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 - 标记
鹿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匈]萨博·玛格达 译者: 余泽民 花城出版社 2018 - 6
《鹿》是“蓝色东欧”丛书第五辑作品。具有重要海外影响力的当代匈牙利作家之一,科苏特奖获奖作家,文学翻译家萨博?玛格达的长篇小说。
美貌与演技兼具的女演员艾丝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物质贫乏与对父母之间情感的疏离,让她度过了一个几欲窒息的青少年时代。贫困、战争将她没有工作能力、养花爱草的父亲过早送到了坟墓里,同时也永远毁灭了她的信仰、信心和快乐的能力。无论金钱,还是爱情,都无法让她摆脱那个令人生厌的可怕自我。她从生活并受之教养的社会里学到了杀人:杀了爱她的人,从而也为自己宣判了死刑。
2024年3月7日 想读
未经删节 豆瓣
Stet: An Editor’s Life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4 - 1
《暮色将尽》作者、二十世纪英国杰出女编辑
——戴安娜·阿西尔的职场手记
退休后回望工作往事,写下这份“文学圈的打工人实录”
漫漫人生长河中,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又将遭遇哪些打工故事?
🌊
编辑推荐:
◎她是伦敦首屈一指的独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创始董事,为老板安德烈工作。她坦言,自己更喜欢的身份是“编辑”,而非“出版商”。因此,本书更像是一份职场打工人的工作手记,以阿西尔特有的坦率,畅谈工作在漫长人生中的位置与意义。
◆至今仍棘手的行业困境:
★图像冲击文字,一本书哪怕只有点滴阻力,人们也不愿再费心挖掘。
★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冲突,出版商与大众读者分层,忠于自己的判断开始意味着亏本。
◆是“为爱发电”的文学编辑,也是更爱生活的职场打工人:
★销售压力、广告烦恼、无尽的重复琐事,能抵御这些的理由,就是喜欢这些书。
★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周末加班和开早餐会,这两件事我深恶痛绝。
◆退休后,一切工作皆如云烟:
★退休焦虑过去后,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
★工作岁月结束了,其实并不难过,反而如释重负。
✍🏻
◎她的作者名单“群星闪耀”:诺奖得主V.S.奈保尔,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西蒙娜·波伏娃、简·里斯,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见证半个世纪西方文坛风雨,阿西尔为我们卸下“文学情怀”滤镜,以犀利视角,冷静洞察文坛大咖。
◆好作家并不完美,他们只是可以在写作中战胜自己的局限:简(简·里斯)写得好的时候,比日常生活中的自己要透彻得多。
◆拒绝故作高深,要抵抗住“把垃圾伪装成艺术”的神秘力量:“我无法理解这个,这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或许反而非常特别。”——这是一种对智慧的背叛。
◆反思阶级固化、信息茧房: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居住在伦敦,受过大学教育,属于中上层英国人,并在19世纪末从书商手中接管了出版业。……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喜欢书,并真诚地想要去理解写作的好坏之间的区别。但我怀疑,我们的“好”往往也只是这个社会阶层观念中的好。
💪🏻
◎家族中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先锋与局限并存,那些反叛与妥协,统统敞开写给你看:
◆出版业都由许多收入微薄的女性和一些收入更高的男性经营着……在很大程度上,我所处的环境将我塑造成取悦男人的人。
◆当我没有真的爱上某人时,我不会误认为自己爱上了……或许还因为我足够浪漫或可能足够现实,想要确保自己不能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
◆安德烈,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坐在一个大房间里,桌子宽敞得好像一个会议桌;而戴安娜——气场强大,自带威严且绝不娇小——却被塞在一个类似扫帚间的地方。在那个年代,图书的世界也是如此。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文化作家李孟苏作序推荐:
阿西尔的性情坚定、活泼,行事坚决、明智,她却奇怪地被悲剧人物吸引了。她以近乎痛苦的诚实观察每一个迷失的灵魂……精确、清晰和沉着,不仅是她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她行文的风格。读者或许感到某种冷淡疏离,奇怪的是,不会感到寒意。
◎便携精装小开本,封面蓝+灰配色,印阿西尔办公书桌场景画——回顾工作生涯,最后一次在书桌前以编辑身份,对自己的记忆,进行“未经删节”处理。
📖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我们跟随阿西尔进入这些二战后一代文学巨匠的世界。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阿西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BBC新闻部工作,随后认识了出版人安德烈·多伊奇,从而一同创立传奇的独立出版社——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经历。她以独特的机智和罕见坦率的散文风格,讲述了她五十年漫长出版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了自己同包括奈保尔、简·里斯在内的六位作者的交往历程,详述了这些作者的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是真实有趣的名家轶事,也是对文学的宝贵贡献。
🎙️
媒体推荐:
★写这本书几乎算得上我所有写作经验中最好的体验。
—— 戴安娜 · 阿西尔
★出版界人士和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会发现,阿西尔对当代著名作家的描绘令人无法抗拒。
——《出版人周刊》
★这本关于书籍出版事业的回忆录应该让任何关心20世纪文学的人都感到满意。
——《华盛顿邮报》
2023年12月26日 想读
当代意大利美学精粹 豆瓣
作者: 周宪 / [意]蒂齐亚娜·安迪娜 主编 译者: 何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10
