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30岁,我消失了518天 豆瓣
作者: 松茸怪 2022 - 11
刚过完三十岁生日,本将迎来爱情、事业丰收的松茸怪偶然查出自己罹患了淋巴瘤。眼看人生特快就要驶离轨道,她没有自乱阵脚,反而先给肿瘤起了个可爱的名字——陆西法,因为她相信“陆家嘴西边总有办法”。随后,她带着自建的一整套癌症诊治支持系统,有条不紊地走进取卵冻胚、骨髓穿刺、深静脉置管、化疗、严重感染、病情恶化转变方案、放疗……一系列升级打怪的旅程中,在集中精力攻坚治疗的同时一路挥洒迸着火花的创造力,持续绘画、写作、谱曲、下厨,将病床变成创意工作室。
本书包含着她的诊疗过程,也记录下她的心路历程,甚至能看到她绘画水平的进步,最重要的是,松茸怪希望它能像在这五百一十八天里陪伴自己的其他书一样,鼓舞、激励、帮助更多的人。
2024年3月19日 想读
想象的未来 豆瓣
作者: [德] 延斯·贝克特 译者: 黄勤 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3 - 9
原著中,贝克特试图向读者展现经济预期与现实不符时,虚构预期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或使经济陷入危机。贝克特认为,针对金融市场做出预测至关重要。即便有时预测并不准确,但预测能使投资者免于陷入对未来的过分疑虑,使投资者能够调动资源,做出投资决策。贝克特认为,市场预期不仅勾画了未来经济的蓝图,更能推动经济活动。市场参与者只有在相信市场未来存在收益的前提下,才会进行投资、创新、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这是一部由德国社会学家延斯·贝克特(Jens Beckert)所著的经济社会学专著。本书旨在提出有关资本主义动态的新视角,对虚构预期的作用与资本主义动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试图阐述当经济的预期与现实发展不相符合时,虚构预期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或是如何使经济陷入危机的。除前言与结论外,本书共分为三大主体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现有的预期方法,以发展出虚构预期这一概念。第二部分逐章讨论虚构预期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产生虚构预期的两种工具,即宏观经济预测和技术预测。作者认为针对金融市场做出虚构预期至关重要。因为对于市场的预期不仅可以勾勒出未来经济发展的蓝图,也更能促进现有的经济活动。该著作对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解读,并且开放性地吸收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为长期以来的相关讨论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3月18日 想读
吞云吐雾 豆瓣
Learning to Smoke:Tobacco Use in the West
作者: [英] 贾森·休斯(Jason Hughes) 译者: 石雨晴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 - 2
🚬无论是想戒烟的人,还是想吸烟或正在吸烟的人,都该看看!
人们究竟为何吸烟?本书打破医学领域将吸烟原因归于尼古丁成瘾的单一结论,以独特视角重新探讨了这一问题,引导读者拓宽视野,去思考更广泛的长期社会进程如何对西方的烟草观和烟草使用产生影响。
书中从16世纪烟草由美洲大陆传入欧洲写起,追踪了烟草使用观念的历史演变:起初,烟草被美洲原住民用作萨满仪式中的致幻剂;欧洲早期将烟草视为“万灵药”,作为治疗疾病和预防瘟疫的药物;如今,烟草的使用则被界定为一种蔓延全球的成瘾性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变化:烟草类型越来越趋于温和化;烟草的功效从使人失控逐渐转变为自我控制,且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于社交目的的礼俗式吸烟社会渐渐转向退居私人场合的法理式吸烟社会。而考察这些变化,就会发现它们与文明化进程、医学范式的改变、大众消费时代的兴起之间有着更为广阔的关联。
书中还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细致探究了个人层面的烟草使用与吸烟体验,及其与个人身份、人生转变的关系,呈现出在吸烟效果、吸烟理由上的多样性,并有力证明了烟草使用体验是社会心理过程与生物药理过程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吸烟行为不能只用被动的成瘾模型来理解,吸烟者自己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主动的角色。这为政策干预和个人戒烟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推荐: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心血之作,诺贝特·埃利亚斯图书奖获奖作品。
一部全面的、生动的、揭示真相的西方烟草使用史。无论是想戒烟的人,还是想吸烟或正在吸烟的人,都该看看!
