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 - 标记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2022年3月21日 想读
欧洲剪辑大师访谈录 豆瓣
Fine Cuts:The Art of European Film Editing
作者: [英] 罗杰·克里滕登 / Roger Crittenden 译者: 成果 2022 - 3
《教父》剪辑师、《眨眼之间》作者沃尔特·默奇作序力荐,金棕榈获奖导演肯·洛奇盛赞
《视与听》《美国剪辑师工会》等行业刊物专文推荐
近30位欧洲剪辑大师的创作生涯,由资深业内专家历时数年贴身采访、精心整理而成,
回顾与大导演一起“并肩战斗”的历程,还原影史名作的“剪辑室诞生记”
特别收录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特吕弗、瓦尔达、贝拉·塔尔的剪辑随想
“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真挚对谈,处处流露对艺术、人生、文化、社会等多领域话题的深刻洞见
...................
📖 编辑推荐
曾任BBC经典纪录片《文明的轨迹》剪辑师的罗杰·克里滕登,走访欧洲各地,开启了一场场同行间的分享之旅,记录下这些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对话。剪辑是孤独的工作,而书中的剪辑师也曾与伯格曼、费里尼、奥逊·威尔斯、瓦尔达等大师一起,共同见证过影史伟大作品的诞生。
“在倾听这些剪辑师的心声时,你会对他们所经历的兴奋感同身受……我把他们中一些剪辑室‘穴居人’从规律或不规律的生活里‘拽出来’,让他们向读者敞开心扉……”
■ 核心主创现身说法,披露众多影史名作的“剪辑室诞生记”
○ 阿涅斯·吉耶莫丨戈达尔《蔑视》《女人就是女人》
特吕弗《偷吻》《婚姻生活》
○ 扬·德代 | 拉斯·冯·特里尔《破浪》
○ 彼得·普里斯高达 | 维姆·文德斯《德州巴黎》
○ 萨比娜·马穆 | 阿涅斯·瓦尔达《一个唱,一个不唱》
○ 利迪娅·索恩 |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迷》《车站》
○ 尼诺·巴拉利 | 帕索里尼《十日谈》《索多玛120天》
莱昂内《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
○ 罗伯托·佩尔皮尼亚尼 | 奥逊·威尔斯《审判》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
○ 西蒙娜·帕吉 | 罗伯托·贝尼尼《美丽人生》
○ 塔基斯·扬诺普洛斯 | 安哲罗普洛斯《养蜂人》
○ 尤利亚妮·洛伦茨 | 法斯宾德《中国轮盘》《雾港水手》
○ 西尔维娅·英厄马松 | 伯格曼《秋日奏鸣曲》《芬妮与亚历山大》
○ 米哈乌·莱什奇洛斯基 | 塔可夫斯基《牺牲》
○ 托尼·劳森 | 库布里克《巴里·林登》
萨姆·佩金帕《稻草狗》
○ 乔纳森·莫里斯 | 肯·洛奇《土地与自由》
……
■ 既有趣又有料,透露大师鲜为人知的创作细节
○ 居然有剪辑师“背叛”特吕弗,“投奔”戈达尔?
○ 特吕弗到底有多爱“撒狗血”?
○ “电影之神”伯格曼的“普通人”瞬间
○ 片子都上映了,库布里克还想找剪辑师回来干活?
