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豆瓣 Goodreads
Janson’s History of Art: The Western Traditio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H. W. 詹森
/
[美] J. E. 戴维斯
译者:
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10
其它标题: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随即占据艺术史书籍畅销榜的位置,长达30年之久,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 1450 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绝佳书籍。
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在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的论述。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 1450 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绝佳书籍。
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在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的论述。
杜尚访谈录 豆瓣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卡巴纳
译者:
王瑞芸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
- 6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他的存在却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本书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完整、自由而独特的人。杜尚一生致力于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本书所记录下的访谈,或许可以算作他的又一件作品,如同他信手拈来的现成品,如同他的每一次呼吸,这件作品不事雕琢,却必将影响深远。
杜尚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在本书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本书可谓最权威的关于杜尚的文本,中文版由美术史专家王瑞芸翻译,更附有近七万字的对于杜尚和美国现代艺术的介绍。
杜尚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在本书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本书可谓最权威的关于杜尚的文本,中文版由美术史专家王瑞芸翻译,更附有近七万字的对于杜尚和美国现代艺术的介绍。
霍克尼论摄影(增订本) 豆瓣 Goodreads
HOCKNEY ON ART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大卫·霍克尼
/
[英]保罗·乔伊斯
译者:
栾志超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11
其它标题:
霍克尼论摄影
《霍克尼论攝影》(增订本)收录了大卫·霍克尼与好友保罗·乔伊斯关于摄影的对谈十七篇,内容关于霍克尼的图像思考与影像实验,展现了一位多才多艺、创造力十足的艺术家,在探索摄影可能性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观看与空间,是霍克尼一如既往的关注。在本书中,他认为拼贴是摆脱传统观看方式的关键,是对表面的确认。霍克尼将自己的创作看作是用摄影来批判摄影。“毕竟,光用言语是不行的。你得使用摄影的语言。”
《霍克尼论摄影》充分体现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实践自觉与理论自觉。作为大卫·霍克尼唯一一部专⻔论述摄影与影像艺术的著作,本书第一版曾在1994年被引进中国,在艺术相关专业的师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讨论。此后的二十余年,随着大卫·霍克尼著作的中文版陆续推出,本书逐渐淡出了国内读者的视野。理想国首次引进增订本,期待它将持续激起新的、更大的水花。
————————————
📷以摄影的语言批判摄影,用绘画的方式反思照片。
摄影成了我们辨认事物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提供了一种观看的方式,并且会让人觉得是一种正式的、正确的观看方式。但在霍克尼看来,这是摄影在本质上应被批判的所在。如果想要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观看,图像就必须发生改变。
📷双色封面,随机发售!更有隐藏配色,加印解锁!
皮质封面满足触感,镭射烫印低调炫目。开本便携结实耐用,看展路上伴读良友。
《霍克尼论摄影》充分体现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实践自觉与理论自觉。作为大卫·霍克尼唯一一部专⻔论述摄影与影像艺术的著作,本书第一版曾在1994年被引进中国,在艺术相关专业的师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讨论。此后的二十余年,随着大卫·霍克尼著作的中文版陆续推出,本书逐渐淡出了国内读者的视野。理想国首次引进增订本,期待它将持续激起新的、更大的水花。
————————————
📷以摄影的语言批判摄影,用绘画的方式反思照片。
摄影成了我们辨认事物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提供了一种观看的方式,并且会让人觉得是一种正式的、正确的观看方式。但在霍克尼看来,这是摄影在本质上应被批判的所在。如果想要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观看,图像就必须发生改变。
📷双色封面,随机发售!更有隐藏配色,加印解锁!