◎从烟斗,到鼻烟,到雪茄,再到香烟,烟草使用形式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从16世纪的“万灵药”美誉,到今天被贴上大流行病的标签,烟草的医学地位如何改变?
◎烟草使用是如何从美洲原住民文化转移到西方文化中的?
◎从烟草被比作女性,到女性烟民大幅增长,这中间有着怎样的观念转变?
◎文明化进程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烟草观和吸烟体验?
👍名家推荐:
休斯做出了卓越的努力,既填补了有关烟草使用的社会学文献中一个棘手的空白,又证明了仅从临床角度无法充分解决烟草使用的问题。
——《当代社会学》杂志 Contemporary Sociology
《吞云吐雾》对西方社会的烟草使用提出了非常新颖的论点,考虑到了主要的社会学理论,且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为佐证。无论是专家还是关注吸烟问题的人,都会对该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霍华德·S.贝克尔 Howard S.Becker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吞云吐雾》探讨吸烟问题的方式不同于其他研究成瘾行为的社会学著作。休斯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审视了吸烟的经历,勾勒出烟草使用在西方的长期发展过程,展示了在昔日有着“万灵药”美誉的烟草,今天是如何被排挤到流行病的地位上的。
——约瑟夫·R.古斯菲尔德 Joseph R. Gusfield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社会学系名誉教授
2024年3月15日 想读
汽笛在山谷中独鸣 豆瓣
作者: 肖鹏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9 - 10
《汽笛在山谷中独鸣:滇越铁路小火车之旅(滇越铁路沿线考察纪实)》主要内容:火车的出现成了欧洲各工业强国的宠儿,也成了工业革命时代标志性的“明星”,据说世界第一部电影,也是以火车为模特拍摄的,可见火车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滇越铁路的全貌,《汽笛在山谷中独鸣:滇越铁路小火车之旅(滇越铁路沿线考察纪实)》采取了坐汽车、乘火车相结合的办法走完了全线。让你体验一种无法比拟的享受——享受大自然、享受历史、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享受科学技术的进步。
2024年3月15日 想读
横跨欧洲的快车 豆瓣
Trans-Europe Express:Tours of a Lost Continent
作者: [英] 欧文•哈瑟利 (Owen Hatherley) 译者: 金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 4
【不仅是一趟建筑和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 调合了建筑、政治、历史和文明,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
※ 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解读欧洲历史的复杂性
※ 《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卫报》等多家媒体推荐
·
【媒体推荐】
哈瑟利的书写改变了我们认识城市的方式。
—— 《独立报》, “了解欧洲政治的八个最佳读本”
·
对“欧洲城市”严厉、生动且及时的审视,当代谈论文化与建筑最引人入胜的声音之一。
——欧文•琼斯,英国报纸专栏作家、政治评论家及记者
·
我读过的讲述欧洲最好的作品,调合了历史、建筑及当代政治,由欧文•哈瑟利那混合了批判主义、博学及人道主义的笔触写下,极具标志性。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安娜•敏顿,英国作家、记者、学者
·
哈瑟利有一套独特的技巧:建筑、历史和政治知识储备加上文学天赋,他完美地继承了已故建筑评论大师伊昂•奈恩的才华。
—— 《文学评论》
·
凝练优美的报道……好比建筑的传世之作。
—— 《卫报》
·
【编辑推荐】
建筑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生活方式、政治与文化?又是如何体现观念与思想变迁的?一座典型“欧洲”城市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定义了“欧洲”?带着这些问题,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欧文•哈瑟利出发了。
·
本书书名 “横跨欧洲的快车”源自德国乐团“发电站”于1970年发行的一张专辑名,共25章,每章描写一座欧洲城市或一组城市群,但并不包括伦敦、巴黎、罗马等人们熟悉的欧洲。作者以建筑为核心,调合了政治、历史与文明,在英国公投脱欧后,开始重新审视何谓“欧洲”。
·
