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中国的宗教 豆瓣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韦伯长篇大论地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例如: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巫术性的世界图像)、做出的是什么(例如:家产制政体、家族社会、家族经济组合),以及所想与所做的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主导此一辩证关系之进行的儒教官绅知识阶层,于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得中国整体文明进展之与西方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
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韦伯的研究虽然仍属历史范畴,其途径却与一般史学者惯常采用的稍有出入。简言之,韦伯较注重的是贯穿于整个文明中一些较为不变的现象。因此,尽管王朝屡屡更迭,官制也代代有差,在韦伯看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家产制支配后,中国基本上就是个家产官僚制国家,具有家产官僚制的一般特性(而置诸如君权相权消长等问题不谈)。
2014年1月12日 已读
大概看过一遍!明天再战......话说上完政府组织与行为和宗教社会学看这本书感觉就是不一样.....貌似是很多理论的来源.....
2014年1月16日 评论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 导言 虽然此书名为《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但是内容却并不是仅仅介绍中国的宗教那么简单。首先,韦伯写作宗教社会学系列的目的是阐释为什么资本主义仅只在欧洲得到发展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开花结果。其次在他看来宗教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在此定义下,对于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同时也就是对于经济或政治、特别是伦理的社会学研究” 。 韦伯并未将人类生活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做截然分开的分析,在关于中国社会“物质层面”分析中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对于“精神层面”的分析。在我看来,韦伯从整体上梳理了中国社会的三个层面。一个是国家层面,即国家的支配形式:家产制君主以及国家的意识形态体系——最高祭司长的家父长性格。第二个是对国家的组织形态——官僚体系,以及掌握官僚体系的“士”—— “教养贵族”这一阶层的分析。“士”这一阶层与儒教关系密切,是儒教的具体承担者。在这里,韦伯也提出了“士”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其中与其战斗到底的是以道教为其意识形态的“苏丹式的宠信”。第三个层面则是被统治阶层,也就是帝国的基层。在这里,“氏族”构成了极其重要的概念,而氏族又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的团体的性质。,在基层,受儒教认可的祖灵崇拜与道教并存。国家——统治阶层——基层民众这三个层面之间的互动又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这三个层次的互动中,韦伯强调了支配的合法性来源——传统主义与官僚阶层之间的关系;官僚阶层(精英)与下层民众(大众)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在官方儒教体系下的互动。 全书内容梳理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层面将韦伯的论述进行重新梳理(与原书顺序有别)。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是家父长制的国家。“当君侯以一种人身的强制,而非领主式的支配,扩展器政治权力于其家产制之外的地域与人民,然而其权力的行使依循家权力的行使方式时,我们即称为家产制国家” 。 “中央权力无所不包而又无力控制士绅阶层同时并存” 。“中国的行政既非集约式的,也谈不上中央集权。中央当局的指令,更接近一种非权威性的劝告” ,在韦伯眼中,皇帝更具有最高祭司长的特性。中央成功遏制了地方形成反对中央的权力但是并未真正地管理基层。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对非官方认可的宗教的打压,这使得制度型的理性的宗教无由得到充分发展 。最后一个方面则是对于地方的行会的控制,家产制造法的原则使其无法得到真正的法律支持。与这样的管控同时存在的是对于基层民众管控的失败,并没有办法形成真正的理性化行政。以税制为例,由于官吏薪俸不足,官吏必须自筹经费完成行政的需要,官吏的私人收入与官邸的行政收入实为一体。而在中央政府长期的税制改革中,最终确定下来的是固定税负。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发包制,中央只在意结果而不在意过程。这给了地方官吏以极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这 种自由发挥必然是与理性行政背道而驰的。 家产制原则对于资本主义的阻碍在法律层面特别明显。家产制下,帝王具有绝对自由裁量权与恩宠,产业的资本主义对这些政治因素的感受度特别敏锐,其发展也因此横遭阻遏。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理性的、可计算的行政与法律机能并不存在。家产制下,尽管已经制定了系统的法令,但是家产制的官僚是反程序主义的。以伦理为取向的家产制寻求的是实质的公道而非形式法律。