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时间的形状 豆瓣
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
作者: [美] 乔治·库布勒(George Kubler) 译者: 郭伟其 商务印书馆 2019
1962年,耶鲁大学的一位名叫乔治·库布勒(George Kubler)的教授写了一本叫做《时间的形状》(The Shape of Time,耶鲁大学出版社)的书,在当时的美术史、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中得到相当大的反响。书中的一个主要提议是对美术史的“形状”进行反思。在他看来,以风格发展为主轴的美术史叙事不过是十八和十九世纪学者们的发明。这种叙事无一例外地把美术形式的发展描述成为“滥觞期—成熟期—衰落期”的三段式系列,其结果是把汇合了不同时段和艺术形式的一部美术史建构成若干这种系列的硬性综合。在库布勒看来,这种以生物的成长、衰老和死亡为比喻的历史叙事是相当幼稚的,只是代表了美术史学科刚开始系统化时的思想水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极为陈旧。新一代的学者必须抛弃这种简单的“生物模式”(biologicalmodel),以更复杂、严密的历史叙事取而代之。《时间的形状》就是他的这种反思的结果。——巫鸿
2024年1月23日 想读
自由 豆瓣
Freedom
8.2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缪梅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之书”
★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一部惊人的大师级杰作!”
★顶级媒体“年度选书”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第1名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第1名
史蒂芬·金“年度十大选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大西洋月刊》“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选书
英国《卫报》“年度十大好书”
英国《电讯报》年度小说
英国《泰晤士报》选书
《 自由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2024年1月21日 想读
德国黑啤与百慕大洋葱 豆瓣
Thirteen Uncollected Stories By John Cheever
作者: [美] 约翰·契弗 译者: 郭国良 / 陈睿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1982),美国小说大师,尤以短篇小说著称,被誉为“郊区的契诃夫”、“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作家”,而且除了短篇小说以外,其长篇小说创作同样成就斐然。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就在他逝世前六个星期,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授予契弗国家文学奖章,以表彰其一生的文学成就。
约翰•契弗这从未结集的十三个短篇小说大多发表于一九三○年代,属于作家的早期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跟后期我们熟悉的那个风格化的契弗,那个“(美国)郊区的契诃夫”有很大的反差,每篇小说又都带有短篇小说大师的天才印记,与后期约翰•契弗相比更加尖锐、风格更加多变,将我们带入一个罢工工人、落魄潦倒者、绝望的赌徒和“希望总是姗姗来迟”的世界。这十三个短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中深藏不露的秘密”、“一个货真价实的文学宝藏”。
2024年1月20日 想读
现实感(第二版) 豆瓣
The Sense of Reality
作者: [英]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 译者: 潘荣荣 / 林茂 2021
【内容简介】
在《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主体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来主导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追溯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梳理出一条从康德主义经浪漫主义到民族主义的演变脉络。书中涉及许多主题,如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艺术的责任等。伯林指出,好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小说家具有一种相似的才能,能够洞察具体时刻的特质和微妙关系,这就是“现实感”。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富有洞见,文笔酣畅淋漓。本书按普林斯顿第二版增订,新增蒂莫西·斯奈德撰写的序言,以及伯林本人写的《伟大的俄国评论家:V. G. 别林斯基》《完美社会理论的终结》两篇文章,颇富阅读价值。
【编辑推荐】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现实感》这本观念史文集收录了他的精彩演讲和论文,覆盖内容十分丰富。作为多元主义的支持者,伯林能够以同情的态度讲述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别林斯基和艺术的责任问题,观点富于洞见。书中说,拥有“现实感”就是能够以个人的方式在心灵中描绘一个特别的时刻,能够将它的感觉传达给其他人。伯林的文章也是“现实感”的典范。
【名人评价及推荐】
风度、洞见、渊博学识和优雅文笔……又一次令人满意而富有教益地在此展现。
——《金融时报》
社会服从和决定论的美妙歌声仍然诱惑着人们。伯林的文章虽然灵活秀丽,立场却惊人地坚定,也因此隽永而富有教益。——蒂莫西·斯奈德
2024年1月19日 想读
Winter Recipes from the Collective 豆瓣 Goodreads
Winter Recipes from the Collective: Poems
作者: Louise Glüc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 - 10
A haunting new book by a poet whose voice speaks of all our lifetimes
The 2020 Nobel Prize winner Louise Glück’s thirteenth book is among her most haunting. Here as in the Wild Iris there is a chorus, but the speakers are entirely human, simultaneously spectral and ancient.
