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The Buried: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
9.3 (40 个评分) 作者: 何偉(Peter Hessler) 译者: 馮奕達 八旗文化 2020 - 1
非虛構寫作大師──何偉Peter Hessler
繼《甲骨文》、《尋路中國》最新力作!
從尋路中國到埃及考古,何偉跨越埃及獨有的兩種時間概念
——「循環」和「永恆」,
以中國的歷史和政治反襯,理解埃及的政治和歷史。
一邊書寫重現天日的考古巡禮,同時目擊嚮往民主而革命的新生埃及!
細膩描繪「阿拉伯之春」的開羅回憶,以及尋常人物在革命時期的心路轉折
====================
從二○一一到二○一六年,何偉以《紐約客》特派記者身分,舉家遷往開羅,報導自二○一○年末「阿拉伯之春」後,埃及所受的影響以及局勢變化。在這五年內,埃及經歷了兩次總統更換以及軍事政變,在他筆下,就像是在為最古老文明記錄一段劇烈動盪的片段現代史。
作者採用了三條線索交叉進行的敘述方式,一條線索是因「阿拉伯之春」而起的埃及革命。這是現代埃及經歷穆巴拉克下台、穆斯林兄弟上台再下台的故事。但這不能簡單理解為一個表面上民主的故事,在作者筆下,它似乎是理解古老埃及和現代埃及之間不斷革命和政治變化的循環。在這條線索中,何偉抓住了埃及議會法老廳裡一個擦鞋人的故事――他打從一九六四年開始就在法老廳擦鞋了。「納瑟的時候我就在這裡,沙達特的時候我也在這裡。」而這個擦鞋人也見證了穆巴拉克的失勢和穆斯林兄弟會的崛起。他身高約五呎,瘦得像根竹竿,雙手已經染成紅褐色。他的右眼已經永遠睜不開了。
第二條線索是上埃及的考古。搖擺於古文明與新世紀之間的埃及有兩種時間:「循環」,指的是尋常人世的歲月遞嬗、河水漲退;「永恆」,則代表不變不動、完美圓滿的諸神時間;在上述的革命背景之下,他的寫作手法以考古巡禮、革命記錄為交錯穿插。這兩種寫作內容都以時間的演進為記錄刻度,從中帶出埃及獨有的時間觀。
透過埃及獨有的兩種時間概念,藉此理解埃及古王國時代形成的價值體系如何影響今日埃及人的世界。這樣的切入點落實在作者對埃及人的觀察:「不知何故,埃及人就是能在自豪的同時感到羞愧,在樂觀的同時表現犬儒,在嚴肅的同時開起玩笑。即便他們正在抱怨強人領袖對這個國家所作的一切,他們還是熱愛強人領袖。等到其中一堂以古埃及歷史榮光為主題的阿語課結束後,我的筆記本上出現了新的一句話:『埃及已經被人搶了七千年,但她依舊富有。』」
第三條線索是生活在開羅的埃及人的故事。包括在富人區收垃圾的薩伊德和同性戀翻譯員馬努。薩伊德也總是在考古,他從垃圾中找到主人的隱私、秘聞和有價值的物品,從中了解其他國家的人和新世界;而馬努的故事折射了伊斯蘭社會對性、婚姻、生活的獨特看法。他最後逃離了令他窒息的伊斯蘭世界,以中東難民身分來到德國,展開了作為同志的新生活。
本書最讓中文讀者感到會心一笑的地方是,因為何偉曾駐中國多年,並寫下被奉為非虛構寫作經典的《甲骨文》等「中國三部曲」,故他的埃及觀察時時以中國為參照。埃及與中國的共同點不僅僅是在人名上的:人這麼多,名字這麼少。我的電話簿裡塞滿了一個個的穆罕默德和馬哈茂德,一個個的曉梅和秀英。有多少不同的穆罕默德.馬哈茂德曾經端茶給我?以前那些王偉都上哪去了?穆斯林兄弟會的指導局有十八名成員,其中八人的名字不是穆罕默德就是馬哈茂德。總統大選的那個月,我隨隨便便就遇到三個穆罕默德.穆爾西,其中兩人是開計程車的。有一次在阿拜多斯,我訪問了某個名叫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因的人,這名字意思是「兩個穆罕默德」。
也在歷史。何偉觀察到,「仰賴外人」的傳統難免讓外來觀點在埃及歷史上持續下去。所有古埃及的年表與歷史都反映出西方的思維:王族興衰,編了號的王朝來了又去,王國根據古、中、新的順序前進。但這種直線式的歷史卻隱含了「發展」、「改善」、「進步」等對古埃及人來說恐怕不甚重要的其他價值觀。這遮掩了古人真正的想像力──他們更可能想像一種不變不動的永恆國度,而非某種往上發展的軌跡。
何偉的書寫就像一枝挖掘埃及精神的筆。憑藉這些尋常人物在這段悲劇與心痛時刻的生活,憑藉當代埃及與古代埃及之間的關聯,揮灑出對斯土斯民的驚人描繪,讓埃及在「阿拉伯之春」時期不為人知的歷史活了過來,並將他對開羅歲月的回憶與埃及人私密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他細膩描繪出一個恐有垮台之虞的國家,最值得關注的內在價值。脆弱的或許只是表面上的政治異動,其內部的人民依舊以剛毅的精神、以宗教的信仰苦撐著;而這股堅強而充滿智慧的人性,便是埃及留存的內在價值,比永恆不變的考古遺跡更加雋永、比動盪激情的革命更顯珍貴。
各界推薦
「何偉讓阿拉伯之春不為人知的歷史活了過來,以別具匠心的方式,將他對開羅歲月的回憶與埃及百姓私密的生活交織在一起。語見機鋒、富有同情,同時也是該國輝煌歷史與人類奮力追求自由的非凡證言。」──阿南德.戈帕爾,《好人不長命:阿富汗人眼中的美國、塔利班與戰爭》作者
「何偉是同輩人中最會講故事的人。他的寫作美就美在細節與堆疊,在不經意間以親密的方式形成深刻的連結。透過他們,你就能經歷埃及近年來動盪不安的歷史,彷彿身歷其境,彷彿生活其中。」──拉麗莎.麥法克,《溺水的陌生人:不可能的理想主義、極端選擇與助人衝動》作者
