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旧物的灵魂 豆瓣
作者: 郭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5
跟随拥有老灵魂的青年人类学者,
踏上跨越时空的寻访之旅,
打捞闪耀于旧物背后的文化与记忆。
★古着、饰品、古董瓷器与二手书,一件件旧物,串联起一些闪光的人与记忆
★爱丁堡、波士顿、香港、上海,人类学家的爱物之旅,细数韶光流动的掌故私藏
★包慧怡、林垚 诚挚推荐
从古董店到古着,从古瓷到古书,《旧物的灵魂》立足于“物”,却与消费主义和囤积癖针锋相对。四海为家的郭婷在学术游牧生涯中实践“旧物永续”的信念,将每一个临时住处变成与友人分享美的驿站,以人类学家的视野爬梳旧物的历史,又赋予它们在使用中被珍惜的鲜活生命。本书的“时光术”实为一种生命魔法:善待此刻此地,哪里有审美和劳作的激情,哪里就有筑家的可能性。
——包慧怡(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郭婷以一颗挚诚之心珍重对待每件旧物,复以隽永的笔触钩沉背后的故人故事,将岁月埋藏的线索向读者娓娓道来。徜徉其间,细微处常有不经意的感动;掩卷之余,时光的回味更令人怅然若失。
——林垚(上海纽约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
在《旧物的灵魂》中,青年学者郭婷踏上跨越时空的旧物寻访之旅,在牛津街头的慈善店偶遇古董瓷器与黑胶唱片,流连于爱丁堡古着店的大衣与配饰,漫步以二手书闻名的威尔士小镇,探访历经数次战争的布拉格斯特拉霍夫图书馆,逛香港独立书店感受城市精神,在上海的沙利文咖啡馆重温老克勒舅公的蝴蝶幻梦……
这份对“物”的珍惜,并不是执着物质拥有本身,而是对制造者的感激,对“拥有”的珍重,以及透过人与旧物的关系所生成的更广阔的存在和时间。
2024年5月17日 想读
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 豆瓣
作者: Erwin Panofsky 译者: Christopher S. Wood Zone Books 1991 - 11
Erwin Panofsky's 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 is one of the great works of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legendary text that has dominated all art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on the topic of perspective in this century. Finally available in English, it is an unrivaled example of Panofsky's early method that placed him within broader developments in theories of knowledge and cultural change. Here, drawing on a massive body of learning that ranges over Antique philosophy, theology, science, and optics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art, Panofsky produces a type of "archaeology" of Western representation that far surpasses the usual scope of art historical studies.<br /> <br /> Perspective in Panofsky's hands becomes a central component of a Western "will to form," the expression of a schema link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and especially technical practices of a given culture into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wholes. Yet the perceptual schema of each historical culture or epoch is different, and each gives rise to a different but equally full vision of the world. Panofsky articulates these different spatial systems, demonstrating their particular coherence and compatibility with the modes of knowledge, belief, and exchange that characterized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arose. Our own modernity, Panofsky shows,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peculiarly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infinite, within a space that is necessarily both continuous and homogeneous.
2024年5月15日 想读
日用器具进化史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作者: [美] 亨利·波卓斯基 译者: 丁佩芝 / 陈月霞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8 - 3
叉、大头针、曲别针和拉链等日常物件是如何变成他们现在的样子?
为什么餐叉有四个齿? 十字花螺丝与它的前身平头螺丝相比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曲别针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 是什么使得我们现在的胶带变成透明的?
在这本令人愉快的书中, 作者用显微镜来看我们平时很少会考虑的东西。如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大头针、便利贴、快餐盒。同时, 他还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技术创新的新理论, 作为对现有产品缺陷的回应, 即刺激和不必要性是发明之母。
2024年5月14日 想读
朋友们 豆瓣
おともだち
7.6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野文子 译者: 王大明 新星出版社 2021 - 6
《朋友们》
高野文子人生第二部短篇漫画集,讲述少女们的疏离与相惜。
●友情不知从哪时发芽
在想要靠近一个人时,我们努力又小心翼翼的模样是那么相似。
随着成长,会忘记自己儿时交朋友的感受,而高野文子细腻呈现了这些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每个人或许都能从中映照出小时候笨拙青涩的自己。
●用漫画演一场舞台剧
四个故事都带有一种戏剧风格。
在《生于春天港口的鸟儿》中,高野文子完整画出了两名少女排练多时的舞台剧《青鸟》,如同你也坐在舞台下,欣赏了她们的表演。
●重新定义“少女漫画”
