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发现东亚 豆瓣 Goodreads
6.8 (20 个评分) 作者: 宋念申 新星出版社 2018 - 7
重建常识,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今日之东亚与世界格局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编辑推荐】
1. 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
本书有助于加深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深入理解。中国今日的版图是在清朝确定的,今天的很多争议来自于近代被欧美殖民的经验;朝韩领导人再次握手,美朝会面的展开,备受关注,而造成今日美、朝、韩、中复杂关系的源头,要追溯到“三八线”划分的那一刻;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西方文化在近代各自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的,而在二战后又是为何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晦暗不明的国际形势,你我作为普通民众,究竟应该如何判断?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有助于拨开迷雾,重建常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本质。
2.旅美学者讲述东亚历史,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作者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教授东亚历史。与国内的历史教育略有不同,美国的历史课堂更注重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对历史乃至现实的反思。因此作者努力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和邻国的历史。
3.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我们是否真的熟悉我们所在的东亚世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关于东亚的历史叙事,一边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一边又要警惕华夏中心主义;在种种定见下,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东亚历史,很容易被误读。作者以跨区域的、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并勾连鲜为人知的重要插曲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既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宏观的历史框架,又有妙不可言的细节,让你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4.历史学者写给大家的精彩之作。史学家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推荐阅读。
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2024年4月24日 想读
图像的生与死 豆瓣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译者: 黄迅余 / 黄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2024年4月24日 想读
Aramis, or the Love of Technology 豆瓣
作者: Bruno Latou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4
Frankenstein's monster was born of human endeavour and 19th-century ignominious end but provided many lessons during his 24 years of plans and prototypes. Aramis, the guided-transportation system intended for Paris, represented a major advance in "personal rapid transit" - a system that combined the efficiency of a subway with the flexibility of the private automobile. But in the end, the system of electronic couplings proved too complex and expensive, the political will failed, and the plans were jettisoned in 1987. The story of Aramis, of its birth and death, is told here by several different parties, none of which is given precedence over any other: an engineer and his professor, who together act as "detectives" to ferret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project's failure; company executives and elected officials; a sociologist; and finally Aramis itself, who delivers a passionate plea on behalf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that risk being abandoned by their makers. Technology has needs and desires, especially a desire to be born, but cannot function without the sustained commitment of those who have created it. Part novel and part sociological study, Bruno Latour has written a tale of a technological dream gone wrong. As the young engineer and professor follow Aramis's trail - conducting interviews, analyzing documents, assessing the evidence - perspectives keep shifting: the truth is revealed as multilayered, unascertainable, comprising an array of possibilities worthy of "Rasbomon". The reader is eventually led to see the proje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ramis, and along the way gains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ir technological creations.
2024年4月24日 想读
Failures of Forgiveness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Myisha Cher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3 - 09
Sages from Cicero to Oprah have told us that forgiveness requires us to let go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at it has a unique power to heal our wounds. In Failures of Forgiveness, Myisha Cherry argues that these beliefs couldn’t be more wrong—and that the ways we think about and use forgiveness, personally and as a society, can often do more harm than good. She presents a new and healthier understanding of forgiveness—one that will give us a better chance to recover from wrongdoing and move toward “radical repair.”
Cherry began exploring forgiveness after some relatives of the victims of the mass shooting at Emanuel A.M.E. Church in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forgave what seemed unforgiveable. She was troubled that many observers appeared to be more inspired by these acts of forgiveness than they were motivated to confront the racial hatred that led to the killings. That is a big mistake, Cherry argues. Forgiveness isn’t magic. We can forgive and still be angry, there can be good reasons not to forgive, and forgiving a wrong without tackling its roots solves nothing. Examining how forgiveness can go wrong in families, between friends, at work, and in the media, politics, and beyond, Cherry addresses forgiveness and race, canceling versus forgiving, self-forgiveness, and more. She takes the burden of forgiveness off those who have been wronged and offers guidance both to those deciding whether and how to forgive and those seeking forgiveness.
By showing us how to do forgiveness better, Failures of Forgiveness promises to transform how we deal with wrongdoing in our lives, opening a new path to true healing and reconciliation.