「本書是那種你捨不得讀完,也無法忘懷的書。憑藉偉大故事家的眼光,何偉將歷史、報導、回憶錄與尋常百姓的生活百態,為埃及與埃及革命交織出一幅美麗而懾人的肖像。」──本.羅德斯,《世界如其所是:在歐巴馬白宮的回憶錄》作者
「美妙得令人印象深刻,完全不像老派的旅遊著作,而是一家人在革命期間──瘋狂地方的動亂歲月──生活於埃及的歷史紀錄。」──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作者
2024年4月12日 想读
通向世界尽头 豆瓣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Railway
作者: [英] 克里斯蒂安·沃尔玛 译者: 李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从俄罗斯的心脏延伸到遥远的太平洋港口,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98公里,是19世纪最雄心勃勃的铁路工程,也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从催人泪下的故事到改变世界的军事行动,本书生动地讲述了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大量历史细节,同时涉及俄罗斯全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从千顶之城莫斯科,到波光粼粼的贝加尔湖,再到白雪皑皑的远东冻土。
跨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是中国与欧洲大陆之间最绵长可靠的纽带:20世纪初,启蒙的思想沿着这条铁路传入中国;20世纪中期,国家政要乘这条铁路出访苏联;20世纪末以来,它又成为能源和贸易的重要通道。这条地位独特的交通线见证了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种种变迁。
这是一部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堂关于这条铁路的全景式人文课,更不失为一本有趣、有效的旅行指南。
2024年4月12日 想读
Mobility and Cultural Author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豆瓣
作者: Pal Nyir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0 - 4
Chinese citize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mobile, both inside China and abroad, as migrant workers, tourists, and students. China is caught betwee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dangers posed by mobility, complicated by the government's own conflicting impulses to support and discourage it. Mobility and Cultural Author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demonstrates this intricate balance through an in-depth look at patterns of migration and state response.
Pál Nyíri argues that the loosening of China's restrictions on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ts promotion of domestic tourism, and its increasingly positive portrayal of migrants all follow a similar logic in which mobility comes to epitomize a new and modern China. Yet the loosening of administrative control is compensated by the imposition of cultural control over how mobility is represented and how mobile citizens make sense of their new experiences, as well as by continued restrictions on types of movement that are seen as undesirable.
