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通向集体之路 豆瓣
作者: 卢晖临 2015 - 2
本书以作者在安徽南部自然村——汪家村前后长达10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讲述了一个集体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如何形成的故事。作者认为,集体制度虽然由国家推动和组织,带有很大的强迫性,但是农民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被裹挟到集体化的大潮中,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沿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推波助澜,甚至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和改变了潮流的走向。
Stories, Identities, and Political Change 豆瓣
作者: Charles Till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2 - 10
This book tackl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personal, political,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their linkage to big events revolutions, social movements, democratization, and other processe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Till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stories, as means of creating personal identity, but also as explanations, true or false, of political tensions and realities. He writes with the immediacy of a journalist, but the profound insight of a great theorist.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Wh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中国绅士研究 豆瓣
作者: 张仲礼 译者: 李荣昌 / 费成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9
这是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是研究十九世纪中国绅士的构成、特征、人数、政治生涯、社会地位,以及绅士阶层对十九世纪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部权威著作。
走向多元话语分析 豆瓣
作者: 谢立中 2009 - 9
《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内容简介:尽管对“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但《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作者认为:这一思潮最重要的社会学内涵之一就是试图否定作为全部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之基础的那种“给定实在论”传统,用一种多元主义的“话语建构论”立场来取代之。尽管这一立场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和诟病,但正如S.塞德曼、R.布朗、C.勒麦特等人所指出的那样,它并非只是为我们修改、完善旧有的那些现代主义社会学研究框架提供了若干这样或那样的启发,而是蕴涵着一种与各种现代主义社会学研究框架很不相同的社会分析模式,即《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作者所谓的“多元话语分析”模式,从而有可能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路径。在《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中,作者试图通过理论与经验研究方面的一系列具体论述来说明这一基本观点。
2015年4月13日 在读 看了评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的那一段,撕逼真的要撕得这么狠吗?一定要逐段分析,专门重写来举反例说明:你的研究结论太主观建构了吗......
后现代 方法 社会学
社会历史学导论 豆瓣
作者: [法]热拉尔·努瓦利耶 译者: 王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5
本书是一部导论性著作,介绍了介于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新学科--社会历史学。全书在对社会历史学做总体介绍之后,从学科史的角度,以一些著名的代表性学者如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布洛赫、艾利亚斯、布迪厄等为例,结合法国和世界历史,介绍分析了社会历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和需要处理的如经济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最终确定了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历史学家所应保持的立场。附录部分则以两个案例示范了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中的国家 豆瓣
State in Society
作者: 【美】乔尔·S.米格代尔 译者: 李杨 / 郭一聪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 9
《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采用“社会中的国家”的研究路径,从方法论、国家社会关系模型、国家权力与妥协、国家人类学、国家的稳定性、个体变迁、发展与变迁政治学、国家研究等方面,试图为“国家”提出一个有别于马克斯韦伯经典定义的新定义,并为政治学研究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在国家、社会相互构成、相互改变的视角,研究两者共生、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2015年4月8日 在读
读过《制造同意》的前言中Shils刁蛮怪老头的形象以后,再读这本书对Shils的夸赞,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失调。
政治社会学 社会学
制造同意 豆瓣
Manufacturing consent :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布若威 译者: 李荣荣 商务印书馆 2008 - 2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迈克尔·布若威的重要代表作,在工业社会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作者布若威运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力图通过对工作现场的呈现来阐明一个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论框架。“为什么工人这么努力地工作?”布若威的研究揭示出恰恰是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的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同意”的两大重要机制。
“气”与抗争政治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3
以气为研究视角,是为了克服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如前所述,理性论与情感论、权利论与道义论各有所偏,每一种视角都可以解释复杂的抗争政治的某一面向,但又难以将对方的视角排斥在外。究其实,人本身就是理性与情感兼备、时而为利益所驱时而为道义所激的复杂动物,更何况,群体行动更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综合的视角。而在理性论、利益论独据中国当代农村抗争政治研究舞台的情况下,更亟待纠偏。气介乎两者之间,又偏情感和道义一维,是推进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恰切的概念。
2015年3月26日 已读
对于我这种急需做文献回顾的人,这本要比大河移民实用多了.......用本土化概念讲草根为主力的抗争,并探讨了政府与抗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另,这本书可以看作如何用去敏化学理化的方式叙说敏感概念的指南......
