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鐵幕降臨 豆瓣 Goodreads
Iron curtain: the crushing of Eastern Europe, 1944-1956
作者: 安愛波邦(Anne Applebaum) 译者: 張葳 衛城出版,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 4 其它标题: 鐵幕降臨:赤色浪潮下的東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龐大的東歐世界落入蘇聯手中。史達林與他的祕密警察開始著手將十幾個原本樣貌完全不同的國家,轉變為一套全新的道德與政治體系:共產主義。最重要的是,這套統治模式並非直接複製俄羅斯本土,而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政治實驗。

本書帶領讀者看清東歐共產政權的底細,以及共產極權統治下人們的生活樣貌。本書一一追溯東歐各國的政黨、教會、學校、媒體、社運組織及公民社會的一切,如何遭到新政權的控制、分化或消滅,祕密警察及種族清洗又是如何變成鐵幕籠罩下的嶄新日常。

作者安愛波邦曾獲普立茲獎,她深入走訪東德、波蘭與匈牙利等東歐國家,訪問見證歷史者的生命經驗,結合東歐多國首次開放的檔案史料,寫出個人與集體在共產政權下的遭遇,描繪極權主義如何滲入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人們受到領導人崇拜的欺瞞迷惑、相信最荒謬的政治宣傳、互相監視或在遊行隊伍中高呼「黨永遠是對的」。但安愛波邦也不忘捕捉東歐人民各式各樣的幽微反抗,挖掘出他們深藏在極權統治下的韌性與希望。
2024年5月25日 想读
技术图像的宇宙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 李一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 4
本书以当代技术图像为切入点,作者发现世界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走向由图像接收者和管理员组成的、程序化的极权社会;另一个是走向由图像制作者和图像收集者组成的、对话式的通信社会。基于此,作者对技术图像所构成的世界及其引发的问题展开观察、分析和批评。全书内容围绕十九个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技术图像的生产、表意、分布、运作、实质等问题,推断了对话式“通信社会”(Telematic society)的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对人类生活状态与生命意义的影响。
2024年5月24日 想读
大巴扎 豆瓣
Het Huis Van de Moskee
作者: (荷兰)卡德尔·阿卜杜拉 译者: 潘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 9
欢迎来到清真寺之家……
伊朗,1950年,春天已经到来。当女人们为庆祝活动做准备时,萨迪克正等待求婚者敲门。他的叔叔努斯拉特带着一个妖艳女人从德黑兰归来,此时,在屋顶上,沙保只渴望能有一台电视机,观看人类的首次登月。但就连亲爱的祖母们都无法预见,在未来的岁月中,何事将会 发生……
在这部令人振奋的畅销书中,卡德尔•阿卜杜拉记述了一个家庭在革命边缘的悲欢。
凭借此书,作者终将步入纳博科夫、米兰•昆德拉、约瑟夫•布罗茨基等用母语之外写作的大师行列。
“卡德尔•阿卜杜拉文笔优美、极具可读性的《大巴扎》弥漫着记忆、地域感与亲情。”
——英国《每日邮报》
“卡德尔•阿卜杜拉发自心灵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也正是在人们的心灵之上,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英国《苏格兰人报》
“令人着迷且独具特色——‘抵抗文学’审慎、迷人且有力的范例。”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2024年5月24日 想读
采香者 豆瓣
作者: [法]多米尼克·洛克斯 译者: 王祎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 - 1
【亮点】
芬美意采购总监三十年间寻遍世界各地自然香料的旅行笔记
探寻宝格丽白茶、古驰花蜜之水等爆款香水的天然源头
走近在大自然中用稀有祖传技艺劳作的采香者们
《费加罗报》《西南报》深情推荐
【媒体推荐】
“这本书带我们去遥远的土地,发现风景、稀有的香气与拥有祖传技艺的工匠。一段穿越人类历史的旅程。”──《费加罗报》
“罗克是气味冒险家,三十年来他走遍世界找寻能提升香气的植物、花卉和树木,并将它们幻化成宛若《一千零一夜》般的经典。”──《西南报》
【编辑推荐】
每一种香水在皮肤上蒸发之前,都有片刻时间讲述着花朵、森林、土地、气候、劳作与人的故事。翻开这本书,这些故事仿佛带着天然的香味,从书中飘逸出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近距离感受香水在瓶装之前的历程吧:孟加拉国的农民在树上埋下钉子,以加快沉香木的育成与结香;秘鲁的香脂采集者必须在高处手握火把,刺激树脂流出;在欧洲进口香草三个世纪之后,一个11岁小男孩才终于破解了香草的授粉原理,使其结出果实……一桩桩奇闻逸事与独特的植物相映成趣,一个馥郁芬芳的采香世界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内容简介】
香水之于人类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环绕我们,诉说个性,唤醒回忆,展示品位,让我们联想到某些品牌的尊贵之名。优雅背后,每一缕香气都有来处,栽种、深耕、摘集、采脂、采伐、萃取、蒸馏——采香者不畏变幻的气候、贫瘠的土地、波动的经济状况与政局日夜辛苦劳作,为调香师的调香盘呈上丰富而有层次感的天然原料,激发他们卓越的创作灵感。
本书作者罗克作为全球最大香料制造企业的采购部总监,频繁穿梭于调香师与采香者之间,为彼此需要却又完全割裂的双方搭建起一座信任的桥梁,为前者提供独特与优质的原材料,为后者确保长期而稳定的采购需求。他带领我们跟随他的足迹,近距离观察香水在装瓶之前所经历的重重困难与奇闻逸事,呼吁我们珍视采香者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保护大自然并非永不枯竭的馈赠。
上架建议:人文、旅行
关键词:香料、香水、自然、旅行
2024年5月24日 想读
种子帝国 豆瓣
Seed Money: Monsanto's Past and Our Food Future
作者: 巴托·J.埃尔莫尔 / Bartow J. Elmore 译者: 黄泽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 4