With ever-growing popular and academic scrutiny of the topic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is compact, engrossing, and timely study is well poised to be read widely by scholars interested in globalization, nationalization, modernization, tourism, and modern China.
2024年4月10日 想读 又一坑
现代性的前景 豆瓣
Expectations of Modernity
作者: [美] 詹姆斯·弗格森 译者: 杨芳 / 王海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9
一部当代非洲的民族志
模糊的“现代主义”、单一的“发展理论”、伪城镇化
“非洲之星”赞比亚的矿工眼中的家国社会变迁
对“一带一路”进程有何启发?
·
·
【内容简介】
·
·20世纪中期以后的赞比亚曾被誉为非洲未来之星,其经济曾因铜矿和其他资源的出口而发展迅猛。然而从70年代中 期开始,赞比亚城市的经济开始恶化。
·
本书以民族志的方法记录了赞比亚以铜矿为代表的经济的幻灭,揭示了现代化宏大叙事的崩溃,探究了赞比亚在经济急速倒退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回应。
·
作者以铜带省矿工的经历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示了赞比亚矿工如何理解他们在社会、文化和经历方面的“进步”和“退步”,以及他们与家庭成员、朋友、铜矿公司、政府机构的动态关系,以此描述了社会变化以及城市化叙事的失败,并提出了一套替代分析的工具。
·
作者对现代化神话的破灭进行了反思,引导读者了解今日的非洲,并进一步思考现今全球化经济成功的虚幻性。
·
·
【媒体及学界评价】
·
长久以来,赞比亚的案例为我们理解城市空间中的社会进程提供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和经验参考,而弗格森的《现代性的前景》则是这种研究传统下的又一力作。本书以其翔实的记述、丰富的数据和精巧的理论性研究,足以被纳入城市人类学研究经典之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
通过《现代性的前景》一书,弗格森再次为人类学的学科重建做出重要贡献。他以一部鲜活的民族志,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末城市生活中对文化与世界主义的新解读,同时,他的宏观性关怀也有助于我们看到一片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被“适时”遗忘的非洲大陆。这是中肯、有担当且精巧的当代人类学研究典范。——Ulf Hannerz, 斯德哥尔摩大学
·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思想型著作,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我非常钦佩弗格森对非洲现代性的独到见解。他对文化的解析总不离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经济的现实考量。对于他的信息提供者(报导人)和城市研究的人类学前辈们,他严苛而又富于悲悯。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内容丰富,跳跃性强,既有“万恶的”后现代给生活带来的艰辛,也有关于城市中富有创造性的“休耕轮作”文化的精彩叙述。弗格森关于忧虑的、冲突的和来自某种暴力天性的两性关系的解析至关重要。这实为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好的非洲研究著作,应该请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读上一读。——Megan Vaughan,牛津大学
2024年4月10日 想读
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豆瓣
作者: 陈国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5
在大学里,文学作为知识来传授,认为文化就寄存在文学或重要的文学经典中。其实这是一种信念,是没有经过检验的。究竟文学何以成为一门知识?
过去,文学通过创作来帮助人完成某种人生意义;现在大多数人通过阅读来完成过去文人创作的功能。文学研究者要有更大的关怀和思考,帮助一代代人彼此沟通和理解。
文学承载一个发挥象征意义的系统,它负载的世界远大于我们生活的物理的世界。文学的意义可以是实用的,但它要承载更大的责任。
2024年4月10日 想读
猫的多元宇宙 豆瓣
The Cat’s Meow
6.4 (7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B.洛索斯 译者: 刘小鸥 / 吕同舟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
从非洲野猫到萌宠家猫,一部“喵呜”的千年演化史
“铲屎官”科学家讲述我们迷人家猫的演化传奇
《华盛顿邮报》《新科学家》《科学》《书单》好评推荐
————
家猫,也就是你家的猫,从它们在非洲的进化起点出发,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里就成了地球上最成功、最多样化的物种之一。乔纳森·洛索斯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位“猫奴”,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如今研究人员如何利用现代科技的各种工具——从 GPS追踪(你会惊奇地发现后院的猫都跑到哪里去了)、基因组学(你口中的暹罗猫究竟是什么?)到考古学——来揭开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秘密。除了掀开猫的祖先的神秘面纱,《猫的多元宇宙》还让我们以猫的视角观察当今猫的栖息地,包括认识它们的野生近亲,这些野生小家伙的习性有时和你家里可爱的家猫出奇地相似。
狮子和老虎会喵呜叫吗?如果它们不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你的猫会把死老鼠丢在你脚边(或者枕头上)?把虎猫当作宠物是个坏主意吗?猫最早何时离开非洲平原的?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那些猫又是怎么回事?洛索斯以亲切的口吻,引用亲身研究调查和多猫家庭中的诸多实例,轻松地解读了复杂的科学和历史,探讨几千年来自然和人工选择如何塑造了当代的猫,让许多新品种在解剖结构和行为方式上都和它们的祖先大相径庭。但作为捕食者的猫,在野外似乎仍旧留了一“爪”,在它们占领世界各地的新领地时尤为明显。
人类改造着猫,猫反过来也改变着它们周遭的世界。这本引人入胜又富有知识性的书,描绘出了猫和人可能面对着怎样的未来。
2024年4月5日 想读
未来是什么 豆瓣
What is the Future?