2024年4月23日 想读
梵高的耳朵 豆瓣
Van Gogh's Ear:The True Story
作者: [英] 贝尔纳黛特·墨菲 译者: 晏子慧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在阿尔勒的那个深夜,梵高割掉耳朵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在法国南部长大,从小就经常造访阿尔勒的贝尔纳黛特·墨菲一直所困惑的问题。被梵高赠与耳朵的神秘女子Rachel究竟是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怪异举动?为何高更说自己曾因涉嫌谋杀梵高被捕?梵高在1888年2月满怀激情和期许来到阿尔勒,却何以在不到两年半后自杀?在历经几代的造神运动之后,墨菲致力于挖掘出已成定论的历史背后的真相,以长达七年的深度田野调查,大量事发当时的一手资料,建立起15000多位阿尔勒居民档案库,还原出一个不同于大众印象中的、真实的梵高。
被误解几乎是每一位超前于时代的天才的宿命。与如今大众文化偶像的地位不同,在梵高所生活的时代,真正理解他、尊敬他的人寥寥无几。沉默和孤独是他的底色。在阿尔勒的一年,是他人生中极为高产的一段时期,可同样是在这一年,他的灵魂备受折磨,先是割去耳朵,而后生命走向终结。《梵高的耳朵》以长达7年的深度调查,逐渐还原出梵高在阿尔勒所生活环境的真实图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如何与他所处的社会碰撞和连结,又如何为身边人所看待?《梵高的耳朵》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这位传奇艺术家丰富而真实的心灵世界。 ——本书编辑 任菲
1. 荷兰梵高博物馆官方认证,BBC制作同名纪录片:荷兰梵高博物馆作为国际上极有威望的梵高研究中心,肯定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并将作者找到的关键证据举办个展展览。BBC于2016年播出同名纪录片The Mystery of Van Gogh's Ear;
2. 作者调查过程历时7年,深入阿尔勒一百余次,建立起梵高生活当时的阿尔勒逾15000人的居民档案,全书664条注释注明资料来源,句句有出处。根据资料中的蛛丝马迹逐渐拼凑出事件真相,还原出一个被造神运动遮蔽的、真实的梵高;
3. 作者的调查结果打破了大众对梵高的固有印象,腾讯文化、搜狐历史、华夏收藏、《中国商报》、界面等国内媒体纷纷报道本书;
4. 如果以推理小说的视角去看“梵高的耳朵”事件,真相将会如何?将“梵高割耳”事件当作一件疑案,不断搜集被遗漏的关键线索,有某种抽丝剥茧、逐步发现真相的阅读快感:是什么促使梵高割下了耳朵?为何高更曾因“涉嫌谋杀梵高”而被逮捕?为何梵高的邻居会发起请愿送他去精神病院?
5. 收录珍贵历史老照片,包括梵高割耳当日收治他的医师所画梵高耳朵速写、梵高之家“黄房子”被炸毁之前的样子、阿尔勒市民要求送梵高去精神病院的请愿书等。
2024年4月22日 想读 码字人书店
论毕加索 豆瓣
Picasso
作者: [美] 格特鲁德·斯泰因 译者: 王咪 一千遍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6
《论毕加索》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对从1900年至1937年间她所认识的毕加索的记录,形式上可被归为长篇散文的范畴。书中记述了包括毕加索的部分生平、作者与毕加索的交往经历、对毕加索作品的分析及感受等在内的诸多内容。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得这部书既不能被划定为体例严谨的学术著作,也不能被视为斯泰因对毕加索的私人回忆。从形式上看,斯泰因在书中仍在进行着某种文学试验,虽然这种企图还不致令读者感到不知所云,但其文本的先锋性依然是显而易见的。
2024年4月22日 想读
无望的逃离 豆瓣
Замыслил я побег
作者: [俄]尤里·波利亚科夫 译者: 张建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5
一个中年废物的虚无漂流,精神废墟中的斑斓众生
俄罗斯当代国民级作家、讽刺文学大师
“男人眼中的叛徒,女人眼中洞穿男人灵魂的专业向导”
🌊
编辑推荐:
俄罗斯当代国民级作家、讽刺文学大师代表作
——不能让人发笑的严肃作家不是好畅销作家
俄罗斯当代少数能够始终触摸社会伤痛的作家之一;
继承从果戈里到布尔加科夫的传统,“怪诞现实主义”创始人,当之无愧的苏联笑话大师;
刊登其小说的《青春》杂志,不得不辟出专门的贮藏室来存放读者来信。
人们在大街上认出他,会自发围起来召开一个小型讨论会。
作品不断被再版、改编成影视剧,并被译成多种语言。
🍂
一个中年废物的虚无漂流
——切中社会症结与痛点,侧写时代洪流中典型个体的心灵肖像
变革的列车呼啸而来,他却被夹在双轨间,动弹不得。
时代巨变,床榻上、电视前、酒杯旁,是他虚无度日的身影,
他躲避崇高,逃避希望,摒弃激情。
逃离是他不必然的人生哲学,悬空则是他必然的无望命运,
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又一个俄罗斯文学“多余人”。
他是一个在欲望中沉沦的中年废物,也是一颗维系可耻社会结构的铆钉,
如此逃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
“男人眼中的叛徒,女人眼中穿越男人灵魂的专业向导”
本书作为“家庭三部曲”之一,充满对当代婚姻生活的洞察,
在这里,你将遭遇一个坠入无尽虚无之中的滑稽男性。
读者称:“波利亚科夫同志,你将男人的秘密全都抖落出来了!”
👣
精神废墟中的斑斓众生
——崩溃时代的社会观察样本,勾勒当代俄罗斯的历史来路,映鉴时下的焦虑与不安
苏联解体的前后几年,体制崩溃,价值失序,一代人在精神废墟中游走。
穿梭于新旧体制的游蛇、骤然成为市场经济主人的新贵、
理想崩塌的革命老战士、隐身于喧嚣深处的行者、
不惧牺牲肉身的抗争者、物质和享乐至上者……
以库斯图里卡一般的荒诞与苍凉,勾勒独属于那片土地的斑斓众生,
全景式呈现20世纪末俄罗斯政治、经济、伦理等事态万象。

“20世纪末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见证一代人的千疮百孔,读之颇有余味与后劲
继承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源流,
着墨日常生活的描叙,编织独特的蛛网结构,
桩桩件件的小事,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个人一天内的半生回忆,也是一代人“漫长的季节”。
📖
内容简介:
一天早晨,人至中年的巴士马科夫正筹备与年轻的情人私奔至塞浦路斯,短短几个小时内,过去二十余年的荒唐人生在眼前闪过。这些年里,他一面流连于各色情人,并数次谋划逃离;一面经历着盲目的迁徙漂流,从党政机关到科研所,从下海经商到做停车场守门人,最后易职到银行,由此逃避着动荡的社会现实。正当他必须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做出选择之际,他仿佛记起了什么,于是准备重新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这部不无荒诞意味的小说中,波利亚科夫生动地描摹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艾斯凯帕尔”(逃离者)形象,他深陷生活的泥淖,内心迷惘,灵魂浮散,永远处于虚无状态中。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他是又一个新型俄罗斯多余人。故事在苏联的最后几年和这个国家解体的背景下展开,也勾勒出了社会转型期的众生,展现了生存的尴尬、人性的悖谬、社会风貌的变迁。
🎙️
媒体&读者评论
你们对尤里·波利亚科夫得谨慎点,他可是最后一个苏联作家!
