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白洞 豆瓣
作者: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译者: 张亦非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4
【内容简介】
从已被证实的疯狂想法——黑洞,
到尚在推测中的疯狂想法——白洞
在《白洞》中,罗韦利邀请你展开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进入黑洞内部。我们经过黑洞的中心,绕开恒星的残骸,来到时间与空间终结之处——白洞诞生的地方。白洞是黑洞的反演?从黑洞进去的东西会从白洞出来?跨过奇点,越过时间的尽头,会发生什么?
视角的差异、时间的弹性、因果关系的本质……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能决定未来,而非过去?在《白洞》中,罗韦利的讲述比《时间的秩序》更进一步,再一次颠覆你的直觉。
【编辑推荐】
1、《七堂极简物理课》《时间的秩序》作者、“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 卡洛·罗韦利 重磅新作
2、深入探究令人着迷的黑洞,诗意又清晰地讲述前沿概念——白洞:罗韦利带着轻松与魔力,让你到黑洞的中心看一看,在时间与空间终结之处,见证白洞的诞生
3、充满哲思与启发,再一次颠覆你的世界观:关于过去与未来,时间与因果,罗韦利提供了比《时间的秩序》更深刻的解释
4、小说家心爱的优美科普,珍妮特·温特森、罗伯特·J. 索耶、尼尔·盖曼盛赞!《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新科学家》《新政治家》2023年度图书,欧美媒体好评如潮!
5、精美装帧,颜值爆表:小开本优雅精装,英国原版封面艺术 + 炫酷烫金工艺
2024年6月22日 想读
幌马车之歌[增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蓝博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 蓝博洲这本《幌马车之歌》的出版,便是激烈地刺向冷战和内战历史的恶魂厉鬼的桃花木剑,值得喝彩。——陈映真
● 蓝博洲先生的《幌马车之歌》,是一部站在中国作家道义与良知的立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访和思索,以果敢无畏的精神重现历史现场的经典之作。——陈建功
● 历史就是要有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牛头犬。在追踪,在记录,在钉孤只。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象,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侯孝贤
● 蓝博洲另辟蹊径,在《幌马车之歌》中糅合新闻、史录、访晤及虚构形式,重现历史(白色恐怖)事件的“不可”重现性。——王德威
● 《幌马车之歌》的庞大结构虽然得力于历史真实的人物、时代与事件,但是作者沉稳的笔调,退到事件背后的采访者极其谦虚的心情,都说明他已有更宽大的胸臆去看历史、社会、生命的苦与乐吧。——蒋勋
本书在寻访幸存者及其亲友并搜集查阅大量机密档案的基础上,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描绘了客家籍台湾革命青年锺浩东短暂而炽热的一生——从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到九死一生回国投身抗日,再到为改革台湾社会献身教育事业,直到最后为了台湾的解放慷慨赴死,为理想牺牲。
作者以众多类似的“锺浩东 们”作为背景,在史料、记录、文学的交错纷呈中,力图将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被刻意湮灭甚至扭曲的台湾近现代史还原重现。在追索这些青年的革命事业与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本书向我们坚定地传达着历史深处所蕴藏的力量,借助这一力量,读者能以全新的视野去亲近那段充满伤痛与遗憾的海峡两岸的记忆。
本书曾被选为台湾地区1988年最佳小说(洪醒夫小说奖),1991年《联合文学》十大好书作家票选第一名,侯孝贤依据此故事中的部分原型创作了电影《悲情城市》与《好男好女》,并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2024年6月22日 想读
艺术力 豆瓣
Art Power
作者: [德] 鲍里斯·格洛伊斯 译者: 杜可柯 / 胡新宇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4
在这个世界上,艺术有自己的力量,它在今天全球政治中发挥的力量和曾经冷战时期政治舞台上具有同样的力量。著名理论家鲍里斯·格洛伊斯提出:艺术几乎是无力的商品,受到艺术市场上接纳和排除命运的影响。在《艺术力》这本书中,格洛伊斯根据艺术意识形态的功能审视了现代和当代艺术。格洛伊斯写道:艺术品以两种方式生产并呈现在公众面前:作为商品的艺术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艺术。在当代艺术界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艺术功能很少受到关注。
