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 豆瓣
作者: [美] 贾恩弗朗哥·波齐 译者: 陈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1
国家是政治权力这一广泛现象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现代表达形式。本书提供了一幅现代国家的追根溯源的、简洁易懂的新图景,尤其是集中于对民主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描绘。
波齐广泛地梳理了国家的概念,区分了早期国家、后来国家以及当代国家之间的特征差异。他对国家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深入描述,从封建统治形式的解体一直到近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的出现。
波齐还讨论了当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些发展变化:国家规模的增长和国家活动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与政治之间的分离。波齐总结了一党制国家的典型特征,分析了为何这一体制在推动工业发展时遇到诸多困难。最后,波齐指出了当代国家发展在军事领域、生态领域和国际经济体系中遇到的挑战。
译者序
序言
第一编
第一章 社会权力及其政治形式
第二章 近代国家的本质
第三章 近代国置之脑后的发展(1)
第四章 近代国家的发展(2)
第五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评价
第六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解释
第二编
第七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1)
第八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2)
第九章 一种新型的国家
第十章 当代国家面临的挑战
瘟疫与人 豆瓣
Plagues and Peoples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H. 麦克尼尔 译者: 余新忠 / 毕会成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 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 豆瓣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作者: [英]迈克尔·曼 译者: 陈海宏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作者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利维坦的诞生 豆瓣
Birth of the Leviathan
作者: [美]托马斯·埃特曼 译者: 郭台辉 / 郭忠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竭力解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有些国家为什么走上绝对主义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宪政主义的道路?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国家能发展出官僚制的管理体系,而另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却仍然依附于一种世袭制?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作者: [英]迈克尔·曼 译者: 刘北成 / 李少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其它标题: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一卷。迈克尔·曼定义了社会权力的四种来源,即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通过从新石器时代,到地中海的古典时代、中世纪欧洲乃至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的权力叙述,作者探讨了这四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舍弃了陈旧的“社会”概念,取而代之以一个重叠交叉的社会权力网络的模型。运用这个模型,作者在本卷中对国家的出现、社会分层、城市政治、军事帝国、宗教、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动态变化提供了自己的解释。
必须保卫社会 豆瓣
Il faut défendre la société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必须保卫社会》中福柯勾勒出“惩戒”权力的一般草图,即通过惩罚机关的监视技术、规范性的制裁等,个别地运用于肉体的权力,从而勾画出“生命权力”的轮廓。福柯随后对“政府性”进行了追问,这个权力通过国家理性和警察的装置与技术,从16世纪开始运转。《必须保卫社会》完全可以成为当时权力的政治问题和种族的历史问题的相交点、会合处和联接点。
认同的力量 豆瓣
作者: 曼纽尔·卡斯特 译者: 曹荣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9
《认同的力量》(第2版)一经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到目前已经翻译成12种语言,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卡斯特因此被欧盟聘为经济顾问。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顾问安东尼·吉登斯如此评价此书:“此书堪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相媲美。亚当·斯密为古典资本主义命名,卡尔·马克思为垄断资本主义命名,曼纽尔·卡斯特为信息时代命名。”曼纽尔·卡斯特 (Manuel Castells)古根海默( Guggenheim)会员,欧盟执委会委员。曾获得莱特·米尔斯奖和海伦·林德奖。
"信息时代三部曲"是曼纽尔·卡斯特毕15年之功、集各家之长撰写的对于信息时代的思考,已经被翻译成20种文字。《认同的力量》是其"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对全球化与网络化背景下,国家、民族、社区与个人身份认同的阐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中文第二版,是卡斯特2004年修订的。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如有关基地组织、美国"9·11"之后的国际政策走向、21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趋势等,是研究了解信息时代新动向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专著。
提示当代文明系统之逻辑,理清信息化社会之意义,全方位展示了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法。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全面论述全球性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变迁理论,诠释当代新技术与新经济发展的力作:曼纽尔·卡斯特的三卷本《信息时代三部曲》。这是一套既深刻又浅显易懂的原创性重要著作。
政权与斗争剧目 豆瓣
Regimes and Repertoires