——俄国作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如果现在还有俄罗斯的人民作家之说,那么这个作家就是尤里·波利亚科夫……如果有人问我,在我们俄罗斯中学,学生需要阅读的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还是尤里·波利亚科夫的作品,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第一的桂冠送给尤里·波利亚科夫。
——圣彼得堡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前所长,Н.Н.斯卡托夫
(波利亚科夫的作品)为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复杂的思想、艺术和道德探索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我们社会的现状以及当代俄罗斯的历史之路……波利亚科夫不仅是一个可读性很强的作家,还是一个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作家。
——2001年俄罗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尤里·波利亚科夫作品全集》前言
尤里·波利亚科夫是当代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最悦读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
──《商业家》
最优秀的作家应当醉心于经典的表达形式,运用明白易懂的词语,选取吸引人的主题。尤里·波利亚科夫恰好因此受人喜爱。
──《共青团真理报》
尤里·波利亚科夫属于为数不多善于描绘出十几年来我们的生活图景,创造出带有所谓怪诞手法的讽喻现实主义的画面。
──《莫斯科共青团员》
波利亚科夫以讽刺口吻,述说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内心世界。
──《结论杂志》
波利亚科夫想要创造当代人的心理肖像。
──《侧写杂志》
阅读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一件多么可悲可叹的事情,即使以这位巴士马科夫的人生为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苏联-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人。像他这样的人可能有90%。他是个惰性十足的浑蛋,昏昏欲睡。他不去生活,而只是 “等待”,让别人替他做决定。这本书写得非常犀利、真实、幽默,但又不乏伤感。
——俄国读者
如果您没有生活在苏联解体和新国家成立之前的时期,那么这本书将帮助您展现那段生活的一小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政治生活,还是劳动生活。……你可以幻想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俄国读者
丈夫要离开他的合法另一半,趁她不在收拾东西。二十年的共同生活可不是闹着玩的。翻东西带走的时候,一个人会想起自己的一生。毕竟,二十年年的婚姻生活,也是一个人的一生。在这一生中,有太多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一个人生活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者将这些故事有滋有味、有理有据地讲述给我们听。
——俄国读者
2024年4月21日 想读
摇滚、流行乐理基础 豆瓣
作者: 保罗·哈里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1
该书隶属于“提高你的音乐教学能力”系列丛书,原版引进自英国菲伯尔音乐图书出版公司。音乐被写下来才能被分享和保存,才能让其他人演奏。阅读音乐和理解音乐理论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为你作为一个音乐家打开了许多新的可能性。这是一本针对摇滚和流行音乐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写的音乐理论图书。这本书以简单的语言解释术语和符号,讲解节奏、音高、音阶、曲式与和弦形式。书中解读了如何在摇滚和流行音乐的背景下使用传统的乐谱符号,如何使用TAB和打击乐记谱法读写乐谱,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音乐理论来提高音乐创作。这本书可以帮助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获得从20世纪初至今适当的摇滚音乐词汇与摇滚和流行音乐风格的基本概述。
2024年4月21日 想读
小说使用说明 豆瓣
Le roman modes d'emploi
作者: [法] 亨利·戈达尔 译者: 顾秋艳 / 陈岩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11
《小说使用说明》(Le roman modes d’emploi)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亨利·戈达尔撰写的一部20世纪法国小说发展史,初版于2006年。法国小说在20世纪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变化过程。在此之前,小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按照因果律安排情节,并努力营造文 学摹仿现实的错觉,这些原则尤其构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欧洲小说的基础。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些小说家——例如伍尔夫和乔伊斯——开始对这种小说创作传统提出挑战。在法国,这一挑战与20世纪每一代中的好几位小说家相关。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通过探索摹仿小说的对立面,这些小说家也构建了一种真正的发展潮流。这一潮流具备自身的发展逻辑、发展过程和发展进度,其中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是它的两个发展加速期。处于这一潮流中的作品尽管特点各异,但也表现出某个重要的共性,即与以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为核心的传统摹仿小说拉开了距离。亨利·戈达尔的《小说使用说明》即关注了这样一种革新性的批判潮流。本书共十四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通过种种形式创新来“反摹仿”的法国小说家及其代表作,清晰地呈现出二十世纪前七十五年中,法国小说所走过的一条反传统路径,并分析了这条路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这一分析,亨利·戈达尔揭示了小说创作的多种可能。
______
要对这本超过500页的巨著作出说明并非易事,它涵盖了本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从纪德到佩雷克,途经普鲁斯特、阿拉贡、贝克特和克劳德·西蒙),并以令人惊叹的细节和精湛的技艺研究了小说形式所引发的所有关键问题,直到21世纪的来临。叙述者的角色和读者的地位,小说和证词之间的相互作用,自传和想象的交织,叙事与记忆的交错,游戏性的维度和形而上学的诱惑——所有这些基本的主题都被重新审视,并被一部密集、精确和耐心的作品所翻新,以惊人的博学和不寻常的强大分析为支撑,却毫无高深行话或泛泛之谈......戈达尔 “发掘 ”了鲜为人知或被遗忘的文本,并通过剥离它们来挑战某些批评的陈规陋习......这本书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小说的伟大冒险远未结束。
——《艺术杂志》(Artpress)
2024年4月20日 想读
A Life of One's Own 豆瓣
作者: Milner, Marion 2011 - 5