皮质封面满足触感,镭射烫印低调炫目。开本便携结实耐用,看展路上伴读良友。
大卫·霍克尼 豆瓣
David Hockney
作者:
[英]马尔科·利文斯通
译者:
周渝
2021
◎ 编辑推荐
◆涵盖霍克尼60余年艺术生涯,多幅早期绘画作品全收录。
◆畅销海外数十年,首部霍克尼传记第四次全新改版,讲述自1981年首版面世后四十年来艺术家描绘世界的新方法。
◆权威作者,大卫·霍克尼的挚友马尔科·利文斯通几十年来专注霍克尼艺术的研究,策划大量霍克尼巡回展览,著有《容貌即是一切:大卫 · 霍克尼的肖像画和他的朋友们》等霍克尼专著。
◆对艺术家60多年来的各种媒介创作进行了全方位覆盖,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造像新技术和新形式的各种试验。
◆拥抱霍克尼的“艺术后期”,感受艺术家用新方法、新观念,以及源自毕生经历的娴熟技巧重新激活的艺术创作。
◎ 内容简介
《大卫·霍克尼》是一本关于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艺术的专著,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大卫·霍克尼的作品,深入讲述艺术家在主题、方法、风格与技术上的转变,收录了其六十多年来各种媒介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新技术新形式的各种试验。全书包含275幅大卫·霍克尼作品的高清插图。本书作者马尔科·利文斯通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也是大卫·霍克尼的挚友之一。本书初版于1981年面世,是关于大卫·霍克尼的第一本专著,这是本书的第四次修订版,扩展了霍克尼近二十年来极为多产且不断变化突破的艺术生涯,是对这位“最受欢迎的在世艺术家”的一次最为全面的回顾。
◆涵盖霍克尼60余年艺术生涯,多幅早期绘画作品全收录。
◆畅销海外数十年,首部霍克尼传记第四次全新改版,讲述自1981年首版面世后四十年来艺术家描绘世界的新方法。
◆权威作者,大卫·霍克尼的挚友马尔科·利文斯通几十年来专注霍克尼艺术的研究,策划大量霍克尼巡回展览,著有《容貌即是一切:大卫 · 霍克尼的肖像画和他的朋友们》等霍克尼专著。
◆对艺术家60多年来的各种媒介创作进行了全方位覆盖,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造像新技术和新形式的各种试验。
◆拥抱霍克尼的“艺术后期”,感受艺术家用新方法、新观念,以及源自毕生经历的娴熟技巧重新激活的艺术创作。
◎ 内容简介
《大卫·霍克尼》是一本关于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艺术的专著,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大卫·霍克尼的作品,深入讲述艺术家在主题、方法、风格与技术上的转变,收录了其六十多年来各种媒介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新技术新形式的各种试验。全书包含275幅大卫·霍克尼作品的高清插图。本书作者马尔科·利文斯通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也是大卫·霍克尼的挚友之一。本书初版于1981年面世,是关于大卫·霍克尼的第一本专著,这是本书的第四次修订版,扩展了霍克尼近二十年来极为多产且不断变化突破的艺术生涯,是对这位“最受欢迎的在世艺术家”的一次最为全面的回顾。
女性,艺术与权力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琳达・诺克林
译者:
游惠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也是女性艺术批评的经典名著。
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70年代开始长达20年的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觉图象的考察,揭露艺术作品中主流话语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反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这本文集,通过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视觉图像,揭露把特定类别作品中心化的结构与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70年代开始长达20年的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觉图象的考察,揭露艺术作品中主流话语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反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这本文集,通过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视觉图像,揭露把特定类别作品中心化的结构与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分殊正典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译者:
胡桥
/
金影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7
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由“老大师”们建构的艺术史正典?“女性英雄”们如何制造差异化的图像?进入艺术史的女性主义视角如何解读作品和作品之外的性别、阶级、种族、身份的差异?通过重读正典化的男性大师和女性艺术家——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马奈、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玛丽•卡萨特、贝尔特•莫里索,波洛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图像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问题。本书既不是对白人精英男性正典无甚新意的批判,也不是对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毋庸置疑的颂赞。当人们抛开性别的界限时,广泛存在于社会语境中的差异就会重塑我们对于图像的认知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
