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等等 - 标记
自私的基因 豆瓣
The Extended Selfish Gene
7.7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叶盛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在社会各界引发了重大争议。本书为40周年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这些争议的回应,共计6万余字,主要探讨了人们在基因决定论、基因选择论,以及基因适应性上存在的普遍误解,进而从基因的视角正确理解生命及其意义,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形成这本特别的“延伸的”40周年增订版《自私的基因》。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道金斯经典代表作,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热销全球40载,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2017年,在庆祝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30周年的民意调查中,被列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书籍,领先于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牛顿《数学原理》。
2、本书为40周年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出版以来所引发争议的重要回应,针对基因决定论、基因选择论和基因适应论进行了详细的辩驳,共计6万余字,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
3、从基因理解生命,更阐明人类久远而深刻的过去;不只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更以充满想象力的绝妙论述回答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并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4、本书出版40年来一直是极富争议的话题,改变几代人的世界观,更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基因名词,对于文化进化的意义影响甚巨,道金斯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5、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英国进化科学家汉密尔顿、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企业家罗永浩、文化名人梁文道、豆瓣创始人阿北等激赏推荐。
----------------------------
【名人推荐】
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非常了不起,对人类境况给出了最基本的解释,就投资来说,生物推理是非常有用的。交易进化与生物进化非常类似,因此,我们能够预测出交易进化过程的结果。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金斯的这本《自私的基因》,而且也能读懂这本书。书中运用丰富的技巧,展示出了进化论崭新的一面。道金斯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运用简单易懂的非专业语言,向大众介绍了新近出现的进化论思想中颇为深奥的准数学主题。通篇阅读本书之后,就连怀着广阔视野、自认为知识渊博的生物学研究专家,都会为之惊叹,感觉耳目一新。至少,此书令笔者甚为惊喜。再次重申,此书对于没有科学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轻松易懂的。
——世界知名进化科学家汉密尔顿(W. D. Hamilton)
每一个对宇宙及其所处位置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畅销书《动物行为》作者杰夫瑞·R.贝利斯(Jeffrey R. Baylis)
达尔文的进化论100多年后,又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出了更新的版本,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是一个饶有兴味、颇富挑战性的新版本。他提出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所谓自私,不过就是争取自身的生存。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尽管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刘慈欣/科幻作家、《三体》作者
我其实是断断续续读过些别的进化论、基因和进化心理学的流行读物以后才看了这本经典的。虽然悬念少些,但经典就是经典,每页都非常值得。如果你想找出“生命的意义”来。这是很考验人的,这本书帮不了你,但我个人只是希望能早十几年看到这本书。
——阿北/豆瓣创始人
道金斯创造的觅母(meme)与基因相对。如果说生物基因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但还是会有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生物,也许能解释文化传播的过程。
——梁文道/文化名人
这本重要的书令人不能更兴奋!
——《经济学人》
《自私的基因》是那种让读者觉得这真是天才的科普写作!
——《纽约时报》
《自私的基因》的精彩之处在于简洁明了,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读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科学家》
道金斯的处女作《自私的基因》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最棒的是,道金斯用高超的技巧和清晰的表达将它展示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科普作品之一。
——《纽约书评》
2020年5月29日 已读
基因自私性的论据和结论想必正确,但论证过程让人觉得有些诡辩。
生育也自私,不生育也自私;利己也自私,利他也自私。道理是说得过去,但论述得像抬杠:所有善举都自私,甚至自我感觉良好都自私。
一些段落似乎着急一步跳到对作者而言非常明显的结论,来不及从对立角度提问并解释。
后面用博弈论解释“进化稳定策略”有意思,模拟各种生存策略后发现“善意并宽容”最优:与邻为善,与骗子针锋相对,也允许骗子改过自新。
论适应性主义完美化的制约也不错。鸟用翅膀,蝙蝠用翼膜,未必是两者的全局最优,也未必是谁进化得更好。也许就是可用基因的两条路,两者凑巧各选一条越走越远,达到至少局部优解。
基因自私,而生物并不是受基因决定论控制的机器。不能忽视环境与个体、种群的复杂关系。
文化meme传播繁衍讲得浅,之前听节目还以为是主体
安娜·卡列尼娜 豆瓣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9.5 (8 个评分)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9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小说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丈夫卡列宁却性情冷漠。与年轻军官伏伦斯基在火车站的邂逅,改变了安娜的生活。伏伦斯基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热烈追求,最终两人相爱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及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安娜陷入痛苦和不安中,绝望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既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2020年5月23日 已读
