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Postmodern Social Theory
作者: 乔治·瑞泽尔 译者: 谢立中 华夏出版社 2003 - 1
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问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所讨论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虽然是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西方学者针对他们自己的社会所提出来的一个讨论课题,但其所所以揭示的问题以及西方学者们就这些问题所提出来的种种观点和看法,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来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书系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撰写的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出色教材。全书共12章,分别对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中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的著名理论家如福柯、布希亚、德里达、德勒兹、拉康、利奥塔德、维里利奥、吉登斯、贝克、哈贝马斯、鲍曼、哈维、詹明信等人的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但却全面系统的介绍,并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的启示以及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本书介绍了后现代社会理论虽然是西方学者们针对他们自己当前的社会情境和社会问题所提出来的种种观点和看法,但对像中国这样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来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全书内容丰富,行文流畅,适合于对后现代社会理论感兴趣的各类具有人学程度以上教育水平的读者阅读。
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豆瓣 Goodreads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作者: Thomas Piketty 译者: Arthur Goldhammer Belknap Press: An Impri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4
What are the grand dynamics that drive th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apital? Questions about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inequality, th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and the prospects for economic growth lie at the heart of political economy. But satisfactory answers have been hard to find for lack of adequate data and clear guiding theories. In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omas Piketty analyzes a unique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twenty countries, ranging as far back as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uncover key economic and social patterns. His findings will transform debate and set the agenda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ought about wealth and inequality.
Piketty shows that moder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iffusion of knowledge have allowed us to avoid inequalities on the apocalyptic scale predicted by Karl Marx. But we have not modified the deep structures of capital and inequality as much as we thought in the optimistic decades following World War II. The main driver of inequality—the tendency of returns on capital to exceed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today threatens to generate extreme inequalities that stir discontent and undermine democratic values. But economic trends are not acts of God. Political action has curbed dangerous inequalities in the past, Piketty says, and may do so again.
A work of extraordinary ambition, originality, and rigor,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orients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history and confronts us with sobering lessons for today.
新闻的力量 豆瓣
作者: [美国] 迈克尔·舒德森 / 校注 彭桂兵 译者: 刘艺娉 译 / 展江,彭桂兵 校 华夏出版社 2011 - 10
《新闻的力量》内容简介:有人说新闻仅是反映世界的信息,也有人说新闻是兜售党派性观点的宣传。但迈克尔•舒德森在这本优美的文集里告诉我们。新闻确实是这两种形式,又不仅仅全是。它是一种文化的形式,具有自己的文学和社会惯例,在很多方面作用力强大,远比许多批评者怀疑的要更微妙和复杂。《新闻的力量》洞察了这种文化,提出了新闻媒体是作为现代社会关键机制出现的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
新阶级 豆瓣
The New Class: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作者: 密洛凡·德热拉斯 译者: 陈逸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3

书中所叙述的一切本是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这一切可以写成一本当代革命史,一本专提意见的文献,或者一个革命家的自供。上述内容已经在本书中略为提到。不过,纵或这里的有关历史、意见和回忆的综合并不完全,总能反映出我是如何努力以尽可能简短的文字对当代共产主义作尽可能周全的描绘。有些特殊的或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可能被忽略了,但我相信,这反使主要部分更简单,更完全。