作者: 约翰·厄里 译者: 陆晓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6 - 9
约翰•厄里是近50年来*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在这本意义重大的著作中,作者认为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在构建我们的未来世界时至关重要,它们甚至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拥有未来世界的权利。
未来的一大特征是出现了许多棘手问题,其间涉及多种成因和多种解决办法,出现了长期的锁定和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本书通过3D打印与制造业、城市交通与能源和气候变化等案例分析告诉我们,未来世界正在我们的手中形成。
2024年4月5日 想读
中亚行纪 豆瓣 Goodreads
SOVJETISTAN
8.3 (2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 Erika Fatland 译者: 杨晓琼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5
欧洲十大新声音|韦塞尔奖|爱德华•斯坦福最佳旅行作家入围|挪威书商非虚构奖
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吉尔吉斯斯坦的胡桃木带回欧洲,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雅格诺布谷,人们还在使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用语——古雅格诺比语,生活遵循着另一种时间节奏。然而这五个国家一直被随意归为一个地区:先是作为亚洲到波斯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带,又被视为俄罗斯和英国大博弈的舞台。从里海之滨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最远的边境线。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最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法特兰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国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爆试验地,在干涸的咸海岸边遇到中国的捕虾人,还遇见自二百年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生活的德国门诺派教徒。她背包走遍了每个共和国的角落,将这五个中亚国家现在和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完整介绍给读者,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中亚行纪》是一部“穿越中亚的奥德赛”,一位青年人类学家的探索之旅。
*后苏联时代下年轻的中亚国家的现状以及地处俄罗斯文化圈中人民的选择
“当她带我们回到过去时,这些地区的复杂与美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这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各自拥有不同的人文与地貌,远在苏联之前就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尽管这五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颇为不同,但它们拥有共同的起源与命运:从1922年到1991年,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是苏联——那个在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型社会实验——的一部分。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青年人类学家筹备多年,当代关于中亚五国现状观察ZUI全面的非虚构杰作
作者埃丽卡•法特兰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两次进入中亚旅行采访,包括土库曼斯坦这个少有人被允许进入的国家。她在穿越哈萨克斯坦的火车上和陌生人一起喝伏特加吃鱼子酱,参加塔吉克斯坦农村的婚礼,亲眼见到土库曼斯坦总统参加赛马的惊心动魄的瞬间。从沙漠到草原,从农田到雪山,从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古老城市到新兴都市,一路上与导游、卡车和出租车司机、年轻母亲、考古学家、火车上的乘客、德裔门诺派教徒、移民官员和电视记者交谈。详细记录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有一席之地的突厥民族的国家化现状。形成了这部结合游记、历史与社会学调查的非虚构杰作。