作者在论证在当代艺术话语中,接纳有政治目的的艺术时,他认为艺术在集权主义、社会主义和后共产主义统治下制作出来。他也认为:今天主流的西方艺术,在众多的国际展览、双年展和艺术节上,产生和展示出来,根据意识形态的宣传规则,他发现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多。格洛伊斯论证:当代艺术通过直接反抗挪用偶像破坏的姿态来展示它的力量,同时通过图像和批判的图像定位。在《艺术力》中,作者审视了这种根本的挪用,现代艺术品中自相矛盾的作品生产出来。
2024年6月20日 想读
Aurality 豆瓣
作者: Ana María Ochoa Gautier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4 - 11
2024年6月20日 想读
码书 豆瓣
The Code Book
9.1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辛格 译者: 刘燕芬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3
3000年来,人类智慧的另类对决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西蒙·辛格经典力作
BBC推荐科普读物、密码学必读入门书
◎ 编辑推荐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西蒙·辛格继《费尔马大定理》之后呕心沥血的又一佳作——3000年密码战争极简史,精心动魄的故事,通俗讲述密码技术的进化过程。
本书不仅是一本密码科普书,更是多种学科交叉的科学书——在激烈的商场战争和军事战争中,谁掌握了密码学上优势,谁就能透视对方的底牌。为此,各个学科的顶级人才都投入到密码战争中,涉及学科包括且不限于:语言学、统计学、数学、通信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
◎ 内容简介
自有文字以来,密码就随之诞生,破解密码一直是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不可抗拒的诱惑。编码和解码的战争持续了3000多年,本书作者剖析其间不为人知的历史隐秘,白描一群改变历史的幕后人物,为你呈现密码世界的神秘洞天。在漫长的密码战争中,破解者的每一次胜利,都导致了新的编码法的诞生,将人类科技文明推向不可思议的极限,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电脑甚至于令人瞠目结舌的量子密码。这场战争远未结束,势必将人类推到一个更加辉煌的文明阶段。
作为BBC资深的制作人,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战役,其实都是密码的故事。翻开本书,给你看一段历史的真相。
◎ 媒体推荐
“几个世纪以来,密码的故事都让人神魂颠倒。这类故事总是与阴谋诡计、政治欺骗、军事秘密、学术竞争息息相关,在《码书》中,作者也给大家讲述了这类故事。”
——《时代》
西蒙·辛格善于把令人害怕的数学世界说得和小孩游戏一样简单,这能够吸引许多有数学恐惧症的读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讲述了从密码怎样被创建到它们怎样被破解的故事,以及围绕它们而产生的种种诡计。
——《纽约时报》
2024年6月19日 想读
糖与雪 豆瓣 Goodreads
Of Sugar and Snow: A History of Ice Cream Making
作者: [美]耶丽·昆齐奥(Jeri Quinzio) 译者: 邹赜韬 / 王燕萍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 - 5
【编辑推荐】
·在不同历史时期制作冰淇淋需要什么材料 ?
·没有机械制冷技术的过去 ,人们如何制作冰淇淋 ?
·蛋筒冰淇淋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
【内容简介】
冰淇淋在欧洲曾经是贵族专享的甜点。可是在当今社会,购买一个冰淇淋是一个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的消费。
从 17 世纪的意大利柠檬冰糕到 20 世纪的美国草莓冰淇淋,这一广受欢迎的冷饮经历了技术变革和民众喜好的变化。如果没有新技术简化了冰淇淋的生产,没有生产成本的降低,也许冰淇淋是始终属于少数人的美味。
追随冰淇淋在欧美传播的脚步,从意大利、法国、英国再到美国,我们会发现它的历史充满了神话、传奇和各种趣事,它的事业逐渐发展壮大,直至在现代食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还收录了若干选自早期出版食谱的冰品、冰淇淋配方,读者可从中一窥当时人们对冷饮的口味偏好和研发者的创新之举。
2024年6月15日 想读
山雨欲来 豆瓣
作者: 陆建德 / 罗志田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3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六位在不同领域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研究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将视角前移至革命的对立面,审视清王朝的最后岁月。山雨欲来的不确定感贯穿着晚清的最后十年,且看六位学者共议清政府豪赌改革的十年,看那部事与愿违的历史如何展开。
2024年6月15日 想读
立场——辩证思维训练:经济篇(第15版)(Takng Sides系列) 豆瓣
作者: (美)弗兰克•J.博内洛(Frank J. Bonello) / (美)伊索贝尔•洛博(Isobel Lobo) 2014 - 5