本书重读经典化的现代大师——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和马奈,以及重读女性主义艺术史中“经典化”的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和玛丽•卡萨特。作者引入精神分析与解构来评测阅读“女性化记载”的工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女性主义题材不错的美术史论读物。
本书重读经典化的现代大师——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和马奈,以及重读女性主义艺术史中“经典化”的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和玛丽•卡萨特。作者引入精神分析与解构来评测阅读“女性化记载”的工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女性主义题材不错的美术史论读物。
陰性終止 豆瓣
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
作者:
Susan McClary
译者:
張馨濤
商周出版
2003
- 7
《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自1991年出版以來,被譽為是古典音樂界的一顆炸彈,作者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以前無古人之姿,用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的立場研究音樂中的性(sex)、性別(gender)與性慾特質(sexuality),被譽為一手催生了「新音樂學」(new musicology)的誕生。麥克拉蕊以音樂符號學、終止式、調性、音樂主題、循環式架構等五個論點為分析工具,針對古典音樂學做批評,認為古典音樂頌揚「男性陽剛化」的表現,貶抑「女性陰柔化」表現,因而強化了社會性別的建構,進而影響了整個西方音樂史的建構。
《陰性終止》也是古典音樂學界第一本女性主義批評的書,出版以來,引起極端對立的討論。《紐約時報書評》讚譽它為「對音樂與文本的討論,極端精確與富含深意」。《村聲雜誌》讚美它為「近乎奇蹟的成就」。美國重量級樂評人Jeff Schwartz則讚美此書是古典音樂學界的驚世之作,其成就堪與米列特(Kate Mille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莫薇(Laura Mulvey)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蕭華特(Elaine Showalter)的《女性評論》相提並論,並列性別政治、文學批評、視覺藝術批評、音樂批評的劃時代作品。
《陰性終止》出版至今,一直是歐美各大學音樂系學生的必修讀物(見《表演藝術雜誌》2000年10號,〈女性化的結束〉,耶魯大學音樂碩士李維真著),已成當代經典。並於2002年出版增訂版。商周出版經過兩年的規劃、翻譯與審閱,即將於今年八月出版這本重要經典,敬請支持,並一起為古典音樂學評論投下這顆遲來的炸彈。
作者簡介
蘇珊•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
從小就接受鋼琴教育,哈佛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明尼蘇達(Minnesota)大學任教長達14年之久(1977-1991),後來轉往加拿大的麥基爾(McGill)大學任教三年(1991-94)。從1994年以後一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她的教學成績優異,在明尼蘇達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其間,都曾分別獲得優良教師的殊榮。1995年因學術表現優異而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獎助。
《陰性終止》也是古典音樂學界第一本女性主義批評的書,出版以來,引起極端對立的討論。《紐約時報書評》讚譽它為「對音樂與文本的討論,極端精確與富含深意」。《村聲雜誌》讚美它為「近乎奇蹟的成就」。美國重量級樂評人Jeff Schwartz則讚美此書是古典音樂學界的驚世之作,其成就堪與米列特(Kate Mille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莫薇(Laura Mulvey)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蕭華特(Elaine Showalter)的《女性評論》相提並論,並列性別政治、文學批評、視覺藝術批評、音樂批評的劃時代作品。
《陰性終止》出版至今,一直是歐美各大學音樂系學生的必修讀物(見《表演藝術雜誌》2000年10號,〈女性化的結束〉,耶魯大學音樂碩士李維真著),已成當代經典。並於2002年出版增訂版。商周出版經過兩年的規劃、翻譯與審閱,即將於今年八月出版這本重要經典,敬請支持,並一起為古典音樂學評論投下這顆遲來的炸彈。
作者簡介
蘇珊•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
從小就接受鋼琴教育,哈佛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明尼蘇達(Minnesota)大學任教長達14年之久(1977-1991),後來轉往加拿大的麥基爾(McGill)大學任教三年(1991-94)。從1994年以後一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她的教學成績優異,在明尼蘇達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其間,都曾分別獲得優良教師的殊榮。1995年因學術表現優異而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獎助。
时尚通史(第2版) 豆瓣
Fashion: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 玛尼·弗格(Marnie Fogg)