○ 瓦尔达和阿兰·雷奈从相识到“莫逆之交”
○ “教父”一样的奥逊·威尔斯
○ 坐拥威尼斯广场大House,却羡慕同侪的莫里康内
■ 欧洲艺术电影“众神殿”, 展现多元化的美学视野
如果导演是一个眼神,那么蒙太奇就是一次心跳。
——让-吕克·戈达尔
我发现剪辑工作乐趣十足。那也是我第一次开始“虐待”电影。
——弗朗索瓦·特吕弗
是镜头中流动着的独特的时间,创造了电影的节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库布里克会花很长时间剪一场戏,这只是他寻找答案时的一种“掩饰”。
——托尼·劳森
如果一个剪辑师的贡献是“不可见”的,那他一定很杰出。
——埃娃·保洛陶伊
大部分美国电影似乎都有个显著的特点:非常重视理性——一切都要说得通,要准确,就像字幕一样。声音和画面要表达同一件事,镜头会反复解释和无休止地重复早就被演员刻意表达过的东西。典型的美国电影就是永无休止地在强调显而易见的东西。
——扬·德代
我不知道欧洲电影和美国电影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边界,还是说,这种边界在于前者是那种相信观众有理解力和领悟力的电影,而后者则是寻求最高票房回报的产品。
——弗朗索瓦·格迪吉尔
欧洲电影人会把焦点放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面,美国电影却希望操控观众,不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参与电影。
——塔基斯·扬诺普洛斯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近30位欧洲剪辑大师的长篇专访,以及戈达尔、特吕弗、瓦尔达、塔可夫斯基、贝拉·塔尔等“作者导演”的剪辑随想。这些采访聚焦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多元化的美学视野及剪辑手法,描画了不同于好莱坞工业体系且少为人知的创作细节。他们言谈之间显露的情真意切足以让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动容。正如给本书作序的著名剪辑师沃尔特·默奇所说,这些访谈“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不仅涉及电影,还呈现了对艺术、人生、文化、社会等多领域话题的真挚关切和深刻洞见。
📖 名人推荐
我认识的剪辑师普遍洞察力十足,而且都有一套自己的剪辑哲学。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剪辑师的趣闻轶事,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肯·洛奇,英国导演,金棕榈奖得主
一个导演,要想学会拍电影,学会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同时进一步明确自己接下来该做的事,那他就必须走进剪辑室。导演最好和剪辑师搞好关系。书中受访的剪辑师都是业内的佼佼者,我们很有必要认真聆听他们的想法。
——斯蒂芬·弗里尔斯,英国导演,银熊奖得主
📖 媒体推荐
克里滕登这本书囊括了剪辑师访谈,以及同他们合作的导演发表的关于剪辑的随笔和重要观点。对任何一位喜欢法国新浪潮、意大利现实主义,或者塔可夫斯基和伯格曼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美国剪辑师工会》杂志
剪辑既能不着痕迹,也能变得极具存在感,它在苏联电影、主流英语商业片或者导演主导的欧洲电影中的应用可能截然不同。技术是人们谈到剪辑时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在经历了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巨大跨越之后。罗杰既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剪辑师,也是机敏的采访者,他擅长根据受访者自身的个性和兴趣点调整每次采访的形式和内容——这很像需要应对各种情况的剪辑师。
——《视与听》杂志
2022年3月16日 想读
我的瓦格纳人生 豆瓣
Mein Leben mit Wagner
作者: [德]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 / 克里斯蒂·莱姆克-马特维(Christine Lemke-Matwey) 译者: 彭茜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没有公开的伴侣,旅行时总带着妈妈,一位长期与他共事的前同事形容他是“地球上最不快乐的人”。
这位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天赋的德国指挥家……对瓦格纳的音乐有直觉性的把握,加上他的音乐语言和隐秘内心,在整整一代人中绝无仅有。
——诺曼·莱布雷希特(英国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以严肃、低调、内敛、谨守德奥传统著称。在三十年的歌剧指挥生涯之后,蒂勒曼首次以文字方式呈现他的瓦格纳人生——瓦格纳如何成为他命运的指引,如何造就了他的音乐思想和情感,他又如何运用这种思想与情感去阐释瓦格纳。
