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等等 - 标记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豆瓣
Timbuktu
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译者: 韦玮 九州出版社 2018
★这个世界地图结束的地方,就是廷巴克图地图开始的地方。
.
骨头先生是一只能听懂英语、会思考的老狗,也是生命垂危的诗人威利最亲密的伙伴。在相依为命流浪多年之后,他们一路去往巴尔的摩,寻找威利年少时的英文老师斯旺森夫人,却偶然走到了爱伦•坡的故居。在门前的台阶上,威利作别骨头先生,动身前往廷巴克图——一块“精神的绿洲” ,一片永恒的虚无之地。失去主人的骨头先生流落街头,又先后两次被人收养,他懵懂地接受了绝育手术、狗链和狗屋,内心却始终保存着自由与忠诚的火种。在生命的尽头,他拼尽全力逃出了豪华狗舍,希望能与威利在廷巴克图重逢。
.
【各界推荐】
在这部精妙的小说中,奥斯特以其俭省、精确而又怪诞的暗黑笔调,书写了美国消费主义的无孔不入、爱的实质与存在论的核心谜题。——《出版人周报》
《廷巴克图》……意味着某种浪漫或者超自然的存在,暗示着梦有可能会成为现实,而现实也可能只是一个梦,或者噩梦。——《纽约书评》
2020年9月13日 已读
骨头先生身处四口之家时,不明白老主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要费尽力气去抵制这种美好生活的象征。一旦习惯了这种系统的运行机制,整天被拴在铁链上似乎也不重要了。一段时间后,甚至都不在意自己的名字是斯巴齐了。
而最后它还是逃脱了这美好的安排,逃离了狗舍和兽医,主动奔向威利许诺的廷巴克图。
狗爱威利是因为他自由且有灵魂吧。这个絮絮叨叨的流浪汉在弥留之际陷入了意识流陈述,夹在废话间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并不感到抱歉。我是个有缺点的生物,充满矛盾、反复无常、还感情用事。一方面,我心地纯洁善良,是圣诞老人的忠诚帮手;另一方面,我是个夸夸其谈的怪人,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醉醺醺的小丑。”
短短一篇,细腻动人。
纽约三部曲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New York Trilogy
7.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文敏 九州出版社 2019 - 1
《纽约三部曲》由《玻璃城》、《幽灵》和《锁闭的屋子》三部相互关联的非典型性侦探小说构成。推理小说家奎因,冒充一位名为保罗•奥斯特的侦探,接受了跟踪刚刚出狱的老斯蒂尔曼的委托,却在无形中继承了老人的遗志——发明一种与这个破碎的世界相应的全新语言;侦探布鲁,受雇于怀特,监视住在马路对面的作家布莱克,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逐渐把自己变成了布莱克的镜像,并在无意中为布莱克写下了最后的自传;而“我”则意外继承了童年好友范肖的遗稿,以及他的遗孀和儿子,范肖作品的热销使“我”名利双收,但幸福生活的幻影很快就被一张来自“范肖”的纸条打破……作家与人物、真实与虚构、语言与实存,都在不断地互相置换,堪称解锁奥斯特内核的终极密码。
.
【评论推荐】
奥斯特如臂使指地驾驭着读者对神秘事物的探究精神,使人们的好奇心从挖掘不法行为的过程,重新回归到纯粹的自我探索中。——《纽约时报》
就像卡夫卡迷上了侦察游戏,写下了不断回旋版本的自己。——《华盛顿邮报》
绝对值得一读,不可思议……奥斯特为现代文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对所身处世界的看法,拓展了新的维度。——《波士顿环球报》
令人兴奋……一位从来不满足于事实层面的作家,对讲故事的艺术的精妙探索。——《费城询问报》
2020年9月10日 已读
纽约三部曲,不是侦探小说的侦探小说。跟踪探索巴别塔之谜的教授,监视想被监视的作家,追踪被自己替代了生活的天才。
寻找这个世界中的偶然与联系,千丝万缕事无巨细的记下来,是否能解释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8.2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陈高华 译 / 孟凡礼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一:历史的漫长终结”。
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吗?如果是有方向的,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相对于“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处身在哪儿?
