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形而上学导论 豆瓣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8.5 (6 个评分) 作者: 海德格尔 译者: 熊伟 / 王庆节 商务印书馆 1996 - 6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书源出于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课,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型之作。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跳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对其渊源根基进行哲思与发问。具体来说,作者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然后对“在”的本质,以及“在”的各种限制进行了讨论。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建筑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buildings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帕特里克·狄龙 著 / [英] 斯蒂芬·比斯蒂 绘 译者: 姜南菲 / 吴婧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一部手绘全球建筑史: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为你讲述建筑的前世今生;
剖面图大师图解16座传世建筑。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与剖面图大师联袂创作
该书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
☆ 俯瞰建筑3000年,了解人类磅礴历史的另一面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了人类建筑3000年,从原始人寄居洞穴躲避野兽袭击开始,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草砖房以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暗含了建筑史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命运。
金字塔、帕特农神庙、万神庙、巴黎圣母院、水晶宫等16座传世建筑宛如群星闪耀在古典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包豪斯等建筑流派的银河里。每座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再次将读者拉入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俯瞰建筑流派的演化、时代变迁。
☆ 宽幅全彩剖面图图解建筑,用建筑的语言去读懂建筑
16座传世建筑,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16次深入建筑肌理的抽丝剥茧,16次全程私人导览。等比例绘制的建筑剖面图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精心插入的图例解密建筑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建造者的天才灵感。
建筑是凝固的时代音符,掌握建筑的语言,去读懂我们生活的世界。
☆ 在宏观视角中穿针引线,呈现关于建筑和建筑史的惊人细节
书中既有气势磅礴的宏观叙事:波谲云诡的大时代背景、建筑流派的螺旋式演化、16座传世建筑的前世今生、文艺复兴、美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建筑影响,也有微观细节的铺陈。技术的进步:砌砖方式、罗马时代的空调地暖、下水道系统、拱券、混凝土、电梯、网壳结构等,影响建筑流派的关键人物:伊姆霍特普、莫里斯主教、安得烈亚·帕拉第奥等,几次影响巨大的文化变革运动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将带领读者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建筑世界。
☆ 人类缔造了建筑,同时建筑也改变了人类
每一座建筑都寄托了建造者的梦想和希望。人类既是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也为建筑所改变。建筑一经建造,便拥有了自己的命运。它们承接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历史的纵横捭阖、帝王将相成王败寇。读懂建筑的故事,读懂我们人类从哪来,又将到哪里去。
◎ 内容简介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建筑的故事》带我们进行了横穿世界大洲穿越数十世纪的建筑之旅。帕特里克·狄龙(Patrick Dillon)选择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学校,水晶宫,悉尼歌剧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
斯蒂芬·比斯蒂(Stephen Biesty)细致微观的剖面图让我们看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并欣赏建筑的创作者的天才灵感。图例和拉页中还详细解释了结构名称和建筑术语,本书末尾还附有一个索引与建筑大事记时间表。
这是一部真正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建筑史,展出来自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亚的经典建筑。
◎ 媒体评价
该书既有基本建筑概念的清晰解释,例如拱券、拱门、圆顶、钢筋混凝土等等,也有对称、几何、建筑模式等抽象原理的阐述。斯蒂芬·比斯蒂精心描绘、图例清晰的剖面图将每个章节做出划分,剖面图让读者有了一个如万花筒但又紧密集成的视觉维度,为读者进行了知名建筑的翻译解读。——《美国图书馆期刊》(School Library Journal)星级评鉴
世界上16座传世建筑的高光时刻……斯蒂芬·比斯蒂用彩铅画出了更细腻的线条,丰富的细节。如果愿意的话,读者甚至可以精确数出紫禁城太和殿的阶梯数。每张剖面图都有详尽但丝毫不破坏构图的图例解释……文本部分讲述了建筑营建过程中的故事,将读者重新带回了那些遥远的时代。引人入胜的剖面图和明晰的章节划分让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喜欢的部分开始阅读。图书末尾还附有索引和建筑大事记时间表。——《号角杂志》(The Horn Book) 星级评鉴
