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第七官界彷徨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日]尾崎翠 译者: 伏怡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爱情这东西,是一根硕大的昆虫针。那针已将我钉死在榻榻米上。”
❥跨越时代的超现实主义写作、少女浪漫的极致表达、幻想文学派代表作家 尾崎翠
❥川端康成欣赏、太宰治激赞、林芙美子钦慕
❥以小动物的直觉漫步夜间,如苔藓喷吐失恋的花粉,
❥失调的神经奏响幻觉,少女彷徨于第七感官的世界。
——————
一头红色鬈发的少女小野町子,与研究分裂心理的大哥、研究苔藓恋爱的二哥、热衷于演唱歌剧的表哥同住,一边照顾着他们的起居,一边想要写出超越五感和第六感的诗作,触及第七感官的世界。家中肥料的臭味与走调的琴声交织,刺激着人的神经;住户们个个性格怪异,心中怀揣着羞于启齿的单相思……
本书是尾崎翠的作品首次在国内集结出版,收录其代表性的五篇中短篇小说,包括久负盛名的《第七官界彷徨》、受到高度评价的《蟋蟀小姐》等。五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仿佛同一位少女散落镜中的多重分身,时而以复眼窥探人类世界,时而以量杯调配心的解药。滑稽荒诞的布景转换之间,浪漫轻盈的幻梦间隙之中,现实坚硬的底色一晃而过。
活跃于日本大正至昭和初期的女性作家尾崎翠,以不受拘束的自由文风、耽于幻想的绮丽文字,受到川端康成、太宰治等诸多文豪的瞩目,文艺评论家花田清辉对其作品见之难忘,推崇备至。但尾崎翠在三十六岁时因病归乡,之后沉寂半生,于日本文坛只如昙花一现。这位被人遗忘的天才作家近年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凭借超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极具先锋性的表现手法,在当代斩获大批读者,被誉为幻想文学派的代表人物。
【编辑推荐】
1、文学史上令人扼腕的蒙尘明珠——尾崎翠。活跃于日本大正至昭和初期,初登文坛时尾崎翠受到川端康成、太宰治等诸多文豪的瞩目,是林芙美子钦慕的作者;文艺评论家花田清辉对其作品见之难忘,推崇备至。受困于时代和命运,她的写作生涯十分短暂,未能在当时进入大众视野,但她的作品却以超越时代的先锋性在当代重新焕发文学生机,俘获了如角田光代等一大批当代的作家和读者。
2、代表作品集结出版,充分展现尾崎翠的文学魅力。作为对尾崎翠的独家正式译介,本书精选有“小野町子系列”之称的五篇中短篇小说,包括久负盛名的《第七官界彷徨》、受到高度评价的《蟋蟀小姐》等。五篇小说中的登场人物高度相似,故事情节却相互独立,使人恍惚是尾崎翠有意塑造出了少女“小野町子”的多元宇宙。尾崎翠的写作风格融合了古典和超现实主义,拥有超凡的实验性,在现在看来依旧令人耳目一新,展现出了女性书写的无限可能。
3、资深译者倾情翻译。资深译者伏怡琳把握住了行文间的幽微之处,高度还原了尾崎翠原文的风格,译文优美流畅、韵味十足,为中译本增光添色。
【名家推荐】
尾崎翠的作品如此新鲜,语言如此灵动,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感性,完全想象不到她居然是大正时代的作家,我为她的魅力深深折服。
——角田光代
2023年12月21日 想读
Music and the Emotions 豆瓣
作者: Budd, Malcolm 1992
It has often been claimed, and frequently denied, that music derives some or all of its artistic value from the relation in which it stands to the emotions. This book presents and subjects to critical examination the chief theor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 of music and the emotions.
2023年12月20日 想读
Interpreting Art 豆瓣
作者: Sam Ros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ess 2022 - 2
How do people make sense of works of art? And how do they write to make others see the same way? There are many guides to looking at art, histories of art history and art criticism, and accounts of various ‘theories’ and ‘methods’, but this book offers something very unlike the normal search for difference and division: it examines the general and largely unspoken norms shared by interpreters of many kinds.