在《我的瓦格纳 人生》一书中,蒂勒曼从职业指挥家的角度,带领读者全景式领略瓦格纳的世界:瓦格纳的个人奋斗史,与德国意识形态的渊源及后果,拜罗伊特音乐王国的建立与维护,各代瓦格纳家族、乐队、指挥、导演及演员的风格与成就,每部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和地位,各个时期瓦格纳歌剧录音版本的优劣,在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与在其他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不同……
对于“我们的时代为何需要瓦格纳,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瓦格纳”这一关键问题,蒂勒曼在破除掉种种禁忌、神话和误读之后,以真实、朴素的笔调,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2022年3月16日 想读
西方正典(上) 豆瓣
The Western Canon
作者: (美)布鲁姆(Harold Bloom) 译者: 高志仁 立緒 2003
哈洛.卜倫討論了二十六位正典作者的作品,藉此一探西方文學傳統。他駁斥文學批評裡的意識形態:他哀悼智識與美學標準的淪亡:他悲嘆多元文化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新保守主義、非洲中心主義、新歷史主義正引領風騷。
堅持「美學自主權」的卜倫將莎士比亞置於西方正典的核心,在他之前和之後的所有作家,不管是劇作家、詩人,抑或小說家全都是以莎士比亞為依歸。卜倫強調,在人物的創造上,莎士比亞可說是前無古人,而來者無一不受到他的影響。米爾頓、約翰生博士、歌德、易卜生、喬哀思、貝克特全都受惠於他:托爾斯泰和弗洛依德反叛他:而但丁、渥茲華斯、奧斯汀、狄更斯、惠特曼、狄津土、普魯斯特以及波赫土、聶魯達、裴索等現代西葡語系作家都告訴了我們:正典作品源於傳統與原創的巧妙融合。
在這部聳動、尖刻之作的最後,卜倫羅列出重要作家與作品的完整清單,此即他所見之正典。而《西方正典》不只是必讀書單而已,其中包含了對學識的喜愛,威勢十足地護衛一個統整連貫的書寫文化,對文學的政治化不假辭色,為世世代代以來的作品和重要的作家,也就是「西方正典」提供引導。哈洛.卜倫的書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每週娛樂》(Entertainment Weekly)等種種性質互異的刊物上廣受討論與讚賞,學識與熱情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給。在未來的年歲裡,它將引領我們重新拾回西方文學傳統所給予我們的閱讀之樂。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4620
2022年2月23日 想读
清洁女工手册 豆瓣
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Selected Stories
8.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露西亚·伯林 译者: 王爱燕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9
【令人相见恨晚的迷人文学声音】
白天做急诊护士、清洁女工、在监狱里教写作,
晚上写下这些让人心跳加速的故事。
天哪,露西亚·伯林是怎么做到的?
------
★震撼世界文坛 身后成名的文学大师 露西亚·伯林
★被誉为“美国文学隐藏最深的秘密”
★令文学界、出版界和媒体“愧疚不已”的迟到赞誉
★《纽约时报》《卫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
★西班牙《国家报》“21世纪前20年世界最佳图书”
★著名导演阿莫多瓦 改编同名电影
★《我的天才女友》作者埃莱娜·费兰特 挚爱好书
------
【书名极具迷惑性的短篇小说集】
清洁女工手册 阅读说明
100%奇迹面料 | 成分 40%幽默 30%忧郁 30%优雅
体温机洗 / 温柔烘干 / 平铺晾读 / 贴心熨烫 / 情绪染色 / 手不释卷
★洗衣机造型 立体感极简创意护封
★雾霾蓝绵玥纸 小熨斗元素烫金经典内封
★洗衣机旋钮+显示屏目录
★仿布面质感洗涤标签式书签
------
欢迎光临。你打开这本书,来到一家以露西亚·伯林命名的洗衣店。
然而这里不提供清洁服务。瞧,所有洗衣机里都旋转着故事,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旋涡。
你不由自主被吸引,盯着观察窗看。
悲伤的、糟心的生活泛起泡沫,可偏偏有快乐源源涌出,照亮了世界。
你就这么盯着,迷醉着,心跳加速,呵呵傻笑,潸然泪下,爱上故事里和你一样矛盾、困惑、渺小的普通人,爱上这平凡琐碎却优雅的生活。
感谢光临,本店不提供清洁服务。
你读完这些故事,推开门走出洗衣店,感到自己焕然一新。
------
露西亚·伯林可能是你没听说过的最好的作家。——《出版人周刊》
她在不同的生活之间、不同的世界之间移动。阅读所有书,见过所有人。她的故事会让你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用幽默分散你的注意力,然后用刀锋扫过你的皮肤,将你抛至一个意想不到的目的地。——《巴黎评论》
一位重要的美国作家在其时代近乎被埋没,而在《清洁女工手册》中,我们目睹了她的现身。——《纽约时报》
伯林所讲述的所有故事都包含一种真实的味道,很明显,她将自己真实的经历融入了其中。露西亚•伯林就是自由与张力本身,是这二者动人的合体。我从来没有读过哪个女作家能有露西亚•伯林这么睿智、敏感、温柔、勇敢。
她的美好、她作品周围一直环绕着的黑暗和她苦难的经历,滋养了她的魅力和传奇的一生。《清洁女工手册》受到了评论界热情的欢迎(当然也是因为愧疚)。——西班牙《国家报》