译者:
陈磊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
- 6
《时尚通史》追溯了时尚发展史上所有重要时期、代表性事件和形成时尚风潮的要素。古希腊和古罗马服饰,中国唐朝宫廷服饰,日本和服的出现,早期美国原住民及前哥伦布时代的当地织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王政复辟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美好年代与装饰艺术,运动服、成衣和高级定制时装,英国男装革命,日本街头时装......时尚偶像人物,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以及设计师与风格如何相互影响,文化和历史事件对日常服饰的影响,将时尚带往新方向的创新理念与技术革新......具体到面料的选择、战争或繁荣时代对设计的影响、经典套装的线条设计、超短裙的政治隐喻、垫肩的出现过程、最新“智能”面料的科学理念等,包罗万象,巨细靡遗。
人们总是希望将自己时尚、美丽、自信的一面呈现在众人面前。个性妆容、修饰和自我展示对于人类来说就如同呼吸般自然,从我们古老的祖先开始就是如此。
这本百科全书式的图文书以大量精美插图和国际专家团队的细致讲解为我们展现了从公元前500年至今2500年来人类追求美与时尚的恢宏画卷,记录了时尚变迁方方面面必不可少的信息,重点介绍了能体现某种特定风格的主要代表服饰。
时尚的定义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更迭而有所改变。为了展现时尚的发展脉络,《时尚通史》雄心勃勃地追溯了各个时代、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尚代表作,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垂裹服饰、中国唐朝的宫廷丝绸服饰到当代运动服设计和日本街头文化,追溯每一次时尚潮流的演变。它既会呈现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宫廷服饰、19世纪的钢箍撑裙,也会讲述如何欣赏经典套装的线条设计,还会揭开超短裙的政治隐喻和最新“智能”面料的科学理念。这部赏心悦目的图文书涵盖2500年的时尚精髓,并将社会历史变革、文化背景与时尚大事相对照,便于读者理解,帮助读者鉴往知今,不为潮流所惑。本次中文版根据2019年的英文第2版翻译制作。
●时尚领域专家玛尼·弗格率领国际专家团队联合编撰,内容权威可靠。
●遴选2500年时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与代表性作品,聚焦图文细节。
●大事年表将时尚发展和社会历史变革相对照,多维阐释时尚风潮。
●约1400幅高清图片,精心设计的美观版面,全彩印刷,完美呈现。
人们总是希望将自己时尚、美丽、自信的一面呈现在众人面前。个性妆容、修饰和自我展示对于人类来说就如同呼吸般自然,从我们古老的祖先开始就是如此。
这本百科全书式的图文书以大量精美插图和国际专家团队的细致讲解为我们展现了从公元前500年至今2500年来人类追求美与时尚的恢宏画卷,记录了时尚变迁方方面面必不可少的信息,重点介绍了能体现某种特定风格的主要代表服饰。
时尚的定义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更迭而有所改变。为了展现时尚的发展脉络,《时尚通史》雄心勃勃地追溯了各个时代、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尚代表作,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垂裹服饰、中国唐朝的宫廷丝绸服饰到当代运动服设计和日本街头文化,追溯每一次时尚潮流的演变。它既会呈现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宫廷服饰、19世纪的钢箍撑裙,也会讲述如何欣赏经典套装的线条设计,还会揭开超短裙的政治隐喻和最新“智能”面料的科学理念。这部赏心悦目的图文书涵盖2500年的时尚精髓,并将社会历史变革、文化背景与时尚大事相对照,便于读者理解,帮助读者鉴往知今,不为潮流所惑。本次中文版根据2019年的英文第2版翻译制作。
●时尚领域专家玛尼·弗格率领国际专家团队联合编撰,内容权威可靠。
●遴选2500年时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与代表性作品,聚焦图文细节。
●大事年表将时尚发展和社会历史变革相对照,多维阐释时尚风潮。
●约1400幅高清图片,精心设计的美观版面,全彩印刷,完美呈现。
音乐的故事 豆瓣
作者:
[英]霍华德·古多尔
译者:
赖晋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音乐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音乐如何从一个单调的音符发展为多声部的歌剧,似乎仍是一个谜团。什么时候我们从单声部歌唱演进到多声部?什么时候我们把旋律配上和声?摇滚乐在什么时代背景中出现?“流行音乐”何以取代“古典音乐”成为世间主流 ?古多尔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明确而充分地告知读者,为何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会是今天这样的面貌。
在这场从史前乐器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奇幻旅程中,古多尔引领我们走进音乐的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每一项音乐创新带来的冲击——和声、记谱法、人声剧场、管弦乐、舞蹈音乐、录音技术。他将目光聚焦于声音的变迁,发掘那些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发明,重现音乐家们深具前瞻性的音乐视野——从鲜为人知的佩罗坦到家喻户晓的瓦格纳。音乐的故事,也是人类渴望创新、沟通、叛逆和娱乐的故事。
*
【媒体推荐】
*
将42000年的音乐故事精炼浓缩成一本400页的音乐指南,没有牺牲细节,也没有偏激的观点……一本聪明而充满吸引力的书。
——《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
*
揭开音乐起源的神秘面纱,追溯这最普世艺术的演变历程,还有谁能做得更好呢?