产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对于此种不稳定的政策及其敏感,现代发展的理性的产业资本主义无立足之地。 从实际的国家组织形式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皇权与官僚体制的联合。官僚体制体现着封建时代的特点。贵族以氏族来划分,卡里斯马附于氏族,身份荣誉来自氏族而非封建采邑。王只是和平主义的教主,整个国家的统一性来自于文化统一性,而“士”是文化统一性的重要体现。在官僚制秩序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士人的地位尽管有所开放,但依然是一个教养贵族的团体,以古典教养作为其成为统治身份团体之一员的决定性前提。但是,这毕竟不是常态。尽管“士”的地位并非完全开放给所有人,但是这样的身份地位依然是习得的、是自我修养的而非先赋的。经过考试以及自我修养,士人达到了可以完美反映出世界和谐秩序的程度,实现了合于准则的圆满与完美。这是儒教伦理的一个特点,即肯定人基本上的平等。原则上教育而非出身才是具有决定性的,而尽管人生来有天赋之分,儒教所设定的伦理目标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实现的。这与封建制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由于这种观念上的平等以及氏族所提供的福利,使得底层民众并不具有极其悲惨的命运,因而也就不需要用“救赎”的观念、来世的观念来让民众接受自己的命运。对于命运悲惨的底层群众,很容易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承担了特殊的使命,他们的价值即是完成神给他们提出的任务经受考验和磨练,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禁欲的精神。他们将希望放在了被救赎的彼岸世界里,在此世中感受到永恒的恩宠状态。“救星的神话里蕴含着一种理性世界观的萌芽…这种理性的世界观往往会赋予苦难本身以一种它本来全然不知的‘正面’意义”。 在宗教领域,总是存在着精英与大众的区分。受教育的毕竟在这个庞大的国家中是少数人。在大众眼中,达到如此境界并通过科举考试的君子具有了某种巫术性的卡里斯马,证明了自己拥有神明的护佑。这样,“士人”在老百姓之中就成为了被膜拜的对象。状元的牌坊被认为具有巫术的能力,而有为的地方官或者其他符合儒教伦理的突出人物也会被奉为神明。 从民间的层面来看,中国的社会自治的小单位是氏族而非城市的市民阶层。相比西方具有政治特性的城市,中国的城市并不是一个“自有其政治特权的‘共同体’”。城市的居民与其存在于农村的氏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方,产生资本主义的一个基础就是市民阶级。“行为上的实践理性主义倾向是他们的共性,这是由它们那种在经济上大大摆脱了自然束缚的生活方式所致。他们的整个存在都是基于技术的和经济的计算、以及对自然和人的驾驭”。 在中国,统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氏族的逻辑。首先,氏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意识形态上,氏族的凝聚力来源于祖先崇拜——这一惟一得到官方承认的民间崇拜。物质上,氏族共产制是维系氏族的重要因素。 其次,氏族是有极强的自治能力的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氏族开办“义塾”,为其成员提供教育以及赢取功名这一漫漫长路上的支持。官吏通过操纵税负来进行财产聚累,构成了一种政治性掠夺的资本主义。退休官员将财富投资于土地,使家族的某些成员得以进学。从某种加偶的将,中止某一地区的科举考试是对相关名门望族的一种最有力的制裁。 在民间,对人们影响力更大的宗教是道教而非儒教。道教将民间信仰的神灵系统化,肯定了来世,吸引了更多民间的信众。但是,道教依然是以此世为考虑的出发点,希望从履行宗教中获得个人利益。道教也同儒教一样无法形成对于大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准则。 “理性化”:儒教与新教的对比 理性(rationality)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中可谓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在《儒教与道教》之中,理性也是不断出现的关键词。在《世界性诸宗教的经济伦理》中,韦伯写道:“我们关心各种宗教对于经济伦理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些特征,主要是出于这样一个明确的视角:我们关心的是这些宗教以什么方式与经济理性主义产生了关联。更确切的说,我们指的是16、17世纪以来作为市民生活特有的理性化之组成部分、最终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现象而支配了西方的那种经济理性主义类型。”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主义指称了许多非常不同的现象。在理性的框架下,韦伯探讨了儒教去巫术化、冷静而非感情的特征,探讨了理性“可以预测”的性质,探讨了功利性。在如《儒教与道教》的导言中,韦伯将理性划分为两种类型:“…如果我们想到的是体系思想家施用于世界图像的那种理性化,那么理性指的就是借助越来越精确而抽象的概念逐步从理论上驾驭现实。如果我们想到的是借助适当手段越来越精确的计算以便条理性地达到明确给定的实际目标,理性主义指的就是另一回事了”。将之进行概念化,则第二种可以归入“工具理性”之中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提出了判断这两种理性化水平的标准:第一种的标准是宗教对巫术之斥逐的程度;第二点是宗教将上帝与实践直接的关系、及它本身对应于世界的伦理关系,有系统地统一起来的程度。将以上所说进行整合,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分析宗教中的理性:世界观层面的理性,伦理层面的理性,以及行动层面的理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对于理性的分类不可以归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二分。