别站在道德高地审判安娜,她只是不如吉娣幸运。有智慧和勇气却没有足够的自由。始于车站,终于车轮,她的悲剧是注定的。
相对主线人物更喜欢列文。从城市贵族圈激流勇退,没沾染那一套虚伪奉承。他也不像作家和革命家哥哥,空谈理想或厌世。
他真实地以自己的身份与百姓共存。不一味鼓吹解放农奴土地革命,不盲目追求冠冕堂皇的公共事业。
抛开高帽思考农业生产,出发点就是自己的利益。基于事实得出结论剥削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从而思考如何给农民利益实现共赢。
与其他政客贵族相比,他天真得像个孩子。热爱劳动,追求爱情,畏惧死亡,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价值。真实可敬。
喜欢作者设计的叙事视角。比如卡列宁视角写赛马场,陶丽视角写安娜表面幸福暗潮汹涌的生活。
节奏也很精妙,卡列宁家摊牌后戛然而止,转而几章讲列文。吊足读者胃口。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20年5月13日 已读
老实人的一生,恍惚找到文学志向,在大学这个庇护所里躲着。家庭别扭,友情尴尬,被上司欺凌,事业像个笑话,一段婚外恋也迅速被扼杀。
时间就这样过去,两场战争,几门课,几代学生。为一份自己也说不清的良心卑微地坚持几十年。
某时起他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简单得他都没法面对:自己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是否真的有过生活。
萨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狱”,经常被误解。他不是笼统地指他人就是地狱,而是说我们死后被冻结在他人的视野中,再也无法抵挡他们的解释。活着时,我们尚可做些什么来控制给别人的印象;一旦死去,这种自由荡然无存,只能被埋葬在他人的记忆中。
斯通纳无论生前死后,好像都在他人的地狱中。他的故事不幽默,没有爱,甚至没几段抓马。其人其事任凭他人揣度评论。
看似荒谬,无比真实。此书杀我。
Creativity, Inc.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Creativity, Inc.: Overcoming the Unseen Forc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True Inspiration
8.9 (10 个评分) 作者: Ed Catmull / Amy Wallace Random House 2014 - 4
Creativity, Inc. is a book for managers who want to lead their employees to new heights, a manual for anyone who strives for originality, and the first-ever, all-access trip into the nerve center of Pixar Animation Studios—into the story meetings, the postmortems, and the “Braintrust” sessions where art is born. It is, at heart, a book about how to build and sustain a creative culture—but it is also, as Pixar co-founder and president Ed Catmull writes, “an expression of the ideas that I believe make the best in us possible.”
For nearly twenty years, Pixar has dominated the world of animation, producing such beloved films as the Toy Story trilogy, Monsters, Inc., Finding Nemo, The Incredibles, Up, and WALL-E, which have gone on to set box-office records and garner twenty-seven Academy Awards. The joyousness of the storytelling, the inventive plots, the emotional authenticity: In some ways, Pixar movies are an object lesson in what creativity really is. Now, in this book, Catmull reveals the ideals and techniques, honed over years, that have made Pixar so widely admired—and so profitable.
As a young man, Catmull had a dream: to make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animated movie. He nurtured that dream first as a Ph.D.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Utah, where many computer science pioneers got their start, and then forged an early partnership with George Lucas that led, indirectly, to his founding Pixar with Steve Jobs and John Lasseter in 1986. Nine years later and against all odds, Toy Story was released, changing animation forever.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that movie’s success—and in the thirteen movies that followed, all of which debuted at #1 at the box office—was the unique environment that Catmull and his colleagues built at Pixar, based on philosophies that protect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ideas that defy convention, such as:
• Give a good idea to a mediocre team, and they will screw it up. But give a mediocre idea to a great team, and they will either fix it or come up with something better.
• If you don’t strive to uncover what is unseen and understand its nature, you will be ill prepared to lead.
• It’s not the manager’s job to prevent risks. It’s the manager’s job to make it safe for others to take them.
• The cost of preventing errors is often far greater than the cost of fixing them.
• A company’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should not mirror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verybody should be able to talk to anybody.
• Do not assume that general agreement will lead to change—it takes substantial energy to move a group, even when all are on board.
Advance praise for Creativity, Inc.