在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既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又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2020年9月7日 已读
权利与体制的历史走向,归根结底是个哲学问题。如何理解人,对人的本性是否能达成共识。
柏拉图把灵魂分为三部分,欲望、理性和激情。欲望和理性只能解释普遍科技和经济现象,而纵观人类革命,奋斗源于激情。人类渴望被承认,不平等时追求平等,平等之后又渴望满足优越感。这个过程中思想体系和政治制度不断产生新的矛盾,也就是黑格尔体系的辩证法和历史驱动力。
自由民主体制因满足被承认的需要,被黑格尔认为是历史的答案。当然这种体制也有内在矛盾,福山强调终结不等同停滞。关键在于能否持续满足优越意识(如竞技和艺术),同时平衡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否则最后的人要么安逸满足,像尼采说的丢掉了激情;要么为虚名流血斗争,退化为最初的人。
分析极权的因果和国际格局,读起来最有意思。观点与结论放在一边,这种客观的思考过程是极有价值的。
幻影书 豆瓣
The Book of Illusions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孔亚雷 九州出版社 2018 - 10
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喜剧天才海克特•曼是二十年代好莱坞光彩夺目的新星,却在某天突然离家出走,从此音信杳无。六十年来,他的离奇失踪始终是个不解之谜。文学教授戴维•齐默在一场空难中失去妻儿,陷入悲伤潦倒的泥潭不能自拔,直到偶然发现海克特一部老电影的片断。隔着一道巨大的遗忘的深渊,两个人的命运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为了看完所有现存的海克特电影,齐默浪迹天涯寻访欧美各地的档案馆,被海克特优雅机智的作品深深折服并乐在其中。然而,就在齐默撰写的关于海克特电影的专著出版后,他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州苏埃诺镇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期待同他会面。正在齐默犹疑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在他隐居避世的小屋,并最终迫使他踏上了一段迷雾重重、危机四伏的幻影之旅……
“一部不断出人意料的小说”,《幻影书》讲述了死亡中的死亡,故事中的故事,关于失落、沉默与自我的救赎:“你得先死,才能知道如何去活。”
.
【各界推荐】
二十五年来,保罗•奥斯特是当代文学一个最为独特的声音。——《纽约书评》
《幻影书》洋溢着温暖,并被叙述者历经沧桑的智慧照亮。这部美妙而优雅的小说,也许是奥斯特迄今最好的作品。——彼得•凯里
2020年8月30日 已读
又是一本爱不释卷的保罗奥斯特奇遇。像译者说的,他打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的色彩、气味、声音甚至触觉并不会随着阅读结束而完全消失。
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令人着迷,对我是类似村上春树的吸引,以不同的语调。娓娓道来,带着一丝毫不做作的哀叹。4321的构思在这里有迹可循。
幻影书里有几层故事:痛失家人的教授为默片演员立传,演员隐姓埋名创造了几部电影,其中一部电影里作家为了救女主烧掉自己的小说。
每一层故事的主角都经历奇遇,贯穿不同显现程度的自我惩罚。为了毁灭而创造,毁灭似乎才是真正的作品。
教授对海克特的追寻实际上成了对自我追寻一个对照,一个折射,一个倒影。都被凭空出现的女人拯救,又都归于无可挽回的消逝,成为《墓中回忆录》。
叙述很有镜头感,寥寥几笔,如电影把影像呈现在读者眼前。翻译也很舒服。
三国演义(上下册) 豆瓣
作者: 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 11
《三国演义(上下)》主要内容:《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年8月26日 已读
以前每次读三国都半途而废,主要障碍在于地名方位。发兵策略,逃跑路线,河流地险,书里讲得再热闹,脑子里没地图一脸懵逼。插页地图半天才找到个地名,很快就没耐心了。
现在网上能搜到3D地图视频,名战役用google earth给缕一遍,清楚明白。书读得很顺利。
内容方面几处感慨:看得最爽的是陆逊七百里连营教训刘备。
司马懿"中"空城计必是知道,诸葛亮一除,自己会受忌惮而走狗烹。再看后来司马家掌权,钟会邓艾灭蜀而不得善终,君臣关系不过蝇营狗苟。
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投完袁绍投刘表,回头背信刘璋,又当又立的伪君子。
叹曹操,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真枭雄。魏吞汉室晋吞曹,寡妇孤儿亦被欺,天运循环矣。
除了几大名战典故,对战描写其实比较乏味。一招诈败回马埋伏杀敌,不知写了多少次。
豆瓣