尽管第二种可以归入“工具理性”的框架中,第一种却不可以归结为价值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都是从人的社会行动方面进行的讨论。而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理性,则是指世界观的理性“世界图像的理性化”,是从认识层面开展的论述。在韦伯看来,儒教与新教都是符合世界观理性*的。“儒教没有任何形而上的因素,也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宗教归宿的遗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理性主义的…”。而基督新教也将巫术尽净,只有理性的伦理内涵被界定为具有宗教上的价值。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在于对宗教与世俗世界紧张关系的处理。当基督新教(尤其是加尔文宗)以“得救预定论”的救赎观放大了世俗与神圣之间的紧张关系时,儒教则将紧张性降至绝对的最低点。人本善,具有达到无限完美的能力。政府的过失造成的鬼神不安是灾难的根本原因。鬼神的存在被世俗主导的儒教所涵盖,皇上是最高祭司,可以影响鬼神甚至惩罚失职的鬼神。为了加强对于大众的控制,儒教允许巫术在民间的流行,在日常生活中,以礼节的方式对大众构成制约。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儒教的伦理观,我们会发现儒教不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则能对大众的内在形塑做出有力的规制。儒教伦理极度的乐观主义体系,成功消除了存在于此世与个人超俗世的紧张性。儒教伦理完全没有存在于自然与神、此世行为与彼世报偿之间、宗教义务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任何紧张性。能够对大众构成有力制约的是基于氏族的个人关系团体中的家内孝道。儒教徒的义务针对具体的人,而非“切事性”的职务。 与此相反,以基督新教为代表的伦理的宗教,打断了氏族的纽带,建立起伦理性的生活样式共同体而对立于血缘共同体。人人有罪,需要证明自己掌握神宠。个人只有安心成为神的工具才有得救的确信。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第一要务。 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行动理性,我们可以看到儒教与新教之间的巨大差异。韦伯认为儒教的理性是外在的,而清教的理性是内心制约的。儒教的理性强度并不如清教强烈。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韦伯意外地将“礼”而非“仁”作为儒教的精神内核。韦伯认为儒教空有外在的礼制而没有内在的一套价值。他认为“礼智”比“仁义”更重要。而熟读《论语》《孟子》的人,尤其应该知道,在孔子那里,仁是核心价值,要比礼更重要。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就体现了这一观点。甚至礼也不过是修炼仁的手段。韦伯认为礼重于仁大概是因为,在儒家经典中,对于“礼”是有明确规约的,而对于“仁”确实有众多不同的说法,甚至有时候是矛盾的。因为,“仁”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个人关系的道德,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在《论语》颜渊篇中,分别有三个弟子问仁,而孔子给出的则是三个不同的答复。这里就体现出了儒教在关键的内在道德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准则,而给出的统一标准和准则针对的则是为人处世的外在礼仪。因此,儒教的生活样式虽然理性,但也只是外部的理性,并不足以构成“资本主义精神”。当然,我在这里的认识是,儒教是有核心的道德规约的,但是这样的道德规约是较高的追求,想要做到“仁”达到君子的境界实在是很难,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也就是遵守“礼”。因此儒教的内心道德规约并非不存在,只是对于大部分儒教的践行者是不存在的。 由于儒教的规约外在于行动者,而规约又根基于儒教的伦理价值,因此儒教徒的心态尽管是价值合理性的但是对行动者不具有足够的约束力。相反,新教的价值理性根植于心,是内在的且因为得救预定论而无时时刻不对践行者构成约束,因此具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使得资本主义精神开花结果。尽管这样的价值理性在后期变成了工具理性,但是资本主义的逻辑已然形成,人人卷入其中无法脱离。 理性的进路有效地解释了深受政治与经济影响的中国人的心态是如何强烈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也正是本书的结论所在。 结语 在这里,我有一个疑虑,既然理性在这里如此包罗万象,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理性这个概念来分析中国的宗教与新教之间的差异?既然两者都是包含有理性,不过是理性的不同方面,那么为什么坚持用理性这个概念做分析?我的猜测是在分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时,韦伯采取用理性替代传统主义的方式进行了解释,而为了对比则将这一方法延续运用在中国的宗教分析中。以上仅为猜测,有待考证。 (作业一篇,感觉尽管废了那么大劲儿,写出来的还是那么的不堪回首)
中国宗教 宗教 社会学 韦伯
蒂里希选集(上下) 豆瓣
作者: [美] P.蒂里希(Paul Tillich) / 何光沪 选编 1999 - 1
这本《选集》中各篇著作的内容,读者已经可以读到;而对它们的理解,也许会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在这种理解之长河中,我的理解只是小小的一勺。因此,在这里我不想(也许是不能,同时也不必)对各篇的内容逐一评述,而只想对某些编排的考虑和相关的背景稍加介绍,然后再对蒂里希的生平及其思想中的某些主题稍作评述,以期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些许帮助。
