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布莱克维尔法律与社会指南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奥斯汀·萨拉特 译者: 高鸿钧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这部指南包含一篇导论和六编正文,收入论文33篇,是研究法律与社会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各章重在考察特定领域的历程,描述其现状,分析其得失,指出其挑战,展示其未来走向。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代表了广泛的社会情境,体现了多元的文化视域。这些文章横跨法理学、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比较法学以及许多部门法学,涉及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意识,涵括民主、人权、法治、程序正义、法律文化等传统问题,触及批判种族理论、女权主义法学、后殖民法律以及法律全球化等前沿领域。由此,本书展示了丰富智识和多重洞见。
本书作者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阐释进路,不仅有实证主义和新制度主义,而且有解释学进路和文化研究视角;不仅有理性选择方法和政策分析模式,而且有批判研究范式和后现代叙事风格。本书论证严谨,意蕴丰厚,行文有趣,观点新颖。
24/7 豆瓣
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许多 / 沈清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作品
◎以一种更具才气和诗性的语言,本书表达了与德勒兹、瓜塔里、本雅明和福柯相似的怀疑
◎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睡眠作为最后的抵抗,也难逃被终结的命运
···
【内容简介】
21世纪资本主义不断扩张,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陷入无尽的奔忙,让我们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并破坏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命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
睡眠是人们从纷繁世界中抽身而退且暂作修整的必要行为。由于它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给生产、流通和消费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永远与24/7体制的要求相冲突。资本主义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以北美地区为例,20世纪初的人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上一代人睡8个小时,如今北美成年人平均每晚睡大约6.5个小时。也许,我们将进入无眠时代。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数码乌托邦正在网状地捕捉消费者的每一个踪迹和冲动,使其快速无产阶级化。 我们须拿出超控制艺术、自由和梦想,来反制被自动控制的这个社会,去开始一个新的关怀时代。这本《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是对我们的一记当头棒喝!
——陆兴华,哲学家,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
·
这篇驳斥精良凝练的程度有如一行纯可卡因。
——《洛杉矶书评》
·
一本黑暗而充满才气的书。
——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 《艺术论坛》(Art forum)
·
一场关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如何辗转潜入到我们生活最私密的部分的讨论,睿智又有趣……《24/7》探索的是生活在当今时代无休止的新自由资本主义和它复杂多样的影响之下的人类个体、人类梦境和这个种族的未来,这探索极为精细巧妙。
——反击(Counter Punch)
·
《24/7》是克拉里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作品,大概也是这一类书中最值得注意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这个星球上思想最为透彻新颖的研究者之一,他的博学为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在《24/7》里,克拉里对广阔繁多的知识碎块天衣无缝的编织组合,让人联想起米歇尔·福柯的作品……它具有一种道德热情的烙印,这为克拉克的论争提供了燃料,也突出强调了那些岌岌可危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的未来——既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情感层面上。另外,它极具可读性。
——《流行议题网》(Pop Matters)
·
克拉克提出的观点很机智……狡黠富有远见。
——欧文·蒙哥马利(Erwin Montgomery),克里斯汀·鲍姆家萨博 《新调查》
·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刷新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麦肯基· 沃克(McKenzie Wark), 《解体的景观》(The Spectacle of Disintegration)作者
·
(在24/7式的世界里)我们在被迫持续生产的同时,消耗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以及想象一个共同未来的集体能力。这是对当代生活的模式和节奏的绝佳评论。
——朱迪· 迪恩(Jodi Dean),
《共产主义的视域》(The Communist Horizon)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豆瓣
作者: Dingxin Zha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11
In the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Dingxin Zhao offers a radically new analysis of Chinese imperial history from the eleventh century BCE to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first uncovers the factors that explain how, and why, China developed into a bureaucratic empire under the Qin dynasty in 221 BCE. It then examines the political system that crystallized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 system that drew on China's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Despite great changes in China's demography, religion, technology, and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this Confucian-Legalist political system survived for over two millennia. Yet, it wa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system's resilience that China, for better or worse, did not develop industrial capitalism as Western Europe did, notwith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beginning with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examining the nature of this political system, Zhao offers a new way of viewing Chinese history, one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forces and social mechanisms in shaping historical dynamics. As a wor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aims to show how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history were not shaped by any single force, but instead by meaningful activities of social actors which were greatly constrained b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produced and modified, the constella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ideological forces. This book thus offers a startling new understanding of long-term patterns of Chinese history, one that should trigger debates for years to come among historians, political scientists, and sociologists.