8.9 (29 个评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吴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既是爱情三部曲的悲剧终结,也是作者晚期一系列作品的序曲。《门》的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妻阿米相爱结合,招致社会唾弃。他们隐居在不见阳光的房子里,一方面品尝着真诚相契的甜蜜,一方面体味着负疚于人的苦涩,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不能自拔。这是一部自由真挚的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人性悲剧,也是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又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羁绊的心灵写照。《门》是夏目漱石反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个感伤的世界。
2020年8月16日 已读
宗助和阿米未能得到神的保佑,也没有遇到佛,于是相依为命成为他们的信仰。同甘共苦,合二而一,绘出了自身的生活。门是社会道德,门外的生活寂寞而平稳,而在这种平稳中,又自有一种甜美的悲哀味。
他们与文艺和哲学无缘,只知尽兴品尝这种悲哀味。但因不具备可以用来为自己自圆其说的知识,所以比起处在相同境遇而自得其乐的文人墨客来,他们单纯的多。
与妻的结合,与友人的冲突都留白,读者自己品味猜测。文笔平淡内敛,读得舒服。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6 (19 个评分)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毛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2020年8月13日 已读
一本永不过时的善恶思辨。
穷人行善,总是把长褂撕开与亲友分穿,于是两个人都破衣烂衫。边沁的功利主义反对道,先实现个人利益,社会利益总和才能增加。
与其分穿破衣,不如先爱自己,然后让社会上有更多长卦。如何增加长褂呢?可否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杀富济贫,惩恶扬善?
拉斯克尔尼科夫认为世上分为两类人,一类平凡庸俗,只应服从和繁育;另一类是伟人,可以打破现状创造新的秩序,像拿破仑一样有犯法的义务和权力。
凡人误以为自己是尼采式超人,胆大妄为,就会沦落成他这样。失控头脑发热,走不了多远也救不了谁。深受良心的谴责,自己鞭笞自己。
醉鬼遗孀遗孤是真正走投无路的老马。而正是索尼娅这个无助的可怜人最终带给主角拉撒路复活的信念,反过来拯救了他。
长篇对话部分是最精彩的,也最为生硬。我想陀式写的不是小说,都是寓言吧。
树上的男爵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The Baron in the Trees
9.2 (391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一次倔强的反抗,让科希莫从十二岁起就决定永不下树。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却将生命更紧密地与大地相连。是不是真的只有先与人疏离,才能最终与他们在一起?
2020年8月6日 已读
柯西莫以离群索居体现作为诗人、探险者、革命者的志趣。
沉迷读书的强盗、树上游击队的段落印象比较深刻。但整体来说谈不上喜欢这本书,感觉有些“隔”。
从故事本身,我体会不到卡尔维诺后记里说的“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只感到少年由较劲至擅长,而后成为一种漫长的习惯。
同样是五彩斑斓的魔幻设定,马尔克斯更能让我感到情节中的必然性,伴随这种必然性而来的情绪更打动我。
个人喜好,浅薄之见。
Working 豆瓣
作者: Robert A. Caro Knopf 2019 - 4
From the two-tim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of The Power Broker and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 an unprecedented gathering of vivid, candid, deeply revealing recollections about his experiences researching and writing his acclaimed books
2020年8月3日 已读
因刘骁骞推荐这本书,才知道了Robert Caro. 这位调查记者传记作家,一生心血只写两部作品,两部普利策。
他写的两部传记都是通过个体回顾时代,剖析政治力量的真相。
Moses从未被公众选举,却能通过政治手腕改变了整个现代纽约。伟大的设计师梦想家,同时是无情的暴力拆迁者。
LBJ更是性格复杂的政客,从德州乡下穷小子一路做到总统。他推动立法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也是他让国家深陷战争泥潭,深刻影响了整个美国。
作者的调查和写作过程令人敬佩。为写第一本书穷困潦倒,为调查LBJ移居德州荒村多年。查阅资料坚持turn every page,写作方面坚持通过重现场景展现人物内核。
让LBJ弟弟回忆家庭饭桌揭秘童年真相,以及如何写出年轻的野心家迎着朝霞奔向国会上班,这两个幕后故事最为令我惊叹
4321 豆瓣
4321
8.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李鹏程 九州出版社 2019 - 1
四重人生变奏,一个辉煌构想。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迄今最具雄心超级长篇。
如果人生不止一生。
.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全美独立书商》畅销书
.