本书选取20世纪以来在国际美学界有重要影响的意大利学者的文章,将其结集成书,旨在向国内学者介绍意大利美学研究的卓越成果,为国内的美学研究开阔视野、提供借鉴。
意大利这座美学重镇,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当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艾柯,又有很多活跃在当今美学界的意大利学者。他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阐发对美学的种种真知灼见——德勒兹研究、社会本体论、音乐本体论、艺术哲学、视觉艺术、语言哲学、文学哲学、意象理论、分析和大陆美学、诠释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即兴美学、政治哲学、概念主义、表达与表征,心灵哲学、意识理论、电影哲学、社会哲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都成为学者们探讨美学的独特视角。
☆ 继法国理论风靡西方思想界之后,意大利思想接踵而至。本书是全面反映20世纪意大利美学的经典读本。
☆ 书中翻译了20世纪以来在国际美学界有重要影响的意大利学者的文章,共计20篇。本书主编之一周宪教授为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另一位主编安迪娜教授是都灵大学哲学教授,而都灵大学是意大利哲学和美学的摇篮,本书可谓了解当代意大利美学的重要指南。
☆ 本书展现了跨学科的美学线索,关注诸如电影、音乐、数字技术、街头艺术与法律等领域,为中国学界敞开一扇新的窗口,以期实现中西美学界的双向交流。
☆ 意大利哲学不同于其他传统,它一直在美学和艺术哲学领域保有重要地位。本书关注在作品中展现特定理论特征的作者,这些20世纪享有最高国际声誉的意大利哲学家们已努力对美学进行反思,使其成为走向哲学的通道。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叶圣陶给孩子的写作课 豆瓣
作者: 叶圣陶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3 - 8
作为现代文学大师,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做出了贡献。叶圣陶的文章强调感觉和情感,他丰富的生命体验为他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深深地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他的生活阅历和心灵情感的完美融合,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是我们阅读的精神财富。为此,我们按中小学作文体裁和大师的写作特色分册,选编了记叙卷、抒情卷、议论卷、读写卷、童话卷、游记卷。不仅可以作为孩子的课外阅读,还是孩子提高写作能力的经典范本。
《叶圣陶给孩子的写作课》共6册,适合7-15岁孩子阅读,共选编了180篇叶圣陶散文,配有72副丰子恺插图,每册12副,内文采用江河纸印刷,环保护眼,宜于孩子阅读,叶圣陶的文字配以丰子恺充满童趣的漫画是两位大师相隔两个世纪后的再次携手。让孩子们在文字中体悟平凡,在画作中感受童真!叶圣陶的文章节奏柔和,语言平实朴素、凝练精粹、亦庄亦谐,思想深邃,同情与讽刺兼备,诗意浓郁,风格独特,经得起反复推敲。叶圣陶笔下的一些小时常、家庭日常、山水风物等,都被赋予了生命的内涵。婴孩的泣述、伊的琴歌、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眼睁睁看着一切却什么也做不了的稻草人……他的写作都强调生活与人性,尊重人的本性,反对机械化、功利化的生活方式,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生命的真、善、美。生活中所经历的人、事、物、景等,在他的笔下都情感真挚,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他的散文虽然不多,却在短短的几篇文字里具备了他特有的风致。读者可以从他平凡的语言叙述中体悟“温、良、恭、谦、让、平凡亦可以有闪光点”等生活哲学,阅读叶圣陶的文字,可以作为培养孩子“文学为人生”基本文学素养的经典范本。
2023年10月10日 想读
夏宇诗集六种加一 豆瓣
作者: 夏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9
语言筛过的表面·夏宇诗集六种+1
我起意出一套设计极简、低限之书,装载之物迷离恍惚。包装模仿一种压缩饼干,真空缩膜收束七本书于一握, 我想到的是波依斯1959年的作品“一个进不去的工作间”;如果你不想破坏书膜,它就是一套“不需要阅读的诗集”,一个装置。
你可以去读三本一 百的盗版,下载错误百出的电子文件, 满意于无数微博中的断简残篇;可能你也愿意勉为其难阅读繁体版。
但是如果你打开,它就是一套记录你所有阅读痕迹的诗集;它收藏指纹、掌心微微的潮湿,跟随手掌力度改变形状,有一天它可能会像季节的叶子掉落(最好不要)(应该不会)。软雕塑。
如果你打开,你就不要奢想它会恢复原状了,七块粗粮饼干定价233.333333(100÷3×7)盗版商给的灵感,盗版价=反盗版价;原创现场使得拷贝拥有自己的现场,拷贝现场也使得原创极欲恢复自己的现场。
50克工业用纸薄而韧,骑马钉野而坚定。
希望你会喜欢。——夏宇
2023年10月10日 想读
超越身体边界 豆瓣 谷歌图书
Beyond the Periphery of the Skin: Rethinking, Remaking and Reclaiming the Body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8.7 (16 个评分) 作者: (意)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译者: 汪君逸 光启书局 2023 - 7
【编辑推荐】
☆从#metoo运动到代孕,直击当下女性痛点和社会热点,揭示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根源。
☆从医美整形到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对新兴医疗科技提出警示,揭露背后暗藏的危机。
☆面对资本主义的摧毁和改造,书写作为抵抗的身体。构想一个超越边界的身体,能够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体相联,将被资本主义割裂的东西重新联合起来。
☆与福柯、巴特勒等后结构主义者对话,总结当代女权运动的经验与问题,指出“操演理论”的不足与“身份政治”的陷阱。
☆特邀复旦大学哲学院张寅副教授撰写长文导读,完整呈现其思想与实践道路,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费代里奇?