本书旨在对中国历史的范式进行社会学分析。我用“中国”一词来指代一个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汉字是书面交流的主要形式,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对尽管变动但可认知的文化复合体表现出认同。这也就是中华文明。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由简介和理论组成。第2章和第3章则构成了全书的第二部分,它详述了中华文明中形成阶段中的西周时期之政治、社会、知识和经济背景(大约1045-771BCE),并讨论了西周时期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第三部分(第4-8章)是本书的核心,涵盖了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王朝(206BCE-8CE)前期的历史。在时间段上,春秋战国时期与东周时期(770-249BCE)大体相当,周室的权力和影响力逐渐式微的这一时期便是东周时期,而后群雄并起的战国乱世最终为秦所统一。组成第三部分的章节审视了这一时期被激发起来或至少发挥了作用的力量:分别是随着秦统一中国和西汉儒法国家的奠基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哲学、市场关系和官僚制帝国。
同蒂利(Charles Tilly)一致,本书将“国家”定义为“一种与家庭和亲缘团体不同,且在某些方面明显强于其实际领土内所有其他组织的强制性组织”。本书对“帝国”定义的使用则更具限制,它指的是一种对许多都城中心和巨大内陆腹地实行统治的前现代农业国家,帝国有效的将其统治的法律适用于不同的族群,而且由于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基础能力有限,帝国仅能对地方群落和边境地区实施间接统治。
自中国西汉时期出现的儒法政治体系延续了两千年。这里的“延续”绝不是说这一政治体系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一成不变,而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政治体系的特质对统治者和精英有着持续的吸引力,而且这一体系本身是足够灵活的,使得自汉代以降的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和精英可以对其加以改造而不是完全抛弃它。正是由于这一适应性的存在,且不论优劣,尽管中国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科技发端于北宋时期(960-1127),然而中国后来并没有发展出像西欧那样的工业资本主义。由于儒法政治体系的持续存在和中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可能性已经广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所详述,因此我决定在第四部分的四个简短章节(第10-13章)中探讨一个更有扩展性结论:儒法国家是如何从本书所述的理论框架中规范中国历史的?
我在本书的写作中,亦是为了通过在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韦伯式理论中引入竞争和冲突的逻辑来发展一种解释历史变迁的理论:通过整合结构性分析和以机制为基础的解释,并且将历史时间性作为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引入本书的叙述、说明和解释当中,以此寻求建构出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豆瓣
作者: W.桑巴特 译者: 赖海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5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是20世纪初驰名世界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桑巴特的代表作之一。首次以德文出版后,几十年内又相继出现了法、西、英、日等译本。本书是“美国例外论”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一方面,本书有关美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普选制和宪政民主)和企业制度(主要 指计件工资和利益分享)促进了美国工人对美国资本主义持善意态度的观点,得到了后继者的发扬;另一方面,本书关于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高于欧洲大陆工人从而安于现状、不倾向社会革命的观点,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无论如何,只要涉及美国例外论的讨论,就必须向本书寻找思想资源。
LSD:我那惹是生非的孩子 豆瓣
8.3 (20 个评分) 作者: 阿尔伯特.霍夫曼 译者: 沈逾 / 常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9
LSD之父写的LSD介绍,包括LSD发现、推广的历史,一些类似LSD的其他迷幻药物,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LSD体验纪录。不管是对迷幻药本身有兴趣,还是对六十年代有兴趣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以现在的毒品市场来看,LSD确实是没落了,但在六十年代,迷幻药的使用才是主流。时代的特征令LSD的致幻效果大放异彩(在此书中霍夫曼以自体的实验比较了几个不同致幻剂之间幻觉的区别),在霍夫曼看来,LSD的效果链接了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模糊了二者之间如水火一般的界限,因此才会在过份追求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引起强烈的震动。
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 豆瓣
作者: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5
《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来说,如何在社会发展与政治秩序之间保持合理平衡和良性互动,始终是一个难题。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国内外形势,整个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国家的强力领导,并确实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快速而卓有成效的社会发展却反过来对国家的强力领导和既有的政治秩序构成严重挑战。冯仕政编著的《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兼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这一难题的形成、演变及其在组织与制度、行为与观念、遵从与抗争等多个层面的表现,揭示其中的规律、经验和教训,预测它在未来的走向,提供政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社会学关于中国社会的分析范式做了反思。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豆瓣
Money, sex and modern mode of life
8.9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西美尔 / 刘小枫 选编 译者: 顾仁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4
