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鏡頭的語言 豆瓣
The Filmmaker’s Eye: The Language of the Lens: The Power of Lenses and the Expressive Cinematic Image
作者: 古斯塔夫.莫卡杜 译者: 黃政淵 大家 2020 - 8
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影像,如何運用鏡頭效果,傳達無數精細意念?
當數位單眼鏡頭帶來的鏡頭革命,讓所有創作者首度有了公平的競爭舞台
《鏡頭之後》作者也為所有人解密大導演奧妙敘事的鏡頭配方
若想學著看懂電影畫面構圖能表達多少豐富意涵,《鏡頭之後》提供了精闢的概念及操作指引,因此成為全球電影愛好者和拍攝者的教戰手冊。但是,電影「說話」的技巧遠不只有構圖,要看懂每一個畫面明講、暗示了什麼意念,你需要更全面地理解「鏡頭的語言」和敘事系統。
從焦點及景深的選擇、空間的壓縮及擴展、速度感的操控,到耀光、變形,導演和攝影指導靈活運用鏡頭的各種光學性質,搭配影片的敘事框脈絡自成一種語言,足以表達出角色的心理狀態、情感、特殊氛圍,甚至是你想得到的任何抽象概念。
《蘿拉快跑》運用望遠鏡頭的窄視野和透視壓縮,大幅影響景框x 軸(左右水平移動)上的動作速度,使蘿拉奔跑的速度看起來遠比實際所能跑出得還要快,這部片也以這種不尋常的速度操控而成為動作驚悚片的經典。《阿拉伯的勞倫斯》同樣運用望遠鏡頭,當駱駝騎士從遠方往攝影機奔馳而來(沿著景框Z軸而非x 軸移動)時,看起來遠比實際上更慢,黑色形影在沙漠的地平線上幾乎一直沒怎麼前進,卻又在距離夠近時迅雷不及掩耳地現身,射死勞倫斯的嚮導——短短幾分鐘的鏡頭,同時創造出情節的懸疑感及沙漠世界的危機四伏感。《辛德勒的名單》裡,微距鏡頭緊貼著打字機,不只放大了文字的視覺面積,也放大了文字的重要性,讓畫面大聲疾呼每一個文字的背後都是一條等待救援的沉重人命。而《2001:太空漫遊》的關鍵角色HAL 9000總是透過機器裝設的鏡頭觀看人類同伴的舉動,魚眼鏡頭的變形效果和畫面四邊的暗角,從一開始就預示了人類與機械之間互動的扭曲與侷限,衝突終將無可避免。
在過去,這類鏡頭技巧只有巨大、昂貴的攝影機的才能拍攝,但數位單眼相機問世後,高畫質影片、可更換鏡頭的種種鏡頭效果不再是大製作的專屬,連骨董鏡頭的光學瑕疵這種昂貴的視覺效果也變得唾手可得。在影像的層面上,業餘影像工作者及獨立製片得以拍出與好萊塢主流大片不分軒輊的作品,甚至還能經由實驗創造更多變化。《夜晚還年輕》巧妙融合了iPhone的深景深和外掛鏡頭的寬螢幕變形特徵,打造出原創的視覺風格,呼應片中的次文化背景。這部只用智慧型手機拍出的電影可以打入日舞影展,正證明了只要同時理解鏡頭的敘事力與技術力,不需昂貴的器材,也能充分解放鏡頭的藝術表現潛力。
觀賞電影,甚至拍攝電影,都必須從理解鏡頭敘事系統與技術概念開始。資深電影人莫卡杜將鏡頭能表現的效果依照意念分門別類,搭配將近90部影片的豐富劇照,清晰解說鏡頭的各種特質可以如何用在電影敘事上。看懂整部電影作品,你不需再將目光鎖在「一英吋高」的字幕上,而是在大銀幕上熟悉又陌生、自然且怪誕的畫面裡,聆聽鏡頭侃侃而談。
如果你會自己動手拍影片,不管用的是iPhone還是大砲,本書都能幫助你發揮鏡頭的敘事能力,甚至建立專屬於你的「光學個性」。
如果你只看不拍,本書也能幫助你解讀出導演和攝影師埋藏在畫面中的視覺線索,洞悉深層涵義,理解大師奧妙的影像敘事體系。
各界推薦
對於新一代的電影工作者來說,《鏡頭的語言》一來可以當作一個參照點,看看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導演如何運用鏡頭,二來也可以當作解鎖如何使用攝影工具的鑰匙。讀完本書後,電影工作者就得到了操控各種鏡頭所需的終極知識,不管用的是iPhone或是最貴的鏡頭器材都不成問題。──蘇菲‧強森,《MovieMaker》雜誌