——《每日快讯》(Daily Express)
*
真正让这本书生动起来的是作者议论式的写作风格在段落之间产生的叙述动力,这的确是音乐的“故事”,而非重要人物事件的罗列。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
【编辑推荐】
1、BBC同名纪录片文字精华版,西方音乐史通识读本,一本书解读四万年的音乐演化历程。
*
2、重新定义西方音乐的各个发展阶段,音乐从未停止变革,古典与流行也并非泾渭分明。
*
3、听其然,也听其所以然。音乐的故事,也是人类渴望创新、沟通、叛逆和娱乐的故事。
在这场从史前乐器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奇幻旅程中,古多尔引领我们走进音乐的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每一项音乐创新带来的冲击——和声、记谱法、人声剧场、管弦乐、舞蹈音乐、录音技术。他将目光聚焦于声音的变迁,发掘那些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发明,重现音乐家们深具前瞻性的音乐视野——从鲜为人知的佩罗坦到家喻户晓的瓦格纳。音乐的故事,也是人类渴望创新、沟通、叛逆和娱乐的故事。
*
【媒体推荐】
*
将42000年的音乐故事精炼浓缩成一本400页的音乐指南,没有牺牲细节,也没有偏激的观点……一本聪明而充满吸引力的书。
——《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
*
揭开音乐起源的神秘面纱,追溯这最普世艺术的演变历程,还有谁能做得更好呢?
——《每日快讯》(Daily Express)
*
真正让这本书生动起来的是作者议论式的写作风格在段落之间产生的叙述动力,这的确是音乐的“故事”,而非重要人物事件的罗列。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
【编辑推荐】
1、BBC同名纪录片文字精华版,西方音乐史通识读本,一本书解读四万年的音乐演化历程。
*
2、重新定义西方音乐的各个发展阶段,音乐从未停止变革,古典与流行也并非泾渭分明。
*
3、听其然,也听其所以然。音乐的故事,也是人类渴望创新、沟通、叛逆和娱乐的故事。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9.2 (1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大话西方艺术史 豆瓣 Goodreads
7.4 (13 个评分)
作者:
意公子
海南出版社
2020
- 3
◆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
◆头号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八年积累诚意之作!
◆30000年艺术历程 • 150件名画经典 • 40位艺术大师 • 20个艺术流派。
◆用浅白风趣奇葩的方式,讲出深沉丰厚宽广的艺术史。
◆零压力掌握艺术史知识框架,短时间提升审美品位,就看这本书!
——————————————————★——————————————————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
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头号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八年积累诚意之作!
◆30000年艺术历程 • 150件名画经典 • 40位艺术大师 • 20个艺术流派。
◆用浅白风趣奇葩的方式,讲出深沉丰厚宽广的艺术史。
◆零压力掌握艺术史知识框架,短时间提升审美品位,就看这本书!
——————————————————★——————————————————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
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中国艺术与文化 豆瓣
Chinese Art and Culture,2e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杜朴
/
[美] 文以诚
译者:
张欣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美学原理 豆瓣
5.6 (14 个评分)
作者:
叶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
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
这就是戏剧 豆瓣
作者:
[美] 罗伯特·科恩
译者:
费春放
/
梁超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畅销40年、修订10次的经典之作。既是教科书、参考书,又是通识的文化经典,专业人士、学生、戏剧爱好者、有文化追求的普通读者都值得拥有。
享誉全球的戏剧百科全书。从戏剧的历史、现状、流派、未来趋势,到每个分工的具体运作,再到经典剧本解读、热门剧目介绍、业内大咖采访,全面且条理。
全方位戏剧大师的心血力作。集导演、剧作家、理论家、教育家身份与一身的科恩教授积数十年功力打造的戏剧读本,既有全球视野、理论野心,又有实践经验、操作细节,深入浅出,富有激情。
中文世界首次全本全彩版本,300多幅图片,装帧精美,阅读、收藏两相宜。
《这就是戏剧》是近40年来西方高等院校广泛使用的戏剧教材,是戏剧从业人员常备的参考书,也是戏剧爱好者们必读的通识经典。罗伯特·科恩凭借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对戏剧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各地戏剧历史和现况的细致考察,写成了这一戏剧经典读本,并持续追踪世界剧坛的新动态,将本书更新至第10版。
本书生动地展示了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戏剧的基础元素和形式,为我们搭建了解戏剧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以全球视野系统梳理了戏剧的起源、发展与流变,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总结了现代戏剧的主要流派和当前戏剧的前沿趋势;第三部分则分别介绍演员、导演、剧作家、评论家、舞美设计与技术人员等各个戏剧分工的职责和技艺。同时,书中还穿插着经典剧本的解读、热门戏剧的制作分析和对大牌从业者的采访介绍,力图用这些实例揭开戏剧的神秘面纱,呈现行业内部的真实运作。另外,全书提供的300余张珍贵的彩色图片还原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演出实况,让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剧场氛围。
享誉全球的戏剧百科全书。从戏剧的历史、现状、流派、未来趋势,到每个分工的具体运作,再到经典剧本解读、热门剧目介绍、业内大咖采访,全面且条理。
全方位戏剧大师的心血力作。集导演、剧作家、理论家、教育家身份与一身的科恩教授积数十年功力打造的戏剧读本,既有全球视野、理论野心,又有实践经验、操作细节,深入浅出,富有激情。
中文世界首次全本全彩版本,300多幅图片,装帧精美,阅读、收藏两相宜。
《这就是戏剧》是近40年来西方高等院校广泛使用的戏剧教材,是戏剧从业人员常备的参考书,也是戏剧爱好者们必读的通识经典。罗伯特·科恩凭借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对戏剧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各地戏剧历史和现况的细致考察,写成了这一戏剧经典读本,并持续追踪世界剧坛的新动态,将本书更新至第10版。