在本书中,我力求不涉及我个人的问题。但我的环境是凶险的,最好也不过是凶吉不可知,因此,我不得不在匆忙中草率地表达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我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对我个人的情况作更细密的检查,这将可能补充,甚或改变我的一部分结论。
我不能描述我们当代世界这个惨痛历程中冲突的所有方面。我也不能假装知道共产主义世界以外的世界,那是我未曾生活过的世界,这可以说是我的幸运,也可以说是我的不幸。所以,当我说及我自己这个世界以外的世界时,我只是为了要把我自己的世界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加以比较。使它的真相更清楚。
书中所写的一切几乎都在别些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过。不过,这里或许会有一种新味道,新色彩,新心境和一些新思想。事实上,仅仅这一些东西就足够珍贵了。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值得让其他的人知道。
读者请不要想在本书中找到什么社会哲学或其他的哲学,即使是在我所作的概括性的陈述中也找不到。我的目的只是陈示共产主义世界的真相,尽管我发现有时不得不加以概括,但是,我并无意通过概括性的理论化陈述去解释共产主义世界。
在我看来,本书中的材料以置身局外的观察方式来提供,是最适当的方法。本来,我的前提和结论都可以由统计数字,权威言论和重要史实的引述来巩固和证明。不过,为了使本书简明扼要,我宁愿尽可能少用统计数字和引证,而通过演绎或归纳的论证来表明我的观察结果。
我认为我的方法对于陈述我个人的经验以及对于我的工作和思维的方法都是适当的。
我成年以后,走过了一个共产党人所能走的整个路程:从权力阶梯的最低级爬到最高级,从地方性组织走进全国性组织以至国际组织,从真正共产党的形成和组织革命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这段时期中,没有人曾强迫我拥护共产主义,也没有人强迫我反对共产主义。我是完全根据我个人的信念非常自由地决定一切的。尽管我是从迷梦中觉醒了,不过,我并不属于那些突然觉醒的一群。我是从本书所陈述的逐步构成的事实真相和结论中逐渐地、自觉地醒过来的。当我对于当代共产主义现实愈来愈疏远时,我就愈来愈接近民主社会主义的观念。尽管本书的首要目的不在追溯我个人思想的演变,不过这一演变也反映出来了。
我认为把共产主义当作一种观念来批评是多余的,因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间就存在了各式各样的平等和博爱的观念(而当代共产主义是标榜这些观念的),这些观念是争取进步和自由的战士们一贯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批评这些基本的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无效和愚蠢的。追求平等和博爱的斗争本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尽管对共产主义理论的详细批评是需要的和有用的,但我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上面。我把全部心神集中在对当代共产主义现实的描绘上,只有在必要时才涉及理论。
要在这部如此简短的著作中把我个人全部的观察和体验都写出来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把最紧要的部分写出米,在必要时还得用概括性的陈述来表达。
生活在共产主义世界以外的人可能觉得书中所述一切都很陌生,但在生活于共产主义世界中的人看来,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我并不想在对共产主义世界现实及其观念的描述这件事上求得特殊的功劳和荣誉。书中所描绘的现象和观念,仅仅是我所生活的世界中的真相和观念。我是那个世界的产儿。我曾对那个世界有所贡献。而现在我是那个世界的批评者之一。
这种不一致只限于表面。过去我曾为一个较好的世界而奋斗,而现在我仍在为一个较好的世界而奋斗。我的奋斗并不一定能产生它所希望的结果。然而,我个人行动的一致性却存在于这个长期不断奋斗的过程中。
折射 豆瓣
作者: 李若建 2009 - 11
《折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从社会学视角介绍和解读了当代中国若干事件和部分社会群体,虽然是学术图书,但作者努力让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有兴趣的读者,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书中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遍及华北和华东广大地区的两大谣言,从宏观社会的背景来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对“大跃进”和“四清”运动作了独到的分析,相信能帮助后人辩证地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用比较多的篇幅对社会变迁中的一些特殊群体进行了剖析,如基层右派、四类分子、当代的女工、第一次出生高潮的同龄群、偷渡者等,在社会变革中,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写出了真正的历史。
国家精英 豆瓣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杨亚平 商务印书馆 2004 - 9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他运用独特的社会学方法,分析了法国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作为法国领导阶级原动力的文化资本的重要作用,从而描绘了国家精英的进化历程。
表达的力量 豆瓣
作者: 曾繁旭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11
《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旨在剖析中国公益组织与媒 体的互动关系。中国公益组织与媒体通过括跃的互动,形成一种基于媒体平台的公众表 达,对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产生影响。这一过程正在成为重要的政治参与通道,在实践层面赋予民众以一定程度的公民权利,拓展底层社会空间, 每促进政府善治。由词,我们可以观察媒体转型与政治参与空间逐步开放的过程,并预见中国公民社会的可能与限制。
研究是一门艺术 豆瓣
The Craft of Research
8.4 (24 个评分) 作者: Wayne C. Booth / Gregory G. Colomb 译者: 陈美霞 / 徐毕卿 新华出版社 2009 - 8
本书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过程:思考-写作-修订-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如何将模糊的兴趣转为一个值得提出和解决的难题;如何建立一个论证,并让读者愿意接受你的观点;如何预知那些思维缜密且具有批判力的读者的不同意见,并适当地加以回应;如何撰写导言与结论,回答这个最棘手的问题:“那又怎样?”如何从读者的角度阅读自己的作品,因而知道该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修改你的研究报告。
社会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 豆瓣
作者: 杨菊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3
《社会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STATA软件的应用》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遵循国外相关教材的体例的基础上,也考虑到国内学习者目前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能力,重点放在数据的处理上。与一般的Stata的使用手册不同,《社会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STATA软件的应用》除介绍Stata的一些具体使用方法外,在一些章节还介绍相关的统计原理、数据处理的思路和缘由、研究方法等。