高野文子深受少女漫画大师萩尾望都影响, 但她又带着少女漫画向前迈了一大步。为少女漫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赋予了漫画无限的自由。而在她之后,有了冈崎京子、内田春菊、一条裕子、鱼喃桐子……
2024年5月13日 想读
沉默之子 豆瓣
作者: [英] 迈克尔·伍德 译者: 严韵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5
不可错过的当代文学批评经典;
深入解读《百年孤独》《焚舟纪》《等待戈多》《三只忧伤的老虎》《命运交叉的城堡》《跳房子》等当代外国文学名作;
迈克尔·伍德评论过的作家要么已成经典,要么必将成为经典。
🍎🍎🍎
内容简介:
《沉默之子》收入了当代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文学评论文章中,这些文章所论及的作家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马尔克斯、石黑一雄,到耀眼的英国哥特小说家安吉拉·卡特,到拉美文学四大天王之一的科塔萨尔,到法国著名作家式的批评家罗兰·巴特,到米兰·昆德拉和备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卡尔维诺等,借这些著名作家,迈克尔·伍德探讨了二十世纪小说的两难境地——失落的天堂、失去的确定性、幻想的诱惑、对言语之下沉默的追求。
🍎🍎🍎
★花繁叶茂的当代文学批评经典:
迈克尔·伍德是当代极具实力的文学批评家的典范人物,是文学批评,而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学院里的严谨学者,他的行文带有作家式的风格魅力。他的批评触角从二十世纪前期的《荒原》的作者艾略特伸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萨义德,几乎涵括了二十世纪文坛最耀眼的那些名字。
★一本书领略二十世纪文学最高峰的景观及最核心的文学密码:
文学理论或者说文学观念发展到二十世纪后半期,在完整的作品概念里,读者和阅读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尊崇和捍卫。迈克尔·伍德即是英国文学理论大家弗兰克·克莫德“阅读史”替代“文学史”主张的热情拥护者与高明的实践者。在这种主张之下,文本的声音在某种意义上就必须压低,由此就产生了“沉默”的悖论。
★一针见血的文学解剖高手:
一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多种声音:故事的声音,历史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文体的声音。不同声音之间的此消彼长,体现着文学潮流的动向,迈克尔·伍德听风辨位,从“阅读的天堂”判读出自己所需所望。他的解读总是切中肯綮,往往只言片语即可点出作论作家的精神与特色,令人激赏。
🍎🍎🍎
“对当代文学之旅的导引,没有比《沉默之子》更好的了。迈克尔·伍德懂小说,他理出那些伟大的小说、平庸的小说、令批评家陷入困境的小说,这些作品极富挑战性、娱乐性、启发性。讲当代或后现代小说的书很多,但没有一本如此,因为没有批评家能写得像他一样——横贯多种文学、多种语言,头脑如此锐利不衰。”——路易斯·米南德
“迈克尔·伍德对每一部文学作品的独特品质、愿景与意义的阐释,足称得上是一种解读与发现的范式。”——《选择》杂志
“迈克尔·伍德是我们关于当代文学的最特出、最透彻的写作者”。——珍妮特·马尔科姆
“关于当代小说的非凡的评论。”——《南卡罗莱纳评论》
2024年5月10日 想读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 豆瓣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What is Asianness?
作者: 酒井直树 / 孙歌 译者: 董子云 / 杜可珂 中间美术馆·华人作家协会 2018 - 6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一书由北京中间美术馆策划,华人作家协会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酒井直树、孙歌。此书是中文英语双语出版物,译者是杜可柯、董子云。
这本书的出版并非一桩小事。一方面,《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一书包含了两位学者酒井直树教授与孙歌教授近期思想实践的一个小切片;另一方 面,这本书代表了北京中间美术馆的实践中一个重要的面向:高度关注与艺术创作同时代的思想领域的开拓性实践。
2018年1月28日下午,中间美术馆举行了以“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为题的两场主题演讲与对话。这个学术活动是2017年11月4日至2018年2月4日在中间美术馆展出的“失调的和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艺术观察” 展的闭幕活动。
演讲与对话嘉宾为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与比较文学系酒井直树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教授。在此活动中,两位长期致力于研究与表述亚洲问题的学者就近期他们在该领域的思考,分别发表主题演讲。演讲之后,两位学者结合亚洲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展开对话,针对目前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迅速推进中的亚洲一体化的新现实,探讨今天该如何认识亚洲这个范畴。他们的演讲与对谈都涉及了亚洲这个范畴的历史建构,以及,在重新审视被既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所忽略的问题时,“亚洲”所具有的超越性视角。这个展览以及这场学术活动的策划,深受孙歌教授和酒井直树教授长期在亚洲论述方面所进行的开拓性与富于想象力的思想实践的启示。在“失调的和谐”展基础上,这个学术活动进一步提出,亚洲与亚洲原理是拥有“问题性”与“主体性”潜质的思想视野,我们需要正视在亚洲实践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历史渊源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会后,此书将两位教授在北京进行这场意义深远的对话集结成书。酒井直树教授在演讲现场谈及一半内容的论文全文翻译为中文,并与英文讲稿的全文发表于此;同时,也将孙歌教授的现场演讲进行笔录,并请她修订延展,形成了收录在此书中的一篇正式文本。因而,此书虽是本小书,但份量却不小。
作为此书的策划者——中间美术馆始终将其学术立场植根于本土。中间美术馆认为:这不是一个由现在时与所在地构成的本土,而是一个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这种意识意味着中间美术馆所关注的是处于各种联结中的中国。在这种视角中,我们既与世界各个角落保持关联,也与中国自身的历史进程紧密对话。在中间美术馆的日常实践中,时常迫切希望开辟更多的可能性与路径,来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立足的思想基础。这本小书的出版记录了中间美术馆这样的焦虑与诉求,也希望能在此追求的漫长道路上迈出一小步。
2024年5月7日 想读
物理女孩 豆瓣
作者: 周思益 / 杨致远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 - 4
趣味小说+物理科普
“弦论幼儿园园长”周思益的物理启蒙书,带你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之美
◎ 编辑推荐
让你爱上物理的有趣的话题:
跷跷板的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大漠孤烟直”不总是对的?