1947年3月3日,在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间产科病房,露丝和斯坦利唯一的孩子阿奇•艾萨克•弗格森出生了。从那时起,弗格森的生活展开了四条彼此独立的平行路径。四个男孩是同一个男孩,由同样的DNA造就,却沿着四种轨迹经历了四重的人生。
四个弗格森在不同的城镇长大,有着不一样的知识激情、感情生活和社交圈,他们如影子般彼此映照,相互阐释,也走向不同的人生境遇。在美国社会激荡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弗格森们在各自的青春之路上奔袭,经历着伤痛、失去和蜕变……
一部全景式的社会写实作品,一卷奇特的史诗级成长小说,关于传统、家庭、爱情和现代生活包罗万象的故事,关于自我的禀赋与人生的可能性。“保罗•奥斯特是当代文学一个最为独特的声音”,《4 3 2 1》是一部精彩绝伦、感人至深的杰作。
.
★评论推荐
“奥斯特这部小说是一个辉煌的构想……关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出色汇编,点缀着许多叙述的珍宝。”——大卫•高见(著名评论家)
“具有超凡的野心和卓越技艺的作品,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视野广阔,全景式书写非常吸引人,可称为奥斯特最伟大的小说。”—— 《金融时报》
“二十五年来,保罗•奥斯特是当代文学中一个最为独特的声音。”——《纽约书评》
“保罗•奥斯特是一个文学天才。”——村上春树
“无论选择用何种形态发声,无论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保罗•奥斯特都是不容人忽视的声音。”——迈克尔•翁达杰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直到手不释卷读完,才发现这是一本这么厚的书,走完了这么长的路。
平行章节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因为它必要而不重要。无需分辨此刻读的是哪一条线,因为内在本就是连贯的。
被普林斯顿抛弃的诗人,对哥大失望的新闻人,躲到巴黎阁楼自学的自传作家,他们经历着同样的时代,思考同样的事情,是一样的人。
那个时代强大到探索太空,同时意识形态激烈对抗,种族话题和越战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走上街头。
潮起云涌中,阿奇是个孤独的思考者,他怀疑一切,丧父那个曾以叛道离经验证上帝。他不想改造世界,只想理解世界,进而找到一种方式活在其中。
一个思想落后的反革命自由派,一个悲观主义者,一个良心自责的人。
假想的弗格森们一个接一个死去,但只有在他学会爱他们之后才会死去。接着他将重新与自己为伴,成为挺到最后的人,现代的克里斯朵夫。
人生的智慧 豆瓣
9.2 (32 个评分) 作者: [德] 叔本华 译者: 韦启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他于1850年写了《附录和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我社出版的这本全译本是我国第一个根据德文版译出的中文本。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2020年7月20日 已读
叔本华的心灵鸡汤也不过是心灵鸡汤。这些大道理,年轻人即使读了,还不是要learn it the hard way.
泛泛之辈难免聒噪过,夸夸其谈过,追求过左右逢源。被时间和阅历打脸才能学会沉默与独处,理解享受孤独的人是高尚的智慧的。即使领悟不到这些,也终将学会优雅地藏拙,而不是愚蠢地靠虚荣谎言掩饰内在空洞庸俗。
叔本华的“消极”在于认为幸福是虚幻的,苦难才是真实。前半生受求而不得苦,后半生以躲避灾祸为甜。何日参透这一点,也就懂了他所谓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获得了<人生的智慧>
To Kill A Mocking Bird Large Print 豆瓣
作者: Harper Lee HarperLargePrint 1999 - 1
Lawyer Atticus Finch defends the real mockingbird of Harper Lee's classic, Puliter Prize-winning novel--a black man charged with the rape of a white woman. Through the eyes of Atticus's children, Scout and Jem Finch, Harper Lee explores with rich humor and unanswering honesty the irrationality of adult attitudes toward race and class in the Deep South of the 1930's.
