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神的遊戲 豆瓣
神様ゲーム
8.2 (2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麻耶雄嵩 译者: 緋華璃 瑞昇 2017 - 2
他,小四的外表,喜歡打掃廁所,
自稱全知全能的神,
不但準確指出凶手,還能降下讓人驚呆的天誅……
神降市發生連續殺貓事件,芳雄暗戀的同班同學小滿的愛貓也遇害了。當鎮上因此鬧得沸沸揚揚時,謎樣轉學生――鈴木太郎淡定指出殺貓犯人是誰。鈴木自稱為「神」,揚言世上每一件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這時,又發生一宗命案,鈴木仍然一副全盤了然於胸的模樣,還說他可以降下「天誅」嚴懲凶手,這會不會太扯了?芳雄該相信這個轉學生說的大話嗎?他又將迎來什麼樣的「神結局」?!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倪亚达脸红了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1
四月十三日,星期一,睛天!早上我向我妈要早餐的钱,她叫我自己到衣橱里去拿。我翻遍了衣橱的每一寸角落,连围巾都拿出来抖一抖,我妈突然像疯子似的大笑,她的样子怪可怕的,后来我才搞清楚,原来她是在笑我。她说连她自己都找不到,何况是我? 我出门之前,倒了一些麦斯威尔即溶咖啡粉在康康的碗里面和它分享。康康好像很不爽的样子,可是我也没办法,因为妈精和糖都已经用完了。 在上学和路上,我遇到李有福,我们就一起走到学校。他告诉我说今天可能是世界末日,中午会有日全独的末日景象。他说最近银河系受到黑洞和外星人的影响,所以末日会提前降临,我听了很害怕。果然,一到学校,有一个人举了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最后的审判来临了!”李有福就对我说:“你看吧!”我很紧张,就去问那个人说今天是不是世界末日,他说有可能。
2023年11月19日 想读 原来还有这样一本
生产(第8辑)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 郭晓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3
由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的《生产》第八辑即将于今年3月份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一辑的专题为“忧郁与哀悼”,文章涵盖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症》、本雅明的《论悲悼剧与悲剧》等。这辑的重磅“人物”为雅克-朗西埃,将带领大家深入理解这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的思想。
2023年11月19日 想读
罗马士兵:非官方修炼手册 豆瓣
Legionary: The Roman Soldier’s (Unofficial) Manual
作者: [英] 菲利普·马蒂塞克 译者: 刘怡 后浪 |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罗马士兵为帝国的荣耀而战!
罗马军团横扫欧亚非,是帝国的中流砥柱。
本书将告诉你关于罗马军团的一切
☆编辑推荐
罗马士兵是帝国之剑。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到喀里多尼亚的高地,他们南征北战,为帝国扩张版图,是帝国可以依靠的坚实臂膀。加入他们,征服世界吧!本书将告诉你加入罗马军团并生存下去需要知道的一切:
· 如何被军团录用,哪个军团最适合你
· 出征时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
· 什么人会成为你的战友
· 如何使用罗马短剑和投石器
· 如何攻城
· 当你的军团有幸参加凯旋式时,该如何表现
这本罗马军团手册,现在就传授于你!
