥开的写法,将读者步步引入奇妙之境。
2019年4月1日 已读
中年男子,洞穴连接现实与隐喻,种种元素都非常村上。只有他能用家常的描述去写天马行空的意识世界,让人完全不感到突兀,心甘情愿沿着他的逻辑,行走在他构造的世界。书中的我,老画家,高富帅,小女孩最后也许都抚平了创伤获得了宁静。除去这最终的治愈,我最喜欢的是每次读村上时获得的平静。书中的我住在山林中老旧而整洁的宅子,窗外或晴朗或绵雨,一个人在火炉边听唱片、阅读、做简单的食物、作画与思考。日复一日,不紧不慢,丰盈踏实。心驰神往这般状态,合上书总有一段安宁。
冬泳 豆瓣 Goodreads
7.7 (305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9
班宇(@坦克手贝吉塔)短篇力作首度成集 阿乙•蒋方舟•李诞•谈波 齐声推荐
《冬泳》收录了班宇的七篇小说。在铁轨、工事与大雪的边缘,游走着一些昔日的身影:印厂工人、吊车司机、生疏的赌徒与失业者……他们生活被动,面临威胁、窘迫,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遥远而孤绝 地存在。
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这些个体的光热终将划破冰面,点亮黑暗,为今日之北方刻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
【编辑推荐】
颇具潜力的青年作家、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班宇的处女作——他曾开设《东北疯食录》专栏,浪游工业之城,展示出恣意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曾连载 “工人村”故事集,从细微之处出发,描绘出一幕蓬勃鲜明的悲喜剧。他已在文坛初露锋芒,《收获》《当代》《上海文学》《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皆可觅得他的身影。
从无名之中捕捞个体,在消逝中追寻永恒——《冬泳》是班宇创造的“昨日世界”,遍布萧索的工厂、失落的赌徒。惯于沉默的北方人在这里显得生机、蓬勃。《冬泳》是写给北方的情书,写给你我的(关于旧时代的)备忘录。
细密诗意的语言;轰鸣里深潜宁静,幽默中怀藏温柔——在声音日渐稀少的世界,班宇仿佛浪漫时代的行吟诗人,以准确、克制、优美之笔,书写强力广阔的歌谣。班宇迷恋写作里的“浮生感”,笔下人物在现实的挤压里普遍带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在他们身上,除了表演出来的“幽默”,还有深藏不露的玄妙和真实。
【推荐语】
文坛新来的高手,有一股雨水冲扫过的、带有野兽气味的生猛劲儿。
——阿乙
班宇有毋庸置疑的小说家天赋。可是,他抵抗住了天赋的诱惑——没有随心所欲地把作品当做情绪的宣泄,或是横冲直撞地滥用富有才情的语言;他又抵抗住了时代的诱惑——没有把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当做题材的富矿,也没有因平庸的文学时代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以最严格的标准自我训练,使每一个短篇都纯熟得惊人。天才和有天赋的人的区别,是前者能够独立发展自己,班宇无疑是前者。
——蒋方舟
班宇是聪明的,刻薄的,但不是轻浮的。他显然知道这世界哪儿出了问题,并且没什么希望好转,但他没有选择放弃或轻巧的态度,文字上,他还在苦熬。
——李诞
班宇用他干净、硬朗的笔触,冷静、耐心地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端庄肃穆、具有经典品相的短篇佳作。那字里行间的东北寒风,凌厉又温柔。
——谈波
2019年3月18日 已读
落魄的东北把一代人留在冰冷的水底,有的人奋力划出水面,更多的人仍深陷其中。作者的写法很冷静,少心理描写,无华丽词藻,靠支棱的对话突突带领情节。反而使我感到与每个人物都观影般接近。最喜欢工人村的几个故事,几对人的故事,不同的辛苦,同样的无望。也喜欢枪墓的层层展开,故事中的人以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合上书页,很快会忘却具体的情节,萦绕心头不散的是东北那阴沉沉的天。有关家乡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姥姥家客厅望出去邻座大楼的环形外墙,上面戳着从未亮过的彩灯灯泡。阴沉破旧,和昏夜构成一幅画。对离开毫无印象,而那不经意地一道别,就是永远离开了东北。那些当年被命运留下的同龄人,这些年开始将东北记录下来,写得令人如鲠在喉。我想多年后回望,会有一个属于当代东北的文学标签,用以祭奠九十年代起那片土地沉默的冬天。
平凡的世界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 1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2019年3月12日 已读