露西亚·伯林的故事是带电的,它们如同火线相触,嗡嗡震颤,噼啪作响。作为回应,读者的头脑也活跃起来,陶醉、狂喜,所有神经突触统统激活。这是我们阅读时喜欢的感觉——运用大脑,感受心跳。——作家 莉迪亚·戴维斯
天赋异禀的伯林知道自己有多好,而且并没有那么费劲心机去得到什么,这种组合即使在后世也让她更加诱人。无论怎样,在她过山车般的生活里,写作总能找到出路。——编辑 贝尔
2022年1月8日 想读
传奇布列松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法] 克莱蒙·舍卢 译者: 门晓燕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5 - 8
本书以全面的视角,回顾了摄影大师的创作生涯。与以往不同的是,书稿将布列松的创作生涯按三个阶段三个部分书回顾了布列松的一生,是配合巴黎蓬皮杜展览的一本具有史料价值的摄影书。
▲《传奇布列松》展现了“绝对之眼”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最为知名的代表作和鲜为人知的摄影作品。
▲《传奇布列松》以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摒弃神话和陈词滥调,搜集超过了500件照片、素描、绘画、电影和资料,展现了布列松作品的历史,并通过它展现出那个世纪的历史。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持之以恒地融合纪录片的力量和抒情风格的诗意,创造出20世纪最为经典的作品,当之无愧的被世人称为“世纪之眼”、“眼人”,甚至“绝对之眼”。
▲他是第一位在卢浮宫展出作品的摄影师;他是恩斯特·贡布里希所著的权威性著作《艺术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登载的唯一一副摄影图片的摄影师;他是光圈出版社出版的“摄影史”系列丛书第一册的主人公;他就是传奇布列松-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2022年1月3日 想读
导盲犬斯特拉 豆瓣
作者: [日] 成行和加子 /著 / [日] 入山智 /绘 译者: 王志庚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中国首部导盲犬主题绘本。故事以导盲犬斯特拉的口吻讲述了它和主人小茜的相遇、相知、相伴……
斯特拉两岁的时候遇到了主人小茜,小茜是因为交通事故双目失明的。他们刚在一起时,配合的还不是很好,但很快就相互适应、配合默契了。斯特拉每天都愉快地陪着小茜一起上下班,他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幸福的时光。然而,一切都在斯特拉十岁那年的春天发生了改变,它还能继续陪在小茜身边吗?
日本童话作家成行和加子与《小鸡球球》作者入山智共同创作。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翻译并撰写导读。
2022年1月1日 想读
朋友还是敌人 豆瓣
Best Friends, Worst Enemies
作者: 【美】迈克尔.汤普森 / 【美】劳伦斯.科恩 译者: 钟煜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7
本书鲜活生动地描述了儿童及青少年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生活。引导父母们深入了解孩子各种社交行为背后的动机、意义及心理因素。深入探讨了诸如:“友谊”与“人气”的区别;男孩子和女孩处理亲密关系与承诺的不同方式;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朋友;为什么会有小团体以及父母能对此做什么……一系列问题,探索了孩子与朋友间种种经历可能产生的动人或悲伤的体验。父母、老师、咨询师,以及所有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的人,所有关心儿童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对儿童社交生活的深刻洞察。
2022年1月1日 想读
不对称 豆瓣
Asymmetry
6.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莉萨·哈利迪 译者: 陈晓菲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1988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站在祖母家的屋顶上抽着烟,望着远处的底格里斯河,对身旁第一次回老家的十二岁弟弟讲起了自己的十二岁,讲起七十年代里那些酷热的夏夜,父母把床垫搬上屋顶,一家三口在河面吹来的凉风中好眠。
他就躺在月光下,说等着瞧吧弟弟,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国家就会再次强盛起来。道路平坦宽阔,吊桥闪闪发光,遍地都是五星级酒店;情侣们一窝蜂地飞到巴士拉去度蜜月,小学生在乌尔的神庙前面摆拍,背包客把阿斯卡里的明信片寄回家,夕阳红旅客会把一罐罐的尤苏菲耶蜂蜜塞进行李箱;巴格达将会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美索不达米亚雄狮队将会赢得世界杯;战争会彻底结束,巴比伦哈特拉尼尼微的遗迹都将免费开放,连安保都不需要。人们将从四面八方涌来,亲眼见证伊拉克的古老与美丽。
十几年后,哥哥失去了音讯,急着去找他的弟弟困在机场,被入境检查员反复盘问:你哥哥是什么人?你要去伊拉克做什么?