“Many have attempted to formulate and categorize inspiration and creativity. What Ed Catmull shares instead is his astute experience that creativity isn’t strictly a well of ideas but an alchemy of people. In Creativity, Inc., Ed reveals, with commonsense specificity and honesty, examples of how not to get in your own way and realize a creative coalescence of art, business, and innovation.”—George Lucas
2020年5月11日 已读
主题是管理与激发团队,同时是给皮克斯影迷的礼物。讲了许多让人着迷的幕后故事,随着书中回忆了一个个经典动画作品。
皮克斯成型于Lucasfilm孵化的技术团队,当年离现实还太远,没人敢接手。
乔布斯接盘后,卖过硬件做过广告,乱打乱撞。即使短片得了奥斯卡,公司还是到了倒闭边缘。还好技术发展得足以与迪斯尼签约做三个长篇,这才有了toy story.
后与迪斯尼合并,各取所需。之前不知道的是,合并后两家动画部门虽然独立运营,但都由皮克斯主席带领。难怪此后迪斯尼咸鱼翻身,几个长篇叫好又叫座。
皮克斯依旧坚持讲好故事,团队平等坦诚,并未被大鱼吞没个性。极其成功的合并案例。
尾声追忆乔布斯,乔式过山车之旅到站,一位好朋友下车,平静而感人。
一些大道理点到即可,书里有些啰嗦,后面几乎没有提及技术,略微遗憾。
百年孤独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36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2020年5月3日 已读
再读百年孤独,发现好似红楼梦。一个虚实交错的世界,挤满形色人物,复杂疯癫,却能让人信服地跟着走。
这两个庞大的故事日久弥新,的确不同阶段有不同体会。
魔幻马孔多,乌托邦过,被战争虐过,被资本掠夺过。历经一个多世纪,最后按羊皮卷的预言归于虚无。
布恩迪亚一世探索发明与自然奥秘, 乌尔苏拉为了血脉流传与造化法则抗争,奥雷里亚诺上校在战争的幻象和打造小金鱼的辛劳中麻木,
费尔南达忙于祈祷,奥雷里亚诺第二在欢宴沉沦。这些鬼魂久久徘徊,让人以为生前的执念能战胜死亡。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
罢工工人遭屠杀后,阿尔卡蒂奥第二从尸体火车逃回马孔多,之后无尽连年的暴雨。从这段起一直在听Philip Glass, 莫名绝配,让阅读升级为看电影。惊喜一则
失明症漫记 豆瓣 Goodreads
Ensaio sobre a Cegueira
8.9 (260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2
你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冷酷的作品?
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代表作
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
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今世界最卓越的一部作品”
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卡夫卡的《审判》并驾齐驱。——《柯克斯书评》
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诺贝尔颁奖辞
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著名作家 苏童
----------------------------------------
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他的眼睛清晰明亮,巩膜像瓷器一样洁白致密,然而他却一再绝望地喊着:我瞎了!我瞎了!
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2020年4月27日 已读
一本开始读就停不下来的fiction.
在精神病院的隔离生活令人窒息,为了生存一切道德感羞耻心完全沦丧,成为肮脏奸淫的牲畜。比《蝇王》还令人发指的丛林法则。
一场大火焚烧炼狱,被囚禁的人似乎重获自由,实际走向了更深一层的绝望和丑恶。世界失去秩序,神像被蒙住双眼,盲人像流浪狗一样苦苦求生。
这一小队男女老少躲在医生家,虽然仍物资匮乏,还是试图活得像人一样。暴雨中在阳台洗澡,油灯下听书,点燃人性的希望之火。
所有人没有名字,但是栩栩如生。唯一没有失明的医生妻子塑造得着实经典。恐惧、屈服、软弱后,被逼迫出勇敢与残暴,成为盲人的眼睛。
她说自己注定要独自直视这人间丑恶,承担的责任甚至比失明本身更为折磨。
理智和秩序都变得虚伪--失明症状是一片牛奶白,彻底的光明等同于无边的黑暗。
大师名作,好看。
存在主义咖啡馆 Goodreads 豆瓣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8.6 (18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 沈敏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2020年4月20日 已读
串讲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发展,还有许多八卦。
生活只能被倒着理解,但同时只能被正着经历,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地及时理解生活。哲学就是在这样的悖论里翻滚。
感触最深的是战争对哲学家的影响,许多人的思想体系都经历了转变。
海德格尔转变为泰然任之的林中老汉,反思技术对自然的压迫索取,甚至倒向神秘主义。
萨特摒弃了在存在与虚无里说过的话,不再一味从个人主义理解自由,承认人类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为了政见与加缪等朋友翻脸,而后又为苏联主义的暴行感到无措...