作为西美尔文集的一种,本书由以货币哲学和性别哲学为主题精选出来的、最能体现西美尔独特的社会学(或文化哲学)风貌的10篇论文以及两篇分别代表了国内外西美尔研究水准的研究性论文组成。此种编排,可谓文集类书籍中的经典。西美尔文风的生动优雅,加上选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及精深的学术修养,共同造就了本书的精品地位。
从内容上说,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的“宏大”社会学,西美尔的社会学带有更多的经验、感觉特征,他注重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感觉,这使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有独到的深刻,值得我们借鉴。
社会学 豆瓣
Soziologie
作者: [德]西美尔 译者: 林荣远 华夏出版社 2002 - 1
盖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年)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和《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是西美尔的社会学代表作。从篇幅看,前者在德国的社会学界也往往称为他的《大社会学》,后者为他的《小社会学》。从写作风格和论述内容看,前者属于纯粹社会学或形式社会学,后者属于哲学社会学。西美尔是生存哲学或“人生哲学”的追随者。他在这两部著作里都深刻地分析生存的基木特征,阐述超出人生自身范围的生存的基本特点。在《大社会学》这部著作里,他深刻地论述和研究社会化的形式和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西美尔的形式社会学集中地表现在这部著作里。
消费社会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豆瓣 谷歌图书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德隆·阿西莫格鲁 / 詹姆斯·罗宾逊 译者: 李增刚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6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回答了困扰专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国家为什么按照富裕不富裕、健康不健康、食物充足不充足来划分?是文化、天气、地理特征还是不知道正确政策?
简单说,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是确定的或注定的。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士·罗宾逊令人信服地表明,人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经济成功(或经济不成功)至关重要。在15年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整理了罗马帝国、玛雅城市国家、中世纪威尼斯、苏联、拉美、英格兰、欧洲、美国和非洲的大量历史证据,建立了一个跟当今社会下列重大问题高度相关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
中国会以如此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吗?能够超越西方吗?美国的最好时光过去了吗?我们正在从限制精英人物扩张权力的良性循环走向使少数人致富和扩张权力的恶性循环吗?什么是帮助数十亿贫困人口走向繁荣的最有效方式呢?是来自西方富裕国家更多的慈善援助?还是学习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创造性观点得出的关于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相互作用的经验教训?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 豆瓣
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 Dominant Discourses of Female Sexuality and Gender Since 1949
作者: [英] 艾华 译者: 施施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对于一位西方女权主义学者来说,以中国的女性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背景来考察这些变化过程,确认其中与“女性”有关的性别含义,是一项富于持挑战性的工作。作者的观察和阐述几乎是全面的,包括了对女婴的态度、性教育、恋爱婚姻、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卖淫、同性恋等。本书对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相的纵向研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启迪性,它不仅源自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全新视角,也显示了作者的理论造诣所具有的穿透力。
译者的话 /1
前言及鸣谢/1
1 绪论:1949年以来的性话语/1
政治及意识形态背景/4
性问题的话语材料/9
占主要地位的话语及其读者/13
起源 /17
中国女性研究和分析术语/22
2 性差异的科学结构/31
性与科学教育/32
20世纪50年代的性和生育的观点 /38
性差异 /41
改革主义者对性与生育的解释/45
3 给青少年的建议/53
青春期的定义/56
月经与女性的弱点/61
“恶习”与无节制的危害/66
对青春期的道德与社会监督 /70
4 婚前观念/77
求爱与“约会”:历史与社会背景/78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爱 /82
讨论20世纪80年代的爱/89
婚前激情 /92
婚前性行为的女性标准 /97
5 一夫一妻的理想/105
妻子与性和谐/106
天生的母亲/113
性与老年女性/117
一夫一妻制与婚姻忠诚/120
覆盖女性的身体/124
6 健康的身体/135
生育健康/137
优生 /141
堕胎 /145
性传播的疾病/148
7 性与商业化的市场/155
拐卖妇女 /156
卖淫 /161
色情物品 /165
强奸与性暴力/167
8 怀疑中的性/175
处女及受害者/177
婚外性行为及女性“第三者”/180
不自然的女性/186
同性恋 /190
9 结 论/200
参考书目 /205
2015年6月15日 已读
基本上都是文献分析及二手文献的分析。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80-90年代的受到广泛关注的女性话题都跟现在没有太大差别。若是看看现在这些女性话题,例如所谓的“剩女”、“女博士”之类的讨论与之前的差别,以及这些话题的再兴起应该也蛮有意思的。
女性 女性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豆瓣
作者: Gøsta Esping-Anders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 2