作者: 查尔斯·蒂利 译者: 胡位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8
本书旨在对以下中心议题作出回答:政权的变化和变异是如何对集体诉求的伸张形式——斗争政治——产生影响的?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的斗争事件中撷取了大量的案例——从17世纪法国的袭击军队事件到20世纪秘鲁的政治转型、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卢旺达的种族屠杀,直至21世纪的恐怖活动、集体暴力、内战和跨国社会运动——并结合其有关政权之政府权能与民主程度的类型学划分,向读者展现了近两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斗争政治变迁及其与政权发展之间复杂动态的因果关联。
2015年2月14日 已读
读的第一本蒂利!迅速晋级为我男神!全书不仅仅是在讲政权与斗争剧目之间的关系,更是在讲他的研究方法。对于过程的强调,以及“因果一致性”与“符号一致性”的区分很有启发。
政治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运动 蒂利
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 豆瓣
作者: [英]凯特·纳什 / [英]阿兰·斯科特 译者: 李雪 / 吴玉鑫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5
本书对当代政治社会领域的争论作了相当全面和多元的概述。尽管没有人会完全赞同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但这个领域的每一个人都会从本书富于启发性的书中收益匪浅。
大裂变 豆瓣
作者: 阿夫纳·格雷夫 译者: 郑江淮 等 中信出版社 2008 - 8
在中世纪前期各方面都明显发达予欧洲的穆斯林世界,为什么后来却走向了与欧洲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甚至到现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落后于欧洲?无数的社会科学家试图对这个历史之谜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综合运用了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各学科的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历史分析,对中世纪后期东谣方的大分叉给出了制度上的解释。本书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堪称经典。
经验与理论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汇集了黄宗智先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全书经作者亲自校阅,是比较权威的版本。
书中介绍了黄先生一贯强调的从经验证据到理论概念到经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及著名的黄氏“内卷化”、“过密化”理论。在翔实的经验证据基础上,论证了小农在人多地少的客观环境下所做的抉择,尤其是长时期为递减报酬而做出的高密度劳动投入,亦即作者之所谓“没有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总产出上升)” 以及“过密型商品化”。其影响可见于近年来“内卷”和“过密”两词在各社会科学学科的广泛应用。其后,黄在《规范认识》文中对中、西方研究作了整体性的反思,突出中国经验(从西方现存理论理解)的悖论性,引起众多的讨论。
此后黄宗智的研究主要转向法律史,再次在发掘 “诉讼案件档案的基础上”,打出新颖的分析概念,区别清代法律的官方“表达”与其司法“实践”,强调两者既背离而又统一,由此形成清代法律的基本性质。此后“表达、实践”两词的对立也在国内众多论著中广泛使用。黄提出了清代法律体系中的“第三领域”概念——亦即国家正规法庭与社区非正式调解相互作用的中间领域。后又进一步说明了该领域中的“半正式”治理方法(即对准官员的依赖以及国家惟有在涉及他们的纠纷中方始介入)。黄把清代的这个治理模式称作“集权的简约治理”。
在新近的四篇法律论文中,黄进一步指出,现代西方的实践历史同样不同于任何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建构,尤其是西方现代影响最大的形式主义理论传统。他强调,中国从传统延续至今的“实用道德主义”思维方式与现代西方的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今天,中国固然需要吸纳形式逻辑来建立理论,但也应建立既是中国的而又是现代的现代性,包括法律体系和社会科学。
面对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黄既强调其过密化的历史延续,也指出在当前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中,中国农业终于面临“去过密化”的历史性契机。有关的论文揭示的是过密化“理论”本身的历史性,自始便与特定历史条件相连。
紧密连接经验与理论是黄教授学术生涯的一贯研究方法。本集最后一篇论文是他近年为国内研究生开办的研修班的说明,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学术方法的一个总结性介绍。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韦伯 译者: 钱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表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2015年2月8日 已读
早该看而没看的入门书。感觉韦伯之所以对从政者做出责任伦理的要求,还是对于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让人能够清楚认知行动的后果以及怎么行动)太有信心了。还有后面附上的雷蒙阿隆(翻译成了阿宏让我一愣)的引论挺好的......
学术 政治 社会学 韦伯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Movements 豆瓣
作者: Snow, David A. (EDT)/ Soule, Sarah Anne (EDT)/ Kriesi, Hanspeter (EDT) Wiley-Blackwell 2004 - 2
Review
"It's hard to imagine how this volume could be improved. The organizing framework is terrific and the cast of characters is a virtual 'who's who' of social movement scholars. All in all, a wonderful addition to the bookshelf of any social movement analyst." Doug McAdam, Stanford University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in Social Movement Studies, and launch pad for future work. Indispensible." Colin Barker,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It’s hard to imagine how this volume could be improved. The organizing framework is terrific and the cast of characters is a virtual ‘who’s who’ of social movement scholars. All in all, a wonderful addition to the bookshelf of any social movement analyst.”