*深刻的风土人物观察记录,深入当地生活,关注女性处境
在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一夫多妻盛行;塔吉克斯坦有大量男性前往俄罗斯工作,他们有不少在当地再婚取了俄罗斯老婆,抛弃家乡的妻子;吉尔吉斯斯坦更有恶名昭彰的“绑架新娘”传统,年轻女性被强掳上车并被迫结婚……作者通晓包括俄语,能与当地人充分沟通,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二十一岁的萝扎是在一天晚上从化妆品店下班回家的路上被绑架的,此时她已经在比什凯克生活了三年。这一切都不是意外:绑架她的男人知道她下班的时间,以及她通常走哪条路回家。在萝扎独自走到一条空无一人的昏暗街道上时,他动了手。他借了一辆小巴士,并带了十个村里的朋友。这些朋友强行将萝扎拖进小巴士里,把她绑在一个座位上。‘我已经绑架了你。你要做我老婆了。’坐在驾驶座上的男人宣布。”
2024年4月3日 想读
技术之外:社会联结中的人工智能 豆瓣
The Atlas of AI
作者: [美]凯特·克劳福德(Kate Crawford) 译者: 丁红,李红澄,方伟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24 - 3
人工智能是一种行使权力的形式和一种观看方式,也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资本表现,人工智能完全依赖于一套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凯特·克劳福德通过引入地图集的方式来讨论塑造人工智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力量,只有将人工智能与这些更广泛的结构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才能够摆脱纯粹技术概念的人工智能。在如今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世界里,通过不断对人工智能进行追问和批判性思考,才能够逐步接近真实的答案。
2024年4月3日 想读
安息日的真谛 豆瓣
作者: [美]A. J. 赫舍尔 译者: 邓元蔚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7
《安息日的真谛》是20世纪谈安息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赫舍尔以优美、热切、满怀对上帝所造万物的爱,所写下的《安息日的真谛》一书,在出版之后,就被推崇为是犹太信仰的经典作品,帮助数以千计的读者在现代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赫舍尔在这本简短而深邃的小书里,默想第七日的意义,引入一个带来巨大影响的观念:一种不是呈现在空间中、而是呈现在时间中的“圣洁的建筑学”。他主张,犹太教是个时间的宗教,犹太教所揭橥之生命意义,无法在空间及充斥于空间的物质中获得,只能在时间及弥漫于时间的永恒中领受,因此“安息日就是我们的大会堂”。
2024年4月2日 想读
水晶之城 豆瓣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作者: [美] 迈克·戴维斯 译者: 林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本书是关于洛杉矶兴起成为世界级大都市的历史。在这座城市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有着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从海外的日本资本到本地的黑帮,从洛杉矶的警察部门到街头无家可归的人,作者叙述了这座城市中形形色色的角色,以及被“极权”控制的公共空间。土生土长的作者,富含感情地评论了这座美国人既爱又恨的城市消失的过去、失败的梦想和无法变成现实的远景。
2024年4月2日 想读
裸城 豆瓣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莎伦•佐金 译者: 丘兆达 / 刘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纽约的原真性在哪里?或许在全球客眼中那些迷人的食坊酒肆、艺术画廊、旧建筑,本身就是纽约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在于一切从未改变,而是在时代的进化中,如何让这种原真性得以保存。
本书作者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2024年4月2日 想读
时空文化 豆瓣
The Culture of Time and Space:1880-1918
作者: [美]斯蒂芬·科恩 译者: 易灵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 1
☆ 打开感官,全速前进——回溯“一战”前的形形色色,回到一个沸腾的时代。