Winter Recipes from the Collective is chamber music, an invitation into that privileged realm small enough for the individual instrument to make itself heard, dolente, its line sustained, carried, and then taken up by the next instrument, spirited, animoso,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eing large enough to contain a whole lifetime, the inconceivable gifts and losses of old age, the little princesses rattling in the back of a car, an abandoned passport, the ingredients of an invigorating winter sandwich, a sister’s death, the joyful presence of the sun, its brightness measured by the darkness it casts.
“Some of you will know what I mean,” the poet says, by which she means, some of you will follow me. Hers is the sustaining presence, the voice containing all our lifetimes, “all the worlds, each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last.” This magnificent book couldn’t have been written by anyone else, nor could it have been written by the poet at any other time in her life. (那颗晴空 摘自 亚马逊美国)
2024年1月19日 想读
中世纪感官文化史 豆瓣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in the Middle Ages
作者: [美] 理查德·G. 纽豪瑟 / 理查德·G.纽豪瑟 译者: 钱文逸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3 - 11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世纪感官文化研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中的篇章出自不同领域的优秀中世纪研究学者,从城市感官、集市感官、宗教感官、哲学与科学感官、文学感官、艺术与感官、感官媒介等广泛多元的角度切入,综合考量欧洲各地的文本和考古证据,力图构建视觉、听觉、味觉(和言语)、嗅觉、触觉以及内感官在中世纪的发展进路。
本书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之一。
内容简介
理解感官对于理解中世纪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架构和文化实践的发展中,对诸感官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中世纪千年里,人们对于感官的认知与如今并不相同:例如,言说就被认为是嘴巴的感官之一;视觉和听觉并不总是最主要的感官;对于医学界来说,味觉更具有决定性……感官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感受器官,人们认为它们在感知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每个人的道德身份形成的重要因素。
从具体的都市或集市中的感官到医学、科学乃至哲学中的感官,从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的感官到用于学术分析中的感官,本书揭示了中世纪有关感官的多种解释,并揭示了感官经验的重要性。
2024年1月19日 想读
特洛伊的海伦 豆瓣
作者: [英] 贝塔妮·休斯 译者: 曾小楚 九州出版社 2023 - 11
追寻西方男性集体想象之前的海伦
跟随这个被万人崇拜的丰产女神、统领广袤土地的王后和令男人无法抗拒的荡妇
重返西方文明诞生之初那早已消失的城堡、宫殿和动荡岁月
-----------------------------------
◎内容简介
几千年来,她一直被视为绝对的美与毁灭的化身。在那个女人通常被剔出历史的年代,她却被写进了史册。她就是特洛伊的海伦。
海伦在西方文化中有无数形象:少女、王后、祭司、暗娼、鬼魅、精灵,甚至无处不在的生命力量。她在史前因美丽和力量而受到崇拜,在伊丽莎白时代被咒骂为妓女和灾祸,到现代又被指认为复活节彩蛋、圣诞树精灵的源头甚至雅利安人至上论的帮凶。这些形象几乎全是男性欲望的投射,那么真实的海伦究竟在哪里?