为什么太阳会变成弯弯的?
时间是什么?
为什么杯口的水是弧形的?
为什么瓶底的番茄酱不好倒?
为什么空调必须安装在高处?
为什么说宇宙是“一锅热汤”?
……
随机附赠精美的人物插画书签
◎ 书籍推荐
物理学并不只是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无处不在的魔法奥秘,藏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本书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物理世界。一起跟随书中的小主人公,踏上这场充满乐趣和发现的科学之旅吧!
——李淼 宇宙学家,科普作家
经常有人说,物理太难学,物理太抽象。有没有人觉得,物理是可爱的,是充满童心的呢?尽管作为物理老师,我不觉得物理难,但是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看到了物理的可爱与童心。推荐给所有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小朋友们。
——王一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
本书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讲述科学,但其中有些并不是在教科书上能见到的传统知识,而是作者和专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宇宙的相变是一阶还是二阶。这种既不避浅显,也不避深奥的科普,在我国十分可贵。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都可以从中收获很多,既包括科学的乐趣,也包括乐观的精神。
——袁岚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科技传播系副主任
很高兴看到弦论女孩又出新作了!本书充分地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我们往往觉得物理学高不可攀,但它却是时时围绕在我们周围,通过这本书,相信你会跟物理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亲近。
——严伯钧 科普作家,文津奖得主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日常学习、生活中有趣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故事构思巧妙,对话富有想象力,内容涵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如深入解析跷跷板的力学原理、生动描绘大漠孤烟的自然现象、细致描绘太阳形状的变化等。本书不仅展示了科学的魅力,也揭示了生活的乐趣,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科普读物。
——李永乐 人大附物理老师,科普达人
这是一本以小说形式撰写的科普书,作者把科学知识融入一个小女孩的学习生活中,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还特别接地气,是孩子科学启蒙道路上的理想伙伴。
——朱一明 科普博主
很少有科普书能够真正站在孩童的视角,对生活中好奇的物理学现象进行解读。作者周思益用充满童真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来进行科普,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物理学启蒙书籍。
—— 妈咪说MommyTalk 科普博主
◎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主人公的日常学习、生活出发,通过生活中各种科学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其背后的科学知识和原理。书中主人公热爱物理学,充满探索欲与求知欲,人物色彩鲜明。故事构思精巧,人物对话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故事主题覆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2024年5月7日 想读
疼痛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PAIN: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
作者: [新西兰] 乔安娜·伯克 译者: 王宸 光启书局 2023 - 11
【编辑推荐】:
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讲述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积极心理学、保健品与镇痛药物的时代,疼痛被看作虚弱的象征,需要被掩盖和克服,本书让我们重识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义。
颠覆我们对疼痛的惯常认知,疼痛不只是生理现象,也是社会事件,是在社会环境中被感受、见证和塑造的。为疼痛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框架。
疼痛不是公平分配的,哪些人能获得同情与止痛药,哪些人却只能默默忍耐?疼痛是否由经济剥夺和基本生存条件的匮乏造成?疼痛之间是否存在等级?疼痛与性别、种族、阶级都密不可分,权力政治将它渗透了一遍又一遍。
跨越医疗、伦理、法律、社会政治、性别、哲学等诸多领域,了解疼痛的历史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痛苦中自处、如何应对他人的痛苦,也为政策制定与医疗照护提供参考。
“光启情感史”系列新作,由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主编,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等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疼痛?如何应对疼痛?
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
在逃避痛苦的时代,让我们看到疼痛自有其意义。
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到需要战胜的“邪恶”,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
本书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宗教、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为我们理解疼痛提供了新方法。
【媒体评论】:
疼痛是一种涵盖身体、心灵和文化的现象,它困扰哲学家的思考,刺激科学家的研究,让语言学家不知如何定义,但这不是一部讲述如何认识和治疗疼痛的医学史,而是一部关于疼痛的思想史著作,读后我们会知道为什么“疼痛是一种文化现象”。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晞
疼痛因其有善恶的元素,是医学伦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学、医疗等视角展示了不同文化对它的理解,让读者可以充分理解疼痛如何贯通于生理、情感、理智和宗教等领域。疼痛的魅力在于有人赞美它,借助它提升自身的忍受力和控制力,也有人憎恶它,希望远离这种煎熬。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丛亚丽
本书是一本内容详实、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历史学术著作。伯克为疼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新框架,并深入探索了西方世界从18世纪至今疼痛性质的广泛转变。它开辟了历史探究的新途径,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参考。
——《历史评论》
本书举例丰富,说明了关于其主题的医学、宗教、种族和性别话语,以及这些话语在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方面曾经和仍在产生的影响……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
——《图书馆学报》
2024年5月7日 想读
疼痛的真相 豆瓣
The Painful Truth: The new science of why we hurt and how we can heal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蒙蒂·莱曼 译者: 李艾琳 2022 - 7
🥼2019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入围作者
🥼2020年英国皇家医学会疼痛论文奖得主力作!