【内容简介】
“知情同意”就可以避免性侵害了吗?
少生或不生孩子就能重新掌控我们的生活吗?
从医美、代孕到基因编辑,身体改造新技术满足我们的欲望,还是让我们沦为资本牟利的试验品?
本书围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身体改造展开,作者首先回溯了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我们的身体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胁迫,被转变成工作机器。这一过程充满了残暴,而女性更是遭受了双重的机械化过程。
作者随后回到当下,随着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创新,新时代的身体改造——从疾病治疗、医美整形到代孕,也逐渐成为热潮。这背后暗含了怎样的危险?人工智能资本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人的能力,克隆、基因编辑和基因转移技术似乎要允许未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新形式的人类生命、筛选更有能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收回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决定能力?
费代里奇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把人的身体变成机器,将我们与彼此、与大地割裂。只有超越个体的边界,相互联结、相互依存,才能重拾我们身体的本领,收回我们集体的力量,才能决定我们想要的生活。
【评论推荐】
费代里奇已经成为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政治理论家和新一代女权主义者的关键人物。
——《火星俱乐部》作者 蕾切尔·库什纳(Rachel Kushner)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的作品体现了一种能量,敦促我们为反对所有类型的剥削的斗争重新注入活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的作品产生了一种共性:一种在斗争中创造共同体的共识。
——德国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这、社会学家 玛利亚·密斯(Maria Mies)
即使在全部思想史中,一种既跨越了历史考证与当下问题、又跨越了经济计算与革命暴力的思想也并不多见。费代里奇的《对女性的恐惧》(包括作为附录的《工资反对家务工作》)和《超越身体边界》虽然不长,却已经涵盖了这四个维度。因此,它们也完全可以为读者在这四个维度中的进一步阅读和探索提供参考。
——复旦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张寅
费代里奇试图将世界不同地区的女权主义者和活动家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中,这种尝试是勇敢的,发人深省的,也是及时的。费代里奇的文字清晰明了,她的愤怒我们都能感觉得到。
——《红辣椒》(Red Pepper)
当构成日常生活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时,当社会主体内部和跨层级的革命发生时,才会发生真正的变革……西尔维娅·费代里奇提供了一种革命的视角,能够揭示出阻碍这种变革的障碍。
——《女权主义评论》(Feminist Review)
阅读费代里奇使我们有能力重新联系人类发展的核心,即妇女的劳动密集型照料——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彻底的反思。
——《Z杂志》(Z Magazine)
2023年10月8日 想读
青年翻译家的肖像 豆瓣
8.8 (6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 9
翻译是一门怎样的手艺?在这本青年作家、资深译者、“灵魂画手”包慧怡的译评集里,你能看到一位优秀的文学译者是如何化身精灵,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世界里往来穿梭,架设桥梁,耐心而精妙地编织出译文的经纬,让诗不再成为“翻译中的失去的东西”,而是翻译中的应有之物。
书中收录作者对自己翻译的十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细读心得、深度评论和译事漫谈,以及十余年所译诗文中的精彩篇章,并配以亲笔手绘插图十八幅。书名是对爱尔兰文学巨擘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致意——它不仅立体呈现了一位青年译者的样貌,更是诸多文学译者共同的写照。
2023年9月15日 想读
那个苹果也很好 豆瓣 Goodread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栾颖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其它标题: 那个苹果也很好:在巴黎学会自由
东北女作家、90后历史学博士生栾颖新在巴黎六年的生活随感。因为旅行时看到被列为“瑕疵品”的苹果,作者展开了关于人生和自由的思考,由此写下这本书。本书由一些可爱、短小的篇章组成。栾颖新用轻松的语调和温暖的眼光,描绘着她所居住的巴黎,历数着在这座自由城市的收获。在此书中,她讨论的不止是一座城市,还有“我为何在巴黎”、“巴黎留学生涯”之外,更有“我在巴黎回望往昔”、“我从巴黎去往何处”。巴黎是文学的,也是生活的,每个人心中的巴黎都不同。在学术之外,颖新更愿意温柔地观察、真诚地记录生活。于她而言,巴黎是温柔之海,承托着她,让她自由地漂浮,做一只随心所欲的“苹果”。
2023年9月10日 想读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9.1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东尼·多尔 译者: 高环宇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8
法国少女玛丽洛尔生活在巴黎,幼年失明后,父亲保护她、训练她,鼓励她勇敢生活下去。1940年,德国 入侵,她被迫离家,不久又与父亲骨肉分离,以瘦削的肩膀抵抗纳粹暴政。
德国少年维尔纳从小失去双亲,与妹妹在矿区孤儿院相依为命。一心想摆脱底层命运的他,凭借无线电天赋跻身纳粹精英学校,本以为是命运的转折,不料却跌入另一个地狱。
战争碾碎了他们的希望,两个陌生人的生命轨迹也意外交汇。当平静的生活成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们是否有勇气,在死之前,活出生机?