《立场——辩证思维训练:经济篇(第15版)》是Taking Sides系列丛书七本之一,选取了经济领域的十个最热门话题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内容涵盖获利是否企业的唯一要务,行政人员的薪资收入是否应该受到政府监管,美国是否应该停止所有石油海上钻井项目,NBC与COMCAST公司是否应该合并,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生活费制度是否应该被废止,公平贸易体系是否优于自由贸易体系,美国能否在不提高税收的前提下解决赤字和债务问题,等等。所摘选文章来自报刊、议会陈述,以及最新行业学术研究。选篇说理充分,论证严密,语言地道,既适合作为所有读者拓宽知识面和见识的原版通识读物,同时对英语辩论比赛也有直接指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用事实和逻辑作严肃且有效的学术辩论。
——————————————————————
常青藤教育出版社经典系列,畅销全球三十年,再版十余次
英语论说文典 范——复旦大学朱绩崧(@文冤阁大学士)执笔导读
英语辩论实战教材——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溪(世界级辩论赛总裁判长)亲用推荐
2024年6月14日 想读
阿加莎的毒药 豆瓣
A is for Arsenic: The Poisons of Agatha Christie
8.3 (6 个评分) 作者: 凯瑟琳·哈卡帕 译者: 姜向明 漓江出版社 2017 - 1
“犯罪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众多令人着迷的推理小说中,构思了无数悬念与谜团,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毒药。在小说里,毒药不仅是受害者被害的原因,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素。阿加莎的创作中展现出丰富而准确的化学知识,而这却鲜为她的读者所知。
本书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了克里斯蒂在推理小说中使用的一种毒药,不仅从科学角度介绍了该毒药的化学性质、效果,更结合了历史上使用该毒药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通过作者仿佛推理小说般层层推进又充满悬念的讲述,读者既能了解关于各种化学物质的知识,也能再次回味阿加莎的经典作品情节,明白她成功制造悬念的秘诀所在。这既是一部趣味横生的科普著作,也是视角独特的文学研究,可谓对侦探小说的侦探。
当然,作者分析毒药不只是出于科学兴趣,就像阿加莎在小说情节中使用毒药元素一样,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各种毒药的构成和危害,在生活中掌握科学常识,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人们总是对谋杀案着迷。
14部小说。14种毒药。尽管是虚构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里面的内容都是编造。
阿加莎• 克里斯蒂喜欢在她的作品里用毒药来解决掉那些不幸的被害人;事实上,她对毒药的使用远多于任何其他的谋杀手法,而这些毒药本身往往也会成为小说里的关键部分。阿加莎对这些致命物质的选择也绝非随意——每一种毒药的特性基本上都为找出凶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如果用枪杀或刀刺的手法,死因就会是明确无疑的,但用毒药则完全是两码事。为什么有些化合物用极微小的剂量就足以致命呢?
克里斯蒂丰富的化学知识就是《阿加莎的毒药》的大背景,凯瑟琳•哈卡普在本书中对阿加莎的14部经典悬疑小说里凶手所使用的毒药进行了一一分析。本书介绍了为什么这些化合物会致命、它们会对人体发生怎样的作用、激发了克里斯蒂创作灵感的真实案件,以及在克里斯蒂创作这些小说的年代和当下,获取毒药、检测毒药的各种可能性。本书是对这位伟大小说家具有的绝妙科学知识的一曲礼赞。
对于想要成为推理小说作家的人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参考资料,同时,它也足以被当
作科学教科书使用。......其中提到的真实案例及其与克里斯蒂作品的比较,使这部作品本身也宛若一部别致的推理之作。不用担心,凯瑟琳•哈卡普不会透露阿加莎小说的结局。
——《科克斯书评》(Kirkus,美国最著名的书评杂志之一)
一份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中毒药用法的有趣且富于启发性的阐释。本书必将
取悦阿加莎的粉丝、犯罪小说读者以及大众科学爱好者。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还记得《毒药与老妇》(Arsenic and Old Lace,美国1944年上映的电影)中加里•格兰
特那充满犯罪感的兴奋吗?那些看似可敬的老妇人们,热情地引诱孤独的老人走进她们的屋子,然后用有毒的接骨木酒将他们毒死。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那么也会喜欢这部《阿加莎的毒药》——此作也具如此的致命吸引力。虽然它是一本读书俱乐部也会喜欢的趣书,但也颇具实用性:对于提到的每一种毒药,本书都提供了解毒剂。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如果你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粉丝,读这本书吧!