为什么没发现伤口的时候就没那么疼?为什么看到别人受伤,自己也会觉得疼?孤独也会让人疼痛吗?什么是幻肢疼痛?为什么在伤口痊愈之后,还会感受到疼痛?
人人惧怕疼痛,但并非人人了解“疼痛”,甚至可以说,我们之前对疼痛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近年来,疼痛科学领域持续发展,这让人们对疼痛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莱曼博士在本书中揭示的,我们误解了疼痛,还让它产生了对人类有害的影响。莱曼博士记录了从持续性疼痛到社会性疼痛等一系列前沿研究,还结合亲身接触过的受疼痛困扰者、从未感受过疼痛者等真实病例,带领我们走出深陷已久的误区。他不仅为我们控制并减轻疼痛提供了希望,还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颠覆你对疼痛的认知,让你不再“谈痛色变”
运动时受伤,疼!学习、办公一坐坐一天,疼!日常生活中难免受到擦碰,疼!传统印象里,疼痛是我们受到伤害是身体发出的哀嚎 ,是身体出现问题时才会产生的症状 ……现在,蒙蒂·莱曼博士提出了颠覆性观点:疼痛不是疾病的探测器,而是身体的保卫者!从根源改变我们对疼痛的认知,以科学视角介绍疼痛机制,让我们不再那么畏惧疼痛,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健康问题,更加从容地生活。
🩹从方方面面剖析疼痛存在的原因,我们会疼不只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
为什么我没发现伤口的时候就没那么疼?为什么我尝试多种药物,却治标不治本?为什么看到别人受伤,我自己也会觉得疼?幻肢疼痛是怎么回事?孤独也会让我疼痛?弱势群体的痛感会更强烈?……莱曼博士从社会、文化、社交等日常生活各方面入手,探索人的生活对身体感受的影响,找到每个人的致痛原因。
💊不仅分析为何“疼”,还要探究如何“治”
你知道吗,除了求医问药,对待疼痛还有更简单的缓解方式:大笑是最好的止痛方式;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也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措施;受到持续性疼痛困扰的人更需要陪伴……不局限于疼痛的成因,莱曼博士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且可行的解决方法,就算无法“书到病除”,也能让你有所收获。
💉医学科普专家新作,凝结更新的医学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蒙蒂·莱曼博士是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入围作者、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医学写作方面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并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发表演讲,更获得了2020年皇家医学会疼痛论文奖,是英国医学界的权威人士。为本书,他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文献、实验数据,结合领域内更新的研究成果,用例证结合的方法将真实的“疼痛”呈现在我们眼前,更具参考价值。
2024年5月7日 想读
图解基础设施设计模式 豆瓣
インフラデザインパターン ~安定稼動に導く127の設計方式
作者: [日] NTT DATA集团 译者: 杨文轩 2015 - 5
基础设施设计模式是指将基础设施技术者们创造出的设计方式概念化、抽象化,同时给其命名(模式名),总结其特点与注意事项而形成的集合体。目的是防止在基础设施开发中发生问题,提高基础设施的开发效率以及培养基础设施开发人才。
《图解基础设施设计模式》以基础设施构建中的需求定义阶段为基础,介绍了127个不依赖于任何特定产品,与非功能性需求实现策略、基础设施构成要素相关的常用设计模式(119个模式+8种类型)。在讲解时,还配以设计方式的示意图以及各个模式的对比,使人既能轻松理解设计方式的构造与特点,还能理解各模式之间的不同,最终作出最佳选择。
《图解基础设施设计模式》适合对基础设施缺乏经验的技术者(也包括应用程序开发者)、负责系统构建的项目经理、在企业的信息系统部门中对系统规划与引进具有决策权的人,以及负责评估和比较供应商提案和设计的人阅读。
2024年5月7日 想读
屏幕上的受苦者 豆瓣
The Wretched of the Screen
6.6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 译者: 乌兰托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3
🖥 数字时代的领军艺术家,登顶艺术权力榜的女性艺术家代表作首次中译
🖥 以犀利洞察力直刺当代碎片化影像的黑洞
“弱影像是当代的屏幕上的受苦者,是音像制品的残渣,是冲上数字经济海岸的垃圾。其存在证明了影像剧烈的错位、转移和置换——在视听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中影像加速产生和流通。弱影像作为商品或其拙劣的拟像、作为礼物或作为赏金被拖拽到全球各地。它们传播快乐或死亡威胁,阴谋论或走私品,反抗或镇压。弱影像可以展示难得一见的、显而易见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前提是我们还能够破译影像内容。”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资产阶级的衰败最终以经济黑洞的方式成为现实。一台排水泵开始吞噬并毁灭两百年来勤劳与集体智慧的产物,将社会文明的具体现实转化为抽象的事物——数字、算法、精确的暴行和虚无的积累。历史已经被无尽的、流动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组合取代。然而,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现,艺术家正在寻找理解这些变化的共同出发点。
黑特·史德耶尔无疑是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写作者之一。本书是史德耶尔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围绕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写作里稳步推进的一种强力影像政治,收录了其近年来发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博物馆是工厂吗?》等。这些独树一帜、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数字影像、博物馆、电影院甚至垃圾邮件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探索和拷问,不断突破传统艺术批评的界限。
----------
史德耶尔的艺术极为丰富、缜密,令人受益匪浅……在史德耶尔的作品中,你总是分不清事实和虚构,分不清哪里是玩笑的终点,哪里是严肃的起点,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
——《卫报》
理论和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把握和阐明自己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史德耶尔无人能及。她对图像和文字在全球流通时代的命运的探究总是专注而精确,但也充满冒险精神,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鲍里斯·格罗伊斯(哲学家、艺术评论家)