中国 抗争政治 社会学 社会运动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韩)具海根 译者: 梁光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对韩国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劳工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和政治给第一代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和他们的斗争模式。
《韩国工人》展现了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描述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最具战斗性的工人运动在克服不利的文化和专制的工作条件的同时形成阶级意识的过程。同时,具海根恰逢其时的分析也向我们展示,随着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新的大韩劳动组合协议会在政治上的成功,同时伴随着集体认同发生某种程度的削弱。
由于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充分了解,具海根对现代韩国的阶级形成作出了分析敏锐且体察入微、富有同情心的论述。由此,他对学术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世界各地有关的劳工运动活动家和研究人员很感兴趣。
2015年3月14日 已读
一次失败并不意味行动是没有意义的,有时行动的失败和幼稚的镇压能够激发起工人阶级的团结以及意识的觉醒。
劳工 工人 社会学 韩国
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 豆瓣
作者: Gary King、Robert O. Keohane、 Sidney Verba/著,林宗弘/校訂 译者: 盛智明、韓佳 群學 2012
超越量化與質化之爭
尋找「好研究」的共同原理
近二十年來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經典
哈佛三大重量級學者思辨結晶
◎哈佛、哥倫比亞、華盛頓、普林斯頓等大學「方法論課程」指定教材
在社會科學中,普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方法論典範: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儘管壁壘分明,但社會科學家一直希望為兩者尋找共通準則。這種嘗試從來沒有間斷,本書是諸多嘗試中,最具影響力的一部作品。
這本由哈佛大學三大學者合著的經典,反駁了質化學者對於量化研究的種種偏見,對質化研究諸多「不科學」之處提出犀利批評,並期盼質化學者運用量化分析的嚴整邏輯,讓研究變得「更科學」。
這種觀點在社會科學界引起極大震撼,激起方法論的大論戰,自出版二十多年來與之論辯的文章與專書不斷,至今對於捍衛質化方法的研究者來說,依然構成重大挑戰。
「好研究」的共同特色
◎ 選擇對現實世界重要的問題來研究
◎ 選用可證偽的理論
◎ 有根據地選擇個案:避免只選擇符合理論假設的個案
◎ 以描述推論與解釋為目的
◎ 公開研究過程:研究者會清楚報告他們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
◎ 報告不確定性:社會科學處理的是高度複雜的社會現象,研究者的推論出自於不完整的資料與測量,很難完美無缺,因此必須報告結論的不確定性有多少
本書特色
涵蓋研究設計的每個步驟
從提出問題、尋找理論、選取個案和觀測值、檢驗理論與資料的正確性、發現因果關係、最後到報告結論,涉及方法論所有面向
詳細討論方法論的重要概念
包括描述推論、因果推論、可觀察意涵、單位同質性、選擇性偏誤、平均因果效應、測量誤差、內生性
清楚的實例說明,拆解經典著作的研究設計
包括《使民主運轉起來》(Robert Putnam)、《抵制保護主義》(Helen Milner)、Stalinist Political Economy(Nina Halpern)、The State and Poverty in India(Atul Kohli)、Hegemony and Culture(David Laitin)
理論與實際操作兼具
本書處於抽象的哲學爭論與研究者實作技術之間的中間地帶,關注所有社會科學研究背後潛藏的基本邏輯。
適用領域
政治學、公共行政、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等其他學科,以及法律證據、教育研究和臨床論證等非學科型研究領域。
適用課程
質化研究、研究方法、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設計、比較研究、國際關係研究、因果推論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 豆瓣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E.P.汤普森 (Thompson,E.P.)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自己的形成中。”本书为历史学领域经典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视角,选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为考察对象,阐述了汤普森关于工人阶级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书中详尽地考察了工人阶级经历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这个阶级的成长全貌中回顾了英国工人阶级如何作为“外力的产物”和“自身的发明”,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政治意识的过程。作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历史观见解独到,挑战了许多正统观点。
2015年3月1日 已读
非常棒的一本书!感觉在讲述工人前期斗争的时候与波兰尼的大转型一书遥相呼应。强调了英国的传统(宗教、组织、意识形态等)对于工人阶级形成的影响。看完了对我朝工人阶级意识感到莫名的悲观......