2023年9月7日 想读
消失的囚徒 豆瓣
Eileen
作者: [美]奥戴莎•莫思斐 / 奥蒂萨·莫什菲 译者: 连汀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我的心是一座囚牢,囚禁名叫艾琳的孤岛。有一天,我不想再这样下去。我消失了。这个故事会告诉你,我是怎样消失的。
这是我的故事。我叫艾琳。故事发生的时候我24岁,在一间青少年监狱工作,薪水极低,环境恶劣。我身材瘦削四肢僵硬,长相平庸且厌恶长相平庸的自己,身处压抑的环境,痛恨这个无法忍受的现实世界。我整日与醉鬼父亲生活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小镇,生活毫无光亮可言。直到某一天,一位名叫丽贝卡的监狱辅导员翩然降临。丽贝卡是如此的明艳动人,开朗活泼,几乎完全是我想变成的那个模样。我们很快变成了很好的朋友,也许是最好的朋友。然而此时,一场奇异的犯罪事件把我卷入其中,我最终消失,无影无踪。
2023年9月7日 想读
Eileen Goodreads 豆瓣
Eileen
作者: Ottessa Moshfegh Penguin Press 2015 - 8
The Christmas season offers little cheer for Eileen Dunlop, an unassuming yet disturbed young woman trapped between her role as her alcoholic father’s caretaker in a home whose squalor is the talk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a day job as a secretary at the boys prison, filled with its own quotidian horrors.
Consumed by resentment and self-loathing, Eileen tempers her dreary days with perverse fantasies and dreams of escaping to the big city. In the meantime, she fills her nights and weekends with shoplifting, stalking a buff prison guard named Randy, and cleaning up her increasingly deranged father’s messes. When the bright, beautiful, and cheery Rebecca Saint John arrives on the scene as the new counselor at the prison, Eileen is enchanted and proves unable to resist what appears at first to be a miraculously budding friendship. But her affection for Rebecca ultimately pulls her into complicity in a crime that surpasses her wildest imaginings.
2023年9月7日 想读
另一个女孩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胡小跃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9
编辑推荐:
1.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获奖作品《另一个女孩》,中文版shou次引进
2.献给另一个女孩、一个素未谋面的姐姐的镇魂曲,你虽然缺席,却一直在我身边
3.傅雷翻译奖、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得主胡小跃倾情翻译
4.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内容简介:
我来扫墓25年了,从来没有跟你说过一句话。
但你不是我姐姐,从来不是。
我们没有一起玩耍过,吃过饭,睡过觉。
我从来没有碰过你,拥抱过你。
我不知道你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你没有身体,没有声音,
只是若干张黑白照片上的一个平面图像。
我出生的时候,你已经死了 两年半。
你是上天的孩子,是看不见的小女孩,
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你,大家谈话都避开你。
你是一个秘密,死着进入了我的生活
媒体评论: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另一个女孩》不是痛苦的练习,也不是 悲伤之书,它远离各种粗制滥造和陈词滥调,仔细研究把安妮·埃尔诺和那个陌生儿童联系起来的奇特关系。一种由爱、秘密、悔恨和缺席所组成的关系。
——《人道主义报》
《另一个女孩》是一本痛苦而可怕的小书。很难想象,固执地把悲剧封闭在内心,有多么残酷;同样也很难想象,一个少女发现自己对那个死去的人既没有恨,也没有爱,没有任何情感,这该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坚强。“又或者,隐约有些害怕。怕你报复”。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贝纳尔·皮沃。
2023年8月24日 想读
虚掷的夏日 Goodreads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意]詹弗兰科·卡利加里奇 译者: 陈英 南海出版公司 2023 - 9