▎内容简介
罗马军团是罗马共和国及帝国时期的正规军,以纪律性、适应性和机动性著称于世,在数百年间为罗马帝国开疆拓土,帮助罗马奠定了地中海霸主的地位。这本内容扎实、语言幽默的小书,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如何加入罗马军团,最佳的服役地点在哪里,如何训练,如何战斗,退休后如何养老等丰富内容,从操练到饮食再到军队生活无所不包,其中不乏许多或有趣或残酷的细节。
2023年11月18日 想读
过程与实在 豆瓣
作者: [英]怀特海 译者: 李步楼 商务印书馆 2011 - 10
本书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重要著作,汇集了怀特海的一些重要演讲,主要是基于从笛卡尔开始到休谟结束的阶段的重要哲学思想的发展。全书的演讲稿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解释了方法,并概要地说明了构成宇宙论的观念体系。第二部分重点展示了这一观念体系完全适合于说明那些构成文明化思想复杂结构的观念和问题。在这一部分的讨论中使用了这个体系的措辞和用语,揭示了这些用语的意义以及这个体系能够使经验的各种成分形成协调一致的相互关系。本书的第三、四部分把这个宇宙论的体系通过其自身的范畴观念加以展开,而不用更多地涉及其他思想体系。第五部分是有关宇宙论问题终结方式的最终说明,这一部分与布拉德雷的观点相近。该书学术价值难以估量,是研究怀特海思想的重要书籍。
2023年11月18日 想读
普鲁斯特与符号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作者一反传统的现象学式解读把《追忆》视为一种“反逻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认知经验的主体自我,而是一个被动接收世界之符号客体,从而对西方哲学的经峻阐释体系提出挑战。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书中具体包括了:符号的类型、符号系统中的多元化、《追忆》的层次、三种机器等内容。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2023年11月17日 想读
花蕊弓弦 豆瓣
作者: 小椿山 黑蓝文学 2016 - 10
《花蕊弓弦》系作家小椿山的第一本小说集,收录2012年至2016年精选作品。
2023年11月15日 想读
尤比克 豆瓣
Ubik
9.0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金明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尤比克》是菲利普•迪克最深奥复杂的作品,《时代》周刊“1923年来百部经典”之一。迪克在小说中发明了一种设定:人死后都冰冻在“亡灵馆”里,访问者可以用一种基于光相子的技术手段,激发“中阴身人”的思维,让他们与活人对话。但是每对谈一次,那中阴身人就随着能量的消耗,滑向真正的死亡。而尤比克则是一种防止衰败的喷雾剂,防止人堕入彻底死亡。迪克创造了一个隐晦而闭塞、不停滑向死亡的宇宙,同往常一样,通过对生存本质的探讨,进入了对本体论的拷问。
乔•奇普为格伦•朗西特的反超能咨询公司工作,保护人们免受通灵师和先知的心灵窥探。在一次前往月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朗西特的行动组遭遇埋伏,朗西特身亡。行动组成员迅速将朗西特的遗体送往苏黎世亡灵馆冰冻冷藏,并试图与他的大脑取得联系。然而,不仅没有成功联系上朗西特,行动组成员还发现,钱币、香烟等物品均在发生退转,时光似乎在倒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023年11月15日 想读
Time Bin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Freeman, Elizabeth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0 - 11 其它标题: Time Binds: Queer Temporalities, Queer Histories
Time Binds is a powerful argument that temporal dissonance and sexual dissonance are intertwined, and that the writing of history can be both embodied and erotic. Challenging queer theory's recent emphasis on loss and trauma, Elizabeth Freeman foregrounds bodily pleasure in the experience and representation of time as she interprets an eclectic archive of queer literature, film, video, and art. The visual artists whose work she examines emerged as artists in a commodified "postfeminist" and "postgay" world. Yet they do not fully accept the dissipation of political and critical power implied by the idea that various political and social battles have been won and are now consigned to the past. By privileging temporal gaps and narrative detours in their work, these artists suggest ways of putting the past into meaningful, transformative relation with the present. Such "queer asynchronie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thinking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erotic terms, thereby countering the methods of traditional and Marxist historiography. Central to Freeman's argument are the concepts of chrono-normativity, the use of time to organize individual human bodies toward maximum productivity; temporal drag, the visceral pull of the past on the supposedly revolutionary present; and eroto-historiography, the conscious use of the body as a channel for and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 past. Time Binds emphasizes the critique of temporality and history as crucial to queer politics.
2023年11月13日 想读
無遮鬼 豆瓣
作者: 謝曉虹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 2020
謝曉虹最新短篇小說集《無遮鬼》,題材指涉時事,作者以獨特的想像力,結合魔幻寫實手法描寫城市的現象及人的心態情緒。本書中的小說詩意迷離同時想像奔放,再加上如幻似真又荒誕的情節,必定能讓讀者一氣呵成地讀畢全書,喚起強烈共鳴。
「於是小說成為了一場法事,祭那些被邪惡巨靈委於路塵的無遮鬼。」─董啟章
「它是倖存者的巷戰裝備,時代天秤上的計量單位,一端維繫著詩的尊嚴,一端面向如同深淵般的世界。」─言叔夏
2023年11月12日 想读
空臉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韓麗珠 聯經 2017 - 9
 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以貌取人』,在這個看『臉』時代,顏值決定一切!
換臉法案即將通過,你我能否置身事外?