历史 工人阶级 社会史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拣选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本书为修订版,增添了一篇关于历史社会学学术脉络的解读。
比较的幽灵 豆瓣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甘会斌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本书分析了形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考察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并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为在冷战后遭受冷遇的民族主义正名,对东南亚、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有深刻的洞见。
“人文与社会译丛”秉承“激活思想,传承学术”之宗旨,以精良的选目,可靠的译文,赢得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社科丛书之一”。
社会的构成 豆瓣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李康 / 李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5
目录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 作者自序 引言 第一章结构化理论要点 1.行动者与能动作用 2.能动作用与权力 3.结构与结构化 4.结构二重性 5.制度的各种形式 6.时间、身体与日常接触 第二章意识、自我与日常社会接触 1.反思性、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 2.无意识、时间与记忆 3.埃里克松:焦虑与信任 4.例行化与动机激发过程 5.在场、共同在场与社会整合 6.戈夫曼:日常接触与例行活动 7.序列性 8.谈话与反思性 9.定位过程 附论:弗洛伊德论失言 第三章时间、空间与区域化 1.时间地理学 2.几点批评 3.区域化方式 4.前台区域与后台区域 5.暴露与自我 6.具有普遍意义的区域化 7.时间、空间与情境 8.反对“微观”和“宏观”: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 附论:福柯论时间安排和空间安排 第四章结构、系统与社会再生产 1.社会与社会系统 2.涂尔干等人论结构与制约 3.“制约”的三种意涵 4.约束与物化 5.结构性原则的概念 6.结构与结构性特征 7.矛盾 8.创造历史 附论:“结构社会学”和方法论个体主义 布劳:一种结构社会学 方法论个体主义:一种替代选择? 第五章变迁、进化与权力 1.进化论和社会理论 2.调适 3.进化和历史 4.分析社会变迁 5.变迁与权力 附论:帕森斯的进化观 第六章结构化理论、经验研究和社会批判 1.重申基本概念 2.对策略行为的分析 3.意外后果:反对功能主义 4.结构二重性 5.结构性制约问题 6.矛盾和有关冲突的经验研究 7.制度稳定性和变迁 8.融会贯通:结构化理论与各种研究形式 9.共同知识与常识 10.社会科学中的概括 11.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 附论:社会科学、历史学和地理学 结构化理论术语表 译者说明 参考文献
民族—国家与暴力 豆瓣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胡宗泽 / 赵力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5
本书是吉登斯著作中最具有历史社会学特色的一部作品。其理论思路源于《社会的构成》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论点,以全球社会变迁的历程为叙述框架,力图通过建构社会转型的一般模式,阐明塑造现代社会的力量。作者本人则宣称,本书的目的主要在于以系统的方式勾勒出世界史的粗线条。本书内容极为丰富,充满复杂性和说服力。
行动者的归来 豆瓣
Le retour de l'acteur: Essai de sociologie
作者: [法] 阿兰·图海纳 译者: 舒诗伟 / 许甘霖 商务印书馆 2008 - 8
该书的思想是针对忽略个人主体性“古典社会学”范式的困境提出的。图海纳在本书中试图以行动者及社会运动的概念,重新引入主体。作者认为,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后工业社会中,个人作用于社会和历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来实现的;而又个人运动出发构成的社会运动,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
作者阿兰·图海纳是法国当代最主要的社会学家之一。1925年出生,现任教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对工业社会学、行动社会学和后工业社会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和杰出贡献。
大分流 豆瓣
The Great Divergence
7.2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译者: 史建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3
这本“加州学派”的力作,尽管在国外学界频频获奖,但之所以在国内引起这样的轰动,是因为这本书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再次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老话题――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