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论第一原理 豆瓣
作者: [英] 司各脱 译者: 王路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本书是中世纪苏格兰杰出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邓斯·司各脱(约1265—1308)晚期的著作,也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划分了四种秩序,第二章讨论秩序中何者是优先的,第三章给出一些推论,第四章借助推论回答了形而上学的问题。作者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对存在、第一存在、原因、无限的探讨,从第一原理的角度,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一个不同于安瑟伦的先天证明、阿奎那的后天证明的更精细的证明。
瓦格纳事件 尼采反瓦格纳 豆瓣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1 - 8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战友”,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对手”。从 “战友”到“对手”,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梅洛-庞蒂文集 第2卷:知觉现象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杨大春 / 张尧均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其它标题: 知觉现象学
加微信(soweinc) 分享最新前沿的知识好书,好友低至3-9折.书名:梅洛-庞蒂文集 第2卷 知觉现象学 外国哲学 ()梅洛-庞蒂作者: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10装帧:精装开本:16开页数:684页字数:100千字所属分类:哲学心理学
知觉的世界 豆瓣
8.7 (52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王士盛 周子悦 译 / 王恒 译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意义与无意义 豆瓣
8.7 (11 个评分) 作者: 梅洛-庞蒂 译者: 张颖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梅洛-庞蒂的《意义与无意义》收入梅洛-庞蒂于1945年到1947年之间发表的文章,共计十三篇,其中六篇来自梅洛-庞蒂和萨特联合编辑的言论阵地《现代》杂志。除序言外,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作品、观念、政治。“作品”部分有四篇文章,分别讨论塞尚绘画、波伏娃小说、萨特文学和电影艺术。“观念”部分有五篇文章,分别涉及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计两篇)、形而上学、存在主义。“政治”部分有四篇文章,题目分别为《战争已经发生》、《为了真理》、《信仰与诚意》、《英雄,人》。本书之价值在于:首先,本书集中体现了梅洛-庞蒂早期思想的全貌,包括美学、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思想,也直接反映出当时法国哲学界的焦点所在。另外,近年来,侧面记录二战时期巴黎知识分子思想和活动状况的译著,在我国颇为流行;相比之下,像《意义与无意义》这样由当事人直接表达当下思想状况的书籍,应该是更具史料价值。
眼与心·世界的散文 豆瓣
作者: [法]梅洛-庞蒂 译者: 杨大春 2019 - 6
《眼与心》原为梅洛−庞蒂生前发表过的一篇长文,最终以单行本形式闻名于世。它典型地代表了他在《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时期关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在《眼与心》中,梅洛−庞蒂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他认为前者是一种超然的姿态,而后者是一种“介入”的姿态。
《世界的散文》是梅洛-庞蒂中期的一部著作,尤其探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中的一般语言问题、表达问题、交流与对话问题,形式化问题,集中代表了他对于绘画、文学、科学的评论与思考。作为现象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代表作,《世界的散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可以为探讨现象学向结构−后结构主义转折的契机以及梅洛−庞蒂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重要文本。
现象学导论 豆瓣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9.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译者: 张建华 / 高秉江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3
◎ 编辑推荐
☆ 一本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导论。不是对各现象学家思想的简单堆砌,而是面向现象学本身,展现作为科学的现象学自身的显现。
☆ 以“知觉”“意象结构”“时间性”“本质直观”等精确的现象学观念为引导,层层深入揭示现象学的不同面向,还原人在认识实践中的意识活动。