首先应该说明,本《选集》编入的著作,基本上是全篇完整地采用,而未作任何删节(唯《系统神学》未收齐五部,但已收入的三部除”导论”之外,也未作删节)。这种打破“节选”惯例的做法,是由这些著述的特点所决定的。蒂里希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而体系完整。他的著述不是那种即兴的零碎感想之积累,而是一种周密的理性思维之行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不但会破坏整件艺术品似的著作之完美,还可能致使读者跟不上其思维行进的步伐,从而无法理解其几何推理似的完整的意义。
本《选集》的编排方式,是写作年代顺序与著作形式类别二者混合的方式,即是说,把入选著作按形式分成三大类(短小的著述、讲演或讲道、大部头著作),每一类中各篇著作又按写作年代排列(有一些也不得不按出版年代排列)。这既是为了不破坏某些著名的系列性著述(即本选集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在逻辑,不破坏对之理解所需的连续性,也是为了读者阅读和检索的方便。毕竟,比如说纯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在《系统神学》第二部与第三部之间插进几篇短著和一些讲道辞,看起来是很别扭的。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豆瓣 谷歌图书
7.4 (7 个评分) 作者: 王学泰 同心出版社 2007 - 7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顶“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劫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豆瓣
Why Marx Was Right
6.1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李杨 / 任文科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讲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2013年12月24日 已读
这本书呢,要看他的辩解还真是充满了循环论证和奇怪的逻辑,但是还是点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点,对于马克思的价值观有所澄清。哲学意义大于社会学意义,初步了解大于推理过程
2014年1月16日 评论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 前言: 这本书是一本反驳之作。作者将十个最为常见的对于马克思的批评进行了一番反驳,试图来揭开人们对于马克思的误解。作者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更多的是哲学的或者是价值的,点明了一些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为人误解的价值观,让人们深深体会到马克思对于人性的价值关怀以及对于民主与自治的认同,这些正是后来在苏联的实践中被严重扭曲的。在这些点上,作者的确是有力而明确的,但是在一些涉及到马克思理论的社会学层面的观点上,作者的一些辩护并不是十分到位,比如对于经济决定论的一些表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会重点对于作者价值层内上的辩护进行分析。 本书框架: 作者予以反驳的十个观点分别是:1.资本主义自身的演化带来了阶级分化的淡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早已不是马克思批判的那个残酷的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必伴随着独裁暴政;自由市场的消失必然意味着人的自由的丧失以及物资短缺。3.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存在着一种历史铁律,一种宿命论,是对人自由意志的一种忽视。4.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乌托邦,无视人性险恶,将人人设想为美好的个体。5.马克思主义之中的经济决定论过于片面。6.马克思的物质决定论表现出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无视。7.马克思8.马克思宣扬暴力革命。9.马克思的10.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适应新社会运动的浪潮,强调劳工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是当今社会运动的主流。 如果将这些观点进行整合,则会发现作者从这样几个角度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辩护。我按照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为作者的辩护观点进行了一定的重组。从个体的人角度,他首先分析了人性在马克思理论框架中的地位;其次以身体作为情感的代表或者说是理性的对立物对纯粹的唯物论进行了批驳。第二个角度中,作者分析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他的分析中,首先,马克思并不期望建立一个集权的国家,反而是民主的拥护者,只不过他拥护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民主而是社会主义的基于群众自治的民主;其次,作者阐述了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可能性;再然后,作者分析了马克思心目中劳动的性质,以此来反驳人们对于马克思乌托邦的想象。作者的第三个视角则是社会变迁的视角。