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本书获得美国非虚构写作J. 安东尼·卢卡斯奖、国际烹饪专业协会食物议题图书奖。

巴托·J.埃尔莫尔出生于美国东部亚特兰大,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资源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博士后。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环境史教授,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核心成员,新美国基金会卡内基研究员。 主要研究全球环境史、资本主义史。除本书外,主要作品有《可口可乐帝国》(Citizen Coke)和《国家资本主义》 (Country Capitalism)。2022年荣获历史研究领域重量级奖项丹·大卫奖(Dan David Prize)。
2024年5月24日 想读
Obsession 豆瓣
作者: Wenqing Ka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 4
This is the most serious study to date on the topic of male same-sex relat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lluminating male same-sex relations in many sites: language, translated sexological writings, literary works, tabloid newspapers, and opera. Documenting how nationalism and colonial modernity reconfigured Chinese discourses on sex between me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enqing Kang has amassed a wealth of material previously overlooked by scholars, such as the entertainment news and opinion pieces related to same-sex relations published in the tabloid press. He sheds new light on several puzzles, such as the process whereby sex between men became increasingly stigmatized in China between the 1910s and 1940s, and shows that the rich vocabulary and concepts that existed for male-male relations in premodern China continued to be used by journalists and writers throughout the Republican era,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receiving Western sexology.
2024年5月23日 想读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豆瓣
作者: [美]露丝•贝哈 译者: 李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一位女性主义人类学家的跨国成长旅行》,讲述了作者露丝•贝哈从一个被迫的旅者——移民小孩,到一个自由旅者,却始终无法摆脱乡愁的成长故事。人至中年,家庭事业双丰收,露丝•贝哈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名副其实的纽约“客”,她魂牵梦萦着的是那个回不去的故乡古巴、生活在那里的人和记忆中的往事。
从哈瓦那到纽约,从移民小女孩到女性主义人类学家,多重身份与语言,赋予作者多种际遇与喟叹。回首行旅五十载,恍然顿悟:离开故乡,才识乡愁。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Lost in Transition 豆瓣
作者: Ghodsee, Kristen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1 - 8
Lost in Transition tells of ordinary lives upended by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Through ethnographic essays and short stories based on her experiences in Eastern Europe between 1989 and 2009, Kristen Ghodsee explains why it is that so many Eastern Europeans are nostalgic for the communist past. Ghodsee uses Bulgaria, the Eastern European nation where she has spent the most time, as a lens for exploring the broader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to democracy. She locates the growing nostalgia for the communist era in the disastrous, disorienting way that the transition was handled. The privatization process was contested and chaotic. A few well-connected foreigners and a new local class of oligarchs and criminals use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 to take formerly state-owned assets for themselves. Ordinary people inevitably felt that they had been robbed. Many people lost their jobs just as the state social support system disappeared. Lost in Transition portrays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upheavals in modern history by describing the ways that it interrupted the rhythms of everyday lives, leaving confusion, frustration, and insecurity in its wake.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Pink 豆瓣 Goodreads