这本书对世界建筑进行了入门介绍,非常适合有志成为建筑师的孩子,书里还有比斯蒂引人注目的剖面图。——《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这本大开本、美观、内容丰富的图书用历史逸闻和精美的剖面图,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建筑完美呈现。剖面图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的彩色铅笔图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完美在纸上再现建筑的宏伟壮观。通过他标志性的剖面图,还可以看到室内和建筑的细节。——《书单杂志》(Booklist)
最经典的建筑从来不仅仅是粗糙建筑结构的总和,它们满足着建造者的实用需求,更承载着建造者的想象和梦想。斯蒂芬·比斯蒂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建筑物所具备的难以捉摸的特点,用精美的插图再现了这些传世建筑的辉煌。在精心绘制的页面上,10~16岁的读者(以及他们的父母)可以沿着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线探索著名建筑。这本书是献给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建筑颂歌,极具可读性。——《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年11月29日 想读
逻辑哲学论 豆瓣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9.1 (33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贺绍甲 商务印书馆 1996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2023年11月29日 想读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9.4 (8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侯世达 译者: 严勇 / 刘皓明 商务印书馆 1996 - 4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非小说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 学、可计算理 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2023年11月28日 想读
神们自己 豆瓣 Goodreads
The Gods Themselves
8.4 (326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崔正男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 12
22世纪,地球可以和平行宇宙进行物质交换,从此拥有了源源不绝的能源。但是,只有几个人才知道危险的真相:地球上的一个无人信任的科学家、能源渐渐枯竭的星球上的一个外星人、月球上出生的一个拥有预言能力的人类。只有他们知道,人类即将为看似源源不绝的免费能源付出巨大的代价……
太 阳即将毁灭,可是无人倾听。
真相,永远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
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口不言……
2023年11月27日 想读
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 豆瓣
Everything and More:A Compact History of Infinity
作者: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胡凯衡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 美国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罕见历史作品;
★ 睿智、深刻,充满娱乐性和可读性的无穷大概念史;
★ 一段挑战抽象之抽象,挑战想象力极限的旅程。
【内容简介】
要穿过一条街道,必须先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要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必须先穿过它的四分之一,要穿过四分之一,必须……
自从芝诺提出二分悖论以来,“如何穿过一条街道”这个简单的问题竟然困扰了人类长达两千多年,薅秃了多少最顶尖的头脑,成为最抽象、最晦涩的数学概念。华莱士用自己标志性的奇思妙想、辛辣独特(絮絮叨叨)的文风,以及比正文还长的脚注,展现了这一段在街道中央徘徊的历史。他的文字如同无穷大这一数学概念一样,充满智慧。
【本书获誉】
“现代人驯服无穷大的迷人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华莱士)给他的书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对话风格,以及令人惊讶的数学权威性……一本成功的书。”
——美国学者约翰·艾伦·保罗
“令人震惊的可读性……对于枯燥的数学教科书和强调发现者而非发现本身的流行文化数学书籍来说,这都是一剂绝妙的解毒剂。”
——《书单》
2023年11月27日 想读
当尘埃落尽 豆瓣
Paul à Québec
9.3 (13 个评分) 作者: [加]米歇尔·拉巴利亚蒂 译者: 方圆平 2022 - 8
一个关于如何去爱人、感受被人爱着,以及如何面对失去所爱之人的故事。
保罗是一位漫画家,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妻女前往岳父罗兰在魁北克郊外的小木屋,与亲人们一起欢度假期。
罗兰有三个女儿,都已各自成家。他是女儿们眼中的慈父,对孙辈也有着无限的包容,一家人其乐融融,让小屋里充满欢声笑语。
然而,孩子们并不知道罗兰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当癌症进入晚期,药物治疗已经不起作用,只能在疗养院度过最后的时光,他们才知晓老父亲一直在和病魔做斗争,于是各自放下手中的事情,在疗养院陪伴罗兰走完最后一程。
相聚总是短暂,平静的生活暗藏汹涌。即使是亲密无间的家人,也终究会有突如其来的烦恼、矛盾和身不由己的秘密,因此踏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加拿大国民漫画家米歇尔·拉巴利亚蒂用轻松幽默又充满伤感的笔调,描绘这个平凡的加拿大家庭中一段充满爱与包容、不舍与离别的时光。
2023年11月27日 想读
未经删节 豆瓣
Stet: An Editor’s Life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4 - 1
《暮色将尽》作者、二十世纪英国杰出女编辑
——戴安娜·阿西尔的职场手记
退休后回望工作往事,写下这份“文学圈的打工人实录”
漫漫人生长河中,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又将遭遇哪些打工故事?