Few discussions in modern social science have occupied as much attention a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elfare states in Western societies. Gosta Esping-Andersen, one of the foremost contributors to current debates on this issue, here provides a new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and role of welfare states in the functioning of contemporary advanced Western societies. Esping-Andersen distinguishes three major types of welfare state, connecting these with variation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Western countries. He argues that current economic processes, such as those moving toward a postindustrial order, are shaped not by autonomous market forces but by the nature of states and state differences. Fully informed by comparative materials, this book will have great appeal to all those working on issu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stindustrialism. Its audience will include students of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politics.
Ideas and Politic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豆瓣
作者: Beland, Daniel; Cox, Robert Henry; OUP USA 2011 - 1
Writing about ideas, John Maynard Keynes noted that they are "more powerful than is commonly understood. Indeed the world is ruled by little else." One would expect, therefore, that political science--a discipline that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the nature of power--would have a healthy respect for the role of ideas. Howeve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not least of which is the influence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which presumes that individuals are self-maximizing rational actors--this is not the case, and the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is fairly thin. As the stellar cast of contributors to this volume show, ideas are in fact powerful shaper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In Ideas and Politic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Daniel Beland and Robert Henry Cox have gathered leading scholars from a variety of subdisciplines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to provide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raised b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ideas and politics. Throughout, they hone in on three central questions. Wha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ying ideas in politics? What are the best methods? What sort of empirical puzzles can be solved by examining ideas and related phenomena such as discourse, policy paradigms, and framing processes? In sum, this is a state-of-the-art academic work on both the role of ideas in politics and the analytical utility that derives from studying them.
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 豆瓣
作者: Theda Skocpol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3
It is a commonplac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lagged behind 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in developing modern social policies. But, as Theda Skocpol shows in this startlingly new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United States actually pioneered generous social spending for many of its elderly, disabled, and dependent citizens.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ompetitive party politics in American democracy led to the rapid expansion of benefits for Union Civil War veterans and their families.
Some Americans hoped to expand veterans’ benefits into pensions for all of the needy elderly and social insurance for workingmen and their families. But such hopes went against the logic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rogressive Era. Generous social spending faded along with the Civil War generation.