首先,作者分析了变革的动力机制——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次,作者尽量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辩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我的主要看法: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注:这里马克思的价值观是经过Terry Eagleton解读的哲学观) 在马克思的哲学观里面,我们最熟知的就是他的唯物主义理念。他这里既反对了机械的唯物主义又反对了唯心主义。在传统的欧洲哲学的二分法里面,身体与思想的对立是广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的一种反映,而身体又与情感挂钩,思想与理性挂钩。理性代表着一种对于因果性的完全服从,一种确定性可预测性。而身体虽然代表着我们为物质所束缚,时时刻刻有着欲望,我们的理性必先在满足了欲望之后才能正常运转,而在这种过程我们的理性无法在行动中达到完全的逻辑自洽。而身体又是不确定的,不完全归我们掌控的,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这又开辟了许多可能性。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当人死去,也就是精神终于摆脱肉体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理性,得到灵魂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完全的自由意味着完全的孤立。在这个意义上,在否定唯心主义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否定一种启蒙时代以来对于理性主义的盲目相信。人类主体不可以从绝对的理性的冰冷的角度来考察,情感所代表的欲望是生活中的人所无法摆脱的,形而上学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社会,我们必须诉诸物质的领域才能进行解释。(相关部分见书第六章) 但是在强调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念并不是把要将人化约为简单的为物质所决定的被动消极的生物。他肯定人的能动性,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主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唯物主义,是一个人本的唯物主义。这在他的异化观点中可以看出来。“异化”是指人类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而反被“物”所控制。在马克思这里,异化不仅仅是对于人类处境的一种客观描述更是一种道德谴责。虽然“人”这个主体并不是完全的精神层面的,而是与其生活在其中的整个社会密切相关(毕竟,马克思认为,人性是由物质世界“确定”的)。但是,马克思的分析并不止于此,他进一步讲到,这个物质世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拥有能动性的人塑造的。当然,在人的最原始的形态中,人还无法以其能动性改造世界。但是,演化了的人类在劳动中改变了物质世界。看清了这一点,才能看清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在这其中是自由的,是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而在这里,我们要看到,欲望实际上是与对“自由”这样一种价值的渴求有联系的。正是身体生存的欲望产生了思想,理性产生自掌控环境的欲望。马克思并不谴责价值、并不谴责道德。他只是谴责将道德与其社会语境剥离的行为。他甚至也承认在人类发展的后期,文化会有越来越独立于人的基本欲望,而使我们可以为了思想本身的价值而热爱思想;价值本身成为一种被热爱的对象,理性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被看重,而是被其本身而看重。 这样的思路其实本身隐隐暗示着,有一些价值可以独立于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始终被看重,被追求。而在这里,马克思自身所认同的那个终极价值就是:追求人的自由,使其能够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而这样的一个终极价值是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可欲的一个重要理由。而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展开了对于过去的剥削社会的批判,而致力于追求一个美好的无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认同终极价值的存在从某种方面又与他谴责将道德与其社会语境剥离的行为产生了冲突。如果物质生产的掌控者往往控制着精神生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么道德从未有过不变的内涵。如果我们熟知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用来合法化自己权力的工具,如果我们一直以来所仰赖的道德只不过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属于某一阶级,拥有某一阶级立场,那么我们又如何能跳脱出自己的立场看到一个绝对的道德?这样绝对的道德是否真的存在?就以“自由”这个词为例,不同的思想家对于“自由”这个词就有不同的解读。康德认为的自由是一种基于“自律”的自由,是排除了那些身体欲望的自由。只有在这样的自由中理性才能实现自律,对自身的控制。这样的“自由”对于康德而言拥有终极价值。那么,我们凭借什么就可以说马克思的终极价值一定是高于康德的自由?更何况,马克思对于其终极价值的阐释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拥有不同的阐释可能。
哲学 社会学 马克思
世界的非世俗化 豆瓣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作者: (美)彼得·伯格 等 译者: 李骏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9