他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哥哥时的样子,他像个巨人一样靠坐在塑料花园椅上,把肱二头肌上看不见的尘屑掸掉,然后抬起脸,目光扫过向西飞驰的云彩,像是在看一出穿越库尔德天空的出埃及记。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向世界施加力量的生灵,而不是相反。原来,这样的一个人也会消失。
在所有的大地上,人们正在四面八方地涌来和死去。
✈️
其他人也会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多吃蔬菜、跑步和阅读,而从不担心下个月会破产、宵禁或断电吗?
其他人也会在电视上无声地看棒球赛吗,看到运动员长时间悬停在空中时也会想到尼金斯基吗?
其他人也会向别人隐瞒爱人吗,因为这要比向自己隐瞒自己容易得多?
其他人也会想上帝有没有在下周为自 己安排一场巴士车祸吗,在面对无可名状的命运时?
其他人也曾见过一个名叫热纳维耶芙的女孩吗,一条白金色的马尾沿着她的脊背垂到腰际?
其他人也会暗自写作吗,在被世界抹除之前把自己的存在用白纸黑字记下来?
其他人也以为自己是真实的人吗,经受着真实的生活,以及音乐会中真实的一声枪响?
一个正陷于和著名作家的忘年恋并逐渐成长为有抱负小说家的年轻白人女性助理编辑有可能理解一位想转机去库尔德寻找失联哥哥却被英国移民官扣留在机场的中年伊拉克裔男性经济学家吗?
✈️
《不对称》由三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探讨了激发并持续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不对称:性别、年龄、权力、才华、财富、声明、地域、种族、宗教……与正义。
第一部分名为“愚蠢”,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位二十出头的美国助理编辑爱丽丝与比她年长四十五岁的著名作家埃兹拉·布雷泽的“爱情”故事。
第二部分名为“疯狂”,以第一人称回忆了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阿马尔的生平。他此行飞往伦敦,是为了转机去库尔德斯坦,寻找失联的哥哥,却意外地被移民官员扣留,在希思罗机场的一间拘留室里度过了2008年的最后一个周末。
第三部分是布莱泽的访谈,我们将从中领会整本书最核心的秘密,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将袒露出前所未有的含义——“一场坠入兔子洞的未知之旅。翻过全书的最后一页,读者会忍不住回到开头,反复体会哈利迪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整个故事的。”(《华盛顿邮报》)
“哈利迪几乎同时写下了一部匿名的纪实小说,一部思想小说和一部关于政治参与的元小说。”(《纽约时报书评》)同时,《不对称》也是一个人蒙着面纱的肖像——一个决心超越她的出身、她的特权、她的天真的人。
“在她的笔下,‘不对称’不只存在于野心与成就之间、年轻女性与年长男性之间,更存在于西方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由此提出了关于想象力和共情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我们能否跨越性别、种族、国籍和权力的界限来理解彼此;一个人愿意为理解素不相识的人付出多少努力,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和做不到这一点。”(《纽约客》)
2018年,《不对称》英文版的出版被媒体形容为一场“文学事件”,风靡一时,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它的知名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metoo运动的热潮,以及知名老作家和女文青之间的八卦。然而,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便能意识到:书中人与人的关系远非简单的权力关系可以概括,而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自传性也并非噱头,而是以整个现实世界与这部小说互文,从而拓宽了叙事的景深;而且,莉萨·哈利迪也志不在此——
“你在写这个吗,我们的事?”