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花费数年跨越希腊、北非和小亚细亚各地,试图还原海伦的一生:一位来自西方史前时代的公主,生活在迈锡尼、赫梯、埃及等伟大文明争霸的世界,掌握与神沟通的渠道。她吸引全希腊的英雄参加比武招亲,婚后拥有无比的财富和权力,却又与特洛伊王子私奔。残酷的十年战争不久后便爆发。后来,有人说她回到了希腊,有人说她被杀死在一座海岛上,也有人说她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当海伦的故事开始变得清晰,她所生活的史前世界的瑰丽画卷也徐徐展开。为了唤回那些消失的宫殿、神庙、盛宴和婚礼,贝塔妮用史诗般的叙事和独到的文学性描写,带领我们一同亲临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堡和特洛伊古城等遗迹,审视画作、雕像、铭文、玩具和香水瓶等文物中点滴的历史细节,以翔实的资料展现西方史前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探索史前生活的真实样貌。
-----------------------------------
◎作品看点
★摆脱男性中心视角的历史建构,还原海伦的本来面目
千百年来,西方文化对海伦的阐释无不反映了男性集体欲望的投射。海伦是女性的一种典型象征,男人爱上她,和她发生性关系,当可怕的事情发生时,就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她头上。但事实上,3000多年前的海伦既不是美丽的傀儡,也不是“红颜祸水”,更不是楚楚可怜的战利品,而是一个拥有权力、财富和尊重的真实的女人。本书力图摆脱男性视角下对海伦的错误建构,通过海伦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她鲜活的生命。
★多面向、多色调、多时期,呈现神秘而复杂的海伦形象
本书采用独特的写作方法,追寻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录、手工艺品和艺术品中的海伦,融合了思想和物品、人物和地方、过去和现在,尝试还原三位一体的多面海伦:一个生活在青铜时代晚期的人、一股精神力量和一个象征着无与伦比的美貌与色情之爱的偶像,兼具固执和敏感、智慧和本能、脆弱和强大、完美和罪恶。她的形象在西方历史中不断变幻,但始终是美貌、女人、性感和危险的原型。
★从海伦形象的演变,回望女性受到崇拜与赞美的历史
在西方史前的绘画中,上层女性负责管理种子的发芽和谷物的成熟,决定小麦、大麦和橄榄应该如何储存,同时组织整个社会的口粮分配。她们穿着闪亮的亚麻,佩戴着红玉髓、青金石制成的珠宝,被描绘在宫殿的墙壁上、刻进印章石里。然而到了古典时代,女性成了宙斯降下的惩罚,雅典的女性甚至不允许随便踏出家门。探索海伦形象演变的同时,作者也在重思女性受到赞美与尊敬的历史,试图找回女性特有的智慧和力量。
★回到特洛伊的历史现场,再现西方史前最宏大的战争
传说,希腊人出动了1000艘战舰,围攻特洛伊长达十年,最终摧毁了特洛伊那“高耸入云的塔楼”。为了跟随海伦在这十年中的足迹,作者来到特洛伊的遗址,通过对地形、武器、战车、线性文字石板、墓葬等方面诸多考古发现和文献的解读,再现了这场西方史前最宏大战争的历史现场,并探寻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何以能在西方文化中流传千年,持续塑造着西方人的自我认知。
★大量未公开的珍贵文献,重构西方史前生活的鲜活画面
除特洛伊古城外,作者更从地中海的锡拉岛开始,通过数年的实地考察,追寻在东地中海、伯罗奔尼撒、小亚细亚区域活动的考古队、探险队、私人收藏家发掘的线索,带领我们一同亲临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堡、雅典卫城等挖掘现场,探索地中海东部的数十个博物馆、遗迹、祭坛、墓穴,结合大量最新发掘的考古材料和未公开出版的珍贵文献,以最接近的视角重构瑰丽的史前生活风情画。
★牛津、剑桥最会讲故事的古典史学家,献上一场纪录片式的身体与时间之旅
《特洛伊的海伦》作者贝塔妮·休斯是牛津、剑桥的知名历史学家,也参与了BBC、ABC、PBS、《国家地理》、探索频道、历史频道和奈飞公司等机构的50多部纪录片的制作(节目收看人次超过2.5亿),其历史著作也如纪录片一样深入浅出,全方位调动感官,带领读者一起听到、闻到、感觉到、尝到、看到过去,体验历史中真实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被译为十国语言,广受好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杂志等著名媒体推荐
-----------------------------------
◎推荐语
这本书是一部真正的杰作,结合了关于早期古典世界的令人惊叹的博学和知识,以及十分流畅的写作。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著有“拜占庭三部曲”、《伟大的城市》等)
几千年来,海伦一直是西方文化意识中的一部分,常常被视为女性性权力的一个令人不安的形象。英国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追索了关于海伦的历史和神话,以呈现这个原型化的象征……长久以来,男性思想家对女性的看法都可以通过海伦窥见……本书呈现出的故事令人着迷且具有启发性。它对史前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的阐述尤其有趣,纠正了在基督教影响下对海伦以及所有女性的(错误)建构。