史德耶尔拒绝固守单一理念,也不坚持自己的观点。相反,我们看到的艺术——她的视频——是一种正在进行的道德思考行为。
——《纽约时报》
2024年5月7日 想读
古道 豆瓣
The Old Ways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 杭海 南海出版公司 2024 - 5
“量一量我的脚,从脚后跟到脚趾的距离是二十九点七厘米。这是行进的单位,也是思想的单位。”
·
罗新、杨照、刘子超 联合推荐
知名译者陈以侃:像登山者要保命一样,在行文中贯彻着一种优雅和警觉
·
◷ 罗伯特·麦克法伦的徒步哲学导览,踏上古道,让我们重新学会走路的艺术
◴ 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剑桥大学教授×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行走文学三部曲收官之作,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
◵ 朝圣路,海之路,末日之路......12条通往未知和奇遇的路,解读隐匿于大地的歌谣、符号和秘密
◶ 以双脚召魂的生命地理学:外祖父的葬礼之路,天才诗人的死亡之路,用行走重写逝者的人生
◷ 剑桥学者、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一次百科全书式的大地漫游,在森林与图书馆间自由穿梭
◴《深时之旅》作者代表作,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入选Slate“过去25年最好的50部非虚构作品”,罗新、杨照、刘子超、陈以侃推荐
◵ 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设计,俯瞰古道的幽远绵长;采用新译本,专业审校,精准传递麦氏写作的硬核与诗意
·
《古道》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古道由众人日复一日踩踏出来,是人们在大地上留下印记的方式,建构着人类与大地间最亲密、最具诗意的关系。
年轻时一心渴望登顶、踏上未知之境的罗伯特·麦克法伦,此时却更满足于常走的老路——他追随前人足迹,漫步于英格兰白垩丘顶的万年古道,穿越人称“末日之路”的海滨潮道,驾船驶向苏格兰西北部的鸟岛,重走巴勒斯坦、西班牙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朝圣路……一路探访古道上游荡的灵魂、回响的声音、流传的故事与歌谣,试图寻找通往往昔的路径,却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被送回当下。
在一步接一步的耐心中,在双脚触到大地“绒毛”的强烈感受下,新的认知油然而生:行走是向内的勘察,而我们穿行其间的道路,又微妙地塑造着我们。
·
罗伯特·麦克法伦是当今最著名的旅行写作、自然写作作家之一,考虑到他的学院派背景,他对野外的痴迷似乎与他在图书馆的探险出人意料地无缝对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新
麦克法伦被视为新一代自然写作与旅行文学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学修辞(尤其是隐喻)极度延展风景意象及深度,以层出不穷的感官描述创造出人的内在风景和外在风景不停亲密交流的感受。他创新的写作语言带动大量评论,并启发了新一波的地方写作。——作家 杨照
麦克法伦具有参透风景本质的魔力,在他的笔下,万物皆有生命,风雨如同启示,常识会被颠覆。他将艰深的跨学科知识融入最平常的事物,手握一块普通的石头,就能写出一段亿万年前的地球往事,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崭新坐标系。——作家 刘子超
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麦克法伦像登山者要保命一样,绝不留下任何潦草的动作,用难以想象的精力在行文中贯彻着一种优雅和警觉。——作家、译者 陈以侃
借助麦克法伦的脚步,我们仿佛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了新鲜的、以往不曾见过的自然景物,恢复了因熟知而忽视、因忽视而麻木的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德明
麦克法伦展现了前辈作家难以企及——文献纵深如此悠远、地理规模这般宏大;人物行径百般殊异,但心意却又极其深邃——的人类心灵活动图谱。——作家 詹伟雄
如同J.A.贝克笔下的游隼,麦克法伦准确无误地俯视着他的猎物——完美的意象、最精准的引语、细腻描写任何地方的能力。有了麦克法伦,就有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旅行写作者。——英国历史作家 威廉·达尔林普尔
《古道》讲述的是作为一种使用习惯、由沿路而行的人共同创造的道路。麦克法伦通过深入他走过的地方,消解了自身与周身世界的差异。在一个身份变动不居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在行走中认识自己。——《海鸟的哭泣》作者 亚当·尼科尔森
《古道》是一场地理传记实验。一本辽阔而包容的书,和最好的道路一样,每每回过头去,总会有不同的发现。——《卫报》
麦克法伦的思维在地质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建筑学、艺术、文学中漫游,每到一处都能发现微小的惊喜。《古道》让人想起W. G. 塞巴尔德的《土星之环》,又具备一份独有的身体意识。——《纽约时报》
2024年5月7日 想读
Zoning China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Luzhou Li MIT Press 2019 - 11
In Zoning China, Luzhou Li investigates wh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gulates online video relatively leniently while tightly controlling what appears on broadcast television. Li argues that television has largely been the province of the state, even as the market has dominated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video. Thus online video became a space where people could question state media and the state's preferred ideological narratives about the nation, history, and society. Li connects this relatively unregulated arena to the “second channel” that opened up in the early days of economic reform—piracy in all its permutations. She compares the dual cultural sphere to China's economic zoning; the marketized domain of online video is the cul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which wer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market principles in China's coastal cities.