🥃 菲茨杰拉德奖、意大利维阿雷焦小说奖获奖作品<br /><br />🥃 埋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欧洲文学遗珠,一部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一场浪漫感伤的citywalk<br /><br />🥃 遍体鳞伤的当代青年,虚浮迷惘的都市生活<br /><br />🥃 “每次季节变化,我都想扬帆远去,可我哪儿都没去。<br /><br />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决定不再出门,除非世界向我道歉。”<br /><br />🚶‍♂️----<br /><br />大都市用她无处不在、冠冕堂皇的假面,蒙蔽了小说中的人们,使他们无法看清自己的真面目:遍体鳞伤、置身窘境。尽管他们曾享受过为数不多的欢愉时刻,但他们每个人在情感上都是残缺的……他们都被一种致命的不安笼罩着,成为它的猎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作者 安德烈·艾席蒙<br /><br />在这种注定失败的命运中,却蕴含着一种令人深陷其中的自由之感。也许保留自己内心品质的唯一方法即诚实地承认自己已经失去了它。——意大利《信使报》<br /><br />小说以一种绝望的明晰,揭示了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孤独之间的关系。——意大利作家、出版人 娜塔莉亚·金斯伯格<br /><br />🚶‍♂️----<br /><br />城市的黎明降临了,在灰蒙蒙的天色中,一群人等着早班公交车的到来。这时候,整夜都没睡觉的人需要吃些热的东西;睡梦中的人在被子里寻找彼此的手,而他们的梦境变得更加清晰;报纸散发出墨香味,白天发出第一声喧嚣。<br /><br />这座城市是当时我唯一可以生活的地方。她本身带有一种特殊的醉意,与其说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是你内心深处的一部分,一只隐藏的野兽。不管你从哪儿来:南方崎岖的绿荫小路,北方起伏的笔直大路,还是灵魂的深渊,这座城市唯一收取的过路费就是我们的爱。<br /><br />我们要做的便是随波逐流,享受当下,荡漾在距离幸福咫尺之遥的地方:拥有灯光闪烁的夏夜,春日里充满活力的清晨,寒风刺骨的冬季和病恹恹的秋天。直到时间失去任何意义,仅仅推动手表继续前行。直到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我们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发现再也没什么可以等待的了。
2023年8月24日 想读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 豆瓣
Square Haunting: Five Women, Freedom and London between The Wars
作者: [英]弗朗西斯卡·韦德 译者: 林曳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 - 3
请让那些声音发出声响
五位野心勃勃的女房客
在黑暗中披荆斩棘
只为让姐妹们在光明中辨认出彼此
一场希望被尊重对待的斗争,
在书中看见你我

她是意象派创始人之一,历史上首位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章的女诗人
她是首批牛津大学女毕业生之一,推理小说大师,“神探温西爵爷”之母
她是英格兰首位获得全职大学教职的“女性职业学者”,古典学里程碑式人物
她是首位获得阿尔伯特·卡恩环球旅行奖学金的女性,一生呼吁和平
她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写出《到灯塔去》《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
她们既有广为人知的共同点——捍卫书写历史的女性力量
也有不为人知的共同点——她们是同一个社区的“超时空邻居”
📩
○ 半世纪的社会和文学史浓缩在这五位女性被遗忘的生活中,提醒着女性必须以不同的声音将女性的故事写给未来
本书承继伍尔夫“ 书写不同历史”的未竟之志,记录了五位伟大女性的生平。书中既记录着她们的个人情感、发生在客厅中的私人生活,也翔实记载着她们的职业生涯、政治观念、文学成就和所属社会群体。书中同样免不了涉及战争,这一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她们每一个人的命运。
在她们生活的时代,社会依旧拒绝女性力量,认为女性的需求和欲望不同于男性,并据此对女性施加期望。而这些女性在她们各自的人生、作品中,试图在这样的社会中找到所期盼的生活方式。
○ 她们选择背离传统的生活方式,走出了“与众不同”的人生样本,成为了少数
书中这几位女性的人生都经历过充满矛盾甚至是深刻痛苦的阶段,可当她们的人生画卷徐徐铺展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动的是她们锻造全新生活模式的决心。这些生活也许各有不同,它们复杂、多样,有时甚至具有危险性,但都立足于对人格独立性的追求和对知识深沉的热爱。
本书中的女性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形式的知识,如关于历史和文学的知识,关于广阔世界的知识,以及并不更简单的对于自我的觉知。她们通过接受教育、旅行、友谊、工作以及装饰家园,不约而同地开拓“ 女性领域”。
她们不懈地追寻充实的人生路径,在二十世纪引发着深刻的回响。直到今天,“两者兼得”的难题仍然挂在我们嘴边,个人成就和情感满足两者兼得的理想状态依然可望而不可即。
📖
内容简介:
希尔达·杜利特尔(1886—1961):现代诗人
多萝西·L.塞耶斯(1893—1957):推理小说家
简·艾伦·哈里森(1850—1928):古典学学者、翻译家
艾琳·鲍尔(1889—1940):历史学家、广播员、和平主义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作家、出版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批女性宣告主动追求精神厚度与智识发展,史称妇女运动的第一波浪潮。
作者探访英国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区——现代欧洲思想先锋地,发现有五位不寻常的女房客在世界大战期间住在同一个社区,她们通过选择一处住所,投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去爱、去生活。这一小小的发现意外掀开了一段壮阔的战时女性私人史。通过挖掘大量史料、文学作品中的蛛丝马迹,作者如实地还原了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女性生活和职业上的焦虑和挑战,并完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的全过程。
这部群像传记着力揭示女性书写的力量,以及每个人如何担当时代的书写者——不需要花费、不存在门槛,再私人的写作也具有公共意义。“书写就是找回主导权”。
🎙️
名人/媒体推荐:
“我会推荐这本书一整年!”