“没有。”
“那你在写什么?”
“其他的人。”
……
无论如何,《不对称》都迫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一个更积极的观察者。
2021年12月22日 想读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 豆瓣
作者: 【法】卡琳•西蒙妮(Carine Simonet)著 / 【法】伊莎贝尔·玛格瑞(Isabelle Maroger)绘 译者: 孟艳 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 2021 - 9
- 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 为什么妈妈更喜欢小妹妹?
- 我的父母为什么会生气?
- 我长大后会变丑吗?
- 为什么我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
- 为什么害怕考低分?
……
孩子是通过自己思考问题以及向大人提出问题来发现世界的。
大人能够妥善地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收集了60个儿童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生活、亲情、爱情、友情、死亡、学校、家庭、社会交往、恐惧、信仰……
本书提供的答案可以算作一个出发点,每个人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还要继续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些问题。也许今天找到了一个觉得还不错的答案,但明天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答案。其实,重要的是去思考、分享、发现、娱乐……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并让你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2021年10月13日 想读
写作工具 豆瓣
Writing Tools
作者: [美] 罗伊·彼得·克拉克 / Roy Peter Clark 译者: 钟潇 后浪丨大象出版社 2021 - 8
打造独属于你的写作工具箱,把写作变成你与生俱来的能力
◎ 编辑推荐
☆ 让写作不再是依赖天赋的神秘才能,而是能不断磨练、提高的大众技能;让写作不再是一次漫长的折磨,而是能凭借工具轻松完成的手工活。
作为新闻媒体界最有影响力的写作指导教师之一,并培养出了包括两位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在内的众多杰出作者,作者观察到了大众对写作的误解,希望能凭借他的教学、写作经验,把写作变为大众化的技能,让人人都能写,人人都能写得好。
☆ 将写作技巧、策略整理成为50个写作工具,将本书打造为写作者可以随时翻检、借用的写作工具箱。
从构思到修改,从具体技法到理论策略,从新闻报道到文学作品,从写作基础到习惯养成,50个写作工具基本囊括了写作者要用到的所有技法。引用大量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对技法进行详细解读,每章后还附有实用练习题,让读者巩固所学,逐步打磨自己的写作能力。
◎ 内容简介
“写作是个轻松活,不过是端坐在打字机前,然后割破血管。”人们往往以为写作仰赖于一种神秘的天赋,只被少数人蒙幸拥有。而这少数人也只有在痛苦捶打过敏感的神经后,才得以写下广受赞誉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饱受折磨。
然而,作为培养出了两位普利策奖得奖作家、教授生涯长达三十多年的写作教师,作者认为写作作为一项技能,远没有人们夸大的那么难。就像手工艺人运用工具可以制作出种种精妙绝伦的手工制品一样,写作者们在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后,也能轻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作者希望为读者打造一个写作工具箱,在他们遇上阻碍时、想要提升写作水平时,能随时从中拿出一个写作工具,打造、锤炼自己的文章。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者将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收集到的写作工具和盘托出。收罗自诸多影响广泛的写作技巧书籍,挖掘了200多位优秀作者的作品中的写作机巧,加上作者与编辑、作家、写作教师同行们间充分的经验交流,这本书将写作中需要使用的技巧、策略一网打尽,编制成50个写作工具,供读者随时取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优秀的新闻报道、散文、非虚构文学,安排了相关问题和练习,能帮助读者革新写作观念、掌握创作技法、扫除写作障碍。无论你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构思一篇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创作文学作品,这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 媒体推荐
拿出一本最喜欢的小说或短篇小说,在克拉克的指导下阅读,读者就会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世界。而作家们将受到启发,并拿起他们的笔。
——《波士顿环球报》
无论你写什么——博客、情书、下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写作工具》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它读起来让人愉快。
——《圣彼得斯堡时报》
◎ 名人推荐
克拉克是一位出色的、让人高兴的老师,他揭开了文学创作的神秘面纱。这是一本值得放在键盘旁的书。
——《华盛顿邮报》记者安妮•赫尔
罗伊是写作教师中的欧比旺•克诺比。就像作者一样,《写作工具》是卓越的、坦率的、不可或缺的;在写作技艺这方面,它无疑是最佳书籍之一。
——普利策奖获奖记者、《动物园的故事》作者托马斯•弗伦奇
2021年9月23日 想读
入学早知道 豆瓣
作者: 钱志亮 北京师大 2011 - 5
《入学早知道:儿童入学必备的八种能力》从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概念人手,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将入学成熟水平分为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品质共八个方面,并逐一进行解析。书中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际经验.通过描述常模孩子的状况作为判断依据,描述不达标孩子状况作为诊断参照,最终给出大量的训练策略,供家长和孩子一起在活动中达到训练的目的,使孩子尽快达到入学熟水平。
2021年6月9日 想读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 豆瓣
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作者: [美] 约翰·梅迪纳 译者: 王佳艺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6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继《让大脑自由》(Brain Rules)后的一部家庭教养力作。全书从科学角度阐明了胎儿和婴幼儿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总结出数十条大脑规则,帮助天下父母在儿童5岁前的黄金成长阶段里,养育出聪明、健康、幸福、快乐、有教养的宝宝。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一书中,你可以得到很多重要教养问题的答案,比如:
给孩子买益智玩具是白浪费钱吗?