☆ 3D式地复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往昔,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成形的。
☆ 一部涉猎广泛、颇具趣味的思想史,带你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
☆ 思想和技术的碰撞,艺术与文化的绽放。关于过去、现在、未来,速度、形式、距离——横跨时空的一场盛宴。
☆ “这本书内容之丰富、涵盖范围之宽广,任何简短的总结都无法对其进行公正的描述。这本书充满了思想和见解、证据和例子,提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关键的几十年间思想生活的最全面的描述,现代世界主要就是在那时形成的。科恩对艺术和文学、绘画和建筑、哲学和心理学、物理和技术的掌握令人敬畏:他带着不可抑制的热情无比轻松地从普鲁斯特谈到毕加索,从爱因斯坦讲到斯特拉文斯基。”——《伦敦书评》
☆ “这是一本有关思想史的精彩、犀利的书,讲述了思想、技术、艺术和政治是如何粉碎了客观时间和资产阶级的空间等级。”——《国家》杂志
☆ “这本书极有价值和创造性,一定会成为研究文化与技术关系的典范。”——《美国历史评论》杂志
本书内容为188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技术和文化的全面变革,讲述了一场在沟通和运输方面的革命,分析了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认为这场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把他的关注点放在对时间和空间的叙述上,以跨学科的视野在音乐、艺术、文学以及哲 学方面提供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例子,创造了理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新模式,使这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对日后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2024年4月1日 想读
离岛 豆瓣 博客來
7.8 (6 个评分) 作者: 库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3
🌊
“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
选择离岛,就是逃离人心的孤岛。
三年,三座岛,作家库索三次只身探访日本偏僻之地的沉潜之旅。
——【内容简介】——
“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
离岛,指远离本土的、隔绝 于世的岛屿。日本不止是东京、京都、大阪、北海道……日本有400多个有人的离岛。每200个日本人之中,就有一个生活在离岛。
作家库索历时三年,独自走访了日本最为偏僻的数个小岛,切入岛国鲜为人知的边缘地带。五岛、佐渡、隐岐……离岛满足人们与世隔绝的浪漫想象:丰裕的自然,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得以完好保留的古典之美,悠闲缓慢,自给自足。
在库索的视角和笔下,离岛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和可能性,但也面临严峻的现实:这里没有超市、便利店、医院或任何娱乐设施,少子化和高龄化现象空前严重。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性别歧视、传统文化与艺术无以为继……耕田捕鱼的原住民为生计所困,只能奋力逃离。
但意外地,她又看到很多崭新的气象:为日本人定制旅行的年轻美国亚裔,拜师学艺、移住小岛四十余年的加拿大老先生,从零开始种植葡萄的法国金牌酿酒师夫妇,毕业于东京名校、拒绝高薪offer的80后爸爸,带领非遗传统艺术重获新生的庶民表演者……在刚刚过去的、充满“错位感”与不可思议的三年里,他们活出了我们不敢过的人生。
离岛不只是日本的缩影,也是世界的缩影。近代东亚社会共通的矛盾点,在这里一触即发。闭塞与贫穷是否真的无解?跟随库索,打破城市生活的边界,看普通人如何从孤岛上汲取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又将这种力量反哺土地。
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自愿放弃城市,奔赴离岛——
也许,这正是我们很多人的未来。
——【编辑推荐】——
无数年轻人逃离又降落,在城市之外找到未来。
作家库索沉淀之作,真实记录岛屿人生。
★在离岛,读懂日本!探索一片被遗忘、被忽略的偏僻之地
五岛、佐渡、隐岐——简中世界鲜少书写的处女地,满足你对海洋与飞地的一切好奇心和想象。
跟随库索,去往现代社会的边缘。与岛民同吃同住,在人迹罕至之地,了解日本文化的更多侧面。
★在离岛,重启人生!想象一种共识性、无国界的生命可能
名校毕业、拒绝高薪offer的80后爸爸、从零开始种植葡萄的法国金牌酿酒师、孤守农田的最后一位非遗技艺传承者……在焦虑不安、充满“错位感”的三年里,他们活出了我们不敢过的“慢”人生。