——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作者)
“此书在关注五位杰出女性生活的同时,探讨了危机时期爱情、社区、友谊和知识分子工作等问题。美丽而深切动人。”
——萨利·鲁尼(《正常人》《聊天记录》作者)
“这本书让我真希望自己就是在煤气环上糟蹋鸡蛋、打破禁忌的那一代先锋女性之一。”
——苏·普里多(霍桑登文学奖一百周年获得者、泰晤士报年度传记获得者,《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作者)
“正如哈里森和鲍尔改写历史以纳入被遗忘的女性的生活一样,韦德也重新确立了鲍尔和H. D.等思想家的重要性,她们的遗产已被同时代的男性所掩盖。”
——《纽约客》
“我会将这本书送给我身边每一位思索自身发展的女大学毕业生。”
——《泰晤士报》
“韦德及时地邀请我们加入文学先辈们的反叛之旅,以实现创造性的自由和世界的和谐。”
——《纽约时报书评》
🏆
获奖记录: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非虚构文学★
★《卫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编辑推荐奖★
★传记作家俱乐部托尼·洛锡安奖★
★PopMatters年度最佳图书★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入围)★
★贝里·吉福德文学奖(入围)★
2023年7月14日 想读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上下)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赵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11
◆ 研究西学40载,10次亲临希腊考察访问,用最真实的一手资料,讲述古希腊上下2000年的文明发展全景
本书以希腊诞生、崛起、衰落为主线,将人口迁徙、地理、文明、战争作为线索,从希腊神话、城邦制度、宗教哲学、悲喜剧等众多维度一层层拨开古希腊的迷雾,照见上下2000年的文明发展全景,为你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古希腊历史画卷,带你轻松俯瞰古希腊文明之光。
◆ 走近西方文明的源头,开阔自己的眼界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根源皆在希腊。——雪莱
古希腊的荣光照耀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吟游诗人荷马、希腊神话、斯巴达;苏格拉底、欧几里德、雅典公民;奥林匹亚竞技会、卫城神殿、柏拉图;落日余晖下的奥林匹亚古运动场、魅力无边的帕特农神庙……
本书带你行走在断壁残垣中看遍希腊今日新貌,体会异域遗韵,品读古希腊文明之美。
◆ 50多位时代巨擘的人生故事,有趣有料有知识
荷马、梭伦、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带你了解时代巨擘的人生故事,以人为镜,有趣有料有知识
权利的游戏、天才的出现;
思想的脉动、艺术的薄发;
神话与战争、权谋与八卦;
这本书将让你犹如小说一般有趣有味,犹如看了一场电影那样历历在目。
◆ 200余张精美插图,带你看遍古希腊如梦似幻的艺术
世界名画、人物雕塑、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德尔菲遗址、希腊各个博物馆……两百余张名景名画,像一场浪漫的视觉享受;
裸书脊设计,给你舒适流畅的阅读体验;
附赠古希腊《神谱》图,经典珍藏。
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从0到1创造出惊艳后世的制度和文明?
为什么只要读懂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解读西方大部分经典和隐喻便一马平川?
希腊神话、城邦制度、雕塑建筑、悲剧哲学……古希腊的荣光照耀着整个人类历史,堪称西方文明之源头和典范。
照见古希腊文明的上下2000年,领略古典之美,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赵林教授研究西学40载,10次实地考察访问,用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带你走近雅典卫城、德尔菲遗址、希腊各个博物馆,重新认识荷马、梭伦、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
神话的感召、艺术的薄发、思想的脉动、天才的涌现。让我们相约在晨曦里的帕特农神庙、晚照下的奥林匹亚古运动场,与美之故乡的古希腊文明,于书中相见。
◆ 名人推荐 ◆
十次踏访古希腊文明遗址、四十年探讨西方文化渊源的赵林教授出版了新书《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从神话、城邦、文艺、宗教、哲学诸维度,展示波澜壮阔的古希腊文明的历史画卷。爱琴海的蔚蓝、荷马的众神、特洛伊的争战,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思,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一迎面而来。
丰富的感性直观、深邃的理性思辨,汇成精彩纷呈的交响乐章,我们从中可获欣赏之乐,以期研习之得。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教授 冯天瑜
如果你让我推荐古希腊文明的最好讲解者,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非赵林教授莫属!史学出身,又专研哲学,兼有史学的细腻和哲学的宏大。他的讲解魅力无限,多少学员被他感染,被带入欧洲文明的情境并深深陶醉其中。听我的,没错!就是赵林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古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古罗马文明,堪称西方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古希腊文明给世界带来了理性的光明,诞生了深邃的哲学与独特的艺术。而科学这门当今主流学科,就脱胎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可以说,今天的人类依然荫蔽于古希腊文明之下。夸张地讲,不懂古希腊就是没文化。
赵林教授是国内高校中研究西方文明的翘楚,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此将他的新书《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不遗余力地推荐给大家。
——佛教文化研究专家 于晓非
2023年6月22日 想读
孤独的义务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韩]尹成姬 译者: 安松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5
◎一句话推荐
韩国年度艺术奖获奖作品,倾听孤独者无法言说的故事,慰藉边缘人中的边缘人
----------
◎编辑推荐
1.韩国中生代代表作家获奖作品首度被翻译成中文。
二十余年创作生涯只出版六部短篇集、两部长篇、一篇中篇的小说家,却获得了包括韩国年度艺术奖、现代文学奖、黄顺元文学奖、东仁文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金爱烂称她为“世上罕见、百里挑一、作品好、人也好的作家”。2021年,韩国八十余名小说家投票选出年度小说,尹成姬作品高居榜首,力压韩江、金草叶等热门作家。