不管你是初出茅蘆的電影工作者,還是老練的導演或攝影指導,《鏡頭的語言》讀起來都啟發性十足。對於鏡頭的敘事能力和用創意拍攝電影能產生的不可思議潛力,莫卡杜帶著我們把認識提升到新的層次。──約翰.因伍德,艾美獎提名作《醫院狂想曲》、《打不倒的金咪》攝影指導
《鏡頭的語言》用了多部電影擷取的美觀範例,清楚解釋鏡頭語言的美學意義和情緒含意。對於攝影師和導演而言,了解鏡頭的基礎技巧和創意發揮有助於點出場景中的主題。本書非常實用,每個有意發展事業的電影工作者都該一讀。──賈桂琳‧B‧佛洛斯特,《Cinematography for Directors》作者、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教授
2024年5月3日 想读
城市與電影 豆瓣
作者: 芭芭拉‧曼聶爾 译者: 高郁婷 / 王志弘 群學 2019 - 3
城市電影,為那些認得自己的城市,以及城市對他們而言宛如遙遠夢想或夢魘的人,製造了幻想。電影重塑城市規劃者的希望,卻再造了城市居民對於現代都市的恐懼。分析城市電影可以回答都市研究的叩問嗎?城市電影提供了什麼樣的未來願景及過去意象?城市電影經歷了什麼變化?
《城市與電影》召喚都市理論和電影研究對話。第一篇依照歷史順序,分析三種重要的城市電影類型,每一種類型都與特定城市有關:威瑪共和的城市電影、洛杉磯的黑色電影,以及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電影的巴黎意象。第二篇討論了都市研究的社會-歷史主題。首先是電影產業和個別城市的關係,接著是描繪飽受戰爭荼毒及分隔的城市,最後是都市科幻小說中,烏托邦和惡托邦的電影表現。最後一篇則是在全球化世界中,協商認同與地方的問題:從貧民窟與族裔聚居區,轉移到男女同性戀慾望的城市場景,最後以跨國電影實踐裡的全球城市再現作結。
城市和電影之間的連結是現代性。現代性解釋了城市電影通過全球化過程而產生的大變遷,在這個過程中,城市從國族電影的象徵,發展成為跨國電影實踐的優勢位址。本書允為電影研究、都市研究及文化研究學生與研究者的關鍵讀本。
2024年5月3日 想读
權力地景 豆瓣 Goodreads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作者: [美] 雪倫.朱津 译者: 王志弘、 / 王玥民 群學 2010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2024年5月3日 想读
街頭生存指南 豆瓣
作者: 人生百味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7 - 1
人類視角廣度約124度,視線所及之外,便超出經驗理解範圍。
看到了嗎?這就是人們時常刻意忽略,但既生猛又鮮活的底層社會!
.深入探訪與呈現隱藏在夜深街頭的地下社會之中,為何流浪、怎麼生存、誰人身處其中?進入公部門社福單位、NPO與公園、車站,記錄、採訪留下第一手資料。
.以惡趣味的方式盤點生存素材,蒐集使用者經驗,並做測試評。解放對於資源與人的想像。
.記錄著街頭生存老手的豐富經驗與人生故事,以及隱含在背後的種種掙扎,反思主流價值在當代人們身上留下的痕跡。
.最後,以延伸議題爬梳街頭生存的脈絡,從更靠近源頭的地方阻止人們從日常生活失足後向下無盡墜落。
就算身無分文,我們仍有生存之道
專業街頭生存者告訴你,吃飯要有門路、睡覺要選好位置
◎ 街頭資源踩點評比 ◎ 隱藏版資源百味特搜
◎ 專業生存者踹共 ◎ 其實我們要說的議題是……
你的眼中,是否曾經出現過無家者的身影?
他們常以髒亂、懶惰的印象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彷彿是都會亟欲排除的最不光彩部分。但是,這些街頭生活者真的符合刻板印象嗎?在資源不均、人際冷漠,一旦發生意外就難以找到援手的水泥叢林裡,他們難道不是最懂得路上生存哲學的前輩?