Ranging widely, though taking writing with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of art history as its primary focus, Interpreting Art highlights the norms, premises, and patterns that tend to guide interpretation along the way. Why, for example, is the concept of artistic ‘intention’ at once so reviled and yet so hard to let go of? What does it really involve when an interpretation appeals to an artwork’s ‘reception’? How can ‘context’ be used by some to keep things under control and by others to make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t seem limitless? And how is it that artworks only seem to grow in complexity over time?
Interpreting Art reveals subtle features of art writing central to the often unnoticed interpretative practices through which we understand works of art. In doing so, the book also sheds light on possible alternatives, pointing to how writers on art might choose to operate differently in the future.
2023年12月20日 想读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 豆瓣
作者: 李双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在现代文化孕育而生的世纪之末,那些离经叛道的创作者偏爱夕阳西沉时放射出的流光异彩,在爱欲死亡交织的网里寻觅脱离凡俗的异类快感,以人工造就的声色幻象来反抗工业时代与庸众社会的枯索无聊。是一时之势,是一代之才,可追怀,不可追回。
这时势才情,在彼时的欧洲文化空间里,又因流变而多彩。正因为回望容易将那层次丰富的景象看成华丽却模糊的一片,才有必要拨开繁茂的文本丛林溯源而上,看到其中那些曲折与深邃。
德奥的世纪末,在这一片迷离动人的景致中,代表了对反叛再反叛、由忧思推忧思的更深层次。这里有尼采的天空,以生命哲学的寥廓清冷,照见颓废艺术的画地自囚。这里有弗洛伊德的躺椅,以精神分析的犀利敏锐,洞悉情欲与社会之间的纠葛牵动。这里有诗人的感喟,发梦中痴语,又传人间思慕。这里有小说家的描画,描没落之象,而寄嘲讽之识。这里有剧作家的营造,演欲望的起灭,也显幻象的立破。那飞扬动魄的激进美学能量,从其发源地传递至此,改了力道,却也添了向度,依然向外冲击着现代性的桎梏,但也向内反作用于自身而显出审美自省。世纪之末,德奥意蕴,岂止华丽!
本书搁置“世纪末”与“现代主义”概念之间的纠葛,着重揭示从1880 年至 1910 年以现代意识、颓废主题、唯美倾向为特征的“世纪末”美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联,超越具体流派之争而着眼于整个现代文化的创生机制,从而阐明审美现代性——而非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的历史性展开过程。
以欧洲范围的世纪末思潮表现出的共性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德奥的世纪末创作者们凭借怎样的思想资源、社会生态和创作手法对世纪末思潮进行了“扩充与改造”。
打破惯用的文学史范畴而侧重于凸显德奥世纪末美学的几个最特色的主题,从而串联起一般会被划分到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托马斯·曼、霍夫曼斯塔尔、弗兰克·魏德金德、施尼茨勒,还有少为人知但以各自的方式展示德奥世纪末诸多奇特面向的德语作家,包括利奥波 尔德·安德里安、斯塔尼斯拉夫·硕布施瓦夫斯基、弗兰西斯卡·祖·雷文特罗等。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也是在扩充我们对德语现代文学发展谱系的认知。
2023年12月15日 想读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 豆瓣
Un Occident kidnappé ou la tragé die de l’Europe centrale
7.5 (10 个评分) 作者: [法]米兰·昆德拉 译者: 董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8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最初发表于1983年。在本文中,昆德拉继续探讨小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灭亡可能带来的灾难。他警告说,欧洲正在失去自身的文化认同感,真正的悲剧将是欧洲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2023年12月13日 想读
钢的城 豆瓣
作者: [美] 加布里埃尔·维南特 译者: 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11
本书是一本专业、严谨且极具现实感和可读性的社会学作品,论述对象虽为美国铁锈地带城市,但其关注的议题对国内读者来说却并不陌生。匹兹堡的去工业化以及与之相伴的种种社会问题,既能勾连起20世纪9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去工业化的历史、呼应“东北文艺复兴”等当代热门话题,也能为进一步思考我国工业化转型的未来与方向提供一定的参照。
--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与“工业心脏”,其钢铁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繁盛一时,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去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衰落,与此相伴的则是医疗照护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匹兹堡的经济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照护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医疗工作者过度的劳动、极低的薪资与不被承认的社会权利。
