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自由的权利 豆瓣
Das Recht Der Freiheit
作者: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 译者: 王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4
自由的文化——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在今天已经有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形态,从而为规范性重构提供了一个历史纪元新的短暂一刻。
我自己的感觉告诉我,我的这部书确实能在中国当代的现代化进程中为政治和道德的自我启蒙作一些贡献。
——阿克塞尔•霍耐特
霍耐特为了对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纲领作新的调整,把历史的脚步从马克思退回到黑格尔。
——于尔根•哈贝马斯
正义论是当代哲学最活跃的领域,但大多数正义理论在它们的理论高度上,却都有着一种严重的缺陷:只是把自己固定在纯粹规范性的抽象原则上,因而远离了正义论的应用范围——社会的现实。
阿克塞尔•霍耐特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从那些形成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规范要求中,直接获取决定当代社会正义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不仅是法定的,而且也拥有道德合法性的机制性行动规范的体系。霍耐特先生把这个体系称为“民主道德”。
为在理论上陈述这个庞大体系存在的理由,作者首先证明了西方社会的所有行动领域都有一种实现个人自由要求的特征。他在主要篇章中以黑格尔法哲学的精神和承认理论,展现了作为正义标准的个人自由原则怎么产生于私人关系、市场经济活动和政治公共性等这些社会具体领域。这本书有着一个要求极高的目标:重新把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李沛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2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ISBN:9787801494313,作者:李沛良著
2014年7月3日 已读
这本书简直是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入门书。只读过前半部分没读后半部分就妄加评判的小伙伴们懊悔吧。这本书基本上包括了基本的那几种统计原理。对于对数理推断有点好奇心又想不求甚解的(大部分如我一般的文科生的心理),这一本刚好处于有点推理又不太难的区间内。
教材 社会学 社会研究方法 统计学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豆瓣
9.3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道雷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涉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城内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译本。
2014年6月19日 想读 决定在拜会文化社会学界大牛之前暑假补补文化社会学的课
文化研究 社会学
文化与日常生活 豆瓣
作者: 戴维·英格利斯(David Inglis) 2010 - 6
在《文化与日常生活》这本书中,戴维·英格利斯巧妙地把追溯文化的起源作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在“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政治割裂造成的矛盾张力中展开剖析。从更为宽泛的角度上说,《文化与日常生活》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对文化实践和艺术形式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从诗歌到毕加索、从马克思主义到MTV、再从美学到美国化和帝国主义。由此,正如英格利斯强有力地论证的那样,“文化”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成为一部宽泛意义上特别的社会学思想史,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全貌的概括性总结。
作者通俗易懂地阐释了传统意义上社会学所赋予文化的各种主要定义,从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就此,《文化与日常生活》把那些形塑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同时又被日常社会生活所形塑的各种文化模式娴熟地糅合在一起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巨变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9.0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巨变》(又名《大转型》)一书最初于1944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 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2014年6月17日 已读
感慨一下,作者用市场社会关系解释了几百年的历史,理论逻辑统和得很好。(虽然我没怎么看懂和经济有关的部分......)
历史 政治经济学 社会学 经济史
组织社会学十讲 豆瓣
9.5 (2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本书中,周雪光教授以组织研究的诸种学术问题为导向,系统阐述了当今海外学术界影响至深的诸学术流派,如制度主义学派、交易成本学派、网络分析学派等对若干基本的组织现象的研究和看法,梳理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在组织问题上思想交锋的焦点所在,并结合海内外大量组织现象的实例分析,指出了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努力方向,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犀利的学术眼光,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2014年6月11日 已读
超越了教材的水平,文笔很好,读着舒服。不可避免有周的个人研究偏好,偏重于经济学的方向,对于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理论并未涉及。
sociology 学术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组织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豆瓣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9.8 (6 个评分) 作者: 马歇尔・伯曼 译者: 张辑 / 徐大建 商务印书馆 2003 - 10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顺利完成硕博论文 豆瓣
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作者: 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 / 雷·R.牛顿 译者: 席仲恩 / 沈荭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4
◆ 这是一本再版不断,关注新软件、新视角、新方法,被全美多所高校选为教材的“名著”。
◆ 两位作者都是资深博士导师,对研究生做毕业论文会遇到的困难、经常犯错的“雷区”,他们有真切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在本书字里行间那些细致入微的指导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