Li explains that although the relaxed oversight of online video may seem to represent a loosening of the party-state's grip on media,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zoning in fact demonstrates the the state's strategic control of the media environment. She describes how China's online video industry developed into an original, creative force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at connected domestic private production companie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a vast network of creative labor from amateurs to professional content creators. Li notes that China has increased state management of the internet since 2014, signaling that online and offline censorship standards may be unified. Cultural zoning as a technique of cultural governance, however, will likely remain.
2024年5月6日 想读
贾科梅蒂的画室 豆瓣
L'ATELIER D'ALBERTO GIACOMETTI
9.0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热内 译者: 程小牧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 8
1954年,法国作家热内通过萨特、科克托等朋友与艺术家贾科梅蒂相识,并应邀为艺术家做模特。从1954至1958年,热内时常拜访贾科梅蒂位于巴黎十四区伊伯利特-曼东街的画室。这一相遇所激起的精神探索、交流和纯净的友谊,被热内记录在《贾科梅蒂的画室》里。热内论艺术的文字极少,本书收录的几篇独具风格的艺术笔记,是热内仅存的直接阐述自己的生命观和艺术观的文字。
《贾科梅蒂的画室》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艺术评论。
——毕加索
热内向我们证明,天才并非某种天赋,而是人在绝境中开辟的出路。
善只是幻觉,而恶是虚无,它在善的废墟上造出自己。
——萨特
有一天,热内应被视为道德家。我们总习惯于把道德家混同与卫道士。
诗是一种道德,内在、自律,拒绝强制性的范畴和机制。
——让 • 科克托
热内非常像贾科梅蒂为他画的肖像,贾科梅蒂把握住了这个人强烈
的情感、严格的控制力和近乎宗教式的沉静的惊人结合。
——萨义德
2024年5月5日 想读
北京公共汽车:1949-2019 豆瓣
作者: 刘爽 2020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讲述北京公共交通车辆发展的大型图书,共322页,大16开全彩印刷,内文约11万字,图片1090张,其中八成以上照片为首次发布,图片涉及车型400余款,,广泛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公共电、汽车车型。
编著者按:
作为公交迷、火车迷、航空迷群体的一员,我对当代中国工业文化爱好者渴求此类书籍的心情感同身受,也深知国内文化市场在这方面的缺失,因此我出版此书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现代交通爱好者、汽车文化爱好者、公共交通从业者、以及汽车工业从业者等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这部书是国内首次从公共交通爱好者的视角出发,记录当代人文历史的新型互动图书,此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北京公共电、汽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了北京的城市变迁,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建设成果。
《北京公共汽车:1949—2019》一书将面向全中国、全世界喜爱交通文化的朋友,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北京公交车型的历史与技术特点。书中内容不仅讲述了北京公共汽车的故事,还涉及到国内外几十座城市的公交车辆使用背景,读者可通过此书了解到中国城市公交和客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对于公共交通从业者来说,此书更是学习公交车辆技术和北京公交历史的良师益友。无论您是一线司售还是管理人员,都能通过这部书进一步认识自己所在企业、行业的发展,甚至对本单位车辆技术有新的认识。北京公交的年轻职工还能通过认真研读此书对考级、认证有所帮助。老一辈公交人亦能通过这本图册来怀念过去的峥嵘岁月,得到内心的慰籍。
这部图书的编辑、出版是几十位公共交通爱好者、从业者以及多位客车行业老专家共同的心血,更是十多年来国内多家公交论坛网站所凝聚的精华。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正式出版前,我们向老专家、老职工反复核实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资料。针对近二、三十年的车型,我们又广泛征询公交爱好者的意见,请他们预览、审阅样书,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准确、详实,并且初步得到了专家和资深车迷的认可。
这些努力和心血保证了本书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们将尽量杜绝过往这类专业书籍车型标注混乱、不同车型混为一谈等低级错误。