——美国《出版人周刊》
(阅读)这段历史的最大乐趣在于作者唤醒感觉的能力……休斯对细节的关注唤起了一种共情的体验,不仅是快乐,还有痛苦……休斯提醒我们,曾经有一个时代,女性对土地产品的统治以及她们自己的性能力,使她们中的一些人成为爱慕、崇拜和欲望的强大主体和光芒四射的对象。
——美国《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2024年1月18日 想读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豆瓣
映画を撮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
8.9 (69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褚方叶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本书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2024年1月16日 想读
聆听 豆瓣
Birdwatching with your Eyes Closed
作者: (英)西蒙·巴恩斯 译者: 邢枍森 喇奕琳 罗雅方 新星出版社 2016 - 4
处于低谷的时候,我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实在很残酷,一切音乐语言似乎都只降低成了耐心试验的结果,一切努力得不到音符以外的任何证明。这时候 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森林里、草原上、山岳间、沙滩上寻找被自己遗忘了的真我——在鸟儿中间……鸟儿是真正的艺术家——我的作品因它们而生。——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
四千万年前,地球上就开始充满鸟儿的歌声。鸟儿给了我们祖先最初的简短旋律,给了我们民歌,给了我们巴赫。自然界宏大莫测的生命进程便凝结在鸟儿的歌声中,它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奇迹。
《泰晤士报》首席记者西蒙·巴恩斯将带你开始一场由冬入春的听鸟之旅。旅途中,你会学到关于鸟鸣的常识;你会逐渐从一场大合唱中区分出红胸鸲、大山雀、柳莺、戴菊、白鹡鸰的歌喉;你会听到生命的节律、地球的回音,也将深深领悟到——
自从成为一名听鸟者起,你对这个世界和它的运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即便置身都市,也能感受到地球的律动。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凭内在的直觉去感受。
2024年1月16日 想读
现场性 豆瓣
Liveness: Performance in a Mediatized Culture, 3rd Edition
作者: [美]菲利普·奥斯兰德 译者: 陈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11
《现场性 : 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 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 如戏剧、音乐、 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 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 : 什么是现场表演? 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 《现场性》 是所有学习表演课程的学生和学者的必读之作。
2024年1月16日 想读 果然有人做了啊(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3版) 豆瓣 Goodreads
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
8.4 (98 个评分) 作者: [美] Robin Williams 译者: 苏金国 / 刘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 1
这本书出自一位世界级设计师之手。复杂的设计原理在书中凝炼为亲密性、对齐、重复和对比4 个基本原则。作者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将优秀设计所必须遵循的这4 个基本原则及其背后的原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包含大量的示例,让你了解怎样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出美观且内容丰富的产品。
此书适用于各行各业需要从事设计工作的读者,也适用于有经验的设计人员。
2024年1月16日 想读
孤独者的漫步 豆瓣
作者: (马来) 农夫 接力出版社 2024 - 1
本书是关于孤独的一幕幕剪影:作者用精妙的笔触,勾画上班族的你,电影院的他和只能跟金鱼、猫咪为伴的我。