这不仅是一趟建筑与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里,欧洲的城市景观为全世界所青睐。高速列车在开放的边界之间穿梭,连接着多元的空间,串联了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秩序和趣味。这里有发电站乐团的历史城市乌托邦、超现代主义的音乐厅、充满想象力的公共空间,以及平等主义的未来派住宅。
·
欧文•哈瑟利作为英国最著名、最具话题性的建筑评论家之一,将在本书中出发探索整片大陆上的欧洲城市,不仅去领略它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还试图弄清楚欧陆与盎格鲁-撒克逊规范下的城市格局——美国、爱尔兰、英国和澳大利亚所呈现的规划简单,即以汽车为中心和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建筑空间——究竟有何不同。
·
在定义欧洲城市美学的过程中,哈瑟利意外发现了这样一片大陆:其分裂既在欧盟之内、又在欧盟之外。
·
2024年3月13日 想读
我++ 豆瓣
作者: 威廉·J·米切尔 译者: 刘小虎等 2006 - 6
随着《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Me++:The Cyborg Self And The Networked City)的出版,《比特之城》(City Of Bits)和《E-托邦》(E-topia)的作者完成了一套检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之衍生的非正式三部曲。威廉·J·米切尔描述了自马可尼以后的百年间无线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的不断扩大,发送和接受装置的不断缩小。正如他所说,这就像“大人国重启进入了小人国”。马可尼用高塔和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已经被手掌大小的手机所取代。如果马可尼的发明的操作者可以被看作固定的机器的附加肢体,则今天的手持设备就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这一转变逐次改变了我们和周边事物的关系以及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9·11那天,从即将坍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和被劫持的喷气客机中打出的手机电话,就是这种连续的电子卷入新状态的力量的证明。
由此米切尔提出,比特(信息的基本单位)和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的“试分离状态”已经结束,以渐增的频率,物理空间中的事件反映出电子空间中的事件,反之亦然;例如数字信息可以指挥一架飞机或一只机械手的运动。在本书中,威廉·米切尔考察了无线互联、全球互联、小型化、可携带对我们的身体、服饰、建筑、城市、空间和时间使用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电力供应的连锁中断、恐怖分子对交通网络的渗透、街道上的手机通话,都是一种生动的新城市状况的征兆——那无处不在的、无法逃离的网络互联。他指出,这个渐少为边界所管理、渐多为连接所管理的世界,需要我们重新设想、重新建造我们的环境,并重新思考设计、工程和规划的伦理基础。
2024年3月13日 想读
新媒介:关键概念 豆瓣
作者: [英]尼古拉斯·盖恩(Nicholas Gane) / [英]戴维·比尔(David Beer) 译者: 刘君 / 周竞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 8
2024年3月13日 想读
真实城市 豆瓣
作者: 斯蒂夫·派尔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4
《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真实城市:现代性空间与城市生活的魅像》以梦、魔法、吸血鬼和幽灵为四条追溯的线索,逐一呈现了这些被所谓的现代理性所封闭的视域对于城市生活、城市心理的情感投射作用,并且辨析出了与上述四个考察对象相对应的现代城市生活的情感运作机制:梦的运作、魔法运作、血液运作和悲伤运作。毫无疑问,这也正是现代性的“魅像”生产的运作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书中那些看似玄远的叙述和事像无一不切近我们身边的经验。
2024年3月13日 想读 脑洞大开……
“逛吃逛吃” 豆瓣
作者: [美]耶丽·昆齐奥 译者: 陶小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 - 1
在西方铁路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铁路餐饮堪称惊艳——毫不夸张地说,假若没有铁路餐饮,19世纪以来欧美的铁路旅行史至少逊色一半。美食从车站候车厅起步,在火车行进过程间传递温暖、幸福,带给旅客别致的唇舌体验:
前餐车时代,旅客要如何才能在漫长的旅途中吃饱肚子?
餐车出道后,不同铁路公司的菜单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引人垂涎的美食?
猜猜你在东方快车上能吃到什么?