香港知名作家 韓麗珠 最新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空臉》描寫當人們從日常昏沉中猛然驚覺,換臉法案即將立法通過,還來不及反應,負責推行的官員已經指出,贊成立法的群眾,是社會上的大多數。最逼切的現實,相同的事實,清醒的人的力量,並不比沉睡者更強大,但已經醒了過來的人,是無再次昏睡的。

「全球所有現代化城巿都會適度地優化居民臉容。醫學研究指出,健康而合乎審美標準的長相,可以降低厭世傾向,中和極端個性,有助調節情緒,促進人際關係,甚至可以改善自閉症和提高就業機會。人臉本來就會隨著時間而變異,只有每一個人,都擁有均等資源、設備和外貌,關於面貌的歧視才有可能徹底消失,要是面貌不平等,社會就無法在更深層次消除所有的不公平。所有人為的改變,只是讓臉能隨著不同時代和環境的需要發展,確保每一個人都有一張具競爭力的臉面。作為公民,就有義務遵守法律,作為臉面持有人,就有責任按照法例維護和改變自己面貌,以回應社會一體的需要,符合國家的要求,任何試圖否定這一點的人,都有漠視現實的傾向。」── 推行換臉法案通過的保守黨員

換臉的人,都會經歷一個臉的真空期,稱之『空臉』。
韓麗珠在這部小說裡,敘述了故事人物在丟掉舊臉,還未適應新臉之間,站在鏡子前,找不到熟悉的舊臉,但其實舊臉仍頑固而清晰地存在於換臉者記憶中。新臉雖牢牢地在換臉者頭顱上,卻還沒有足夠認同感,使換臉者處於一種錯置之中。有人花幾星期就跟新臉建立信任關係,有人幾年後仍然感到腳下踏空,也有人認為自己已經徹底地失去「臉」這種東西,既沒法重奪舊臉,也不能真正擁有新臉,一位長久抑鬱的換臉者說,他是不被承認的殘障人士,換上新臉把一切殘缺妥善地掩飾。
新臉一旦建成,小說《空臉》中的「你」就進入了那張臉之中,就像住進一所房子,必須定時修葺,當然舊臉也一樣,沒有任何物質能抵抗時間侵蝕,但舊臉衰敗已有太多人經歷,無論誰身處其中也不會驚慌或意外,反而會視作自然歷程而接受。自願換臉者,多半難以跟舊臉共處,即使換上另一張臉,他們對於舊臉的排擠或不滿,很快會轉嫁到新臉。部份意志頑強的人,會通過不斷換臉來紓緩,但有更多這類換臉者會陷入更深的絕望之中。當然,他們只是少數。

埋在一張臉和另一張臉之間,每個還未癒合的傷口裡,
還沒有成為過去的痛楚之中,和每一塊還未能卸去的繃帶和紗布之下。
或許,遺忘就同時在發生。沒有人知道,下一刻將會發生什麼。
在沉默的時候,想起那個一去不返的年代,人們都有把視線投向一面鏡子、一堵玻璃幕牆或車窗的習慣,在那裡,他們無時無刻都以目光養殖自己面容,那時候,他們的五官仍沒有遭受任何威脅、扭曲和傷害,當然他們並沒有察覺這一點,當人真正擁有著什麼的時候,往往無法發現那是難得的存有。 
2023年11月12日 想读
自然社会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李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3
《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研究的中心议题自然法问题。作者将之作为西方现代思想的原点,聚焦于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以此来论述西方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现代自然法学派,对于理解塑造现代世界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学说和道德思想具有关键意义,这一点早已为学界所知。无论是政府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和授权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还是经济生活中的财产与所有权的学说,大到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概念,小到自主的道德个体形象,以及个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由平等的概念,所有这些现代人在公共生活和私人领域中经常遭遇的观念和制度,其根源都是现代自然法学派的著作。然而,对现代自然法学派的广泛研究,却很少深入触及到这些常见理论背后隐含的现代政治道德思想对人性的真正理解。本书基于晚近国际学界对有关问题的最新文献,通过系统考察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格老秀斯、霍布斯、普芬多夫和洛克)的主要著作,深入分析现代自然法学派讨论的基本主题,最终希望能够展现现代自然法学派构建的现代人性论的核心主张。
2023年11月10日 想读
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 豆瓣
Structuralism and Since:From Lévi-Strauss to Derrida
作者: [英]约翰・斯特罗克 译者: 渠东 / 李康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是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五位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和雅克・德里达的学术思想评论集。
这五位思想家堪称当今的人类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和哲学诸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书中收入由丹・斯皮尔伯等研究人士撰写的论文,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五位思想家各自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基本联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关联。不失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法国思想乃至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整体发展及其流变的基本著作。
2023年11月10日 想读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董强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2023年11月10日 想读
Grief: A Philosophical Guide 豆瓣
作者: Michael Cholbi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 1
An engaging and illuminating exploration of grief―and why, despite its intense pain, it can also help us grow
Experiencing grief at the death of a person we love or who matters to us―as universal as it is painful―is central to the human condition. Surprisingly, however, philosophers have rarely examined grief in any depth. In Grief, Michael Cholbi presents a groundbreaking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of this complex emotional event, offering valuable new insights about what grief is, whom we grieve, and how grief can ultimately lead us to a richer self-understanding and a fuller realization of our humanity.