诸多转变之下,拨云见日,萨特却是最贯穿初心的人。彻底的无神论,彻底的人道主义。他甚至比尼采更甚,勇敢秉承没有来生的信念。我们拥有的只有此世这份人生,因而我们必须物尽其用自由。
如今的人们接受加缪西西弗式的荒诞,接受无意义的劳作。此时重温萨特,久违心潮澎湃
乡土中国 豆瓣
9.3 (43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2020年4月14日 已读
读完这套合辑最大的感悟,是对作者科学的研究方法油然而生的敬意。不盲信盲从,深扎于土地去探求真知。
中华文明根植农业,乡土依赖于经验,属于阿波罗式文明:认定并维护秩序。以稳定的秩序为目标,形成了纵向同性关系为主,夫妻横向关系为辅的长老礼治。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一捆捆札清楚的柴,而是投石激起的浪花,所谓推己及人、能收能缩的差序格局。皇权政体无为而治,低效基层秩序也都由此而来。
而现代文明是浮士德式的,追求不断的创造和改变。需要在不断的变化中明确标杆,规定义务与权力,从而形成了平等兼爱的个人主义。
经济方面,从分析看似正确的“耕者有其田”开始,讲通了很多小农经济的现象。农民靠手工业辅助收入,手工业被洋货击垮,越穷越贷而更甚剥削。由此倡议的政治经济改革方案,解放生产力,协调城乡关系等,现在看都非常先进。
文学或者音乐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译林出版社 2017 - 11
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 、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2020年4月6日 已读
读这些沉淀下来的的阅读、聆听与思考,收获了丰富的书单。
论及文学的部分,涉及不同时间、民族、成就的作家和作品,都完全没有内行高高在上掉书袋的距离感,篇篇亲切受用。
如文中写道,伟大的作家如同殊途同归,以自己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独特的文学道路,然后汇集到了爱与恨、生与死、战争与和平这些人类共同的主题上。如果文学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
音乐部分,谈肖斯塔科维奇和柴可夫斯基颇有见地,肖七的解读尤其值得一读。音乐色彩和创作灵感的论述也很有趣。十分推荐。
沉默的巡游 豆瓣
沈黙のパレード
6.9 (6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边大玉 南海出版公司 2020 - 5
佐织已经失踪三年了。
她曾是我们小镇很受欢迎的女孩,人长得漂亮,歌唱得也好听。我们看着她一天天长大,视她若珍宝。可即将出道成为歌手时,她突然失踪了。
漫长的等待,我们只等到她遇害的噩耗。凶手明明就是镇上那个无耻的男人,但他竟然被释放了。既然警察和法律都拿他没 办法,那就让我们给他点厉害瞧瞧!但一起意外打乱了安排,我们只能静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
就在这时,传来了那个男人被杀的消息,我们都成了嫌疑人。
————————————————————————————————————— ★东野圭吾强势回归高峰新作,中文简体初次出版
★《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放学后》《新参者》后,第5次登顶周刊文春年度推理榜!