2020年7月18日 已读
看到一句评论:If you haven't read this as an adult - pick it up today.
无论成就与否,做个光明磊落善良公平的人。这本书给人最朴素真挚的感动,的确孩子必读,大人也该重温。
"Mockingbirds don't do one thing but make music for us to enjoy. They don't eat up people's gardens, don't nest in corncribs, they don't do one thing but sing their hearts out for us.
That's why it's a sin to kill a mockingbird. "
霍乱时期的爱情 豆瓣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杨玲 2020 -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疯狂的爱情如霍乱一般横行。意外死亡的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他的妻子无比悲伤,却迎来了一位出乎意料的客人:她曾经的恋人弗洛伦蒂诺出现并告诉她,半个多世纪后,他还在等她。一切都始于多年前偶然的一瞥,年轻的接线员弗洛伦蒂诺对费尔米娜一见钟情,二人私定终身,却遭到费尔米娜父亲的反对,感受到恋情虚无的费尔米娜离开了他。五十多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再次宣布他不变的爱情……
-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马尔克斯曾说:“这一部是我ZUI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2020年7月12日 已读
但丁式一见钟情求而不得,阿里萨五十三年来像个收藏家,狩猎零散廉价的激情与温存,直至昔年种柳。
放荡和贞洁竟可以同时用来形容一个人。
费尔明娜的主题是那份外表风光而实质平凡的婚姻。她用一块没有泪水的海绵抹去了与少年的记忆,把他当作一个可怜虫。
“让时间流逝吧,我们会看到它究竟带来了什么。”
最后挂着瘟疫旗的游船成为往返河道的幽灵,载着两位老人,活在迟到的自由里。
"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8 (98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卡拉马佐夫兄弟》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人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2020年7月7日 已读
贯穿全书的问题:上帝是否存在?如果没有上帝,灵魂不会永生,道德又有什么意义?
父亲信奉哪怕死后洪水滔天而占尽便宜,有良知的反而受心灵折磨。
米嘉代表肉体。狂暴冲动,被欲望左右。但他也珍惜名誉,极有自尊心。他的高尚与卑鄙同样货真价实。
最后良心和法律都未能审判真正的凶手,私生子作为被侮辱与被剥夺的,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伊万代表理性。他没有信仰,排斥否定生活中的一切。在他看来民众是盲从的羊群,因此教权必须建立在奇迹、秘密和权威之上。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信仰产生奇迹,先相信才能看到。他与魔鬼的交谈及教皇与圣子一段很精彩,对宗教无感的人亦能深思。
阿辽沙代表精神。童真,正直真诚。从修道院走入人间,诚心观察着体会着。也许代表了陀氏的理想人性。
喜欢郭立亚伊柳沙这段支线,以孩子的救赎作结,充满希望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九州出版社 2018
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追寻与省思。
