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现代性的后果 豆瓣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8.6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
校注 黄平
译者:
田禾
译林出版社
2000
- 2
简介:
在这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无论是对于专业学者,还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导读:
本书对于现代性的本质及其与传统社会形式的特殊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相当吸引人的视角。吉登斯以一种杰出的方式,吸收了自古典社会学家以来的社会思想传统,并且让不同的理论家们作为对手相互竞争,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他的理论不仅建立在整个传统之上,而且建立在自己的早期著作之上。
——赫伯特·林登伯格
结 语
最后,让我对这本书的论题作一个简要概述。首先,在工业化社会中,某种程度上在整个世界中,我们正进入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期,它摆脱了传统中的稳定关系的支撑,而且,也丧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显得如此固定的(对于“内部”和外部的人均是如此的)“优越地位”:西方的统治。尽管现代性的组织者在寻找某种确定性去取代从前确立的教条,现代性还是有效地融入了制度化了的怀疑精神。在现代性条件下,所有的知识,自身都是循环性的,尽管“循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在前者,它考虑的是这样的事实,即科学是纯粹的方法,所以“业已接受的知识”的所有基本形式原则上都是可以被抛弃的。社会科学假定了一种双重意义上的循环,它们对现代制度来说是极其关键的。社会科学创造的所有知识,原则上都是可修正的;并且,当它们循环性地往来于它们所描述的环境时,实际上它已经是“修正”过的知识了。
现代性内在就是全球化的,而且这种现象的不确定后果与它的反思特性彼此循环,构成了一种由事件组成的领域,在其中风险和伤害有着独特的品质。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们在地方和全球两极所发生的变迁的复杂辩证法中,把个人同大规模的系统联结起来。许多经常贴着后现代性标签的现象,实际上关系到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经验,在那里在场和缺场以历史性的独特方式交融在一起。进步变得空洞无物,而现代性的循环却生了根。而且,从侧面来看,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每天摄入的信息量有的时候简直就势不可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碎化及其消解于无中心的“符号世界”。在存在着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因而麻烦不断的背景下,这同时既是主体转变也是全球社会组织转变的过程。
现代性内在地是指向未来的,它以如此方式去指向“未来”,以至于“未来”的形象本身成了反事实性的模型。尽管也可以有别的理由,但我仍然以此作为乌托邦现实主义概念的基础。期待未来本身成了现在的一部分,因而它与未来将怎样发展重新关联在一起;乌托邦现实主义将“打开窗口”以迎接未来,并与正运作着的制度化倾向连接起来,正是由于这种倾向,政治的未来才内在地是在场的。这里我们再次回到本书以此开篇的时间问题上。就最初提到的作为现代性的动力基础的三个基本部分而论,一个后现代世界可能会像什么?因为,如果有一天,现代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超越了,那么它们也就有必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作为结论,只须对此略加评论就够了。
乌托邦现实主义的理想,与现代性的反思性与短暂性二者,都是对立的。乌托邦的预期对事务的未来状态划定了一条底线,这条底线阻断了现代性的无穷无尽的开放特性。在一个后现代世界,时间和空间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再也不用听命于历史性了,很难说它是否暗含了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宗教复活,但可以想像,将会有一种关于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稳定性,它会令人回忆起传统的某些特征。这种稳定性反过来提供本体性安全感的基础,由于意识到社会的普遍性是受制于人类对它的控制力,这种安全感再度加强了。这将不会是一个“向外崩溃”并变成分散的组织的社会,但毫无疑问,它将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将地方和全球交织在一起。这样一个世界将包括时间和空间的重组吗?似乎有这样的可能。然而,考虑到诸多不同的反应,我们应该切断乌托邦的沉思与乌托邦的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但是,同本书这种类型的研究相比,它应该是下一步的工作了。
在这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无论是对于专业学者,还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导读:
本书对于现代性的本质及其与传统社会形式的特殊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相当吸引人的视角。吉登斯以一种杰出的方式,吸收了自古典社会学家以来的社会思想传统,并且让不同的理论家们作为对手相互竞争,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他的理论不仅建立在整个传统之上,而且建立在自己的早期著作之上。
——赫伯特·林登伯格
结 语