 爸爸多做家务能让孩子更聪明?
 预测学习成绩的因素难道不是智商吗?
 是赞美孩子努力,还是夸他们聪明更好?
两岁以下的孩子能不能看电视?
 什么样的父母能把孩子培养得出类拔萃?
你相信学习音乐的孩子更善解人意吗?
孩子究竟为什么说谎?
约翰•梅迪纳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弥合了家长教育实践和科研成果之间的裂隙,不但能解决父母育儿过程中的燃眉之急,还能告诉你获得家庭幸福的秘密武器。不管你是准备孕育一个宝宝,还是初为父母,本书都能全方位全角度地给你提供育儿资讯,成为你床头必备的指导书籍。
2021年6月5日 想读
辛格短篇小说集 豆瓣
作者: [美国]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译者: 傅惟慈 / 万紫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0 - 9
傻瓜吉姆佩尔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康尼岛的一天
掘墓人
弄妖术的人
泰贝利和魔鬼
短暂的礼拜五
魔鬼的婚礼
布朗斯维尔的婚礼
施劳麦勒
玩笑
猴子杰泽尔
那里有有点什么
俘虏
扫烟囱工人黑雅什
皮包
奥勒和特露法——两片树叶的故事
胡子
渎神者
遁世者
主教的衣钵
外公和外孙
2021年5月2日 想读
西文书法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Calligraphy
作者: [英]大卫·哈里斯 译者: 应宁 / 厉致谦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9
本书在是国内第一本既介绍英文书法的历史,又介绍各种西文字体书写方法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非常精美,既讲述了西方书法字体的历史脉络,又教授了24种书体的书写方法,兼具美观性、知识性和实用性,让有多种需求的读者都有阅读欲望。
对那些有志于学习西方书法技艺的读者,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详尽指南。它描绘了西方书法技艺从上古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古登堡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再到当代的完整历史。它用插图和说明文字一步一步地讲解了每个字母的构造,如何正确地选择和持握书法用笔,如何把握字体的间架结构,以及如何将整幅书法作品完成得美轮美奂。它穿插了一些西方历史上著名字帖的图片资料,并为联系者提供了描摹的习题。
作者大卫·哈里斯先生是英国著名书画家,英国书法协会荣誉会员。本书英文原版在中国的西方书法爱好者群体中已有相当影响力。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序言;
西方字体的发展;
字体谱系;
开始书写;
七大类字体的历史介绍与书写教程;
总表、书目等附录。
2021年5月2日 想读
遥远的向日葵地 豆瓣
8.9 (113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花城出版社 2017 - 11
此书为李娟近两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在《文汇报》笔会的专栏——“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最新文字结集。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刻画的不只是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期翼与执着,也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2021年5月2日 想读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豆瓣
Aimez-vous Brahms...