9.1 (27 个评分) 作者: 岡崎京子 マガジンハウス 2010 - 7
89年初版の発売と同時に岡崎京子の名を文学界にまで知らしめた、傑作中の傑作を新装版で出版。評論家たちから「マンガは文学になった」と言われ、その完成度の高さが彼女のマンガ界での地位を確立したとい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ふだんはフツーのOLユミちゃんが、密かに自宅でワニを飼い、エサ代のため、自分の好きなものを我慢しないためにホテトル(!)嬢をしている。そこに作家を志しながら義母の愛人をしているハルヲ、義理の妹ケイコ、決して相容れない義母がからむ。リアルなセックス描写を交えながら、お金とは、本当の愛とはを描いた作品。彼女が敬愛するジャン・リュック・ゴダールを思わせるコマ割、真実をつく乾いたセリフと人物描写や時代性が、岡崎京子ならでは。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巴斯德的實驗室 豆瓣
Pasteur: guerre et paix des microbes
作者: Bruno Latour 译者: 伍啟鴻 / 陳榮泰 群學 2016 - 6
是誰創造「巴斯德」並且站上歷史的舞台?誰又在這洪流中逐漸隱沒?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細菌學之父,醫學邁入新時代的象徵,法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如今以巴斯德為名的街道遍布法國大小城鎮,他的成就無可質疑,然而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卻向這公認的事實提出疑問:為什麼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全數歸功於巴斯德的天才?
本書是世界重量級思想家拉圖的經典著作,不以偉人當作一個時代的答案,他將巴斯德放回在普法戰爭中落敗的法國。戰後法國政府力圖振作,而改造國民體質是走向富強的必要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法國十九世紀公共衛生運動的序幕。與此同時,巴斯德在實驗室與細菌交戰,最終掌握細菌的特性,並提出細菌傳染導致疾病的理論,然而這一時一地一個團隊的研究成果竟透過新聞媒體迅速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可,讓他成為細菌的代言人。這時衛生專家接手把實驗室的成果導向法國再生的關鍵,將巴斯德高舉為科學精神的象徵,而細菌則是全法國都應該齊心對抗的敵人,使得公衛運動的推展逐步取得正當性,深入各個層面,上至城市下水道開鑿的施政績效,下至不可隨意吐痰的個人道德要求。
有別於偉人獨自改變世界的線性敘事,拉圖呈現一幅紛亂的景像,其中的人物懷抱各自的企圖,彼此結盟、互相利用,為了說服對方而四處奔走,在不斷的角力當中界定社會、創造歷史。
本書特色
◎認識法國公共衛生的歷史,衛生清潔如何轉變為施政績效與個人的道德約束。
◎解構偉人敘事,指出時代的變革是眾人為實現各自的目標與利益而持續角力的過程。
◎拋開抽象的理論語言,學習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來描述這個世界。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In Search of Respect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Philippe Bourgo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2
In Search of Respect, Philippe Bourgois's now-classic, ethnographic study of social marginalization in inner-city America, won critical acclaim after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95 and in 1997 was awarded the Margaret Mead A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n anthropologist had managed to gain the trust and long-term friendship of street-level drug dealers in one of the roughest ghetto neighborhoods in the United States - East Harlem. This new edition adds a prologue describing the major dynamics in America that have altered life on the streets of East Harlem in the six years since the first edition. Bourgois, in a new epilogue, brings up to date the stories of the people - Primo, Caesar, Luis, Tony, Candy - who readers come to know in this remarkable window onto the world of the inner-city drug trade.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尋找尊嚴 豆瓣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作者: 菲利普.布古瓦(Philippe Bourgois) 译者: 葉佳怡 左岸文化 2022 - 7
◎研究社會結構壓迫與受害者主體性經典之作◎
他們都曾夢想成為比上一代更好的人。
可是為什麼總會掉回街頭暴力、地下經濟的泥淖,困在社會底層無法翻身?
是什麼把他們推向社會邊緣,他們又是如何在集體毀滅中,掙扎著尋求個人尊嚴?