★在离岛,看到乌托邦的新鲜模样!体验一次从零开始、身体力行的耕耘
穷则思变,何以破局?《离岛振兴法》出台、国际基金会援助、小微创业的尝试与日渐成熟……深度纪实观察“岛经济”,全方位解读邻国日本的地域振兴成功案例。
“走出去,还是走进来?现在的年轻人离开城市、回家种地,并不是没有退路的选择。这是他们找寻到的未来。”——《种地吧少年》总导演杨长岭 寄语推荐
——【作者的话】——
这是我在路上的第九年,终于写出了一本我真正想写的那种书。
我走过的离岛,是少子化和高龄化的日本所有社会问题高度浓缩的容器。后来,我想搞清楚人们如何在那样的偏僻之地生活,毕竟,每200个日本人里,就有1个居住在离岛。
我看到了一个崭新世界:在这些大多数日本人一辈子都没到过的小岛上,生活着许多形状奇特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东京大阪和京都,甚至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一些想要寻求主流之外生活方式的人聚集在这里,一些想要走没有人走过的路的人聚集在这里。一些见过了广阔世界的人最终选择离岛作为归宿,他们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当下社会结构充满怀疑,正在尝试实践重建生活,并且用他们的日常告诉我:这里有他们想要的生活。在这里他们可以建设生活。
人们去小岛,恰恰是为了不躺着。为了不躺在城市里摸鱼打发人生,为了不让生命成为机器上的一枚齿轮,为了自己定义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定义。
选择地理意义上的孤岛,其实是为了逃离人心的孤岛。
——库索
2024年4月1日 想读
童话、博物学与维多利亚文化 豆瓣
Fairy Tales, Natural History and Victorian Culture
作者: [法] 劳伦斯·塔拉拉赫-维尔马斯 译者: 祝锦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4 - 1
邂逅仙灵精怪 漫步童话王国 品读自然文学 感受博物浪漫
踏上英国经典童话仙境之旅:
邂逅水孩子、妖精信使、仙王仙后、玩具公主、水晶宫、灰姑娘、仙子教母、小红帽、树精、沙地精......它们不只是童话角色,也是维多利亚文化代言人。
从自然奇观到进化奇迹
从童话王 国到科学仙境
从物种灭绝到自然复兴
回顾维多利亚时代的童话兴衰与博物思潮
《童话、博物学与维多利亚文化》是一部讨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自然文学与科学写作的著作,讨论主题围绕该时期的自然文学、经典童话与博物学运动而展开,作者为法国图卢兹大学英语系教授劳伦斯·塔拉拉赫-维尔马斯。
妖精如缩小版的人类,它们的无力蕴含着维多利亚人对自身的怜悯。而自怜是认清事实后的情绪释放,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接受环境在不断改变这个残酷的现实。维多利亚时代的妖精褪下了浪漫主义的浮华外衣,给“自然”的新内涵当起了代言人,借此摆脱了原本日渐式微的境地,重新焕发出生机。它们帮助科学家拓展现实的极限,打破了可能与不可能的绝对界限,让不同领域的讨论相互交融,描绘出科学中那些仅仅靠理性思维无法感知和体验的内容。它们还帮助科普作家应对水火不容的宗教和科学,实验室和大学校园里渐渐没有了灵性现象和基督教信仰的栖身之所,而科普作品也成了它们最后的避风港。
欧洲早期的妖精大多出现在推崇自然神学的故事里,它们没有固定的形象和套路,可以代表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科学家需要剥掉它们的表象才能发现背后的本质;到了后来,妖精变成了预言者,警告人们城市人口过剩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的后果,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拷问自己的良知。
2024年3月31日 想读
独活女子手册 豆瓣
ソロ活女子のススメ
作者: 朝井麻由美 译者: 陈怡萍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2 - 11
“独活”是指享受一个人充实的时间,不介意周围人行动的自立的生活方式。在日本独活女子的群体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一个人出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更好的体验生活。东京各处餐厅、酒店、咖啡馆以及景点也相应推出了针对单身女性的游玩和体验项目。本书传授给你享受一个人的人生“独活”的秘诀。不管是在卡拉ok 狂热地唱口水歌,在动物园看一整天熊猫,还是一个人的拉面、烤肉、迪士尼、夜间游泳池、温泉旅行.... 单独活动的话也完全OK! 书中选出难度从一星到五星的30 个独活供你参考! 同时本书也写到怎样解决独自一人不好意思的问题,提供了许多理由帮助你跨越心理障碍,用享受的心态完成独活。请注意! 独活不仅仅是单身者的游戏,有恋人或已经结婚的你,也欢迎你加入独活的世界。
2024年3月29日 想读
制造知识 豆瓣
作者: 姜华 商务印书馆 2024 - 1