为了增强图书的扩展性和互动性,我们在书中加入了20个车型的声音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信公众号界面,播放对应车型的声音。这一功能对于即将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的广大读者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传统内燃机驱动方式正在远离公交车辆技术,现今的新能源公共汽车已不再具有个性的声线,即便有发动机,也仅有发电时的固定工况,其声音体验与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相去甚远。书中的“扫码闻声”功能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过去车型的特点,更好地怀念过去的“汽车时代”。
2024年5月4日 想读
春天终将来临 豆瓣
SPRING CANNOT BE CANCELLED:DAVID HOCKNEY IN NORMANDY
9.0 (5 个评分) 作者: 大卫·霍克尼 / 马丁·盖福德 译者: 万木春 审订 / 胡雅婷 杨素瑶 译 2022 - 1
“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这是相当愚蠢的,因为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其外。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食物和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的,就跟我们的小狗鲁比一样……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
——大卫•霍克尼
年届80之际,大卫•霍克尼第一次寻求宁静的村居生活,寻求一处可以观看日出和季节变换之地,一处可以抵挡世界的疯狂之地。因此当新冠病毒和封锁袭来时,在“大花园”的生活变化甚微,一年以前,霍克尼在诺曼底历史悠久的农舍中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描绘春至之景。事实上,他从强制性的隔离中获得了乐趣,将其当作让自己加倍投身于艺术的良机。
《春天终将来临》是一篇令人振奋的宣言,它证实了艺术转移注意与鼓舞人心的能力。本书基于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大量的全新对谈与通信,盖福德是霍克尼长期的友伴及合作者。与他们的交流相配的,是一系列霍克尼在诺曼底所画下的iPad素描和油画,均为未发表过的全新之作,以及凡•高、莫奈、勃鲁盖尔等人的巨作。
我们可以看到霍克尼是如何被他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和惊奇感一直驱动前行。他背道而驰的一生,受公众瞩目60年之久,同时却在批评家的视野和历史之中缺席。他完全被法国北部的四英亩土地吸引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数十年来让他着迷的那些主题:光线、色彩、空间、感知、水流、树木。他有很多可以教给我们的事情,不光是关于如何观看……亦是关于如何生活。
2024年5月4日 想读
雕塑的故事 豆瓣
Shaping the World
作者: [英]安东尼·葛姆雷 / [英]马丁·盖福德 译者: 王珂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2024年5月4日 想读
街头诗人: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人生 豆瓣
Vivian Maier The Color Work
作者: [美] 薇薇安·迈尔 / 摄 / [美] 科林 ·韦斯特贝克 / 文 译者: 李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2
随着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 (Finding Vivian Maier)获得2015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与广泛传播,薇薇安·迈尔这位神秘的女性摄影师如同一颗彗星,跃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尽管薇薇安·迈尔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她产生好奇,甚至成为吸引众多摄影、艺术爱好者的原因之一。从神秘的保姆到先锋摄影师,她的故事只能从她拍摄的14万张照片以及极其少量的关于她生活的事实中拼凑出来。这位神秘的保姆到底是谁?是什么推动了她旷日持久的创作,又是什么使她如此坚决地将她自己和那些作品隐藏起来?
薇薇安的大部分彩色摄影作品比她的黑白作品更抽象。在她的作品中,街头、孩子、陌生人,以及自拍肖像都是主要拍摄内容,这些图像让本属于那个时代“隐形阶层”的人生变得具象可见。
在本书中,世界著名彩色摄影大师乔尔·迈耶罗维茨撰写的序言和知名策展人科林·韦斯特贝克的导言阐明了薇薇安彩色摄影图像的本质,并将其与她的黑白照片以及上世纪中叶顶级街头摄影师拍摄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迷人的、用整个人生的业余时光来拍照的传奇摄影人诠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2024年5月3日 想读
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 豆瓣
作者: 麥可.里德(Michael Leader) / 傑克.康寧漢(Jake Cunningham) 译者: 李達義 黑體文化
第一本英語世界「吉卜力學」百科全書式的圖文書
以生動有趣、知識爆量的書寫探索吉卜力所有的作品
搭配近200張精美圖片,是吉卜力迷不可不敗的人氣指南
「我想創造具真實性、精彩、帶點諷刺意味,但最重要的是,一部美麗的電影。我想描繪一個認真追求夢想的人。夢想帶有一種瘋狂的毒性,而這種毒性不能被隱藏。」──宮崎駿寫於2011年《風起》製作計畫