7.3 (6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朗索瓦丝·萨冈 译者: 李玉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1
* 除了自身和自己的生活,她还爱别的东西吗?*
年近四十的宝珥是一位室内设计师,有一位习惯偷腥的恋人罗杰。工作中,宝珥遇见了年轻的西蒙,他向她宣告:
“我以死者的名义,控告您无视爱情,忽视追求幸福的责任,一味逃避,得过且过,唯唯诺诺。您应当被判处死刑,您将被判处终身孤寂。”
宝珥在“现代”生活和古典爱情之间抉择。
2021年5月2日 想读
日本文化图典 豆瓣
作者: 日本平凡社 译者: 胡毓华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
日本百科图典代表性著作,畅销日本数十年
4000项文化手绘图,辅以图注解释,记录日本千余年来的工艺技术演进
涵盖衣食住行、科技工艺、民生文化,9个类别250多个专题
深入生活,关注细节,体会日本文化生活中细微的神髓
◎ 编辑推荐
☆ 日本文化百科图典,涵盖衣食住行、科技工艺、民生文化9大类别250多个专题,堪称日本版《天工开物》,日本工艺技术演进全纪录
以万物图鉴的形式,分析武具、衣装、酒食、运输、住火、农水、工商、游技、神佛9大类别,其中又细分250个专题,涵盖日本文化生活各个方面。时间跨度从日本古坟时代到昭和三十年,大约1700年的时间流转,带读者认识日本传统器物和风俗文化的演进过程。
☆ 用图说话,4000多幅手绘图,辅以文字解释和图注,全方位多角度理解日本风土人情
以手绘图为主要形式,包括全景图、剖面图、细节图等,从丰富的角度观察日式器物。配上名词解释和详细图注,直观感受和专业解读相结合,以日式匠人精神,深入认识日本风俗文化的各项细微之处。
☆ 不讲日本美学大道理,深入生活和民间,从器物、技术、民生理解日本文化的神髓
书中没有生活哲学和美学等抽象的大道理,但在生活器物的细节之中呈现了人与自然共处的理念,生活实践中处处蕴含着日本文化的美学韵味。本书从更加具体和实际的角度带读者了解日本千年来的哲学和美学,认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成就。
◎ 内容简介
本书用图说话,以4000多幅手绘图和简洁的说明文字,展现了日本自古坟时代至昭和三十年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物,涵括武具、衣装、酒食、工商、游技等9大类250多个专题。本书堪称日本版的《天工开物》,以万物图鉴的形式,带领读者认识日本的传统器物、风俗文化,领略日本美学的神髓。
2021年4月8日 想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校园谈话录 豆瓣
作者: [美国] 罗伯特·弗罗斯特 译者: 董洪川 / 王庆 2015 - 10
弗罗斯特是美国第一位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诗人。这部校园谈话录的字里行间都透显出作者的诗人本性,随意之中凸显作者的敏锐与深刻,形成了一个别处所未见的弗罗斯特,因而 有助于了解一个更全面的弗罗斯特。
本书收录了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三十多所院校授课或谈话的文稿,时间跨度达三十年之久,是了解和研究弗罗斯特的难得资料。这些谈话内容由《罗伯特•弗罗斯特诗集》的编者E.C.拉什姆选编,并由获普利策奖新闻记者 D.M.谢里布曼作序。书中充满了智慧与洞见,犹如山涧的清泉,汩汩涌动。
2021年4月6日 想读
行话 豆瓣
Shop Talk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蒋道超 译林出版社 2010 - 2
在作家看来,文学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心灵又怎样受到外在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在菲利普·罗斯与一众国际作家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们探讨了地域、政治与历史在作家们作品中的重要性,并追寻了宏观生活境况影响作家高度个人化艺术的想象之路。
《行话》是一部采访录,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米兰·昆德拉与捷克斯洛伐克、普里莫·莱维与奥斯威辛、爱德娜·奥布莱恩与爱尔兰、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与布科维纳、伊凡·克里玛与布拉格、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与华沙、布鲁诺·舒尔茨与波兰,以及对罗斯两位已故朋友——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和画家菲力普·古斯顿——的欣赏与刻画。书末的《重读索尔·贝娄》一文则生动地呈现了贝娄的成就,而且秉承了此书的精神,是一次同行的解读。
严肃文学也是生活的保存者,尽管社会漠然视之。
——《行话》
2021年4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