Instead, the nation nearly became a unique maternalist welfare state a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more than forty states enacted social spending, labor regulations, and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to assist American mothers and children. Remarkably, as Skocpol shows, many of these policies were enacted even before American women were granted the right to vote. Banned from electoral politics, they turned their energies to creating huge, nation-spanning federations of local women’s clubs, which collaborated with reform-minded professional women to spur legislative action across the country.
Blending original historical research with political analysis, Skocpol shows how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electoral rules, political parties, and earlier public policies combined to determine bo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e limits within which social policies were devised and changed by reformers and politically active social group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By examining afresh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U.S. social policies in the past, 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 challenges us to think in new ways about what might be possible in the American future.
Social Revolut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豆瓣
作者: Theda Skocpo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9
In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Theda Skocpol, author of the award-winning book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1979), updates her arguments about social revolutions. How are we to understand recent revolutionary upheavals in countries across the globe? Why have social revolutions happened in some countries, but not in others that seem similar? Skocpol shows how she and other scholars have used ideas about states and societies to identify the particular types of regimes that are susceptible to the growth of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and vulnerable to transfers of state power to revolutionary challengers. Skocpol engages in thoughtful dialogue with critics, and she suggests how culture and ideology can properly be incorporated into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She also vigorously defends the value of an institutionalist,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pproach against recent challenges from Marxists, rational choice theorists, and culturally oriented interpreters of particular revolutions.