看完大江大河又读了一遍平凡的世界,再次感叹那风云变幻的十几年。雷东宝和孙少安从砖厂开始创业脱贫,宋运辉和孙少平不安现状离开家乡为理想闯荡...小人物们在大时代里乘风破浪,是多么不平凡。可哪个时代又不是大时代,哪一代人又曾享乐安逸。在历史长河里,不过都是平凡地活在平凡的世界...几十年后的文艺作品,又将如何回忆当下呢?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1 (8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4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2019年2月10日 已读
王小波的三观在过去或是自私狭隘,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正了。他不是一味反对,批判最终都落脚于自己的立论中,逻辑严谨。反孔孟程朱式圣贤哲人王,赞罗素等人人追求幸福的价值观。不自我陶醉在无意义的辛劳和牺牲中,追求效率和资源合理配置。分析萧伯纳的芭芭拉上校最有意思,“人们知道的越多,明辨是非就越难。” “接受一个伦理体系容易,接受一个真理体系则难得多。”一言精辟道出了我脑中许多混沌思路。我想真正的知识分子当如此,他不是辞海百科,而是一个酿酒机。
雪人 豆瓣
Snømannen
7.7 (180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尤·奈斯博 译者: 林立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4
初雪的夜晚,小男孩从噩梦中醒来,惊觉妈妈不见踪影,院子里凭空出现一个不知是谁堆起的雪人。他当圣诞礼物送给妈妈的粉色围巾,就围在雪人的脖子上,一排由黑色卵石组成的眼睛和嘴巴在月光下闪烁,雪人凝视着屋子,仿佛在微笑……一封署名“雪人”的匿名信,开启了警探哈利·霍勒对新近女性失踪案的调查,观察力敏锐、又略显神秘的女警卡翠娜也加入了调查小组。接连失踪的那些女人似乎有着奇怪的共同点。是什么隐秘的动机在驱使罪犯连续作案?以“雪人”为杀人记号的冷血犯人究竟是谁?总是徘徊在酒醉与清醒之间的哈利沉迷于扑朔迷离的案情,越来越无法自拔,几欲疯狂。就在他即将揭开“雪人”真面目的当口,前女友萝凯也被卷入这场致命的追缉。哈利必须牺牲自己,才能救回爱人……
2019年1月23日 已读
没什么漏洞,情节紧凑。cue凶手有点多,早早猜到了。警官基本智商在线,但明知女警察血缘和情绪的情况下居然没识破她动机。最后随着雪人融化割喉的机关设计的不错,描写的也有画面感。社会型悬疑推理就这样,人物塑造得越来越拧巴。
蜜蜂与远雷 豆瓣
蜜蜂と遠雷
7.3 (40 个评分) 作者: [日] 恩田陆 译者: 安素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8 - 11
★史无前例!直木奖+书店大奖“双冠王”。日本畅销60万册,超越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东野圭吾、宫部美雪、林真理子评语推荐!吴念真、林依晨读不释手,感动推荐!
★我们凡人所能追求的神圣,无非是为了热爱奋不顾身——文字魔法师恩田陆,构思12年,取材11年,写作7年,以钢琴比赛为背景,用流光溢彩的文字、不可思议的音乐想象,写尽人间才能与命运的成长小说。
★不同背景和天赋的人相遇相知,一部生命美丽共鸣的灵魂交响曲,写给所有怀抱赤子之心、愿以一生追梦的人们。
日本读者热血好评:“让我想起自己那些未竟的梦想,也很羡慕能为了目标全力前进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软弱或想放弃的时候,但如果你有想追求的梦想,这本书会推你一把!”
==================
三年一度的芳江钢琴比赛开幕,具备不同身份和天赋的参赛者们在此邂逅:
跟着养蜂人父亲辗转各地,喜欢音乐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的天然少年;
曾被捧为神童,但在母亲去世后突然逃离舞台的少女;
出身钢琴世家,从外貌到琴艺无不令人痴迷的混血王子;
一度放弃音乐家梦想,直到孩子出生,才再次挑战比赛的平凡上班族。
所谓天才,究竟因何是天才,而没有过人天分的凡人,是否有追梦的可能?
音乐对人们来说究竟是什么?
经历过欢喜、烦恼、幻灭、不安,他们会看到自己的一生将往何处?
他们在这里相遇,是命运,也是奇迹。这种命运的味道,命运的预感,人们把它叫做音乐。侧耳倾听,这个世界上充满着音乐。
2019年1月13日 已读
书里每讲到一首乐曲,都忍不住找出来一边播放一边读。尤其尘和亚夜的即兴合奏fly me to the moon, how high the moon, 尘任性重复的,萨蒂的我要你, je te veux. 想看书中钢琴家脑海里的世界。天才们自然光芒万丈,王子玛丽苏马塞尔,从低谷和质疑中涅槃的亚夜,不经传统教育雕琢的天赐璞玉风间尘。为音乐竭尽全力的普通人高岛明石也描述非常动人。好想听他春天与阿修罗的华彩啊,想“听见”宫泽贤治写的给我一碗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