本书作者带领读者们探寻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欧美餐车上的诸种美味,继而又见证了工业化铁路“配餐”的崛起与之影响,完整且生动地演绎了她眼中那个“黄金,但也不那么黄金”的铁路餐饮年代。
2024年3月11日 想读
地址的故事 豆瓣
THE ADDRESS BOOK: What Our Street Addresses Reveal About Identity, Race, Wealth, and Power
作者: [美]戴尔德丽·马斯克 译者: 徐 萍 / 谭新木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2 - 1
◎编辑推荐
★荣获众多奖项与推荐:《时代周刊》2020年必读书单、《出版人周刊》年度十大好书、《kirkus书评》年度非虚构好书、Goodreads选择奖2020年历史传记类年度图书入围、Porchlight商业图书奖入围,亚马逊编辑推荐非虚构佳作,《卫报》《华盛顿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女士杂志》《书单》推荐,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年度选书……
★角度独特,热点话题:通过街道地址与门牌编号的由来、演变与内涵,切入城市的“历史”与“现在”、风俗与民情,探索与思考身份政治、种族隔离、贫富差距与权力角逐等在当下广受关注的议题。
★全球视野,取材多元:横跨美、欧、非、亚各洲十余个国家与城市,从文献资料到口述访谈,讲述令人身临其境的故事。
★版权出售英国、匈牙利、韩国、中国台湾等
◎内容简介
街道地址有什么用?这是个少有人想过的问题,即使有人思考,大多也会认为街道地址的作用是保证准确投递邮件、让人们收到包裹,或者让旅行者不会迷路。《地址的故事》告诉我们,地址在历史上扮演了更深刻、更复杂的角色:给单个房屋编上号码的做法始于18世纪的维也纳,当时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导人玛丽亚·特蕾莎下令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臣民在城市中能够找到方向,而是为了征税和征兵;19世纪的伦敦,约翰·斯诺博士利用该市刚创造的房屋编号查明了一次霍乱流行的来源和传播路线;作者还对印度、韩国和爱尔兰的地名进行考察,追溯这些国家创建、纪念和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街道名称的不同方式……
本书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街道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在十余座世界闻名、影响力巨大的重要城市中走访和搜集资料,研究人们如何描述自己生活的地方,以及这种描述说明了什么。这些令人着迷的人物与历史,揭示了街道名称、房屋编号怎样与人们的身份、阶层、种族有关,为什么它们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它们关系到命名的权力、隐瞒的权力并且决定谁重要谁不重要的权力,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媒体&名家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有地址?这一问题是本书的核心。这本书对世界各地的街道名称的起源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研究显示除了准确地分发邮件之外,地址还具有更大和更邪恶的目的。她对德国、加勒比海地区、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街道名称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址不仅根据他们居住的地方,而且根据他们是谁来组织人们。作者通过自己引人入胜而又深思熟虑的表达,将地点、权力和身份联系起来,对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审视。
——《时代周刊》
这是一次有趣的探索,旨在追溯我们所居住的道路名称的起源和含义。作者在访谈中看到许多鼓舞人心的好管闲事者,他们的愤慨、好奇心和雄心壮志促使他们去面对那些被冷漠官僚机构所忽视的问题。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回答了很少有人考虑过的问题:为什么街道地址很重要?作者将深入的研究与巧妙的写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轶事相结合,阐明了街道地址的巨大影响,以及没有地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这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作者清楚地表明投递包裹只是地址的重要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今日,整个人类历史上皆如是。
——《kirkus 书评》