半世紀前,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描繪了1950年代紐約的波多黎各移民,呈現他們的貧窮、暴力、犯罪,街頭上的逞兇鬥狠、種族歧視,以及美國人與移民間、移民本身不同世代間無所不在的文化衝突。到了1990年代,布古瓦筆下紐約東哈林區的埃巴里歐似乎沒有太大的不同。
這裡住的一直都是紐約最窮的一群人。從早期的愛爾蘭人、義大利人,然後是波多黎各人,以及接下來的墨西哥人,他們因為不同原因遠離家鄉,在這個全世界最富裕城市的角落奮力求生,努力尋求向上流動的可能。
《尋找尊嚴》的時間點落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研究對象是紐約東哈林區的波多黎各移民,人類學家布古瓦最初著眼的是紐約內城的貧窮與種族隔離,以及這群移民是如何在整個社會及政治極度不友善的環境下,成為經濟邊緣、毫無未來可言的一群人。但問題不僅止於此,這些移民一方面被美國主流社會和合法經濟體系排除在外,而當時美國的經濟轉型又使得他們即使找得到工作,也缺乏應對這份工作的文化資本,更別說還必須面對工作中無所不在的種族歧視,以及挑戰傳統波多黎各男子氣概的性別互動。這些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第二代或第三代波多黎各移民,可能掉回油水豐厚的藥物經濟,或是街頭暴力與物質濫用的泥淖,並為了尋求尊嚴,被激發出一種與外界對立的「內城街頭文化」,重新發明出屬於他們的生活模式。諷刺的是,原本想要反抗結構壓迫、尋求個人尊嚴的街頭文化,卻往往導致這些街頭求生者更加走向毀滅。
布古瓦的研究奠基於文化生產理論的分析架構,並採用女性主義的概念,也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試圖理解美國都會的長期貧窮與被社會邊緣化的經驗,另一方面,他更為這些理論分析賦予血肉。布古瓦花了幾百個晚上在街頭及快克站晃蕩,在那裡觀察藥頭和上癮者。他錄下他們的對話和人生故事、拜訪他們的家人、參加他們的派對或朋友聚會,他也訪談了那些快克藥頭的配偶、愛人、手足、母親、祖母,情況允許的話還有他們的父親。他以大量充滿細節的對話、極具爭議性的描繪,見證了人們的受苦,讓讀者不只停留在快克藥頭所面臨的結構性壓迫,而能真實有感地碰觸到這個邊緣社群裡,人們的「個體自主性、性別與家庭在這些經驗裡的核心位置」。
這本書不是關於快克,也不是關於用藥本身。當然,藥癮及物質濫用是形塑街頭日常生活形態最直接、也最殘酷的元素,但內城的物質濫用其實是一種病徵,存在於底下更深層的,是將人推向社會邊緣的各種動力。這本書記錄了這個過程,以及普里莫、凱薩、糖糖、雷伊⋯⋯這一個個書中主角如何在貧窮門檻邊緣掙扎著生存,並想要贏得尊嚴的生命故事。
「聚焦於結構通常會模糊一項事實:人是自身歷史積極的行動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能解救出困在更巨大結構性力量中的『人質』,讓他們重新成為得以形塑自身未來的、一個個真實的『人』。……在我的紀錄中,都會窮人為了逃出、規避困住他們且造成隔離及邊緣化的結構,各自發展出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只是有些策略反而導致了自身的苦難。我之所以將這一切寫下來,是希望『人類學的書寫可以是一種抵抗的現場』,同時抱持社會科學家應該也能『面對權力』的信念。」
審訂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得獎記錄
1995年,社會問題研究學會,萊特‧米爾斯獎(C. Wright Mills Award)
1997年,應用人類學學會,瑪格麗特・米德獎
名人推薦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
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卓浩右,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紐約東哈林區從事毒品買賣與地下經濟的波多黎各裔社群」這段話中的人與事,在閱讀完這本民族誌後將不再使人感到遙遠。無論身處何處,我們將因這些經驗與理解被繫起,一起面對同一場戰爭,一起追求同一種自由。──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
在布古瓦的筆下,毒品與暴力根源於制度化的種族歧視與邊緣化,無法以化約的統計數字來表達。這本民族誌示範了兼具人道的熱血與冷靜批判的深度同理,記述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生命,都有其掙扎與抵抗的理由,亦值得受到基本的尊重。──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埃巴里歐位在紐約市,是一個以波多黎各裔為主的街坊,本書作者菲利普‧布古瓦來到紐約工作時選擇直接搬進這個街坊,在此娶妻、生子,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編織進埃巴里歐的脈動之中;他在生活與田野中結識了在地的街頭毒販,並由此展開了關於這個貧困街坊的非正式經濟研究。這本書以扎實綿密的田野經驗,反思人類學乃至於美國社會對於貧窮、毒品、公共生活等議題的理解,是非常精彩而值得一讀的民族誌。──卓浩右,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當年我們在課堂上閱讀關於貧窮與藥物的民族誌,討論這些作品描述的社會樣貌、理論意涵、實踐可能。我希望《尋找尊嚴》能夠召喚更多讀者進入我曾經體驗過的那個知性與感性都同樣澎湃衝擊的討論空間,讓更多人反思毒品文化、社會邊緣,乃至於社會不平等的議題,激發更多討論,創造更多改變未來的行動。——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布古瓦的《尋找尊嚴》是研究美國都市貧窮的民族誌巨著。他踏入鮮有學者涉足的田野地,勇於描繪各種令人掩面或避談的暴力、虐待或性侵場景,分析中時而展現同理,卻不諱言自己感受到的憤怒、厭惡與疑惑,深刻陪伴讀者看見邊緣人群積極尋求尊嚴的奮鬥、其中的掙扎、無奈與自我毀滅,以及這一切背後隱身的歷史因素及結構脈絡。──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尋找尊嚴》是90年代以來針對毒品戰爭如何影響有色人種陽剛性建構最細膩的民族誌。作者透過對自身白人特權的解剖以及民族誌方法的反思,拒絕用暴力色情片的視角去稱頌街頭文化,而將結構的問題還原成真實且動人的故事。──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透過犀利又令人目不轉睛的手法,他為我們描繪出東哈林區的快克藥頭世界。一旦開始閱讀就無法把書放下。——威廉姆.朱利葉斯.威爾遜(William Julius Wilson)及傑埃瑟夫婦(Lewis P. and Linda L. Geyser),哈佛大學教授