Drawing on psychology, social scienc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philosophy, Cholbi explains that we grieve for the loss of those in whom our identities are invested, including people we don't know personally but cherish anyway, such as public figures. Their deaths not only deprive us of worthwhile experiences; they also disrupt our commitments and values. Yet grief is something we should embrace rather than avoid, an important part of a good and meaningful life.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is paradox, Cholbi says, is that grief offers us a unique and powerful opportunity to grow in self-knowledge by fashioning a new identity. Although grief can be tumultuous and disorienting, it also reflects our distinctly human capacity to rationally adapt as the relationships we depend on evolve.
An original account of how grieving works and why it is so important, Grief shows how the pain of this experience gives us a chance to deepen ou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nd ourselves.
2023年11月9日 想读
第二处 豆瓣
Second Place
作者: [英]蕾切尔·卡斯克 译者: 苏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9
【编辑推荐】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成为母亲》作者蕾切尔·卡斯克最新力作
蕾切尔·卡斯克,《格兰塔》“最佳英国青年小说家”之一;
布克奖、费米娜奖、毛姆奖、对开本奖……入围众多,获奖颇丰;
她的作品《成为母亲》成为母亲们推崇备至的必读书目;
她的“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横扫《时代》《卫报》《纽约客》年度榜单;
冷静、智慧、克制、清醒——这是她过往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
许多读者称她“像一个长大版的我自己”,轻巧地点拨我们日常的困惑。
✍ 第二处:直指人心的灵光时刻,尖锐美妙的女性独白
她是母亲、妻子、艺术爱好者,看似一切平静安宁,却再三邀请画家光临,
她是“第二性”,命名“第二处”作为客房,她说,这是专属于女人的“近距离脱靶”。
不听话的客人搅扰了她的隐居,又或者,是她梦寐以求的、毁灭性的激情?
蕾切尔·卡斯克用《第二处》,继续为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命体验代言;
同时,又并不限于女性主义,更观照每一个个体最私密的人生处境。
——第二处,也是所有困境中人的心灵地貌。
✍探讨艺术与道德的暧昧边界,解剖亲密关系的尖锐寓言
我们真的可以对艺术家的私人道德视而不见吗?
艺术的目的是不是也延及作为生命体的艺术家?
艺术是为生活添砖加瓦,还是说它最终会摧毁生活?
艺术品的意义,是创造者说了算,还是由欣赏者定夺?