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 豆瓣
作者: E. C. Cuff / W. W. Sharrock 译者: 林秀麗 韋伯 2008
本書第一部分闡述三位古典理論大師:法國的涂爾幹、德國的韋伯以及共產主義集大成者馬克思。第二部分探討功能論與衝突論的對立,以及較軟性的符號互動論和俗民方法論。第三部分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結構主義。第四部分則剖析後結構、後現代以及傅柯的理論,並介紹默澤里斯、紀登斯、布迪厄、哈伯瑪斯等幾位現世理論家所作理論整合的努力。本書為臺灣引進最新的社會學理論,功不可沒。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豆瓣
作者: Ernest Gellner 译者: John Breuilly ( Introduction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Nationalism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forces in the modern world, yet it is surprisingly little studied and only imperfectly understood, either by its adherents or its opponents. Its irruption into the modern world is often explained as a resurgence of primitive, atavistic instincts, or as a delusion fostered by a few theoreticians, politicians or propagandists.
The present volume interprets nationalism in terms of its social roots, which it locates in industrial social organization. A society that aims for affluence and economic growth, Professor Gellner argues, depends on innovation, occupational mobility, mass media, universal literacy, and education in a shared, standard idiom. Taken together these trans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The functioning of the society depends on an all-embracing educational system, tied to one culture and protected by a state identified with that culture. The principle one state, one culture makes itself felt, and political units which do not conform to it feel the strain in the form of nationalist activity.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Table of Contents
About the Authors vii
About this Edition viii
Editor's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R. I. Moore, Founding Editor ix
Acknowledgements for the First Edition xi
Introduction John Breuilly xiii
1 Definitions 1
State and Nation 3
The Nation 5
2 Culture in Agrarian Society 8
Power and Culture in the Agro-literate Polity 9
Culture 11
The State in Agrarian Society 13
The Varieties of Agrarian Rulers 14
3 Industrial Society 19
The Society of Perpetual Growth 23
Social Genetics 29
The Age of Universal High Culture 34
4 The Transition to an Age of Nationalism 38
A Note on the Weakness of Nationalism 42
Wild and Garden Cultures 48
5 What is a Nation? 52
The Course of True Nationalism Never did Run Smooth 57
6 Social Entropy and Equa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 62
Obstacles to Entropy 63
Fissures and Barriers 72
A Diversity of Focus 73
7 A Typology of Nationalisms 85
The Varieties of Nationalist Experience 94
Diaspora Nationalism 98