☆ 敏锐的问题意识,广阔的思想史视野。叙述接过理性精神接力棒的现象学对后现代思潮意义缺席的回应。彰显现象学在回归哲学的古代理解与回应现代哲学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风和大量的例证,呈现了现象学领域的主要学说。它考察了知觉、图像、想象、记忆和指涉等现象,并展示了人类思考是如何从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还探讨了个人身份同一性在时间中的确立,并讨论了哲学的本质。除了对符合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个新阐释,本书作者还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形态分别有所区分的。
◎ 媒体推荐
本书是优秀的本科生课程教材。作者针对现象学提出了新颖且引人入胜的诠释,并就现象学对当代智识生活的重要性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观点。应当有更多人来关注这本书。
——《形而上学评论》
本书从胡塞尔基本观点出发,用尽可能少的专业术语和美国习惯用语直白地介绍了哲学现象学。
——《现象学心理学杂志》
索科拉夫斯基的导论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十分出色。他以值得称赞的明晰度书写了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这其中甚至包括意识的时间性、自我现象学、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关联性等高度思辨的问题……他对现象学的研究相当全面……至少对那些同意本书现象学基本观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极富价值的教学资源。
——《胡塞尔研究》,2002年
现象学导论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 译者: 张浩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对于学生和哲学家来说,肖恩•加拉格尔的这本新的导论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对现象学领域和当代哲学争论状态的一个出色而简洁的概观,而且通过考察现象学对其所应用的那些学科的效用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崭新方式。加拉格尔回顾了经典现象学的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帝、萨特等人)所提出的那些核心洞见,以创新的方式更新了其中的一些洞见,并且表明,他们是如何与哲学和心理学中正在进行的争论直接关联在一起的。对现象学方法以及意向性、时间性、具身、行动、自我和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各种解释都被整合进了一个融贯的当代陈述中,这表明了,为什么现象学仍然是一种活跃的、有生命的哲学进路。
本书的每一章首先是对经典分析的讨论,然后继续表明这些经典分析与当代哲学中有关人类体验的具身、生成和延展进路的各种争论之间的相关性。在这一过程中,加拉格尔引入了一些新颖的解释,这些解释表明,现象学如何能够对这些争论的术语产生影响,同时又被这些术语影响。
文摘:
现象学哲学起源于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著作,在欧洲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等20世纪的许多思想家那里得到延续,并在过去50年里经历了不断更新。我们看到,它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始于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早期著作)到医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在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工作中),到神经科学研究(在弗朗西斯科·瓦雷拉的工作中),到最近的表演艺术和所谓的“批判的现象学”研究,再到涉及种族、性别和残疾的社会与政治问题研究。
在这本简短的导论性著作中,我试图展示一种历史感、一些方法、哲学问题和现象学的应用。每一章都从经典现象学哲学家提出的一些问题开始,然后展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最新思考。这些问题涉及现象学如何与经验科学相关联、第一人称体验的本质、意向性、时间性、自身和我们对他人的经验。其中许多问题都与最近关于具身(和生成)认知、行动理论和动力系统理论的讨论有关,我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
在本书问世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现象学在表演研究和批判理论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在这篇序言的剩余部分,我将简要概述这些新的发展是如何使用现象学的。
就表演来说,在诸如竞技体育和表演艺术(例如,舞蹈、音乐表演、戏剧)等领域,问题不仅在于体验的本质是什么,而且包括这样的体验在娴熟的表演中起什么作用。自从德雷福斯关于专门知识的现象学著作出版以来,许多研究者对他关于专业实践中意识之最小作用的描述提出了异议(例如,Dreyfus 2002)。例如,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舞蹈演员不假思索地按照流程自动完成所有动作和表演,这一观点已经受到无数质疑,质疑者认为,身体觉知、对环境因素的密切关注,甚至慎思,都在专业实践中发挥了作用(例如,Hffding 2019;Montero 2015)。关于用心的(mindful)表演与自动的、机械性的表演或者接近于运动控制的自动方面之间的关系,表演与感受(情感因素)、环境特征(如音乐表演中的乐器和音乐本身)以及社会的、文化和规范性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有大量问题被提了出来。根据这些最新研究,专业表演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具身和情境化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不能被还原为自动的或最小的意识形式。