本书生动地展示了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戏剧的基础元素和形式,为我们搭建了解戏剧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以全球视野系统梳理了戏剧的起源、发展与流变,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总结了现代戏剧的主要流派和当前戏剧的前沿趋势;第三部分则分别介绍演员、导演、剧作家、评论家、舞美设计与技术人员等各个戏剧分工的职责和技艺。同时,书中还穿插着经典剧本的解读、热门戏剧的制作分析和对大牌从业者的采访介绍,力图用这些实例揭开戏剧的神秘面纱,呈现行业内部的真实运作。另外,全书提供的300余张珍贵的彩色图片还原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演出实况,让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剧场氛围。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 豆瓣
Music: An Appreciation, 11th Editon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凯密恩
/
Roger Kamien
译者:
韩应潮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7
风靡世界的音乐入门经典教材
全面提升你的聆听技巧与理解能力
陈佐湟、余志刚、杨燕迪、孙红杰等倾力推荐
全彩精装,典范之作
………………………………
◎ 编辑推荐
☆ 风靡世界的西方音乐入门经典教材,多次再版,经久不衰。
作为美国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文献导论课程 教材,《听音乐》享誉世界 ,引导无数读者领略音乐的魅力。
☆ 涉及各类音乐的介绍与欣赏,体系完备,提升你的理解能力。
本书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除古典音乐外,旁涉爵士、音乐剧、电影音乐、摇滚、非西方音乐,如非洲音乐、印度古典音乐等,类型全面。并且,与一般音乐史作品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将特定时期的音乐风格特色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化读者理解。
☆ 少见的听读结合模式,逐句解析音乐作品,大幅提高聆听技巧。
“聆赏要点”与“声乐导聆”是本书的突出特色,作者通过对音乐的配器、力度、旋律变化、音响特质的说明以及对歌词内容的解读,达到真正的“理解”音乐。理论与聆听的紧密结合,让音乐赏析不再泛泛而论。
☆ 全新升级的聆听形式,以扫码代替CD,随时随地开启你的音乐之旅。
新版提升了配套音频的文件质量,并以二维码代替传统C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下载及在线试听相关音频。更便捷的聆听形式让你的音乐自修课突破时空限制。
☆ 第11版精装典藏设计,采用全彩印刷,内容更加丰盈,大幅优化阅读体验。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乐入门经典教程,以其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案头必备之书。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乐理,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解读各种音乐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爵士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等对音乐史的贡献。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着意介绍了非西方音乐。
书中的“作品导聆”和“声乐导聆”是本书的最大亮点,配有相应音频文件,读者可以对照书中对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解读,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欣赏音乐。
………………………………
◎ 名人推荐
作为世界闻名的音乐鉴赏教材,《听音乐》一书用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笔触讲述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和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不仅深入介绍古典音乐,而且旁涉爵士乐、流行音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非西方音乐等范畴,一册在手,让读者对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特此推荐。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
《听音乐》是一部视野开阔、体例新颖、笔触精炼、趣味丰富的音乐欣赏教程。它以深入浅出的亲切口吻,呈现了西方艺术音乐、经典通俗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则、价值和乐趣,既有极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作为导引,又有经过注释且随时可听的音乐实例作为辅助,由此可让阅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认知,在体系化的内容设计中感受“进阶”之乐。尽管市面上的赏乐书籍已然林林总总,但《听音乐》的魅力无可替代。相信这部享誉西方的畅销读物也能让每一位认真的中国读者获得惊喜的回报。
——孙红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
若能认真地阅读本书,再配合附赠的录音资料,一定能够循此顺利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陈佐湟,国际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前音乐艺术总监
《听音乐》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作品,在美国广受欢迎,同时也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得很好的书,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爱好者使用。
——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
全面提升你的聆听技巧与理解能力
陈佐湟、余志刚、杨燕迪、孙红杰等倾力推荐
全彩精装,典范之作
………………………………
◎ 编辑推荐
☆ 风靡世界的西方音乐入门经典教材,多次再版,经久不衰。
作为美国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文献导论课程 教材,《听音乐》享誉世界 ,引导无数读者领略音乐的魅力。
☆ 涉及各类音乐的介绍与欣赏,体系完备,提升你的理解能力。