最后,让我对这本书的论题作一个简要概述。首先,在工业化社会中,某种程度上在整个世界中,我们正进入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期,它摆脱了传统中的稳定关系的支撑,而且,也丧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显得如此固定的(对于“内部”和外部的人均是如此的)“优越地位”:西方的统治。尽管现代性的组织者在寻找某种确定性去取代从前确立的教条,现代性还是有效地融入了制度化了的怀疑精神。在现代性条件下,所有的知识,自身都是循环性的,尽管“循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在前者,它考虑的是这样的事实,即科学是纯粹的方法,所以“业已接受的知识”的所有基本形式原则上都是可以被抛弃的。社会科学假定了一种双重意义上的循环,它们对现代制度来说是极其关键的。社会科学创造的所有知识,原则上都是可修正的;并且,当它们循环性地往来于它们所描述的环境时,实际上它已经是“修正”过的知识了。
现代性内在就是全球化的,而且这种现象的不确定后果与它的反思特性彼此循环,构成了一种由事件组成的领域,在其中风险和伤害有着独特的品质。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们在地方和全球两极所发生的变迁的复杂辩证法中,把个人同大规模的系统联结起来。许多经常贴着后现代性标签的现象,实际上关系到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经验,在那里在场和缺场以历史性的独特方式交融在一起。进步变得空洞无物,而现代性的循环却生了根。而且,从侧面来看,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每天摄入的信息量有的时候简直就势不可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碎化及其消解于无中心的“符号世界”。在存在着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因而麻烦不断的背景下,这同时既是主体转变也是全球社会组织转变的过程。
现代性内在地是指向未来的,它以如此方式去指向“未来”,以至于“未来”的形象本身成了反事实性的模型。尽管也可以有别的理由,但我仍然以此作为乌托邦现实主义概念的基础。期待未来本身成了现在的一部分,因而它与未来将怎样发展重新关联在一起;乌托邦现实主义将“打开窗口”以迎接未来,并与正运作着的制度化倾向连接起来,正是由于这种倾向,政治的未来才内在地是在场的。这里我们再次回到本书以此开篇的时间问题上。就最初提到的作为现代性的动力基础的三个基本部分而论,一个后现代世界可能会像什么?因为,如果有一天,现代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超越了,那么它们也就有必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作为结论,只须对此略加评论就够了。
乌托邦现实主义的理想,与现代性的反思性与短暂性二者,都是对立的。乌托邦的预期对事务的未来状态划定了一条底线,这条底线阻断了现代性的无穷无尽的开放特性。在一个后现代世界,时间和空间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再也不用听命于历史性了,很难说它是否暗含了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宗教复活,但可以想像,将会有一种关于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稳定性,它会令人回忆起传统的某些特征。这种稳定性反过来提供本体性安全感的基础,由于意识到社会的普遍性是受制于人类对它的控制力,这种安全感再度加强了。这将不会是一个“向外崩溃”并变成分散的组织的社会,但毫无疑问,它将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将地方和全球交织在一起。这样一个世界将包括时间和空间的重组吗?似乎有这样的可能。然而,考虑到诸多不同的反应,我们应该切断乌托邦的沉思与乌托邦的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但是,同本书这种类型的研究相比,它应该是下一步的工作了。
比较文化社会学的再思考 豆瓣
作者:
(美)拉蒙
2005
- 1
文化社会学-对比研究。本书为理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有力的理论框架。本书以法国和美国为重点,分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怎样利用民族的和跨民族的评价模式库对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和审美。
本书为理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有力的理论框架。本书以法国和美国为重点,分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怎样利用民族的和跨民族的评价模式库对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和审美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书中分析利用了11名法国和美国研究人员的8件个案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人中花费了数年时间进行合作,研究对比了两国的体系。课题涉猎广泛,同时还比较了个人如何利用现有的文化工具来回答疑问,诸如种族是否平等?什么是性骚扰?当代艺术的价值何在?新闻工作者庆当保持中立吗?环境保护如何与经济要求保护协调?怎样使私人利益有利于公共利益?这种比较方法超越了在刻画民族性格上的简单化的模式,它提供的真知灼见不仅使社会学家,而且使政治学和人类学家受益匪浅。
本书为理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有力的理论框架。本书以法国和美国为重点,分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怎样利用民族的和跨民族的评价模式库对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和审美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书中分析利用了11名法国和美国研究人员的8件个案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人中花费了数年时间进行合作,研究对比了两国的体系。课题涉猎广泛,同时还比较了个人如何利用现有的文化工具来回答疑问,诸如种族是否平等?什么是性骚扰?当代艺术的价值何在?新闻工作者庆当保持中立吗?环境保护如何与经济要求保护协调?怎样使私人利益有利于公共利益?这种比较方法超越了在刻画民族性格上的简单化的模式,它提供的真知灼见不仅使社会学家,而且使政治学和人类学家受益匪浅。
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 豆瓣
作者:
【法】菲利普·卡班
/
[法]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
…
译者:
吴绍宜
2010
- 6
《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辑录了关于所有社会学奠基人乃至社会学最新发展动态的文章,力求再现社会学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社会学,力求对这一学科的知识与学术成果做一全面阐述。
经验的疆界 豆瓣 Goodreads
The Ambiguities of Experience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 G. 马奇
译者:
丁丹
东方出版社
2011
- 6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或者应该是,经验在管理中,尤其是在组织中进行管理应该扮演的角色?民间智慧对于经验的观点似乎分为两派,一方面,经验被人们视为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经验又被称其为傻瓜老师,对于那些不能管理或者不愿意管理的人来说,这是他们快速取得知识得最有效的途径。这种分歧也就表明了对于从经验中管理是长期以来管理学家们孜孜不倦,一直在思考的重要议题。本书涵盖了组织中(包括具体的个人)凭借经验来解决他们意料之外的问题,并由此进行生存,改进和发展。
业内推荐:
“读詹姆斯•马奇的作品,就像在与一个坚持不懈地指出我们平常意识不到的重要事情的人对话。”
——安•米纳(ANNE MINER),《管理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马奇之于组织理论们,就像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之于爵士乐……与同时代人不一样的是,马奇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哪一门社会科学,而是遍及各门社会科学。”
——约翰•帕吉特(JOHN PADGETT),《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y)》
“对于那些重视辩证分析及其提供的有关组织行动的知识的人来说,读马奇的作品,感觉就像看知名导演黑泽明(Kurosawa)执导的电影一样——马奇的作品让我们体会深刻、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
——祖尔•沙皮拉(ZUR SHAPIRA),《组织行动理论的探索:抛砖引玉之评(Explorations in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Actions: An Introductory Essay)》
业内推荐:
“读詹姆斯•马奇的作品,就像在与一个坚持不懈地指出我们平常意识不到的重要事情的人对话。”
——安•米纳(ANNE MINER),《管理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马奇之于组织理论们,就像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之于爵士乐……与同时代人不一样的是,马奇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哪一门社会科学,而是遍及各门社会科学。”
——约翰•帕吉特(JOHN PADGETT),《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y)》
“对于那些重视辩证分析及其提供的有关组织行动的知识的人来说,读马奇的作品,感觉就像看知名导演黑泽明(Kurosawa)执导的电影一样——马奇的作品让我们体会深刻、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
——祖尔•沙皮拉(ZUR SHAPIRA),《组织行动理论的探索:抛砖引玉之评(Explorations in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Actions: An Introductory Essay)》
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作者:
[美国] 乔治·瑞泽尔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一本以介绍“后现代社会理论”为主要目的的教科书。《后现代社会理论》对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中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的著名理论家如罗蒂、福柯、布希亚、德里达、德勒兹、拉康、利奥塔德、维里利奥、吉登斯、贝克、哈贝马斯、鲍曼、哈维、詹明信、丹尼尔-贝尔等人以及当代女权主义者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简明扼要但却全面系统的介绍,并对后现代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启示的探讨。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使《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其他介绍“后现代社会理论”的读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特点。
宏观社会学 豆瓣
作者:
斯蒂芬·K·桑德森
译者:
高永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宏观社会学是融合了社会哲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研究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它从宏观的、比较的和进化的视角来研究人类社会。它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是分层的?人类社会进化或进步的动力是什么?作者从进化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简述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前工业社会(包括狩猎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并探讨了这一发展历程背后的各种决定因素。《宏观社会学(第4版)》(作者斯蒂芬·K·桑德森)还论述了人类社会五大社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家庭和亲属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本书适合于作为大学“宏观社会学”课程的教科书,也是宏观社会学最好的入门读物。从事哲学,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也可以从本书获益。