How often do we ask ourselves, 'What will make me happy? What do I really want from life?' In A Life of One's Own Marion Milner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and embarks on a seven year personal journey to discover what it is that makes her happy. On its first publication, W. H. Auden found the book 'as exciting as a detective story' and, as Milner searches out clues, the reader quickly becomes involved in the chase. Using her own personal diaries, kept over many years, she analyses moments of everyday life and discovers ways of being, of looking, of moving, that bring surprising joy - ways which can be embraced by anyone.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Rachel Bowlby this classic remains a great adventure in thinking and living and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reflecting on the nature of their own happiness - whether readers from a literary, an artistic, a historical, an educational or a psychoanalytic/psychotherapeutic background.
2024年4月20日 想读
铁轨上的德国 豆瓣
作者: [德]安德烈亚斯·克尼平 译者: 许晶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2
《铁轨上的德国》描述了铁路作为技术奇迹的发展和革命性的经济因素,直到今天的特殊作用。本书图片丰富,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包含蒸汽机车、煤炭、钢铁和金钱对近代德国的实际影响,从经济、战争到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白描式的真实叙述;作者还从多个角度对比了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铁路和联邦时期的铁路,有机车型号、轨距、货运力、人工数量等等非常详尽的图片和数据资料。本书对于人们了解德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国家,其历史上铁路的经济和军事价值,以及现在仍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的铁路很有帮助,对于想要了解工业革命以及工业化进程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可读性。
2024年4月20日 想读
人类知识演化史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Rethinking Science for the Anthropocene
作者: [德] 于尔根·雷恩 译者: 朱丹琼 九州出版社 2024 - 1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第一研究室的集体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作序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叙述全球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全新框架
“人类世”的知识出路
编辑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模型深入人心。
但是,在小范围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是否还有更多关联?科学知识是否应承担道德责任?自然科学只起源于西方吗?
◎雷恩教授用他扎实构建起来的崭新框架,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知识事关人类生存的全球图景。在“人类世”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与技术力量和谐共存;我们急需为科学做的,就是在名目繁多的政策、制度、组织中,寻找那类真正能为科学发展助力、与环境契合、与人类及其文明长久延续的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并让它们获得切实的发展。
而只有将我们自身暴露于各种风险和挑战中,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创造性,尊重每一个体的能动性,让世界网络更可交互,我们也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93幅生动插图,与正文论述相互映照
*18个解释框,细节知识拓展内容丰富
*书后附带术语汇编
媒体推荐
◎“沉潜与高明”——来自兰克史学(Leopold von Ranke’s Historiography)之国度的雷恩教授,沉潜游刃于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以迄文艺复兴后期耶稣会科学乃至中国、印度和伊斯兰诸文明的科学史古今文献典籍三十余年的扛鼎之作,《人类知识演化史》,终于展现在中华文化圈的读者群眼前;雷恩教授复在书中高明地指陈人类知识未来演化及至“人类世”的各种可能图景,气魄宏阔、胜义纷呈,诚为世界科学文明史中“主知主义”(Intellectualism)的新典范。
——冯锦荣,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
◎这部书所反映的研究成果将为知识史、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框架,为认识人类活动所开创的新地质年代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全新的视角,也为做出明智的战略思考提供历史启发。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雷恩长期关注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早在2006年,在《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一书中,他就用进化生物学理论来考察科学思想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增长理论。本书雄心勃勃,材料丰富,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方在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恩的最新力作《人类知识演化史》为所有关心科学命运的人而写……在1930年代,一个与今天相似的生存危机时刻,埃德蒙德•胡塞尔同样试图围绕人类的共同经验和共同需要来重新定位科学。然而,胡塞尔,一个以晦涩难懂著称的哲学家,几乎没有希望将他的观点传达给科学界。有了这本清晰易懂的书,雷恩取得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
——德博拉•R. 科恩(Deborah R. Coen),《科学》
◎这本内容广泛的书讲述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如何塑造它们所处的社会,又如何被它们所处的社会塑造——这一过程带来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人类世时代。这部作品中的深刻见解值得广大读者阅读。
——马丁•J. 里斯(Martin J. Rees),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