如果你是司法学的爱好者,读这本书吧!
如果你知道某人心怀怨恨并对毒药有特殊的兴趣,务必藏起本书!
凯瑟琳•哈卡普,这位化学家对克里斯蒂小说及短篇故事中设计的毒药进行了杰出分析。
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炫目的化合物。
——《明星书评》(Starred Review)
无须成为马普尔小姐或赫尔克里•波洛这样的人物,你也能充分徜徉于哈卡普细腻而愉
悦地描绘出的“阿加莎夫人的致命药房”。
——《探索杂志》(Discover Magazine)
2024年6月11日 想读
The War Machines 豆瓣
作者: Hoffman, Danny 2011 - 8
In The War Machines, Danny Hoffman considers how young men in West Africa are made available for violent labour on battlefields and in diamond mines, rubber plantations, and other unregulated industries. Based on his ethnographic research with militia groups in Sierra Leone and Liberia during those countries' recent civil wars, Hoffman traces the path of young fighters who moved from innovative, grassroots community-defence organizations in Sierra Leone during the mid-1990s into a large pool of mercenary labour. Hoffman argues that in contemporary West Africa, space, sociality, and life itself are organized around making young men available for all manner of dangerous work. Drawing on his ethnographic research over the past nine years, as well as the anthropology of violence, interdisciplinary security studies, and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he maintains that the mobilization of young West African men exemplifies a global trend in the outsourcing of warfare and "security operations." A similar dynamic underli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olence in Iraq, Afghanistan, and a growing number of postcolonial spaces. An experienced photojournalist, Hoffman integrates more than fifty photographs into The War Machines.
2024年6月10日 想读
The Last of the Light 豆瓣
作者: Peter Davidson Reaktion Books 2015 - 11
The Last of the Light is a meditation on twilight in the Western arts and imagination, in thought, painting and literature. It takes us across the threshold of day into dusk, an uncertain world haunted by Romantic poets and painters and the twilight lives of minority and ‘overshadowed’ communities. The melancholy of smoky English autumn evenings is balanced by the midnight sun of summers in northern latitudes, and the darkly oppressive heat of August in mid-twentieth-century Spain is ranged against the spectral grandeur of winter in London.
Peter Davidson touches on diver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aditions as he considers the borderlands of the light and the dark: the ‘invention of evening’ in Rome by the ancients; the science of the Victorian evening sky; the urban sunsets of Whistler, Hammershøi and Tiepolo; the twilit modernities of Sebald, Eliot and Baudelaire. He reflects on the sense of longing, decay and loss that motivates so many of these works as well as the particular luminosity and brilliance generated by shadow, penumbra and half-light.
This ambitious account of the arts of the evening by the author of The Idea of North deftly combines prose-poetry, memoir, philosophy and art history. Combining personal, cultural and artistic histories, it is a richly rewarding book written in a unique voice.
2024年6月9日 想读
巴黎有座艺术桥 豆瓣
Le pont des arts
作者: [法] 卡特琳·莫里斯 译者: 李珈仪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4 - 6
法兰西艺术院唯一漫画家院士卡特琳·莫里斯
最受欢迎人文作品——艺术篇
………………
卡特琳•莫里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美术史上流派的兴起和更迭融于画家和作家的交往趣事中。你没法区分杰作和垃圾?那么让波德莱尔来教你吧!你在画作中没见过海鲜?狄德罗会冒着风险带你去瞅一眼!印象派让你感 到腻歪?左拉会借你一双慧眼。
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天马行空的画风,卡特琳• 莫里斯带领读者穿越一座幽默的艺术馆。在这个艺术馆里,画家和作家之间找到了联结,八卦被充分挖掘,高冷的艺术评论和文学史变得前所未有的亲切,所有图画和文学都生动起来。
………………
※ “艺术和文学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来自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美术馆导览。
卡特琳·莫里斯是法兰西艺术院唯一的漫画家院士,她打破重重壁垒,以女性漫画家的身份把漫画带入艺术最高殿堂。《巴黎有座艺术桥》是卡特琳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之一,举重若轻地将艺术史化为轶事并附以强烈的美学风格,以令人惊叹的搞笑方式进行艺术教学。
※ “如果失去了幽默感,我们就真的死了。” 让人捧腹大笑的人文漫画,送给读书人的一颗夏日薄荷糖。
老少咸宜,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几乎把所有卢浮宫藏品都画进了书中,让人目不暇接,读者可以在画家和艺术家友谊的小故事中轻松地了解了绘画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
※ 扎实的人物索引,避免在访问期间迷路
最后附有人物索引,书里提到的艺术家及其画作均可在其中找到来源,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指导方向。
※ 装帧设计雅致美丽,精装大书,触感温柔
新锐设计师王茜整体设计,内文使用120g纯质纸,质感一流,十六开大开本,四色印刷,令人爱不释手。
2024年6月8日 想读
见证 豆瓣
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9.8 (22 个评分) 作者: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所罗门·伏尔科夫 整理 译者: 叶琼芳 作家出版社 2015 - 11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2024年6月5日 想读