Doug McAdam, Stanford University <!--end-->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in Social Movement Studies, and launch pad for future work. Indispensible.”
Colin Barker,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Product Descriptio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Movements is a compilation of original, state-of-the-art essays by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scholars. Covering a diverse range of topic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movement studies, this volume offers an illuminating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and operation of social movements within the modern, global world.
The abundance of social movement activity throughout the world, both violent and nonviolent, has made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helping students and scholars to engage and understand their own social world. Issues covered in this one volume include: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social networks and participation; consequences and outcomes; and synthetic overviews of major social movements, including labor, anti-war, women’s, religious, ethnic and n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This outstanding resource offer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social movements available.
单身社会 豆瓣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南伯格 译者: 沈开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2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
——《纽约时报》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就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研究著作。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自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单身社会》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观点,并阐明了深入研究独居者心理的学术需求。克里南伯格写这本书绝非哗众取宠,恰恰是为了与人们分享沟通他的观点。必读推荐。”
——理查德•斯奈特,《共处:合作的仪式、快乐以及政治》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不偏不倚的关于单身社会崛起的著作,阐明了单身社会为个人所带来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它揭示了由此带来的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极具启发性。”
——斯蒂芬妮•库恩兹,《婚姻已成历史:爱情如何战胜婚姻》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这些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据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本书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统计数据、第一手资料,以及对于独居人士的生动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于单身的传统认知,并为改变着美国的单身社会这一形式,给出了结论性的评价: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亲历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杨善华 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8
《亲历现代中国》,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善华主编的口述史著作。
20世纪这100年是中国城乡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0年。在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中国社会其实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断裂,而仍然体现出一种延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延续是通过生活在中国社会,而又跨越了不同时代的人的延续表现出来的。
本书记录的就是这样一段埋藏在普通人记忆中的城市生活历史。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以及默默无闻的街道中,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或随波逐流,或起身反抗,这里没有英雄史诗般的传奇,也没有置身政治和生活旋涡之中的紧张和激动,有的只是日常生活的恒常。但这恒常中蕴含的何尝不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轨迹?
被压迫者教育学 豆瓣
作者: 保罗・弗莱雷 译者: 顾建新 / 赵友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是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而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非常值得一读。
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
遏制民族主义 豆瓣
Containing Nationalism
作者: (美) 迈克尔·赫克特 译者: 韩召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7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世界,给世界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今,民族主义已成为当代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我们对民族主义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本书以欧美的经验为前提,通过考察民族主义的界定、民族主义的起因、民族主义的类型,集中讨论了关于民族主义的三个问题:第一,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民族主义不过是过去200年历史的产物,那么民族主义的起因究竟是什么?为何民族主义是现代的事务?第二,为什么民族主义在一些国家比在另一些国家更为盛行?第三,既然民族主义常常与可怕的暴力联系在一起,那么,有没有办法遏制其阴暗面呢?
超凡領袖的挫敗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王紹光 译者: 王紅續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 - 6
內容簡介
本書為王紹光教授著作 The Failure of Charisma 的中譯本,由王紅續博士主譯。作者經多年實地研究考察、訪問及親身經歷,根據大量從未曝光的文獻,以文革時期的武漢為中心,分析文革時期群眾的集體行為,以及各派系的鬥爭,從而舉證毛澤東作為超凡領袖的失敗,無力以個人影響力控制文革的過程。
本書打破了文革參與者「受蒙蔽」、盲目追隨毛澤東的流行觀念,證明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不管參與者自身是否認識到,他們的行為大多是理性的,即使具有超凡魅力的領袖也難以左右。
書評
本書加深我們對一個耳熟能詳的年代的認識——它提供了研究武漢的有用資料,特別是關於地方政治及派性主義如何受核心權力的影響——本書具備理論架構,解釋了一個困擾西方文革研究者的現象,即在最理想化的政治運動裏,如何解釋派性的興起?
駱思典(Stanley Rosen)
美國南加州大學
本書在很多方面都是一本極為吸引的著作——既收錄大量新的資料,亦輔以同樣重要的比較理論大量武漢研究的資料從未曝光。
白霖 III(Lynn White III)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2014年12月14日 已读
说好的熬夜写论文怎么变成熬夜看书了啊............怎么才能改写论文拖延症啊啊啊啊啊.......
中国 历史 文革 社会学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豆瓣
作者: Ngok M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 2
This book reviews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before and after 1997, in particular the evolution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o analyze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after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