◎雷恩书名中的“演化”不是一个比喻,因为这本了不起的书为科技知识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真正的演化模型。雷恩进行了广泛的概念综合,提供了丰富的例子,这些都为思考和辩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加里•汤姆林森(Gary Tomlinson),耶鲁大学教授,《文化与人类进化历程》作者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它有力地促进了我们对知识如何在社会中运作的理解,同时直接涉及紧迫的当代问题。
——杰弗里•康托尔(Geoffrey Cantor),《泰晤士高等教育》
◎全球知识史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和雄心勃勃的项目。雷恩用他的专业技术和决心,直面了做出这样一个陈述的困难。其结果是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
——约瑟夫•D. 马丁(Joseph D. Martin),《今日物理学》
◎在《人类知识演化史》一书中,关注地球现状的学者和非学者都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和详细说明的东西。这本博学、丰富、重要的书确实打开了对话,而不是结束了它
——拉夫•德邦(Raf De Bont),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科学与环境史教授
◎这本书应该是所有认为自己是知识史学生的人的必读书。
——阿尔弗雷德•弗里伯恩(Alfred Freeborn),《人文科学史》
◎对雷恩长期职业生涯成果的一个鼓舞人心的全面评述。
——杰里米•特里维廉•伯曼(Jeremy Trevelyan Burman),《行为科学史杂志》
◎知识本身似乎是一个庞大而难以把握的主题。但是,这本非常清晰的书向我们展示了知识的结构是如何发展的:起初很缓慢,后来速度越来越快,最终成为今天的庞大现象。为了给我们共同的未来找到方向,我们必须了解知识不断变化的本质。这本了不起的书是完成这项任务非常有用的指南。
——扬•扎拉谢维奇(Jan Zalasiewicz),《金发姑娘星球:地球气候四十亿年的故事》合著者
◎长期以来,科学史学家一直回避宏大的总体性叙事,专注于专门的微观历史。本书大胆反抗了这一倾向,为知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以期能够应对当今的人类世挑战。
——阿娜•西蒙斯(Ana Simões),《既非物理也非化学:量子化学的历史》合著者
◎在这本杰出的书中,雷恩对人类知识从简单的日常实践到最抽象的科学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普遍而深入的观点,为理解科学史的方式提供了一个突破。
——里夫卡•费尔德海(Rivka Feldhay),《伽利略与教会》作者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世”及其前所未有的挑战?雷恩通过追溯古代的知识系统来解决这一迫切问题。他的答案在于摒弃抽象和无限的视野,转而追求考虑到地方性和人类个体能动性的知识。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他的这部巨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朱莉亚•阿德妮•托马斯(Julia Adeney Thomas),圣母大学
内容简介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2024年4月19日 想读
豆瓣
Richter : Ecrits, conversation
作者: [法]布鲁诺·蒙桑容 编著 译者: 李元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3
全书组成:自述+ 听乐笔记+ 数字中的里赫特+ 里赫特影像。
各册简介:
《自述》:收入作者中文版序、序章,以及蒙桑容根据与里赫特对谈整理的里赫特自述。黑白插图170幅,包含演出照、生活照、与友人的合照等。附里赫特重要演出年表、合作音乐家名单。
《听乐笔记》:收入1970—1995年间里赫特的笔记精选,主要内容是他观看音乐会、听唱片等活动时写下的评述文字,包括时间、地点、曲目、演出人员及听乐感想等,因此称作“听乐笔记”。
《数字中的里赫特》:里赫特演奏会及演奏曲目统计。蒙桑容耗费巨大精力整理了里赫特演奏生涯的各种数据,包括各种维度的演奏曲目统计、音乐会场次统计……为里赫特的粉丝提供了偶像作品明细,也有音乐史、演奏史研究的价值。
《里赫特影像》:收入里赫特全彩照片42幅,由蒙桑容提供,多数为独家呈现,是供爱乐者欣赏、收藏的影像图册,车线装订,可裁下任意一页装入镜框摆放。
2024年4月18日 想读
常识 豆瓣
Common Sense: A Political History
作者: [美]索菲娅·罗森菲尔德(Sophia Rosenfeld) 译者: 马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4月18日 想读
汗水的奖赏 豆瓣
Sweat: A History of Exercise
作者: [美]比尔·海斯 译者: 沈慧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4 - 4
★《纽约客》年度好书、2022年Esquire最佳非虚构类图书、2022年Lit Hub最受期待图书
★一段横跨2000多年、足迹遍布三大洲、追溯运动起源的征程
★一部关于运动的文化、科学、文学和个人史
★内含16页彩插,生动讲述有关运动的人与古代运动场景
-
古代人将运动员的汗水视为宝贵的商品。
出汗的益处是避免死亡。
笑——“内脏的慢跑”。
古代的武器是手、指甲、牙齿。
生命不过是四肢的运动。
……
跑步、游泳、摔跤、拳击、举重、散步、瑜伽……比尔·海斯通过追溯这些不同运动形式的起源,记录了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将他自己个人的运动经历与从古至今的运动的文化和科学史联系起来,剖析人类运动的动态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了解运动在21世纪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
————————
本书精彩讲述了运动在数千年间的起起伏伏,让我为之着迷。
——简·方达(Jane Fonda)
把过去写得更加人性化。
——《泰晤士报》(The Times)
博学、风趣、精力充沛、历史悠久,仿佛身临其境。
——《卫报》(The Guardian)
2024年4月16日 想读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 豆瓣
Around the World in 80 Books
作者: [美] 大卫·丹穆若什 译者: 宋明炜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4
“倾心吧,读者,你将心生喜悦。”
一本书就是一个起点
重启我们时代的文学壮游
~~~
★ 哈佛大学教授的80堂文学课
★ 不可错过的各大洲经典之作
★ 精致图文书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是哈佛大学教授大卫•丹穆若什的80堂文学课,借助80部世界文学经典来 完成一趟环球旅行。大卫•丹穆若什教授模仿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福格船长,但起点变成了自家书斋,交通工具是书籍,每天凭借一本书带来的灵感,从伦敦出发,途径巴黎、开罗、耶路撒冷、加尔各达、京都、上海、南北美洲,直到再回到伦敦;从伍尔夫、狄更斯、但丁到卡尔维诺、沃莱•索因卡,再到吴承恩、鲁迅、张爱玲、莫言、北岛、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和奥尔加•托尔卡丘克……读者随之探访全球各地,与经典和现代文学对话,也与当地的风土、人物、城市和乡野对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曾说,丹穆若什教授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那个人。《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为人类记忆建造了一座纸上宫殿,以危机时刻燃灯前行的人文力量,将读者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