🌊
编辑推荐:
◎她是伦敦首屈一指的独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创始董事,为老板安德烈工作。她坦言,自己更喜欢的身份是“编辑”,而非“出版商”。因此,本书更像是一份职场打工人的工作手记,以阿西尔特有的坦率,畅谈工作在漫长人生中的位置与意义。
◆至今仍棘手的行业困境:
★图像冲击文字,一本书哪怕只有点滴阻力,人们也不愿再费心挖掘。
★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冲突,出版商与大众读者分层,忠于自己的判断开始意味着亏本。
◆是“为爱发电”的文学编辑,也是更爱生活的职场打工人:
★销售压力、广告烦恼、无尽的重复琐事,能抵御这些的理由,就是喜欢这些书。
★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周末加班和开早餐会,这两件事我深恶痛绝。
◆退休后,一切工作皆如云烟:
★退休焦虑过去后,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
★工作岁月结束了,其实并不难过,反而如释重负。
✍🏻
◎她的作者名单“群星闪耀”:诺奖得主V.S.奈保尔,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西蒙娜·波伏娃、简·里斯,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见证半个世纪西方文坛风雨,阿西尔为我们卸下“文学情怀”滤镜,以犀利视角,冷静洞察文坛大咖。
◆好作家并不完美,他们只是可以在写作中战胜自己的局限:简(简·里斯)写得好的时候,比日常生活中的自己要透彻得多。
◆拒绝故作高深,要抵抗住“把垃圾伪装成艺术”的神秘力量:“我无法理解这个,这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或许反而非常特别。”——这是一种对智慧的背叛。
◆反思阶级固化、信息茧房: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居住在伦敦,受过大学教育,属于中上层英国人,并在19世纪末从书商手中接管了出版业。……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喜欢书,并真诚地想要去理解写作的好坏之间的区别。但我怀疑,我们的“好”往往也只是这个社会阶层观念中的好。
💪🏻
◎家族中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先锋与局限并存,那些反叛与妥协,统统敞开写给你看:
◆出版业都由许多收入微薄的女性和一些收入更高的男性经营着……在很大程度上,我所处的环境将我塑造成取悦男人的人。
◆当我没有真的爱上某人时,我不会误认为自己爱上了……或许还因为我足够浪漫或可能足够现实,想要确保自己不能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
◆安德烈,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坐在一个大房间里,桌子宽敞得好像一个会议桌;而戴安娜——气场强大,自带威严且绝不娇小——却被塞在一个类似扫帚间的地方。在那个年代,图书的世界也是如此。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文化作家李孟苏作序推荐:
阿西尔的性情坚定、活泼,行事坚决、明智,她却奇怪地被悲剧人物吸引了。她以近乎痛苦的诚实观察每一个迷失的灵魂……精确、清晰和沉着,不仅是她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她行文的风格。读者或许感到某种冷淡疏离,奇怪的是,不会感到寒意。
◎便携精装小开本,封面蓝+灰配色,印阿西尔办公书桌场景画——回顾工作生涯,最后一次在书桌前以编辑身份,对自己的记忆,进行“未经删节”处理。
📖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我们跟随阿西尔进入这些二战后一代文学巨匠的世界。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阿西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BBC新闻部工作,随后认识了出版人安德烈·多伊奇,从而一同创立传奇的独立出版社——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经历。她以独特的机智和罕见坦率的散文风格,讲述了她五十年漫长出版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了自己同包括奈保尔、简·里斯在内的六位作者的交往历程,详述了这些作者的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是真实有趣的名家轶事,也是对文学的宝贵贡献。
🎙️
媒体推荐:
★写这本书几乎算得上我所有写作经验中最好的体验。
—— 戴安娜 · 阿西尔
★出版界人士和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会发现,阿西尔对当代著名作家的描绘令人无法抗拒。
——《出版人周刊》
★这本关于书籍出版事业的回忆录应该让任何关心20世纪文学的人都感到满意。
——《华盛顿邮报》
2023年11月27日 想读
资本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 of Capitalism a Longer View
作者: [加]埃伦·米克辛斯·伍德 译者: 夏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起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争论。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壹部分回溯了最重要的历史解释以及围绕在这些解释周围的讨论,其重中之重在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通俗模式——所谓“商业化模式”——以及对这一模式的主要挑战。第二、三部分则呈现了另一种历史解释。由于这个解释是基于第壹部分中的讨论,尤其是基于那些与普遍流行的传统观点不同的历史解释,孤儿作者希望能避免标准化的“避开正题”式的解释所具有的最常见缺陷。
2023年11月26日 想读
永不停歇的时钟 豆瓣
The Restless Clock
作者: [美]杰西卡·里斯金 译者: 吕天择 中信出版社 2023 - 9
*科学史扛鼎之作,全新译本还原原书精髓。江晓原、张卜天、沈辛成、袁越(土摩托)力赞阅读
*荣获2021年美国哲学协会帕特里克·苏佩斯科学史奖,该奖科学史方向三年评一次。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将其评为“2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图书馆杂志》2016年畅销书名单,亚马逊2016年三、四月销售榜首。
*从中世纪发条机器人到当代人工智能,关于生命本质的世纪之争,机械狂人、蒸汽朋克、AI探索者们的宝藏之书
【内容简介】
生命从何而来?它究竟有没有内在的能动性?当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变为现实,人类和机器的边界又在哪里?