令人讚嘆的田野調查……菲利普.布古瓦……他在東哈林區(又稱為埃巴里歐)的一棟私人公寓樓住了三年半,研究當地居民的文化、道德習俗、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恐懼,他耐心與幾位藥頭集團成員建立起緊密關係,並透過觀察描繪出他們自己造成的各種傷口。——理查.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紐約時報》
這份令人震驚的民族誌研究描繪出西語哈林區中快克交易的血淋淋現實,作者布古瓦赤裸寫出在地球上最富裕的社會中有這樣一個脆弱角落,人們在集體毀滅中尋求個體尊嚴的努力。他對美國提出了有力的控訴,揭露這個國家的骯髒祕密:各種殘酷的不平等及政府對人民的忽視。面對美國夢的民族神話,這本書狠狠地拆穿了真相,暴露出美國夢的雙生子:達爾文主義式暴力帶來的真實噩夢。——華康德(Loic Wacquant),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法蘭西學院歐洲社會學中心
這本爆炸性的作品不是寫給溫婉讀者或心思敏弱之人。布古瓦發明出了一種新文類:這是一種「逼你直視」的人類學。哈囉,美國——在這個國度,「努力工作」的低薪快克藥頭做著他們唯一符合資格的工作,他們夢想進入合法就業體系,卻發現不得其門而入。布古瓦邀請讀者直接面對一種充滿暴力、恐怖,以及死亡的文化,這種文化離大都會博物館就只有幾個地鐵站……儘管布古瓦的如實描述極度殘酷,拒絕將醜惡面向消毒美化,也沒打算讓那些販賣快克的對象逃脫應負的責任,但在背景不停有槍聲響起的敘述過程中,讀者一邊讀著這些無情的人生故事,一邊很難去責怪這些到處挑釁攻擊的迷茫角色,因為他們也是美國無法兌現許諾之下的受害者。——南希.謝普-休斯(Nancy Scheper-Hughes),《沒有哭泣的死亡:巴西日常生活的暴力》(Death without Weeping: the violence of everyday life in Brazil)作者
菲利普.布古瓦的這本書非常令人不安,也推翻了人們對這個社會部門一直以來公認的看法。沒有其他紀錄能像此書一樣針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行結構式分析,同時精闢地結合了他們對自身處境的理解。——艾立克.沃爾夫(Eric R. Wolf),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
(此書)針對都會快克現場提供了最貼身觀察的描述。那不是個迷人的世界,而布古瓦在聆聽集體輪姦作為青少年成年禮的故事、看見母親推著嬰兒車走進快克販賣站,並目睹他們將縝密計畫過的暴力行為當作可操作的商業手段時,也毫不猶豫地表現出厭惡的態度。然而在此同時,布古瓦嘗試去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根源……非常令人驚豔的紀錄。——邁可.麥辛(Michael Massing),《紐約書評》
《尋找尊嚴》……將這些快克販賣者的生活放到燦亮的聚光燈下。布古瓦的這本作品生猛又犀利,其中針對排除性經濟體系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一定會動搖外界對內城藥物交易的觀感。對內城藥物交易的殘酷真相有興趣的人都該找《尋找尊嚴》來看看。——葛雷格.唐納森(Greg Donaldson),《華盛頓郵報》
強而有力又令人揪心,這本書會讓人大開眼界。——《科克斯書評》
此書的美好之處,在於作者和因為經濟因素被迫住在貧民窟的人們之間,進行了學術心靈與自然官能智慧之間的交流。菲利普將街頭嚴酷現實的兩個面向組織在一起……對於所有想知道更多的人而言,《尋找尊嚴》是必讀的作品。——皮里.湯瑪斯(Piri Thomas),詩人、《走在險惡街頭》(Down These Mean Streets)作者
布古瓦和幾位沒沒無名的藥頭相處了數百個晚上,他們大多是新波多黎各人,而在他們因為嗑藥亢奮起來,擺脫了每日拖磨他們的痛苦時,他記錄下了他們關於工作、政治、性、物質濫用及時尚風格的見解……這些快克藥頭的談話內容儘管下流、可怖,而且常常是興之所至,但也同時辛辣又活潑,就連昆丁.塔倫提諾看了都會自嘆弗如。——亞當.夏茲(Adam Shatz),《國家》雜誌
這個國家的城市中有許多問題極度嚴重的區域,而關於長久肆虐其中的複雜社會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本新書會提供豐富、深入、有趣,甚至是令人興奮的新觀點。菲利普.布古瓦的書就做到了這件事。——瑪喬麗.瓦爾布朗恩(Marjorie Valbrun),《費城詢問報》
親暱又令人不安地描繪出一個另類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快克交易及使用快克的少數人稱霸了公共空間……作者並沒有免除這些人的責任,但仍以非常有說服力的結論指出,藥物只是問題的徵象而非根源,真正的問題還是階級和族群的「隔離」。——《出版者週刊》
(此書)的作者和紐約埃巴里歐的波多黎各快克藥頭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對話,他將這些對話和流行媒體報導交錯剪裁在一起,加入學術研究針對灰色經濟及移民社群的研究,另外還插入許多資訊性強但不顯唐突的數據……對布古瓦來說,藥頭的主要問題不是缺乏工作技能,畢竟他們自行運作的複雜系統中就牽涉到行銷、資源分配,還有人際關係,他們缺乏的是「文化資本」,也就是讀寫能力、應對城市機構運作邏輯的悟性,又或者是在街頭及白領世界中轉換的能力。——卡洛琳娜.岡薩雷斯(Carolina Gonzalez),《舊金山海灣衛報》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生命的尊严 豆瓣