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大卫·休谟“媒介化”自己,在文坛暴得大名,引来英国一代文宗约翰逊的讥讽;对书籍出版不闻不问的莎士比亚无心插柳,“促成”了莎剧千古流传;《霍比特人》从家庭晚间口述故事一步步走向英国民众,最终成为“托尔金神话”;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四处碰壁,几经周折方成文学经典;冷眼看世界、看人世的鲁迅,以扶助困厄中的文化青年助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进;武侠小说作家如过江之鲫,独有金庸造就了“传奇”……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知识经由媒介传播进而社会化的规律。
本书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私人化知识”到“社会性知识”的转变进行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化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私人”到“社会”的复杂过程,社会性知识不是“创作”出来,而是“制造”出来的。在制造知识的过程中,媒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书籍和出版,都是知识制造中赖以凭借的媒介,它们以媒介的特质,勾连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使得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成为可能。同时,又是某种程度上“媒介丛”,汇集了图像、肖像、书目、广告甚至知识人本身等不同类型的单一媒介,它们共同为知识的制造与社会效应的发挥提供了助力。
2024年3月28日 想读
萬物生長 豆瓣
作者: 童偉格 印刻 2023 - 10
童偉格 首部劇本集
文字熬煉成靈,愴痛析裂為光
缺席 遺忘 災變 瘋狂 死亡
當召喚的搖鈴響起
每一次,你都會多想起一點什麼
我對父親說──這次,就請你正確地死去吧。
你死後萬物生長,一切如新也如故。
幕啟,一盞路燈照亮黑暗,故事從這裡開始,空無舞臺,凝縮所有角色的時間。微雨,一名老婦靜靜走了,仰躺養老院外,手指夾著菸。然而,死亡早已來過了,在禁抑與肅殺的時代,當一個青年被迫永遠封印在牆上。而後餘生,他的妻子、女兒、女兒的女兒,在記憶的夜巡裡,一次又一次述說他的故事。
***
〈萬物生長〉
那些年裡,總有人趁著夜暗,將食糧與衣物,裝在布袋裡,垂掛在路燈的燈桿上。為了贈與給她們。
為了一再地贈與,因此,絕不能被人察覺。
像還有人,仍然沉默地記掛著,那個一直杳無音訊的人。
〈地下神〉
如果現在,還有一件什麼事,是你放不下的,你絕對不要說出口。你就自己憋著,把它,當成是一口空氣。你要節約使用這口空氣。慢慢地,在心裡,把它想得再更長一點。這樣,你就能活下來了。
〈歸鄉指南〉
這個寂靜的春天,雨滴,像是寒冷的光珠,彈過山頭,越過濱海公路。清洗我們家鄉,最近一次發生的滅絕。
寂靜的春天,濱海公路上,我看見每一顆雨珠,都像是太陽的碎片。
本書特色
童偉格首部劇作集.限量親筆簽名書
這是我們應該做,而且現在,總算有能力去做的一件事──召喚被掩埋的記憶。
當你一字一句唸出它們,便能明白萬物生長的祕密。
2024年3月28日 想读
拉波德氏亂數 博客來 豆瓣
作者: 童偉格 印刻 2024 - 1
拉波德氏變色龍,一種時間劫後的遺族。
每年四月,旱季起始,彼時,一整個世代的牠們,都將在旱地裡死絕,無一可能倖免。──童偉格
龐大的苦難,被收摺再收摺,凝煉成時光劫後,末世的證詞
紀實的碎片,虛構的臨在
每一次的書寫,都在無數次絕望中重生
俱是受辱時空的修繕,人的話語的奪還
骨灰池畔,水的冷冽,火的餘燼,人的消亡
他將自己的全副心魂,擠迫壓縮進累劫人類世思索者意識流,將漫長幽困於殘酷歷史的不可解,以共感臨現的同在回返,重新兌換了一次記憶的誓約。
預言者、倖存者、受難者、失蹤者、行刑者、死亡助手、屠殺者後裔,以及各種不可理喻的見證者、書寫者,他們的故事被掘取點燃,重新誕生。
追尋卡夫卡理應拭滅的字證,預視了體制與屠殺的成真。
跋涉於杜斯妥也夫斯基逃死的餘生,思索認罪長路,罪與罰的惶惑。
將普利摩.李維躍下冥河前的剪影倒帶──彼日,一個新世界的少年說「這是沒有的事」。再往前,往苦難極地,以夜鳥之眼瞪視,形上思維死去的場所,人文無憑,詞語的被褫奪。
悄聲逡巡園中地堡,逐一照探落實施行細則的士兵、法醫助手,甚至元首的牧羊犬,直視其無異於同類的行狀。亦借柯慈的疏離,提示文學的多重義理,切勿將這一切,簡化為普世立解的隱喻。
.請不妨這樣,理解我將對你說出口的殘酷。
.悲願是:應當要有文學創作,來為將臨的大屠殺作證。縱使作證,目前是預先的作證。縱使,在未來讀者的回顧裡,它預證過的將來,已是讀者實歷了的過去。
.永遠有一個可能:不是因為無法同理,不是的;正是因為擅長想像他人痛苦,一個人,才能成為優秀的行刑手。
.所有人都能找到自我圓說的邏輯,讓自己免於良心折磨。
.所謂「地獄」,是一個所有語彙、所有表達都無差別的地方。所謂「地獄」,就是一個人們會一再由衷地,嘔出地獄的地方。
2024年3月2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