丹穆若什教授或许就像老欧洲的文艺复兴人,当文明晦暗不明的时候,他会通过自己思想的燃烧,让思想和艺术的光明延续下去。——宋明炜,韦尔斯利学院教授
丹穆若什包罗万象的故事中暗藏着智慧和机锋。——《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如同某种全球定位系统一般,让读者在各大洲的文学里程碑中绘制出一条有意义的道路。——《纽约时报》莉莎·施灵格
丹穆若什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尽可能大的范围——从楔形文字到象形文字,从低地德语到纳瓦特尔语——跨越数千年和十几种语言的旅程。——宋惠慈,耶鲁大学教授
丹穆若什汇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各色天才作家。他们既广为人知,也鲜为人知,但都有一个关键的共同点:他们的写作能够将读者带到远近各地,而无需离家。——《史密森尼杂志》詹妮弗·纳勒维奇
2024年4月16日 想读
从废园到燕园 豆瓣
作者: 唐克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内容简介
从皇家废园到莘莘学子的梦想之地,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经历了怎样的建造过程?
未名湖畔的诗意景观险些被从校园规划的蓝图上永远抹去,博雅塔“中国式外壳”的建造本是一场耗资不菲的实验。“中国建筑复兴”的号召下,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样式”,燕园的缔造者们争论不休,规划者和实施者的分歧贯穿始终。
在这段往事中,有说着流利英语的国学大师、深爱着中国园林的异国教授、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对建筑问题负有责任的化学家,还有号称在内务府干过活的工匠……本书以一手史料、百余幅图片,再现他们的合作、争执、博弈、妥协,以及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狂澜中,燕园一步步拥有如今湖光塔影的历程。
*名家推荐
茂飞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关键建筑师之一,由他开创的以清代官式建筑造型结合现代技术的“适应性建筑”设计之路影响深远。唐克扬撰写的《从废园到燕园》借助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讲述了茂飞“适应性建筑”的代表作燕京大学校园及校舍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故事。除揭示了茂飞独到的设计意匠之外,他还告诉我们,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不仅是风格和意象演变的诗篇,其中也交织着工程本地化和项目各方精神与物质利益关系互动的插曲。
——路易斯维尔大学摩根建筑讲席教授 赖德霖
这是从历史的尘埃中拂拭出来的图景。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李公明
2024年4月15日 想读
Lighthead 豆瓣
作者: Hayes, Terrance 2010 - 3
From an award-winning poet, a new collection in which the political and the personal converge in innovative and beautiful ways
In his fourth collection, Terrance Hayes investigates how we construct experience. With one foot firmly grounded in the everyday and the other hovering in the air, his poems braid dream and reality into a poetry that is both dark and buoyant. Cultural icons as diverse as Fela Kuti, Harriet Tubman, and Wallace Stevens appear with meditations on desire and history. We see Hayes testing the line between story and song in a series of stunning poems inspired by the Pecha Kucha, a Japanese presentation format. This innovative collection presents the light- headedness of a mind trying to pull against gravity and time. Fueled by an imagination that enlightens, delights, and ignites, Lighthead leaves us illuminated and scorched.
2024年4月14日 想读
漫长的20世纪 豆瓣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Money, Power and the Origins of Our Times
作者: [意]乔万尼·阿里吉 译者: 姚乃强 / 严维明 2022 - 4
作者在书中借鉴包括法国年鉴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体系论在内的思想和方法,指出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以“漫长的”世纪更替一路走到现在,先后接续的各个时期之间既有连续性又有各自的特征。在每个这样的世纪,都存在一个资本主义核心,主导着资本积累沿特定路线发展,这个核心被称为霸权,而每个霸权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周期过程。
阿里吉被视为当代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漫长的20世纪》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布罗代尔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方法,综合了社会理论、比较历史和历史叙事,追溯了七百年间资本积累与国家形成之间的变化,创造性地构建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资本积累周期理论,对资本主义扩张历史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深入且极具说服力的分析,被誉为历史社会学的杰作。
这部杰作如此吸引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在过去半个世纪,作者积累了大量关于资本主义研究的杰出学术成果,又凭借一己之力调研、吸收和总括如此海量的知识,并把它们熔为一个严整的历史。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2024年4月14日 想读
有思想的生活 豆瓣
Lost in Thought: The Hidden Pleasures of an Intellectual Life
作者: [美] 泽娜·希茨 译者: 吴万伟 中信出版社 2024 - 1
* 普林斯顿大学2022年“共同阅读计划”荐读图书
* 芝加哥大学Seminary Co-op书店2020年度好书
*《万维钢·精英日课》解读图书
* 思想类播客London Lyceum 2021年度好书
* BookAuthority网站年度哲学新书
* 希特奖得主泽娜·希茨,浮躁时代写给每个人的智识生活指南。突破精英的傲慢,普通人也有权利过上富有思想的生活。
* 关于学习作为通往内在之路的优雅沉思。重申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对于当代人的价值所在。
【内容简介】
智识生活是什么?它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益处?普通人如何过上一种富有思想的智识生活?