在本书中,作者维南特带领我们深入美国“锈带城市”的中心,以档案研究与个人口述史相结合的方式细致呈现20世纪匹兹堡经济转型的阵痛,揭示钢铁业的衰落和照护经济的兴起对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如何放大了工人群体内部的性别与种族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如何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并重构美国经济与政治的未来。
2023年12月13日 想读
艺术与错觉 豆瓣 Goodreads
Art & Illusion
9.5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 校注 邵宏 译者: 杨成凯 / 李本正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2 - 6
被肯尼思•克拉克描述为“我所读过的最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最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是任何对理解艺术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书。《艺术与错觉》第六版包括最新增加的序言,作者在其中讨论了图像与符号的关键差别。
2023年12月13日 想读
雪春秋 豆瓣
作者: 郑在欢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9
青年作家郑在欢首部长篇小说,书写大雪、春蓝、秋荣三个女性三十年的成长之路,关于她们如何受困于童年、家庭的伤痛,挣扎着逃离家乡与既定的命运、在异乡艰难求生的故事。踩缝纫机、洗头、按脚、做美甲,在餐馆做服务员,在柜台卖化妆品……看见她们具体、生动的面庞,还原她们工作、生活的现场,让城市中的打工者成为故事的主角,书写“第二代”打工人的精神隐痛。她们叛逆、逃离和抗争,无非是想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自己。
2023年12月12日 想读
数学 豆瓣
Mathema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7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Timothy Gowers 译者: 刘熙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数学问题,多数人却又对之心存畏惧。在这本极为易读又充满趣味的小书中,蒂莫西·高尔斯解释了高等数学与我们在中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之间的一些最为根本的、主要是哲学性的区别,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听起来带有悖论的概念,比如“无限”“弯曲空间”“虚数”等。从基本的观念,到哲学探究,再到与数学共同体相关的一般社会学问题,本书揭开了空间和数的神秘面纱之一角。
2023年12月12日 想读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豆瓣
作者: 林毅夫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前5篇文章探讨农作制度变迁的原因,不同的农作制度对家业发展的影响;后4篇文章将探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技术的选择、创新和扩散;最后一篇文章则纵论五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国的科技在前现代社会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到现代社会却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023年12月11日 想读
从存在到存在者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吴蕙仪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2023年12月10日 想读
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 豆瓣
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Political Rationalism
作者: 施特劳斯 译者: 郭振华 / 叶然 华夏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汇编了施特劳斯的若干单篇文章、讲学稿和未刊文稿,旨在为了解施特劳斯的学问品质和学术关怀提供恰切的基本文献,实可作为施特劳斯学问的入门读物。第一编的文章表达了施特劳斯对于我们时代精神危机的看法,第二编意图介绍施特劳斯对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看法。古典理性主义的重生不是一个传统不加自我检审的重生。古典理性主义的重生需要从与其敌手的对话中、或在此基础上日益回归。于是施特劳斯延续着迈蒙尼德的辩证法:据施特劳斯判断,这位哲人对古典理性主义进行了最深刻同时也、也即收获最为丰厚的批判。
2023年12月8日 想读
无边的恐惧 豆瓣
Landscapes of Fear
作者: [美国] 段义孚 译者: 徐文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恐惧的景观”为主题,探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的恐惧景观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解读人的心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作者所开创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方面的一本代表作。
2023年12月6日 想读
浪漫地理学 豆瓣
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陆小璇 译林出版社 2021 - 7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发掘地理学的诗性潜力。
过分注重细节的地理学需要与浪漫且先验性的洞察力为伴——无论是像威廉•华兹华斯所说的“仿若那寄寓于落日灿烂余晖之中的、渗入万物魂灵的虚无缥缈”,还是如爱因斯坦说的“宇宙的音乐”。
——段义孚
2023年12月6日 想读
存在的天命 豆瓣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编译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海德格尔被认为是20世纪思考现代技术之本质的zui重要的思想家。本书收录了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年) 讨论技术问题的或者明显与技术思考相关的十一篇重要文章, 包括: 现代科学、形而上学和数学 ; 论科学和实验 ; 世界图像的时代等。
2023年12月2日 想读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 豆瓣
火星に住むつもりかい?