作者: [美]菲利普·布儒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5
生命的尊严:透析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买卖(第二版),ISBN:9787301151020,作者:(美)菲利普·布儒瓦 著,焦小婷 译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Syrian Episodes 豆瓣
作者: Borneman, John Princeton Univ Pr 2007 - 2
When Princeton anthropologist John Borneman arrived in Syria's second-largest city in 2004 as a visiting Fulbright professor, he took up residence in what many consider a "rogue state" on the frontline of a "clash of civilizations" between the Orient and the West. Hoping to understand intimate interactions of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familial authority in this secular republic, Borneman spent much time among different men, observing and becoming part of their everyday lives. "Syrian Episodes" is the striking result. Recounting his experience of living and lecturing in Aleppo, Syria's second-largest city, John Borneman offers deft, first-person stories of the longings and discontents expressed by Syrian sons and fathers, as well as a prescient analysis of the precarious power held by the regime, its relation to domestic authority, and the conditions of its demise. Combining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anthropological insight, the book's discrete narratives converge in an unforgettable portrait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Aleppo. We read of romantic seductions, rumors of spying, the play of light in rooms, the bargaining of tourists in bazaars, and an attack of wild dogs. With unflinching honesty and frequent humor, Borneman describes his encounters wi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customers and merchants, and women and families, many of whom are as intrigued with the anthropologist as he is with them. Refusing to patronize those he meets or to minimize his differences with them, Borneman provokes his interlocutors, teasing out unexpected confidences, comic responses, and mutual misunderstandings. He engages the curiosity and desire of encounte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thical conduct that is willing to expo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bining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anthropological insight, "Syrian Episodes" offers an unforgettable portrait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Aleppo.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The Mezzanine 豆瓣
作者: Nicholson Baker Weidenfeld & Nicolson 1988
Turns an ordinary ride up an office escalator into a meditation on our relations with familiar objects--shoelaces, straws, and more. Baker's debut novel, and a favorite amongst many of us here.