發掘資源的路,他們已經走過了。渾身深厚功力,信手拈來就可以告訴你:教會可以免費吃飯、個性內外向影響你該睡騎樓還是橋下,還有公園才是最靈通的情報中心。除此之外,曲折的生涯、豐厚的歷練,說不盡的故事,數不完的淚水與笑靨,加上持續面對人生的韌性,才構成了他們長期被忽視的深沉面相。
由這群生存老手帶領,從最基礎的飲食、工作、育樂資源開始,我們探訪、使用,評比介紹,探尋地下社會的不為人知的豐富樣貌與潛規則,更請來許多和許多人印象中的街友大不相同的朋友分享使用心得。之後更進一步和街頭前輩們交心,引出最豐富立體的人生經歷,前輩侃侃而談,說起數十年的各種轉折與顛沛,自此街友不再是被扁平、汙名化的陌生人,而和你我沒有太大不同。街頭上的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經驗與心路歷程。從這些人間異語繼續出發,我們看見了更多隱而不顯的壓迫與對生命的反思,以延伸議題的篇幅深入淺出論述,希望能重新培養理解世界的眼光。
2024年5月3日 想读
東西的誕生 豆瓣
Where Stuff Comes From: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
作者: 哈維.莫洛奇(Harvey Molotch) 译者: 李屹 群學 2018 - 2
東西是人類生活最真實的反映,每一件物品都是認識世界的地圖,追溯東西的誕生,就是閱讀這幅地圖的方法。在今日社會,我們透過購買,取得日常生活的一切所需,但或許從未細想,買來的東西何以看起來、摸起來、用起來會是這個樣子?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哈維·莫洛奇 (Harvey Molotch) 為我們帶來許多有趣的案例,說明企業主、設計師、零售商、廣告商、消費者如何共同影響各樣商品最終的樣態,讓我們從日常小物看見自己是如何與更廣大的體系連結在一起。
2024年5月3日 想读
艾略特·厄威特的纽约 豆瓣
Elliott Erwitt’s New York
8.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略特·厄威特 译者: 王雨辰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继布列松之后的马格南图片社核心人物、纪实摄影大师献给纽约的黑白赞歌。旧日影像重叠成平常生活的“非决定性瞬间” 。
.....................
※编辑推荐※
☆ 马格南图片社前任主席、纽约学派核心人物、国际摄影中心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艾略特·厄威特献给纽约的一曲黑白赞歌,创 作时间贯穿厄威特职业生涯,收录了许多以往鲜见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 厄威特眼中的纽约,有时是粗糙的,有时是优雅的,但总是忠于生活的。他就像他最爱的拍摄对象——狗一样,带着好奇心徘徊于这个城市,抓住一个个“非决定性瞬间”,不猎奇,也不加批判,时常流露出幽默温情的一面。
☆ 采用与原版相同的特别印刷手法,由国内顶级印刷厂印制,最大限度保留高光和暗部细节,局部过油加深层次,达到接近原作的高印刷品质。
.....................
※内容简介※
本书从著名纪实摄影师艾略特·厄威特职业生涯中精选122张拍摄于纽约的作品,以跨页、单页、留白的形式交错编辑而成,交织出纽约的方方面面:名人和普通人、白天和黑夜、建筑和风景、平静与喧闹、整齐与混沌……尽显这个伟大城市的复杂多样性。从厄威特幽默的镜头语言中可以感受到现代性、工业化、城市生活对人的影响。
2024年5月3日 想读
另类准则 豆瓣
Other criteria : confrontations with twentieth-century art
作者: [美] 列奥·施坦伯格 译者: 沈语冰 / 刘凡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 1
《另类准则》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列奥·施坦伯格的艺术批评文集。藉着这部评论20世纪艺术的书,施坦伯格将艺术批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罗丹、莫奈、毕加索、波洛克、贾斯伯·约翰斯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擅长将严谨的形式分析融入图像志的主题分析之中,目光敏锐,观察精确,为现代艺术的图像学研究,提供了卓越的范本。
2024年5月2日 想读
印象派 豆瓣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译者: 沈语冰 / 诸葛沂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3 - 3
《印象派:反思与感知》是艺术史家夏皮罗终生思考印象派的杰作。在对印象派艺术长达70年的反思和感知中,夏皮罗为世人提供了一份印象派艺术的理念、主题、技术和美学的近乎完美的终极成果。作者将印象派绘画的诞生追溯到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史、思想史和哲学史根源中;对印象派绘画的美学和方法做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思考和阐述;于印象派艺术主题的阐发匠心独运,穷幽极微;在“印象派与科学”“历史上的印象派风格”“印象派与文学”等议题上开后世研究之先河。
2024年4月30日 想读
耶路撒冷以东 豆瓣
作者: 赵萱 商务印书馆 2023 - 7