现代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科学解释不能将意志或能动性赋予自然现象,我们不会说岩石掉落是因为要寻找地心,水蒸气上升是因为要靠近天空。自17世纪中期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以来,整个世界被视为一台机器,禁用能动性的原则也扩展至对生命现象的解释。然而,这一原则伴随着两种相互竞争的生命模型,引发了一场持续四个世纪的争论:生命究竟是由外力驱动的被动的钟表,还是主动的、永不停歇的时钟。
本书从中世纪晚期欧洲教堂和宫廷的自动机开始,考察了这场科学争论的起源和历史。我们将一路看到飞翔的机械天使、会排便的机械鸭、会“编程”写字的机械小男孩、会下棋的机器“土耳其人”,以及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的诞生等,能工巧匠和科学家们试图从各种荒诞的人造机器中寻找生命的能动性产生于何处。同时,以被动机械论为代表的笛卡儿和以主动机械论为代表的莱布尼茨,都赢得了各自的追随者,这不仅影响了拉马克、达尔文、魏斯曼、道金斯等各时代中人,还推动了进化论、控制论、有机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铺展开来。
被动机械论和主动机械论之间的冲突在当前科学中仍保持着一种隐秘的力量,并继续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中发挥作用。里斯金通过这段历史的回顾,证明了历史理解对于科学思考的重要性。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不仅可以重启之前被摒弃的思考方式,还为我们认知当下、想象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
【推荐】
1.从自动机、人形机器、发条机器人到AI机器人,勾起每个人心中深藏的机器人情结。中世纪教堂的机械天使,宫廷花园的自动机喷泉,雅凯-德罗兹的初代“编程”写字小男孩儿,沃康松的长笛手、肯佩伦的土耳其下棋机器人……几百年来风靡于世的机器人,其精湛的技艺、奇巧的造型和功用,曾让欧洲宫廷贵族和普通人都着迷发狂,即使今人看到也仍叹为观止。
2。回溯生命机器的探索与演进,为研究人工智能、未来人机共处提供历史经验和思考范式。围绕机械论与能动性问题,对几个世纪以来的生命本质探索史进行了细致梳理,这不仅会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建构的固有认知,还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利器。
3.作者杰西卡·里斯金拥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研究综合背景,她用生动而思辨的文笔,原创性地将一手资料、学界往来通信和文献档案熔融一炉,顺着生命本源问题的脉络,展开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争论”。用历史的方式反思科学,不仅会拓展现代科学的发展图景,也将革新原有的思考方式。
4.青年学者、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吕天择担纲翻译,忠实再现原书精髓。译者吕天择师从吴国盛,专门研究中世纪以来的技术革命和钟表宇宙观,翻译严谨扎实,并经过反复校正,为读者带来高质量输出的全新翻译。
5含有多幅具有时代特征的机器人插图,内容全程高能烧脑。对于生命科学、科学史、科学哲学、认知科学、机器人学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读者和研究者来说,它的内容足够条理和富有洞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切入方式开门见山,叙事生动流畅,门外汉也可尽情领略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探索的魅力。
2023年11月24日 想读
索拉里斯星 豆瓣 Goodreads
Solaris
8.6 (301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靖振忠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人类追寻着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遇见了索拉里斯星的蓝色大洋。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的忧伤与迷惘,恐惧与执念。而它本身是什么,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知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据此改编《 飞向太空》,铸就电影史上的经典。
🌟被无数人誉为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设立太空想象天花板,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
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索拉里斯星》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一部现代哲学读本。
——戴锦华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3年11月24日 想读
未来学大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Kongres Futurologiczny