例如,对音乐表演(Schiavio et al.2017;an der Schyff 2019;an der Schyff & Krueger 2019)和更一般的审美表演(aesthetic performances)(Grant et al.2019),甚至对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关于敬畏和惊奇的审美体验(Gallagher et al.2015),许多这样的研究都得益于现象学访谈技术(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 techniques)的使用。的确,这些“第二人称”方法的使用(人们试图利用这些方法去理解他人的第一人称体验)已经成为人们日益感兴趣的话题。其中的一些技术是由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在巴黎的研究团队开发的,并已用于神经科学研究(Petitmengin 2006)。这种访谈法是一种定性研究工具,试图详细捕捉他人的体验,它需要训练,现在被称为“微观现象学”。
现象学精神病学也开发了类似的访谈应用,以描述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病人的体验(Parnas et al.2005;Sass et al.2017)。他们对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特别是治疗和表演艺术交叉的临床环境——如运动和舞蹈治疗(Koch,Caldwell & Fuchs 2013)——或身体现象学作为临床推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环境(Rhricht et al.2014;berg et al.2015)有深入而广泛的研究(Rhricht et al.2014;berg et al .2015)。
现象学也适用于一组非常不同的问题,即与压迫、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有关的问题。这样的一些研究可以追溯至弗朗茨·法农(Franz Fanon 1952)的著作,他是来自马提尼克岛(Martinique)的一位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他对殖民主义提出了批评,其中包括与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论争。在他最著名的一部著作中,法农以梅洛庞蒂对身体图式(对知觉和运动控制很重要)的分析为基础,表明这种分析忽略了他所谓的历史种族图式(historicoracial schema)。作为一个生活在殖民地社会的黑种人,他的体验,包括他移动和体验自己身体的方式,都受到种族偏见的影响,这种偏见经常(或许总是)体现在白种人殖民者的目光、手势和态度上。
类似的分析也可以在女权主义作家身上找到,例如艾瑞丝·玛丽安·扬(Iris Marion Young)在她1980年的经典散文《像女孩一样抛球》(Throwing Like a Girl)中,把矛头对准了欧文·斯特劳斯(Erwin Straus)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观点。扬认为,文化,特别是女孩被培养的方式,而非生物学,导致了不同的运动可能性(或不可能性)——也就是说,不同于标准现象学的“我能”概念(胡塞尔)或运动意向(梅洛庞蒂)。扬也受到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性别存在的现象学,认为性别是强制的规范性实践的产物。在她看来,她的性别存在现象学是对一切现象学的普遍性主张的矫正。与此同时,她从正面援引了梅洛庞蒂的观点,即意向性行动的现象学规定了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不同方式。
法农和扬只是日益增加的批判的现象学文献中经常被引用的两个来源。批判的现象学家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用现象学来揭示和探究:不公正的社会安排、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针对残疾人的态度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许多人的生活(Weiss,Murphy & Salamon 2020)。
我们刚刚讨论的对娴熟的表演和批判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是现象学最近做出创新贡献的领域。这一事实,连同其在精神病学、治疗和更广泛的医疗实践、神经和认知科学、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应用促成了两个观察结果。第一,现象学作为一项研究计划仍然活跃并且发展良好。第二,通过这些不同的应用,现象学作为一项哲学事业可以不断得到修正。现象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相反,一如往常,它不断将自己转变为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心灵、世界以及如胡塞尔所说的所有事物本身。
肖恩·加拉格尔
2020年5月14日
马拉美 豆瓣
Mallarmé : La politique de la sirène
8.4 (9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曹丹红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7