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人人都奔波忙碌,几乎每种事物和每个人做事的价值都以“有用与否”这个尺度来衡量。久而久之,人变成了工具,工作毫无意义,生活疲惫无着。哪里可以寻得持久的快乐、内心的笃定以及人格的庇护?
在希茨看来,智识生活可以培育人的内在价值,找回人之为人的尊严,重启自由思考的能力。很少有体验能像智识生活那样让人备感充实,而这种智识生活来源于纯粹的学习、必要的闲暇以及沉思。
希茨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遵循一种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辨传统,通过文学、图像、故事和案例来展示她眼中真正的智识生活是什么样子。她以令人振奋的典范为向导,身体力行地投入当地社群的集体中,亲身验证智识生活在不同阶层践行的可能性。她意识到,学习是普通人就能做到的高级活动,以学习为目的的智识活动能够滋养人的内心生活,创造幸福价值。
她带领我们回眺人类过往的精神高度,思考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学习是如何被追名逐利所腐蚀的?智识生活对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社会的繁荣有何种作用?在人类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向我们提出的要求面前,人文学科又该如何发挥其“无用之用”的力量?
智识生活让人遁入内在的静修空间,又通往超越自我的现实。往复其间,我们得以记住自己本来的模样,仍对前路抱有迷人想象;也会对窗外的小鸟好奇,对浩瀚的星空生畏。如此,浪漫重新降临。
【编辑推荐】
1.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智识生活指南。在当今一切快节奏、注重效率和功用的年代,人越来越难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自我的价值认可。作者认为智识生活可以稳固人的内核,培育人的内在世界。她从实践经验、哲学思辨层面阐释何谓智识生活,以及智识生活的内在固有的好处,人人皆可从中受益。
2.从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以精神世界来抗衡外部世界。将“对学习的热爱”“为学习而学习”作为对抗外部世界有辱人格的无休止竞争的一种努力,是人类尊严的绿洲和人类光荣的苗圃。将现有的生活方式转向一种富有思想的智识生活,从外在认同转向自我笃定,从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以期达成个人的成长、人类的良善。
3.反驳文科无用论,重申人文对于当代人的价值。在社交媒体霸占人们绝大多数闲暇和注意的时代,人文学科尤其面临着空前的压力。与理工科相比,人文学科似乎没有任何直接的产出,显得很“无用”,这本书正式为这种思潮平反。泽娜·希茨用自身的经历和书中的论证肯定了人文的内在价值,以人文精神的“无用之用”反驳了“文科无用论”。
4.突破精英的傲慢,让每个人都有过上智识生活的可能。希茨认为,智识生活并非高校象牙塔里的人所独有,也可以出现在出租车、海滨度假区、图书俱乐部甚至监狱里。思想生活也不是文人骚客式的附庸风雅,而是将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是现实世界中遭到践踏的被压迫者在精神世界中重拾人性尊严的一种方式。阅读和智识生活对于各个阶层的人都有非凡的意义。
5.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提出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论。
智识生活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如何利用学习、闲暇、沉思来获取幸福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好学真正践行起来是什么样子?
学习是如何被追名逐利腐蚀的呢?
如何从外在认同转向内在价值的获取?
如何平衡才华和野心?
如何充分践行对学习的热爱,使其变成一剂良药来改变没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或减轻各种不可避免的苦难?
智识活动与普通人类社会之间是否存在天然的紧张关系?
普通人如何过上富有思想的智识生活?