2.不只是女性心声,也不只是边缘人故事,每个人都会从尹成姬的故事里找到自己曾经历的孤独、创伤、友谊和希望。
3.独特的语言和叙事节奏,仿佛西西在用韩语讲述一个《天使爱美丽》般的故事。
----------
◎内容介绍
本书曾获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年度艺术奖,共收录韩国作家尹成姬的十篇短篇小说,包括赢得韩国现代文学奖的《在U 形弯道埋下藏宝图》,以及被改编成电影的《那个男人的书,第198 页》。
失去双胞胎姐姐的妹妹、人生最大成就是获得过“小小心算王”称号的市政厅职员、每天关注对面屋顶颜色变化的图书馆管理员、生于愚人节而人生多少有些荒诞的丈夫、四岁时因走丢而被人收养的职业小偷……尹成姬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曾经受到过创伤或每日困于庸常现实的小人物,他们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摆脱孤独与疏离,最终获得某种形式的治愈和解脱。正如评论家苏英贤所说:“尹成姬小说的终极指向是,倾听孤独者无法言说的故事, 讲述那些把绝望幽默化处理的人物,以此慰藉‘边缘人中的边缘人’。”
----------
◎名家推荐
成姬前辈的小说中,经常登场的不仅是有缺陷的人,还有被磨破的旧物……于是,前辈的小说就散发出某种味道,借用前辈的话说,那是“收集生了虫子的苹果做成果酱”的味道。在这些存在缺陷和裂痕,生命力却又很强的事物里,我常常遇到自己明明没有写过,却又好像写过的故事。
——金爱烂(作家)
尹成熙的这本小说集,故事虽然是悲伤的,但没有失掉温情与幽默。只要这些温情还存在,只要这些幽默还存在,我们就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就可以等待第二天的黎明。“凤子家面食店”的凤子妈妈,曾经的“小小心算王”,还有“不老少年”,他们依旧光彩夺目,因为日常生活是魔术般的庆典。尹成姬告诉我们,没有藏宝图也可以生活下去。她是知道“你在那里”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
——申秀景(文学评论家)
尹成姬的句子没有副词,形容词也很少。每一个场景后面有说明性文字,但仅仅起到暗示情节脉络的作用,之后便留下大段空白。要看懂这样的作品,有赖于读者的努力。
——金允植(文学评论家、首尔大学荣誉教授)
尹成姬的小说不是通俗歌曲,它是经典音乐。你把小说读完再往回翻时,一定会发现还有遗漏的文章和意象。
——《世界日报》
如果文学是苦难世界的一种疗愈,作者的写作似乎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容易迷路的读者也不用担心,作者展示给我们的“慰藉的地图”并不复杂,只靠眼睛就能看到新的道路。
——《首尔新闻》
尹成熙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是孤独的、贫穷的,悲伤的,但并不怨天尤人。在绝望的时代,他们拒绝被时代裹挟。隐忍,是尹成熙小说主人公的魅力。
——《东亚日报》
2023年6月8日 想读
美国鸟人 豆瓣
作者: (美)洛丽·摩尔 译者: 张晓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5
《美国鸟人》是洛丽·摩尔出版于1998年的短篇小说集,作家描摹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孤独、不幸、迷失和无所不在的虚无,不无同情地刻画了人们的努力与徒劳。
书中有人到中年、失败沦落的好莱坞女演员,发现芝加哥并没有给她带来重生的希望;和女学生有地下恋情的大学教授发现自己其实一直爱着一个同龄人,陷入中年的抑郁;一对母女结伴去爱尔兰亲吻巧言石,女儿在恐惧和崩溃中发现母亲一直在小心掩饰自身的无能;一个为癌症和死亡阴影笼罩的中年女人,试图通过搬家来掩盖自己的焦虑,却发现浣熊已经占领了她的新居;一对突然因幼子的癌症被抛到儿童重症病房区的中产阶级夫妇,他们第一次彻底对命运和中产阶级的生活价值产生怀疑;因为过失导致友人之子意外身亡的女人,如何和一群尖刻的学者们在一个隔绝的山间酒店共度一段时光……
洛丽·摩尔用绝妙、黑色的语言刻画了美国生活中最孤独的心灵,同时也不乏温情地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最惊人、非凡的细节。
-------------------
任何一只孤独的黑鸟都不会知道孤独为何物,而一个孤独的人,却会用他的头撞墙。
洛丽·摩尔带着一贯的聪明和睿智……这些开放的故事的边缘,始终带有一种严肃深沉的痛苦,但摩尔关注的是让生活的苦涩变成苦乐参半的东西。
——《纽约书评》
摩尔窥探了美国生活最孤独的部分,但她精妙的笔触却让这种荒诞带有了一种温暖的活力。
——《纽约客》
长久以来,我一直是洛丽·摩尔的粉丝,《美国鸟人》是她的巅峰之作。
——杰夫·戴尔,《懒人瑜伽》作者
摩尔笔下那些迷失、孤独的人们都跌跌撞撞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从一段关系进入下一段关系,从一个家辗转到另一个家,孤独到会用头去撞墙,他们的心被往日的悲伤碾碎。
——《纽约时报》
2023年5月13日 想读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9.1 (7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李贻琼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4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准自传
从小村庄走向诺奖领奖台,以锋利的笔刺破罗马尼亚社会表象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出版于2003年,收录九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从罗马尼亚小村庄到诺奖领奖台的传奇经历,是了解其生活与创作的绝佳切入点。
◎ 杏树、手帕、国王,幼儿园、工厂、新移民,告密、恐惧、逃跑,通过敏锐的视角与克制的语调,作者出入于生活与文学,熔淬成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刺破罗马尼亚社会的表层。
👁内容简介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本书是了解这位独特而有成就的作家的绝佳切入点,描述审讯和压制的文字中缀有作者对语言的尖锐而机智的点评。
——曼迪·怀特(德语译者)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2023年5月13日 想读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豆瓣
9.3 (18 个评分) 作者: [日]吉竹伸介 / 爱心书童书 出品 译者: 毛丹青 甘肃少儿出版社 2019 - 7
【编辑推荐】
★不要小看一个苹果,它让牛顿恍然大悟,也会让你的孩子变得特别爱思考。
★孩子能从中感受到“自由想象”的乐趣,一个人也可以乐呵呵地读下去。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神户国际大学教授毛丹青、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汪冰、童书作家粲然、阅读推广人杨政推荐。
★这真的只是一个苹果吗?从质疑的那一刻起,想象力已经从概念的世界中成功越狱。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3000位日本一线店员评选的MOE绘本书店大奖第一名,12万日本小学生评选的“我喜欢的童书”总决选第三名。