吉卜力動畫電影在全球颳起的旋風從未歇止,除了賣座電影,也陸續推出周邊商品並開設美術館,吉卜力公園也即將於2022年年底開幕,繼續擄獲影迷的心。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於1985 年6 月15 日。工作室的名字發想自宮崎駿,身為飛行器迷的他以二戰期間義大利飛行巡邏隊「吉卜力」(Ghibli)為名,這個義大利文有「從撒哈拉吹向地中海的溫暖氣流」之意。自創立以來,吉卜力有如一股創意暖流,席捲了日本動畫產業。從1984年的《風之谷》到2020年的《安雅與魔女》,吉卜力動畫作品是許多人的成長回憶,也影響了無數創作者,儼然成為動畫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山。
今年81歲的宮崎駿從1960年代開始創作生涯,在1979年完成第一部動畫劇情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當時Animage雜誌的編輯鈴木敏夫是宮崎駿的熱心支持者,邀請他從1982年開始在雜誌上連載《風之谷》漫畫,並於1984年發行動畫長片。後來鈴木敏夫、宮崎駿和他的導師高畑勳三位人物成為吉卜力三巨頭,創立吉卜力工作室,並製作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動畫劇情長片,奠立了日後的事業版圖。
鈴木敏夫是吉卜力的總軍師,為工作室尋找資金、挖掘人才,想方設法將作品推到國際舞台上。兩位動畫天才宮崎駿和高畑勳,則在他的保護下恣意揮灑才華。宮崎駿的作品以幻想題材著稱,毫不保留地表現對飛行的熱愛、反戰思想、環境意識及世界和諧的冀望;而高畑勳則講求「不辭勞苦地研究」和「一絲不苟的寫實」,畫功考究細節,致力表現風格上自我突破。兩位大師撐起了吉卜力的一片天,也盡力培育工作室年輕一代的動畫師──庵野秀明、西村義明、米林宏昌、片渕須直……日後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動畫家。
這本最新的吉卜力電影書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了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推開吉卜力工作室被植物遮蔽的大門,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
本書改編自廣受好評的Podcast節目Ghibliotheque,堪稱英語世界第一本「吉卜力學」百科全書。每個段落都像是重現了Podcast節目的錄製現場,寫作風格輕快易讀。翻閱本書時就如同兩位資深吉卜力愛好者坐在你身邊,為你仔細講解每部片的開場與結尾,並還原吉卜力作品的溫度和全貌,令人意猶未盡。
在書中,我們宛如乘著吉卜力的想像飛行器,遨遊在幻想的天空中,見證吉卜力作品每個振奮人心的時刻:娜烏西卡乘著風穿越腐海,巴魯與希達唸著天空之城古老的咒語,梅在森林中掉落在龍貓的肚子上,漫天螢火蟲下節子與清太的笑容,魔女琪琪飛上天空的那一刻,魔法公主小桑堅毅的眼神,千尋憶起與白龍的往事……吉卜力結合風格與故事,為世界帶來珍貴寶藏,一次次以勇氣和希望鼓舞人們。他們製作的不只是動畫,也是每一次向世界重新出發的理想。愛與友情、成長與付出、環境與和平……都是吉卜力不斷創作的主題。
我們也跟隨本書來到吉卜力工作室的每個階段,深入宮崎駿和高畑勳在創意與生涯上的掙扎,見識到新人導演如宮崎吾朗及米林宏昌以嶄新的創作視野展望未來。吉卜力工作室從草創初期的沒沒無名到今日聞名遐邇,至今已不只一次宣布要停止動畫製作。近年來隨著吉卜力美術館和公園落成、宮崎駿重啟創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似乎正在宣告著,吉卜力茁壯的生命力絕不會就此停歇。
從標誌性的《龍貓》片頭開始,我們一起往吉卜力世界出發吧!
本書特色
※《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結構解剖:
本書內容涵蓋電影背景介紹、資訊補充小邊欄、導演與製作人訪談、相關文章節錄、各種吉卜力相關的小道消息、影迷式分析與點評、電影海報、劇照、幕後花絮……應有盡有,是骨灰級吉卜力影迷傾盡全力、進入吉卜力魔法世界的探險報告書!
※收錄豐富的圖文內容:
◎採訪吉卜力的重要推手、天才導演、新晉主創、技術人員的訪談內容整理,各自暢談幕後製作祕辛。
◎匯整每部吉卜力電影的創作動機、製作過程、發行、導演後記和影迷評價。
◎為吉卜力全集24部電影提供從風格、故事到動畫技術的專業影迷評論。
◎收錄近200張精美電影劇照、工作照、手稿、原版海報。
※吉卜力堪稱是日本動畫界的「兵工廠」,當今一線動畫家都曾為吉卜力賣命:
◎為什麼宮崎駿看完庵野秀明所畫的分鏡表,便立即決定將《風之谷》最重要的段落交付給他?
◎原來《魔女宅急便》的導演並非宮崎駿,而是日後製作出《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片渕須直,為何臨時換將?
◎西村義明為了協助高畑勳作品《輝耀姬物語》的前期製作,前後竟花了他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時間!
◎細田守為了守護自己作品的風格與原創性,最後不得不退出《霍爾的移動城堡》的製作團隊!
※「吉卜力三巨頭」緊密的關係讓工作室維持近40年而屹立不搖:
◎高畑勳是宮崎駿的導師,但他拒絕協助製作《風之谷》,讓宮崎駿酒後淚流滿面。
◎鈴木敏夫形容高畑勳是稱職的製片人,一旦擔任導演,「一切就會變成麻煩」;對宮崎駿來說:「『阿朴先生』(高畑勳)是最令我抓狂的人,同時也是最讓我信任的人。」
◎高畑勳形容風格相異但惺惺相惜的宮崎駿:「我們可以輕易地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深度。」
◎鈴木敏夫為了阻止迪士尼高層刪改《魔法公主》,竟拿出武士刀,大喊「不准剪!」
◎宮崎駿與高畑勳對《平成貍合戰》片名中「平成」二字爭執不下,而國際版片名「Pom Poko」竟是貍貓敲著肚子的聲音!
◎工作室創立之初,曾接受日本航空委託創作一支專供機上觀賞的45分鐘動畫的案子,將雜誌上連載的豬角色轉變為飛機上的動畫短片,宮崎駿在1991年的備忘錄中寫道:「《紅豬》應該是一部提供給那些在航程中已筋疲力盡的商業人士,讓他們在缺氧的狀態下也能好好被娛樂的作品。當然,它也會吸引小孩及中年女性觀賞,但我們不要忘了,它就是設計給那些腦漿已化為豆腐的中年男人看的電影。」
重要事件
日本:吉卜力美術館於2022年11月在愛知縣重新開幕
台灣:「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於6月開展(6月18日至9月25日)
九月重映《神隱少女》
2024年5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