8 The Future of Nationalism 106
Industrial Culture - One or Many? 110
9 Nationalism and Ideology 118
Who is for Nuremberg? 125
One Nation, One State 128
10 Conclusion 131
What is not being Said 131
Summary 133
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 豆瓣
作者: 何明修 群學 2006
序論:台灣環境運動二十歲
在1986年的春天,鹿港小鎮籠罩在一團未知的恐懼之中。在政府的極力爭取下,美國杜邦公司決定在中台灣設置二氧化鈦工廠。對於官員而言,這項投資案一方面可以解決閒置以久的彰濱工業區,另一方面也可以提振自從1984年勞基法施行以來的低迷景氣。他們有理由相信,鹿港居民也會樂見跨國工業的進駐,以及就業機會與土地價值的提升,就如同二十餘年前,鄰近的彰化市民以舞龍舞獅的方式來迎接台灣化纖公司的設廠。樂觀的官員萬萬沒有想到,鹿港居民在新任鎮長的帶領下,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綿密的反對運動,他們要求保存一個自己所熟悉的鹿港——一個香火鼎盛、生意活絡的濱海小鎮,而不是煙囪陰影下的工業城。
在六○年代中期,台化彰化廠正式開工,附近的農民開始發現自己的農田再也長不出結實飽滿的稻穗,因為工廠污水破壞了肥沃的土地。彰化市民失去了新鮮的空氣,長期的廢氣排放除了引發撲鼻的不適,也導致了各種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呼吸道病變。隔著大肚溪,從台中南下的旅客可以遠眺籠罩在彰化上空的混淆空氣;一進入了市區,龐大而醜陋的工廠廠房也是迎接他們的第一個景象。二十年來,彰化居民早就知道在繁榮地方的承諾背後,現代工廠往往隱藏了各種健康、財富的代價。鹿港人見證鄰居二十年來的教訓,他們堅決主張,同樣的故事情節不能再發生自己的家鄉。為了反對杜邦設廠,他們發動遊行、北上請願、舉行演講、串連其他公害受害地區、組織反公害協會、發行宣傳刊物、動員學童繪製反公害壁報等等。換言之,鹿港居民創造出一個未曾存在過的事物,亦即是本土的環境運動。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大衛終於戰勝巨人哥利亞,杜邦公司決定放棄彰濱設廠計劃。這項未意料到的勝利宣告台灣環境運動春天的到來。
從鹿港起義到政黨輪替後的第六年,我們又經歷了整整二十年。在這段期間,環境運動的風潮蔓延到台灣各個角落。無論關於工業污染、焚化爐、道路、水庫、國家公園、行動電話基地台等環境議題,許多社區都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集體行動。在要求改善環境的強烈民意下,環保署成立了,公害糾紛調處、環境影響評估、禁用免費塑膠袋、廚餘回收等一系列的制度開始實施。在二十年前,黨外人士宣稱與鹿港人民站在一起,他們試圖吸納這一股來自草根的反叛勢力;在二十年後,他們已經高居國家廟堂,在民進黨執政下,有兩位環保署長是來自於當初積極鼓吹環境意識的知識份子。事實上,早在台獨運動轉向公投路線之前,二十年前的鹿港反對人士已經在倡導鎮民自決。在接連的環境運動動員下,公投逐漸從政治異端轉變成為一項體制內的民主機制。
環境運動除了帶來結構性的衝擊,也在許多人的生命歷程中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二十年前,大學生開始下鄉調查各地蜂起的反公害抗爭,校園的社會參與不再是侷限於七○年代的「農村服務」、「山地服務」,進而轉變成為貨真價實的社會運動。九○年代以降台北街頭的年度反核遊行,也曾經是許多青年的政治啟蒙第一堂課,理想主義的認同也促使其中的一些人選擇了社會運動作為他們的生涯。一位知名的文化評論者第一篇投稿報社的文章就是為了聲援核四公投,另一位反核運動者選擇了在有反核聖地之稱的貢寮拍攝他們的婚紗照。當然也有人因此而付出昂貴的代價,在1991年一○○三貢寮事件之後,林順源已經花蓮監獄待了十五個年頭,他無法親身經歷後來反核動員的高漲與廢核的頓挫。
在這二十年來,環境運動被觀察者賦與不同的名稱。環境運動是「社會力」,因為它代表了一股獨立於政治權力與經濟資本的反對力量。環境運動是「民間社會」,不滿的人民挑戰了威權控制。環境運動也是「公民社會」,因為它創造了另一種公民之間相互連結的可能性。對於其抨擊者而言,環境運動代表著一股盲目、不理性、不信任專業的「民粹主義」,一位國民黨籍的經濟部長就將環境抗爭比喻成為「吸食安非他命」。無論是被推崇或是被指責,被期許或是被畏懼,環境運動即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潮流,深刻地重新形塑了台灣的社會圖像。
該是還給環境運動原本風貌的時候了,這一本書將環境運動視為一種追求環境正義的集體行動。環境運動並不只是美化生活、保護自然,而是要求公平分配資源、承認弱勢群體生活方式、共同參與環境決策,換言之,環境運動終極目標是環境正義的落實。在過去的二十年,這種追求綠色民主的渴望展現出巨大的政治動員能量,也與既有的體制產生激烈的抗衡。環境運動的興起意味著台灣政治民主化的深層批判,他們強烈地質問,到底新民主政權如何看待環境受害者?對於越來越自我安逸化的民主派人士,環境正義的呼籲不外乎是嗡嗡作響的牛虻,不斷地提醒我們那份未完成的民主化志業。本書追溯環境運動的歷史軌跡,從解嚴前的初步萌芽到政黨輪替之後的轉型。三個主要的質問引導本書的章節寫作:環境運動是起源何種歷史脈絡?在威權到民主的鉅變之中,環境運動扮演了何種的角色?那些道路可以通往環境的民主化?從起源到未來,本書期待能夠紀錄環境運動在台灣的驚異航程,並且透過其故事,理解台灣整體變遷的歷程。