★获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全国私立幼儿园评选的“希望爸爸妈妈读给孩子的绘本”。
★绘本界顶级流量吉竹伸介成名作,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等语言,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在我们眼中一直很普通的“苹果”,如果不是苹果,会是什么呢?仅仅是想一下,就让人兴奋不已。小孩都是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天才!这是一本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享受思考带来的无穷乐趣的绘本。如果每个孩子、每个大人都拥有这样的想象力,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有趣。请和孩子一起扩大“想象力”的边界吧。
——日本文教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岛野步
【内容简介】
有一天,男孩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放着一个苹果,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这不是苹果。”由这个疑问开始,男孩的想象力无止境地膨胀开来……不要小看一个苹果,它让牛顿恍然大悟,也会让你的孩子变得特别爱思考。
2023年5月10日 想读
女性主义全球史 豆瓣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露西·德拉普 译者: 朱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3
※一部纵横两百五十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
※呈现身处不同时空的各色“女性主义者”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梦想和行动※
《今日历史》2020年度历史图书 |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公共历史奖得主犀利之作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文化史著作。
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父权制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外表”;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观点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图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与女性主义历史的丰富关系将如何启迪人类共同的未来,它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的最终追求应当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性别与取向的人都可生活如意的世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众多女性主义历史中,德拉普的叙述独一无二。《女性主义全球史》以全球性视野与全新方式再现人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女性主义组织、运动、活动者与障碍。随意翻开一章,尽情享受每一页中丰富思想的自由奔流。——邦尼·G. 史密斯,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专家
德拉普运用女性主义的概念来展现女性主义运动者如何政治化横跨两百五十年、遍及六大洲的性别不公正问题。她关注诸多女性主义冒险的盲点与共谋关系,也能认识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共鸣。
——南希·A. 休伊特,性别史与女性主义研究专家
德拉普对二十世纪形成的各种女性主义运动进行梳理,写成了这部简明而详尽的历史,让这段多元的历史拥有了共同的愿景与声音,但并不强加虚假的团结统一。——卡拉·琼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副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丰富而广博的著作,创新性地运用一系列素材来探索跨越时空的女性主义运动丰富、多样、激进的根源。这本书是女性主义史学的胜利,展现了世界各地想象女性自由的无数不同方式——那不是T恤上一句简单的口号所能概括的——珍妮弗·汤姆森,巴斯大学讲师
这是一部非凡而精彩的全球反性别不平等斗争的历史。这本书不仅通过女性主义者的思想和运动,还通过她们的梦想、歌声、愤怒及其运动的物质维度——她们的灯笼裤、徽章和面纱,她们的避难所、工作场所和含混的中间地带,生动呈现了女性主义者的各种斗争。——汉娜·道森,伦敦国王学院准教授
德拉普的章节构成了一段以环形而非线性的方式穿越时空的旅程——就像旋转木马,起起伏伏与前进一样,都是旅行的重要部分。每一章都能在地理上和时间上找到自己的路径——构成了一场囊括窥器与头巾、砸窗与歌唱、灯笼裤与爱好者杂志的盛大演出。不过,德拉普并非在赞颂。她旨在书写一部批判性历史,评估各种方法和策略的利与弊。她很清楚,各项女性主义活动并不能就此消除由阶级、种族、殖民主义或公民身份导致的不平等。一些女性的梦想是其他女性的噩梦……德拉普考察了数起类似的发人深省的事件,以此警醒当代及未来的女性主义者小心重犯过去的错误。——《纽约书评》
德拉普展现了那些在妇女运动的历史传承中被遗漏的女性主义者,其中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参加运动的资格……《女性主义全球史》探究“女性主义”概念本身的内涵,并让读者有机会思索女性主义运动的复杂性、由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导致的女性主义内部的分裂,以及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女性主义者的经历。这本书丰富了关于社会建构的论述,突出了包容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单一视角必然会导致的偏见。抛开对女性主义的讨论,德拉普分主题的论述方法也提醒着我们,在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之外,还有更多未被听到的声音——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国际妇女研究杂志》
对女性主义历史的全面挑战……这本书细致入微地记叙了女性主义的深层分裂及其内含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等级化……这本书对批判性的女性主义全球和跨国史的主要贡献是,它以创造性,且常常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了女性主义的模式……《女性主义全球史》成功地颠覆了现有史学。德拉普不以时间顺序而以不同主题探讨女性主义思想与运动的方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开辟了创新性的新起点。——H-Soz-Kult(德语世界历史学家重要的在线交流和信息服务平台)
2023年5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