对于 “世俗化” 的出现和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有人主张 “世俗化” 始于1950─1960年间,也有人认为可追溯至三十年战争、启蒙运动,甚至宗教改革等时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宗教社会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学者更认为它是示教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最重要的问题。而本书则是世俗化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世俗化理论一个逆转的方向:“世俗化”。
国家的视角 豆瓣 谷歌图书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作者: [美国]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8
《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的中文版2004年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次修订再版,译者对第一版作了全文校订,增加了一些注释,并撰写了再版后记。2010年10月14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向读者大力推荐《国家的视角》,称赞《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出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界产生的相当大的影响力,对其独到的观点和清晰的论述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翔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本版增补了新发现的部分著作。
文化与人性 豆瓣
作者: M.E.斯皮罗 译者: 徐俊 1999 - 6
文化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学者讨论的重点,但无论人性也好,文化也好,说的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团体。做为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身总能反映出人类的共性及人性,但在某些时候他反映出的也可能只是这个个体的"个性"。
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 豆瓣
Religie Dogmatik und gesellschaftliche Funktion
作者: 卢曼 译者: 刘锋,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通过对社会系统日益复杂性的论述,以及对传统宗教演变的分析,阐发了利用宗教功能简化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社会学观点。卢曼重在阐述而意在启示——希望神学家自觉意识到宗教的功能,反省传统的建制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究竟丧失了什么,还保留下什么,还有什么资源可为现代社会的沟通所用。从现代社会的实在结构来设想的话,人们会问,这如何可能?在社会分化和宗教分化的社会实在中如何可能设想宗教的社会化功能?在这一意义上讲,《宗教的分化》一文是“宗教功能论”的基石。
集体行动的逻辑 豆瓣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作者: 曼瑟尔·奥尔森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9
集体行动的逻辑,ISBN:9787543219823,作者:(美)奥尔森 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 译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 豆瓣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作者: 詹姆斯·S.科尔曼 译者: 邓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8
《社会理论的基础(套装全上下册)》是社会学领域理性选择学派主将詹姆斯•科尔曼的代表作。《社会理论的基础(套装全上下册)》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的这一核心问题的。《社会理论的基础(套装全上下册)》共分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内容详尽,由浅入深,理论性强。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豆瓣
作者: James Coleman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8
This tex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theory in 50 years, puts forth a unified conceptual structure that is capable of describing and quantifying both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social systems. Well reasoned, this theory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linking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behaviour.