个体化 豆瓣
Individualization
作者:
乌尔里希·贝克等
译者:
李荣山
/
范譞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个体化》是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有关第二现代性的理论的一部分。可以把这一理论相应分解成三个综合论断:强制个体化命题、(世界)风险社会命题、多维全球化(普世化)命题。三个命题遵循同样的论证理路并相互强化。“风险社会”、“个体化”和“普世化”代表着现代化动力的极端形态。由于现代化动力的自我作用,现代化在21世纪初取代了第一现代性时代。在第一现代性下,秩序和行动逻辑的标志在于有鲜明的边界和区分,即在人、群体、活动、行动领域和生活形态方面有鲜明的边界和区分,这就使得管辖权、资格和责任有了明确的制度归属。这种明确逻辑——可以形象地称为第一现代性下的牛顿式的社会和政治理论——正渐渐被一种模糊逻辑,或者换个比喻说,被一种海森堡式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不确定原则所取代。因此可以说,现代性的凯旋进行曲正在动摇其自身的核心原则。现代性本身正在激化,成为对现代化过程带来的无数风险和始料未及的副作用的自觉回应。
国家的常识 豆瓣
Countries and Concepts: Politics, Geography, Culture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 Roskin)
译者:
杨勇
/
夏维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本书通过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世界的部分典型国家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选取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这9个国家作为分析的模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历史、制度、政治文化、现状、争论等5个方面讲述公民需要了解的“国家常识”。
作者将国家的历史、地理与当代的发展现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大量篇幅追溯各国的历史,穿插地图直接展现各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且着重阐述了历史源流与地理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变迁、制度的变更与当代议题的发展的影响。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制度。
作者将国家的历史、地理与当代的发展现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大量篇幅追溯各国的历史,穿插地图直接展现各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且着重阐述了历史源流与地理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变迁、制度的变更与当代议题的发展的影响。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制度。
地位的信号 豆瓣
作者:
乔尔•波多尼
译者:
张翔
格致出版社
2011
为甚么珠宝商在卖绿松石时会很犹豫,尽管后者需求很大?为甚么尽管利润很高,那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投资银行却一直避免从事垃圾债券业务?乔尔·波多尼编著的《地位的信号(对市场竞争的社会学研究)》是第一本考察对地位的考虑如何影响市场竞争的社会学专著。乔尔·波多尼在《地位的信号(对市场竞争的社会学研究)》中解释了对地位的焦虑如何影响一个生产者作出关于是否接纳某个生产者作为合作伙伴的决定、对地位的焦虑如何影响一个生产者对产品的标价、一个生产者在进入一个市场时的状态、某项发明被接受的程度,以及一个生产者能够(或者应该)进入的市场领域。为了获得想要的地位,公司必须有更好的业绩和产品质量,他们也必须发出和管理社会及文化信号。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 豆瓣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著
/
(美) 格特、米尔斯 编
译者:
阎克文
人民出版社
2010
- 6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的首个中文译本。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编者撰写的韦伯的生平及思想概述。另外三个部分是韦伯的著述,包括韦伯的三篇著名演讲,即“以政治为业”、“以学术为业”和“德国的资本主义与乡村社会”,前两篇表明了韦伯对于现代政治人和知识人的总体评价,以及韦伯本人的价值立场,堪称思想史上的不朽杰作,第三篇则是从宏观背景论述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中欧地区在现代世界与西欧、北美形成的反差、原因以及可能的前景.对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并非平衡发展历史中的意义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除此之外的两个部分均选自《经济与社会》和《宗教社会学文集》,反映了韦伯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通过对权力、群体、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论述观念与现实的因果关系以及互为因果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是多元动力而不是单一或终极要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