本书是关于孤独的一组组冥想:作者用温柔的色调,绘制出你的特别,他的独特,我的异样,在这样的冥想中,世界诠释孤独,孤独疏解心灵,心灵注释美好的点点滴滴。
本书是关于孤独的一次次漫步和告别:告别疲惫和伪装,告别无谓的欢聚和扰攘,作者和我们一起在孤独中寻找安谧、芬芳。
繁华都市中的车水马龙、早晚高峰地铁上神色各异的打工人、格子间里与项目“作战”的工作伙伴、分手后在失落中的自我重建……一百余幅画面中,既有群像,又有特写,以群像衬托孤单,细致刻画出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经历过的瞬间。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
农夫像一名旁观者,凝视着那些感到孤独的微妙刹那,重现日常生活中打动人心的时刻。他积极地用画笔探索出口,以丰沛的感受力与人心特有的柔软,表现那些无法诉诸语言的感受,带给广大读者共情与安慰。
----------------------------------------------------------------
◆ 马来西亚当红插画家农夫首部个人作品,写给都曾与孤独同行的你
◆ 8个故事,20篇手帖,100余幅插画:是一个个孤独的共振,是每个人必然经历过的瞬间。或许有些时刻,一个人,刚刚好。
◆ 农夫因绘制五月天、陈绮贞等歌手专辑插画而闻名,被誉为音乐插画师,也是《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黎紫书《流俗地》原版封面设计师。
◆《孤独者的漫步》内外双封面“尽显孤独本态”,入选马来西亚《星州日报》“十大封面”。荣获iJungle国际插画设计大赛“书籍类”优秀奖
◆ 著名插画家林行瑞、纪展雄倾情推荐
2024年1月15日 想读
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 豆瓣
7.4 (5 个评分) 作者: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魏柯玲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1
本书共收入作者从1929到1982年发表于诸种报刊或单行本的18篇随笔。 这些文章长短不一, 风格多变, 所涉主题和文化背景亦极为繁杂, 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作者古今相鉴、 东西融贯的关怀与哲思,以及执着的人文主义情怀。另外,“时间”也可以看作一条暗线,贯穿全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也可以视作一部时间的变奏曲。
这部涉猎广泛的随笔集将强有力的思考融入充满诗意的语句。《尊者比德的几行文字》引人入胜地描绘出基督教抵达英格兰北部的时刻。《西斯廷》透过米开朗基罗及其弟子沉思生命与美。随后是一篇对于《历史小说中的语调与语言》的考察,文后附录1600年康帕内拉修士遭受酷刑的罕见笔录。《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一文则漫议悠长岁月给纵然坚固的古代雕像带去的变迁和磨蚀。
在余下的文章里,作者就《丢勒一梦》展开沉思,延续伊凡·莫里斯对《失败的高贵》的讨论,研究伊丽莎白·巴托里这一女性残暴的个案,并为动物保护进行激烈的辩护。本书所涉主题还有:追溯《流转的年节》,思考自焚的年轻人,记叙古老的狩猎诗文,解读怛特罗心法和印度古代艳情诗歌。
2024年1月12日 想读
人工智能文化 豆瓣
The Culture of AI: Everyday Life an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作者: (澳)安东尼·艾略特 译者: 郝苗 2022 - 6
本书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智能机器、先进机器人、加速自动化、大数据和万物互联网是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和当代社会的。作者就人工智能对工作和就业、社会关系、文化、身份、权力和未来等方面的影响做了全面论述,同时,对相关社会学理论观点进行了辩证性的介绍和评价。本书是对“人工智能文化”这个当代社会重要问题的批判式反思,其对社会学、科学和技术、政治和文化研究等广泛学科领域中工作的人来说,极具启发性。
2024年1月12日 想读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鲍辛格 译者: 户晓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这本书是真正的和充分意义上的划时代之作。——里夏德•魏斯(Richard Weiss)
鲍辛格用此书为1945年后德国民俗学的重新定向做出了重要贡献。——英戈•施耐德(Ingo Schneider)
鲍辛格的绝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他的描述和理论构想适用于各地。——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
2024年1月11日 想读
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 豆瓣
Mathematics and the Roots of Postmodern Thought