本书是首部中国人类学者在中东世界进行田野作业完成的民族志作品,作者基于15个月的田野调查,全面描述和讨论了“在边界上” 的耶路撒冷社会。沿着地缘-生命政治的理论路径,本书兼顾不同逻辑、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表述方式,将巴以冲突放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去考察,描述并揭示出家族、宗教与国家在“耶路撒冷以东”的本来面貌以及持续经历治理化的复杂过程,力图清晰详实地呈现历史叙事、权力关系与治理效果在地化的多样性与复合性,最终还原出一个客观、真实、饱满的耶路撒冷与巴以边界。
2024年4月30日 想读
激进艺术小史 豆瓣
作者: 赵川 2014 - 1
这份个人观察以上海为立足点,记录了八十年代前后不同艺术团体、艺术家各自的或相呼应的实验、实践、态度和观点,重新挖掘和厘定了他们工作的意义。它并不能概括当时蓬勃于中国各处的美术运动和新兴艺术的全部,但是上海的这一段艺术小史,确曾为这座城市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勃发而出的艺术能量。
追忆有过的困扰、寻找、欲望、饥渴、漂泊、疯狂、诅咒和幻灭,让当年的热情、勇气、力量和坚持又涌现上来,这时它们一定具有最真实、最温暖人心的价值,无论之后它们是否又归于记忆,被流传或珍藏,或再次回到历史的宿命,被淹没,甚至消灭。
——赵川
具体的一幅画并不重要,尤其对一个陌生的旁观者来说更是如此。他如果想追索这幅画的意义,还不如去追索它完成的经过,事实上一幅画有时是由一个想法完成,有时也是由千百幅这样的画完成的。我想倾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这样的一幅作品。
——龚建庆
2024年4月29日 想读
Fun Home 豆瓣
9.0 (13 个评分) 作者: Alison Bechdel Mariner Books 2007 - 6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estselling graphic memoir, Alison Bechdel charts her fraught relationship with her late father. In her hands, personal history becomes a work of amazing subtlety and power, written with controlled force and enlivened with humor, rich literary allusion, and heartbreaking detail. Distant and exacting, Bruce Bechdel was an English teacher and director of the town funeral home, which Alison and her family referred to as the "Fun Home." It was not until college that Alison, who had recently come out as a lesbian, discovered that her father was also gay. A few weeks after this revelation, he was dead, leaving a legacy of mystery for his daughter to resolve.
2024年4月28日 想读
无力悲伤 豆瓣
Die Unfähigkeit zu trauern: Grundlagen kollektiven Verhaltens
作者: [德]亚历山大·米切利希 / [德]玛格丽特·米切利希 译者: 杨惠 / 韩魏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018 - 11
◎编辑推荐:
 向勒庞《乌合之众》、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致敬之作;
 心理史学研究,以精神分析为尺,量人性、量社会、量文明;
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童俊、李小龙、李孟潮倾情作序推荐。
◎名人推荐:
正是有了像本书作者这类深刻反省过去的德国人,有了能对波兰人民下跪的德国总理,德国人民才有勇气面对人性之恶,用一些有形或无形之物记住那些给犹太人民、欧洲人民(包括本国人民)带来灾难的罪恶。在这一点上,德国人民是有勇气的。他们在防御机制的运用上,抛弃了原始的否认机制,选择了面对过去。这让人在面对人性之恶时生出希望之光。
——童俊
IPA认证精神分析师,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内容简介:
《无力悲伤:集体行为的原理》是一本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米切利希夫妇在社会观察中发现,战后德国人民主要表现出两种行为模式: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否认、隔离纳粹历史;积极投入经济建设,漠不关心民主政治。作者认为,正是对过去的否认造成了现今德国人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无所作为。以此为切入点,作者论述了禁忌、偏见心理、身份认同、人类对文明的适应、道德的相对化、自我的发展等人类生存问题,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社会的图景:人的批判意识、共情能力、智识达到很高水平,新自我、新道德、新权威、新认同业已建立起来。
阅读本书,你将知道:
 为什么德国人对纳粹历史的心理否认反而促进了德国厨具制造业的繁荣?
 为什么二战后,教师这一职业从德国人“曰取想从事的职业”榜单上消失了?
 为什么说“人对待人像狼对狼一样”反而是在颂扬人性之善?