性经验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9.2 (30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9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作者生前完成了三卷,我社已于2000年3 月翻译出版,共印了两次,这次出版增补版的原因是我社获得法国伽里马赫出版社的授权,同意我社将《性经验史》第四卷已发表的内容《为负法而战斗》作为第四卷收入本书,趁此机会、译者又对以前的译文作 了修改和提高、因此,《性经验史》中文版将成为全球最完整的版本而面世,而且被收入《世纪文库》第二辑。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豆瓣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
作者: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郭方 刘新成 张文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1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覆盖延长的16世纪,讲述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它的一些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创立的历史。在新增的2011年版序言中,沃勒斯坦梳理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写作背景,并对“世界体系”理论迄今遭遇的主要学术批判做了系统的回应。
【名家点评】
“这是一部非同凡响的著作。作者提出了一种理论,并用它来世界欧洲公共事件的结构和进程,以及欧洲在16世纪的海外扩张活动。这不著作正在产生的影响力令人艳羡。”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所涉及的并不是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某个或某些学科,而是对所欲偶这些学科的整合,因此是将所有这些领域置于一个新的认识层面上。这是一部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著作,我们必须学习它、援引它,同它进行争辩,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总之,这是一部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著作。”
——埃里克•沃尔夫(Eric R.Wolf)
遏止野火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遏止野火》作者布迪厄被称为“法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在西方知识界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两册论战文集(中译本合为一册,分上下篇),以“遏止野火”为名,向新自由主义宣战,尤其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实践宣战。这场斗争的实质是要“保卫社会”:保卫历来社会斗争赢取的成果。如今它们在“全球化”、“流动性”的名义下被系统性地拆毁;同时也是保卫对于“社会”的信仰——如今它们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方法论的攻击下岌岌可危。
艺术的法则 豆瓣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 3
《艺术的法则》清晰地显示了布迪厄立足于文学艺术领域对整个社会结构与认识结构的深刻分析,以及他将社会理论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理论的抽象性与经验的具体性之间游刃有余,把表面上关联不大的现象领域和分析焦点有机结合。虽然他有很深的学院素养,但他提倡实践的方法,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所主张的知识分子的自由政治上。无疑,这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复杂,知识分子的良知受到了更大的考验。他们如何面对这样的世界以及采取怎样的行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实践感 豆瓣
Le sens pratique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蒋梓骅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实践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过对卡比利亚(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践和行为和工具,对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实施客观化。该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方面创立的一系列概念。
《实践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过对卡比利亚(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践和行为和工具,对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实施客观化。该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方面创立的一系列概念。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作者: Pierre Bourdieu 译者: Matthew Adams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3
This volume brings together Bourdieu's highly original writings on language and on the relations among language, power, and politics. Bourdieu develops a forceful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including the linguistic theories of Saussure and Chomsky and the theory of speech-acts elaborated by Austin and others. He argues that language should he viewed not only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s a medium of power through which individuals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display their practical competence. Drawing on the concepts that are part of his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 Bourdieu maintains that linguistic utterances or expression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produc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 linguistic market" and it "linguistic habitus." When individuals use language in particular ways, they deploy their accumulated linguistic resources and implicitly adapt their words to the demands of the social held or market that is their audience. Hence every linguistic interaction, however personal or insignificant it may seem, hears the trace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hat it both expresses and helps to reproduce. Bourdieu's account sheds fresh light on the ways in which linguistic usage varies according to considerations such as class and gender. It also opens up a new approach to the ways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in the domain of politics. For politics i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arena in which words are deeds and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power is at stake. This volume, by one of the leading social thinkers in the world today, represent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power. I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especially in sociology, politics, anthropology,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Distinction 豆瓣
作者: Pierre Bourdieu Routledge 2010 - 4
No judgement of taste is innocent - we are all snobs. Pierre Bourdieu's "Distinction" brilliantly illuminates the social pretentions of the middle classes in the modern world, focusing on the tastes and preferences of the French bourgeoisie. First published in 1979, the book is at once a vast ethnography of contemporary France and a dissection of the bourgeois mind. In the course of everyday life, we constantly choose between what we find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nd what we consider tacky, merely trendy, or ugly. Taste is not pure. Bourdieu demonstrates that our different aesthetic choices are all distinctions - that is, choices made in opposition to those made by other classes. This fascinating work argues that the social world functions simultaneously as a system of power relations and as a symbolic system in which minute distinctions of taste become the basis for social judgement.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豆瓣 Goodread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童世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很好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