★东野圭吾:《沉默的巡游》是我的集大成之作,希望在翻译成英文后,能将《嫌疑人X的献身》没能拿到的爱伦·坡奖一举拿下。
★这是一桩众目睽睽下的凶杀案:巡游盛典,人声鼎沸,一群失去挚爱的人为复仇走上街头。然而,计划意外中止了,目标却真的被杀了。他们成了嫌疑人。
★四起案件层层递进,打破经典推理模式,全程高能反转,难度之大令东野圭吾都直呼难写。
★“神探伽利略”系列最新作:这一次,东野圭吾用“嫌疑人们的献身”,试图改写《嫌疑人X的献身》的结局。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会给你一整年的温暖
★日本上市当月,平均每6秒卖出1本。“神探伽利略”系列日文版销量超1360万册。
2020年4月2日 已读
司法无力背景下的群众正义,在东方列车内核外裹了一层动机小反转。悬疑性寥寥,故事写的一般。
火光之色 豆瓣
Couleurs de l'incendie
6.4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耶尔·勒迈特 译者: 余中先 文汇出版社 2020 - 1
🔥内容简介:
玛德莱娜,一位平凡的女性,
而在她身上,将发生一系列非同寻常的故事。
------------------------
父亲的葬礼,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儿子的坠落,揭开了混乱生活的序幕。
亲人的背叛,家族的没落,企业的衰微,
玛德莱纳在命运中受人摆布, 与崩塌的时代一同沉沦。
终于,真正的痛苦,触发了她的反击与蜕变。
她的眼睛映射出火光之色。
🔥编辑推荐:
◎法国当代不可不读的文学大师皮耶尔•勒迈特重磅新作。
◎你感到痛苦的时刻,就是你蜕变的时刻,它让你的生命变得丰盈而强大。
◎法国年度十大畅销书!出版后立刻登顶法国畅销榜,半年内销量突破35万册。
◎继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天上再见》后的新高峰。
◎为让众神玩得开心,就得让英雄从高处跌落。——依据让•科克托。
◎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跟《基督山伯爵》一样好看、刺激又温情。
◎“复仇就是我的擅长的领域,我喜欢讲普通人的故事,这些人有时不得不复仇。玛德莱娜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女人,而她身上将发生非同寻常的事情。”——皮耶尔•勒迈特
◎勒迈特用一种特有的法式黑色幽默风格写作了一个沉重的主题,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引人深思。
◎《火光之色》情节完美融合于两战之间法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呼应。勒迈特在故事中埋下各种巧妙衔接的隐喻、启示与反思,作为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致敬。
◎《火光之色》中文版首次面世!改编电影正在筹备中。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深刻、动人、具有反抗精神的优质作品,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法国《读书》杂志
◎《火光之色》不只是对《基督山伯爵》的致敬。也是对19世纪所有的浪漫主义文学,包括司汤达、巴尔扎克和左拉的致敬。——皮耶尔•勒迈特
◎皮耶尔•勒迈特是19世纪小说家的直接继承人。——法国《文学杂志》
◎我从开篇就被《火光之色》天才的形式牢牢吸引:优秀的故事,紧张的节奏,强烈的画面感,大胆的想象力,这是一本真正出色的小说。——龚古尔文学奖评委皮埃尔•阿苏里
◎在法国,一场席卷欧洲的大火即将来临。面对命运的逆境、社会的贪婪和腐败,玛德莱娜必须极尽智慧、毅力,使用权谋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重建自己的生活。——法国知名导演让-克劳德•布里索
◎金融骗局、暗箱操作、卫生丑闻、司法腐败、权钱交易……勒迈特凭借非凡的才华,把我们带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时期,那是大火即将席卷全球的前夜。——法国读者
2020年3月30日 已读
很失望,就这也敢说是女版基督山伯爵?!
儿子被侵犯固然是切齿之恨,但受人懵逼投资破产,总有自己的责任吧。一通栽赃窃国、偷税、杀人,看似滔天谋略,不过是些经不起推敲的意淫。
试图结合二战之前的社会背景,以及一些真实历史事件,本来挺好的起点和噱头,都浪费了。
唯一的亮点是瘫痪少年与歌剧名家的反纳粹忘年交。看到最后安排少年去卖减肥药真是醉了,这也可以吹成广告奇才,不是在黑吗...
翻译非常一般,不懂为何敢夸为此书卖点。当代畅销书坑多,读者慎点。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对于现代人类、国家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史学家往往存而不论,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许多大家熟悉以及想当然的答案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远古时期,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 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 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诚然,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重要的是,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就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正是这样的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不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与戴蒙德的其他两部著作《崩溃》、《第三种黑猩猩》一起堪称为“人类大历史”。本书在2005年国外原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
2020年3月23日 已读
阅读时多次想起盖茨比那句箴言:“当你想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要记得,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这样的好条件。” ——这本书详细论证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源于客观条件,而非人类本身。
多高能高产、易驯化的动植物,就容易囤粮定居,人口爆炸;人口密集就会合作竞争,产生并传播技术;驯化动物接触病菌,率先获得群体免疫。如此发展下去,各地就分化出了先进与落后。
此外,东西走向的欧亚大陆,纬度相似有利动植物传播,大陆贯穿也有利技术交流。而美洲非洲大陆为东西纵向,再加上地理屏障,传播受限。
书尾还点出了欧洲与中国的对比:欧洲湿润,生态易恢复,农业发展较为独立而不需要大政府。中国南北更易于统一,中央集权却会相应阻碍创新。欧洲的复杂分裂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取决于最优分裂点。
书略微艰涩,耐心读完,受益匪浅。
树犹如此 豆瓣 Goodreads
8.3 (105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亡友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可见白先勇近年心中所系。
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
2020年3月16日 已读
一本随笔,忆已逝的亲人挚友,忆创办命途多舛的现代文学,忆师友的艺术(写奚淞的画与佛缘几篇最好),忆艾滋造成的社会阴影。加上目录外的几篇访谈,略可拼凑出白先勇的一生,追溯他性格与写作风格的形成。 他写作的目的,是把人类心中无言的痛苦转成文字,让痛苦的人减少孤独。如他所说,他对世俗的道德不是完全叛逆,只是对少数派有许多悲悯。这恰好就是他评贾宝玉时总说的菩萨心。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辛弃疾笔下本是写空有抱负的苦恨。在这本集子里,我想更贴切的理解是平静而沉郁的,众生皆无常。
When You Are Engulfed in Flames 豆瓣
作者: David Sedari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8 - 6
"David Sedaris's ability to transform the mortification of everyday life into wildly entertaining art,"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 is elevated to wilder and more entertaining heights than ever in this remarkable new book.