 为什么说为了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不只要鼓励孩子表达爱意,还要鼓励孩子表达恨意?
如果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个体进行的心理疗愈,那么米切利希夫妇及其所写的这本书则更像是针对一个国家进行的心理疗愈。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的广泛讨论,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举报
2024年4月28日 想读
工程帝国 豆瓣
Engineering Empires: A Cultural History of Technology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作者: [英] 本·马斯登 / [英] 克罗斯比·史密斯 译者: 王唯滢 / 郭帅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5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
在这部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的作品中,本·马斯登和克罗斯比·史密斯向我们展示轮船、铁路和电报如何造就了英国及其成长的帝国,并且讲述这些和其他技术是如何在其时代的工业和帝国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简明而精彩地分析了19世纪英国工程师的形象,以及工程工作在社会和技术方面的意义。
2024年4月28日 想读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2024年4月27日 想读
港口城市与解锁世界 豆瓣
作者: [英国]约翰•达尔文 译者: 孙伟 译林出版社 2024 - 4
一部蒸汽时代全球化历史的精彩著述,生动阐释了蒸汽动力产生之前及之后世界主要港口城市的兴衰。从新奥尔良到蒙特利尔,从孟买到新加坡,从加尔各答到上海,作者通过一个个历史案例的精妙解读,提出了有关全球化现代世界形成的独到见解。蒸汽动力通过重塑城市和海洋而改变了世界,大幅提高了陆路和水路运输的便捷性,开创了复杂的资源消耗型世界工业体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产方式,其后果就是,欧洲和美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球肆意扩张,并造就了当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2024年4月27日 想读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豆瓣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8.2 (11 个评分) 作者: 保罗·拉比诺 译者: 高丙中 / 康敏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本书是对人类学知识生产方式所作的伦理-哲学反思,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探讨。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作为调查对象的当地人交往的过程,并指出这种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2024年4月25日 想读
阈限·叙事 豆瓣
Liminalities and Narratives:Studies o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hysician Writers
作者: 孙杰娜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 7
《阈限·叙事:当代美国医生作家研究》系作者在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阈限·叙事:当代美国医生作家研究》一改以往对疾病相关书写的隐喻式解读,在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从跨学科角度系统分析医学中的文学。在人类学阈限理论的观照下,以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医生叙事为例,《阈限·叙事:当代美国医生作家研究》充分揭示文学与医学学科交叉所构成的非此非彼的阈限空间里蕴含的创造性和可能性,重点关注作为阈限主体的医生作家如何通过文学表现手法再现族裔身份、性别身份和职业身份等多重身份间的冲撞及对话。
2024年4月24日 想读
图解电子元器件 豆瓣
作者: [美] 埃里克•斯莱普菲尔(Eric Schlaepfer) / [美] 温德尔•H. 奥斯卡伊(Windell H. Oskay) 译者: 小西设计所 林西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 2
硬件控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无所不拆”的谷歌硬件工程师带你漫游电子元器件的微观世界
◎ 编辑推荐
电子元器件图鉴精装全彩印刷
经典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入门
秒懂常用电子元器件知识,细节图和示意图让原理一目了然
◎ 内容简介
我们习以为常的智能手机、计算机和各种电器内部,皆由大量的电子元器件组成,每一个都经过精确设计。这些小小的组件隐藏在漂亮的硬件外壳之下,兢兢业业地执行着自己的任务。
本书将为您打破硬件的表象,用精美的实拍细节和精炼的文字展示百余种电子元器件的结构之美与基本功用,让你在享受视觉盛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晶体管、传感器、开关、电机、集成电路、智能手机摄像头等各类硬件的工作原理。
◎ 名人推荐
“本书透过微观视角,带领大家走进了电子元器件的奇妙世界,在这里你将了解各式各样电子元器件的物理原理和实现方法,让你大开眼界。不管你是电子发烧友,还是刚刚入门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本书都值得你欣赏与珍藏。”
——朱晓明 “硬件十万个为什么”创始人
2024年4月24日 想读 我也有今天。。
什么是物理 豆瓣
作者: 赵智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 - 3
◎ 编辑推荐
一堂精彩物理通识课