作者流畅的叙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个面向的重要性。她介绍了一系列了不起的社会运动人士、历史学家和艺术家,这群人的工作与街道地址的演变和意义产生交集。这部令人回味的历史著作用全新的视角展现其主题。
——《出版人周刊》
作者迷人的研究充满了对于地址如何影响全世界人们的洞察力。
——《卫报》
在一个过分强调不存在阶级差异的国家出版了一本批判阶级差异的重要著作。
——《华盛顿邮报》
阅读戴尔德丽·马斯克对磨坊巷和马丁·路德·金街的深入研究,你会意识到这些地理标志是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以及它们对从社会的正常运作到财富、贫穷和民主所有问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之外这还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从对城市网格历史到对努力给印度贫民窟提供地址的非政府组织的实地考察,马斯克让我们对人类寻找彼此的努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并窥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书单》
本书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且高度贴合时下话题。推荐给所有读者,尤其是通俗历史和政治的爱好者。
——《图书馆杂志》
我们街道的故事就是我们城市的历史。作者揭示了隐藏在街道名称中的故事是如何令人着迷和迷惑,就如同这座城市本身和那些把那个地方称为家的人们一样。
——珍妮特·萨迪-汗(Janette Sadik-Khan)任职于布隆伯格慈善机构,前纽约市交通运输部专员
《地址的故事》是一部经过深入研究的作品,它揭示了我们以看似平凡的方式为街道命名、为房屋和建筑物编号背后令人惊讶的历史和意义。对于城市学家和所有对城市、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作者
亚当·戈普尼克指出:“城市就是它们的街道。”街道不是城市的血管,而是它的神经系统,它积累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看,街道地址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它的思想,甚至是它的思维方式。在郊区的无序扩张中,大多数人都住在不知其名的街道上,或者住在根本没有适当街道地址的停车场上,这并非偶然。在这本生动而发人深省的书中,作者揭示了隐藏在我们将自己和他人置于社区表面之下的多层意义。
——杰夫·斯派克,城市规划师,《可行走的城市:市中心如何一步步拯救美国》Walking City: How Downtown Can Save America, One Step at a Time 作者
我曾希望《地址的故事》能改变我对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的思考方式。我没想到它会如此改变我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方式。
——汤姆·范德比尔特,《交通》Traffic 和《你可能也喜欢》You MayAlso Like 作者
戴尔德丽·马斯克的书就在我们的大街、小巷、大道和林荫道上。一部关于命名史的经典,丰富、复杂、引人入胜。
——西蒙·加菲尔德《地图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On the Map: A MindExpansion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Works 作者
2024年3月7日 想读 其实想找的是人如何认知地图的标识
二手世界 豆瓣
Secondhand: Travels In The New Global Garage Sal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亚当·明特(Adam Minter) 译者: 王小可 / 曹易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编辑推荐
★ 前彭博社驻上海记者,因《废物星球》而广受赞誉的作家亚当•明特又一力作
★ 《书单》《出版人周刊》《自然》《科学》《图书馆杂志》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
★ 作者历时4年,横跨五洲四洋,用职业记者的敏锐视角,通过生动的故事、触目惊心的数据全方位讲述全球旧货市场现状
★ 当你把不要的东西放在二手商店,它们会去哪儿?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留下的东西会经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买买买?如何构建一个没有冗余的未来?深刻拷问现代消费型社会主导下人的购买欲望
★ 囤积狂、二手物品爱好者、环保主义者必读
----------------------------
当你把一盒不要的东西扔在当地的旧货店时,这些东西的去向如何?