Trying to make coffee when the water is shut off, David considers using the water in a vase of flowers and his chain of associations takes him from the French countryside to a hilariously uncomfortable memory of buying drugs in a mobile home in rural North Carolina . In essay after essay, Sedaris proceeds from bizarre conundrums of daily life-having a lozenge fall from your mouth into the lap of a fellow passenger on a plane or armoring the windows with LP covers to protect the house from neurotic songbirds-to the most deeply resonant human truths. Culminating in a brilliant account of his venture to Tokyo in order to quit smoking, David Sedaris's sixth essay collection is a new masterpiece of comic writing from "a writer worth treasuring" ( Seattle Times ).
Praise for When You Are Engulfed in Flames :
"Older, wiser, smarter and meaner, Sedaris...defies the odds once again by delivering an intelligent take on the banalities of an absurd life." -- Kirkus Reviews
This latest collection proves that not only does Sedaris still have it, but he's also getting better....Sedaris's best stuff will still--after all this time--move, surprise, and entertain." -- Booklist
Table of Contents:

It's Catching
Keeping Up
The Understudy
This Old House
Buddy, Can You Spare a Tie?
Road Trips
What I Learned
That's Amore
The Monster Mash
In the Waiting Room
Solutions to Saturday's Puzzle
Adult Figures Charging Toward a Concrete Toadstool
Memento Mori
All the Beauty You Will Ever Need
Town and Country
Aerial
The Man in the Hut
Of Mice and Men
April in Paris
Crybaby
Old Faithful
The Smoking Section
2020年3月14日 已读
"Older, wiser, smarter and meaner, Sedaris...defies the odds once again by delivering an intelligent take on the banalities of an absurd life." 前半本的某几片随笔不免感觉用力过猛,后半本在日本戒烟的日记妙趣横生。随笔中最喜欢飞机上与人争吵那篇,一边假装填字游戏一边胡思乱想,太可爱啦。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8.5 (65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廷顿 译者: 周琪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是时政类超级畅销书。
2020年3月2日 已读
复盘波黑战争很好地论证了世界秩序本质是文明冲突的观点:西方文明支持克罗地亚,东正文明支持塞尔维亚,伊斯兰文明支持波斯尼亚穆斯林,美国瞎搅和费力不讨好。二十年时间验证了书中一个个预言:克里米亚、土耳其、中国崛起并搞起一带一路、伊斯兰复兴、西方衰落...同时解答了我多年来的幼稚疑惑:全球化经济下明明越来越多共同利益,为什么依然不断冲突甚至不断升级?也许跨文明多元化经济本就是虚幻的。此外,抨击普世文明的自大和政治正确的矫枉过正引起舒适。简单说来,立国如做人,搞清自己的立场和位置,抱明白大腿,自强发展,少搅和别人家的事。也许有人可以做一套动画寓言,讲几家相处的故事:家业很大却家底减空的空巢老人,不厌其烦到处说教;家长制大家族,忍辱负重振兴家业;没有家长的几个小兄弟,娃越生越多,一言不合喊打喊杀...