許多熱血青年相信,詮釋歷史遠不如創造歷史更為重要,但是儘管如此,在若干時候,詮釋歷史的工作也是有迫切需要的,有待知識界的積極投入。在經歷了解嚴、民主革命、政黨輪替之後,台灣的政治景象產生了劇烈的變動。在二十年前,鹿港居民用偷襲的方式,在當時仍叫做介壽路的總統府廣場進行陳情,他們的和平行動沒有進行多久就被軍警勸離;在二十年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比較常見的場面是揮舞國旗、高喊打倒台獨的群眾,國民黨中央黨部儼然成為他們的前進指揮所。迅速而根本性的變革迫使我們需要一直拋棄既有的參考座標,隨時適應新到來的時代。就如同一趟需要不斷在各個時區轉機的旅程,到最後每一個當地時間都變得那麼不真實,缺乏意義。無論是有意的或無心的,遺忘成為許多人面對過去最好的方式。因此,在這個急劇變遷所塑造的失憶社會中,歷史的詮釋成為不可或缺的集體治療。
在劇烈的社會變動下,知識界也會感染一股參與的熱忱,積極投入創造歷史的活動,也就使得詮釋的工作被擱置了。在時代的集體亢奮下,詮釋歷史成為森林裏那一條比較少人走過的路。因此,儘管台灣的社會研究在過去十餘年來有長足的進步,但是至今對於許多重要問題仍缺乏完整的研究結論。就以社會運動為例,台灣有一本八○年代學運史,但是卻沒有關於九○年代的專著。筆者唯一可以找到關於1990年三月學運的期刊論文,是由外國學者所寫的。在勞工運動方面,工運團體所出版的著作還比學術界還多。事實上,仍有更多的社運故事乃未被紀錄下來。
越是在劇變的年代中,詮釋者往往被迫接受「意外」的發展,修正以往的詮釋方式。換言之,不同詮釋方式的鬥爭是研究者所需要獨自面對的事實。這一本書是延續筆者在2000年完成的博士論文研究。在取得博士學位的同時,台灣的政權也產生史無前例的和平轉移。在當時,我是以國家與市民社會的角度來詮釋1980-1998年間的環境運動演進。但是面對政黨輪替的變局,我卻發現自己完全無法預測民進黨上台之後的發展,我沒有料想到廢核改革的挫敗、種種反制運動的興起,乃至於民進黨政府的保守化。事實上,我也懷疑有任何人可以預見政黨輪替之後的種種演變。在1999年,一位反核人士曾告訴我,要終止核四有三種可能,分別是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民進黨取得國會過半,公投法立法通過。結果已經有兩個條件實現了,但是核四廠依舊繼續興建。黑格爾所說,歷史給人們的唯一教訓就是人們無法從歷史學到任何教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句話並不一定是感嘆人類的盲目,而強強調歷史本身的無法預測性。這亦即是說,歷史詮釋者永遠只能依賴後見之明,而且他們隨時需要有心理準備,接受後續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除了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以外,大部分的章節則是在筆者博士論文之後才撰寫的。若干章節曾在學術期刊中發表過,第二章修改自「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台灣社會學》(2001)。第三章修改自“Protest as Community Revival”,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 (2005b)。第五章修改自「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3c)。第六章修改自“Weakened State and Social Movemen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5a)。第七章修改自「自主與依賴」,《台灣社會學刊》(2003b)。第八章修改自「為何民進黨政府的廢核政策失敗」,《台灣政治學刊》(2002a)。
呈現在這一本書的材料,有不少曾經在各種研討會的場合中宣讀過,我感謝林宗弘、林益仁、林國明、范雲、張茂桂、張高傑、張鐵志、陳志柔、陳東升、陳俊宏、黃長玲、董建宏、劉華真、鄭力軒、James Jasper、Jeff Goodwin等人寶貴意見。針對本書的初稿,群學出版社的兩位匿名審查者、王金壽、林宗弘、柯志明、陳兆勇、黃于玲、黃崇憲、詹筱勻等學界的師長與朋友,提供了許多具有洞見的批判。這些建議使我獲益良多,但是我也必得要承認,自己無法完全滿足他們對於這一本書的各種期待。其中,不少意見是超越筆者目前的能力範圍,我將牢牢記住這些想法,希望下一本書能有更好的突破。此外,王崇穎、張國偉、陳麗如、曾子旂、黃郁軒、蔡佳憓、蔡璧娟、顏妙娟等助理的各項協助,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此一併致謝。在寫作過程中,我也獲得了諸多環境運動界朋友的幫忙。他們不只是慷慨地惠賜我訪談的機會,在許多時候,他們的想法也激發了我更多的靈感。作為一個純粹的學院觀察者,我很欽佩他們對於台灣綠色民主志業的投入,也祝福他們的努力能有更好的回報。
我要特別感謝蕭新煌老師的長期鼓勵,從學生時期到我來嘉義教書,他一直很寬容我的各種想法。當我告知他這一本書要出版時,他很爽快地答應給我一篇序言。我很佩服群學出版社的劉鈐佑總編對於社會學的熱忱與投入,他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寫書是要要採取更宏觀的視野。每次與他在陽台上抽煙聊天,我都受益良多。這五年來,南華大學的師生等於是我在南部的家人。他們樂情地接納了我,毫不吝嗇地支持我,無論是在桌球場、排球場、錢櫃KTV、釣蝦場、或是劍湖山世界。其中,我要特別感謝蘇峰山學長的美食、美酒與比白天更美麗的夜晚時光。最後,我也要向淑鈴說一聲謝謝。她說得對,只有她才能完全接納我的個性,也因此,我是一個幸福的人。
2006年二二八
馬里蘭州College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