本书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除古典音乐外,旁涉爵士、音乐剧、电影音乐、摇滚、非西方音乐,如非洲音乐、印度古典音乐等,类型全面。并且,与一般音乐史作品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将特定时期的音乐风格特色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化读者理解。
☆ 少见的听读结合模式,逐句解析音乐作品,大幅提高聆听技巧。
“聆赏要点”与“声乐导聆”是本书的突出特色,作者通过对音乐的配器、力度、旋律变化、音响特质的说明以及对歌词内容的解读,达到真正的“理解”音乐。理论与聆听的紧密结合,让音乐赏析不再泛泛而论。
☆ 全新升级的聆听形式,以扫码代替CD,随时随地开启你的音乐之旅。
新版提升了配套音频的文件质量,并以二维码代替传统C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下载及在线试听相关音频。更便捷的聆听形式让你的音乐自修课突破时空限制。
☆ 第11版精装典藏设计,采用全彩印刷,内容更加丰盈,大幅优化阅读体验。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乐入门经典教程,以其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案头必备之书。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乐理,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解读各种音乐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爵士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等对音乐史的贡献。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着意介绍了非西方音乐。
书中的“作品导聆”和“声乐导聆”是本书的最大亮点,配有相应音频文件,读者可以对照书中对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解读,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欣赏音乐。
………………………………
◎ 名人推荐
作为世界闻名的音乐鉴赏教材,《听音乐》一书用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笔触讲述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和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不仅深入介绍古典音乐,而且旁涉爵士乐、流行音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非西方音乐等范畴,一册在手,让读者对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特此推荐。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
《听音乐》是一部视野开阔、体例新颖、笔触精炼、趣味丰富的音乐欣赏教程。它以深入浅出的亲切口吻,呈现了西方艺术音乐、经典通俗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则、价值和乐趣,既有极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作为导引,又有经过注释且随时可听的音乐实例作为辅助,由此可让阅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认知,在体系化的内容设计中感受“进阶”之乐。尽管市面上的赏乐书籍已然林林总总,但《听音乐》的魅力无可替代。相信这部享誉西方的畅销读物也能让每一位认真的中国读者获得惊喜的回报。
——孙红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
若能认真地阅读本书,再配合附赠的录音资料,一定能够循此顺利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陈佐湟,国际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前音乐艺术总监
《听音乐》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作品,在美国广受欢迎,同时也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得很好的书,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爱好者使用。
——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
艺术:让人成为人 豆瓣
The Art of Being Human
作者:
[美] 理查德·加纳罗
/
特尔玛·阿特休勒
译者:
舒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艺术:让人成为人》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学生藉由学习审慎的思考,以及对于创造性艺术的认知,也将会更好地了解自身。
《艺术:让人成为人》叙述的历史上人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尽管我们的方法是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但是历史语境仍然作为了解特定作品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感激过去了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并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的激励。
本版特色:本书的版本次数已经达到第7版,这是因为人文学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同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须要生长和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在的这一版作出了一些重要的修订,它们对于我们特殊的方式走进人文学是非常必要的。
《艺术:让人成为人》叙述的历史上人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尽管我们的方法是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但是历史语境仍然作为了解特定作品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感激过去了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并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的激励。
本版特色:本书的版本次数已经达到第7版,这是因为人文学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同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须要生长和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在的这一版作出了一些重要的修订,它们对于我们特殊的方式走进人文学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