Calypso 豆瓣
8.2 (6 个评分) 作者: David Sedaris Little, Brown 2018 - 5
If you've ever laughed your way through David Sedaris's cheerfully misanthropic stories, you might think you know what you're getting with Calypso. You'd be wrong. When he buys a beach house on the Carolina coast, Sedaris envisions long, relaxing vacations spent playing board games and lounging in the sun with those he loves most. And life at the Sea Section, as he names the vacation home, is exactly as idyllic as he imagined, except for one tiny, vexing realization: it's impossible to take a vacation from yourself. With Calypso, Sedaris sets his formidable powers of observation toward middle age and mortality. Make no mistake: these stories are very, very funny - it's a book that can make you laugh 'til you snort, the way only family can. Sedaris's writing has never been sharper, and his ability to shock readers into laughter unparalleled. But much of the comedy here is born out of that vertiginous moment when your own body betrays you and you realize that the story of your life is made up of more past than future. This is beach reading for people who detest beaches, required reading for those who loathe small talk and love a good tumour joke. Calypso is simultaneously Sedaris's darkest and warmest book yet - and it just might be his very best.
2020年2月23日 已读
从第一页就为sedaris的调调着迷:cranky and curious. 把死亡与家庭这种永恒的话题写得妙趣又不会哗众取宠。 每一篇故事可独立,同时恰到好处地彼此关联。 每位家人与关系越到后面越丰富鲜活。母亲是alcoholic这种剧情多俗套,却因为他这种特殊的展开方式而非常触动人。 被这位拿自己tumor喂海龟的小老头圈粉了,会再读他的书。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8.5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喻柏雅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8
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宏大画卷
诺奖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
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为一流科学、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出版十几年来引领无数学子走进科学殿堂
◎ 编辑推荐
☆ 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伟大科学家的研究路径、问题意识与情志襟怀
作者以清晰易读的文笔,从研究者本人的角度 向读者介绍了最好的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从确定题目,到提出假说,寻找实验对象和方法,结识最合适的合作者,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使之进入商业领域的整个过程,为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学生提供了行动的指引。
☆ 同时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
坎德尔的职业生涯,恰逢现代科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在他进入医学院后不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给整个生物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神经科学——对记忆、情感、判断等心智活动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此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浮现出来,而坎德尔就全程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新学科从无到有的整个经过。
☆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较为多元,值得推荐给那些渴望从名人传记中汲取人生经验的普通读者、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读者、想了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读者,以及对“二战”奥地利犹太难民史感兴趣的读者。此外,本书译者还认为它是一本“赴美留学指南”,它如实地反映了美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文化氛围,能给那些打算赴美留学的学子及其家长提供绝佳的参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 名人推荐
☆ 恐怕没人能像坎德尔那样在细胞和分子的层面上推动人类记忆机制的研究。他破译大脑记忆密码的激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并带动了科学的发展。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
☆ 埃里克·坎德尔的这本书别人写不出来。他通过毕生的视角透视科学,跌宕起伏、硕果累累。我们受到了坎德尔持久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指引。我向所有那些正在寻找有关大脑和记忆知识的个人观点,以及那些正在考虑开启科学生涯的读者推荐此书。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科学家
☆ 埃里克·坎德尔写出了一部绝佳作品,从头至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现了神经科学在令人惊叹的20世纪后半叶的壮丽图卷。坎德尔把个人经历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他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广泛交流,使得科学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共同事业。
——奥利弗·萨克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著名科普畅销书作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动人地讲述了埃里克·坎德尔站在脑科学前沿领域的大胆人生,他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革新了我们对感受到的信息如何存储的认识。