8.6 (96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坂幸太郎 译者: 星野空 新星出版社 2016 - 8
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患于未然,日本警方特设立“安全地区”,并派“和平警察”驻守。同时在多处安置摄像头,监管地区内居民的衣食住行,一旦发现可疑人物,便立刻实施逮捕,甚至处刑。
此法令一出,普通百姓顿觉安心。
然而,当有一天,和平警察深夜来访,抓走了你信赖的邻居、朋友或亲人,你心中会不会产生怀疑?
正义的天平从来没有平衡过;助人为乐终害己;流言总比实话传得快。这样的世界是不会变好的,如果你不爽,那不然……你搬去火星住啊。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后的访谈 豆瓣
David Foster Wallace: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7.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徐阳子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本书收录的六篇访谈,包括他自杀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对谈,私密而内涵丰富。他谈到了当代美国的状况,娱乐、自律、成年人的生活、文学,以及他自己无法模仿的写作风格。
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他与戴夫·艾格斯、与母校的学生杂志所作的披露性问答,以及他在《无尽的玩笑》出版前,与著名的劳拉·米勒所进行的访谈。
这些对话展现了华莱士多年来受人喜爱的诸多特质:他无以伦比的谦逊、庞大的博学,他的智慧、敏感以及人文关怀。他生动描述了他的创作过程和动力,在访谈推进中展现他的好奇,并最终反转占据主动。他带来了在文学、政治以及当代美国现状等方面的热烈思考,观点深刻而独特,展现了这一优异大脑的全景图。
日常总是将人的想象力、语言和自主思考吞噬耗尽……在这种文化下,华莱士的复杂性无疑是天赐之礼。--扎迪·史密斯
华莱士 x 劳拉·米勒
华莱士的第二部小说《无尽的玩笑》厚达1079页,堪称鸿篇巨制。对于一个旨在捕捉时代精神的当代作家而言,小说中时而闪现的某种智慧令人振奋。
华莱士 x 《波士顿凤凰报》
对于我们这代人,或者比我再年轻几岁的人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没有代言人。我们这代人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华莱士 x 《艾姆赫斯特》
我是一个习惯写"五稿"的人--一份初稿、两份修订稿、两份打印稿。我总是能写出五份手稿。我写的次数越多,文字就会越简洁。
华莱士 x 《信徒》
华莱士已经证明,他有能力处理他选择的任何主题或题材。他的多才多艺以及对细节的关注,使他成为美国过去二十年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华莱士 x "尽我们所知"
办公室职员的生活,我们往往认为它非常枯燥和乏味。但也许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充满了可怕的厌倦与绝望,几乎没有什么成就能够对其他人诉说。
华莱士 x 《华尔街日报》
在华莱士看来,布什政府执政的这七年零四个月完全是一场充斥着贪婪、傲慢、无能、虚伪、腐败、玩世不恭和蔑视选民的恐怖表演。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豆瓣 Goodreads
Last Evenings on Earth
8.2 (226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4
◎《2666》作者波拉尼奥首部短篇小说集
◎令人着迷、苦寻的答案。挫败,但并非失败的旅程。
◎《2666》屡获2012年各项读书大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是惟一入选的外国小说;《中国图书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入围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等。
◎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豆瓣
9.5 (25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于长敏/王新新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 4
大江健三郎运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说主人公鹰四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受挫后到了美国,又回到自己的家乡,离群索居在覆盖着茂密森林的山谷里,效仿一百年前曾祖父领导农民暴动的办法,组织了一支足球队,鼓动“现代的暴动”的故事,巧妙地将现实与虚构,现在与过去,城市与山村,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与畸形儿、暴动、通奸、乱伦和自杀交织在一起,描画出一幅幅离奇多采的画面,以探索人类如何走出那片象征恐怖和不安的“森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它“集知识、热情、野心、态度于一炉,深刻地发掘了乱世之中人与人的关系。”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