在一个个发问中,卡斯克用她富含哲理的叙事之声,回应了艺术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跟随《第二处》一起,浸入带有女性力量和智慧的思考。
✍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装帧,智性、柔情与魔鬼细语的奇异造物
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装帧,以棉柔质感封皮,包裹智性、柔情与魔鬼般的细语;
创意书签夹,是书本之外的“第二处”,自由衔接阅读与生活的空档,内文用纸:亮白微涂。
【名人推荐】
她以一个投刀者的精确性和技巧书写着。
——NP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
一片葱郁富饶却带威胁性的风景。
——《巴黎评论》
六个人物在沼泽地的房子里走到一起,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看到彼此真实的面目?在一个人们总谈论“工艺”和“过程”的时代,卡斯克为艺术与天才的概念恢复了一些神秘。
——《泰晤士报》
【内容简介】
“我第一次觉得,可能艺术本身就是一条蛇,
对我们耳语,逐渐损耗我们的满足感和我们对这世间事物的信念,
让我们相信我们身体里有一些更优越的东西,是眼前的东西永远比不上的。”
画家受女人的邀请,来到沼泽上的“第二处”短居。
随着漫长而干燥的夏天来临,他挑衅性的存在本身成了谜,打破了女人平静的隐居生活。
2023年11月9日 想读 这本怎么没看到动静
像女孩那樣丟球 豆瓣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作者: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译者: 何定照 商周出版公司 2007 - 1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繼羅爾斯(John Rawls)之後,美國政治哲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又殞落了一顆明星。
楊於二○○六年八月一日病逝,使得這本輕舞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成為她的最後一部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 林芳玫
# 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
悅讀艾利斯楊(Iris M. Young)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 孫瑞穗
# 把活生生的女體找回來 陳美華
#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 劉亞蘭
作者簡介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楊的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正義理論、民主理論、歐陸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等,作品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楊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
其他著作包括《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1990)、《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2023年11月7日 想读
分裂分析福柯 豆瓣
作者: 杨凯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分裂分析福柯:越界、褶曲与布置》内容简介:随着时间推移,对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思考或许已不再能满足于简单的重述与教条归类,今日再思考福柯所曾创建的思想体制已非学术时尚,而是一种必要,是能否重新召唤思想所引致庆典的迫切需要。先别问福柯是谁,亦毋须问他做了什么,因为重点并不在此,而在于究竟何种特异的思想运动被汇聚到这个名字之下?这些运动创造了哪些强势概念及问题性?掀起何种异质的语言效果?辟拓何种另类的言说空间?铭刻何种动人的思想影像?最终,赋予存在何种撼人的启发。
2023年11月6日 想读
分裂分析德勒兹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杨凯麟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本书为华语世界一部研究得德勒兹的力作。作者杨凯麟是知名青年学者,以锋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见绘制了当代的哲学大师德勒兹的思想肖像。本书各章分别讨论了德勒兹哲学的时空关键概念:艾甬、时间-影像、生成、折曲、虚拟等。杨凯麟认为,对德勒兹而言,思想的条件只存在于“失常的极点”。分析每个概念不可分离的內建极点,罗列其聚集的多种异质能量,探测由此诞生的思想平面,这便是“分裂分析”之意。
先验经验论是铺展德勒兹哲学的一条思想导线,建构主义则是另一条,两者涉及的都是各种感性界限与越界的究极运动及思想实验。对德勒兹而言,界限是关于域外的问题,越界则涉及折曲的各种可能,这是只能由生成所表现的鲜活空间,特属于德勒兹的空间性,但却也只有伴随著特异的时间性才有可能。探究德勒兹哲学的时间与空间成为问题化德勒兹先验经验论的方法,思想的建构主义也只能成立在这个非比寻常的“德勒兹时空”中。
本书各章分别讨论德勒兹哲学的时空关键概念:艾甬、时间-影像、生成、折曲、虚拟、重复……,每一章都是对德勒兹的“再问题化”以便探求概念的必要性,试著触及概念的边界,从事问题强度的制图学,寻觅“给予思考”的条件,分析每个概念所不可分离的内建极点,罗列其所聚集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质力量(其冲突、互斥、汇合或发散),探测由此诞生的思想平面,这便是“分裂分析”。
2023年11月6日 想读
書寫與影像 豆瓣
作者: 楊凱麟 聯經出版公司 2015 - 10
關於書寫與影像,在視聽材料上就地實踐
既是考古學,也是系譜學的思想運動
屬於自身的在地與共時思考。
楊凱麟最新論著《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
以法國德勒茲思想為出發
獵捕當代各種可述性(書寫)與可視性(影像)媒材的逃逸與流變路徑
展現驚人的思考精細度
不僅為當代華文文學與華文影像研究創造了新的里程碑
也為當代德勒茲研究的在地實踐開拓新局!
楊凱麟進行法國思想的在地實踐,以「書寫」與「影像」兩個部分,
對於小說家、導演、藝術家作品從事思考的在地嘗試。
「書寫」部分包括舞鶴、駱以軍、施明正、童偉格、顏忠賢、張萬康、羅蘭巴特、薩德、德勒茲的研究;
「影像」部分包括蔡明亮、北野武與王家衛、香港電影、袁廣鳴、顧世勇、台南人劇團、柯能堡、洪席耶、德勒茲的影像論述,不僅考古學,而且系譜學地思考他們的作品。
本書每一篇專論賦予上述原創性作者一種專屬研究:以當代法國哲學從事台灣作者的「內在性研究」,回返作品本身,希望探究由在地作者署名的文學與影像時空,考掘其獨特意義。
2023年11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