作者: 〔加〕弗拉第米尔・塔西奇 译者: 汪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3
在本书中,塔西奇挖掘了数学基础争论和后现代思想的深层历史线索,澄清了数学和后现代之间的隐秘联系,试图以实际行动来为科学和人文寻找共同的思想和历史基础,从而超越双方正在激烈进行的“科学大战”。
一方面,塔西奇着重考察和重构了后现代思想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和“解构”理论,证明了它们与数学之间的深层关联。另一方面,他考察了数学中受到的浪漫主义哲学的影响。最终他表明,向来被认为是对立的浪漫主义及其哲学―――浪漫主义的反抗通常被称为“反启蒙运动”―――与理性、与科学两者之间竟然存在着理论上的复杂共鸣,而且,这一复杂共鸣同样也存在于当前的后现代理论与数学文化之间。
塔西奇在书中讨论了彭加勒、布劳威尔、希尔伯特、 图灵、查尔汀、哥德尔等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基本观点,也考察了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等大陆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
2024年1月11日 想读
地球尽头的尽头 豆瓣
The End of the End of the Earth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贾晓光 2022 - 11
★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热爱我们眼前具体而脆弱的事物。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全新随笔集,展现深切人文关怀的恳实之作
★《金融时报》非虚构年度图书,犹他大学2020年环境与人文关怀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长文推荐
★弗兰岑去往南极,抵达地球的尽头,却更想拥抱身边人;
思考地球尽头的尽头,一个似乎万劫不复的世界,发现我们能做的,唯有珍视琐碎日常。
★整本书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而作:“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行动中找到意义?”弗兰岑证明了自己能够应对随笔创作的挑战,书写一个广泛、重要、影响到我们所有人的主题。——《金融时报》
★ 这是一位处于巅峰的作家的作品——柔软而可爱,细腻、优雅地传达深刻的见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逃离疯狂的方式。弗兰岑严肃、人性化的思考方式和写作,他梳理世界真相的想法,仍然有着启蒙的意义:还有太多事物,值得我们为之而活。——《卫报》
---------------------------------------------------------
16篇议题广泛、恳切有趣的随笔
弗兰岑描写他的“绝望”与希望: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已成定局,世界时刻在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自己热爱两大的事物——文学与鸟类——面临危机,焦虑之下,他选择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弗兰岑选择清醒应对,更选择怀抱希望。文学指明了一条出路,让他在一切中发现意义;而关注鸟类,去往地球尽头的尽头观鸟、写作,拯救他所爱的事物,竭尽所能从小事做起,才令人感到自己尚有可能过一种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也呼吁我们:我们以为坚固的世界结构其实如此脆弱。在动荡与恐惧面前,重视平凡的、微小的,荒谬的事物,努力觉察我们微小的人性,以及令我们愉悦的日常琐碎。
2024年1月11日 想读
德意志文学简史 豆瓣
作者: [德]海因茨·史腊斐 译者: 胡蔚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 - 1
本书是德意志性文学的首度阐释之作,荣获德国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德语文学史上有过两次世界级高峰的出现,本书将它们放在特殊的历史前提下来考察:18世纪晚期,德意志文学第一次异军突起,成为欧洲文坛领袖,这次崛起与莱辛、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的名字联在一起;德意志文学第二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20世纪初,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读者依然在阅读那个时期的作家:里尔克、卡夫卡、施尼茨勒、斯蒂芬·茨威格和托马斯·曼。”
作家,尤其是表现主义作家,既惊惧于历史中的预兆,又为其所吸引,而历史的真实最终超越了文学想象中的灾难。
语言的自由是文学生存的基础,文学想象力不能受政治和道德的约束。如果作家必须先对每个词进行审查,判断它们是否属于违禁语之列,它们是否在为德意志犯下的罪行辩护,他就失去了自由想象的勇气。
2024年1月10日 想读