2024年5月21日 想读
Crisis and the Everyday in Postsocialist Moscow 豆瓣
作者: Olga Shevchenko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8
In this ethnography of postsocialist Moscow in the late 1990s, Olga Shevchenko draws on interviews with a cross-section of Muscovites to describe how people made sense of the acute uncertainties of everyday life, and the new identities and competencies that emerged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Ranging from consumption to daily rhetoric, and from urban geography to health care, this study illumin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sis and normality and adds a new dimension to the debates about postsocialist culture and politics.
2024年5月20日 想读
Not Hollywood 豆瓣
作者: Sherry B. Ortner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2
The pioneering anthropologist Sherry B. Ortner combines her trademark ethnographic expertise with critical film interpretation to explore the independent film scene in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since the late 1980s. Not Hollywood is both a study of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that scene and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merica as seen through the lenses of independent filmmakers.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scores of directors and producers, Ortner reveals the culture and practices of indie filmmaking, including the conviction of those involved that their films, unlike Hollywood movies, are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American life. These films often illuminate the dark side of American society through narratives about the family, the economy, and politics in today's neoliberal era. Offering insightful interpretations of many of these films, Ortner argues that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ndependent American cinema has functioned as a vital form of cultural critique.
2024年5月20日 想读
Deep China 豆瓣
作者: Arthur Kleinman / Yunxiang Y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 9
Deep China investigates the emotional and moral l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they adjust to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ty. Sharing a medical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psychiatry perspective, Arthur Kleinman, Yunxiang Yan, Jing Jun, Sing Lee, Everett Zhang, Pan Tianshu, Wu Fei, and Guo Jinhua delve into intimate and sometimes hidden areas of personal life and social practice to observe and narrate the drama of Chinese individualization. The essays explore the remaking of the moral person during China’s prof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unraveling the shifting practices and struggles of contemporary life.
2024年5月20日 想读
奶酪社会 豆瓣
The Life of Cheese
作者: [美]希瑟·帕克森 译者: 黄俊元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3 - 4
在微生物赋予奶酪独特的气味、质地和口感的同时,本书重新定义了现代工业淘汰的、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制作工具和技术的价值。从而实现颠覆式创新,探究传统手工奶酪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价值。
在食品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时代,《奶酪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亲手制作食品的美食达人的生活日常。
——麻省理工学院新闻办公室
《奶酪社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食物绝非只是果腹之物。
——《科学美国人》杂志
这是一本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思想深度的人类学著作,刻画了手工奶酪生产商的生活日常,并从科学、艺术、政治和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手工食品的方方面面。
——《波士顿环球报》
这是一本优秀的人类学教科书,可以作为食品政治和手工劳动研究学者的参考书。
——《工作人类学》期刊
2024年5月20日 想读
Picture This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Molly Bang Chronicle Books 2004 - 10
Everyone knows that a picture tells a thousand words. But what about the elements that make up a picture? Using the tale of Little Red Riding Hood as an example, Molly Bang uses boldly graphic artwork to explain how images—and their individual components—work to tell a story that engages the emotions: Why are diagonals dramatic? Why are curves calming? Why does red feel hot and blue feel cold? First published in 1991, Picture This fans will welcome the new edition's striking redesign and introduce its insights to many other artists and art appreciators alike.
2024年5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