马拉美对法国诗歌和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拉美非常难懂,这两个原因足以解释为什么象征主义文学艺术偃旗息鼓那么长时间后,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至今还在获得法国乃至世界各国学者持续而耐心的解读。从朗西埃列出的参考文献来看,除了马拉美研究专家的专著与论文,巴迪欧、布朗肖、德里达、拉库– 拉巴尔特、萨特、瓦莱里等法国著名作家或哲学家均写过评论马拉美的文章。而朗西埃的这本《马拉美:塞壬的政治》一面再次说明马拉美是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另一面也为其他意图寻宝的人提供了一份简明的地图。
《马拉美:塞壬的政治》意在弄清马拉美作品难解的原因,同时对难解之作展开解读。在朗西埃看来,马拉美的诗歌没有半点精英主义色彩,它只是诗人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先知”使命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只有不受今日之需求的影响,才能为明日之庆典谱写出真正的颂歌。这就是在海浪中若隐若现的塞壬的政治。
知识意志讲稿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eçons sur la volonté de savoir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张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
本书是米歇尔 ·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的第一年授课。讲稿的出版在福柯的“接受”史上标志着一个里程碑,对于福柯的阅读从此进入新的格局。
《知识意志讲稿》 告诉我们,福柯的研究从来只有一个目标:真相。这门课程的源头来自尼采的谱系学和权力意志,使福柯的研究方法跳出了形而上的阴影。知识意志不是世界的原动力,它贯穿于历史进程里的一个个事件。将近半个年度的讲座或是授课旨在重现知识意志的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考察古希腊的哲学话语、政治经济制度与司法实践的变迁,回望希腊文明的光芒,在知识考古学里发掘“知识意志”的时代遗迹与谱系。由此福柯引出真相问题。真相不是多样化现实里的单一或是多项选择题,真相是两者取其一的结果,真或是假。即使是在俄狄浦斯王探案风格的扑朔迷离剧情中,真相也早已由神谕宣示,一切的步骤都是在于印证先知的预言,结果同样是预言真假的选择。
福柯超越亚里士多德,深化由尼采所构建的真相的悲剧视角,在与德勒兹的潜在对话里,在海德格尔式的解读里,福柯深刻地揭示了这种悲剧视角。
象征的贫困 豆瓣
De la misère symbolique. Tome 1. L'époque hyperindustrielle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张新木 / 庞茂森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本书获傅雷出版资助计划资助出版。
**文化理论家斯蒂格勒对我们时代中政治与美学关系的重新审视。
**直面哲学家所不得不面临的耻辱:“象征的贫困”,也是“生为人的耻辱”。
**深入个体化丧失的问题——西方精神和集体个体化的小史。
**深入分析阿兰•雷乃等人电影、录音歌曲,揭露电影在时间之战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美学☆市场营销☆控制社会☆象征☆时间之战☆友爱
=====================
内容简介
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象征的贫困”,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控制社会”(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的制约条件。
本书是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的第一部,它将引起电影研究、媒体和文化研究、文学和哲学界读者的特别兴趣,并将巩固斯蒂格勒作为当代别具只眼的文化理论家之声誉。
======================
“人类是求助于代理方法和义肢命运的盗贼。”
“市场营销现在成了控制社会的工具。……控制社会首先被设计为情感的控制。”
“我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公众生活的条件是友爱。”
语言与死亡 豆瓣
Language and death:the place of negativity
9.1 (9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张羽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4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与死亡关系的论述召唤阿甘本走向语言之途,探讨声音与静默之于“有死者”的意义,窥探那尘封于埃琉西斯秘仪中的远古秘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从普里西安到本维尼斯特,从《俄底浦斯》的悲剧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阿甘本游走于哲学、神学和诗歌之间,在否定性的深渊中追问声音与意义、语言与死亡之间的迷题。
《语言与死亡》是初版于1982年的一本阿甘本早期著作。他想破解的,是潜藏在人性的寓所之深处的秘密,那构成西方哲学本体论传统之根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关于语言、死亡和时间性的纽结是什么?那言必称逻各斯的生物,他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无根性”状态?那神圣与暴力、那政治与神学、那声音与伦理、那话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交织和互文性之中?声音是什么?否定性到底寓居于何处?