在黄昏起飞 豆瓣
Vesper Flights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海伦·麦克唐纳(Helen Macdonald) 译者: 周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6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卫报》《旧金山纪事报》《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报》……联袂推荐
最负盛名的非虚构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获奖作者 海伦·麦克唐纳
她的文章,能永久改变你看待世界的眼光
这世界并非只属于人类,它也从未如此。
苞芽中卷拢的新叶、帝国大厦上方飞过的猛禽、婚飞聚集的黑毛蚁、吃完发酵浆果后醉晕的小鸟、丛林中安静长出的蘑菇……一双能与飞鸟对视的双眼,带我们看到这个从来不只属于人类的世界。拜访擅长救助雨燕幼雏的鸟类保育者、在泰晤士河上清点天鹅、参与地外生命的探索考察……在第六次大灭绝的过程中,这个曾经想变成苍鹰、隐入自然的作者,身体力行地记录为地球多样性做出贡献的种种努力。
在《在黄昏起飞》中,海伦·麦克唐纳汇集了她最受欢迎的文章,以及新的文章,主题包括对消失的乡村的怀念、养殖鸵鸟的磨难以及她自己试图入睡时的私人晚祷。在沉思囚禁和自由、移民和飞行的概念时,海伦邀请我们进入她最亲密的体验:从帝国大厦观察鸣禽迁徙通过光之敬意,在匈牙利观看数以万计的鹤,在萨福克的白杨林中寻找最后的金莺。她以清晰的笔触写下了野猪、雨燕、采蘑菇、偏头痛、鸟巢的奇特之处,以及我们在观察野生动物时发现的意外指导和安慰。作为本世纪最重要和最有洞察力的自然作家之一,《在黄昏起飞》是一本关于观察、迷恋、时间、记忆、爱和失去,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迷人和重要的书。
2024年1月9日 想读
驶向现代性 豆瓣
Driving toward Modernity: Cars and the Live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 张珺 译者: 席煦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3
【编辑推荐】
★以私家车为载体,探讨由私家车带来的物理流动、社会流动及身份地位的变化。
★深入中国轿车消费第一线,剖析中国私家车产业的发展与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
★拥有私家车,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还是更麻烦?
★一部关于私家车的民族志,以人类学家之眼记录日常礼俗。
★以4S店为场景,追踪各色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与际遇。
——————— ———
【内容简介】
万相·003号作品
作为现代化的物质载体,汽车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重塑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在当今中国,私家车与住房更是成为“地位性商品”的代表。购买、驾驶私家车,不仅深深改变了私家车车主的日常生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与之社会属性息息相关的空间建构、道德观念和身份意识。可以说,伴随私家车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缩影。
本书根据作者在珠三角地区为期十年的田野调查写成。通过展示受访者的成长背景、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考察私家车“开进”日常生活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呈现了被汽车相关的事物所影响的中产阶级与当前的汽车文化互动共生的现代性场景。
——————— ———
【媒体推荐】
张珺的《驶向现代性: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是一部出色且引人入胜的民族志研究,它考察了“有车一族”的兴起与中国中产阶级变迁的关系。
——《中国信息》
这部内容丰富的民族志将成为未来中国汽车消费研究的范本之一。张珺记述了华南中产阶级消费者被私家车所赋予的流动性,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太平洋事务》
张珺写就了一本出色、生动的关于轿车消费的人类学著作。中国当代驾驶与停车体验是解读中国迅猛增长的轿车市场与城市空间矛盾冲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美国三一学院人类学系教授 那培思
《驶向现代性》是一部与时俱进且引人入胜的民族志,作者写作用心,内容通俗易懂。本书细节丰富,为中国汽车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系主任、教授 张鹂
2024年1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