第一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清点已故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桩近六十年前的凶杀谜案,由此揭示了父亲难以捉摸的性格的秘密,从琐碎的遗迹和片断式的回忆,重构了那个总是缺席的人。第二部分《记忆之书》,视角与风格陡然一变,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反思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通过十三段“记忆之书”,彼此相联的往日事件,在诸多文学作品的互文间,对孤独、偶然、父性,甚至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和评论,将讲述的故事变成了对于写作者自我意识的反思。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的艺术宣告,也是他创作的基石,所有故事的原点。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喜欢追忆父亲的隐形人画像。父子关系隔膜尴尬,他能撕开外层的茧,一步步探求父亲怀疑一切以至于抽离现实的原因。这份迟到的理解和怜悯写的很冷静,又很动人。
记忆之书天马行空,不是很好读。似乎集合了许多让奥斯特着迷的意象:父子,巧合,独处。他渴望意义,所以不断的寻找巧合构成的关联。而所谓孤独,就是从这个万物关联的世界抽身而出。
他给孤独的意象是一个独处的房间,如皮诺曹在鱼腹,约拿在鲸鱼里,鲁滨逊在孤岛,荷尔德林在塔楼。
或许村上春树总写的井和安全屋就是承接于此吧,于现实内部构造一个想象世界,从中寻找本质与意义。
押沙龙,押沙龙!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7 - 11
【编辑推荐】
1. 福克纳说,《押沙龙,押沙龙!》是“有史以来美国人所写的最好的小说”。
2. 评论界认为,这是福克纳“最伟大的一部作品”。
3. 翻译家李文俊称自己为翻译这部作品“拼了老命”。
4. 资深读者说,没读过这部作品都不好意思说读的书不少。
5. 文学爱好者说,不读这本书,世界文学阅历就是不完整的。
6. 研究者说,这是一部“难读的”作品,难在于读者在理解作品宏伟的构想时,注意力和感情都不得不得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7. 编辑说,这是一部完全能满足你一切阅读想象、渴望、挑战,并带来不一样快感的作品。
【内容简介】
在福克纳所有作品中,《押沙龙,押沙龙!》是史诗意味最强烈的一部。“押沙龙”的典故出自《圣经•旧约》,在西方,“押沙龙”是“宠儿兼逆子”的代名词。
托马斯•萨德初到杰弗生镇,便从印第安酋长手中骗到一块100平方英里的处女地,然后离开了。两个月后,他带着20个黑奴与一名法国建筑师回来,成为当地最大的庄园主。艾伦•科德菲尔德嫁给了他。萨德本夫妇生下了儿子亨利和女儿朱迪思。亨利在大学里认识了富家子弟查尔斯•邦。邦得到了艾伦的青睐,于是和朱迪思订了婚。南北战争爆发后,萨德本、亨利与邦加入联军。4年后,邦和亨利回乡。亨利却突然枪杀了邦,自己也不知所踪。原来萨德本的原配是西印度群岛的富家女,但她有黑人血统。发现这点后,萨德本抛妻弃子到美国发展。而邦就是萨本德的儿子……
2020年6月22日 已读
这个故事里似乎每个人都有选择,每人若能放下些执念就可相安无事;又似乎一切悲剧都不可避免,走在没有岔道的路上。
萨德本最初也只是个天真的穷小子。从南方出发,去海地种植园,回南方打造百里地。不惜代价去赚取尊严,维护所谓正统。
查尔斯邦渴求的只是生父的承认,甚至默认也可。而最后必须兄弟相残,葬送兄妹三人。
读到最后我才明白,从头到尾萨德本在意的是异族通婚而不是乱伦。因此邦的威胁性试探不可能获得血亲相认,只会让他起意毁灭。
内战四年像是一个漫长的暂停,婚约或认亲都陷入等待。大家焦灼等别人做出决定,或者希望上帝替他们做出决定。战争这段设计得真好,神来之笔。
萨德本和科德菲尔德两个家族毁灭了,叙述者昆丁的康普生家族也将在<喧哗与骚动>里毁灭。"你为什么恨南方?" "我不恨它!" 结局如是说。
看海的人 豆瓣 Goodreads
海を見る人
8.2 (10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小林泰三 译者: 丁丁虫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5 - 2
日本科幻新御三家,星云奖得主
【小林泰三】
最经典的浪漫派科幻短篇集
最浪漫、温柔的异世界七景
穿越黑洞,漂流宇宙,回溯时空,与她相望于永恒的两端……
★日版《星际穿越》
★名列All time Best SF榜
★长门有希一百本
本书完整收录《看海的人》《门》等七篇浪漫派科幻杰作,在或温馨或哀婉的故事中,完美呈现了“白小林”设定严谨缜密的幻想世界,是了解现代日式科幻的绝佳文本,也是科幻迷不可错过的经典。
分住在“海边”“山顶”两种不同时空的少年与少女,偶然相遇于一次祭典。迥异的时间流速,让他们年复一年苦苦等待彼此。直到有一天,少年踏上了前往“海边”寻找少女的旅程……