叙事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The Nature of Narrative:Revised and Expanded
作者: [美] 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 / [美] 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 译者: 于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通过考察乔伊斯、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劳伦斯、福克纳及其他作家的作品,分析文学体裁的叙事本质。作为引领叙事研究的常青树,《叙事的本质》为叙事和叙事理论提供了独特而赋有价值的历史书写。《叙事的本质》在过去的四十年来,一直属于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书目,同时也是众多教师、作家及学者们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的作者斯科尔斯和凯洛格将古典时期以来直至20世纪的叙事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为读者梳理出一条令人信服的叙事发展史。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并分析叙事本质中所包含的重要元素:意义、人物、情节及视角。
2024年6月5日 想读 好喜欢封面哦!
制造音乐 豆瓣
How Music Works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拜恩(David Byrne) 译者: 陈锦慧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音乐创作是创造力的释放还是为了迎合人心?演奏场地的变化会对音乐创作产生哪些影响?服装风格是如何影响演出效果的?音乐人写歌时,是先有旋律还是先有歌词?磁带、黑胶唱片、光盘等科技如何改变了听众聆听音乐的体验?
●摇滚史上最具影响力乐队“传声头像”的组团过程、如何成为当红现场表演乐队以及历次表演造型变化的灵感……
●《制造音乐》堪称一部音乐进化史。从演奏音乐的场所对音乐的呈现方式、技术变革对音乐创作及整个音乐产业的发展的影响到音乐的神经学基础,大卫•拜恩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更是一位思想家。这本书将会改变你听音乐的方式!
[编辑推荐]
●爱乐人的必读“圣经”,每一个音乐人必备的摇滚经典!
●《时代周刊》盛赞“摇滚的文艺复兴人”、摇滚史上极具影响力乐队“传声头像”(Talking Heads)主唱大卫•拜恩重磅力作!
●“中国摇滚之父”崔健、“中国极具影响力DJ”张有待鼎力推荐!
●资深电台DJ,音乐人,《飞鱼秀》主持人小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海阳现场秀》节目主持人海阳、资深乐评人,北京音乐台《音乐周刊》编辑部主任卢世伟、音悦台联合创始人时颖、知名DJ,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委陈灵伟、知名摇滚乐队布衣乐队主唱吴宁越集体盛赞!
●湛庐文化出品。
2024年6月3日 想读
流动的图像 豆瓣
Visu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radigms and Shift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小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唐小兵教授长期在国外从事中国现代版画研究,并从版画史研究转向当代版画艺术的搜集、策展与阐释,在该领域发出了权威的声音。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中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影响与审美价值,涉及当代电影、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西方语境下,与西方媒体及中国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有益多元的对话。这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术著作。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一部极具野心和洞察力的作品,不仅抽丝剥茧地解读了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而且把这些视觉秩序与新中国创造新文化的宏伟规划联系起来。作者在批判性地反思美国观者对当代中国视觉文本的“文化偏见”的同时,尝试建立一种历史化地阅读新中国版画、电影、先锋艺术等视觉媒介的“观看之道”。这对更加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史及其海外传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当代中国纷繁的艺术创新和视觉环境,蕴涵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和逻辑?“视觉文化”这个概念,能让我们看到什么?《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以富于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视野,追溯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和历史语境,呈现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鲜活可观。书中所展开的“再解读”,不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当代中国读者在自身文化经验中收获认同与震撼的“再发现”。
2024年6月1日 想读 还差9天就到上一次想读的一周年=-=
The Gay Archipelago 豆瓣
作者: Tom Boellstorf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 * Winner of the 2005 Ruth Benedict Prize, Society for Lesbian and Gay Anthropologists,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 *
The Gay Archipelago is the first book-length exploration of the lives of gay men in Indonesia, the world's fourth most populous nation and home to more Muslims than any other country. Based on a range of field methods, it explores how Indonesian gay and lesbian identities are shaped by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Yet the case of gay and lesbian Indonesians also compels us to ask mor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how we decide when two thing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The book thus examines the possibilities of an "archipelagic" perspective on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Tom Boellstorff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homosexuality in Indonesia, and then turns to how gay and lesbian identities are lived in everyday Indonesian life, from questions of love, desire, and romance to the places where gay men and lesbian women meet. He also explores the roles of mass media, the state, and marriage in gay and lesbian identities.