9.0 (193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许东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伊扬•蒂赫去参加第八届未来学大会,讨论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不料却误服致幻药物,穿越到一个未来幻象中。那里的人们消灭了贫穷与疾病,平安喜乐地生活着,可蒂赫却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3年11月24日 想读
智慧的疆界 豆瓣 谷歌图书
8.8 (8 个评分) 作者: 周志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
这是一部对人工智能充满敬畏之心的匠心之作,由《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作者耗时一年完成,它将带你从奠基人物、历史事件、学术理论、研究成果、技术应用等5个维度全面读懂人工智能。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用专业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巧妙的内容组织方式,详细讲解了人工智能这个学科的全貌、能解决什么问题、面临怎样的困难、尝试过哪些努力、取得过多少成绩、未来将向何方发展,尽可能消除人工智能的神秘感,把阳春白雪的人工智能从科学的殿堂推向公众面前。
2023年11月24日 想读
平面国 豆瓣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8.9 (172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鲁冬旭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8
很难简单概括《平面国》这本书。
它可以是:首次解释"维度"概念的科普读物、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煞有介事的数学童话、剑走偏锋的精神启蒙、辛辣讽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寓言。
这本一百年前横空出世的小书,通篇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散发着浓浓英式幽默,有趣、迷人,令人捧腹 。
它启发过无数大师,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平面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文化符号。
*********************************
作者在平面宇宙设定基础上,展开细节详实的“平面国”生活画卷。平面国的各形状居民操心自己的国家社会,就像我们操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住在平面房子里,通过雾气和光线识别他人,靠彼此触摸识别“角度”区分地位。平面国史上还发生通过染色消除阶级而引发的大事件,比起空间世界的人类历史也不遑多让。
故事的主角,一位体面的正方形先生突然遇到了从三维国前来平面国传福音的“球”。他决定跟随这位导师向平面国传播立体空间的真理,却无法用平面国居民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高度和上(而不是北)。被人当做疯子后,他写出了这部传世的《平面国》。
作为读者的我们,将在这个故事中获得上帝视角,得以审视自身,以科学的态度,理解“科学的谦卑”
*************
*** 题 献 ***
写给所有空间中的居民
特别献给H·C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谦卑的平面国居民
他一开始只知道两二维的世界
后来才有幸被引入三维的空间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天空之国的臣民们
希望本书能激励你们不断立下更高的志向
去探索四维、五维、甚至六维的秘密
立体人,你们是比作者更高级的物种
愿探索能拓宽你们的想象
并孕育出最少见、最卓越的美德——谦虚
—— 本书作者正方形
2023年11月24日 想读
万有感官 豆瓣
作者: [美]塞思·霍罗威茨 译者: 蒋雨蒙 48.00元 2021 - 3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和听觉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却极其重要的影响。作者从生理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阐释了声音和听觉是如何影响大脑的进化、发展和日常功能的。书中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觉现象入手:为什么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让人极其不适?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火车上或汽车上睡着?真的有什么音乐会让人觉得恶心吗?为什么城里人在乡下睡不好觉,反之亦然?为什么充满游客的威尼斯城如此安静?在这些有趣的探索中,作者逐步揭示出听觉这一普遍存在却又常被忽视的感觉是如何操纵我们的思考、消费、睡眠和感觉方式,进而发挥出塑造心智的强大力量。
2023年11月23日 想读
巴黎浪漫吗? 豆瓣
They Eat Horses, Don't They?:The Truth about the French
作者: [英] 皮乌·玛丽·伊特维尔 译者: 李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9
一个地铁里满是怪味儿的城市何以成了“世界浪漫之都”?巴黎到底是“满街梧桐”还是“一地狗屎”?法国人大都对婚外情“习以为常”甚至表示支持?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里居然可以随地大小便?