◆ 毕业论文的完成,从来不是让研究生们像机器那样不知疲倦地、完美精确地一步步实施研究设计、搜集数据、分析资料等步骤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的指导,而是能够体察到作为常人的研究生们总会遇到的那些情绪障碍、任务障碍、人际困难,并真诚地给予建议。
◆ “写作”那一章非常棒,尤其适合从小就讨厌写作文的你。
本书主要针对硕士和博士完成毕业论文进行指导。涵盖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综述,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怎样处理庞杂的数据,怎样立论,怎样展开材料、数据和结果,并辅之以多个学科的真实论文作为范例。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技巧,如免费分析软件的下载地址,改进写作的具体方法,识别个人学习风格,如何解决情绪问题,等等。
默顿学术思想评传 豆瓣
作者: 【波】彼得·什托姆普卡 译者: 林聚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8
本书为波兰著名社会学家什托姆普卡所写的一本关于默顿的评传,首版距今已有21年,成为研究默顿所必读。书中首先介绍了默顿作为一个学者的特点,然后讨论了其科学观点,进而说明其社会学观点,最后是其社会观点;最后一章则通过四个最基本的主题给默顿的学术身份做了一个定位。全书最后还附加了一篇默顿本人的自述。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豆瓣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7.8 (6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陆洋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激荡的百年史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日]吉田茂 译者: 李杜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日本战后最成功的首相吉田茂揭示近代日本快速崛起的奥秘所在! 本书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风行一时,被三联书店评为“20年来影响中国最大的100本书”之一。翻开本书,你将看到日本近百年来的激涌跌宕的历史,从明治维新,朝气勃发的日出之国到二战战败之后满目疮痍的窘迫景象。战后声誉最著的日本首相为您详细解析,日本如何斡旋于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国力飞速崛起的惊天奥秘,深刻精练的文字、丰富珍贵的历史图片,将使您迅速融入过往岁月的瞬间,真实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Organizations 豆瓣
作者: James G. March / Herbert A. Simon Wiley-Blackwell 1993 - 5
This book provides the original and definitive treatments of such fundamental concepts as bounded rationality, attention focus, and problem solving.
2014年5月23日 已读
这是一本写得极不好看的书。但据说老师说很好。(不过我没看出来)
社会学 组织行为 美國
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谢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7
一本针对研究生的讲述定量研究方法的教辅书,美国定量研究方法领域权威教授写就,针对中国国内“重定性,轻定量”的研究现状,就定量研究的本质、基础、范畴和争论,做了精辟的论述和分析,是国内外广大对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有专长或有兴趣的学者和学生必备的手册和工具,正应时下社会科学研究之需。
再生产 豆瓣
La Reproduction. Éléments pour une théorie du système d'enseignement
作者: (法)布尔迪约等 译者: 邢克超 商务印书馆 2002
《再生产》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讲述了关于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关于教育权威、关于教育工作和系统,文化资本与教育交流等方面内容。
社会网分析讲义(第二版) 豆瓣
作者: 罗家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
《社会网分析讲义(第2版)》:社会网分析的理论架构
社会网分析在社会学研究中的角色
社会网研究的类别
自我中心社会网资料的收集
整体社会网资料的收集
图形理论与社会计量学
中心性分析
小团体分析
社会资本的定义与衡量
角色分析
网络动态学
现代社区概论 豆瓣
作者: 黎熙元 1998 - 3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该书主要介绍了社区的概念、基本类型和原理、研究方法以及社区的基本结构和变迁过程。其特点是在参考国外专著的基础上,尽量结合本国的资料和特殊情况来阐明。
2014年5月12日 已读 感觉像是一本老师要内部消化掉的书.....事实证明确实神无聊
社会学
组织的外部控制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 著 东方出版 2006 - 3
无数著作和文章进入人们的视野又被人们遗忘,如过眼烟云。只有少数著作能够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本书就属于后者。本书初版于1977年,200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收入Stanford Business Classics(斯坦福商业经典)重新出版,从而使本书在组织管理领域具有经典意义。
菲佛和萨兰基克提出了一个关于资源依赖的杰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本书为这一观点的更加完美的表述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同时对相关的实证性证据的衡量,以及为组织的设计提供了可能的方法。
本书共有三个中心主题: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主题,论述了环境或组织的社会环境在有关问题决策的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大主题认为,尽管组织明显受到所处形势和环境的制约,但还是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的,如,与拥有其不足资源的组织建立联盟,以获得更多临时自主权,从而获取更多符合组织利益的权力等;第三大主题论述了培养人们对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的行为进行理解的能力的重要性。每一个主题代表着其出版时,组织研究领域中发展方向的相应的变化。通过研究这三个主题,以及对经验主义研究和随之而来的理论化上的展开,我们就可以得出评估该书的影响力、观察本书观点的演变过程及探索当今它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 豆瓣
9.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1
对于社会运动、政治运动以及革命的研究在国内一直未见专著。本书可以弥补这一空白。本书对社会运动与革命进行了界定并评述了其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阐述了集体行为以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变迁、结构以及话语。强调了国家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运动研究领域内的几个重要理论作了一定的评述。
2014年5月6日 已读
其实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是:什么都要用国家社会框架分析……感觉这本书写得还略尖锐敏感,那么多内容都保留下来了不容易……
社会学 社会运动 赵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