用物理学的思维理解世界
体验搭建物理学大厦的每一步
体会物理学家是如何思考
姬十三、李永乐、李剑龙、汪波、周思益、慕明联合推荐
“我们只看到了恢弘的大厦,但没有看到脚手架拆除之前的样貌。”——物理学不是一副静态的剖面图,走近它,看清物理 学大厦拆除脚手架之前的样貌。理解一些跨越时代的思辨,一些后知后觉的革新。
◎ 特别推荐
这是一套极具启发性的物理科普书,犹如一位有趣的向导,引领你步入物理世界的大门,慢慢地爱上物理学。该书涵盖了物理学的很多观念,从声 、光、力、电等基础概念,到时空观和宇宙奥秘,循序渐进地揭示物理学的神秘面纱。
——科普达人,李永乐
作者展露了中文科普作家里少有的雄心,用如此宏大的视角完整传递物理学的经典知识和前沿知识。从日常现象到宇宙法则,这套书以清晰的语言揭示了物理学的核心思想,也展现了物理学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解读我们周围的世界。
——姬十三,果壳创始人、CEO
如果说物理世界是一片有无数分叉的森林,这本书就是一张地图,它用简洁的语言给出了清晰的方向。全书覆盖了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初读时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再读时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力度以及未尽的一缕余韵。这本书很适合放在案头,常读常新,在一层层的递进中品味物理之美。
——汪波,芯片研究专家,科普作家
说这套书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视觉盛宴一点也不为过。它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单化,一步一步告诉我们,物理学是怎么变成今天的样子的。说是费曼学习法的成功实践再合适不过。非常值得年轻人一读。
——周思益,重庆大学副教授,百万粉丝科普达人
物理学有两种叙事逻辑。一种是把物理定律教条化、神圣化,强调它们被无数实验验证。一种是把物理定律当作多位手艺人逐步打造的作品,强调它们是如何从一个胚子,逐渐加工成一个优秀作品的。前一种叙事在科普作品中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赵智沉博士采用的后一种叙事显得格外珍贵。
——李剑龙,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科普作者,谢耳朵漫画创始人
在科普作品中,尝试勾勒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核心观念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作者对学科本身的深度认知,更要求自由开放的写作心态。在一众将知识作为奇观呈现的物理学科普作品中,这套书是勇敢而独特的尝试。作者以难得的真诚和恳切,通过回溯物理学观念演进的历史,努力为读者搭建了一条坚实的思维之路。
——慕明,知名科幻作家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年轻人献上了一堂精彩的物理通识课,分为经典物理篇、近代物理篇两册。全书从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开始讲起,基于粒子宇宙图景、力学逻辑等核心思想,构建起质量、能量、动量等相对复杂的概念。在这个框架下,本书用简单的原理和公式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直观现象,逐渐搭建起一座物理学大厦。作者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搭建物理学大厦的每一步,让我们明白物理学家是如何思考的,物理学又如何通过一步步实践变成今天的样子。本书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把物理学的基本逻辑和思维方法传递给读者。
本书适合对物理学感兴趣的所有读者阅读。
2024年4月24日 想读
制造亚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宋念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5
🗺️一部亚洲的诞生史,就是一部现代世界形成史。
🗺️一部书写在古地图上的全球史。让沉默的地图开口说话,揭开百余幅珍贵古地图背后的故事。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写给历史爱好者和地图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国内历史学、地理学权威学者李孝聪、孙歌、唐晓峰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 “发展”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前沿、有趣的学术思考。
——【名家推荐】——
从众多相关古地图中提取历史线索,展开对特定问题的深入讨论,这是不多见的。因而本书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唐晓峰
亚洲一词,来自亚述语的亚苏(asu),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后欧洲人将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地区都称作asu,并将其读成Asia。人类早期对地球大陆认识的逐步深化是靠不断的地理考察达到的。这种地理考察无论是航海还是陆路跋涉;无论是为了远程贸易,或是殖民者的军事征服,都推动了人类对未知大陆地理视野的逐步深入。人类或靠文字记述认知历史,或绘制地图表达对地理空间的理解。本书的看点在于作者通过解析各个时代地图绘制的历史叙事,告诉读者不要以为地图上的亚洲只是一个自然的产物,而是有着被制造的过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孝聪
地图凝聚了三维时空,却不动声色地伪装成平面。线条下隐藏的故事,时空中流动的色彩,定格在一张张指示地理位置的地图中,等待着有识者的发掘。在这个读图时代里,最有含量也因而最难解读的图像就是地图。本书作者在地图中寻路,在平面中发掘,为我们激活了那些已然定格的动态历史,揭示了地图如何说话的秘密,并且,在“世界”这个整体的人类空间想象中,为我们呈现了亚洲饱经沧桑而充满能量的生命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孙歌
2024年4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