如何做田野笔记 豆瓣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埃默森 / 雷切尔•弗雷兹 译者: 符裕 / 何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
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将亲身经历和观察写成田野笔记的过程,讨论如何运用田野笔记来讲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帮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笔记撰写民族志的关键步骤。
本书致力于提出一套实用的田野笔记写作指导,以帮助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口述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为田野研究和人类学方法在以上学科中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政治学、商业管理、传播、社会福利及公共卫生等学科,田野研究和民族志也可以作为次一级的辅助研究方法。
《如何做田野笔记》系美国当代知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埃默森等撰写的一部有关人类学研究专著。田野调查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如何作田野笔记。此书结集的数位人类学家的经验谈,对此项工作作了详尽、清晰的阐述,也是该学科基础方法的指导之作。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 豆瓣
Statistics with Stata
作者: 劳伦斯·汉密尔顿 译者: 郭志刚 [等]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 8
劳伦斯·汉米尔顿编著的《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更新至STATA10.0版)》从STATA软件与STATA的资源,数据管理,制图,概要统计及交互表,方差分析和其他比较方法,线性回归分析,回归诊断,拟合曲线,稳健回归,LOGISTlC回归,生存模型与事件计数模型,主成分、因子和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编程入门,等等,完整而精练地介绍了STATA软件或软件包的各项基本功能和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以列举实例的方式编写,并穿插了上百幅图片,广泛引证各种相关资料中的数据,简明地介绍了常用的各种命令的分析运行情况,便于学习掌握。此外,在最后一章拓展性地介绍了常用的编程知识和技能,以便于能更加灵活地运用STATA软件做更多的统计分析。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更新至STATA10.0版)》突出了程序性、实用性、完整性,本书兼具教材和使用手册的特点,适宜作为致力于统计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应用的专家和学者自学参考。
参与观察法 豆瓣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作者: 丹尼·L.乔金森 译者: 龙筱红 / 张小山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 1
《参与观察法》在西方社会科学界长销不衰,已逐步成为一部得到广泛认可的经典工具书,也是我国内地在参与观察法方面的第一本译著。
《参与观察法》作者长期使用参与观察方法开展研究。基于其丰富的研究经验,他在书中既简要地讨论了参与观察法的方法论基础,以及适合的领域与局限;又翔实地讲解了这种方法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具体技术,并展示了许多参与观察法研究的成果,提供了大量实用、有趣、新鲜、富于启发的信息。
《参与观察法》适合于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社会及行为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阅读。
自由与资本主义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Ulrich Beck
作者: 乌尔里希·贝克 译者: 路国林 2001
对话作为一种知识语体,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当代西方学术对话译丛》旨在给中国学术界、读者提供了解和认识西方当代思想发展的知识语境和文化资源,从而推动我们自身的学术进步的。本书是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访谈录。
风景与认同 豆瓣
Landscape and Identity: Geographies of Nation and Class in England
作者: [美国] 温迪·J. 达比 译者: 张箭飞 / 赵红英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广阔时段,考察了风景在历史阶级关系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书分文化表达、政治内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论及风景区的立法史、风景进入权与政治进入权的冲突或互动、交通运输体系与景区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景区开发和土地使用展开的博弈、隐匿在风景里的权力关系等。多重视角相映成趣,在学术视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启发性。
江村经济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在本书中,费博士集中力量描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方面。我知道,他打算在以后的研究中说明关于崇祀祖先的详细情况以及村庄和城镇中广为流传的关于信仰和知识等更复杂的体系。他还希望终有一日将自己的和同行的著作综合起来,为我们展示一幅描绘中国文化、宗教和政治体系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对这样一部综合性著作,像本书这样的专著当是第一步。费博士的书和他同行的贡献,将成为我们可能完成的精雕细琢的镶嵌品中的一件件珍品。
沉默的螺旋 豆瓣
Die Schweigespirale
作者: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译者: 董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最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本书也是德文原版的首本中文译本
The Marx-Engels Reader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 W. W. Norton & Company 1978 - 3
This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of the leading anthology provides the essential writings of Marx and Engels--those works necessary for an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thought and ideology.
去政治化的政治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5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