本书作者亚当·明特横跨五洲四洋,对全球知名回收公司与旧货市场进行了田野考察式的跟踪采访,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二手世界的宏观图景。
跟随作者的足迹,我们将认识形形色色的二手回收机构、个体与理念,从美国古德维尔旧货店到非洲加纳的阿博布罗西,从日本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整理法到BOOKOFF的“让旧书在书架上重获新生”的服务理念,从马来西亚阿马广场上的跳蚤市场摊贩再到星牌抹布厂的威尔森,涉及形形色色的二手贸易从业者和令人感慨抑或震撼的精彩故事。
我们还会发现那些被我们捐给慈善机构或者卖去二手店的东西,很可能穿越整个国家,甚至半个地球,来到地球的另一端,来到渴望这些东西的地方和人们的手中。即使在这个重视崭新、闪亮的物品的时代,二手物品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它为我们带来娱乐,帮助我们创造财富,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2024年3月7日 想读 好好玩啊
相片之用 豆瓣 Eggplant.place
L'Usage de la photo
8.3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 [法]马克·马力 译者: 陆一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相片的用途是为了书写,用文学诠释的“向死而生”
★ 用文字写下的相片,记录着昨天的欲望、今天的缺席、明天的死亡预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妮·埃尔诺和她的爱人马克·马力,拍摄下14张两人云雨过后的杂物相片,然后分别用文字记录下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
在拍摄这些相片的时间前后,埃尔诺罹患乳腺癌。生长肿瘤的乳房,大量脱落的头发,抗癌药物侵害的病体,这位用自身经历书写生活的作家将残缺的身体转移到相片之中。物质性的东西成为爱、死亡、欲望、缺失的唯一证据。
“我意识到我为相片所着迷,正如自孩提时代起,我总是被污迹所吸引:床单或是扔在走道里的旧床垫上的血迹、精液痕迹、尿渍;嵌入木质冷餐台上的酒渍或食物残迹;旧时信纸上的咖啡渍或油腻腻的指印。最具物质性的有机污渍。我意识到我对写作有着同样的期待。我希望词语就像那些我们无法去除的污迹一样。”
——《相片之用》
2024年3月6日 想读
莎乐美 豆瓣
Salomé
8.9 (66 个评分) 作者: (英)王尔德 译者: 中译 吴刚 / 英译 道格拉斯 勋爵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英伦才子奥斯卡•王尔德一生中创作的最著名悲剧
一段唯美凄恻、超越时代的《圣经》故事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只是唯美主义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取材于《圣经》里莎乐美为希律王跳舞换得施洗者约翰头颅的情节,这一圣经典故被王尔德的妙手挖掘出了最黑暗也最深 刻的内涵。欲望的纠缠,畸恋的爆发,诡异的氛围,都被他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发展到极致。而同时代的早夭天才画家比亚兹莱,亦称得上王尔德恶魔般作品最佳的诠释者。
本书收入了英国著名插画大师比亚兹莱为《莎乐美》创作的多幅插图——被誉为“有史以来诗人和画家最成功的合作之一”。
2024年3月6日 想读
泛若不系之舟 豆瓣
8.3 (38 个评分) 作者: 傅真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藏地白皮书》作者 “最好金龟换酒”博主傅真
迷失于世俗标准,困惑于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傅真决定为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她与丈夫毛铭基从英国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写成兼具爱恨情仇与人生思考的《最好金龟换酒》。
在《泛若不系之舟》里,傅真与毛铭基行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这本书的文字跟随他们颠沛流离,在记事本、电脑、夜车、小旅馆和咖啡店中辗转漂泊,诚实地记录着他们一路的见闻故事,探索着信仰、精神与内心价值,也见证着普通小人物身上顽强的生存本领。无论生活多么沉重、艰辛或不公,他们奋力向前,笑着流泪,珍视情感,保有尊严。
2024年3月6日 想读
On Revision 豆瓣
作者: William German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1 - 10
A trusted editor turns his attention t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writing: revision.
So you’ve just finished writing something? Congratulations! Now revise it. Because revision is about getting from good to better, and it’s only finished when you decide to stop. But where to begin? In On Revision, William Germano shows authors how to take on the most critical stage of writing anything: rewriting it.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thousands of writers have turned to Germano for his insider’s take on navigating the world of publishing. A professor, author, and veteran of the book industry, Germano knows what editors want and what writers need to know: Revising is not just correcting typos. Revising is about listening and seeing again. Revising is a rethinking of the principles from the ground up to understand why the writer is doing something, why they’re going somewhere, and why they’re taking the reader along with them.
On Revision steps back to take in the big picture, showing authors how to hear their own writing voice and how to reread their work as if they didn’t write it. On Revision will show you how to know when your writing is actually done—and, until it is, what you need to do to get it there.
2024年3月4日 想读
坏的哀伤,好的哀伤 豆瓣
Grief: A Philosophical Guide
作者: [美] 迈克尔·乔比 译者: 杨春丽 文汇出版社 2024 - 3
哀伤,是失去深爱之人的怆痛,是可怕的无助感,是情感风暴里的颠簸。
哀伤不可避免。
但对于它,我们往往缄口不言,周围的人似乎也只会劝慰。
让我们哀伤的,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病吗?除了痛苦,我们是否可以从哀伤中寻得益处?