……
我们经常对法兰西抱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好憧憬,然而真相又如何呢?读者不妨捧起这本言辞幽默、观点辛辣的小书神游一番!厕所文化、沐浴习惯、生育政策……本书探索了45个贴在法国人身上的“刻板印象”,以“正史”不载的种种细节还原出一个活色生香的法兰西。
对于即将赴法的学子或者不甘于浮光掠影的观光客,本书不啻为一次行前大补,它会让你对那里的种种细节有更敏感的觉察;而对于曾生活在法国的读者,本书会帮你追忆逝去的时光,令你恍然大悟或者莞尔一笑。
伊特维尔以其幽默晓畅的文笔为我们带来了一次从地下铁到婚外情的无所不包的法国奇妙之旅。
2023年11月23日 想读
疯狂的尿酸 豆瓣
6.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珀尔马特 译者: 王家宁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10
◆ 一本关于尿酸的深度科普著作
◆ 深入基因层面剖析高尿酸的生理学机制
◆ 揭示了尿酸这种毫不起眼、严重被低估的代谢物与人体整体健康之间的惊人联系
在书中,珀尔马特医生揭示了尿酸这种毫不起眼、严重被低估的代谢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惊人联系。他全面解析了尿酸对人体健康的7大类负面影响,并深度剖析了高尿酸的根本原因,不但让大家认识到尿酸不但会导致痛风,还会催生三高、心脏病、肥胖等多种慢性病;还帮助大家精准定位高尿酸的元凶,继而找到的完整的、全方位、高效的控尿酸方案。
降尿酸,不止为了防痛风!降尿酸,不止需要控嘌呤。纠正代谢失衡,3周强效降尿酸,远离一切慢性病。
 被哈佛医学院教授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健康科普
 尹烨、王树岩、范志红、王彤等专家联合力荐
 纽约时报畅销书
 汇聚医学领域突破性研究成果,基于260余篇前沿科研论文
 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健康必读书
 全新的降尿酸思路,实证有效
2023年11月23日 想读
身体之重 豆瓣
Bodies that Matter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李钧鹏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8
《身体之重》聚焦于身体和性别的物质性和述行性。巴特勒在本书中引入“征” 、“复现”等重要概念,厘清了她首次在《性别麻烦》中提出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性别述行”理论。通过解读柏拉图、伊瑞葛来、拉康、弗洛伊德、德里达等人的相关论述,以及威拉·凯瑟和詹妮·利文斯顿等人的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本书详细考察了霸权话语如何形构了身体、性别和性属,揭示了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排除、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及其不确定性。巴特勒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尚未解决的议题,这意味着身体政治将进入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话语空间。
巴特勒认为性别的规制力是一种生产力,它具有生产它所控制的身体的力量。性别是被强行物质化了的理想建构——它不是身体的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律法的反复征引和复现,管制规范强行对身体和性别加以物质化。而这种物质化从来不曾真正完成,事实上,规制性律法的权力可以被反戈一击,生成质疑这种霸权的再表述。
2023年11月23日 想读
歌唱的尼安德特人 豆瓣
作者: [英]史蒂芬·米森 译者: 贾丙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 - 9
语言和音乐是人类发展出来的最神秘的技能。没有语言,人类就没有办法解释音乐;没有音乐,语言就显得格外单调。英国考古学家史蒂芬•米森将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脉络结合在一起,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语言和音乐这些交流形式。此外,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研究发现,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和音乐在早期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结合详尽的资料展现了它们的完整进化历程,既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也充满了阅读趣味。
货真价实的佳作——无疑是米森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书。
——《英国考古学》(British Archaeology)
史蒂芬•米森在这本杰作中,借助轶事及大量语言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方面的证据,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颖而富有争议的关于语言和音乐起源的理论。
——阿德里安•沃尔夫森,《星期日电讯报》(Adrian Wolfson, Sunday Telegraph)
这本书对音乐和音乐能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音乐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音乐的感染力的全面而广博的画卷……一本期待已久的著作,从生动有趣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进化。
——罗宾•邓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Robin Dunba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本书不亚于史蒂芬•米森之前的《思维的史前史》《冰河之后》……妙趣横生,证据充分,让苛刻的语言学家也无法挑剔……这是一位重要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最新独创研究。
——迈克•皮茨,《星期日泰晤士报》(Mike Pitts, Sunday Times)
这本书极具巧思。米森为其倾注的鲜明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让其成为了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最好入门读物。我将此书推荐给所有对音乐的生物学和进化感兴趣的人。
——特库姆塞•菲奇,《自然》(Tecumseh Fitch, Nature)
2023年11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