——詹姆斯·沃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 我向所有对一位重要科学家的人生和工作,或者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进程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坎德尔优雅地做出的这些研究,会极大地诱惑有天赋的学生将他开启的这些令人难忘的工作向前推进。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心理学会威廉·詹姆斯奖得主,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融自传、科学史和基础生物学于一炉,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才华横溢之作。它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谓一流科学,以及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E. O.威尔逊,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挺有意思的科研回忆录,脑科学科普。全书解谜式展开,用一个接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出研究方法和答案,像一篇严谨又轻松好读的论文。书中讲到,短时记忆是一种信号增强,而长时记忆是生长出新突触终端。因此如果读完本书记住任何内容,是因为你的大脑变得有点不同了——立刻下意识记住这句话😂 。将学习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到哲学思想,让人心生敬畏:神经元细胞先天存在并链接为神经回路,符合康德所谓知识模版先验论;通过后天外部刺激调节环路,对应洛克的经验派。这个呼应挺有意思。译者做了大量工作,成书质量很好。看书名时以为是普鲁斯特式文艺作品,读到满篇轴突树突其实挺懵逼的,误打误撞读完,颇有收获。所谓开卷有益,让大脑多新建突触吧~
红楼梦 Goodreads 豆瓣
紅樓夢 [Hónglóu Mèng]
9.7 (647 个评分) 作者: [清] 曹雪芹 著 / 高鹗 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10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 典。
由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庚辰(1760)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底本,以甲戌(1754)本、已卯(1759)本、蒙古王府本、戚蓼生序本、舒元炜序本、郑振铎藏本、红楼梦稿本、列宁格勒藏本(俄藏本)、程甲本、程乙本等众多版本为参校本,是一个博采众长、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本子;同时,对底本的重要修改,皆出校记,读者可因以了解《红楼梦》的不同版本状况。
红学所的校注本已印行二十五年,其间1994年曾做过一次修订,又十几年过去,2008年推出修订第三版,体现了新的校注成果和科研成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原本就有多种说法及推想,“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高鹗续”的说法只是其中之一,这次修订中校注者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应当是一种更科学的表述,体现了校注者对这一问题的新的认识。
现在这个修订后的《红楼梦》是更加完善。
2020年2月9日 已读
跟着白先勇在豆瓣时间的节目,一边读一边听讲解,一个月慢慢读完,很有意思。节目讲得特别好,妙趣横生,也get到不少自己看书想不到的地方。 红楼梦两条线,一条贾府兴衰,一条宝玉悟道。此外还无数支线和形色人物,无尽丰富。正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最喜欢书中的镜头感,复杂场面由小人物穿针引线,像跟着摄像头走,繁而不乱。 这个版本更近庚辰本,每听到白先勇指出与程乙本的区别,的确觉得后者措辞更贴切些。也许老了以后又有心境再读一次程乙吧。
傅雷谈艺录 豆瓣
作者: 傅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内容简介】
*
全新增订版·附带独家音乐专辑
*
文学·翻译·美术·音乐·书信,全方位展示傅雷一生的艺术哲学
*
*
*
一个国家的政治生命,只是它的最浅薄的面目。要认识它内心的生命和行动的渊源,必得要从文学、哲学、艺术,那些反映着这个民族的思想、热情与幻梦的各方面,去渗透它的灵魂。 ——傅雷
文学:作品不是匠人的东西。在任何场合,它都展示给我们看作家内在的灵魂。
翻译以效果 而论,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
美术:大凡一件艺术品之成功,有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即要你的人格和自然合一。
音乐:它能使人们内心的秘密,长久地蕴蓄在心头的情绪,找到一种藉以表白的最自由的言语。
*
【编辑推荐】
此版全新收录了傅雷先生36篇文章, 101封与家人、朋友的书信。
展示了他一生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儿子傅聪的艺术培养。
文中相关的画作配有插图,品评的音乐均收录在音乐专辑中。
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随着大师的节奏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里。
文学、翻译、美术、音乐,
正如先生说的,“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2020年1月7日 已读
文学音乐的部分自然很好。原本打算掠过谈翻译的部分,以为无非信达雅老生常谈,没想到读得非常感动。提到本职工作,傅雷给我们留下的满是智慧与思考。这份匠心甚至勾起了我去读完巴尔扎克的冲动。只有在这种学者这里,翻译才是一种艺术,现在的某些译者相比之下真是自满可笑的神棍。
谈中国美术的部分也很有趣。作者的爱憎分明和耿直落在书面上太可爱了。褒奖起来不吝赞美,把黄宾虹捧成神仙;而抨击司徒乔等,又辛辣得让人怀疑人生。
全书读完,深深感慨于傅雷这一腔赤子之心最终的命运,太遗憾了... 成书内容很好,但编册显得比较仓促,建议编者择处加些补充铺垫,如作者某篇是给一场展览/当地音乐活动写的评论,篇尾可加些此活动的基本信息,读者可顺着这些信息再自行拓展考据,收获会更多。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fies verden
8.8 (244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给年轻人的西方哲学101。刨除小说外壳只看哲学部分,最喜欢的章节是“我们这个时代”,它把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等概念和缘由解释得令人信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兴高采烈地强调人的自由和独立,萨特则觉得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我们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世上没有我们要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人没有基本的本性,我们必须创造自我。” 所以生而为人,没有借口,不能逃避,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这场修行。#新年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