阅读此书,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之旅,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语言学,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从悲怆的俄狄浦斯王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到处有思想的惊喜,同时也会时刻受到语言的引诱。阿甘本将以上这些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乃至语言学的文本融为一炉,带给读者丰富而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阅读体验。
为什么是阿甘本? 豆瓣
Giorgio Agamben
7.5 (8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历克斯·默里 译者: 王立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阿甘本,当代欧陆哲学和批判理论领域重要而饱受争议的人物,其作品涵盖了从《圣经》批评到关塔那摩监狱、“反恐战争”等广泛主题,在学界影响深远。本书是对阿甘本思想的批评概述,以精练的语言介绍了阿甘本的主要思想及背景,从其第一本著作到如今的语言哲学和生命伦理学,纵览阿甘本的全部作品,详尽阐释了阿甘本的语言与生命哲学,“见证”了阿甘本的政治写作与他的美学、诗学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对任何希望了解现代政治和文化构造之复杂性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入门读物。
================
★★选自Routledge Critical Thinkers系列
★★那些构成了阿甘本的核心概念:语言֎否定性֎幼儿期֎潜能֎赤裸生命֎诗学֎见证֎弥赛亚֎……
★★思想背景与他所面向的大师们:海德格尔/德里达/本雅明/福柯/卡夫卡/……
★★“如果本书只提出一个关于阿甘本作品的主张,那么这个主张将是,语言哲学是阿甘本思想的核心。”——亚历克斯•默里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伟 / 郭东 重庆出版社 2006 - 1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书中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他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全译彩图本)中。其超现实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风格,给20世纪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现代性的碎片 Eggplant.place 豆瓣
Fragments of Modernity 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 of Simmel Kracauer and Benjamin
作者: [英]戴维·弗里斯比 译者: 卢晖临 / 周怡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本书主要讨论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及其方法。作者认为,与哈贝马斯、韦伯等诸多学者试图建构无所不包的抽象的现代性理论不同,三位学者的现代性研究是从破译现代性碎片的奥秘入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中透显的“现实的偶像性碎片”,克拉考尔《大众装饰》、《白领雇员》中表述的“无关宏旨的表面现象”,以及本雅明《拱廊街计划》中的“辨证意象”或“单子论”的阐述,都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层面上救赎了最为细微的现代性痕迹。全书内容新颖,文字细腻,是一部从审美的,政治的或历史的方式解读现代性的佳作。
单行道 豆瓣 Goodreads
Einbahnstrasse
8.9 (19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姜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对本雅明所处社会生活独具一格的细节“近察”,由六十篇小品文组成,“超乎寻常”,尽管是轻松的格言、随感,短小精悍,却都语言晦涩,思维诡谲。作者坦承,本书“表现出很独特的组织或结构,它是一条街道,从极其陡峭的深度——不要从引申义来理解这个词!——凿开一副街景的缩略图, 就像维琴察著名的由帕拉第奥设计的舞台背景一样:街道”,“它是不匀质的,甚至是极端对立的,这种张力下迸射出的火花有些可能过于刺眼,有些可能过于轰鸣。”
The Embodied Mind 豆瓣
作者: Francisco J. Varela / Evan T. Thompson The MIT Press 1992 - 11
The Embodied Mind provides a unique, sophisticated treatment of the spontaneous and reflective dimension of human experience. The authors - argue that only by having a sense of common ground between mind in Science and mind in experience can our understanding of cognition be more complete. Toward that end, they develop a dialogue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Buddhist meditative psychology and situate it in relation to other traditions such as phenomenology and psychoanalysis.Francisco Varela is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th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 Scientifique and Professor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Epistemology, CREA, at the Ecole Polytechnique in Paris. Evan Thompson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Eleanor Rosch i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马克·波斯特 译者: 张金鹏 / 陈硕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以萨特走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程为轴心,论述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黑格尔的复兴和马克思的再发现为标志,构成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以存在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之间的理论交锋为特征,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开启阶段;第三个阶段以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为主题,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形成阶段。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呈现为一个发现、争论、融合的历史进程,并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 豆瓣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译者: 谈瀛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4
【编辑推荐】: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解构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
◎本书通过收录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利奥塔的书信、演讲、访谈、其代表作的部分章节,生动展现了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以及他对自己主要著作的反思与坦白。
◎本书为1997年版《后现代与公正游戏》的修订译本。
◎什么是后现代性?为何作者认为宏大叙事失败了,要促进小叙事的繁荣?……阅读本书,您将一一揭开谜底。
================================================================
【内容简介】:
什么是后现代?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意味着一种转向、一种背离。自启蒙时代以来,通过高扬理性,确立人权,宣扬自由、平等与博爱,整个人类似乎随着时代的进步都可以摆脱落后与愚昧、迎接进步与光明。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美好愿景和幻象。当宏大的人类解放图景已经破产,当突飞猛进的科技力量已经走向了造福人类的反面,后现代就出现了。
那么,后现代意味着什么?对利奥塔来说,后现代的特征是人们普遍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在其中,你可以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可以是执行者,你也可以从事多种游戏。但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不能凌驾于其他规则之上,这就是所谓的公正游戏。如果跨出这一步,那就意味着纳粹、独裁和暴行。
后现代状态 豆瓣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
8.0 (2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译者: 车槿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