【媒体推荐】
希茨的智识生活不是集中在具体内容上,而是对任何话题的思想探索,我们从多样的人物故事中看到不受限制的思想探索的好处,培育内心生活,提供人类尊严的避难所。
——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
在一切似乎都在与思想活动作对的年代,《有思想的生活》动情地宣示了对思想的信仰。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著有《和博尔赫斯在一起》《阅读史》《夜晚的书斋》等
阅读泽娜·希茨真诚、恳切的《有思想的生活》,可以让人清醒地重新意识到思想活动和教学为何应该是充满爱的服务——它回应了每个寻求理解之人带入这个世界的疑惑和好奇。希茨的书应该会让每一个投身学术的人都振作起来,更加积极地去解决如何设计出可以让我们昂首骄傲的高等院校这个问题。
——丹妮尔·艾伦(Danielle Allen),哈佛大学校级教授
泽娜·希茨对生而无用感到忧虑,同时又惧怕沉浸在智识生活中会使人与真正重要的东西隔绝开来,《有思想的生活》讲述了她克服这种忧虑与恐惧的激动人心的历程。她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在努力把事情想清楚的过程中才会出现。这对她自己和对我们都有启发。正如她的结论所言:“如果不允许智识生活在其值得赞许的无用性中留出一方天地,它就永远不会结出实际的果实。这是一个古老的教训,但须重新学习,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下受人追捧的社会正义成了新的偶像,而无实际用处的沉思则正被牺牲掉。”
——斯坦利·菲什(Stanley Fish),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法学教授
《有思想的生活》将回忆录、哲学思考以及从爱因斯坦到多萝西·戴的故事生动融合在一起,以引人深思而具有原创性的优雅方式,捍卫了思想生活的内在价值,指明了高等院校理应再度重视它的原因。
——基兰·塞蒂亚(Kieran Setiya),麻省理工大学哲学教授,著有《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在《有思想的生活》中,希茨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它的核心问题简单得出人意料,而且很吸引人:我们应该对自己做什么。
——乔纳森·马克斯(Jonathan Marks),尤西纽斯学院教授,《华尔街日报》
《有思想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益的提醒,或许对其他读者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应该试着留出至少一点空间,用于引导我们进入智识生活的思考性学习。
——詹姆斯·M. 朗(James M. Lang),圣母学院教授,《高等教育纪事》
泽娜·希茨的《有思想的生活》为纯粹的知性主义和智识生活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热情而有力的辩护。
——史蒂夫·明茨(Steven Mintz),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
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证明了思想活动有能力使受压迫的生命获得尊严。……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很美。
——苏菲·邓肯(Sophie Duncan),牛津大学教师,《文学评论》
希茨的回忆录很有感染力,她描述了学术生活如何使她失去了对学习的热爱,之后她又如何找到了一条有意义的道路。
——乔·汉弗莱斯(Joe Humphreys),记者、作家,《爱尔兰时报》
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以后,你可能会像我一样觉得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实。
——罗斯福·蒙塔斯(Roosevelt Montás),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讲师,《华尔街日报》
《有思想的生活》是对学习和智识生活有力的辩护……希茨的知识广度得到了展示。
——奥雷利安·克拉乌图(Aurelian Craiutu),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教授,《洛杉矶书评》
《有思想的生活》令人惊奇,展示了一个人如何从空洞的账本式学习中被拯救出来,或者说是成功自救。希茨以她善意的方式,责备了思想追求的日益商品化。……这是一本值得在安静的阅读角落里细细品味的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史蒂夫·多诺霍(Steve Donoghue),《公开信评论》
每个关心高校及其在美国生活中的地位的人要读一读这本书。《有思想的生活》以非常吸引人的深刻方式,直面了我们熟知的一些关于思想探索的永恒问题。……一本精彩的书。
——弗拉格·泰勒(Flagg Taylor),斯基德莫尔学院副教授,《国家评论》
在内容丰富有益的《有思想的生活》一书中,泽娜·希茨认为,教育的目标不是赋予我们地位或特权,甚至不是要求我们获得宝贵的生活技能。她承袭了古典和基督教的传统,认为我们有一种自然的欲望,想要了解我们之外的世界,而真正的教育会精心培养这种对学习的自然热爱,并帮助它臻于成熟。……这是一本内容丰富、时机合适的书,教育者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
——珍妮弗·A. 弗雷(Jennifer A. Frey),南加州大学副教授
《有思想的生活》是对良知的审视,或者说是关心思想生活的人的鉴赏指南……《有思想的生活》是多年来出现的对人文学科的有力论证。
——纳撒尼尔·彼得斯(Nathaniel Peters),《公共话语》
《有思想的生活》部分是自传,部分是为不切实际的理智主义辩护,部分是对文化衰落的哀叹,迫使我们反思能够拯救思想性的种种方法——也许不是通过我们的大学,而是通过无视大学。
——查尔斯·麦克纳马拉(Charles McNamara),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公益》杂志
在《有思想的生活》中,希茨试图让思想追求重获认可,因为它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对人类的幸福至关重要。
——蕾切尔·K. 亚历山大(Rachel K. Alexander),弗吉尼亚大学讲师
《有思想的生活》很有说服力地提出了为学习而学习的可爱之处……富有洞察力。
——帕夫洛斯·帕帕多普洛斯(Pavlos Papadopoulos),怀俄明州天主教学院助理教授
这本书写得很好,也很有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从广义上讲,追求思想生活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好处。
——《选择》杂志
《有思想的生活》可被理解为一次知识分子的朝圣之旅:带领我们参观那些阻碍我们实现人类作为思考者的本性的诱惑和误解……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有思想的生活》通过让我们看到……更持久的满足,帮助我们摆脱对短暂商品的乏味关注。
——詹娜·西尔伯·斯托里(Jenna Silber Storey),福尔曼大学助理教授
在《有思想的生活》中,希茨为学习本身进行辩护,并以论战的方式反驳了种种指责,那些指责认为这种学习是“精英主义”,或是声称这种学习会将注意力从思想探索应该对准的方向上引开。……通俗易懂而且没有行话。
——马特·迪南(Matt Dinan),圣托马斯大学副教授,《刺猬评论》
泽娜·希茨这本精彩的书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个不同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她专注于展示热爱学习和为学习而学习的意义,向我们解释了思想活动为何有助于人类的繁荣,并对我们的自我实现至关重要。
——若阿纳·科雷亚·蒙泰罗(Joana Correa Monteiro),新里斯本大学商业经济学院兼职助理教授
2024年4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