The Gay Archipelago is unusual in taking the whole nation-state of Indonesia as its subject, rather than the ethnic groups usually studied by anthropologists. It is by looking at the nation in cultural terms, not just political terms, that identities like those of gay and lesbian Indonesians become visible and understandable. In doing so, this book addresses questions of sexuality, mass media,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with implications throughout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
2024年6月1日 想读
行者诡道 豆瓣
作者: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周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1518年,葡萄牙海盗在地中海上抓捕了一位北非外交官,他叫哈桑·瓦桑,来自菲斯,正奉苏丹之命出使土耳其。这是海盗们头一次抓到身份如此显赫的穆斯林,如获至宝,将他敬献给教皇利奥十世。哈桑·瓦桑被关押在罗马圣天使堡。一年多后,他表示愿意改变自幼抱持的信仰,皈依基督教。教皇亲自施洗,并为他改名约安尼斯·利奥。改变信仰大概只是哈桑/利奥为获自由的权宜之计。在意大利生活九年之后,他销声匿迹,很可能伺机回到了他成长和热爱的北非伊斯兰世界。
滞留意大利期间,哈桑/利奥以基督教世界的欧洲读者为对象,撰写了一部《非洲寰宇地理志》,回忆和记录自己早年出使埃及、土耳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各地的见闻经历。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一部非洲地理志,出版后风靡一时,甚至塑造了此后数百年间欧洲人对非洲和伊斯兰世界的认识。
在本书中,著名新文化史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利用手抄本、档案和同时代人物的著述等种种资料,对哈桑/利奥这一身处16世纪两大对立思想世界的夹缝之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
————————————————————
“博学而富有想象力……因其新锐的史学技艺,戴维斯教授已成为当今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中的标杆性人物。她能从乏善可陈的档案材料中开掘发人深省的洞见,她在人类学和文本批评方面的技巧堪称出神入化,她擅长从个别历史人物的人生与经历中提炼广泛的历史认识,这一切都使得戴维斯教授堪称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The New York Sun
2024年5月30日 想读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豆瓣
Dans les Forêts de Sibérie
7.7 (7 个评分) 作者: [法]西尔万·泰松 译者: 周佩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曾自许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于是,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他带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在这片荒原中,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时间缩减为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2024年5月28日 想读
Autobiography of Red 豆瓣 Goodreads
Autobiography of Red
9.6 (9 个评分) 作者: Anne Carson Vintage 1998 - 8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inalist
"Anne Carson is, for me, the most exciting poet writing in English today."--Michael Ondaatje
"This book is amazing--I haven't discovered any writing in years so marvelously disturbing." --Alice Munro

The award-winning poet Anne Carson reinvents a genre in Autobiography of Red, a stunning work that is both a novel and a poem, both an unconventional re-creation of an ancient Greek myth and a wholly original coming-of-age story set in the present.
Geryon, a young boy who is also a winged red monster, reveals the volcanic terrain of his fragile, tormented soul in an autobiography he begins at the age of five. As he grows older, Geryon escapes his abusive brother and affectionate but ineffectual mother, finding solace behind the lens of his camera and in the arms of a young man named Herakles, a cavalier drifter who leaves him at the peak of infatuation. When Herakles reappears years later, Geryon confronts again the pain of his desire and embarks on a journey that will unleash his creative imagination to its fullest extent. By turns whimsical and haunting, erudite and accessible, richly layered and deceptively simple, Autobiography of Red is a profoundly moving portrait of an artist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fantastic accident of who he is.
"A profound love story . . . sensuous and funny, poignant, musical and tender."--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 deeply odd and immensely engaging book. . . . [Carson] exposes with passionate force the mythic underlying the explosive everyday."--The Village Voice
2024年5月2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