在“门”边的小行星,我与年轻的舰长相遇相爱,我们一起步上探索“门”的旅途。然而一次意外,我回到了行星,舰长却“永远”地进入了那黑洞般的“门”……
2020年6月13日 已读
硬核科幻,有宏大的世界观。
<缓存>可能是设计得最周到的一篇。虚拟世界的情节不算新颖,但是受限于算力而开发的魔法值金融市场、缓存ai,以及各种细节都很有意思,下足了心思。
<看海的人>也设计得充沛。山村海村过着不同的时间,可以暂时观测,也可以偶尔走访体验,但如何相爱相守。
<独裁者>,<母与子>也都不错,视角设计得用心。可惜几个故事写的比较散散,即使悬疑部分也不够酣畅漓淋,读起来体验一般。
昨日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9.3 (119 个评分)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徐友敬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2020年6月11日 已读
”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茨威格的欧洲记忆,比历史书鲜活,比小说真切,悲怆而充满力量。
1914前的奥地利很美好。虽禁锢年轻人,但追捧艺术文化的风气给了这代年轻人极好的品味。从此和平时是创作者,战乱时做观察家。
从青年时的维也纳,到盛年的萨尔茨堡,再到流亡期的英国,最让我难忘的是茨威格的神交际圈。和罗曼罗兰的伟大友谊,与理查德施特劳斯跌宕合作,和里尔克乔伊斯高尔基萧伯纳弗洛伊德甚至墨索里尼的交集...书中出现无数大人物,还有各种不经意间见证的历史时刻。真是大才子+世界公民才会有的人生啊。
回顾战争,他认为一战根源于欧洲盛极而力量过剩,盲目自信毁了和平。而后希特勒崛起是德国民族性对秩序的渴望。
似乎一切都可分析预测,却所有人都迷失其中,这就是历史吧
阿姆斯特丹 豆瓣
Amsterdam
7.5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阿姆斯特丹》是一部无比精妙的作品。故事围绕两个好朋友——克莱夫和弗农展开:克莱夫是有名的作曲家,弗农是报社主编——在前情人的葬礼上,两人相遇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两个主人公曾经共同拥有过这个死去的女人。这个死去的漂亮、浑身散发着魅力的女人是饭店批评家、摄影师莫莉。两人无法想象莫莉竟然与保守的外交大臣加莫尼有瓜葛,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会嫁给庸俗但富有的乔治。他们对莫莉死前遭受的痛苦深感痛惜,于是他们达成协议:如果对方不能有尊严的活下去时,对方可以随时结束他的生命。
紧接着,克莱夫和弗农都陷入到一场意外的危机之中:克莱夫必须完成他的《千禧年交响乐》,只有这样才能在阿姆斯特丹进行首次公演;弗农必须在是否刊登加莫尼的变态照片问题上作出抉择。纯洁的艺术重要还是政治责任或者是经济偿付能力重要,在这三者之间引发了一场冲突。所有的一切使弗农和克莱夫反目为仇,彼此都想以同样的方式至对方于死地,以泄心头之恨。而更多意料之外的谣言与传闻他们更加不知所措,所有的一切都因何而来,究竟是真是假?
邪恶、欺骗、背叛、罪孽、谋杀、奸诈……人性的种种在此淋漓尽致地展开。
2020年6月6日 已读
麦克尤恩获布克奖但颇有争议的作品。我也觉得朋友间从性命相托到互下杀手,似乎有些生硬。
相对主线情节更喜欢对上流社会众生相的讽刺:政客表里不一,作曲家自以为是,主编大人刻薄冷漠,富豪贪婪阴险。
把这些角色汇聚到一个不长的篇幅,还塑造的很鲜活,不容易。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8.9 (223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2020年6月2日 已读
作者以新移民视角审视美国,真实透彻。它理想化,生机勃勃。每道阳光也带着一道阴影,磕磕绊绊不断摸索。
我年少时的美国梦,正是向往这片视个人意志自由和个人奋斗高于一切的热土。而如作者写的,为了这些理想化的自由和权力,美国持续付出巨大代价。
言论自由而非追求真理,就要为言论自由承受被极端煽动的危险;司法制度目标"宁放一千,不错杀一个",就要承受罪犯因程序正义逍遥法外;
禁枪、种族平权等问题更是一直找不到平衡点...至今自由平等一次次让步,保守主义反扑,美国已经离自由女神基座上的口号越来越远。
以辛普森案解读法律制度极其精彩,最感触的是辩方律师为打种族歧视牌击破警察证人遗憾,认为赢得不光彩。
适逢BLM冲突激化的这几天读完,好书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