哲学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脆弱的事实,但可以为更智慧地经历哀伤做好准备——
去理解哀伤的真相,找到伟大而持久的安慰。
一部关于“哀伤”的“哲学指引”,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乔比以心理学、文学、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为基础,娓娓道来哀伤是什么、我们为谁而哀伤,也层层深入地讲述了为何哀伤会将人们引向更丰富的自我认知和对人性更全面的认识。
·
【编辑推荐】
1.一场勇敢诚实的哲学探索:颠覆“哀伤是不光彩的”“我们应当极力规避哀伤”等大众传统认知,以勇敢、务实的哲学态度对“哀伤”主题进行探索——去理解哀伤的真相胜过在真伪杂糅的认识和老生常谈中寻求安慰;不管真相有多让人烦恼,我们每个人也依然想遵照真相来生活,因为我们在这之中能找到伟大而持久的安慰。
2.一部饱含人生智慧的通俗哲学:以通俗浅显而又充满哲思的语言,带领我们从哲学角度深入理解哀伤这一人生中的“非常情感”,驱散笼罩在哀伤经历之上的迷雾,让处于哀伤情感风暴之中的我们依然能够看清过去,重建当下,直面未来。
3.一本温馨真挚的心灵疗愈之书:对哀伤的哲学理解能带来独特的心灵慰藉。哀伤当然可能包含绝望的情感,没错;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哀伤而感到绝望,因为没有哀伤我们也不会感到更幸福。哀伤是极富人性的,它为我们提供了获得自我认知的宝贵机会,让我们在自己所依赖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依然能够理性地适应生活,并重建更好的自己。
2024年3月1日 想读
为胜利而战 豆瓣
監督稼業めった斬り―勝つために戦え!
7.7 (7 个评分) 作者: 押井守 译者: 彭琳 雅众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1
◆备受宫崎骏推崇赞誉的日本动画大师、《攻壳机动队》导演押井守精准剖析导演工作,深度阐释导演的胜利之道
【编辑推荐】
1、日本动画大师《攻壳机动队》导演押井守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独家观点,深度阐释导演的胜利之道
日本动画大师押井守,获得国内外多项奖项肯定,素以目光独到、快人快语著称,本书是他关于导演工作的成败论的经典之作。
2、备受卡梅隆赞誉,与宫崎骏齐名,国际名导斯皮尔伯格、沃卓斯基姐妹、昆汀・塔伦蒂诺视其为偶像。
在本书中,押井守精准犀利地点评十五位世界名导的作品。
3、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动画界的幕后秘闻
押井守深耕日本动画界多年,披露动画界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秘闻。
【内容介绍】
对电影导演来说,胜利是什么?为什么说票房和声誉双丰收的宫崎骏导演是无限不幸的人?拍出《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卡梅隆导演,失败了吗?漫画大神手冢治虫给日本动画界带来了什么功与罪?押井守开始做动画是从模仿宫崎骏开始的?
押井守被称为日本三大动画导演,其作品《攻壳机动队》《空中杀手》等自成风格,享誉国际。在本书中,他回顾自己的导演职业生涯,大谈日本动画界的幕后秘闻,幽默点评宫崎骏、卡梅隆、北野武、希区柯克、戈达尔等十五位世界名导的作品,深度阐释何为导演的胜利之道。
2024年2月29日 想读
昨日的世界 豆瓣
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
9.4 (112 个评分)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 孙龙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宇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2024年2月23日 想读
晚安,布布(01) 豆瓣 Goodreads
9.3 (2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淺野一二O 译者: 林子傑 台灣東販 2008 - 2 其它标题: 晚安,布布 1
孤單一人的少年,他的名字叫做「布布」。 這是某個城鎮的某個平凡少年之成長故事。他並不是塗鴉,布布只是個隨處可見,平凡至極的男孩子。全新表現手法描繪的本作,將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驚豔!!無可比擬,令人震撼之寫實×超現實的悲喜劇,在此揭開序幕!!
2024年2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